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3篇文章
< 1 2 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 被引量:49
1
作者 杨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1-63,共3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赋予“仁”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的地位。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总和,“仁”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过总结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为了忠实全面地传达孔子的哲学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赋予“仁”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的地位。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总和,“仁”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过总结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为了忠实全面地传达孔子的哲学思想,“仁”最好是不译即用音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翻译
下载PDF
《论语》的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被引量:44
2
作者 儒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54,共5页
通过对《论语》英译本中五种文化翻译策略的分析,本文试图说明文化翻译策略与译本接受之间的关系。译本可以作为文化的"他者"而存在,可以作为审美文化的喻体,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来追求。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往往会在翻译... 通过对《论语》英译本中五种文化翻译策略的分析,本文试图说明文化翻译策略与译本接受之间的关系。译本可以作为文化的"他者"而存在,可以作为审美文化的喻体,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来追求。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往往会在翻译策略中寄托自己对文化的想象。正是在这种想象之中,翻译完成了对新秩序的构想和新文化的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文化翻译策略 文化想象
原文传递
文质颉颃,各领风骚——对《论语》两个海外著名英译本的技术评鉴 被引量:27
3
作者 何刚强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7-82,共6页
在众多的《论语》英译当中,James Legge与Arthur Waley的两个译本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在21世纪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之时,有必要对这两个经典译本作一番深入的比较研究,从中得出有益的借鉴。这两个译本妙译纷呈,文质颉颃,各领了大约70... 在众多的《论语》英译当中,James Legge与Arthur Waley的两个译本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在21世纪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之时,有必要对这两个经典译本作一番深入的比较研究,从中得出有益的借鉴。这两个译本妙译纷呈,文质颉颃,各领了大约70年的风骚,不愧是大家手笔。然而仔细研读这两个译本,我们也不难发现它们各自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我国权威的《论语》注释本,根据严格的翻译标准来评鉴,应当说这两个译本的质量实际并不高,当然也并不能全面、准确反映《论语》的思想与风貌。因此在汲取前人的智慧与经验基础上,创译21世纪我们自己的《论语》英译新经典,应是我国当代翻译家们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英译 译本技术评鉴 文质颉颃
原文传递
传播模式论:《论语》的核心传播模式与儒家传播思维 被引量:28
4
作者 邵培仁 姚锦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75,共20页
儒家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德性知识的建构,二是德性知识的传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其目的是建构一种价值,并通过传播为社会所共享,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实现文化的重建与社会的整合。《论语》文本蕴含了四种传播模式:价值传播的&qu... 儒家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德性知识的建构,二是德性知识的传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其目的是建构一种价值,并通过传播为社会所共享,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实现文化的重建与社会的整合。《论语》文本蕴含了四种传播模式:价值传播的"内化"模式(以仁释礼,情在理中)、道德传播的"情感"模式(众星共辰,风行草偃)、人际传播的"外推"模式(忠恕为仁,推己及人)、知识传播的"情境"模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深层结构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传播思维,包括传受兼顾的主体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情理交融的实用理性。《论语》和儒家传播思想的现代价值是区分信息传递与价值传递的不同模式和思维,为传播的"社会遗产传衍"功能的实现开辟了新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儒家思想 传播模式 传播思维 价值传播 道德传播 人际传播
原文传递
关于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2
5
作者 陈东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13,共10页
1973年定州汉墓出土竹简《论语》是现今所见最早的《论语》抄本,通过统计对照简文避讳用字,我们认为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当属汉高祖刘邦时期抄本。因为《古论》是汉武帝时期才出现,而《鲁论》与《齐论》的产生年代又晚于《古论》,所以... 1973年定州汉墓出土竹简《论语》是现今所见最早的《论语》抄本,通过统计对照简文避讳用字,我们认为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当属汉高祖刘邦时期抄本。因为《古论》是汉武帝时期才出现,而《鲁论》与《齐论》的产生年代又晚于《古论》,所以竹简《论语》已经超出了传统已知汉代三论的范围,属汉初今文隶书《论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定州 汉墓 竹简 《论语》 版本 抄本年代 篇章结构 传授系统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翻译策略探讨——以《论语》核心词“仁”英译为例 被引量:25
6
