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魏理与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交游考 被引量:9
1
作者 程章灿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2-148,共17页
阿瑟·魏理(Arthur Waley,1889-1966)是20世纪英国伟大的翻译家和汉学家,他与当时英国文学界学术界有广泛的交游,他的汉诗英译与20世纪英语诗歌创作有密切的联系.本文首次对魏理与当时伦敦文化知识界精英集团即所谓"布卢姆斯... 阿瑟·魏理(Arthur Waley,1889-1966)是20世纪英国伟大的翻译家和汉学家,他与当时英国文学界学术界有广泛的交游,他的汉诗英译与20世纪英语诗歌创作有密切的联系.本文首次对魏理与当时伦敦文化知识界精英集团即所谓"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Bloomsbury Group)"的交游关系,细心钩沉,详加考实,旨在勾勒理解魏理汉诗英译及其汉学研究取得成功之时代背景,同时展现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与中国文化联系之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游 魏理 广泛 英国文学 英语诗歌 汉诗英译 创作 文化知识 理解 汉学家
原文传递
从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到新月派:民国自由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态建构 被引量:4
2
作者 俞晓霞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1-128,共8页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是20世纪初闻名于世的英国精英文化团体,稍后于它出现的"新月派"则是民国时期中国著名的文化团体。通过对这两个文化团体的比较可以发现,除了对理性、自由和艺术的共同尊崇,两者在组织形态建构上也有颇多相...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是20世纪初闻名于世的英国精英文化团体,稍后于它出现的"新月派"则是民国时期中国著名的文化团体。通过对这两个文化团体的比较可以发现,除了对理性、自由和艺术的共同尊崇,两者在组织形态建构上也有颇多相似之处。缘起于聚餐和下午茶、以友情和姻亲为主要系带的朋友间聚会,形成了这两个文化团体自由而松散的特点;优越的家庭出身和良好的学校教育背景,标志着其作为中上层精英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沙龙、吟诗、演戏、办刊等组织活动形式,则又成为他们维系友谊、表达共同艺术诉求的载体。中英知识分子在文化身份认同与精神契合层面的这些有趣交集,显示出民国时期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群体在建构形态上对于西方同类群体文化风格的有意模仿与追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 新月派 知识分子群体 形态建构
原文传递
论罗杰·弗莱对中国艺术的阐释与借鉴 被引量:4
3
作者 杨莉馨 《国际汉学》 CSSCI 2019年第3期101-107,205-206,共8页
本文通过英国现代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Roger Fry,1866—1934)美学思想与中国艺术关联性的分析,探讨英国现代主义文艺运动生成中的中国元素,认为弗莱以形式审美作为理解中国艺术的途径,同时从英国现代主义艺术变革的需要出发,再度... 本文通过英国现代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Roger Fry,1866—1934)美学思想与中国艺术关联性的分析,探讨英国现代主义文艺运动生成中的中国元素,认为弗莱以形式审美作为理解中国艺术的途径,同时从英国现代主义艺术变革的需要出发,再度阐释了中国艺术,使之成为英国现代主义形式美学观念形成的重要来源。弗莱首先从注重主观表现的美学理念出发,推崇中国艺术的平面构图与散点透视,使得线条、色彩与平面成为现代主义形式美学的突出特征,进而从中国艺术美学中借鉴了韵律的观念与技巧,使这一中国美学词汇成为现代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弗莱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并未能够从中国语境出发,而是与英国现代主义的需要息息相关,这就使其表面上非政治性的审美主义背后又隐含了某些政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杰·弗莱 形式美学 中国艺术 现代主义
原文传递
智性的激荡——记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 被引量:2
4
作者 朱爱琴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74-76,共3页
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Bloomsbury Group)是现代英国伦敦的一个文化知识界精英集团。它极具个性,具有智性品格、怀疑精神,信奉女性主义,反抗传统,松散而自由。它极享尊崇又备受攻击。它前后绵延达半个多世纪,在现代英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 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Bloomsbury Group)是现代英国伦敦的一个文化知识界精英集团。它极具个性,具有智性品格、怀疑精神,信奉女性主义,反抗传统,松散而自由。它极享尊崇又备受攻击。它前后绵延达半个多世纪,在现代英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这一文化团体做一介绍并试述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 松散而自由 抗争性
下载PDF
利顿·斯特雷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审视与反思 被引量:2
5
