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我国刑事辩护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被引量:2
1
作者 热娜古·阿帕尔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第11期88-95,共8页
律师辩护可以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展开全方位的改革;刑事辩护制度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具有相互推动、完善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总体而言从制度设计上有利于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刑事辩护的辩护率与辩护效果均不断提... 律师辩护可以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展开全方位的改革;刑事辩护制度与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具有相互推动、完善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总体而言从制度设计上有利于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刑事辩护的辩护率与辩护效果均不断提高,但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落实不到位情况。进一步完善刑事辩护制度,应当将“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辩护改革的成果纳入刑事诉讼法,通过保障有效辩护来落实“庭审实质化”,通过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推进刑事辩护“全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诉讼制度改革 庭审实质化 刑事辩护全覆盖
下载PDF
“纸面服刑”:危害、成因及应对
2
作者 单奕铭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79-84,共6页
“纸面服刑”破坏法律正确实施,导致刑罚目的落空,容易产生系统性的司法腐败问题。究其产生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罪犯及其家属不能正确认识对待刑罚,干扰司法;另一方面在于司法权运行存在的漏洞和偏差。解决“纸面服刑”问题,要坚持正确的... “纸面服刑”破坏法律正确实施,导致刑罚目的落空,容易产生系统性的司法腐败问题。究其产生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罪犯及其家属不能正确认识对待刑罚,干扰司法;另一方面在于司法权运行存在的漏洞和偏差。解决“纸面服刑”问题,要坚持正确的刑罚执行理念,扭转社会观念的偏差;加强司法机关刑罚执行衔接,推动减刑假释案件实质化审理,强化检察机关执行监督,全面提升刑罚执行质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罚执行 刑罚变更 实质化审理 刑罚执行监督
下载PDF
中国刑事审级制度反思与改革理路 被引量:2
3
作者 魏晓娜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160,共16页
我国刑事审级制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惯常的制度实践现已出现诸多悖论和问题,亟需一次全面检修。一方面,刑事审级制度的设计具有一些类型化规律,欧洲大陆和英美的刑事审级制度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清末修律取法欧陆,奠定了我国刑事审... 我国刑事审级制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惯常的制度实践现已出现诸多悖论和问题,亟需一次全面检修。一方面,刑事审级制度的设计具有一些类型化规律,欧洲大陆和英美的刑事审级制度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清末修律取法欧陆,奠定了我国刑事审级制度的基本底色。另一方面,帝制时代的上控与审转覆核制仍有一些特殊遗产影响至今。未来中国刑事审级制度的改革应以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区分为起点,在事实问题上,通过实质化的一审消化绝大部分事实争议,并强化审级的独立性;以上诉范围限制二审的审理范围,全面实行开庭审理;为加强法律统一适用,增设第三审,通过诉讼机制带动法律争议进入高级别法院的视野,克服司法地方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级制度 上诉制度 庭审实质化 事实问题 法律问题
原文传递
人民陪审员实质性参审的要求及实现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昂 杨征军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79-188,共10页
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实践中陪审的形式化问题严重,"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的问题突出,问题解决之道是推进人民陪审员实质性参审。实质性参审强调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判活动并独立提出案件处理意见,从而在参审过程中真正发挥实质... 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实践中陪审的形式化问题严重,"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的问题突出,问题解决之道是推进人民陪审员实质性参审。实质性参审强调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判活动并独立提出案件处理意见,从而在参审过程中真正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实质性参审不足问题是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瓶颈,推进人民陪审员实质性参审要求切实加强人民陪审员队伍建设、陪审案件信息知情保障、合议庭法官对人民陪审员陪审案件所需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的服务与指导、人民陪审员独立发表意见保障、充分尊重人民陪审员的独立地位与陪审权利等方面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陪审员 人民陪审制 实质性参审 要求 实现