作者 刘白玉 扈珺 刘夏青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6-100,共5页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翻译历来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仁"不仅是《论语》中最核心的词,而且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通过收集和分析16种有代表性的有关"仁"的翻译成果和研究成果,及对《论语》的5种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翻译历来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仁"不仅是《论语》中最核心的词,而且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通过收集和分析16种有代表性的有关"仁"的翻译成果和研究成果,及对《论语》的5种文化翻译策略研究得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应该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视野下,采取"和谐法"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论语》 和谐翻译
下载PDF
《论语》英译的概述与评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杨平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37-47,共11页
《论语》英译迄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传教士、汉学家和海内外华人纷纷加入这项传播中国文化的伟大事业,产生了众多的英语译本。通过对这些译本进行概述分析,可以找出《论语》翻译的一些特点以及中外译者的异同。
关键词 《论语》 英译 概述 评析
下载PDF
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界定——从《论语》“未有小人而仁者也”的解读说起 被引量:19
8
作者 周国正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5-121,共7页
本文从《论语》"君子之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一语之解读难点出发,探讨孔子口中"君子"、"小人"两词的真正意涵。首先论证小人并无道德丑恶的含义,所指仅为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关心实际利益的小... 本文从《论语》"君子之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一语之解读难点出发,探讨孔子口中"君子"、"小人"两词的真正意涵。首先论证小人并无道德丑恶的含义,所指仅为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关心实际利益的小人物。至于君子,则传统上所谓从位言,从德言的两分法并不允当;孔子所称之君子皆位、德、才三者合言,此为其正名论思想的必然延伸。正名论既要求有其名位者有其实质,自然亦要求作为管治者的君子有管治的才德,即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君子君子"。君子、小人的意涵一经厘清,则该话之解读再无窒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 小人 论语 孔子
原文传递
《论语》英译与西方汉学的当代发展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琰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32,共9页
受当代西方汉学研究趋势的影响,当代《论语》英译主要出现在90年代之后,其翻译方法和特点也与之前的译本有一定的区别,大致可归为两种诠释定向:面向理论和现实的定向与面向文本和历史的定向。当代《论语》英译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多元... 受当代西方汉学研究趋势的影响,当代《论语》英译主要出现在90年代之后,其翻译方法和特点也与之前的译本有一定的区别,大致可归为两种诠释定向:面向理论和现实的定向与面向文本和历史的定向。当代《论语》英译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多元化的形态不仅丰富了汉学本身,还促成了汉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增加了汉学研究对于西方的现代意义,促进了西方汉学与中国学界的对话和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英译 西方汉学 诠释定向
原文传递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大中华文库·论语》编辑出版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7-43,共7页
编辑《大中华文库》是国家九五重点出版工程 ,第一辑曾荣获国家图书奖。本文拟就《论语》卷的编辑体例进行商榷 ,对前言中暴露出来的翻译、学术问题加以分析 。
关键词 《大中华文库》 《论语》 编辑体例 翻译
下载PDF
《论语》与《孔子诗论》的学术联系与区别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陈桐生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29,13,共9页
《孔子诗论》的诗学思想与《论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孔子诗论》吸纳了《论语》诗乐教化和兴观群怨等学术观点。但在学《诗》目的上,它不像《论语》那样重视出使应对;在说《诗》方法上,它不像《论语》那样断章取义,而是直探诗旨本身... 《孔子诗论》的诗学思想与《论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孔子诗论》吸纳了《论语》诗乐教化和兴观群怨等学术观点。但在学《诗》目的上,它不像《论语》那样重视出使应对;在说《诗》方法上,它不像《论语》那样断章取义,而是直探诗旨本身;在对人性的看法上,它不像孔子不谈性,而是以子思学派的性情理论说《诗》。惟其学孔而不泥于孔,《孔子诗论》才能取得诗歌理论的巨大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孔子诗论》 《性情论》 诗教 兴观群怨
原文传递
论安乐哲《论语》翻译的哲学思想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国兴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4-33,共10页
安乐哲教授的《论语》翻译(与罗思文合作)过程实际上是把《论语》作为一种介质进行的中西哲学的对话:通过对中西哲学的对比、融通,他努力从中国文化自身的传统出发,谋求对孔子思想做出新的阐释,以揭除长期以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 安乐哲教授的《论语》翻译(与罗思文合作)过程实际上是把《论语》作为一种介质进行的中西哲学的对话:通过对中西哲学的对比、融通,他努力从中国文化自身的传统出发,谋求对孔子思想做出新的阐释,以揭除长期以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对孔子思想本来面目的遮蔽,并借此证明孔子思想对西方哲学传统的反思重构价值,为批判和改造西方文化传统的缺陷提供智源。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安乐哲 翻译
原文传递
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的《论语》中本源概念英译策略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广伟 戈玲玲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7-91,共5页
在《论语》汉英平行语料库基础上,研究人员以顺应论为理论指导,对辜鸿铭《论语》译本中的本源概念英译策略进行了研究。文章依照戚雨村教授对文化的分类标准,将《论语》中的本源概念分为物质文化类、制度习俗类和精神文化类三种类别。... 在《论语》汉英平行语料库基础上,研究人员以顺应论为理论指导,对辜鸿铭《论语》译本中的本源概念英译策略进行了研究。文章依照戚雨村教授对文化的分类标准,将《论语》中的本源概念分为物质文化类、制度习俗类和精神文化类三种类别。研究发现《论语》中共有1072条本源概念,其中物质文化类(120条)、制度习俗类(516条)、精神文化类(436条),可分别对应文化表层、文化中层和文化内层。不同类别的本源概念翻译策略是不同的,译者应主动顺应目的语文化表层、中层和内层的不同语境,对不同类别的本源概念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论语》 本源概念 英译策略 顺应论