作者 谢雅卿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学派核心成员利顿·斯特雷奇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他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发现了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灵动性和对崇高友谊主题的关注,这与他作为自由人文主义者的审美伦理理念相一致。而在剧作《天子》中,斯特雷奇进一步思... 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学派核心成员利顿·斯特雷奇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他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发现了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灵动性和对崇高友谊主题的关注,这与他作为自由人文主义者的审美伦理理念相一致。而在剧作《天子》中,斯特雷奇进一步思考了中国古代文明在新的世界秩序和西方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命运。斯特雷奇对古代中国的审视与反思体现了"中国"这面镜子如何映照出他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的困惑与危机,也揭示了英国自由派文化精英在20世纪初的矛盾立场与所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顿·斯特雷奇 《天子》 自由人文主义 中国古代文明 布鲁姆斯伯里
原文传递
罗杰·弗莱与英国现代主义运动中的中国风话语建构 被引量:1
6
作者 谢雅卿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深受中国古典艺术的影响,他对中国艺术的介绍与阐释也将其引入了英国现代主义的话语范畴。在弗莱等现代主义文化精英的引领下,20世纪的中国风经历了多维度的话语转型,它从文化物质和视觉艺术转向了精神和审美维... 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深受中国古典艺术的影响,他对中国艺术的介绍与阐释也将其引入了英国现代主义的话语范畴。在弗莱等现代主义文化精英的引领下,20世纪的中国风经历了多维度的话语转型,它从文化物质和视觉艺术转向了精神和审美维度,又被纳入了比较文明的讨论之中。弗莱将中国古典艺术阐释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典范艺术,而注重艺术形式与生命精神相结合的中国古典美学理念也反过来影响了弗莱的现代主义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杰·弗莱 中国风 中国艺术 现代主义 布鲁姆斯伯里
下载PDF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
7
作者 郝琳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6-110,共15页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是英国20世纪上半叶声名最为显赫而影响深远的文学、艺术、思想和文化团体。集团才俊云集,交游广泛,形成了以伍尔夫、福斯特、罗杰·弗莱、贝尔、凯恩斯等为代表的璀璨星座。从克拉彭教派、剑桥使徒社到后印象派画...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是英国20世纪上半叶声名最为显赫而影响深远的文学、艺术、思想和文化团体。集团才俊云集,交游广泛,形成了以伍尔夫、福斯特、罗杰·弗莱、贝尔、凯恩斯等为代表的璀璨星座。从克拉彭教派、剑桥使徒社到后印象派画展、欧米伽艺术工场和霍加斯出版社,集团渊源深厚,历史绵长,守护和延续了英国的智识贵族传统和智识精英理想。以摩尔的伦理学以及友情伦理和形式美学为精神和思想内核,集团在文学、艺术和生活中的突破和革新,对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和对种种新自由的践行,深刻塑造了20世纪的英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 智识团体 友情伦理 形式美学
原文传递
文化的彩虹之桥——论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和京派文学的跨文化交流 被引量:1
8
作者 文学武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在当今的世界,随着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跨越不同种族、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对话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彼此尊重,互相借鉴和学习应该成为人类的共识。在2... 在当今的世界,随着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跨越不同种族、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对话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彼此尊重,互相借鉴和学习应该成为人类的共识。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京派文人集团和英国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之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文化交流和对话,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对方的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传统,以此来反思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为东西方文化的汇聚和交融架起了一道彩虹。本文详尽论述了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和京派文人的个人交往、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作者作品在中国的译介、阐释以及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对于中国文化的异域想象。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和京派文学的文化、文学的交流实践,客观上证明了跨文化交流在现代世界中不可抗拒的趋势和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 京派文学 跨文化交流 文化阐释
下载PDF
以形式之美跨越文化鸿沟——论伦敦现代主义运动对中国艺术的借鉴 被引量:1
9
作者 杨莉馨 白薇臻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5-152,共8页