原文传递
庭审实质化下强化证人出庭的规范再造
5
作者 鲍文强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77,共18页
刑事案件证人出庭因具有阻断侦审联结、抑制卷宗依赖等功能,被视为落实“庭审实质化”的重要方式,我国《刑事诉讼法》围绕该制度呈现出的“严进宽出”规定,造成证人出庭率长期低位运行。《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应凸显中国式刑事诉讼现代... 刑事案件证人出庭因具有阻断侦审联结、抑制卷宗依赖等功能,被视为落实“庭审实质化”的重要方式,我国《刑事诉讼法》围绕该制度呈现出的“严进宽出”规定,造成证人出庭率长期低位运行。《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应凸显中国式刑事诉讼现代化要求,强调理念转型、制度完善,进一步彰显公平正义和人权保障理念,通过赋予被告人程序性对质权,规范法官判断证人“出庭必要性”的裁量要素;明确证人不具备“出庭可能性”的正当理由,通过在线远程作证形式实现出庭的技术补强;厘清证人“出庭例外性”的应然定位和价值意涵,借助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精准构建,贯彻宪法确立的法益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实质化 证人出庭 对质权 在线远程作证 亲属拒证权
原文传递
人民陪审员选任难的困局与解局——基于S省C区人民陪审员选任的样本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群 《行政与法》 2020年第2期81-91,共11页
本文认为,群众参审热情有待提升、候选人不愿担任人民陪审员比例较高是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群众参审积极性主要受制于实质参审难、权责不清晰、激励失真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人民陪审员选任难的之破局——从要... 本文认为,群众参审热情有待提升、候选人不愿担任人民陪审员比例较高是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群众参审积极性主要受制于实质参审难、权责不清晰、激励失真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人民陪审员选任难的之破局——从要素论到系统论,从陪审权利到陪审权利义务并重。选任之理在选任之外,从陪审实质化出发,提高陪审效率,增强人民陪审员的正义获得感,只有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司法规律的人民陪审员履职保障机制,人民何以陪审的困局方能真正解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陪审员 实质参审 陪审义务 司法公信
下载PDF
从关键证人回归必要证人:关键证人出庭作证逻辑反思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卫东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0-186,共17页
当下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一种关键证人出庭作证逻辑,这种逻辑认为:证人并非原则上必须出庭作证,只有关键的少数证人才有必要出庭作证;关键证人的判断标准是证人出庭的不可或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是否属于关键证人的判断方式是法官预... 当下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一种关键证人出庭作证逻辑,这种逻辑认为:证人并非原则上必须出庭作证,只有关键的少数证人才有必要出庭作证;关键证人的判断标准是证人出庭的不可或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是否属于关键证人的判断方式是法官预先审查庭前证言的证明力。关键证人出庭作证逻辑容易导致被告人对质权保障不力、虚假事实无法辨别、庭审虚化及侦查权控制失灵等问题。关键证人出庭作证逻辑的产生与司法实践中法官对证人出庭作证的消极态度、侦查中心主义、印证证明方式等有着密切关联。在我国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加强庭审实质化的背景下,应积极通过法律解释路径,摒弃关键证人出庭作证逻辑,回归必要证人出庭作证逻辑,合理界定2018年刑事诉讼法第192条第1款的构造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庭审实质化 证人出庭作证 关键证人 必要证人
原文传递
以审判为中心:一场未完成的改革 被引量:8
8
作者 周长军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8,共15页
相对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刑事诉讼中适用的火热场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推进状况颇不令人乐观,呈现出文本“热”与实践“冷”的反差。实体真实优先性的刑事诉讼观念、非正式性的纠纷解决传统、可控性的程序运作思维、行政性的... 相对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刑事诉讼中适用的火热场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推进状况颇不令人乐观,呈现出文本“热”与实践“冷”的反差。实体真实优先性的刑事诉讼观念、非正式性的纠纷解决传统、可控性的程序运作思维、行政性的审判管理方式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遭遇困境的症结所在,法官对庭审实质化的心理排斥则是改革最直接的障碍。期望在维持案卷移送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审判机制、程序技术或证据制度的调整走出改革困境,实践证明很难成功。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应当进行宏观的制度性变革,构建中国式诉因制度,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阻断侦诉卷宗信息对裁判结论的实质性影响,激发法官的内生动力,同时完善司法管理方式和问责机制,破解制约审判权独立行使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庭审实质化 案卷移送制度 诉因制度 人民陪审员制度
