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新历史主义批评”之再探 被引量:5
1
作者 毛崇杰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48-56,共9页
新历史主义是 2 0世纪 80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崛起的后现代文学批评思潮。它的文化背景为新史学、文化唯物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它以历史文化的各种话语实践 ,如文学、人类学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互文性”,以及历史的“文本化诗化”
关键词 话语实践 文化诗学 互文性 文本化
下载PDF
叙事与话语建构:《格萨尔》史诗的文本化路径阐释 被引量:8
2
作者 诺布旺丹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9-98,共10页
文化本是一切叙事作品变异、演进的重要途径。叙事文学的文本化是由叙事文本的基本要素即:故事和话语在语境化的网络中根据叙述者的观念不断解构、转换和重新建构而形成的。《格萨尔》史诗从一个传奇性的、只鳞片爪的民间故事发展成为... 文化本是一切叙事作品变异、演进的重要途径。叙事文学的文本化是由叙事文本的基本要素即:故事和话语在语境化的网络中根据叙述者的观念不断解构、转换和重新建构而形成的。《格萨尔》史诗从一个传奇性的、只鳞片爪的民间故事发展成为一个宏大的叙事传统也与"本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曾先后经历了历史神话化、神话艺术化的过程。这种变迁既是表层性的,也是深层性的;既有故事层的转换,也有话语层的更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 文本化 神话化 艺术化
下载PDF
徽州文书文本化语音识别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钟远薪 王蕾 +1 位作者 杨新涯 薛玉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56,2,共9页
文章旨在探索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于徽州文书文本化的可行性及其模式:采用实验研究法比较3种文本化方式的优劣,运用功能分析法探讨徽州文书文本化语音识别技术应用的潜在模式。研究发现:语音识别技术适用于徽州文书文本化工作,识别时间为... 文章旨在探索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于徽州文书文本化的可行性及其模式:采用实验研究法比较3种文本化方式的优劣,运用功能分析法探讨徽州文书文本化语音识别技术应用的潜在模式。研究发现:语音识别技术适用于徽州文书文本化工作,识别时间为手工录入的六分之一,识别率为80.22%,相较于OCR提升超过25%,并可同步实现语音建档及初步语义标注功能。文章提出应用语音识别技术进行徽州文书文本化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潜在应用模式多样,可为民间历史文献文本化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文书 文本化 语音识别 人工智能 数字人文
下载PDF
口传文学文本化观念的演进:转向以演述为中心的学术实践 被引量:3
4
作者 冯文开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61-65,共5页
在口传文学文本化及文本观念演进的过程中,与之相关的文本理论形态不一,其与口传文学研究的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有着密切关联。20世纪后期,口传文学的文本观念逐渐由书面文学的文本观念转向以演述为中心的文本观念,直接催生口传文学的研... 在口传文学文本化及文本观念演进的过程中,与之相关的文本理论形态不一,其与口传文学研究的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有着密切关联。20世纪后期,口传文学的文本观念逐渐由书面文学的文本观念转向以演述为中心的文本观念,直接催生口传文学的研究观念和研究范式的转换,口传文学的存在方式、口传文学的文本制作等成为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界重新审视和研究的新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文学 文本化 演述
下载PDF
走向“文化研究”的芬兰民俗学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杰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97,共6页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芬兰民俗研究在"浪漫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为芬兰"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世纪末期,芬兰民俗研究渐渐向"自由民族主义"传统靠拢,并形成了享誉国际的"芬兰学派"...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芬兰民俗研究在"浪漫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为芬兰"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世纪末期,芬兰民俗研究渐渐向"自由民族主义"传统靠拢,并形成了享誉国际的"芬兰学派";20世纪50年代以后,芬兰民俗研究认真面对"社会现象"的剧烈变化,反思性地检讨了民俗学知识生产的机制,成功地实现了民俗学的"范式转型",并通过更新的民俗学知识成功地"介入"了当代民众的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民族主义 自由民族主义 民俗过程 文本化 表征
原文传递
书面神话与神话主义——1949年以来云南少数民族神话书面文本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高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50,共7页
