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种HIV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黎志东 徐志凯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4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比较艾滋病病毒 1型 (HIV 1)血清学法 (PEIA)、异源双链泳动法 (HMA)、基因序列分析法 (GSA)和基因芯片分析法四种亚型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及特异性 ,评价其优劣及对于结果判定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上述四种方法对 2 5份经初筛及确... 目的 比较艾滋病病毒 1型 (HIV 1)血清学法 (PEIA)、异源双链泳动法 (HMA)、基因序列分析法 (GSA)和基因芯片分析法四种亚型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及特异性 ,评价其优劣及对于结果判定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上述四种方法对 2 5份经初筛及确认试验认定为HIV 1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亚型分析。结果 PEIA亚型分析结果 :B亚型 12份 ,C亚型 7份 ,E亚型 6份 ;HMA亚型分析结果 :B亚型 13份 ,C亚型 8份 ,E亚型 4份 ;GSA亚型分析结果 :B亚型 13份 ,C亚型 9份 ,E亚型 3份 ;基因芯片法亚型分析结果 :B亚型 13份 ,C亚型 9份 ,E亚型 3份。结论 HIV 1四种亚型分析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 ,其中基因芯片分析法与目前通用的GSA所得结果相同 ,且操作简单 ,省时价廉 ,适用于大规模的标本分析 ,此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HIV-1 PEIA 血清学法 艾滋病病毒1型 AIDS 诊断
下载PDF
线粒体自噬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生物学机制
2
作者 谢铱子 林雪莹 +4 位作者 张欣欣 黄秀芳 詹少锋 江勇 蔡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1期6708-6716,共9页
背景:线粒体自噬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线粒体自噬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生物学机制,为临床特发性肺纤维化风险预测及亚型区分提供思路。方法:通过GEO和Reactome Pathway数据库等获取特发... 背景:线粒体自噬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线粒体自噬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生物学机制,为临床特发性肺纤维化风险预测及亚型区分提供思路。方法:通过GEO和Reactome Pathway数据库等获取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基于组间差异、随机森林模型筛选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线粒体自噬特征基因。采用g:Profiler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Reactome、WIKI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共识聚类法区分特发性肺纤维化线粒体自噬亚型,进行亚型间免疫浸润分析,并筛选出线粒体自噬关键基因。最后,通过列线图模型量化线粒体自噬关键基因对临床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并探索线粒体自噬关键基因与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特发性肺纤维化中与线粒体自噬相关的基因共13个,经组间差异、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出线粒体自噬特征基因5个,分别是PINK1、RPS27A、SRC、HIF1A和CDH6;②GO分析主要涉及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细胞对缺氧的反应;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PINK1-PRK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NOTCH信号通路、EGFR的信号传递和血管生成等;③HIF1A在不同特发性肺纤维化亚型间具有显著的表达差异,可能成为特发性肺纤维化线粒体自噬亚型区分的关键基因;④免疫浸润分析提示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中性粒细胞与1型辅助性T细胞可能在不同亚型之间存在浸润差异,而HIF1A与多种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呈正相关;⑤列线图模型提示通过HIF1A的表达水平可能预测临床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生风险;⑥临床特征分析提示,HIF1A高表达患者可能肺功能更差,纤维化程度更严重。结果表明,PINK1、RPS27A、SRC、HIF1A和CDH6可能通过线粒体自噬影响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其中HIF1A可能成为特发性肺纤维化风险预测及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线粒体自噬 自噬关键基因 亚型分析 富集分析 免疫浸润分析 肺功能 生物信息学
干血斑样本用于HIV-1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麒 潘品良 +2 位作者 邓红 王临虹 蒋岩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98-802,共5页
