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良渚文化的生业经济与社会兴衰 被引量:17
1
作者 袁靖 潘艳 +14 位作者 董宁宁 司徒克 赵辉 秦岭 宋建 陈杰 刘斌 郑云飞 宋姝 吴卫红 林留根 胡耀武 罗运兵 李志鹏 吕鹏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3-92,共10页
近些年来,随着反山遗址大型贵族墓葬、良渚古城、莫角山宫殿区和大型水坝的发掘,良渚文化成为研究的热点。依据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良渚遗址的时间上限为距今5300年左右[1]。良渚文化尽管年代开始较早,率先跨入早期国家的门槛,但是到距... 近些年来,随着反山遗址大型贵族墓葬、良渚古城、莫角山宫殿区和大型水坝的发掘,良渚文化成为研究的热点。依据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良渚遗址的时间上限为距今5300年左右[1]。良渚文化尽管年代开始较早,率先跨入早期国家的门槛,但是到距今4300年前后突然消亡,持续了100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生业模式 稻作农业 家养动物
原文传递
李家崖文化遗址的调查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4
2
作者 曹大志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2-75,共34页
以往见诸报道的黄土丘陵晚商时期遗址很少,遗址的数量、密度、分布情况不清,学界由此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实际上,山西、陕西两省过去的普查已经发现了大量晚商时期遗址,只是尚未辨识确认。作者报告了山西省石楼县20处李家崖文化遗... 以往见诸报道的黄土丘陵晚商时期遗址很少,遗址的数量、密度、分布情况不清,学界由此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实际上,山西、陕西两省过去的普查已经发现了大量晚商时期遗址,只是尚未辨识确认。作者报告了山西省石楼县20处李家崖文化遗址的调查情况和采集植物遗存的浮选结果,发现聚落最显著的特点是规模小而分散,生计方式为粗放农业、定居程度较高。作者在以往调查材料中确认了300余处李家崖文化遗址、100余处西坬渠类型遗址,在文中报道了这些遗址的基本信息。基于这些工作,作者讨论了晚商时期黄土丘陵的文化分布、来源、年代、生计方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崖 西坬渠 考古调查 生计方式
原文传递
四川金川县刘家寨遗址2012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6
3
作者 孙智彬 陈苇 +11 位作者 任瑞波 何强 万娇 张璐 袁荣 何锦沂 李勤学 李俊 赵建(绘图) 曾令玲(绘图) 江聪(拍摄) 罗泽云(拍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1,共19页
刘家寨遗址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二嘎里乡二嘎里村,地处绰斯甲河与支流磨子沟交汇处的二级阶地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1°47′、东经101°32′,海拔约2630米(图一)。为配合绰斯甲水电站工程建设,2011年9~11月,四川省... 刘家寨遗址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二嘎里乡二嘎里村,地处绰斯甲河与支流磨子沟交汇处的二级阶地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1°47′、东经101°32′,海拔约2630米(图一)。为配合绰斯甲水电站工程建设,2011年9~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遗址进行首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出土遗物极为丰富,为认识川西北高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及该区域与周邻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金川县 刘家寨遗址 仰韶时代晚期遗存 聚落形态 生业模式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部牧羊业的民族学观察及其动物考古学启示
4
作者 王一如 久雪加 +1 位作者 侯光良 Greame BARKER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8-299,共12页
学术界目前已经普遍认识到,牧羊业是在史前从西亚传入中国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则被认为有可能是最早接受这些外来物种的区域。然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为特殊的高海拔环境,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绵羊是如何传入并适应青藏高原,及早期的绵羊... 学术界目前已经普遍认识到,牧羊业是在史前从西亚传入中国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则被认为有可能是最早接受这些外来物种的区域。然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为特殊的高海拔环境,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绵羊是如何传入并适应青藏高原,及早期的绵羊传入对人类的生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等问题仍然不甚清楚。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青藏高原东北部5个县共10户的牧羊业情况进行了民族学考查。通过这些研究,发现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多样的绵羊品系及其来源、各自的生理特点、适应的不同生态环境及相关的繁殖和蓄养方式。结合调查得到的结果和相关的动物考古学及分子生物学证据发现,早期绵羊在传入青藏高原高海拔环境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系列充满挑战性的、对新生态环境适应的过程。因此推测:人类有意识的将绵羊与本地野生盘羊杂交以得到对高海拔环境的生态适应在这一过程中很可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具体情况仍需更多动物考古和古DNA研究。本调查所发现的羊群饲养策略对通过动物考古、稳定同位素和古DNA方法研究史前牧羊业有启示、参考和类比作用,并为今后研究史前牧羊业的跨大陆传播提出应该关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牧羊业 民族学观察 生业模式 动物考古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地区史前生业模式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爱民 张卡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19,共7页
