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CO_2抗溶剂法制备聚乳酸药物缓释微球 被引量:14
1
作者 蒲曦鸣 康云清 +3 位作者 陈爱政 尹光福 廖立 陈琳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9-552,共4页
以L-聚乳酸为模型体系,超临界CO_2为抗溶剂,采用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制备聚乳酸微球。考察了压力、温度、溶液浓度、溶液流速、二氯甲烷-丙酮混合溶剂、聚合物分子量等参数对制备微球的形态、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工艺参数... 以L-聚乳酸为模型体系,超临界CO_2为抗溶剂,采用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制备聚乳酸微球。考察了压力、温度、溶液浓度、溶液流速、二氯甲烷-丙酮混合溶剂、聚合物分子量等参数对制备微球的形态、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工艺参数,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控微球粒径,所制微球平均粒径0.67~6.64μm,溶液浓度及其流速为主要影响因素;实验条件一定时,采用二氯甲烷-丙酮混合溶剂及强制分散溶液法制备得较小粒径微球。释放度实验结果表明,微球按一级释放方程释药,具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抗溶剂法 聚乳酸 微球
下载PDF
超临界技术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徐兆瑜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06年第4期19-24,共6页
介绍了超临界状态下物质体系的基本特性,对采用超临界CO2等流体技术在绿色有机合成方面进行的一些反应如:催化氢化反应、氧化反应、羧基化反应、酶催化反应等作了简单介绍。另外,对超临界水的特性及其在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特别在废塑... 介绍了超临界状态下物质体系的基本特性,对采用超临界CO2等流体技术在绿色有机合成方面进行的一些反应如:催化氢化反应、氧化反应、羧基化反应、酶催化反应等作了简单介绍。另外,对超临界水的特性及其在有机化学反应的应用,特别在废塑料油化等方面的应用作了较详细介绍。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化学工业上一些领域的产业化业已实现,从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前景看,它在绿色化学反应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和诱人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CO2 萃取 分离 纯化 溶剂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中的直流放电特性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潮海 赖海亮 徐壮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59-1063,共5页
为了解超临界状态下二氧化碳的直流放电特性,采用间距为200μm的点板形电极(其点电极尖端的曲率半径为35μm),实验研究了二氧化碳从气态、液态到超临界状态下的直流放电行为。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在直流电场下的击穿特性随着温度和压力的... 为了解超临界状态下二氧化碳的直流放电特性,采用间距为200μm的点板形电极(其点电极尖端的曲率半径为35μm),实验研究了二氧化碳从气态、液态到超临界状态下的直流放电行为。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在直流电场下的击穿特性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形态下击穿电压的增长速率是不一样的。由于液态中存在气泡触发效应,所以它的击穿过程与气体状态比较类似,而在超临界状态中击穿电压的增长速率较低,可能与超临界状态下的奇异特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二氧化碳 放电等离子体 直流电场 击穿电压 增长速率
下载PDF
桐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 被引量:1
4
作者 高焕方 李聪 《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7期153-155,共3页
采用正交实验法对超临界CO2萃取桐油的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在不同水平下对桐油出油率的影响,得到了桐油的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5 h.通过对超临界CO2萃取的桐油与市售... 采用正交实验法对超临界CO2萃取桐油的条件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在不同水平下对桐油出油率的影响,得到了桐油的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5 h.通过对超临界CO2萃取的桐油与市售的压榨桐油的折光指数、碘值以及酸值等指标的测定表明,应用超临界CO2萃取的桐油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萃取 CO2 桐油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一种高分子弱凝胶的制备及性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怀平 许凯 +3 位作者 陈德宏 许林利 陈嘉 陈鸣才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2-135,共4页
通过改变丙烯酸(AA)与可反应疏水单体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丙酯(MPS)的投料比,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介质中制备了一系列的AA与MPS共聚物(AA-co-MPS)。采用滴定法、扫描电镜和旋转黏度计对共聚物的组成及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PS反... 通过改变丙烯酸(AA)与可反应疏水单体甲基丙烯酸-3-三甲氧基硅丙酯(MPS)的投料比,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介质中制备了一系列的AA与MPS共聚物(AA-co-MPS)。采用滴定法、扫描电镜和旋转黏度计对共聚物的组成及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PS反应活性较丙烯酸高,共聚物形貌是直径约0.5μm左右的球形颗粒。共聚物的溶解试验结果表明,硅氧烷间化学反应形成弱凝胶体系,分子间交联使弱凝胶的黏度随着可反应疏水单体含量增加而增加。共聚物中可反应疏水单体质量百分比含量超过2.1%时,共聚物开始形成沉淀。由于共聚物具有pH敏感性,弱凝胶体系黏度随pH值变化先增加后减少,在pH=5.5出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弱凝胶 表观黏度 PH敏感性
下载PDF
在超临界CO_2中制备生物可降解PEC/OMMT纳米复合材料 被引量:1
6
作者 徐鼐 贾德民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8,共5页
将聚碳酸亚乙酯(PEC)与有机蒙脱土(OMMT)在超临界CO2(sc-CO2)中溶胀并混合,制备了生物可降解PEC/OMMT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热失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及万能电子拉力机等对PEC/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 将聚碳酸亚乙酯(PEC)与有机蒙脱土(OMMT)在超临界CO2(sc-CO2)中溶胀并混合,制备了生物可降解PEC/OMMT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热失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及万能电子拉力机等对PEC/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70℃下制备的PEC/OMMT复合材料为插层型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都得到较大改善;加入少量OMMT,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得到明显提高。与熔融插层法和溶液插层法相比,sc-CO2法既可以解决PEC在熔融插层中面临的热降解问题,也可以避免溶液插层中使用大量有机溶剂造成的污染问题,是制备PEC/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土 聚碳酸亚乙酯 超临界二氧化碳 插层