目的将干血斑样本用于HIV-1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方法采集20例静脉吸毒HIV-1感染者的EDTA抗凝静脉全血2 ml,80μl制备干血斑样本。QIAamp Blood Mini试剂盒,10%Chelex 100树脂分别提取全血和干血斑中细胞DNA。HIV-1 env基因Gp41区... 目的将干血斑样本用于HIV-1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方法采集20例静脉吸毒HIV-1感染者的EDTA抗凝静脉全血2 ml,80μl制备干血斑样本。QIAamp Blood Mini试剂盒,10%Chelex 100树脂分别提取全血和干血斑中细胞DNA。HIV-1 env基因Gp41区2对外侧和内侧引物,按照巢式PCR方法,扩增Gp41区,PCR产物用内侧正反向引物测序。MEGA 3.0等软件完成序列比对及亚型分析。结果18对符合要求的干血斑和全血样本进入研究。16对经序列分析归为中国流行的BC重组亚型,样本间的基因平均离散率为5.79%,与中国流行的BC重组亚型的基因离散率为4.91%,与C亚型代表序列基因离散率为8.89%,与其他几个国际亚型代表株的基因离散率在15%~20%之间。另2对样本分别归属于泰国B’亚型和欧美B亚型。结论干血斑样本与全血样本HIV-1 DNA PCR产物亚型分析一致,氨基酸序列比对同义和非同义替换比例、位置和类型基本一致,其易采集,便于运输,保存条件和生物危险性低,费用低廉的优点适合作为实验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一种样本采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亚型分析 干血斑
原文传递
吉林市HIV-1感染者基因型耐药分析及亚型分布 被引量:5
4
作者 周凤岩 李扬 +2 位作者 左中宝 邢辉 乔建国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7期733-736,共4页
目的观察2014~2015年吉林市内抗病毒治疗失败HIV-1感染者中HIV基因型耐药情况及其亚型分布。方法收集吉林市2014~2015年HIV-1感染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后HIV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的患者血浆样本,提取病毒RNA,进行POL基因区扩增及测序后... 目的观察2014~2015年吉林市内抗病毒治疗失败HIV-1感染者中HIV基因型耐药情况及其亚型分布。方法收集吉林市2014~2015年HIV-1感染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后HIV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的患者血浆样本,提取病毒RNA,进行POL基因区扩增及测序后,使用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进行耐药位点分析,Mega 6.0软件Neighbor-joining tree方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亚型分布分析。结果 2014~2015年275份抗病毒治疗失败人群血浆样本全部扩增成功,共发现106份基因型耐药样本,耐药率为38.5%,其中7份对蛋白酶类药物耐药,82份对核苷类药物耐药,99份对非核苷类药物耐药,有80份同时对核苷类和非核苷类药物耐药。核苷类逆转录酶区耐药位点以M184V/IV突变为主,非核苷类逆转录酶区耐药位点以G190G/A/S和V179D/E/G突变为主,2例蛋白酶类药物主要耐药突变位点分别为A71V/T和L10I/M/V。序列亚型以CRF01_AE为主(64.7%),主要流行簇以CRF01_AE第4、第5及CRF07_BC第1簇为主。结论耐药位点的出现是影响吉林市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加强对治疗失败患者的耐药监测,及时发现耐药突变,尽早更换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抗病毒治疗 基因型 耐药 亚型分析
原文传递
福建省HIV-l流行毒株的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严延生 陈舸 +2 位作者 邵一鸣 邢辉 郑兆双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58-461,共4页
目的 通过DNA序列分析 ,确定福建省HIV 1流行毒株的亚型。方法 从福建省HIV 1抗体阳性者中选择 9例经性接触感染HIV 1者 ,采集其全血分离周围血淋巴细胞 (PBMCs)提取DNA作为PCR扩增的模板 ,设计合成 3对套式引物扩增HIV 1前病毒DNA的C... 目的 通过DNA序列分析 ,确定福建省HIV 1流行毒株的亚型。方法 从福建省HIV 1抗体阳性者中选择 9例经性接触感染HIV 1者 ,采集其全血分离周围血淋巴细胞 (PBMCs)提取DNA作为PCR扩增的模板 ,设计合成 3对套式引物扩增HIV 1前病毒DNA的C2~V3区用于测序。所测序列与HIV 1中的 6个亚型的 10个国际标准或参考序列进行比较 ,确定被检标本的型别。结果使用PCR技术对 9份福建HIV 1阳性感染者PBMC样品进行扩增 ,获得HIV 1膜蛋白 (env)基因的核酸片段 ,并对其约 2 47bp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比较 ,证实 9份样品中 7份为E亚型 ,其余 2份分别为B和C亚型毒株。E亚型各株间序列存在一定差异 ,组内基因离散率为 6 2 8± 2 40。结论 福建省目前HIV 1的流行株主要为E亚型 ,流行株的来源较为复杂 ,株间序列差异不仅与感染时间有关 ,也和感染地点不同等因素有关 ,这些特点不同于我国其他一些省份发现的经血传播的HIV 1B或C亚型 ,其流行时间不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毒 流行毒株 基因序列测定 亚型分析 福建
原文传递
九江市HIV-流行毒株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红波 邢辉 +5 位作者 肖云 杨泽民 马鹏飞 卫星 刘羽真 吴光中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1437-1438,共2页
