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证人出庭问题实证研究——基于A市“庭审实质化”示范庭为分析样本 被引量:1
1
作者 安琪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78-86,共9页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两次修改中一再规范与完善有关证人出庭的制度规定,但证人出庭率低、证人出庭制度失灵的司法现状却始终未得到有效改观。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推进的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为解决这一司法痼疾提供了契机。通过对A市"庭审...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两次修改中一再规范与完善有关证人出庭的制度规定,但证人出庭率低、证人出庭制度失灵的司法现状却始终未得到有效改观。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推进的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为解决这一司法痼疾提供了契机。通过对A市"庭审实质化"试点的刑事示范庭案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虽然在试点示范效应下的证人出庭率有显著提高,但出庭证人以控方证人为主,且依然存在关键证人出庭标准模糊、证人询问规则不详、当庭证言采信规则缺失等问题。未来的改革进路不应仅停留在强化证人出庭、提高证人出庭率的单一视角,应在诉讼制度改革的框架之下,以改变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审判模式及法官印证证明模式为前提要件,进一步明晰证人出庭必要性的审查标准,将司法资源集中于疑难、复杂或有争议的刑事案件的关键证人出庭,确立出庭证言的询问及认证规则,以实现证人出庭效果的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实质化 证人证言 证人出庭 实证研究
下载PDF
论疑罪从无原则在刑事审判中的有效适用——基于陈传钧案的裁判逻辑和理念
2
作者 拜荣静 王伟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69-77,共9页
疑罪从无作为刑事诉讼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要求,对于被告人被控诉行为的证明标准和控诉方的证明责任均有严格限制。基于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的现实差异性,法庭审判中各方的认知案情能力必须以效率、效益和公正作为价值判断,疑罪从无原则... 疑罪从无作为刑事诉讼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要求,对于被告人被控诉行为的证明标准和控诉方的证明责任均有严格限制。基于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的现实差异性,法庭审判中各方的认知案情能力必须以效率、效益和公正作为价值判断,疑罪从无原则在保障人权、防范冤假错案和推动司法文明进程中的程序作用不可阙如。对于疑罪不能采取有罪推定的立场,有罪推定不符合人权保障的基本要求,总结疑罪从无原则司法适用的判断标准,以期进一步提升证据裁判原则在当前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实质化 疑罪从无 无罪推定 证据裁判原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下载PDF
庭审实质化的路径和方法 被引量:174
3
作者 龙宗智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9-156,共18页
在我国,推动庭审实质化是刑事审判方式的重大变革,与刑事司法的体制、机制、制度、理念的变革紧密相关。实现庭审实质化,需适度阻断侦审联结,直接、有效地审查证据,包括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和非法证据排除程序;需充实庭审调查,改善举... 在我国,推动庭审实质化是刑事审判方式的重大变革,与刑事司法的体制、机制、制度、理念的变革紧密相关。实现庭审实质化,需适度阻断侦审联结,直接、有效地审查证据,包括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和非法证据排除程序;需充实庭审调查,改善举证、质证与认证;需完善庭审调查规则,调整审判节奏,加强释明权的运用,改革裁判方式;需充实二审庭审,明确检察官在二审法庭的职能定位,发挥其诉讼功能,合议庭则应当运用职权推动二审审理的精细化和庭审实质化。为适应庭审实质化要求,应改善庭审准备、加强辩护权保障、推动案件繁简分流以及建立、完善司法责任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庭审实质化 司法改革 司法权
原文传递
审判中心、庭审实质化与刑事司法改革——基于庭审实录和裁判文书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胡铭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27,175-176,共12页