原文传递
法院审理认罪认罚案件疑难问题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周新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广泛适用,进一步促进刑事案件审判活动的繁简分流,提升刑事审判效率,但也在挑战着传统的刑事审判规则。作为行使刑事审判权力的国家机关,法院在审理认罪认罚案件过程中,存在法检关系、审理程序、庭审内容、应对上诉...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广泛适用,进一步促进刑事案件审判活动的繁简分流,提升刑事审判效率,但也在挑战着传统的刑事审判规则。作为行使刑事审判权力的国家机关,法院在审理认罪认罚案件过程中,存在法检关系、审理程序、庭审内容、应对上诉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同时,还面临精准量刑难以推进、程序效率价值不明、庭审实质效果不足、对上诉权制约无力等方面的难题。对此亟需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提升法院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综合质效,其举措应包括但不限于:限定精准量刑的适用条件、健全分案和程序转化规则、明确庭审的审理重点和审理方式、确定并规范专门的上诉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 法院 量刑 庭审实质化
原文传递
庭审实质化视角下民事庭审话语叙事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夏丹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84,共13页
庭审实质化作为司法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本质是要保证庭审在民事审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庭审实质化的背景下民事庭审话语叙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是庭审话语叙事方式有所转变,表现为:避免重复性表达、多以开放性问话为主、对证据进... 庭审实质化作为司法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本质是要保证庭审在民事审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庭审实质化的背景下民事庭审话语叙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是庭审话语叙事方式有所转变,表现为:避免重复性表达、多以开放性问话为主、对证据进行局部即时评价、对案件整体进行即时评价、庭审语言遵循"简明语言"规则且更具亲和力。其次是庭审话语叙事功能的转变,法官、法官助理以及诉讼参与人在民事庭审叙事活动中,其身份建构功能呈现出与庭审实质化功能相对应的特点,这些特征均体现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之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实质化 民事庭审话语叙事 叙事方式 叙事功能
原文传递
刑事庭审实质化视角下庭前会议制度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董辰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4期105-115,共11页
庭前会议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解决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程序性事项,保障庭审集中、高效进行。庭前会议功能的有效发挥,一方面可以使庭审进程更加流畅,避免因程序性事项中断庭审造成的诉讼拖延,充分体现庭审实质化对于集中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 庭前会议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解决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程序性事项,保障庭审集中、高效进行。庭前会议功能的有效发挥,一方面可以使庭审进程更加流畅,避免因程序性事项中断庭审造成的诉讼拖延,充分体现庭审实质化对于集中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法官可以通过庭前会议有效掌握庭审的重点,将主要庭审资源用于争议较大的事实问题、法律问题的解决,在司法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庭审对抗、实质化的法庭审理。通过刑事庭审实质化的视角分析庭前会议制度的制度内涵和现实样态可以看到,当前庭前会议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形式化与庭审化两种偏离倾向。充分发挥庭前会议制度的功能需要明确庭前会议制度的功能定位,完善庭前会议程序设置,厘清庭前会议的效力,强化被告人权利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前会议 庭审实质化 以审判为中心 庭前程序
下载PDF
