1
|
魏理与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交游考 |
程章灿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9
|
|
2
|
从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到新月派:民国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态建构 |
俞晓霞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3
|
论罗杰·弗莱对中国艺术的阐释与借鉴 |
杨莉馨
|
《国际汉学》
CSSCI
|
2019 |
4
|
|
4
|
智性的激荡——记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 |
朱爱琴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2
|
|
5
|
利顿·斯特雷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审视与反思 |
谢雅卿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6
|
罗杰·弗莱与英国现代主义运动中的中国风话语建构 |
谢雅卿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23 |
1
|
|
7
|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 |
郝琳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8
|
文化的彩虹之桥——论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和京派文学的跨文化交流 |
文学武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9
|
以形式之美跨越文化鸿沟——论伦敦现代主义运动对中国艺术的借鉴 |
杨莉馨
白薇臻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0
|
“论不懂中文”:再议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中国眼睛” |
谢雅卿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1
|
伍尔夫对布鲁姆斯伯里圈文艺观的接受与超越 |
邱高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2
|
良师益友:凌叔华的人际网络 |
田祝兰
|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2018 |
0 |
|
13
|
劳伦斯短篇小说的阶层意识及认同危机 |
周琼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14
|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形成 |
张磊
|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5
|
跨文化语境下的“表演”:叶君健的外语创作 |
倪婷婷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6
|
新月派与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文化互渗——从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的合译谈起 |
李立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
2021 |
0 |
|
17
|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唯美主义渊源 |
陆扬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8
|
“布鲁姆斯伯里”元素与伍尔夫的“双性同体” |
杨莉馨
王苇
|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