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9篇文章
< 1 2 1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 I.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 被引量:1111
1
作者 张维理 武淑霞 +1 位作者 冀宏杰 Kolbe H.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008-1017,共10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重要的湖泊和河流水域如五大湖泊、三峡库区、滇池、白洋淀、南四湖、异龙湖等氮、磷富营养化问题急剧恶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水体污染严重的流域,农田、农村畜禽养殖和城乡结合部的生活排污是造成水体氮、磷...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重要的湖泊和河流水域如五大湖泊、三峡库区、滇池、白洋淀、南四湖、异龙湖等氮、磷富营养化问题急剧恶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水体污染严重的流域,农田、农村畜禽养殖和城乡结合部的生活排污是造成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大大超过来自城市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和工业的点源污染。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各重要流域菜果花(蔬菜、水果、花卉)播种面积增加了4.4倍。菜果花种植为新型产业,农民并未掌握合理的施肥技术。由于种植效益高,菜农为了追求效益,超高量使用氮、磷肥料,单季作物化肥纯养分用量平均为569~2000 kg·ha-1,为普通大田作物的数倍甚至数十倍,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潜在威胁之一。与此同时,农村养殖产业带的发展,使得一些地方畜禽养殖产生的氮、磷数量剧增,最大已达到1 721 kgN·ha-1和639 kgP2O5·ha-1,大大超过了农田可承载的安全负荷,成为各大水域的重要污染源。而城乡结合部地带缺少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加上这一地带城区快速扩张,使之成为城区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结果还显示,尽管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已十分严重,然而,各主要驱动因素仍然有增无减,进入21世纪初,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农业和农村发展引起的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业面源污染 21世纪初期 形势估计 控制 水体富营养化
下载PDF
太湖底泥及其间隙水中氮磷垂直分布及相互关系分析 被引量:184
2
作者 范成新 杨龙元 张路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59-366,共8页
对太湖主要湖区柱状样底泥的总氮、总磷含量及其间隙水铵态氮 (NH+4 N)、磷酸根磷 (PO3- 4 P)和二价铁 (Fe(Ⅱ ) )含量进行了分析 ,并对底泥和间隙水中相应物质含量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太湖近表层 10cm内底泥TN、TP赋存含量较之下层... 对太湖主要湖区柱状样底泥的总氮、总磷含量及其间隙水铵态氮 (NH+4 N)、磷酸根磷 (PO3- 4 P)和二价铁 (Fe(Ⅱ ) )含量进行了分析 ,并对底泥和间隙水中相应物质含量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太湖近表层 10cm内底泥TN、TP赋存含量较之下层高 12 %— 2 0 %左右 ,间隙水中PO3- 4 P和NH+4 N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大致呈上升趋势 ,表层未见高浓度层存在 .各湖区底泥间隙水中PO3- 4 P和NH4 + N浓度与底泥中TP含量未发现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但间隙水中Fe(Ⅱ )含量与NH+4 N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R =0 .92 34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分布 太湖 间隙小 底泥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太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 被引量:177
3
作者 王海 王春霞 王子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0-435,共6页
采用BCR三步分级提取法和ICP AES测定了太湖沉积物中 8种重金属不同形态的含量 ,初步评估了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探讨了沉积物总有机碳 (TOC)与重金属不同形态之间的关系 .