神话学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书面神话上的。书面神话产生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从讲给我听到写给他看、从耳朵到眼睛、从社区到异地。经过杨利慧重新阐释的神话主义主要关注的正是在不同媒介、语境中转换的神话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与意义。书... 神话学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书面神话上的。书面神话产生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从讲给我听到写给他看、从耳朵到眼睛、从社区到异地。经过杨利慧重新阐释的神话主义主要关注的正是在不同媒介、语境中转换的神话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与意义。书面神话对社区生活中神话传统的重述不可能是原封不动地再现,也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叙事文本,它有着深层、多元的表述。书面神话彰显了神话的民族性,神话由原来的内部传承关系转变为外部的传播关系,通过汇编等文本制作手段,神话的叙事性也被进一步增强。在现当代社会语境中,神话主义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从神话到神话主义应当被看作是神话生命的延续,而神话学研究也应适当地聚焦在认同、调适、修辞、权力等问题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 书面文本 神话主义 文本化
下载PDF
多重证据法及其文本化倾向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大桥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09年第1期278-291,共14页
作为文学研究的新范式,中国语境中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形成了许多新的方法,多重证据法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多重证据法立足于材料的拓展,在比较的视野中进行"以西援中"式的学术改造,中西材料的相互文本化成为其问题所在。在文学... 作为文学研究的新范式,中国语境中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形成了许多新的方法,多重证据法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多重证据法立足于材料的拓展,在比较的视野中进行"以西援中"式的学术改造,中西材料的相互文本化成为其问题所在。在文学人类学批评实践和方法论建构中,如何关注中国本土经验和个体性经验,使得文学研究人类学视野中的审美维度得以彰显就成为其深入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证据法 文本化 文学人类学
原文传递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媒介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炳钧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51,共11页
德国18世纪的文本化进程与文学发展的关联构成了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基本历史语境。文本化进程不仅为远程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削弱了身体在场的交往;媒介发展不仅服务于情感交流的需求,同时也生成了新的交往模式。小说在把... 德国18世纪的文本化进程与文学发展的关联构成了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基本历史语境。文本化进程不仅为远程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削弱了身体在场的交往;媒介发展不仅服务于情感交流的需求,同时也生成了新的交往模式。小说在把印刷文化促进的“编者”、“前言”等辅助文本运用于虚构叙事的同时,将被虔诚主义与感伤主义推向发展高潮的交往媒介——书信推向极致,小说中收信人的缺席留下的空位,由匿名的读者填补。真实与虚构的交互杂糅,导致读者接受的困惑,提出了审美反思的挑战。印刷文化的进程不仅生成了新的表述方式,促进了文化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面对面的交往。而体验要求的直接性与媒介需要的距离似乎总是处在一种紧张关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维特之烦恼》 媒介 书信 编者 文本化
原文传递
奈保尔的空间诗学探隅:以《抵达之谜》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辛彩娜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89-94,共6页
《抵达之谜》是奈保尔的自传体小说,以之为例探讨奈保尔作品中的空间诗学问题。小说解构了传统的空间观,赋予空间以鲜明的政治、社会、文化色彩。作品艺术性地将空间文本化、阈限化、主题化,通过对空间的经验阅读和诗性阐释探讨了殖民... 《抵达之谜》是奈保尔的自传体小说,以之为例探讨奈保尔作品中的空间诗学问题。小说解构了传统的空间观,赋予空间以鲜明的政治、社会、文化色彩。作品艺术性地将空间文本化、阈限化、主题化,通过对空间的经验阅读和诗性阐释探讨了殖民文化的盛衰之变、后殖民作家的身份之困以及人类生存的本质之谜,同时将三者纳入圆形循环结构之中,喻示了空间、身份和存在的模糊性、延异性等后现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文本化 阈限化 主题化 延异
下载PDF
刘禾的文化翻译研究: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文本化实践 被引量:1
10