黄河三角洲是史前海岱地区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地区,新石器时代黄河三角洲先民获取食物的方式主要有农作物种植、采集、家畜饲养、渔猎等。自后李文化至北辛文化时期,采集、渔猎经济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至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以粟为主... 黄河三角洲是史前海岱地区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地区,新石器时代黄河三角洲先民获取食物的方式主要有农作物种植、采集、家畜饲养、渔猎等。自后李文化至北辛文化时期,采集、渔猎经济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至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和以猪为主的家畜饲养业在生业方式中的重要地位才真正确立起来,采集、渔猎退居次要地位。这种生业模式是受史前黄河三角洲资源丰富但承载力有限的自然环境决定的,这种状况也使得史前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城和文字等因之产生,催生了海岱地区最早的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史前时期 生业模式 自然环境 文明
下载PDF
拓跋鲜卑生计方式综合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国文 易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4-115,共12页
拓跋鲜卑,发源于嫩江东北、额尔古纳河东南的森林地区[1]。公元1世纪前叶,拓跋鲜卑“南迁大泽”[2]至今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在该区域发现有与其相关的诸多考古学遗存,如扎赉诺尔、拉布达林、东乌珠尔、团结、孟根楚鲁和蘑菇山等墓群[3]。... 拓跋鲜卑,发源于嫩江东北、额尔古纳河东南的森林地区[1]。公元1世纪前叶,拓跋鲜卑“南迁大泽”[2]至今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在该区域发现有与其相关的诸多考古学遗存,如扎赉诺尔、拉布达林、东乌珠尔、团结、孟根楚鲁和蘑菇山等墓群[3]。东汉初年,拓跋鲜卑又再次南迁,直至檀石槐鲜卑部落联盟瓦解前所占据的“匈奴故地”[4],也即今内蒙古中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鲜卑 生计方式 畜牧业 农业 古食谱分析
原文传递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对策探讨 被引量:7
7
作者 韩俊江 李薇 车放 《税务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57,共4页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保障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群,按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救助制度。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近四年来,在维护我国农村社会稳定、保障农村贫...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保障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群,按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救助制度。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近四年来,在维护我国农村社会稳定、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用。但其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进行政策措施上的改进和完善,使其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筹资方式 保障对象 保障标准 配套政策
原文传递
适宜我国农村生活排水处理技术模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翠 杨继富 +2 位作者 李斌 胡孟 籍国东 《中国水利》 2014年第19期36-39,共4页
随着农村供水的快速发展,生活排水处理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开展生活排水处理工程建设。通过承担相关标准编制及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结合工程实践和现场调研,提出了适合农村生活排水特点的物理、生物、生态处理技术共13项,组合形成联... 随着农村供水的快速发展,生活排水处理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开展生活排水处理工程建设。通过承担相关标准编制及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结合工程实践和现场调研,提出了适合农村生活排水特点的物理、生物、生态处理技术共13项,组合形成联村或单村集中式生活排水处理技术模式4种(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生物生态组合、生态组合处理技术模式)、联户或单户分散式生活排水处理技术模式3种(生态、生态组合、一体化处理技术模式),为各地进行农村生活排水处理技术和模式选择、工程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排水 集中处理 分散处理 技术模式
下载PDF
构建融入社区运作的低保操作模式
9
作者 邵云娜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91-93,共3页
最低保障工作完全由民政机构来负责,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通过对低保工作的研究,把最低保障工作融入社区的运作,才是最有效的途径。应该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审核、救助与管理,创建新的“社区低保”操作模式。
关键词 最低生活保障 社区救助 低保操作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