审判中心主义要求裁判者亲历审理和证据审查过程,依据当庭提供并经过控辩质证的证据作出裁判,侦查等审前程序需要为此作出调整,从而使刑事司法围绕审判展开,并使侦查、控诉、辩护、审判四方关系发生变化。实证分析显示,我国刑事诉讼仍... 审判中心主义要求裁判者亲历审理和证据审查过程,依据当庭提供并经过控辩质证的证据作出裁判,侦查等审前程序需要为此作出调整,从而使刑事司法围绕审判展开,并使侦查、控诉、辩护、审判四方关系发生变化。实证分析显示,我国刑事诉讼仍带有显著的案卷笔录中心主义色彩,这背后又是侦查中心主义的刑事诉讼构造。应以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和司法改革为契机,围绕对质权保障推动庭审实质化,从证明力切入逐渐限制证据能力,完善分工配合制约原则,渐次展开审判中心主义之改革,以实现刑事司法中看得见的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中心主义 庭审实质化 司法职权配置 刑事司法改革
原文传递
“侦查重心主义”研究——对“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反思与拓展 被引量:29
5
作者 秦宗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1-152,共12页
"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推进庭审实质化,但庭审实质化仅单向强化了错案过滤功能,加之审判者的深层认知心理因素、证据信息在诉讼进程整合中的有罪强化趋势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实质化的庭审程序仅能适用于少量... "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推进庭审实质化,但庭审实质化仅单向强化了错案过滤功能,加之审判者的深层认知心理因素、证据信息在诉讼进程整合中的有罪强化趋势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实质化的庭审程序仅能适用于少量案件等,其对实体公正的整体保障作用将是有限的。英美对抗式审判仍产生了大量错案即为明证。解说当前改革的两种代表性意见都高估了庭审实质化的作用,提升实体公正水平应贯彻"侦查重心主义"。此概念与传统的"侦查中心主义"不同,可以融入当前改革,并要求深化改革。贯彻"侦查重心主义"要求对侦查行为进行程序控制;防止以虚假供述为主要目标强化辩护人的监督权;并强化侦查录音录像,为还原侦查过程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庭审实质化 侦查中心主义 侦查 司法改革
下载PDF
论刑事庭审实质化的制约要素 被引量:21
6
作者 李奋飞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9-71,共13页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最终被落脚在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上。面对中国刑事庭审始终无法走出"虚化"的困境,与其提出主观性过强的理论方案,不如揭示其背后的制约要素。通过对近30名法律从业者的深度访谈发现,目前制约...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最终被落脚在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上。面对中国刑事庭审始终无法走出"虚化"的困境,与其提出主观性过强的理论方案,不如揭示其背后的制约要素。通过对近30名法律从业者的深度访谈发现,目前制约刑事庭审实质化的制度和程序要素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司法决策的卷宗依赖,仍然是导致刑事庭审流于形式的"元凶";其二,庭前会议的功能异化,本应在庭审环节解决的事项被前移到了庭前会议阶段,导致法庭审理被虚置乃至被替代;其三,当庭讯问的程序不当,对举证、质证环节造成了"喧宾夺主"的影响;其四,控辩对抗的效果不彰,特别是被告人难以获得有效的辩护,使得控辩双方在法庭上的"你来我往"效果非常有限;其五,审理期限的巨大压力,客观上也使得法官难以进行从容不迫的实质化审理。不仅如此,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法体制,实际也构成了庭审实质化的关键制约因素。通过揭示庭审实质化的各种制约因素,或可为未来的司法改革提供符合本土资源的建设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实质化 “以审判为中心” 制约要素 司法体制
原文传递
论刑事诉讼中的“争点主导主义”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奋飞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47,共13页
为实现司法资源配置在刑事诉讼中的持续优化,充分激活控辩双方的处分自由,有效地保障司法裁判的公正,需要保证实质化庭审仅适用于控辩双方诉讼争议的解决。这不仅需要建构认罪认罚案件和不认罪认罚案件的繁简分流机制,还需要在刑事普通... 为实现司法资源配置在刑事诉讼中的持续优化,充分激活控辩双方的处分自由,有效地保障司法裁判的公正,需要保证实质化庭审仅适用于控辩双方诉讼争议的解决。这不仅需要建构认罪认罚案件和不认罪认罚案件的繁简分流机制,还需要在刑事普通程序内部建构"二元模式",即"有诉讼争议—实质化解决"模式和"无诉讼争议—形式化确认"模式。"有诉讼争议—实质化解决"模式,要求审判机关在妥善确定"诉讼争议"的基础上,真正贯彻直接言词原则,逐步克服对案卷笔录材料的依赖,对"诉讼争议"进行实质化审理。与"有诉讼争议—实质化解决"模式不同,"无诉讼争议—形式化确认"模式,则不需要再贯彻直接言词原则,案卷笔录的证据资格也可以不再受到严格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争点主导主义” “有诉讼争议—实质化解决”模式 “无诉讼争议—形式化确认”模式
原文传递
论庭前证据调查准备 被引量:14
8
作者 万毅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6-178,共13页