对“以审判为中心”内涵的法理解读——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视角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闯 郑鹏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21-27,共7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为完善诉讼制度、保证司法公正指明了方向,是党在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改革。刑诉法学者围绕比较法的研...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为完善诉讼制度、保证司法公正指明了方向,是党在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改革。刑诉法学者围绕比较法的研究,聚焦庭审实质化,对该项改革进行了深入且具体的研究,但同时也存在着视角较为单一、以旧理论阐释新改革的缺陷。因此需要以改革文本为基础,以中国特色主义法治理论为整体视角,以刑诉法学者的研究为部分视角,对"以审判为中心"的内涵进行重新解读。此次改革的背景是全面深化改革下的具体改革、问题导向下的改革,工作重点为审判中心、庭审中心、证据中心、法律中心、程序中心五大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书证中心主义 庭审实质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下载PDF
“庭审实质化”要求下的认罪认罚案件审理对象之确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乐龙 《南海法学》 2020年第1期66-74,共9页
“庭审实质化”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目的是解决当前我国刑事审判“流于形式”的顽疾,充分发挥庭审在刑事诉讼中的关键作用。以刑事案件繁简难易进行区分,进而决定案件是否需要庭审实质化,是对“认罪认罚从宽制... “庭审实质化”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目的是解决当前我国刑事审判“流于形式”的顽疾,充分发挥庭审在刑事诉讼中的关键作用。以刑事案件繁简难易进行区分,进而决定案件是否需要庭审实质化,是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及“庭审实质化”内涵的双重误解。基于认罪认罚案件在审前程序已对犯罪事实及相关证据进行了确认,其审理对象已经转变为对被告人认罪认罚自愿性、真实性、合法性的“庭审验证”以及对检察机关量刑建议的“庭审甄别”。囿于认罪认罚案件一审审理对象的显著不同,其二审程序已失去了“全面审理原则”的适用基础,认罪认罚案件的二审应只围绕上诉或者抗诉的理由而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中心主义 庭审实质化 认罪认罚从宽 庭审验证 庭审甄别
下载PDF
论中国语境下的有效辩护制度 被引量:3
14
作者 曾园园 《昆明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74-79,85,共7页
有效辩护理念对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被告人诉讼权利、节约司法资源、实现司法公平与正义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有效辩护法律概念,实践中却出现很多阻碍刑事辩护的问题。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的发展,原来诉讼模... 有效辩护理念对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被告人诉讼权利、节约司法资源、实现司法公平与正义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有效辩护法律概念,实践中却出现很多阻碍刑事辩护的问题。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的发展,原来诉讼模式中阻碍有效辩护的障碍得到一定的解决,但还需要进一步地明确法律规定、调整诉讼结构、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完善有效辩护的相关措施,以此才能实现中国的有效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辩护 庭审实质化 法律共同体 法律援助
下载PDF
刑事庭审实质化视角下的法官预断排除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拥军 董辰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7-118,共22页
预断是法官在接触案件相关材料基础上形成的先入为主的判断。预断可能导致法官心证的形成不以庭审为基础,不利于庭审活动的实质性开展。预断排除是刑事庭审实质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 预断是法官在接触案件相关材料基础上形成的先入为主的判断。预断可能导致法官心证的形成不以庭审为基础,不利于庭审活动的实质性开展。预断排除是刑事庭审实质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法官在庭审之前和法庭审理的过程中都可能形成预断,预断的来源是未经质证的证据材料。排除预断需要对案卷移送制度、庭前会议、直接言词原则的适用、法官庭外调查权、量刑程序进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实质化 预断排除 刑事庭审 以审判为中心 认知偏差
原文传递
“以审判为中心”改革三题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洪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40-45,共6页
"以审判为中心"不等同于审判中心主义,不涉及到诉讼制度的重新建构。其基本意旨就是要将庭审实质化,要求落实证据裁判原则,落实直接言辞原则,让法庭真正成为一个控辩审三方积聚共识、化解分歧的地方。"以审判为中心"... "以审判为中心"不等同于审判中心主义,不涉及到诉讼制度的重新建构。其基本意旨就是要将庭审实质化,要求落实证据裁判原则,落实直接言辞原则,让法庭真正成为一个控辩审三方积聚共识、化解分歧的地方。"以审判为中心"与宪法第135条的规定亦无法理上的冲突,只是重申并强化了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以及检察监督的原则。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不仅要关注相关庭审方式的改进,更重要的是要推动保障运行机制的构建。要求建立统一的证据规则体系,规范公安的侦查执法活动,落实责任主体制以及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和科学的案件分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诉讼改革 庭审实质化 证据体系 案件分流