关键词 太湖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形态分析 水质监测 BCR
下载PDF
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44
4
作者 朱广伟 高光 +2 位作者 秦伯强 张路 罗潋葱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14-719,共6页
对太湖不同污染状况和生态系统状况的湖区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磷的化学形态一般都在表层下深5~15cm发生明显的转折;草型湖区、藻型湖区、开阔湖面的大湖区沉积物的理化性质、间... 对太湖不同污染状况和生态系统状况的湖区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磷的化学形态一般都在表层下深5~15cm发生明显的转折;草型湖区、藻型湖区、开阔湖面的大湖区沉积物的理化性质、间隙水中的磷浓度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东太湖沉积物间隙水磷浓度和交换态磷含量都显著低于其他湖区;风浪扰动相对剧烈的开阔湖面湖区沉积物中磷的沉积规律也不同于梅梁湾藻型湖区和东太湖草型湖区。研究表明,浅水湖泊中水生生物状况、风浪扰动状况对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行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沉积物 地球化学 富营养化 太湖
下载PDF
大型浅水湖泊内源营养盐释放的概念性模式探讨 被引量:133
5
作者 秦伯强 范成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0-153,共4页
通过在太湖开展的风浪与底泥悬浮的野外观测,结合分层采取水样并分析水体中溶解性营养盐的浓度随深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在水土界面的上覆水中营养盐浓度有突然增加的现象,指示着沉积物对上覆水营养盐浓度有影响.对沉积物中孔隙水营养盐浓... 通过在太湖开展的风浪与底泥悬浮的野外观测,结合分层采取水样并分析水体中溶解性营养盐的浓度随深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在水土界面的上覆水中营养盐浓度有突然增加的现象,指示着沉积物对上覆水营养盐浓度有影响.对沉积物中孔隙水营养盐浓度随深度的变化分析,表明了沉积物孔隙水中营养盐浓度变化与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结合水动力作用,提出了大型浅水湖泊水动力作用导致底泥悬浮,从而使得底泥中的可溶性营养物质释放这一内源释放的概念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动力 底泥 孔隙水 悬浮释放
下载PDF
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 被引量:160
6
作者 王佩 卢少勇 +3 位作者 王殿武 许梦爽 甘树 金相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3-709,共7页
采集了环太湖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研究分析了湖滨带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太湖湖滨带底泥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湖滨带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之间,空间分布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贡... 采集了环太湖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研究分析了湖滨带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太湖湖滨带底泥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湖滨带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之间,空间分布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贡湖>梅梁湾>南部沿岸>东部沿岸>西部沿岸;TN含量在458~5211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东部沿岸>贡湖>南部沿岸>梅梁湾>西部沿岸;TP含量在128.56~1392.16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竺山湾>梅梁湾>东太湖>南部沿岸>贡湖>东部沿岸>西部沿岸,OM与TN分布趋势相似,TN与OM之间极显著正相关(r=0.903,P<0.01),TP与OM之间弱相关(r=0.073,P<0.332).结合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指数评价法可知,太湖湖滨带底泥环境质量整体较好,氮、磷污染除东太湖和竺山湾属重度污染外其他各区属轻中度污染;有机污染除东太湖外大部分区域属较清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湖滨带 总氮 总磷 有机质 评价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磷形态及pH值对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39
7
作者 金相灿 王圣瑞 庞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7-711,共5页
对太湖不同营养水平和不同特征的4种沉积物的总磷、磷形态、粒径组成、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模拟研究了不同pH值对上覆水体中总溶解性磷和溶解性活性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沉积物样品总磷含量在336.1~3408.01mg/kg,属于中富营养化... 对太湖不同营养水平和不同特征的4种沉积物的总磷、磷形态、粒径组成、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模拟研究了不同pH值对上覆水体中总溶解性磷和溶解性活性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沉积物样品总磷含量在336.1~3408.01mg/kg,属于中富营养化到极富营养化水平.pH值是影响磷释放的重要因素,碱性条件下,促进NaOH-P的释放;酸性条件下,促进HCl-P的释放.严重富营养化湖区沉积物的磷主要由无机磷组成,其中主要是NaOH-P,该区中pH值增加会导致磷释放量的大幅度增加,而pH值下降对磷释放量的影响较小.中富营养化湖区沉积物的无机磷组成中,部分湖区NaOH-P含量高,部分湖区HCl-P含量高,所以该区中pH值变化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由于NaOH-P和HCl-P含量不同而存在差异,NaOH-P含量较高,pH值增加会导致磷释放量的大幅度增加;HCl-P含量较高,pH值下降会导致磷释放量的大幅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沉积物 磷形态 磷释放 营养水平 PH值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116
