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脾理气方药物血清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68
1
作者 孟志强 郭伟剑 +2 位作者 于尔辛 宋明志 黄雯霞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8期879-882,共4页
目的观察健脾理气方药物血清对肝癌细胞 SMMC-7721端粒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其抗肿瘤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利用健脾理气方中药灌服新西兰兔后制... 目的观察健脾理气方药物血清对肝癌细胞 SMMC-7721端粒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其抗肿瘤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利用健脾理气方中药灌服新西兰兔后制备含药血清,观察健脾理气方药物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健脾理气药物血清在 d4开始对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电泳条带光密度明显降低;并能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凋亡的比例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流式细胞术检测d2,d4,d6的凋亡比例分别为0.81%,5.16%,8.45%。结论对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键脾理气中药抗肿瘤治疗作用机制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细胞瘤 端粒酶活性 细胞凋亡
下载PDF
As_2O_3对胃癌细胞周期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杨仕明 房殿春 +2 位作者 罗元辉 鲁荣 刘为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030-1033,共4页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 (As2 O3 )对SGC 790 1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分布及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 ELISA法 (TRAP ELISA) ,端粒酶...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 (As2 O3 )对SGC 790 1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分布及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 ELISA法 (TRAP ELISA) ,端粒酶亚单位mRNA及c mycmRNA的表达采用RT PCR技术。结果 As2 O3 可明显抑制SGC 790 1细胞的生长 ,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 ,G0 /G1期细胞减少 ,S和G2 /M期细胞增加 ,Bcl 2、c myc、PCNA蛋白表达减少 ,Bax蛋白表达增加 ,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 ;端粒酶亚单位hTR和TP1mRNA无明显变化 ,hTRTmRNA表达减少 ,同时 ,c mycmRNA的表达亦减少。结论 As2 O3 对SGC 790 1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二条途径实现 :一个是诱导细胞凋亡 ,另一个是通过下调hTRTmRNA的表达来下调端粒酶活性 ,其机制有可能与c myc和Bcl 2基因的减少以及Bax基因的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胃癌 细胞凋亡 端粒酶 活性 AS2O3
下载PDF
金莲花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孙黎 刘芳 +2 位作者 刘华 罗强 安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98-1099,共2页
目的探讨金莲花黄酮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金莲花黄酮作用于MCF-7细胞24h,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9.516、6.344、3.172、1.586、0.793mg/ml... 目的探讨金莲花黄酮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金莲花黄酮作用于MCF-7细胞24h,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9.516、6.344、3.172、1.586、0.793mg/ml5个不同浓度金莲花黄酮作用于MCF-7细胞24h,对细胞增值的抑制率依次为17%、28%、48%、50%、55%。各实验组A4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P<0.01),且用药浓度与抑制率呈正相关;端粒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端粒酶活性与用药浓度成正比。结论金莲花黄酮对MCF-7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并降低端粒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莲花黄酮 MCF-7 CCK-8 端粒酶活性
下载PDF
苦参碱对MCF-7细胞Fas、VEGF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海军 王俊明 +3 位作者 田亚汀 白美玲 张林西 赵晓霞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47-1251,共5页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Fas、VEGF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随机分组,实验组细胞加入苦参碱溶液,对照组或阴性对照组细胞加入等量培养液,阳性对照组细胞加入端粒酶抑制剂莪术油。采用倒置显微镜...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Fas、VEGF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随机分组,实验组细胞加入苦参碱溶液,对照组或阴性对照组细胞加入等量培养液,阳性对照组细胞加入端粒酶抑制剂莪术油。采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TRAP-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MCF-7细胞中Fas、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苦参碱对乳腺癌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和促凋亡作用;不同浓度苦参碱处理MCF-7细胞24、48、72h后,端粒酶活性随苦参碱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呈剂量—效应正相关和时间—效应正相关;苦参碱能够上调MCF-7细胞Fas蛋白表达和下调MCF-7细胞VEGF蛋白表达。结论苦参碱对MCF-7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和促凋亡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Fas蛋白表达、抑制端粒酶活性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及通过下调VEGF蛋白表达,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等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乳腺癌 MCF-7细胞株 FAS VEGF 端粒酶活性
下载PDF
长期负性情绪积累肝气郁结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宁 詹向红 +1 位作者 刘永 侯俊林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71-1674,共4页