目的:了解九江市H IV-1流行毒株的亚型分布情况。方法:对采集的6份九江市H IV-1感染者的血浆样品进行RT-PCR扩增,获得GAG基因的核酸片断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在6份样品中发现B′亚型H IV-1毒株四株,B亚型和A/E重组亚型H IV-1毒株... 目的:了解九江市H IV-1流行毒株的亚型分布情况。方法:对采集的6份九江市H IV-1感染者的血浆样品进行RT-PCR扩增,获得GAG基因的核酸片断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在6份样品中发现B′亚型H IV-1毒株四株,B亚型和A/E重组亚型H IV-1毒株各一株。结论:H IV-1流行毒株亚型在九江市分布情况复杂,防控形势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GAG基因 序列测定 亚型分析
下载PDF
面向对象的类型-子类型分析及推理规则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必信 王云峰 +1 位作者 李宣东 郑国梁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23-27,32,共6页
1 引言面向对象的方法中,对象是作为现实世界中事物的自然映射。为了表达事物的分类关系,在面向对象领域中引入类型的概念,同一类对象具有相同的类型,不同类对象属于不同的类型。另一方面,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的早期阶段,我们可能只知... 1 引言面向对象的方法中,对象是作为现实世界中事物的自然映射。为了表达事物的分类关系,在面向对象领域中引入类型的概念,同一类对象具有相同的类型,不同类对象属于不同的类型。另一方面,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的早期阶段,我们可能只知道某个数据抽象的部分操作和行为,随着软件开发过程的进展,对原有的数据抽象又有了新的要求,必须增加新的操作,从而产生新的数据抽象。新的数据抽象可看成是由老的数据抽象精化而来,它们分别由两种类型来描述,这两种类型之间存在子类型关系,而且这种精化过程可以重复多次,从而形成一个层次的子类型结构,它反映了程序各部分的不同要求。以层次方式来设计类型可以控制设计错误的影响范围,把握设计过程以及对实现给予指导。另外,满足子类型关系的继承还可以实现软件的设计重用,往往重用设计比重用代码更有利于软件开发。所以,为了进一步表达事物分类关系的层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件开发 面向对象 类型 子类型 推理规则
下载PDF
河北省HIV-1 RNA基因gag区和env区亚型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宏儒 路新利 +3 位作者 赵翠英 白广义 李岩 王莹莹 《医学动物防制》 2016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分析河北省新确认艾滋病感染者HIV-1 RNA基因gag区和env区亚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巢式PCR的方法扩增gag和env基因,测定其序列,并与国际标准亚型毒株进行对比。结果河北省内HIV-1主要流行毒株为CRF01-AE,占41.5%(56/135);其次是B亚... 目的分析河北省新确认艾滋病感染者HIV-1 RNA基因gag区和env区亚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巢式PCR的方法扩增gag和env基因,测定其序列,并与国际标准亚型毒株进行对比。结果河北省内HIV-1主要流行毒株为CRF01-AE,占41.5%(56/135);其次是B亚型毒株和BC重组亚型毒株,各占40.7%(55/135)和16.3%(22/135);C亚型占1.5%(2/135)。结论河北省HIV-1流行亚型日益多样化,应加强防控,特别是性传播的防控成为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Ⅰ型 基因 亚型分析
原文传递
北京市男男性行为人群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和流行亚型分析
9
作者 徐萌 绳波 +5 位作者 寇卜心 宋凤丽 袁霖 吴昊 陈德喜 刘志英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57-758,共2页
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与丙型肝炎病毒同属黄病毒科,两者核苷酸有30%的同源性。GBV-C不引起感染人群肝病或其他疾病,感染数年后能自动清除。GBV-C与HIV具有相似的感染途径,大部分经血液、性接触或者母婴传播,所以在高危人群... 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与丙型肝炎病毒同属黄病毒科,两者核苷酸有30%的同源性。GBV-C不引起感染人群肝病或其他疾病,感染数年后能自动清除。GBV-C与HIV具有相似的感染途径,大部分经血液、性接触或者母婴传播,所以在高危人群中存在很高的重叠感染。在HIV感染人群中GBV-C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40%HIV感染者显示有活跃的GBV-C共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庚型肝炎病毒 男男性行为者 亚型分析
原文传递
九江市HIV-1流行毒株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
10
作者 张红波 邢辉 +5 位作者 肖云 杨泽民 马鹏飞 卫星 刘羽真 吴光中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6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了解九江市艾滋病病毒1型(HIV-1)流行毒株的亚型分布情况。方法对采集的6份九江市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品进行RT-PCR扩增,获得gag基因的核酸片断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在6份样品中发现B’亚型HIV-1毒株4株,B亚型和A/E重组亚型HIV-... 目的了解九江市艾滋病病毒1型(HIV-1)流行毒株的亚型分布情况。方法对采集的6份九江市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品进行RT-PCR扩增,获得gag基因的核酸片断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在6份样品中发现B’亚型HIV-1毒株4株,B亚型和A/E重组亚型HIV-1毒株各1株。结论HIV-1流行毒株亚型在九江市分布情况复杂,防控形势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1型 GAG基因 序列测定 亚型分析
下载PDF
