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荀粲论微言尽意 被引量:1
1
作者 才清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8-135,共8页
作为魏晋言意之辨的主要环节,荀粲论微言尽意在玄学思潮大背景下的意义不容忽视。荀粲的言意观体现了他对抽象义理之关切,这种关切预示着汉代章句之学向玄学的转向。与汉儒相比,荀粲视六经为糠秕,是对经学之大胆挑战;而标出"言道&q... 作为魏晋言意之辨的主要环节,荀粲论微言尽意在玄学思潮大背景下的意义不容忽视。荀粲的言意观体现了他对抽象义理之关切,这种关切预示着汉代章句之学向玄学的转向。与汉儒相比,荀粲视六经为糠秕,是对经学之大胆挑战;而标出"言道"之旨趣,实乃玄学之发端。此外,过往前贤对荀粲思想存在一些误解,此类误解直接造成了如今我们理解魏晋言意之辨总体面貌的偏差。质言之,过往的研究大多就"言尽不尽意"问题措思,殊不知,"言如何尽意"才是荀粲等魏晋思想家们的旨趣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言尽意 儒术
下载PDF
大义《春秋》与微言《春秋》——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析论
2
作者 郑任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7-24,共8页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是康有为春秋学的重要著作,其以考据的形式注解《春秋》,试图还原“未修《春秋》”的面貌,探寻孔子笔削之迹,分别探求孔子口说的大义和微言。该书将《春秋》分为鲁史原文、孔子笔削、《春秋》义、《春秋》微言四...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是康有为春秋学的重要著作,其以考据的形式注解《春秋》,试图还原“未修《春秋》”的面貌,探寻孔子笔削之迹,分别探求孔子口说的大义和微言。该书将《春秋》分为鲁史原文、孔子笔削、《春秋》义、《春秋》微言四本,提出以经文为代数符号及“一字代一式”的解经方法。该书将“大义”归于《公羊传》《穀梁传》,“微言”归于董仲舒、何休,并与“三世”说相嵌套,不仅在《春秋》的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开拓,更以“三世”说为核心融会公羊诸说和各家异说,通合古今中外,为春秋学思想的发展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义 微言 代数符号 《公》《穀》二传 三世说
下载PDF
也谈微言大义和隐性/双重叙事进程的阐释与翻译
3
作者 申丹 《英语文学研究》 2023年第2期37-52,共16页
本文借应邀回应《微言大义》一文的契机,重点探讨了以下问题。首先针对该文提出的意义的难以表现和理解,揭示了德里达对索绪尔符号理论的误用,阐明了意义的相对稳定性,并从修辞立场出发提出了共享阅读的五种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探... 本文借应邀回应《微言大义》一文的契机,重点探讨了以下问题。首先针对该文提出的意义的难以表现和理解,揭示了德里达对索绪尔符号理论的误用,阐明了意义的相对稳定性,并从修辞立场出发提出了共享阅读的五种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隐性/双重叙事进程可以如何拓展“微言大义”这一概念,将其用于指涉同样的文字在不同叙事进程中同时表达的不同主题意义。这赋予了这一概念多层次的新内涵,包括“大义”如何取决于作品某一个局部的文字与他处文字的互动,以及“大义”如何在特定叙事进程中产生,而不是在上下文中产生。最后,就《微言大义》一文所举实例,探讨了如何打破前理解的藩篱,更好地翻译隐性/双重叙事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言大义 隐性进程 双重叙事进程 阐释 翻译
原文传递
征圣经而诘众传:论范宁《穀梁》学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运好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3-149,共7页
晋代范宁的《春秋穀梁传集解》以"征圣经而诘众传"为核心学术理念,从历史发展的维度阐释《春秋》"圣作训,纪成败"之义理;以历史还原的眼光,评价"三传"存在"伤教害义,不可强通"之失。范宁不仅... 晋代范宁的《春秋穀梁传集解》以"征圣经而诘众传"为核心学术理念,从历史发展的维度阐释《春秋》"圣作训,纪成败"之义理;以历史还原的眼光,评价"三传"存在"伤教害义,不可强通"之失。范宁不仅建构了"择善而从,据理通经"的经典诠释原则,开创了"商略名例,敷陈疑滞"的解经体例,而且通过阐释经典的笔法与体例深入揭示《春秋》的微言大义,探求其一以贯之的思想宗旨,凸显其诛伐乱臣贼子、为后王立法的经学意义。尤其是推崇"德义"的价值观、"德政"的政治观及以天子为核心建构和谐社会政治秩序的明确主张,又在优秀的中国传统经学阐释中彰显出范宁的社会政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宁 春秋穀梁传集解 春秋义理 微言大义
下载PDF
微言何以相感:春秋赋诗的内在理路及辨体观念
5
作者 崔德全 任竞泽 《北方论丛》 2023年第6期122-130,共9页
春秋赋诗,是春秋时人在多种不同场合,主要是在外交宴享盟会上,以微言相感,借赋诗来表达志向、实现潜在目的的言语行为。“微言”,实际上包含委婉曲折的言辞、隐晦的言辞、精妙的言辞和简略中包蕴大意的言辞等多个方面的含义。春秋赋诗... 春秋赋诗,是春秋时人在多种不同场合,主要是在外交宴享盟会上,以微言相感,借赋诗来表达志向、实现潜在目的的言语行为。“微言”,实际上包含委婉曲折的言辞、隐晦的言辞、精妙的言辞和简略中包蕴大意的言辞等多个方面的含义。春秋赋诗作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实际上是赋诗者的志向、目的间接实现的过程。他们在表面的酬酢、客套之下,掩藏着或求援、或结盟等的真实目的。赋诗者意图或目的的顺利实现,是在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比如得体的言说方式、对《诗》的熟知熟用和对语境的深切体察等。春秋赋诗是中国人言说方式的普遍象征,它对后世中国文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在深层次的思维方式上,歌诗必类的赋诗原则也与后世文章辨体间存在着相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赋诗 微言相感 内在理路 歌诗必类 文章辨体