下载PDF
产妇安复方中脂溶性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吴素仪 丘泰球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457-459,共3页
目的优选产妇安复方中脂溶性有效成分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萃取率为考察指标,应用超声强化超临界CO2萃取技术(USCE)对产妇安复方中当归、川芎和干姜的脂溶性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工艺考察。结果在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8MPa,萃取时间3.5h,... 目的优选产妇安复方中脂溶性有效成分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萃取率为考察指标,应用超声强化超临界CO2萃取技术(USCE)对产妇安复方中当归、川芎和干姜的脂溶性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工艺考察。结果在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8MPa,萃取时间3.5h,粒度20~40目的条件下,脂溶性成分萃取率最高。结论USCE可有效提取产妇安复方中脂溶性有效成分,该优选工艺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超临界CO2 产妇安复方 脂溶性有效成分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中合成4,4′-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乙酯
8
作者 许景秀 赵金武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77-1480,共4页
It was investigated that the reaction of 4,4′-diphenylmethanediamine(MDA)with CO2 and bromoethane to synthesize diethyl 4,4′-diphenylmethanedicarbamate(MDC)under the catalysis of Cs2CO3 cooperating with DBU in super... It was investigated that the reaction of 4,4′-diphenylmethanediamine(MDA)with CO2 and bromoethane to synthesize diethyl 4,4′-diphenylmethanedicarbamate(MDC)under the catalysis of Cs2CO3 cooperating with DBU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ixide.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were MDA(10mmol),EtBr(30mmol),Cs2CO3(6mmol)as catalyst cooperating with DBU(30mmol),a temperature of 60 °C,a pressure of 8 MPa,and a reaction time of 4 hours.MDC was obtained in the yield of 88% under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二氨基二苯甲烷 溴乙烷 4 4’-二苯甲烷二氨基甲酸乙酯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莪术有效成分的工艺条件研究
9
作者 杨虎 陈虹 +2 位作者 马燮 任宇鑫 王文志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255-2256,共2页
目的寻找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莪术提取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萃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考察SFE-1L超临界CO2萃取实验装置中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等工艺参数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别是超临界CO2... 目的寻找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莪术提取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萃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考察SFE-1L超临界CO2萃取实验装置中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等工艺参数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别是超临界CO2萃取莪术中挥发油的重要和次要因素,CO2流量的影响最小。结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为20 MPa,萃取温度为55℃,萃取率达2.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萃取 莪术 挥发油 萃取率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辅助醋酸纤维素溶液加工的流变性能
10
作者 魏荣君 丁亚军 +1 位作者 应三九 罗元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6-120,125,共6页
为了改善二醋酸纤维素(CDA)加工的流变性能,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辅助CDA溶液单螺杆挤出加工,通过狭缝流变仪进行流变测试,研究了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和加工条件(挤出温度、溶剂含量)对CDA溶液流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DA溶液和CDA/CO_2... 为了改善二醋酸纤维素(CDA)加工的流变性能,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辅助CDA溶液单螺杆挤出加工,通过狭缝流变仪进行流变测试,研究了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和加工条件(挤出温度、溶剂含量)对CDA溶液流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DA溶液和CDA/CO_2溶液体系均是非牛顿假塑性流体;CDA溶液和CDA/CO_2溶液体系的剪切黏度随着挤出温度或溶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显著降低了CDA溶液的黏度、挤出温度、剪切黏度对温度的敏感程度、口模压力和溶剂量,提高CDA溶液的挤出流量和非牛顿指数。随着温度升高,6 r/min和8 r/min时CDA/CO_2溶液体系黏度下降值大,黏度降低值可以达到47.93%;同一溶剂含量下,6 r/min时注入超临界二氧化碳后CDA溶液黏度下降值较大,降低值可以达到48.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二醋酸纤维素 流变性能 狭缝流变仪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花椒籽油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被引量:18
11
作者 欧阳辉 余佶 +1 位作者 陈功锡 张永康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12,共4页