庭前证据调查准备是一套在法官主持下,以庭前会议为作业平台,内含了控、辩、审三方互动合作及对抗而形成的一系列诉讼行为的诉讼工作机制,其关系着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效果。证据展示是庭前证据调查准备的基础与前提,包括了以"重要者... 庭前证据调查准备是一套在法官主持下,以庭前会议为作业平台,内含了控、辩、审三方互动合作及对抗而形成的一系列诉讼行为的诉讼工作机制,其关系着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效果。证据展示是庭前证据调查准备的基础与前提,包括了以"重要者优先"为原则的展示顺序,以控、辩双方为主的展示主体以及拟在庭审中出示的证据为限的证据展示内容。庭前调查准备的核心与内容涵括整理证据和归纳争点两部分。其中,整理证据是在遵循"表态而不论证""补漏而不辩真""说明而不证明"三项标准的基础上对证据的种类、证据形式、证据来源、拟证明的对象和内容及人证出庭名单进行梳理。而归纳争点即是法官在进行证据整理后以此为基础归纳案件争点,便于庭审时以争点为庭审实质化审理的重点。争点可依其自然形成之状态划分为证据争点、事实争点与法律争点。此外,庭前证据调查准备亦涵盖调查新证据与排除非法证据两个专门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实质化 证据调查 证据展示 证据整理 争点 庭审调查
下载PDF
从关键证人回归必要证人:关键证人出庭作证逻辑反思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卫东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0-186,共17页
当下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一种关键证人出庭作证逻辑,这种逻辑认为:证人并非原则上必须出庭作证,只有关键的少数证人才有必要出庭作证;关键证人的判断标准是证人出庭的不可或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是否属于关键证人的判断方式是法官预... 当下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一种关键证人出庭作证逻辑,这种逻辑认为:证人并非原则上必须出庭作证,只有关键的少数证人才有必要出庭作证;关键证人的判断标准是证人出庭的不可或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是否属于关键证人的判断方式是法官预先审查庭前证言的证明力。关键证人出庭作证逻辑容易导致被告人对质权保障不力、虚假事实无法辨别、庭审虚化及侦查权控制失灵等问题。关键证人出庭作证逻辑的产生与司法实践中法官对证人出庭作证的消极态度、侦查中心主义、印证证明方式等有着密切关联。在我国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加强庭审实质化的背景下,应积极通过法律解释路径,摒弃关键证人出庭作证逻辑,回归必要证人出庭作证逻辑,合理界定2018年刑事诉讼法第192条第1款的构造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庭审实质化 证人出庭作证 关键证人 必要证人
原文传递
法院审理认罪认罚案件疑难问题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新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广泛适用,进一步促进刑事案件审判活动的繁简分流,提升刑事审判效率,但也在挑战着传统的刑事审判规则。作为行使刑事审判权力的国家机关,法院在审理认罪认罚案件过程中,存在法检关系、审理程序、庭审内容、应对上诉...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广泛适用,进一步促进刑事案件审判活动的繁简分流,提升刑事审判效率,但也在挑战着传统的刑事审判规则。作为行使刑事审判权力的国家机关,法院在审理认罪认罚案件过程中,存在法检关系、审理程序、庭审内容、应对上诉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同时,还面临精准量刑难以推进、程序效率价值不明、庭审实质效果不足、对上诉权制约无力等方面的难题。对此亟需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提升法院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综合质效,其举措应包括但不限于:限定精准量刑的适用条件、健全分案和程序转化规则、明确庭审的审理重点和审理方式、确定并规范专门的上诉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 法院 量刑 庭审实质化
原文传递
庭前会议的功能定位与实践反思--以B市40个刑事案件为样本 被引量:9
11
作者 吴小军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2-140,共9页
按照刑事诉讼法和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设定,刑事庭前会议主要解决程序性争议,基本功能是归纳控辩争议焦点,确定法庭调查范围;拓展功能衍生为推动案件繁简分流,规范撤回起诉程序,协商确定审判方式。通过对B市40个刑事案件的实证分析发现,庭... 按照刑事诉讼法和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设定,刑事庭前会议主要解决程序性争议,基本功能是归纳控辩争议焦点,确定法庭调查范围;拓展功能衍生为推动案件繁简分流,规范撤回起诉程序,协商确定审判方式。通过对B市40个刑事案件的实证分析发现,庭前会议解决程序性争议的功能有限,庭前会议与庭审程序的关系不明,"大庭前会议、小庭审程序"现象值得警惕,制度设计与实践操作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未来要谨防庭前会议替代、削弱正式庭审,避免辩护权弱化、庭审虚化等不良倾向,回归庭前会议功能,推动庭审实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前会议 庭审程序 功能定位 庭审实质化
