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有机茶稳定同位素特征与δ^(15)N标识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春霖 汪秋红 +5 位作者 聂晶 周燕君 邵圣枝 袁玉伟 傅尚文 王钫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56-2064,共9页
为探明我国有机茶稳定同位素分布情况及δ^(15)N标识的相关因素,本研究收集了全国不同地区申请有机茶认证企业的145个样品,采用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稳定同位素比率(δ^(13)C、δ^(15)N、δ^(2)H、δ^(18)O),结合单因素方... 为探明我国有机茶稳定同位素分布情况及δ^(15)N标识的相关因素,本研究收集了全国不同地区申请有机茶认证企业的145个样品,采用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测定稳定同位素比率(δ^(13)C、δ^(15)N、δ^(2)H、δ^(18)O),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正态分布模型探究稳定同位素特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有机茶样品δ^(13)C分布于-31.0‰~-23.7‰之间,不同产地间差异不显著。δ^(2)H和δ^(18)O范围分别为-107.1‰~-24.8‰和17.2‰~32.0‰,均存在显著地域差异。我国有机茶δ^(15)N正态分布范围为-4.6‰~7.0‰,平均值为1.2‰。其中有机茶生产面积大的地区样品δ^(15)N范围为1.6‰~5.8‰,显著高于生产面积小的地区(-2.5‰~0.4‰,P<0.01),表明δ^(15)N指标作为有机茶标识特征与产区生产面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为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有机茶真伪鉴别提供了研究基础,为有机茶的认证与监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茶 稳定同位素 分布特征 生产面积 转换期
下载PDF
茶区叶面降尘的粒径和重金属含量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杨东伟 章明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55-361,共7页
为了解茶区大气降尘物中的重金属状况,以浙江省某市为例,分别收集了城市、工矿、公路、农居点附近和清洁区等不同区域茶叶叶面降尘,采用激光粒径分析仪测定了叶面降尘的粒径分布,应用ICP-AES测定了叶面降尘中的重金属含量,并探讨了茶区... 为了解茶区大气降尘物中的重金属状况,以浙江省某市为例,分别收集了城市、工矿、公路、农居点附近和清洁区等不同区域茶叶叶面降尘,采用激光粒径分析仪测定了叶面降尘的粒径分布,应用ICP-AES测定了叶面降尘中的重金属含量,并探讨了茶区叶面降尘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茶区叶面降尘中颗粒物粒径集中分布在100μm以下,粒径累积曲线呈正态单峰分布;平均粒径大小:清洁区<农居点附近<城市附近<公路附近<工矿附近。茶区叶面降尘中Cd、Pb、Ni、Cu、Zn和Hg有明显的富集,其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1.76~11.34、87~648、36~154、133~476、165~1121、0.36~4.23mg/kg。不同茶区叶面降尘中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多数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以工矿附近茶园降尘中的最高,其次为城市和公路附近,清洁区的最低。研究认为,茶区降尘中Cd、Pb、Cu、Zn和Hg主要来源于人为污染,而Cr、Co、Ni、Al、Fe和Mn主要为自然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降尘 茶区 颗粒组成 重金属
下载PDF
明清时期贵州茶叶产地分布变迁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蒲应秋 何鑫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66-73,共8页
贵州是我国古茶区之一,产茶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是贵州茶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明代,贵州茶叶产地分布在境内的部分区域,朝廷在贵州设置茶仓,表明当时茶叶产地分布范围有所扩大,茶叶产量有所提高。清代,贵州茶叶产地几乎分布在全省的各府、... 贵州是我国古茶区之一,产茶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是贵州茶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明代,贵州茶叶产地分布在境内的部分区域,朝廷在贵州设置茶仓,表明当时茶叶产地分布范围有所扩大,茶叶产量有所提高。清代,贵州茶叶产地几乎分布在全省的各府、厅、州、县,茶叶产量增长迅速,贵州茶业在全国茶业排位当中已有一席之地。文章在贵州地方志中辑录相关茶叶资料,梳理明清贵州各府、厅、州、县茶叶产地分布状况,总结明清贵州茶叶产地分布变迁的特征,从自然环境、农业发展水平及人口分布三个维度探讨明清贵州茶叶产地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贵州 茶叶产地 分布与变迁
下载PDF
太平猴魁茶发展历程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常河 汪俊 朱林军 《中国茶叶加工》 2020年第2期71-75,共5页
