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族建构语境下国人对边疆地区多元文化及教育方略的认识——侧重20世纪30-40年代的西南地区 被引量:10
1
作者 汪洪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62,共7页
民国时期边疆危机突出,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亟须各族团结,国族构建成为当时急务。但因国内文化多元,族群众多,边疆教育成为构建国族的重要途径。西南地区在抗战时期成为民族复兴基地,此区域的边疆教育倍受国人关注。因此,梳理国族构建语... 民国时期边疆危机突出,尤其是在抗战时期,亟须各族团结,国族构建成为当时急务。但因国内文化多元,族群众多,边疆教育成为构建国族的重要途径。西南地区在抗战时期成为民族复兴基地,此区域的边疆教育倍受国人关注。因此,梳理国族构建语境下国人对西南民族多元文化与边疆教育方略的论述,可以了解当时国人为构建国族与发展边疆教育所作的学术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族建构 文化多元 边疆教育 西南地区 1930-40年代
下载PDF
分歧与对峙——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关“学院派”的批判与论争 被引量:8
2
作者 冯长春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32,共13页
“救亡派”与“学院派”的人为分划以及二者之间长期存在的思想分歧与批评对峙,是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历史现象。三四十年代间有关学院派的纷争与批判,大致历经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兴音乐”崛起后,... “救亡派”与“学院派”的人为分划以及二者之间长期存在的思想分歧与批评对峙,是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历史现象。三四十年代间有关学院派的纷争与批判,大致历经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兴音乐”崛起后,左翼音乐家对学院派的定位与批评;第二阶段是全面抗战爆发后,部分学院音乐家和救亡派音乐家针对抗战歌曲创作中“技术至上”和“技巧贫乏”的问题展开论争;第三阶段是40年代后期,新音乐权力话语针对学院派所进行的攻击与贬斥。“救亡派”与“学院派”之间的分歧与对峙,其根源在于双方对新音乐本质认识的不同,对音乐创作技术与音乐功能要求的不同,最终则演变为音乐领域里的长期存在的思想斗争与政治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派 救亡派 新音乐 宗派主义
下载PDF
典型论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内涵、争论与运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鍾陵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9-146,共8页
社会学模式向社会政治学模式的演化,在整个新文学运动中是普遍的,但因文体特征的不同,其转化的途径与表现形式并不相同。典型问题在20年代便已受到了理论上的关注。胡风与周扬关于典型的表面激烈的辩论,可以让我们明白作为小说领域社会... 社会学模式向社会政治学模式的演化,在整个新文学运动中是普遍的,但因文体特征的不同,其转化的途径与表现形式并不相同。典型问题在20年代便已受到了理论上的关注。胡风与周扬关于典型的表面激烈的辩论,可以让我们明白作为小说领域社会政治学模式兴起的直接途径的典型论之具体内涵。在这一辩论中所表达出来的两方面观点,直接奠定了此后约半个世纪典型论问题的总体格局。典型的艺术概括是有一定历史界限的,即只能从处于大同小异的社会环境下的同一社会群的个人里面抽出本质的特点来概括成一个特定的典型。一个文学上的典型,同时一定是这个人物所由来的社会关系之反映。胡风对于典型的特殊性的说明,仅仅着眼于与别的群体及其个人的比较,从而取消了同一群体内各个体之间的差异问题。胡风典型论中的普遍性,受到了阶级的、时代的、地域的种种限制,他是用对普遍性的限制来代替了个体差异性的缺失。周扬对于胡风典型论的缺陷其实并没有深入的认识,他仅仅抓住了胡风忽视个体特性这一点作出修正。然而,周扬恰恰对于普遍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关系没有作出任何说明。这样,普遍性与个体性就互相游离了,个体性成为一种外加在普遍性上的东西。周扬观点的这一缺陷其实也是长时间占统治地位的上述典型论所存在的共同问题。当众多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家与小说家将人的特点分为共同的与特殊的两个方面时,他们已经犯了割裂两者的错误。其实,个性的生成也有普遍性的原因,正是普遍性通过曲折的途径展现为个性。个性是由先天的气质、性别的差异,经由后天的环境、教育及经历诸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典型问题的突出,标志着普遍性与必然性的上升以及个体性与偶然性的被消解。由于看不到个体性与共同性,特殊性与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胡风 周扬 姚雪垠
下载PDF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人口流动与雇工 被引量:3
4
作者 侯建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3-60,共8页
以人口流动和雇工水平为指标 ,通过对 2 0世纪 3 0年代保定 (清苑 )农村实证调查资料的研究 ,可以透视冀中乃至华北的农村现代化水平。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人口流动频率不高 ,数量有限 ,但已显现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变化特... 以人口流动和雇工水平为指标 ,通过对 2 0世纪 3 0年代保定 (清苑 )农村实证调查资料的研究 ,可以透视冀中乃至华北的农村现代化水平。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人口流动频率不高 ,数量有限 ,但已显现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变化特征。雇工劳动在旧中国冀中农村总体经济中仍然占较小比例。即使在这一小部分雇佣经济中 ,雇工物质生活悲惨 ,社会地位极低 ,还带有明显的人身依附关系的痕迹。从总体上看 ,农业雇佣经济的发展仍然很不充分 ,所以直至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冀中 清苑 人口流动 雇工