本文通过以罗杰·弗莱和克莱夫·贝尔为代表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美学思想与中国艺术关联的分析,探讨英国现代主义运动生成中的中国元素,认为弗莱和贝尔以形式审美作为进入中国艺术的门径,同时从自身艺术变革的需要... 本文通过以罗杰·弗莱和克莱夫·贝尔为代表的"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美学思想与中国艺术关联的分析,探讨英国现代主义运动生成中的中国元素,认为弗莱和贝尔以形式审美作为进入中国艺术的门径,同时从自身艺术变革的需要出发再度阐释了中国艺术,使之成为西方现代主义形式美学观念形成的重要资源。弗莱和贝尔首先从重主观表现的美学思想出发,推崇中国艺术的散点透视与平面构图,进而还借鉴了韵律、留白的观念与技巧,使中国美学词汇成为现代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弗莱和贝尔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并未真正从中国语境出发,而与英国现代主义的发展相连,这就使得他们表面上非政治性的审美主义背后,又体现出隐含的政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 “布鲁姆斯伯里团体” 罗杰·弗莱 克莱夫·贝尔 现代主义
下载PDF
“论不懂中文”:再议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中国眼睛”
10
作者 谢雅卿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3-81,共9页
本文以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凌叔华的写作建议为切入点,审视伍尔夫对中国的关注及其面向他者的语言、文化、政治和美学关怀。对伍尔夫而言,不论是“不可理解”的中文,还是作为隐喻符号的中国,都呈现出一种跨越经验边界的特性,这带来... 本文以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凌叔华的写作建议为切入点,审视伍尔夫对中国的关注及其面向他者的语言、文化、政治和美学关怀。对伍尔夫而言,不论是“不可理解”的中文,还是作为隐喻符号的中国,都呈现出一种跨越经验边界的特性,这带来了新奇的审美体验,也有助于表征难以言喻的异化经验。“不懂”的状态使主体退至客体位置,使固化的认知产生松动,从而形成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审视距离、审美参照和对话张力。通过异位的跨文化认同策略,伍尔夫以“中国眼睛”为参照,反思并批判西方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布鲁姆斯伯里小组 中国文化 翻译
下载PDF
伍尔夫对布鲁姆斯伯里圈文艺观的接受与超越 被引量:1
11
作者 邱高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4-160,共7页
布鲁姆斯伯里圈是英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精英文化团体,以反传统性和现代性著称。小说家伍尔夫作为圈中核心人物,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与圈内所提倡的文艺观展开积极对话,其文学创作活动体现出鲜明的布鲁姆斯伯里式精神气质,即对纯美艺术... 布鲁姆斯伯里圈是英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精英文化团体,以反传统性和现代性著称。小说家伍尔夫作为圈中核心人物,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与圈内所提倡的文艺观展开积极对话,其文学创作活动体现出鲜明的布鲁姆斯伯里式精神气质,即对纯美艺术的不懈追寻、情感与智性的自由协作。伍尔夫对布鲁姆斯伯里圈文艺观的超越体现在其创作形式观、生活真实观、双性同体观的理念中,为英国文学史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姆斯伯里圈 弗吉尼亚·伍尔夫 文艺观
下载PDF
良师益友:凌叔华的人际网络
12
作者 田祝兰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8-15,共8页
凌叔华是一位丹青高手,她与晚清、民国时期的许多著名画家都有交集。凌叔华还是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册的、享誉欧洲的著名文学家,她与众多知名作家过从甚密,其中不乏闻名于中国现代文坛的文学家。而且,她还和英国布卢姆斯伯里团体中的核... 凌叔华是一位丹青高手,她与晚清、民国时期的许多著名画家都有交集。凌叔华还是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册的、享誉欧洲的著名文学家,她与众多知名作家过从甚密,其中不乏闻名于中国现代文坛的文学家。而且,她还和英国布卢姆斯伯里团体中的核心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和瓦内萨·贝尔有很深的交情。简言之,凌叔华的人际网络遍及中国与英国的画坛和文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叔华 画坛名流 现代文学作家群 布卢姆斯伯里团体
下载PDF
劳伦斯短篇小说的阶层意识及认同危机
13
作者 周琼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11-114,共4页
阶层意识和阶层认同危机在劳伦斯的很多作品中都有直接的体现。文章试图以较少论及的劳伦斯短篇小说为主要文本解读对象,分析这一认同危机在文本中显示的过程,结合劳伦斯与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个人交往进一步论述该问题。
关键词 D.H.劳伦斯 短篇小说 布鲁姆斯伯里 阶层认同危机
下载PDF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形成
14
作者 张磊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32-34,共3页
本文主要探讨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成因。伍尔夫认识到性别身份是由社会造成的,是可以质疑和改变的,所以她认为女性写作应当致力于探索女性自身的生存体验,而不要用男性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女性。她十... 本文主要探讨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观"的成因。伍尔夫认识到性别身份是由社会造成的,是可以质疑和改变的,所以她认为女性写作应当致力于探索女性自身的生存体验,而不要用男性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女性。她十分赞赏布鲁姆斯伯里集团所信奉的"双性同体"的性道德观,她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和女性的自我毁灭之间谋得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双性同体观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