广东省江门市HIV-1亚型及流行毒株gag基因特征分析
11
作者 关心 王立华 +4 位作者 韩敏 李志菊 张冬合 祝亚楠 胡贵方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28-931,957,共5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江门市1型艾滋病病毒(HIV-1)基因亚型分布状况及其主要流行株CRF01AE的传播和基因变异特征。方法收集江门市2018-2019年新确证为HIV-1感染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208例样本,采用巢式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扩增gag基因... 目的了解广东省江门市1型艾滋病病毒(HIV-1)基因亚型分布状况及其主要流行株CRF01AE的传播和基因变异特征。方法收集江门市2018-2019年新确证为HIV-1感染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208例样本,采用巢式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扩增gag基因序列并测序,应用Genotyping Tool进行基因分型、PhyML3.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Entropy和VESPA程序对CRF01AE毒株亚簇进行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结果成功测得gag序列173条,异性性传播占72.83%(126条),同性性传播占17.92%(31条);亚型分析结果显示,CRF01AE 69例(39.88%),CRF07BC 57例(32.95%),19例(10.98%)CRF5501B,12例(6.94%)B亚型,其他亚型包括CRF08BC、CRF5901B、C亚型和URFs共16例(9.25%)。CRF01AE在系统进化树上形成4个传播簇,其中2个主要传播簇共有11个氨基酸位点的特征性氨基酸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且传播簇I的氨基酸多态性大于传播簇Ⅱ。结论江门市HIV-1亚型分布复杂多样,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存在多种传播簇。CRF01AE亚型为江门地区的优势流行株,其亚簇的氨基酸存在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亚型分析 传播簇 基因变异
原文传递
川西地区2000名妇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与亚型分析
12
作者 刘成红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6年第7期46-48,53,共4页
目的 了解川西地区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与亚型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杂交捕获2代技术(Hybri Capture 2,HC2)对2015年雅安市人民医院检查的2 000名妇女进行HPV感染和13种高危亚型、5种低危亚型检测,分... 目的 了解川西地区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与亚型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杂交捕获2代技术(Hybri Capture 2,HC2)对2015年雅安市人民医院检查的2 000名妇女进行HPV感染和13种高危亚型、5种低危亚型检测,分析HPV感染状况和13种高危亚型、5种低危亚型分布情况。结果 2 000名妇女中,HPV阳性686例(34.30%),其中农村地区阳性率为42.48%,城市地区阳性率为26.37%(P﹤0.05);不同年龄段人群HP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40岁人群HPV阳性率最高(46.15%);13个高危亚型中排前五位的分别为52型(25.95%)、58型(14.14%)、16型(10.35%)、18型(7.14%)、68型(5.25%),5个低危亚型排序分别为42型(6.12%)、11型(3.94%)、42型(2.48%)、44型(2.33%)、6型(2.33%),混合亚型12例,占1.75%。结论 川西地区HPV阳性率较高,以农村地区为主,年龄以31~40岁为主,最常见的高危亚型是52型、58型、16型、18型、68型,最常见的低危亚型是42型,建议针对不同年龄群开展HPV基因亚型的常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感染 川西地区 妇女 亚型分析
原文传递
采用异源双链泳动法进行HIV-1亚型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晖 曾常红 +3 位作者 陈伟师 颜瑾 江立敏 林鹏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0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 探索一种简单、敏感、特异和成本低的HIV-1亚型亚型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改良的异源双链泳动法(HMA)与DNA序列分析法对14份HIV-1抗体阳性者样本进行亚型测定、分析和比较。结果 用HMA改良法明确测定了14份样本中的13份样本的亚型。... 目的 探索一种简单、敏感、特异和成本低的HIV-1亚型亚型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改良的异源双链泳动法(HMA)与DNA序列分析法对14份HIV-1抗体阳性者样本进行亚型测定、分析和比较。结果 用HMA改良法明确测定了14份样本中的13份样本的亚型。在14份样本中对13份样本进行DNA序列分析有12份的结果与HMA的相符,符合率达92.3%。结论 改良的HMA测序法是一种简单、敏感、特异和经济的HIV-1亚型测定方法,可在广大的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源双链泳动法 亚型 艾滋病 HIV-1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分型与临床分析
14
作者 杜楠 宣宝和 +2 位作者 魏淑景 何绮娜 杜虹 《山西白血病》 1993年第4期306-309,共4页