下载PDF
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中的“都市漫游者”叙事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132-136,共5页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街头也现出了19世纪波德莱尔提出的"都市漫游者"。穆时英、刘呐鸥、叶灵凤等是"都市漫游者"最积极的实践者,而施蛰存、张爱玲等作家则赋予了"漫游者"以灵魂。"都市漫游者&qu...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街头也现出了19世纪波德莱尔提出的"都市漫游者"。穆时英、刘呐鸥、叶灵凤等是"都市漫游者"最积极的实践者,而施蛰存、张爱玲等作家则赋予了"漫游者"以灵魂。"都市漫游者"特征不仅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也体现在他们的叙事技巧、思维模式上,这种新的都市意象的形成潜藏了一定的价值观转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四十年代 都市漫游者 现代市民价值观
下载PDF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耕牛问题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毛光远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5-131,共17页
耕牛作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最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备受历朝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30、40年代,由于旱荒频仍、兽疫猖獗、社会动荡及战争等不利因素影响,耕牛大多被宰食或死于瘟疫,农用耕牛供需关系紧张,这有碍于农事活动正常进行。有... 耕牛作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最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备受历朝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30、40年代,由于旱荒频仍、兽疫猖獗、社会动荡及战争等不利因素影响,耕牛大多被宰食或死于瘟疫,农用耕牛供需关系紧张,这有碍于农事活动正常进行。有鉴及此,耕牛在民间社会自行调剂普遍存在,中央及地方政府也通过保护耕牛立法、耕牛贷款、耕牛改良繁殖及疫病防治等措施增加耕牛数量,以期解决农业生产动力不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耕牛贷款 耕牛繁殖 牛瘟防治
原文传递
政府提振与特产复兴:苏区革命后赣闽边区的经济复苏——以江西南丰蜜桔产业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游海华 饶泰勇 《苏区研究》 2020年第5期59-71,共13页
历经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国共激烈战争的冲击,江西经济遭受重创,百业待兴。苏区革命后,作为历代“贡品”、江西特产的南丰蜜桔被纳入政府提振经济的视野,传统蜜桔产业成为政府改进农村进而复兴农村的抓手。事实表明,江西地方政府... 历经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国共激烈战争的冲击,江西经济遭受重创,百业待兴。苏区革命后,作为历代“贡品”、江西特产的南丰蜜桔被纳入政府提振经济的视野,传统蜜桔产业成为政府改进农村进而复兴农村的抓手。事实表明,江西地方政府在南丰设立柑桔苗圃、柑桔试验场和桔虫防治区,为柑桔种植提供种种服务的举措是成功的,而实行统制运销、干预合作社具体营销的种种行为是失败的。南丰蜜桔产业复苏的案例实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为应对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而兴起的统制经济思潮在地方的典型展现,对于认识苏区革命后原中央苏区暨赣闽边区社会经济复苏具有重要的个案意义。此案例亦提示,在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充分运用和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政府职能的行使既要到位,又不能错位,更不能越位和缺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区革命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统制经济 南丰蜜桔 经济复苏
下载PDF
民国时期青海农家经济与农民生活——以20世纪30-40年代为中心 被引量:2
8
作者 袁亚丽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129,共9页
农家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既能看到农民的生活程度,又能够折射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20世纪30-40年代,青海农村经济凋零,农家经济极为贫困,这与当时全国其他省份情况基本相同,但是青海自古就是中原地区与青藏地区政治、... 农家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既能看到农民的生活程度,又能够折射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20世纪30-40年代,青海农村经济凋零,农家经济极为贫困,这与当时全国其他省份情况基本相同,但是青海自古就是中原地区与青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通道,无论是地理空间还是经济文化都具有明显的独特性。畜牧业始终伴随着农业相始终,农牧并重是其农业经济的显著特点,因此,农家经济与农民生活也呈现出其独特性和复杂性,与学术界流行的"近代广大农民为了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勉强维持生计,不得不利用一切空隙兼而从事一些纺织、采撷、编织等小手工业,从而形成个体农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这一观点并不相一致。农牧结合的经营方式,使得畜产副业成为农家收入的第二大来源,极大地补助了农民生活及农家收入,体现出典型的农牧互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20世纪30~40年代 青海 农民生活 农家收支 农家经济