利用响应面法对花椒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为影响因素,花椒籽油提取率为响应值,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各工艺条件... 利用响应面法对花椒籽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为影响因素,花椒籽油提取率为响应值,根据中心组合(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各工艺条件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花椒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7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65 min,花椒籽油提取率可达19.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籽油 超临界CO2萃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刺山柑果实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物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任远 徐建国 +3 位作者 赵军 徐芳 杨伟俊 刘亚婷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2期1659-1660,1663,共3页
目的:研究刺山柑果实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对刺山柑果实进行萃取,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其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检测出11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占... 目的:研究刺山柑果实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对刺山柑果实进行萃取,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其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检测出11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占脂肪酸总含量的97.80%;分离出了14种挥发性成分,确定了其中13种化合物的结构。结论:刺山柑果实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物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可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等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山柑 脂肪酸 挥发油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红蜜南瓜中叶黄素的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分离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丽萍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94-97,共4页
研究了日本红蜜南瓜中叶黄素的超临界CO2萃取方法,确定了提取叶黄素的最佳工艺条件,即:萃取压力15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20kg/h、萃取时间4h。在上述条件下,叶黄素的提取率可达到88%,提取物中的叶黄素含量达到88.2%。
关键词 南瓜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叶黄素
原文传递
水菖蒲超临界CO_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的触杀和驱避活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裕进 杨伟秋 +2 位作者 杨长举 蔡万伦 华红霞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7-441,共5页
水菖蒲(Acorus calamus L.)超临界CO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L.同时具有很好的触杀和驱避活性。采用药膜接触法和滤纸药膜选择法,分别研究水菖蒲超临界CO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3龄若虫的触杀和驱避活性。结果表明:水菖蒲超临... 水菖蒲(Acorus calamus L.)超临界CO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L.同时具有很好的触杀和驱避活性。采用药膜接触法和滤纸药膜选择法,分别研究水菖蒲超临界CO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3龄若虫的触杀和驱避活性。结果表明:水菖蒲超临界CO2萃取物对德国小蠊的生物活性存在着明显的浓度-时间-效应。触杀作用中处理试虫12h后,最高浓度124.00μg/cm2的校正死亡率就达到98.33%,24h后达到100%。试虫在处理12h后的LC50为36.45μg/cm2。驱避活性中,最高浓度815.28μg/cm2的驱避率为67.73%,驱避等级达到了Ⅳ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菖蒲 德国小蠊 超临界CO2萃取 触杀 驱避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藿香梗浸膏的数学模型
15
作者 白凌 黄春娥 +1 位作者 孙文敏 方全有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40-43,共4页
通过运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萃取藿香梗浸膏,考察萃取时间、CO_2流量、萃取温度以及萃取压力这4个因素对藿香梗浸膏萃取率的影响。对这4个因素分别进行多次单因素实验,用单因素实验数据结果进行相关正交实验并得到相应的实验数据。... 通过运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萃取藿香梗浸膏,考察萃取时间、CO_2流量、萃取温度以及萃取压力这4个因素对藿香梗浸膏萃取率的影响。对这4个因素分别进行多次单因素实验,用单因素实验数据结果进行相关正交实验并得到相应的实验数据。利用二次响应曲面法将上述数据拟合,得到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藿香梗浸膏的最佳工艺条件和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响应曲面 藿香梗浸膏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数学模型 最大值.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中酶催化反应 被引量:7
16
作者 林春绵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1996年第4期335-342,共8页
介绍了超临界流体作为酶催化反应介质的研究情况以及与有机溶剂相比的优势,并就酶的活性及稳定条件、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以及反应与分离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 二氧化碳 超临界流体 催化反应 活性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储能系统构型优化及性能分析
17
作者 朱光明 陈珣 +4 位作者 何洪浩 孙瑞强 谢国鸿 杨奕 王阳光 《湖南电力》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为实现燃煤发电系统效率和灵活性协同提升,促进火电机组转型,提出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工质、构建燃煤发电与热泵储电耦合的系统(“源储一体”系统)方案。基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建立集成系统的设计及变工况计算模型,进而对系... 为实现燃煤发电系统效率和灵活性协同提升,促进火电机组转型,提出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工质、构建燃煤发电与热泵储电耦合的系统(“源储一体”系统)方案。基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建立集成系统的设计及变工况计算模型,进而对系统灵活性提升潜力和储—放热过程的能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S-CO_(2)燃煤发电系统的基础上集成热泵储电技术,可将机组最小输出功率由30%额定负荷降低至0,极大提升了调峰深度和运行灵活性;当选择75%额定负荷为放热工况时,输出功率可增加额定负荷的23.59%,则集成系统的储—释热等效往返效率为78.64%。对储热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熔盐冷罐温度的最佳取值范围为405~420℃,常压水热罐温度的取值范围为70~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燃煤发电 热泵储电 灵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