目的:探讨长期负性情绪积累肝气郁结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端粒酶活性的关系及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筛选40~65岁肝气郁结型MCI患者,按照同性别、同年龄段、相同文化程度进行1∶1匹配;采用蒙... 目的:探讨长期负性情绪积累肝气郁结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端粒酶活性的关系及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筛选40~65岁肝气郁结型MCI患者,按照同性别、同年龄段、相同文化程度进行1∶1匹配;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等评估两组认知功能,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N维度量表评估两组被试情绪稳定性倾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被试的PBMC端粒酶活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MCI组MoCA量表总分及视空间与执行、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得分均显著降低(P<0.05),EPQ量表N维度得分显著升高(P<0.05),PBMC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长期负性情绪肝气郁结可造成人体端粒酶活性降低,这可能是引发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气郁结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艾森克人格问卷 端粒酶活性
原文传递
榄香烯乳对结肠癌Lovo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黄富春 范钰 郑树 《医药导报》 CAS 2004年第10期712-714,共3页
目的 :探讨榄香烯乳对结肠癌Lovo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不用浓度的榄香烯乳处理结肠癌Lovo细胞后 ,分别应用四唑蓝比色试验、端粒重复扩增 -微孔板杂交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及流式细胞仪研究榄香烯乳对结肠癌细胞生长、端粒酶活... 目的 :探讨榄香烯乳对结肠癌Lovo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不用浓度的榄香烯乳处理结肠癌Lovo细胞后 ,分别应用四唑蓝比色试验、端粒重复扩增 -微孔板杂交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及流式细胞仪研究榄香烯乳对结肠癌细胞生长、端粒酶活性、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榄香烯乳对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能够抑制端粒酶活性 ,诱导细胞凋亡 ,且这种作用呈浓度及时间依赖 ;且细胞阻滞于G0 G1 期。结论 :榄香烯乳抑制结肠癌Lovo细胞恶性增殖与抑制端粒酶活性、诱导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榄香烯乳 结肠癌细胞 端粒酶活性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下载PDF
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转染pCI-neo-hTERT质粒后的永生化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庆侠 王爱华 +3 位作者 司永嘉 周丽梅 盛宏霞 靳亚平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8-232,共5页
为获得大量的、具有高度同一性和表型功能正常的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本试验将含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I-neo-hT ERT导入原代山羊EEC中,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进行表型鉴定,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hTER... 为获得大量的、具有高度同一性和表型功能正常的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本试验将含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I-neo-hT ERT导入原代山羊EEC中,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进行表型鉴定,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hTERT导入后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情况,探讨转染后细胞的生长特性。结果显示,转染后获得的阳性克隆细胞及其传代细胞呈明显铺路石状,与原代细胞形态一致,具有接触抑制性;角蛋白检测阳性;细胞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目前已传至50代仍稳定增殖;100nmol/L的雌二醇(E2)可促进该细胞的增殖;50,100nmol/L的孕酮(P4)可明显抑制该细胞的增殖。这表明hTERT导入山羊EEC后,可使其重建端粒酶活性,从而获得大量的、具有高度同一性和表型正常的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HTERT 端粒酶活性
原文传递
血清CEA、CA125及端粒酶活性联合检测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6
8
作者 蒋显勇 袁才佳 +5 位作者 易艳军 舒洋 李木兰 邹明英 陈婕 李邓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和端粒酶活性联合检测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进的银染-TRAP(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43例卵巢癌患者和4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端粒酶活性,同时用电化学发光...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和端粒酶活性联合检测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进的银染-TRAP(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43例卵巢癌患者和4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端粒酶活性,同时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对其血清CEA、CA125进行了测定。结果卵巢癌组与对照组比较,卵巢癌组血清CEA、CA125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卵巢癌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62.8%,对照组为4.4%,差异有显著性(P<0.01);卵巢癌单项检测阳性率:CEA为32.6%,CA125为76.7%,端粒酶活性为62.8%,三项联合检测可提高卵巢癌的灵敏度至90.7%,明显高于单项检测的灵敏度。结论肿瘤标志物CEA、CA125、端粒酶活性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卵巢癌诊断的灵敏度,为处于亚临床期的卵巢癌患者及正常体检人群中卵巢肿瘤的早期检出提供了可靠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125 端粒酶活性 联合检测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对Hela细胞hTERTmRNA表达的调节和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马学斌 谷志远 +5 位作者 宋海静 韩为东 司艺玲 郝好杰 李琦 赵亚力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 (As2 O3 )对人宫颈癌细胞 (Hela细胞 )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mR 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 2 μmol/L的As2 O3 作用于人宫颈癌Hela细胞 ,在不同时间点用MTT法检测Hela细胞活力的变化 ,用流式细胞仪检...