原文传递
庭审实质化视角下民事庭审话语叙事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夏丹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84,共13页
庭审实质化作为司法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本质是要保证庭审在民事审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庭审实质化的背景下民事庭审话语叙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是庭审话语叙事方式有所转变,表现为:避免重复性表达、多以开放性问话为主、对证据进... 庭审实质化作为司法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本质是要保证庭审在民事审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庭审实质化的背景下民事庭审话语叙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是庭审话语叙事方式有所转变,表现为:避免重复性表达、多以开放性问话为主、对证据进行局部即时评价、对案件整体进行即时评价、庭审语言遵循"简明语言"规则且更具亲和力。其次是庭审话语叙事功能的转变,法官、法官助理以及诉讼参与人在民事庭审叙事活动中,其身份建构功能呈现出与庭审实质化功能相对应的特点,这些特征均体现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之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实质化 民事庭审话语叙事 叙事方式 叙事功能
原文传递
案卷笔录与庭审实质化改革 被引量:6
13
作者 褚福民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92,共12页
庭审实质化的改革中,案卷笔录具有重大影响。庭审实质化的本质要求体现在:确立庭审程序在审判阶段的核心地位,确保实质化庭审的审理方式、裁判依据。案卷笔录影响庭审实质化的基本逻辑,体现在审判方式、裁判依据、庭审程序和庭前程序的... 庭审实质化的改革中,案卷笔录具有重大影响。庭审实质化的本质要求体现在:确立庭审程序在审判阶段的核心地位,确保实质化庭审的审理方式、裁判依据。案卷笔录影响庭审实质化的基本逻辑,体现在审判方式、裁判依据、庭审程序和庭前程序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在庭审实质化改革中"容忍"案卷笔录的使用,既有庭审实质化改革自身的设计问题,也是基于案卷笔录影响庭审的深层次原因未得到解决。该问题的未来改革课题,包括重新定位案卷笔录与庭审实质化的关系,采取措施消除案卷笔录影响庭审的深层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卷笔录 庭审实质化 庭审程序
原文传递
侦审信息阻断机制构建与三原则重新解读——我国刑事庭审实质化出路探索 被引量:2
14
作者 吕子婧 《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1-66,共6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庭审实质化既是巩固“以审判为中心”改革举措的关键手段,也是一个国家司法文明的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庭审实质化既是巩固“以审判为中心”改革举措的关键手段,也是一个国家司法文明的重要体现。我国当前庭审实质化改革中遭遇案卷依赖的阻碍,究其原因是对“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三原则的误读,以致于产生“流水线”式固化诉讼结构,继而出现庭审依赖案卷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庭审实质化的意义、所面临的阻碍以及消解这些阻碍的对策等相关问题做出妥善处理。这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深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文明 庭审实质化 以审判为中心 侦审信息阻断 刑事诉讼改革
下载PDF
司法民主视域下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实践检视和路径展望——以人民陪审员全过程实质参审为切入 被引量:5
15
作者 叶青 徐明敏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6-157,共12页
人民陪审员制度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沃土,融汇了世界司法文明和民主价值理念,在人民司法制度体系中闪耀着夺目的司法民主光辉。近年来,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在立法和实践层面取得诸多新成果和新发展。但从人民陪审员参审过... 人民陪审员制度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沃土,融汇了世界司法文明和民主价值理念,在人民司法制度体系中闪耀着夺目的司法民主光辉。近年来,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在立法和实践层面取得诸多新成果和新发展。但从人民陪审员参审过程和程度等方面实证数据分析,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的功能仍然有待强化,应从强化理念、严控范围、保障权利和完善配套四个方面进一步探索,完善人民陪审员全过程实质参审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民主 人民陪审员 全过程实质参审 庭审实质化 法官指示