作者 费小平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57-59,64,共4页
福柯"知识考古学"具有强烈解构色彩,其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就是要研究"陈述",研究"话语",研究"档案",研究"话语实践",着力关注"从各个方面积极地建造或积极地构筑""中... 福柯"知识考古学"具有强烈解构色彩,其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就是要研究"陈述",研究"话语",研究"档案",研究"话语实践",着力关注"从各个方面积极地建造或积极地构筑""中国社会"的"过程",以及"一个社会或一个机构"中"多种话语实践"的"相互依赖性",以进行话语分析,去寻找翻译行为发生过程中的"规律性"和作为"存在条件"的"形成的规则",最后重建一种"知识"。著名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的所有翻译研究,几乎都可以说是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文本化实践。它能给我们提供如何触摸福柯"知识考古学"要义的有效门径,特别是如何将"知识考古学"理论与中国现代性想象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方法,更有价值的是,能启发我们如何对"既定的翻译事实"及浮光略影的"翻译描写"和当然的"翻译研究结论"予以质疑和批判。所以,这样的翻译研究能使跨语言概念的生成过程获得清晰的理论表述,有利于展示帝国碰撞与文化交融之间的必然联系,为跨学科的"边界"研究提供有益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知识考古学” 刘禾 文本化实践
下载PDF
以德解《易》何以可能?——兼论《周易》的成书历程
11
作者 龙倩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2年第1期77-86,共10页
对《周易》一书性质的不同看法,源自不同的解易路向。在众多的诠释路向中,以德解《易》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原始纯巫术性龟卜占断中对“鬼谋”的偏重,到筮法中“人谋”因素的介入,再到最后筮辞文本化为《周易》... 对《周易》一书性质的不同看法,源自不同的解易路向。在众多的诠释路向中,以德解《易》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原始纯巫术性龟卜占断中对“鬼谋”的偏重,到筮法中“人谋”因素的介入,再到最后筮辞文本化为《周易》,体现了人类从非理性的蒙昧状态向理性启蒙状态的迈进。其后的巫史之筮占以及不同的解《易》筮例的出现,更是不断开显《周易》古经的内蕴,亦为“德”在卜筮中的作用提升积淀了经验、奠定了基础。“观亓德义”及“拟德占之”观念的提出,最终实现了《周易》由卜筮之书向德义之书的转变,体现了《周易》由“术”到“学”的学术升格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卜筮 以德解《易》 文本化 经典化
下载PDF
明代长江中下游淡水鱼养殖技术研究
12
作者 王铁男 《农业考古》 2018年第3期156-163,共8页
产业技术知识的文本化是产业技术理论化的主要标志,产业技术文本文献数量的增长是衡量产业技术理论化水平的刻度尺,对于中国的淡水鱼类养殖技术而言,出现最早的技术文本是成书于汉代的《陶朱公养鱼经》,该书影响深远,至明代中期以前各... 产业技术知识的文本化是产业技术理论化的主要标志,产业技术文本文献数量的增长是衡量产业技术理论化水平的刻度尺,对于中国的淡水鱼类养殖技术而言,出现最早的技术文本是成书于汉代的《陶朱公养鱼经》,该书影响深远,至明代中期以前各种农书中的水产养殖技术基本依照该书中的方法而并未有重大技术突破。从明中期开始至晚明,黄省曾《养鱼经》、徐光启《农政全书》等技术文本陆续出现,从文本内容上看,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尤其是徐光启所记载的江西养鱼法更是集当时鱼类精养技术之大成。明代淡水鱼养殖技术的发展在中国渔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淡水家鱼 养殖技术 文本化 集约化
下载PDF
宋元话本与说话伎艺的文本化
13
作者 徐大军 《文学与文化》 2015年第3期4-17,共14页
宋元说话伎艺的文本化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果,它们的出现乃基于书面文本的编写,而非口演内容的记录。早期话本作为这个文本化过程中的结果,亦有不同的形态,处于说话伎艺文本化的不同层面,它们的成篇乃基于通俗故事文本的编写而对芜杂材... 宋元说话伎艺的文本化有着不同的形态、结果,它们的出现乃基于书面文本的编写,而非口演内容的记录。早期话本作为这个文本化过程中的结果,亦有不同的形态,处于说话伎艺文本化的不同层面,它们的成篇乃基于通俗故事文本的编写而对芜杂材料的主动选择、编辑(口头的、书面的,文言的、白话的,散体的、韵体的),由此出现了对说话伎艺口演内容(包括故事、语汇、程式、格套等)的取用,而非出于记录、整理说话伎艺口演内容的目的而要把某一讲唱伎艺口演内容落实于文本。说话伎艺文本化演进而至早期话本,乃由于元时书面白话编写的观念、环境出现了显著变化,激发了社会上对书面白话著述的阅读需求和编刊需求,从而为说话伎艺口演内容进一步落实于文本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营造了良好的生成环境,由此锻炼出了不同于文言编写的通俗叙事文本体例,也影响了说话伎艺中那些非"小说家"伎艺落实于文本的书面呈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话伎艺 文本化 早期话本小说
下载PDF
北美华裔批评家的文化翻译研究: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文本化
14
作者 费小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06-111,共6页