下载PDF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孔诞纪念文论补议 被引量:2
9
作者 苏全有 崔海港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43-54,共12页
孔子诞辰纪念活动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重要事件,与之相伴而生的是社会各界的大量文论。地方政府和学者在1934年的文论,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此外未受关注的是1934年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学术界、汪伪政权以及报刊舆论界与孔诞纪念... 孔子诞辰纪念活动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重要事件,与之相伴而生的是社会各界的大量文论。地方政府和学者在1934年的文论,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此外未受关注的是1934年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学术界、汪伪政权以及报刊舆论界与孔诞纪念相关的文论,其数量更是不胜枚举,且在内容上与当时的现实有着明显的契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孔子诞辰 尊孔
下载PDF
20世纪30-40年代青浦西部的地租额与粮食亩产量 被引量:2
10
作者 邢丙彦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3-188,共6页
20世纪30-40年代青浦西部地祖额与祖佃田地的地权性质和自然条件相关联;佃户拥有租佃田地的“田面”地租额低,佃户不拥有租佃田地的“田面”地租额则高;租佃田地为“高田”地租额高,租佃田地为“低田”、“荡田”地租额则低。另外,20世... 20世纪30-40年代青浦西部地祖额与祖佃田地的地权性质和自然条件相关联;佃户拥有租佃田地的“田面”地租额低,佃户不拥有租佃田地的“田面”地租额则高;租佃田地为“高田”地租额高,租佃田地为“低田”、“荡田”地租额则低。另外,20世纪30-40年代青浦西部的粮食亩产量以及复种指数也与田地的自然条件相关联:“高田”的粮食亩产量远高于“低田”、“荡田”的粮食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40年代 青浦西部 地租额 粮食亩产量 口述历史资料
下载PDF
公共空间视野下上海现代市民叙事的空间化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娟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5-120,共6页
"上海现代市民叙事"是指穆时英、刘呐鸥、叶灵凤、施蛰存等作家创作的、反映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民生活与价值观的现代市民叙事文学。"公共空间"则是在这些叙事文本中呈现出来的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在2... "上海现代市民叙事"是指穆时英、刘呐鸥、叶灵凤、施蛰存等作家创作的、反映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民生活与价值观的现代市民叙事文学。"公共空间"则是在这些叙事文本中呈现出来的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在20世纪30年代市民叙事中公共空间大量出现,文本中的公共空间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影响叙事视野、改变修辞方式上都发挥了很大的叙事功能。它使20世纪30年代现代市民叙事呈现出全新的空间化特征,也标志着现代市民深层价值秩序的逐步形成。公共空间给我们进一步考察都市生活与市民叙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上海现代市民叙事 公共空间 深层价值秩序
下载PDF
民国时期甘肃省镇原县粮食作物种类及种植规模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莉 耿占军 《唐都学刊》 2011年第5期88-92,共5页
民国时期镇原县粮食作物的种类及其种植规模的大小在地方志文献和档案资料。民国时期镇原县粮食作物的种类丰富、以种植冬小麦和玉米为主,辅之以各种杂粮,属于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区域类型。通过研究,可以对该地区建设新型生态农业、绿... 民国时期镇原县粮食作物的种类及其种植规模的大小在地方志文献和档案资料。民国时期镇原县粮食作物的种类丰富、以种植冬小麦和玉米为主,辅之以各种杂粮,属于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区域类型。通过研究,可以对该地区建设新型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镇原县 粮食作物 种植规模
下载PDF
从苏联历史档案看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对文学书刊的事前审查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隆彬 《俄罗斯学刊》 2014年第4期78-86,共9页