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 (As2 O3 )对人宫颈癌细胞 (Hela细胞 )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mR 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 2 μmol/L的As2 O3 作用于人宫颈癌Hela细胞 ,在不同时间点用MTT法检测Hela细胞活力的变化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 ,用RT PCR法检测hTERTmRNA表达的变化 ,用TRAP 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随着As2 O3 作用时间的延长 ,Hela细胞的活力逐渐降低 ,G0 /G1期细胞所占比例升高 ,S期细胞所占比例减少 ,hTERTmRNA表达水平逐渐降低 ,端粒酶活性逐渐下降。结论 :As2 O3 可引起Hela细胞周期阻滞 ,hTERT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 ,端粒酶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HELA细胞 hTERTmRNA表达 端粒酶 肿瘤 AS2O3
下载PDF
不同治则代表方药对胃癌BGC细胞株细胞凋亡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聂克 李昕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329-331,345,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治则代表方药对人胃癌BGC细胞株细胞凋亡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不同治则代表方药含药血清作用于BGC细胞48 h,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端粒酶活性。结果:各含药血清作用于BGC细胞48 h后,凋亡率均有不同程度增...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治则代表方药对人胃癌BGC细胞株细胞凋亡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不同治则代表方药含药血清作用于BGC细胞48 h,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端粒酶活性。结果:各含药血清作用于BGC细胞48 h后,凋亡率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端粒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凋亡率、端粒酶活性与含药血清浓度不完全成正比。结论:促进BGC细胞凋亡并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能是不同治则代表方药抑制BGC细胞增殖的共同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治则 血清药理 人胃癌BGC细胞株 细胞凋亡 端粒酶活性
下载PDF
冬凌草甲素对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调节 被引量:7
11
作者 申家英 杨波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03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探讨冬凌草甲素对 HL - 6 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噻唑蓝 (MTT)还原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 bcl- 2基因的表达水平 ;应用端粒重复扩增 (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目的 :探讨冬凌草甲素对 HL - 6 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噻唑蓝 (MTT)还原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 bcl- 2基因的表达水平 ;应用端粒重复扩增 (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5 nm ol/ L~ 2 5 nm ol/ L 的冬凌草甲素可诱导细胞凋亡 ,抑制细胞增生。在细胞生长受抑制过程中 ,端粒酶活性及 bcl- 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冬凌草甲素可诱导急性白血病 HL- 6 0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生 ;其作用机制与端粒酶活性下降及 bcl- 2的表达水平下调有关 ,其中 bcl- 2的表达水平可能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甲素 端粒酶活性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大肠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方信 邓芝云 +3 位作者 张学庸 康生朝 汪泳 余西林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1999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与结直肠癌恶性进展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重复扩增(TRAP)方法检测22例大肠腺瘤、43例结直肠癌及邻近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在大肠癌中为95.4%,...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与结直肠癌恶性进展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重复扩增(TRAP)方法检测22例大肠腺瘤、43例结直肠癌及邻近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在大肠癌中为95.4%,腺瘤中为9.1%,而邻近组织中仅为2.3%,在低、未分化癌及粘液腺癌中端粒酶活性呈中、强表达者占多,而在中、高分化癌包括乳头状腺癌及管状腺癌中存在相当低、弱表达,但其总的表达在大肠癌Dukes各期中无甚差异。结论:大肠癌的恶性转化与端粒酶的活化有关,检测端粒酶活性对临床大肠癌尤其是早期大肠癌具有特别重要的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端粒酶活性
下载PDF
二甲双胍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周小智 薛耀明 +1 位作者 朱波 沙建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35-1938,1942,共5页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干预结肠癌细胞株SW-480,MTT法比较其生长曲线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二甲双胍对SW-480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blotting测定CyclinD...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干预结肠癌细胞株SW-480,MTT法比较其生长曲线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二甲双胍对SW-480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blotting测定CyclinD1的表达,用TRAP银染法观察其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MTT结果示二甲双胍可以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并呈时间浓度依赖性。PBS对照组与5mmol/L二甲双胍干预组72h后的细胞G0/G1期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5.81±0.63,63.38±0.99;S期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1.11±3.05,25.29±1.64;G2/M期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3.09±3.00,11.33±2.60。Westernblotting示5mmol/L二甲双胍干预组72h后CyclinD1的表达较PBS对照组明显减弱。TRAP银染法检测示5mmol/L二甲双胍干预SW-480细胞72h后可以显著抑制端粒酶活性。结论二甲双胍能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其主要机制可能与G0/G1期细胞周期阻滞、下调CyclinD1的表达及抑制端粒酶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SW-480细胞 细胞周期 CYCLIND1 端粒酶活性
