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围城》的男性偏见 |
李玲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7
|
|
2
|
关于《围城》主人公方鸿渐悲剧的分析 |
王崇茂
|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 |
7
|
|
3
|
《围城》语言修辞初探 |
钱华
|
《甘肃高师学报》
|
2005 |
6
|
|
4
|
《围城》:现代知识精英的神话破灭 |
宋剑华
|
《晋阳学刊》
CSSCI
|
2009 |
6
|
|
5
|
《围城》语言陌生化的实现途径 |
张雁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6
|
《围城》中的典型修辞话语 |
何越鸿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4
|
|
7
|
女人·婚姻·避难所——从《围城》和《中国式离婚》看女性的婚恋出路 |
王瑞娟
张秀芬
|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 |
2
|
|
8
|
反讽及其限制——论《围城》的叙事伦理 |
王达敏
徐庆年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4
|
|
9
|
《名利场》与《围城》之比较 |
黄翠兰
|
《茂名学院学报》
|
2008 |
3
|
|
10
|
绝望的反抗与时间价值的失效——《围城》与《活动变人形》比较 |
张曼
|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3 |
3
|
|
11
|
展现畸形社会人生的困境和人性的悲哀——论《围城》的深层意蕴 |
周呈武
吴燕
|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
3
|
|
12
|
《围城》的语言艺术发微 |
王斌
|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
|
2008 |
2
|
|
13
|
跨越时空的文化冲突与人性冲突——重读高尔斯华绥的《苹果树》 |
刘淑欣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4
|
围城内的生命之痛——铁凝小说中的婚姻伦理叙事 |
李素梅
李彦文
|
《邯郸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5
|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
王晓静
|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16 |
2
|
|
16
|
巧比妙喻出幽默——围《城》的比喻运用和幽默风格初探 |
匡腊英
|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17
|
《围城》中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分析 |
王延雄
|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
2004 |
2
|
|
18
|
抗战文学“时段性”品格的生成、意义及其突破——以《文艺复兴》杂志的三部长篇小说为例 |
吕彦霖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1
|
|
19
|
浅析隐喻及熟语的德语翻译策略——以《围城》第三章为例 |
范旸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1 |
1
|
|
20
|
方鸿渐 阿Q及其他——《围城》人物塑造中的鲁迅因子 |
王吉鹏
韩旭
|
《巢湖学院学报》
|
2008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