当代法国批评家福柯"知识考古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旨在研究"陈述"、"话语"、"档案"和"话语实践",北美华裔批评家的文化翻译研究几乎都可以说是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文本化... 当代法国批评家福柯"知识考古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旨在研究"陈述"、"话语"、"档案"和"话语实践",北美华裔批评家的文化翻译研究几乎都可以说是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文本化。它能教会我们将"知识考古学"与中国现代性想象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方法,指引着我们在翻译研究中如何苦心挖掘"宏大叙事"虚掩之下的"非连续性和脆弱性"、"差异性"和"动态性",对浮光略影的"翻译描写"和当然的"翻译研究结论"予以质疑和批判,有效实现"问题意识",为译介学研究提供有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华裔批评家的文化翻译研究 福柯“知识考古学” “陈述” “话语” “档案” 话语实践 文本化
下载PDF
河曲民歌ABB式叠词的文本化和跨地域接受的陌生化
15
作者 刘沛江 《民族艺林》 2019年第1期115-120,共6页
ABB式叠词作为河曲民歌语言的显赫范畴,保留了河曲方言乃至山西方言的语言特点。民歌的文本化是对地域方言形式的真实记录和还原,同时相对于民歌的口语歌唱形式则能够扩大接受范围,而且在接受过程中区别于普通话AB的双音节基式,实现跨... ABB式叠词作为河曲民歌语言的显赫范畴,保留了河曲方言乃至山西方言的语言特点。民歌的文本化是对地域方言形式的真实记录和还原,同时相对于民歌的口语歌唱形式则能够扩大接受范围,而且在接受过程中区别于普通话AB的双音节基式,实现跨地域接受的陌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曲民歌 ABB式叠词 文本化 陌生化 跨地域接受
下载PDF
风物遗迹释证与神话历史解读——以裕固族《格萨尔》史诗为例
16
作者 王艳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43-47,共5页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和民间说唱艺人的传播变成了众多少数民族共享的神话,说唱艺人以自己的诗心和智慧将藏族《格萨尔》史诗与裕固族原有的民间故事和文化习俗相融合,使其"裕固化"。随着社会的变迁,人...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和民间说唱艺人的传播变成了众多少数民族共享的神话,说唱艺人以自己的诗心和智慧将藏族《格萨尔》史诗与裕固族原有的民间故事和文化习俗相融合,使其"裕固化"。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亡歌熄,无人传承已经成为史诗不可逆转的命运,裕固族的史诗《盖赛尔》正在经历着从口头传承逐渐向文本传承过渡的阶段,史诗渐渐地"神话化""历史化""文本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 史诗 裕固族 马蹄寺 风物遗迹 神话历史 文本化
下载PDF
西人所编中国古代小说选本与小说文体的建构
17
作者 宋丽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8-61,72,共15页
西方汉学家编选的中国古代小说选本,是中国古代小说在西方文本化的重要途径,主要有西人编撰的中国古代小说译文选集、中国文学作品选和中国文学史著作等文本形式。这些文本集译本、样本、选本于一体,相应地具有间质性、展示性与批评性... 西方汉学家编选的中国古代小说选本,是中国古代小说在西方文本化的重要途径,主要有西人编撰的中国古代小说译文选集、中国文学作品选和中国文学史著作等文本形式。这些文本集译本、样本、选本于一体,相应地具有间质性、展示性与批评性等特征与功能。通过翻译、展示和批评,西人编选的中国古代小说选本不仅实现了中国小说在西方的文本化,而且自觉地以西方的小说观念审度中国小说,从小说的译名、起源、类型等方面实现了对中国小说文体的认识和建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小说在西方的经典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人所编中国古代小说选本 文本化 小说文体
下载PDF
观光场域中历史与文化的重构——以恢复赫图阿拉城为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正爱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共8页
从事件到历史的生成过程中有一个“文本化”的过程,那是一个流动的、但又转而即逝的意义的固定程序。以观光开发为动因,将17世纪的赫图阿拉城“恢复重现”于当今,正是这样一个“文本化”的过程。观光开发使历史意识和文化在短时期内重... 从事件到历史的生成过程中有一个“文本化”的过程,那是一个流动的、但又转而即逝的意义的固定程序。以观光开发为动因,将17世纪的赫图阿拉城“恢复重现”于当今,正是这样一个“文本化”的过程。观光开发使历史意识和文化在短时期内重构。这种历史意识与文化脱离了观光地这样一个个别场所而实现了它的普遍化。对民族旅游开发来说,重新构建并形成的历史中还包含着政治、权力以及历史形成主体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光场域 文本化过程 民族旅游 本真性 满族
下载PDF
超现代时期的空间非场所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永国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21,共6页
在超现代的非场所空间里,个体的文本化随着人们经验世界的方式的多样化而呈多元态势,因此经验的地点也由现代时期的空间性场所变成了超现代时期的非场所,包括连锁旅店、假日俱乐部、难民营等过渡性地点,飞机、火车和汽车等"运输工... 在超现代的非场所空间里,个体的文本化随着人们经验世界的方式的多样化而呈多元态势,因此经验的地点也由现代时期的空间性场所变成了超现代时期的非场所,包括连锁旅店、假日俱乐部、难民营等过渡性地点,飞机、火车和汽车等"运输工具",机场、火车站、主题公园等临时场所,大型零售店、超级市场、咖啡馆、餐厅、自助取款机等日常消费场所,以及进行非地上空间交流的有线和无线网络。超现代时期的人们在这些非空间场所中进行着既受控又自由的个体文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现代 非场所 个体的文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