下载PDF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expression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被引量:11
14
作者 Jian-lun Liu Lian-ying Ge Gui-nian Zh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465-467,共3页
AIM: To study the activity of telomerase and the expression of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and its adjacent tissues, normal mucosa and adenomatoid polyp, and to evaluate t... AIM: To study the activity of telomerase and the expression of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and its adjacent tissues, normal mucosa and adenomatoid polyp, and to evaluate their relation with carcino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METHODS: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hTERT expression were determined in 30 samples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and its adjacent tissues, normal mucosa and 20 samples of adenomatoid polyp by modified 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 (TRAP),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RESULTS: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hTERT expression were 83.33% (25/30) and 76.67% (23/30) respectively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which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paracancerous tissues (13.33%, 16.67%), normal mucosa (3.33%, 3.33%) and adenomatoid polyp (10%, 10%).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olorectal carcinoma and other tissues (P=0.027). The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hTERT expression were higher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with lymphatic metastasis than in that without lymphatic metastasis (P=0.034). When the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clinical stage were greater, the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hTERT expression increased,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n colorectal carcinoma, the telomerase activity was correlated with hTERT expression (positive vs negative expression of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hTERT, P=0.021). CONCLUSION: Telomerase activity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metastasis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Overexpression of hTERT may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telomerase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carcinoma telomerase activity hTERT expression
下载PDF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expression of the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 gene in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correlation with decreased apoptosis and clinical prognosis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洁 刘叙仪 +1 位作者 蒋薇 梁莉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1期25-30,共6页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 of telomerase activation (TA) and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 (hEST 2) gene mRNA in patients with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determine whether they are associated with tumor cell apopt...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 of telomerase activation (TA) and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 (hEST 2) gene mRNA in patients with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determine whether they are associated with tumor cell apoptosis, stage, and clinical outcome Methods Primary tumor specimens from 58 patients untreated with chemotherapy and 10 cases of histologically benign and adjacent lung tissue were analyzed TA and hEST 2 were measured by means of a modified 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 (TRAP) assay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 respectively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TdT) mediated biotin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 was used to evaluate apoptotic cells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 PCR) was used to detect bcl 2 mRNA expression Results TA and hEST 2 were detected in 45 (77 6%) and 43 (74 