下载PDF
清初屈骚传统的发扬:以《楚辞听直》《楚词笺注》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马银川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2-15,21,共5页
清初经历易代鼎革,异族入主中原,与屈骚共情并为我所用,成为文坛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黄文焕《楚辞听直》、李陈玉《楚词笺注》成书于顺治朝,得风气之先,具有承前启后之功。两书借由阐发楚辞弘义,重在抒发自我家国败亡、壮志难酬之悲情... 清初经历易代鼎革,异族入主中原,与屈骚共情并为我所用,成为文坛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黄文焕《楚辞听直》、李陈玉《楚词笺注》成书于顺治朝,得风气之先,具有承前启后之功。两书借由阐发楚辞弘义,重在抒发自我家国败亡、壮志难酬之悲情,“自抒其无韵之《骚》”;通过篇目设计及各篇反复论辩,提高“忠”之首要地位,塑造、强化屈原忧国忧君、忠贞不贰的典型形象,以此实现与屈原精神的跨时空交流,期冀解脱现实困境。方法论层面,两书重视发挥论辩色彩,着重阐发大义,不重训诂。由此对清初文学创作尤其是辞赋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骚传统 《楚辞听直》 《楚词笺注》 遗民 微言大义
下载PDF
汪精卫之陶诗理论发微
7
作者 刘中文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70-81,共12页
汪精卫的《读陶随笔》堪为论陶经典之作。汪精卫以博、厚、高、明、悠、久六种气象论证其"陶渊明诗高出古今"的观点,其精深的见解、缜密的论证大大超越了前此以"气象"论陶的诸多学者,终结了"陶诗气象论"... 汪精卫的《读陶随笔》堪为论陶经典之作。汪精卫以博、厚、高、明、悠、久六种气象论证其"陶渊明诗高出古今"的观点,其精深的见解、缜密的论证大大超越了前此以"气象"论陶的诸多学者,终结了"陶诗气象论"这一课题的研究。汪精卫所提出的"伪平淡"理论以及"读陶二义"是古典诗学理论的新创,是其对陶学的贡献,汪氏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提出"陶公之平淡,由志节来也"的观点。对于"陶酒",汪精卫提出了"陶公之诗,篇篇皆《述酒》也。然则陶公所耿耿者,惟在易朝而已"的观点,其论虽或有偏颇,然亦理事俱足,仁智各见。而汪精卫对"曾城""刑天"两个陶学聚讼问题的思辨,同样体现了他深邃缜密的学术见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精卫 陶诗 理论 发微
下载PDF
“文本于天”——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8
作者 刘国民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8-16,共9页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对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奉天而法古”是董仲舒的基本思想。“奉天”即法天道,“法古”即法圣人经典之道,这蕴含着“文本于天”的观念,是刘勰《文心雕龙》之原道、征圣、宗经思想的来源。其二,董仲舒认为天人同...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对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奉天而法古”是董仲舒的基本思想。“奉天”即法天道,“法古”即法圣人经典之道,这蕴含着“文本于天”的观念,是刘勰《文心雕龙》之原道、征圣、宗经思想的来源。其二,董仲舒认为天人同类相应,即天人在道德、情感等方面相感应、感通,这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追求。天人同类相应不仅仅是隐喻方法,更是思维方式,把古人的内心世界(德性、情感)与天地的外部世界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构成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三,董仲舒“《诗》无达诂”的思想,揭示了文本解释中的一般特征,也构成了他的解释方法。文本没有恒常不变的原义,文本的意义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创造性地解释文本。其四,董仲舒指出《春秋》文本的基本特征——“微言大义”,也构成了他的解释方法:一是《春秋》之辞字面义与深层义有间距性,解释者由文辞的字面义入手,又要突破其字面义而把握其深层义,“见其指者,不任其辞”;二是《春秋》所记之事与事实真相背离,即“微言”“讳”,要求解释者推见至隐,以把握事实的真相及其隐含大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哲学思想 文学 文本于天 天人合一 《诗》无达诂 微言大义
下载PDF
马鸣风萧萧 微风燕子斜——浅论宋词的阳刚美与阴柔美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焕云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43-44,共2页
宋词有两大流派,一是婉约词,一是豪放词。北宋前期基本上都承袭了晚唐五代词风。词至柳永而一变,在内容上常写羁旅行役,男女恋情,辞藻多彩,音律谐婉,风格清婉绚丽,给人以柔性的美。词至苏轼而再变,一扫晚唐以来浮靡温柔的词风。凡身世... 宋词有两大流派,一是婉约词,一是豪放词。北宋前期基本上都承袭了晚唐五代词风。词至柳永而一变,在内容上常写羁旅行役,男女恋情,辞藻多彩,音律谐婉,风格清婉绚丽,给人以柔性的美。词至苏轼而再变,一扫晚唐以来浮靡温柔的词风。凡身世友情、怀古感旧、伤时叹世、咏史说理、山水田园等内容,均可入词,从而冲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给人以阳刚之美。本文以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谈谈宋词的阴柔美和阳刚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蓄典雅 婉约词 阳刚美 阴柔美 豪放旷达 豪放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