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要目的——兼与戴逸、章开沅等人商榷 被引量:5
1
作者 吴继轩 李胜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7-71,共5页
150年来,国内史学者对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目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掩盖他们抢劫圆明园的罪行;二是为了报复清政府。上述两种传统观点都难以成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此彻底摧毁清政府的抵抗意志,迫使清政府... 150年来,国内史学者对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目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掩盖他们抢劫圆明园的罪行;二是为了报复清政府。上述两种传统观点都难以成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此彻底摧毁清政府的抵抗意志,迫使清政府立即投降,实现他们发动战争的罪恶目的——扩大英法在华权益。这可以从英法发动战争的目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各方的反应、以及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而没有焚毁北京城内的皇宫三个方面得到清晰的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法联军 圆明园 《北京条约》
下载PDF
近代历史教科书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被引量:1
2
作者 宋逸炜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81,共11页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人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通过近百部历史教科书作文本分析,可从战争爆发原因、关键人物与事件、历史影响等三个层面审视"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教科书以事实描述为...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人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通过近百部历史教科书作文本分析,可从战争爆发原因、关键人物与事件、历史影响等三个层面审视"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教科书以事实描述为主,很少对原因和影响进行讨论;之后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在确立战争叙事框架上意义甚大,此后出版的教科书大抵未能脱其窠臼。1929年以后,作为近代史起点的鸦片战争成为教科书讨论的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意义则在帝国主义侵略的叙述中隐而不见。教科书中有关叶名琛和"火烧圆明园"的表述,反映了近代知识体系构建的复杂性,两次鸦片战争历史定位的此消彼长也显示出重审这段历史叙事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 历史书写
原文传递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俄军与英法联军在北太平洋海域的军事冲突
3
作者 赵欣 《军事历史研究》 2020年第6期109-122,共14页
1854至1855年,克里米亚战火燃到了北太平洋海域。英法联军因战略战术失策及对东北亚水域地理环境的无知,数次对阵俄军皆以失败告终。俄军在美日支持下取得了北太平洋战场的胜利,不仅为其在欧洲战场的失利挽回了些许尊严,还为其总体战略... 1854至1855年,克里米亚战火燃到了北太平洋海域。英法联军因战略战术失策及对东北亚水域地理环境的无知,数次对阵俄军皆以失败告终。俄军在美日支持下取得了北太平洋战场的胜利,不仅为其在欧洲战场的失利挽回了些许尊严,还为其总体战略调整指明了方向,由此开始重点打造以黑龙江水域和东北亚海岸线为拱卫的太平洋舰队。英国海军则进行了深刻反省与全面革新,加强了对太平洋海域的探查及防御。英俄对决的阵地由此转向远东,对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海域 克里米亚战争 英法联军 俄国 地缘政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