8
作者 袁旭音 王禹 +2 位作者 陈骏 孙成 许乃政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125,共5页
分析了太湖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情况 ,发现DDT及其代谢产物、HCH的异构体、艾氏剂、狄氏剂、六氯苯、七氯等在几乎所有的样品中均被检出 .其中 β HCH、p ,p’ DDE和六氯苯的残留水平最高 ,平均值分别达到6 5 72ng/ g、1 4 3 2ng... 分析了太湖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情况 ,发现DDT及其代谢产物、HCH的异构体、艾氏剂、狄氏剂、六氯苯、七氯等在几乎所有的样品中均被检出 .其中 β HCH、p ,p’ DDE和六氯苯的残留水平最高 ,平均值分别达到6 5 72ng/ g、1 4 3 2ng/ g和 2 1 5 8ng/ g(干重 ) ,沉积物的HCHs含量明显高于DDTs .有机氯农药的主要来源为地表径流入湖、大气沉降和工业污水排放 .数据表明太湖沉积物的HCHs、DDTs比报道的中国江河沉积物高 ,但低于海湾沉积物 .根据海洋风险评估值进行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沉积物 有机氯农药 残留特征 风险评估 湖泊污染 农药残留量
下载PDF
模拟扰动条件下太湖表层沉积物磷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14
9
作者 张路 范成新 +1 位作者 秦伯强 杨龙元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5-42,共8页
利用恒温震荡器构筑的模拟扰动环境 ,研究了太湖水 -沉积物界面的磷释放和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表层沉积物的磷酸盐释放作用在模拟扰动条件下并不十分明显 ,在低强度的扰动条件下未观察到释放现象 ,模拟高强度扰动后 ,出现一个相对较强... 利用恒温震荡器构筑的模拟扰动环境 ,研究了太湖水 -沉积物界面的磷释放和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表层沉积物的磷酸盐释放作用在模拟扰动条件下并不十分明显 ,在低强度的扰动条件下未观察到释放现象 ,模拟高强度扰动后 ,出现一个相对较强的释放过程 .最大释放时沉积物上覆水浓度约为低强度扰动时的 3倍 .最大释放时间 (Tmax)可能受磷酸盐形态分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比较而言 ,磷酸盐的吸附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且迅速 ,沉积物上覆水磷酸盐浓度在 0 .5h后分别由 0 .2 2 9mg/L和 0 .2 15mg/L下降为 0 .0 5mg/L和 0 .0 13mg/L .可以看出当上覆水磷酸盐浓度较高时 ,吸附作用的强度远大于释放作用 .在 2 5℃ ,模拟中等强度 ( 10 0rpm)的模拟扰动条件下 ,当初始磷酸盐浓度为 1.0 1mg/L时 ,梅梁湾和五里湖的表层沉积物吸附容量分别为每克干重吸附0 .0 4 2mg和 0 .0 50mg磷酸盐 .这种较高的吸附能力对浅水湖泊的磷酸盐缓冲作用能起到积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再悬浮 太湖 表层沉积物 模拟扰动条件 释放作用 吸附作用
下载PDF
东太湖水生植物生物质腐烂分解实验 被引量:121
10
作者 李文朝 陈开宁 +1 位作者 吴庆龙 潘继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31-336,共6页
以东太湖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优势种的茎叶为实验材料 ,并引入原位底泥中的微生物 ,在室内开展了为期 1周年的水生植物生物质腐烂分解实验 ,对总重量以及碳、氮、磷的消减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浮叶植物腐烂分解... 以东太湖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优势种的茎叶为实验材料 ,并引入原位底泥中的微生物 ,在室内开展了为期 1周年的水生植物生物质腐烂分解实验 ,对总重量以及碳、氮、磷的消减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浮叶植物腐烂分解速度快 ,周年腐烂分解率高 ;沉水植物初期腐烂分解速度较快 ,但周年腐烂分解率较低 ;挺水植物腐烂分解过程比较缓慢 .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生物质的周年腐烂分解率在 70 %以上 ,沉水植物则不到 5 0 % .在前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腐烂分解 东太湖 生物质 营养元素 氮磷
下载PDF
太湖地区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原因与管理 被引量:119
11
作者 秦伯强 吴庆农 +5 位作者 高俊峰 范成新 许刚 陈伟民 毛锐 陈宇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1-228,共8页
太湖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①1998年太湖达标排放以来北太湖地区与梅梁湾的水环境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得到显著改善;②太湖地区的洪涝问题并没有消除,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易损性增加;③东太湖的沼泽化与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极大地降低了湖... 太湖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①1998年太湖达标排放以来北太湖地区与梅梁湾的水环境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得到显著改善;②太湖地区的洪涝问题并没有消除,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易损性增加;③东太湖的沼泽化与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极大地降低了湖泊泄洪能力与供水能力。东太湖的沼泽化与富营养化与养殖业的无计划发展有很大关系,主要是管理所造成的。洪涝问题则是由于流域下垫面的急剧变化导致洪峰提前和洪峰流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环境问题 养殖 原因 水环境管理 水资源 沼泽化 富营养化 洪涝灾害