原文传递
庭审实质化背景下证言可信性调查的反思与现实路径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伟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2年第4期218-229,共12页
在庭审实质化改革进程中,庭审虚化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庭审虚化现象的背后潜藏着深层次的认识根源,又与司法人员证据调查手段的匮乏密切关联。证言三角形理论所揭示的证人证言危险,廓清了庭审虚化的认识根源,凸显了证言可信性调查对于... 在庭审实质化改革进程中,庭审虚化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庭审虚化现象的背后潜藏着深层次的认识根源,又与司法人员证据调查手段的匮乏密切关联。证言三角形理论所揭示的证人证言危险,廓清了庭审虚化的认识根源,凸显了证言可信性调查对于庭审实质化的现实意义。以交叉询问为载体的证言可信性调查路径,能够有效应对证言三角形理论所揭示的各种证言性危险,且在域外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随着我国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深化,围绕证言的四种危险对证言可信性进行实质性和精细化调查,是克服庭审虚化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实质化 证言三角形理论 证言可信性调查
原文传递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运行现状与完善路径
17
作者 周祖成 王一薄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1-110,共10页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自2012年正式确立至今,对于推动庭审实质化,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从司法适用情况来看,庭前会议的适用不足,甚至潜存被虚置的危险,囿于此,在对庭前会议制度的生成作出分析之同时,对其实践适用整体偏...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自2012年正式确立至今,对于推动庭审实质化,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从司法适用情况来看,庭前会议的适用不足,甚至潜存被虚置的危险,囿于此,在对庭前会议制度的生成作出分析之同时,对其实践适用整体偏低的因由作出厘定,并以此为基础,从制度的功能定位及其实践走向两个维度,对庭前会议制度作出具体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庭前会议 庭审实质化 制度构建
下载PDF
庭审实质化的技术路径反思与政治路径证成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斌 罗维鹏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53,共18页
庭审实质化改革目前呈现一幅技术主义改革图景,取得了初步成效,也有值得反思之处。技术路径无法应对庭审实质化改革存在的法院对公安、检察机关的制度性制约能力不足这一积难问题。政治路径与技术路径互为补充、相互协作,是对技术路径... 庭审实质化改革目前呈现一幅技术主义改革图景,取得了初步成效,也有值得反思之处。技术路径无法应对庭审实质化改革存在的法院对公安、检察机关的制度性制约能力不足这一积难问题。政治路径与技术路径互为补充、相互协作,是对技术路径无法解决的法院制约能力不足等涉及司法体制的深层次问题作出的回应和相应的政治安排。政治路径通过提高法院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待遇等政治举措来加强法院的司法制约能力,从而完成庭审实质化的改革任务。根据实际情况,政治路径在中央和地方层面可以有不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实质化 技术路径 政治路径 法院 政治地位
原文传递
刑事庭审实质化及其实现路径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冉毅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3-58,共6页
刑事庭审实质化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其强调庭审对裁判形成的决定性作用,要求树立以"庭审为中心"的诉讼理念,设置符合司法规律的庭审程序及具体制度。实现庭审实质化,必须杜绝庭审形式化,不... 刑事庭审实质化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其强调庭审对裁判形成的决定性作用,要求树立以"庭审为中心"的诉讼理念,设置符合司法规律的庭审程序及具体制度。实现庭审实质化,必须杜绝庭审形式化,不仅要完成从卷宗审理到直接、言词审理,从形式化证明到严格证明,从庭外裁判到庭上裁判的转变,而且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和保障措施,包括证人出庭作证规则、庭审人证调查程序、控辩平衡的保障机制、当庭裁判的保障措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庭审实质化 言词审理 证人出庭 控辩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