本文应用APAAP方法对27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分型。结果:早前B—ALL 9例、普通型12例、前B—ALL 3例、未见B—ALL、前T—ALL 2例、T—ALL 1例,并对其进行了临床分析,半数以上的早前B—ALL首次缓解的平均时间为56天,... 本文应用APAAP方法对27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分型。结果:早前B—ALL 9例、普通型12例、前B—ALL 3例、未见B—ALL、前T—ALL 2例、T—ALL 1例,并对其进行了临床分析,半数以上的早前B—ALL首次缓解的平均时间为56天,平均生存缓解期(MRD)19.5月,6例死亡者平均生存期14月,多数普通型取得缓解的平均时间为42天,MRD 27.4月,6例死亡者平均生存期为18.5月,前B型仅1例缓解,后复发,平均生存期8.4月,2例前T型缓解后均复发,生存期为3.5和8个月,1例T—ALL 26天缓解,至今持续28个月。我们发现Null型、前B型、混合型ALL和同时伴有不利的预后因素者治疗反应差。结论;成人急淋的免疫分型与临床表现、治疗反应、缓解率和生存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免疫分型 淋巴细胞性
下载PDF
小儿急性白血病细胞IgH、IgK、TcR重排与免疫分型和临床关联
15
作者 林梓 季菁雯 +8 位作者 王耀平 应大明 钱关祥 仇一华 徐铿 陈诗书 赵惠君 顾梅瑜 姚惠玉 《白血病》 1995年第3期132-136,共5页
通过FAB分型,McAb免疫分型及分子生物学,如DNA序列分析研究免疫球蛋白及TcR的基因重排,研究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更确切地进行白血病分类。结果34例小儿急性白血病中,FAB分型与免疫分型符合30例,不符合4例,... 通过FAB分型,McAb免疫分型及分子生物学,如DNA序列分析研究免疫球蛋白及TcR的基因重排,研究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更确切地进行白血病分类。结果34例小儿急性白血病中,FAB分型与免疫分型符合30例,不符合4例,分子生物学均支持后者分型。临床上按形态分型设计方案,治疗效果均不良。分子生物学研究提示IgH、IgK基因重排具有很高的B细胞系特异桂,TcRδ基因的重排不显示严格的细胞特异性。文中对1例急性未分化白血病发病初期进行基因序列分析,治疗二年零二个月后再重复检查,结果阴性,成功地探测白血病治疗后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存在与否。这就克服了过去盲目延长缓解期化疗期限,为个体化方案的设计起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免疫分型 白血病细胞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浙江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野毒株的血清亚型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周继勇 于涟 李双茂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53-55,共3页
7个浙江地区的IBDV野毒株、1个四川地区的IBDV野毒株和2个疫苗毒株经病毒血清交叉中和试验获得了抗原性不同的五个亚型毒株或变异株。根据交叉中和试验所得的R值,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各亚型毒株之间的亲缘关系,显示传... 7个浙江地区的IBDV野毒株、1个四川地区的IBDV野毒株和2个疫苗毒株经病毒血清交叉中和试验获得了抗原性不同的五个亚型毒株或变异株。根据交叉中和试验所得的R值,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各亚型毒株之间的亲缘关系,显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变异存在地域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氏囊病病毒 血清亚型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重庆市HIV-1样本的亚型分析及G亚型HIV-1毒株在我国的发现 被引量:10
17
作者 韩梅 付宗道 +8 位作者 于友健 钱天学 贾庆良 王豫林 冯毅 邢辉 潘品良 于健石 邵一鸣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0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 分析重庆市高危人群中HIV-1亚型的流行情况。方法 对采自重庆市经性传播和静脉吸毒途径感染的3份HIV-1阳性外周血分离PBMC,扩增env基因C_2-V_3区核酸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 在其中一孕妇体内发现一株G亚型HIV-1毒株序列... 目的 分析重庆市高危人群中HIV-1亚型的流行情况。方法 对采自重庆市经性传播和静脉吸毒途径感染的3份HIV-1阳性外周血分离PBMC,扩增env基因C_2-V_3区核酸片段,并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 在其中一孕妇体内发现一株G亚型HIV-1毒株序列的存在,这是G亚型HIV-1毒株首次在中国被发现,同时有母婴传播的可能;另外两例被证明为E亚型和C亚型HIV-1毒株。结论 这表明HIV在重庆市高危人群中已有流行并且流行情况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亚型 序列分析 艾滋病 HIV-1
下载PDF
重庆市艾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7
18
作者 韩梅 凌华 +3 位作者 王俊 钱天学 陈钊 魏民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年第4期219-223,共5页