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对文学书刊的事前审查越来越严,一部(篇)作品的问世要经过书刊审查机关的重重关隘,极其艰难,但审查机关还是不能把所有"有害作品"查禁殆尽,避免其与读者见面;各审查机关的领导者既痛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审... 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对文学书刊的事前审查越来越严,一部(篇)作品的问世要经过书刊审查机关的重重关隘,极其艰难,但审查机关还是不能把所有"有害作品"查禁殆尽,避免其与读者见面;各审查机关的领导者既痛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审查制度带来的苦恼,也看到了它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但他们却不敢公开指责这种制度,相反还主张对那种放宽审查的企图进行坚决回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40年代 苏联 文学书刊 事前审查
下载PDF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艺术哲学探索 被引量:1
14
作者 祁志祥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2年第1期266-277,共12页
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艺术哲学或文艺理论的建设状况及基本思想如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理论空白。本文以钱歌川《文艺概论》、俞寄凡《艺术概论》、向培良《艺术通论》和本时期的多种《文学概... 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艺术哲学或文艺理论的建设状况及基本思想如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理论空白。本文以钱歌川《文艺概论》、俞寄凡《艺术概论》、向培良《艺术通论》和本时期的多种《文学概论》为历史坐标,通过对这些读者难以一见的历史资料的查考爬疏,分析阐述这个时期人们对文艺的审美特征及各种门类艺术特征认识和深化过程,以及人们对民族、民主革命任务面前艺术的自律和艺术为社会使命服务的他律之间关系问题的认知,以期为我们把握这个时期文艺理论的建设状况和主要观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艺术哲学 文艺理论 艺术自律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陕甘宁地区医疗机构的变迁及特点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雪 赵红 《兰台世界》 2019年第10期141-145,共5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甘宁地区的医疗机构经过苏维埃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不断建设与完善,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通过对三个时期陕甘宁地区医疗机构的梳理,发现其具有“战时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同时使该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甘宁地区的医疗机构经过苏维埃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不断建设与完善,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通过对三个时期陕甘宁地区医疗机构的梳理,发现其具有“战时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同时使该地区医疗卫生状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提高了军民的健康水平,有力地支援了战争,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陕甘宁地区 医疗机构
下载PDF
民族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建构(1930-1949)——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梦婷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0-16,共7页
民族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表现为一种民族情感、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其在民族国家凝聚力量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在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思想... 民族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表现为一种民族情感、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其在民族国家凝聚力量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在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思想指导下,立足中国民族历史实际,从分析“各民族存在的客观历史及发展历程,证明各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的平等地位;正视民族斗争的历史现象及其中蕴含的阶级矛盾实质,激发各民族坚决抵御外侮的民族斗争精神;揭示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同化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势,巩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凝聚力”三个方面进行了建构民族主义的有益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和现实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范文澜 吕振羽 翦伯赞