原文传递
不是六艺 胜似六艺——谈《史记》与《论语》的学术关系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桐生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52,127,共12页
《论语》在汉代只是六艺的传记 ,但它对《史记》的学术影响却不在六艺之下。《论语》不仅给《史记》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而且深刻地影响到《史记》体例的设置 ,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多以《论语》
关键词 《论语》《史记》 司马迁 六艺
原文传递
从《论语》和《孝经》看孔子“孝”思想的可能意蕴 被引量:10
15
作者 周海春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2,共5页
从中国“孝”文化传统的主流来看,父权主义的主体原则、强势原则、血缘亲情的核心性原则、道德行动选择原则化的解释路向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解释学的视野看,“孝”还可以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其伦理内容要靠其他道德范畴来补充说明... 从中国“孝”文化传统的主流来看,父权主义的主体原则、强势原则、血缘亲情的核心性原则、道德行动选择原则化的解释路向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解释学的视野看,“孝”还可以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其伦理内容要靠其他道德范畴来补充说明;“孝”范畴主要功能在于构建社会纵向关系和天人关系的意义内涵,孔子对“孝”的行动指令的说明是服务于这一意义内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孝经》 解释空间
下载PDF
《论语》之中“仁”的英汉译解原理简论 被引量:15
16
作者 蔡新乐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9-83,149,共16页
《论语》的解释鲜见点明以何种方法论来展开,而对思想的忽视造成的是,今译中儒家宇宙论元素"天"和"心"的缺席,甚至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替换表达方式。英译则因直接以目的语中相应词语取代原词,亦将夫子之教阻挡于外... 《论语》的解释鲜见点明以何种方法论来展开,而对思想的忽视造成的是,今译中儒家宇宙论元素"天"和"心"的缺席,甚至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替换表达方式。英译则因直接以目的语中相应词语取代原词,亦将夫子之教阻挡于外。本文探讨的"仁"的中英译解即是如此。若以中庸为据,参照德里达所论的亚里士多德的"反思"的英文译解,以及海德格尔有关"世界世界化"等表达,则可发现,中外不仅有一致的表达方式,也同样存在近似或相同的思维方式。如此,不仅"仁"可得新的英译,且依"合外内之道、故时措之宜"之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也可在翻译中得到相宜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中庸 中英文翻译
原文传递
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论语》翻译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杨平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1-109,共9页
翻译就是诠释,《论语》翻译的诠释性更加突出。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论语》的理解是历史性的,解释是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文本的意义既非固定也非永恒,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和演变的过程。哲学诠释学对《论语》翻译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下... 翻译就是诠释,《论语》翻译的诠释性更加突出。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论语》的理解是历史性的,解释是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文本的意义既非固定也非永恒,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和演变的过程。哲学诠释学对《论语》翻译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文本的开放性与意义的不确定性,理解的历史性与视域融合的有效性,诠释的多元性与孔子形象的多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翻译 哲学诠释学
原文传递
亚瑟·韦利《论语》英译“偏离”的认知解释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正光 陈弋 徐皓琪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9-96,共8页
国内学者对韦利《论语》英译研究虽然成果斐然,却大多集中于对其翻译风格和翻译水平进行评析,或从文化层面解释大的认知背景对韦利翻译的影响,甚少有学者论及韦利翻译过程中出现各种偏离现象的根本认知动因。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识解的... 国内学者对韦利《论语》英译研究虽然成果斐然,却大多集中于对其翻译风格和翻译水平进行评析,或从文化层面解释大的认知背景对韦利翻译的影响,甚少有学者论及韦利翻译过程中出现各种偏离现象的根本认知动因。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识解的相关原则,以韦利《论语》英译过程中出现各种偏离现象为切入点,从辖域、视角和突显的维度考察了译者主体性对原语文本的理解和译文输出的影响,解释了各种偏离产生的深层认知原因。研究表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翻译理论的建设与实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识解 译者主体性 《论语》
原文传递
从“目的论”角度看辜鸿铭之英译《论语》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红新 陈可培 王敏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76-79,共4页
译者在翻译中国古籍特别是四书五经时大都采用直译加变通补偿的手法,但辜鸿铭却采用了几乎完全归化的翻译策略、高度意译的翻译方法将《论语》译介到西方,而且他的译本深受当时西方读者喜爱,影响深远。本文试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分析... 译者在翻译中国古籍特别是四书五经时大都采用直译加变通补偿的手法,但辜鸿铭却采用了几乎完全归化的翻译策略、高度意译的翻译方法将《论语》译介到西方,而且他的译本深受当时西方读者喜爱,影响深远。本文试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分析辜鸿铭的这一翻译行为,并指出他给我们现代古籍译者带来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辜鸿铭 《论语》 翻译
下载PDF
Waley英译《论语》赏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柳士军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01-103,共3页
佳译赏析就是寻找译品文中的真善美。英译《论语》充分再现原文信息 ,具备翻译美 ,即用词用句美、风格美、修辞美等。这些既是翻译古典要具备的条件 。
关键词 《论语》 赏析 翻译美 英译本 Waley译本 风格美 汉译英 修辞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