目的 对重庆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重庆市乃至全国的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 传统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相结合,对重庆市HIV/AIDS的疫情特征进行分析,对重庆市HIV毒... 目的 对重庆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重庆市乃至全国的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 传统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相结合,对重庆市HIV/AIDS的疫情特征进行分析,对重庆市HIV毒株作基因序列分析,总结其传播途径与亚型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亚型在重庆市流行的时间及变异程度,并提出预防控制工作重点。结果 目前重庆市HIV感染率达11.7/10万,女性感染者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市流行毒株有B’、C、E、G4种亚型,C亚型占优势,G亚型为全国首次发现。结论 重庆市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迫切需要深入开展研究,并在高危人群中开展行为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艾滋病 分子流行病学 调查 艾滋病病毒感染 基因离散率 序列分析 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
下载PDF
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及其分子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瑞华 崔红玉 +6 位作者 徐明举 利凯 陈化兰 王存连 魏东 李寸欣 徐彤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12-516,共5页
本实验从河北地区疑似流感发病猪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经鉴定为H9N2亚型猪流感(SIV)病毒。将该分离株经滴鼻、点眼途径感染小鼠,观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同时对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基因(M)进行克隆和序列测... 本实验从河北地区疑似流感发病猪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经鉴定为H9N2亚型猪流感(SIV)病毒。将该分离株经滴鼻、点眼途径感染小鼠,观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同时对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基因(M)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与GenBank中登录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并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致病性结果显示:感染小鼠出现精神不振,体重下降,并引起以弥漫性肺泡损伤为主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禽流感病毒(AIV)A/chicken/Hebei/4/2008(H9N2)(简称CK/HB/4/08)参考株的HA、NA、NP和M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HA蛋白的裂解位点序列为PARSSR↓GLF,属于低致病性流感病毒的裂解位点。HA、NP、NA和M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均显示该分离株与AIV的CK/HB/4/08株位于同一分支,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由此推测该分离株可能是由CK/HB/4/08演化而来,并在跨物种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部分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感病毒 H9N2亚型 序列分析 致病性
下载PDF
1株鸭源H4N6亚型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遗传演化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许传田 鲁梅 +5 位作者 曹安堂 胡北侠 杨少华 颜世敢 张琳 张秀美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78-1782,共5页
2010年在山东水禽市场健康鸭体内分离鉴定1株H4N6亚型流感病毒(AIV),命名为A/duck/Shandong/1/2010(H4N6)(缩写为DK/SD/1/2010)。对其全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并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进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DK/SD/1/2010 HA基因切割位... 2010年在山东水禽市场健康鸭体内分离鉴定1株H4N6亚型流感病毒(AIV),命名为A/duck/Shandong/1/2010(H4N6)(缩写为DK/SD/1/2010)。对其全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并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进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DK/SD/1/2010 HA基因切割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PKKASR↓GLF)符合低致病力AIV的特征;HA基因与A/avian/Japan/8kI0185/2008(H4N6)在同一进化分支内;PB2基因与A/Mallard/Hokkaido/24/2009(H5N1)在同一分支内;NP基因与A/Spot-billedduck/Korean/546/2008(H6N1)在同一分支内;M基因与A/pintail/Aomori/1130/2008(H1N3)在同一分支内。因此,推测DK/SD/1/2010可能是不同来源的流感病毒基因在鸭体内经过复杂重组演变的一株重组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4N6亚型禽流感 遗传演化分析 重组病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