下载PDF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原文化的研究与弘扬
17
作者 苏全有 何高扬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3-38,共6页
中原文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有一定的研究,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弘扬。有关中原文化的研究,突出表现为回顾与前瞻,且不同地区的考古发现均对中原文化有所触及。对中原文化的弘扬,突出表现为重点建设中原文化馆和教育界、文学界的... 中原文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有一定的研究,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弘扬。有关中原文化的研究,突出表现为回顾与前瞻,且不同地区的考古发现均对中原文化有所触及。对中原文化的弘扬,突出表现为重点建设中原文化馆和教育界、文学界的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研究与弘扬
下载PDF
论20世纪30-40年代巴蜀文化研究的新学转型——以郑德坤、卫聚贤为重点
18
作者 龚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3-195,共13页
在抗战内迁和学术转型的双重因素影响下,20世纪30-40年代巴蜀文化迎来了研究热潮,其总体目标是重建科学可信的古代巴蜀文化。依据这一时期的民族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中的新发现,学界已形成或以巴蜀古史史料的辨伪与重建、或以秦汉以... 在抗战内迁和学术转型的双重因素影响下,20世纪30-40年代巴蜀文化迎来了研究热潮,其总体目标是重建科学可信的古代巴蜀文化。依据这一时期的民族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中的新发现,学界已形成或以巴蜀古史史料的辨伪与重建、或以秦汉以降巴蜀史料证说巴蜀古史、或以考古新发现材料去重建古代巴蜀文化的多元研究新理路。在此基础之上,郑德坤以“亚欧大陆文化交流网络”为线索,从广域的世界史视野出发,将域内外古文化和本土有限的历史记载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巴蜀文化的演进脉络;卫聚贤则以“古蜀人文化之异”为视角,将巴蜀地区考古发现中有特色的古器物与民族学、民俗学和历史学材料密切结合,并与中原文化、南方文化作对比研究,从而较为全面地构建起古代巴蜀文化诸内涵体系。经过郑、卫二氏的共同努力,确立了古代巴蜀文化研究的全新历史脉络与内涵,最终促成了巴蜀文化研究的新学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40年代 巴蜀文化研究 新学转型 郑德坤 卫聚贤
下载PDF
论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写作
19
作者 姜峰 《河北学刊》 2001年第3期60-63,共4页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写作投身社会运动的时代 ,女性意识的变异使得女作家遮蔽或忽略自身独特的体认而竭力达到一种不分性别的认识高度。导致这种主体意识变化的原因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 ,也有创作主体自身的因素。诸多方面的影响使得...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写作投身社会运动的时代 ,女性意识的变异使得女作家遮蔽或忽略自身独特的体认而竭力达到一种不分性别的认识高度。导致这种主体意识变化的原因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 ,也有创作主体自身的因素。诸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她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意识、政治意识作为主体意识的新支点 ,为女性意识注入新的质素 ,从而使文学创作风貌产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几乎是群体性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1949年 女性写作 创伤风貌 丁玲 曹七巧 林徽因 中国
下载PDF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饮食业与现代川菜菜系发展述论
20
作者 梁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35-41,共7页
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中期随着川政的统一和抗战的爆发,成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获得加速发展,成都饮食业在这一时期得到持续发展。高档中西餐馆、大众化的饭馆、面食店、小吃店、流动饮食摊点等不同层次的饮食业均得到较大发展;... 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中期随着川政的统一和抗战的爆发,成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获得加速发展,成都饮食业在这一时期得到持续发展。高档中西餐馆、大众化的饭馆、面食店、小吃店、流动饮食摊点等不同层次的饮食业均得到较大发展;京、鲁、粤、苏等外菜系餐馆纷纷在成都开设;出现了西式饭店附设餐厅、西餐馆、影剧院贩卖业和腌卤业等饮食业新的行业形态。三四十年代成都饮食业的发展繁荣直接推动了现代川菜菜系走向成熟,使其具备了稳定的菜系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饮食业 川菜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多层次饮食业 现代川菜菜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