下载PDF
庭审实质化的技术路径反思与政治路径证成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斌 罗维鹏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53,共18页
庭审实质化改革目前呈现一幅技术主义改革图景,取得了初步成效,也有值得反思之处。技术路径无法应对庭审实质化改革存在的法院对公安、检察机关的制度性制约能力不足这一积难问题。政治路径与技术路径互为补充、相互协作,是对技术路径... 庭审实质化改革目前呈现一幅技术主义改革图景,取得了初步成效,也有值得反思之处。技术路径无法应对庭审实质化改革存在的法院对公安、检察机关的制度性制约能力不足这一积难问题。政治路径与技术路径互为补充、相互协作,是对技术路径无法解决的法院制约能力不足等涉及司法体制的深层次问题作出的回应和相应的政治安排。政治路径通过提高法院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待遇等政治举措来加强法院的司法制约能力,从而完成庭审实质化的改革任务。根据实际情况,政治路径在中央和地方层面可以有不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庭审实质化 技术路径 政治路径 法院 政治地位
原文传递
认罪认罚视野下证据开示制度的实践路径新探——以我国刑事程序“繁简分流”为视角 被引量:3
18
作者 卢少锋 李梦珂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0-19,共10页
刑事审判程序“繁简分流”是目前我国处理刑事案件的基本趋势,而证据开示制度是充分发挥不同审判程序功能的重要审前保障性程序和机制,在我国具有设立的正当性及现实依据。该制度在英国以及日本等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证据制... 刑事审判程序“繁简分流”是目前我国处理刑事案件的基本趋势,而证据开示制度是充分发挥不同审判程序功能的重要审前保障性程序和机制,在我国具有设立的正当性及现实依据。该制度在英国以及日本等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证据制度,据此结合目前我国的刑事程序“繁简分流”的设置,探讨该程序机制下我国证据开示的制度构建与实践路径,并对是否赋予被告方阅卷权予以探析,以保障其认罪认罚之自愿性与真实性,从而为我国认罪认罚的有效实施提供证据层面保障之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开示 认罪认罚 繁简分流 庭审实质化 实践路径
下载PDF
刑事司法中的规范创制行为及其规制——以审判中心主义为视角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勇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0-164,共15页
审判中心主义的确立是一个系统工程,纠正程序法层面上的侦查中心主义确属必要,但是在公安司法机关的“规范创制活动”中也存在一种侦查中心主义的倾向,值得警惕。公安司法机关的规范创制活动在诸多方面掣肘了法官的个案解释活动,造成了... 审判中心主义的确立是一个系统工程,纠正程序法层面上的侦查中心主义确属必要,但是在公安司法机关的“规范创制活动”中也存在一种侦查中心主义的倾向,值得警惕。公安司法机关的规范创制活动在诸多方面掣肘了法官的个案解释活动,造成了庭审虚化,背离了审判中心主义的要求。国家应在规范创制活动的权力配置、审查方式等方面加以改革,以实现法制统一和个案公正的有效衔接,保证审判中心主义的全方位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中心主义 规范创制行为 庭审实质化 侦查中心主义 法律解释
原文传递
通过保障对质询问权实现庭审实质化——欧美对质询问权判例的考察及启示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明泽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0-150,共11页
坚持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中国当前刑事司法改革的方向,庭审实质化是坚持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刑事诉讼法》对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对被告人对质询问权保障的规定还需要进一步的... 坚持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中国当前刑事司法改革的方向,庭审实质化是坚持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刑事诉讼法》对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对被告人对质询问权保障的规定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欧洲人权公约》第6条第3款(d)项和美国宪法第6修正案都规定了对被告人对质询问权的保障,并且在这两个地区都产生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判例。欧洲人权法院对质询问权的保障经历了从"唯一、决定性规则"向"三步检验规则"的转变,美国对质询问权的保障也经历了从"可靠性标准"向"证言性陈述标准"的转变,对被告人的对质询问权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中国对质询问权的保障应当在现有关键证人作证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细化规定,坚持证人出庭作证为原则、不出庭作证为例外,并明确规定例外情形和救济措施,从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对对质询问权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质询问权 庭审实质化 唯一、决定性规则 三步检验规则 证言性陈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