下载PDF
太湖表层沉积物中OM、TN、TP的现状与评价 被引量:116
12
作者 隋桂荣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19-324,共6页
根据1990年8月至1993年10月,对太湖进行的14次调查442个表层沉积物中OM、TN、TP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三者均有明显的平面分布特点。近年来OM和TN增加速度较快,TP相对较慢。引用有机指数和有机氮评价太湖表层沉积物,仍处于较清洁至尚清... 根据1990年8月至1993年10月,对太湖进行的14次调查442个表层沉积物中OM、TN、TP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三者均有明显的平面分布特点。近年来OM和TN增加速度较快,TP相对较慢。引用有机指数和有机氮评价太湖表层沉积物,仍处于较清洁至尚清洁状态。但东太湖底泥已遭受较严重的有机物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表层沉积物 有机指数 有机氮 湖泊 沉积物
下载PDF
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价太湖水质状况 被引量:101
13
作者 王学军 马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5-68,共4页
利用遥感信息和有限的实地监测数据建立了太湖水质参数预测模型 ,该方法可以用于太湖水质污染的预测、分析和评价 ,能够较好地反映水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尤其适合于大范围水域的快速监测 .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单波段、多波段因子组合以及... 利用遥感信息和有限的实地监测数据建立了太湖水质参数预测模型 ,该方法可以用于太湖水质污染的预测、分析和评价 ,能够较好地反映水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尤其适合于大范围水域的快速监测 .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单波段、多波段因子组合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手段可以使遥感信息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从而使预测结果更加精确 .预测结果显示 ,太湖流域已经呈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趋势 ,且空间分布不均衡 .东太湖以及靠近无锡和苏州的湖体附近相对污染更为严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太湖 水质监测 水质评价
下载PDF
太湖水体透明度的分析、变化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110
14
作者 张运林 秦伯强 +2 位作者 陈伟民 胡维平 杨顶田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2003年第2期30-36,共7页
本文根据 1993- 2 0 0 1年太湖站常规监测资料及 2 0 0 1- 2 0 0 2年周年实验资料 ,分析研究了太湖水体透明度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 ,重点分析了透明度与光学衰减系数、悬浮物及叶绿素 a的相互关系 ,阐述了影响透明度的主要因子。研究表... 本文根据 1993- 2 0 0 1年太湖站常规监测资料及 2 0 0 1- 2 0 0 2年周年实验资料 ,分析研究了太湖水体透明度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 ,重点分析了透明度与光学衰减系数、悬浮物及叶绿素 a的相互关系 ,阐述了影响透明度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 :太湖透明度的区域分布为湖心区最低 ,其次是河口区 ,东太湖最高 ;季节变化表现为全湖平均透明度夏秋季大、冬春季小 ,不同湖区变化不尽相同 ;光学衰减系数与透明度的关系为 :Kd=0 .0 96 +1.85 2ST ;悬浮质与透明度的关系为 :S1/ 4 =8.10 3- 5 .84 7ln ST;对透明度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发现太湖透明度主要受悬浮物的影响 ,透明度跟叶绿素的相关性不是很大 ,只存在微弱的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体 透明度 分布特征 季节变化 光学衰减系数 悬浮物 叶绿素A 塞克盘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多稳态理论及其应用 被引量:81
15
作者 李文朝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7年第2期97-104,共8页
在“八五”期间太湖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发展和充实了浅水湖泊多稳态理论.简要介绍了多稳态概念模型,并将这一理论和模型贯穿于太湖富营养化防治研究中;总结了太湖各湖区的状态演变过程,提出保护东太湖生态环境和治理五里湖的策略及... 在“八五”期间太湖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发展和充实了浅水湖泊多稳态理论.简要介绍了多稳态概念模型,并将这一理论和模型贯穿于太湖富营养化防治研究中;总结了太湖各湖区的状态演变过程,提出保护东太湖生态环境和治理五里湖的策略及技术路线,并付诸于实验;证明了利用多稳态理论和多稳态模型指导湖泊富营养化防治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多稳态理论 太湖 富营养化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利用人工湿地治理太湖流域小城镇生活污水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71
16
作者 张毅敏 张永春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1998年第5期232-234,共3页
阐述了人工湿地系统的概念及其用于处理生活污水所具有的投资少、能耗低、运转维持费低、适用范围广、效果好、易于掌握和管理等优点;根据太湖流域实际情况,提出了利用人工湿地处理该流域地区小城镇生活污水是可行的。