1%) of 58 tumor specimens, respectively, and not detected in specimens of adjacent and benign lung tissue One case expressed hEST 2 as a weak positiv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level of TA and hEST 2( r =0 85, P =0 001) TA and hEST 2 were associated with tumor stage, but not associated with tumor grade, gender and patient age Positive rate of bcl 2 mRNA was 38 (65 5%) of 58 tumor specimens The mean apoptotic index in the bcl 2 positive group (9 5±1 3)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bcl 2 negative one (19 8±2 1, P <0.05), suggesting that apoptotic index may be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bcl 2 expression ( r =-0 48, P =0 041) Bcl 2 expression in the TA and hEST 2 positive group (92 1% and 89 4%)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egative one (50 0% and 45 0%, P =0 043 and P =0 032, respectively) The apoptotic index was lower in the TA or hEST 2 positive group (8 2±1 4, 10 7±1 1) than in the negative one (20 5±1 6, 24 2±2 1, P <0 05)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verse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A or hEST 2 and apoptotic index ( r =-0 45, P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lomerase activity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 gene APOPTOSIS BCL-2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原文传递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elomerase activity in peritoneal lavage fluid from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ellular proliferation 被引量:11
16
作者 Ming-Xu Da Xiao-Ting Wu +5 位作者 Tian-Kang Guo Zi-Guang Zhao Ting Luo Kun Qian Ming-Ming Zhang Jie W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2期3122-3127,共6页
AIM: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elomerase activity assay and peritoneal lavage cytology (PLC) examination in peritoneal lavage fluid for the prediction of peritoneal metastasis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and to ... AIM: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elomerase activity assay and peritoneal lavage cytology (PLC) examination in peritoneal lavage fluid for the prediction of peritoneal metastasis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expression.METHODS: Telomeric repeated amplification protocol (TRAP)-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as performed to measure the telomerase activity in 60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and 50 with peptic ulcer. PLC analysis of the 60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was used for comparison. The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in gastric carcinoma was immunohistochemically examined.RESULTS: The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PLC positive rate in peritoneal lavage fluid from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was 41.7% (25/60), and 25.0% (15/60),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rate of telomerase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Qf PLC in the group of pT, (15/16 vs 9/16, P 〈 0.05), P1-3 (13/13 vs 9/13, P 〈 0.05) and diffuse type (22/42 vs 13/42, P 〈 0.05). The patients with positive telomerase activity, peritoneal metastasis, and serosal invasion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average PCNA proliferation index (PI), (55.00 ± 6.59 vs 27.43 ± 7.72, 57.26 ±10.18 vs 29.15 ±8.31, and 49.82 ± 6.74 vs 24.65 ±7.33, respectively, P 〈 0.05).CONCLUSION: The TRAP assay for telomerase activity is a useful adjunct for cytologic method in the diagnosis of peritoneal micrometastasis and well related to higher proliferating activity of gastric canc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lso suggest a promising future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treating peritoneal dissemination based on telomerase inhib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cancer telomerase activity Peritoneal lavage cytology Peritoneal metastasis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下载PDF
用改进的TRAP法测定树木端粒酶活性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瑾瑜 张徐俞 +2 位作者 王雅群 卢存福 陈玉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82-686,共5页