太平猴魁茶创立至今,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断创新完善,形成了独特的加工工艺。文章在核心产区和周边产区调研的基础上,从产地拓展和工艺演变的视角,将太平猴魁茶的发展历史划分成创制期、成型期、改进期、发展期四个阶段,总结了各个阶段核... 太平猴魁茶创立至今,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断创新完善,形成了独特的加工工艺。文章在核心产区和周边产区调研的基础上,从产地拓展和工艺演变的视角,将太平猴魁茶的发展历史划分成创制期、成型期、改进期、发展期四个阶段,总结了各个阶段核心产区范围的变化、加工工艺的演变,提出了太平猴魁茶在工艺传承和创新、特征性品质保护、原产地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猴魁 历史阶段 产区 工艺 传承创新
下载PDF
丽水市名优茶产品分类研究
5
作者 严芳 《中国茶叶加工》 2012年第3期18-20,共3页
丽水名优茶生产历史悠久,产品种类、品牌众多。按照产品品质特点进行分类研究,将不同品牌、企业生产的产品归类研究,分析优势品种,并对优势品种进行深入的研究,得以指导生产,引导流通,提高茶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 丽水 名优茶 分类 产区分布 加工技术 效益分析
下载PDF
全国主产茶区茶树小绿叶蝉种类鉴定及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孟召娜 边磊 +3 位作者 罗宗秀 李兆群 辛肇军 蔡晓明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4-526,共13页
【目的】进一步明确中国主产茶区茶树小绿叶蝉种类。【方法】通过网捕法采集了全国14个省(市)109个地区的茶树小绿叶蝉成虫标本。根据外部形态并结合雄性外生殖器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共检视5 589号叶蝉雄成虫标本,发现8种小绿叶蝉。... 【目的】进一步明确中国主产茶区茶树小绿叶蝉种类。【方法】通过网捕法采集了全国14个省(市)109个地区的茶树小绿叶蝉成虫标本。根据外部形态并结合雄性外生殖器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共检视5 589号叶蝉雄成虫标本,发现8种小绿叶蝉。其中包括: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 Matsuda、锐偏茎叶蝉Asymmetrasca rybiogon(Dworakowska)、拟小茎小绿叶蝉Empoasca(Empoasca)paraparvipenis Zhang&Liu、波宁雅氏叶蝉Jacobiasca boninensis(Matsumura)、匀突长柄叶蝉Alebroides shirakiellus(Matsumura)等。小贯小绿叶蝉发生最普遍且数量最多,占总检视样品的98.53%。各地小贯小绿叶蝉样品数量占当地样品数量的55.56%-100.00%。锐偏茎叶蝉在重庆市采样点发生较多,占当地检视样品的36.96%-44.44%。其余种类,个体数量极少且分布狭窄。【结论】我国茶树小绿叶蝉有多个种。除云南、广东、海南、台湾和西藏5个产茶省本研究未涉及外,全国绝大部分茶区的优势种为小贯小绿叶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主产茶区 茶树 小绿叶蝉 种类 小贯小绿叶蝉
原文传递
长江下游丘陵茶区生产名优茶的气候生态优势 被引量:5
7
作者 姜效泉 刘维华 +1 位作者 钱义祥 郑献章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2期81-86,共6页
根据山区不同气候亚带、不同海拔气象与茶叶物候同步观测及相应的品质分析资料,论述了长江下游丘陵(海拔二三百米以下)茶区生产早春名优茶所具有的一定气候生态优势,认为这些地区在生产名优茶上,可与“高山出名茶”相辅相成、并行... 根据山区不同气候亚带、不同海拔气象与茶叶物候同步观测及相应的品质分析资料,论述了长江下游丘陵(海拔二三百米以下)茶区生产早春名优茶所具有的一定气候生态优势,认为这些地区在生产名优茶上,可与“高山出名茶”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优茶生产 长江下游 丘陵地区 气候生态
下载PDF
优质绿茶生产的理论与实践 Ⅰ绿茶产区的变化与绿茶品质的演进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赛君 郑红发 +2 位作者 常硕其 黄怀生 刘淑娟 《茶叶通讯》 2008年第1期3-6,共4页
本文分析了全国茶类生产的发展和绿茶产区的变化情况。对绿茶品质概念的演进作了系统的论述。同时,提出了优质绿茶生产的关键因子。
关键词 绿茶产区 品质概念 变化
下载PDF
启东与茅山茶区男性肝癌死亡率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沈靖 徐耀初 +2 位作者 叶本法 沈洪兵 钮菊英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用人群流行病学资料和血浆硒检测,比较了江苏省句容县茅山茶区与启东县非茶区男性肝癌死亡率与饮绿茶的关系。结果显示,饮茶率、饮茶量均较高的茅山,其男性肝癌死亡率明显低于启东,趋势性X2检验有极显著(P<0.01)的意义,... 用人群流行病学资料和血浆硒检测,比较了江苏省句容县茅山茶区与启东县非茶区男性肝癌死亡率与饮绿茶的关系。结果显示,饮茶率、饮茶量均较高的茅山,其男性肝癌死亡率明显低于启东,趋势性X2检验有极显著(P<0.01)的意义,但需在饮茶量相对较大时(>30g/周)才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RR值为0.12。分别调整吸烟、饮酒因素的作用后,在茅山产茶区仍可看出常饮绿茶有显著降低肝癌死亡率的作用,趋势性X2值分别为8.89(P<0.01)和5.46(P<0.05),而在非产茶的启东,因饮茶量较少,绿茶的保护作用则不明显。此外,两地人群血浆抗癌成份硒水平的分析结果也表明,饮茶量大小与血浆硒成平行关系,以肝癌低发的句客人群平均血浆硒(11.1μg/d1)明显高于启东(5.7μg/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茶区 饮茶 绿茶 男性肝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