下载PDF
跨文化语境下的“表演”:叶君健的外语创作
15
作者 倪婷婷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2-140,共9页
叶君健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选择用世界语、英语创作,这种跨文化语境的写作决定了《山村》等小说对"他者"视界的融合,而叶君健对这种写作的"表演"特性有清醒认知。由于受到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第二代成员的影响,《山... 叶君健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选择用世界语、英语创作,这种跨文化语境的写作决定了《山村》等小说对"他者"视界的融合,而叶君健对这种写作的"表演"特性有清醒认知。由于受到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第二代成员的影响,《山村》等小说创作成为叶君健保卫人类文明和民主的一种实践。借助于跨文化语境的"表演",叶君健的外语作品实现了向世界传递中国人呼声的意图,也为读者提供了从中寻觅文化、政治、审美新的发展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君健 《山村》 “表演” 布鲁姆斯伯里团体
下载PDF
新月派与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文化互渗——从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的合译谈起
16
作者 李立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39-45,共7页
"布鲁姆斯伯里团体"(The Bloomsbury Group),是一个英国二十世纪初号称"无限灵感,无限激情,无限才华"知识分子的小团体。稍晚于它出现的民国文学团体"新月派"则因相似的组成方式和文化观被誉为"中... "布鲁姆斯伯里团体"(The Bloomsbury Group),是一个英国二十世纪初号称"无限灵感,无限激情,无限才华"知识分子的小团体。稍晚于它出现的民国文学团体"新月派"则因相似的组成方式和文化观被誉为"中国的布鲁姆斯伯里"。尽管处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两个团体的知识分子在文艺审美及价值信念方面多有共鸣,实现了多次跨地区跨文化的交往。以新月派女作家凌叔华为例,她与布鲁姆斯伯里第二代成员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的邂逅构成两个团体的文化纽带,朱利安将布鲁姆斯伯里的审美情趣带到中国,影响了凌叔华的小说创作及翻译,凌叔华也通过与朱利安婶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交往将中国的文学艺术带入英国。以凌叔华和朱利安的合译为例,研究辐射出布鲁姆斯伯里与新月派其他重要人物的对话,呈现出上世纪上半叶这两个中西文化团体纷繁复杂的文化交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派 布鲁姆斯伯里 凌叔华 朱利安·贝尔 合译 文化互渗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唯美主义渊源
17
作者 陆扬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8-113,共6页
假如认可费瑟斯通日常生活审美化三个层面的说法,唯美主义倡导向艺术看齐的生活观念,便可视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值得考究的另一种先驱。这无论是学界多有议及的佩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生活观,还是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特别是G.E.摩尔的以美为... 假如认可费瑟斯通日常生活审美化三个层面的说法,唯美主义倡导向艺术看齐的生活观念,便可视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值得考究的另一种先驱。这无论是学界多有议及的佩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生活观,还是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特别是G.E.摩尔的以美为善的生活追求,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知识界多有传布。西方理论和中国本土文化的互动,由此也成为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唯美主义渊源追溯的一个标识。但是,资本联手审美,究竟能否带来古典美学所期许的心灵自由和解放,抑或势将导出新的意识形态控制?或许任何一种非此即彼的立场选择,都会显得言不由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唯美主义 摩尔 布卢姆斯伯里集团 消费文化
下载PDF
“布鲁姆斯伯里”元素与伍尔夫的“双性同体”
18
作者 杨莉馨 王苇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96,共7页
作为20世纪英国著名的精英知识分子群落,"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可谓率先践行"双性同体"生活方式的所在。"布鲁姆斯伯里人"的精神领袖罗杰·弗莱注重情感与智性融合的美学理念与实践,在伍尔夫日后的文... 作为20世纪英国著名的精英知识分子群落,"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可谓率先践行"双性同体"生活方式的所在。"布鲁姆斯伯里人"的精神领袖罗杰·弗莱注重情感与智性融合的美学理念与实践,在伍尔夫日后的文学观念、创作实践乃至个人生活中均打下了鲜明印记。正是在"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充满浓厚的双性同体氛围、追求情感与智性互补的世界中,伍尔夫不仅通过小说虚构了"双性同体"的奇妙景观,还将"双性同体"发展为女性艺术家锻造完美的人格理想的美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 智性 双性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