TRAP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端粒酶活性的方法,但并不太适合测定木本植物的端粒酶活性.因此以油松针叶为实验材料,对TRAP法进行改进.参照前人的研究通过对比实验证明,在端粒酶提取过程中将PEG8000加入上清液,可获得高效的端粒酶.在此基础上,... TRAP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端粒酶活性的方法,但并不太适合测定木本植物的端粒酶活性.因此以油松针叶为实验材料,对TRAP法进行改进.参照前人的研究通过对比实验证明,在端粒酶提取过程中将PEG8000加入上清液,可获得高效的端粒酶.在此基础上,对PCR先导引选择TS、模板浓度选择100 ng,最终获得油松针叶高质量的端粒酶PCR产物.应用SYBR Green I替代银染液对电泳凝胶进行染色,获得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电泳结果.通过对油松针叶、银杏叶片、胡杨愈伤组织、沙冬青悬浮细胞等4种木本植物实验材料进行测定,证明该改进的技术体系可能是适合于木本植物端粒酶活性测定的稳定的、灵敏度高的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 端粒酶活性 TRAP SYBR Green I染色
原文传递
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定量检测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何国平 税青林 +2 位作者 黄燕 张思仲 余红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41-1046,共6页
背景与目的:端粒酶是一种在细胞永生化及癌症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核蛋白酶。最近关于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与预后因素间的关系,因研究方法的差异而呈现出不一致的报道。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可行的银染端粒酶定量检测法,以探讨乳腺癌中... 背景与目的:端粒酶是一种在细胞永生化及癌症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核蛋白酶。最近关于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与预后因素间的关系,因研究方法的差异而呈现出不一致的报道。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可行的银染端粒酶定量检测法,以探讨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学预后因素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SS-TRAP)检测了52例新鲜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32例乳腺良性病变和14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对结果予以定量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癌旁组织、良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0.38%(47/52)、28.85%(15/52)、31.25%(10/32)、0(0/14)。端粒酶分别为36.91±15.35、8.27±4.37、14.10±5.28、0(TPG单位),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乳腺癌中端粒酶的表达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03及0.004),即随着肿瘤的进展,端粒酶活性亦增加。其中,浸润性非特殊癌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浸润性特殊癌(P<0.05);中、低分化癌端粒酶活性均高于高分化癌(P<0.05),中、低分化癌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端粒酶活性表达在患者病程、年龄、绝经状况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端粒末端转移酶 定量分析
下载PDF
c-myc反义寡核苷酸对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影响及诱导凋亡作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玲 王峰 +7 位作者 孙慧 乐晓萍 刘林湘 刘延方 王芳 王一浩 马鸿雁 张钦宪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605-609,共5页
为了研究c-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诱导凋亡作用,探讨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与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应用反义寡核苷酸封闭HL-60细胞c-myc基因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表达抑制情况,采用流式细胞... 为了研究c-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诱导凋亡作用,探讨HL-60细胞端粒酶活性与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应用反义寡核苷酸封闭HL-60细胞c-myc基因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表达抑制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及细胞周期分析,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凋亡细胞的DNA断裂情况,应用TRAP-ELISA法测定HL-60细胞端粒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反义硫代寡核苷酸作用于HL-60细胞72小时后,c-myc基因表达明显受抑;S期细胞百分数由55.6%降至30%,并出现早期凋亡峰(凋亡细胞比例占25.2%);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DNA凋亡梯形带;端粒酶活性检测发现反义寡核苷酸3,4,5μmol/L作用组OD450-690分别为1.952±0.14,1.805±0.40,1.616±0.41,与未作用组(OD450-690为2.648±0.4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反义寡核苷酸1和2μmol/L作用组及正义寡核苷酸5μmol/L作用组OD450-690分别为2.324±0.36,2.162±0.38,2.466±0.29,与未作用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myc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能够通过封闭c-myc基因的表达而诱导HL-60细胞凋亡,阻止细胞由G1期进入S期,并具有下调端粒酶活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60细胞 c—myc基因 反义核酸 细胞凋亡 端粒酶活性
下载PDF
端粒酶活性与白血病细胞系的分化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莉萍 刘祥贵 +6 位作者 蒋纪恺 张彦 许湘儒 刘北忠 何渝军 康格非 刘小珊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8-181,共4页
为了探讨白血病细胞的分化和端粒酶活性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PCR-ELISA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HL-60诱导分化前后的端粒酶活性。结果:未经药物处理的K-562和HL-60细胞有高的端粒酶活性;用苦参碱... 为了探讨白血病细胞的分化和端粒酶活性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PCR-ELISA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HL-60诱导分化前后的端粒酶活性。结果:未经药物处理的K-562和HL-60细胞有高的端粒酶活性;用苦参碱作用K-562细胞和维甲酸处理HL-60细胞一定时间后,端粒酶活性被明显抑制:分化诱导剂不能直接抑制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的高低与细胞所处的分化状态有关。结论:分化是细胞自身调控的过程,端粒酶活性的高低与细胞所处的分化状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活性 白血病细胞系 PCR-ELIS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