关键词 太湖 人工湿地 生活污水 废水处理 可行性
下载PDF
太湖水体生态环境历史演变 被引量:89
17
作者 范成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97-304,共8页
根据1950~1995年期间对太湖水体进行的各次综合性研究结果分析:太湖水质和营养程度大致每10~15年上升一个级别,近期变化尤为明显;COD_(Ma)含量35年来增加了136%,总磷近年来以9.9%速度上升,浮游藻类80年代以来一直以蓝藻和硅藻占优势... 根据1950~1995年期间对太湖水体进行的各次综合性研究结果分析:太湖水质和营养程度大致每10~15年上升一个级别,近期变化尤为明显;COD_(Ma)含量35年来增加了136%,总磷近年来以9.9%速度上升,浮游藻类80年代以来一直以蓝藻和硅藻占优势,但种群数趋于减少,细胞数剧增,局部水域蓝藻水华频发;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中耐污种类增多,枝角类、桡足类和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数量则降低;鱼类种群效减少,银鱼捕捞量近年来大幅度下降;水生植被严重退化,个别湖区水草萎缩甚至消亡。初步研究表明,太湖40年多来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尤其与湖体污染物排放、围垦、养殖、滥捕水产品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富营养化 水生生物 水体 污染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太湖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动态与初步进展 被引量:82
18
作者 秦伯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1-9,共9页
本文对太湖水环境研究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指出了这几十年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如太湖进出污染物调查和水质评估,太湖水体光辐射观测与模拟等.结合国家有关太湖治理措施与方案,提出了“九五”工作应该着重在湖泊生态管理模型,水土界... 本文对太湖水环境研究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指出了这几十年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如太湖进出污染物调查和水质评估,太湖水体光辐射观测与模拟等.结合国家有关太湖治理措施与方案,提出了“九五”工作应该着重在湖泊生态管理模型,水土界面营养物质交换及蓝藻水华爆发机制等领域.通过对当前国际上在这些领域中研究进展情况的回顾,特别介绍了在湖泊水动力学的观测、解释、模拟和应用方面,在湖泊藻类生长以及水华出现与湖泊光照条件、营养盐水平的关系方面,和湖泊营养盐内源释放的一些最新的进展.指出了太湖研究工作与国际上的差距所在.最后,对“九五”期间开展工作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作了一简要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环境演经 研究进展 国际动态 水环境 湖泊
下载PDF
重金属元素BCR提取法及在太湖沉积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7
19
作者 刘恩峰 沈吉 朱育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7-60,共4页
采用BCR提取法,HCl-HNO3-HF消化法和ICP-AES仪器测定了西太湖沉积岩芯中Cu,Fe,Mn,Ni,Pb和Zn6种重金属元素不同形态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采用BCR方法对太湖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形态进行提取,提取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受元素地球化... 采用BCR提取法,HCl-HNO3-HF消化法和ICP-AES仪器测定了西太湖沉积岩芯中Cu,Fe,Mn,Ni,Pb和Zn6种重金属元素不同形态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采用BCR方法对太湖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形态进行提取,提取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受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及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Cu,Fe,Ni和Zn以残渣态为主;Mn以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为主;Pb的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Fe Mn氧化物结合态以及残渣态的质量分数基本一致;重金属元素Fe Mn氧化物结合态的质量分数与可还原态Mn质量分数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的质量分数与有机质质量分数相关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BCR 沉积物 太湖
下载PDF
太湖水华成因及控制途径初探 被引量:78
20
作者 杨清心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6年第1期67-74,共8页
1990年8~12月对太湖水华9次调查表明,水华主要由漂浮性蓝藻—微囊藻组成,夏季SE风时其漂移集聚是西北湖区形成严重水华的主要原因。这种漂移使得藻类所含营养物逆吞吐流方向传输,形成了一种“生物营养滤器”,加速了太湖尤其是西北湖区... 1990年8~12月对太湖水华9次调查表明,水华主要由漂浮性蓝藻—微囊藻组成,夏季SE风时其漂移集聚是西北湖区形成严重水华的主要原因。这种漂移使得藻类所含营养物逆吞吐流方向传输,形成了一种“生物营养滤器”,加速了太湖尤其是西北湖区的富营养化进程。太湖外源N、P负荷量分别为12.0和0.85g/(m^2·a),足以引起富营养化;表层5cm底泥中含丰富的N、P,其释放也成为湖水中部分营养的来源。因2~8月藻类总生物量的增长基本遵守Logistic方程dN/dt=N·r(1—N/K),故对藻类控制可从N、r入手,即通过收获藻类达到控制藻类总量和营养输出的双重功效;提高水位增加非光合层厚度,有效地降低水柱中藻类生产力;建立有水生植被的水质保护区也是一种局部藻类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华 微囊藻 水华控制 污染 湖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