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技术与疗效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京雨 刘涛 +1 位作者 路军良 徐力扬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60-963,共4页
目的探讨根据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复杂病变的影像特征进行个体化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下肢动脉ASO复杂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和随访资料。68例为泛大西洋学会共识(TASC)ⅡC或D级病变,10例为影像特征较复杂... 目的探讨根据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复杂病变的影像特征进行个体化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下肢动脉ASO复杂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和随访资料。68例为泛大西洋学会共识(TASC)ⅡC或D级病变,10例为影像特征较复杂的TASC1IB级病变;共103处病变。临床表现Fontaine stagem、1V型和较重的Ⅱ型。在具有较好的流出道血管及适州的穿刺入路基本条件下,将长段闭塞、平齐闭塞、多发闭塞、胭动脉闭塞、膝以下动脉闭塞以及主髂动脉闭塞等复杂病变均视为适应证,针对病变影像特点灵活选择穿刺入路,应用内膜下再通技术顺行开通或双向开通闭塞段。对术后踝臂指数(ABI)行t检验。结果73例患者再通治疗获技术成功,未发生重要并发症。再通后肢体缺血症状立即减轻,平均ABI由术前0.45±0.07增加至0.76±0.11(t=-19.78,P〈0.01)。5例再通失败者未导致症状恶化。47例随访6~12个月,22例未见肢体缺血症状复发。结论根据影像特征指导选择介入治疗方法能避免TASC分型指导适应证选择的局限性,使更多ASO病变通过非手术方法得到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硬化闭塞症 内膜下成形术
原文传递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初步报道 被引量:16
2
作者 黄英 陆信武 +6 位作者 李维敏 黄新天 刘哓兵 殷敏毅 陆民 张培华 蒋米尔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总结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平卧位、局麻下,于病肢同侧顺行或逆向穿刺股总动脉,插入6F鞘管,造影证实闭塞病变。在电透荧屏监控下,通过鞘管插入5F的KMP导管,在0.035超硬导丝作用下,于闭塞端的... 目的:总结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平卧位、局麻下,于病肢同侧顺行或逆向穿刺股总动脉,插入6F鞘管,造影证实闭塞病变。在电透荧屏监控下,通过鞘管插入5F的KMP导管,在0.035超硬导丝作用下,于闭塞端的侧壁内膜下开创一个夹层平面,随着导丝在内膜下向前延伸,其顶端会形成半圆形的环。然后,导管和导丝环通过内膜下的夹层持续前进;当到达闭塞段远端时,将KMP导管的顶端转向腔内,使导丝和导管进入真腔。然后退出导管,顺着导丝插入7mm×40mm或合适大小的球囊导管,应用709~811kPa压力,逐步扩张再管化段。术中如发现新形成的通道受压而呈弹性回缩现象,可以植入8mm×40mm或适当大小的镍钛合金自膨式支架。最后通过导管或鞘管造影,检测血流通道是否再建成功。结果:本组共13例,男9例,女4例;左下肢5条,右下肢6条,双下肢2例(4条),共15条肢体。11例中计13条肢体获得成功,成功率为86.7%。其中股动脉段闭塞5例(7条肢体),髂动脉闭塞段4例(4条肢体),胫闭塞段2例(2条肢体)。分别随访3~9个月(平均4.3月),均维持通畅。复查ABI为0.65~0.87,平均0.75,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IA是一种应用腔内血管外科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新方法,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有效而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支架 动脉硬化 闭塞性
下载PDF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5
3
作者 陆信武 李维敏 +6 位作者 黄英 陆民 黄新天 刘晓兵 殷敏毅 赵海光 蒋米尔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3期3047-3050,共4页
目的评价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从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2年期间,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36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肢,动脉闭塞的平均长度为11.5 cm(4.5~28.0 cm),其中13条... 目的评价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从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2年期间,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36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肢,动脉闭塞的平均长度为11.5 cm(4.5~28.0 cm),其中13条肢体为生活方式受限性间歇性跛行,23条肢体为威胁肢体生存的严重性缺血。分析评价的主要参数为,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再管化通道的通畅率,临床有效率和并发症。结果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为80%,技术失败的7条肢体有4条成功地进行了血管旁路手术。平均随访13.2个月,再管化通道的通畅率为70%,临床有效率为81%,尤严重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SIA 是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一种较好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技术成功率高,近期效果尚满意。但 SIA 术后长期效果目前尚缺乏可信服的临床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原文传递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马旭 李跃华 王建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11-1015,共5页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常发生下肢感染、溃疡,深部组织破坏,骨髓炎,下肢坏疽,甚至导致死亡。治疗关键在于实施病变处血管再通。介入技术以其更低的术中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能进行多处病变操作以及可重复治疗等优势,已经...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常发生下肢感染、溃疡,深部组织破坏,骨髓炎,下肢坏疽,甚至导致死亡。治疗关键在于实施病变处血管再通。介入技术以其更低的术中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能进行多处病变操作以及可重复治疗等优势,已经成为目前一线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介入治疗 腔内血管成形术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药物涂层设备
下载PDF
同期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治疗慢性下肢动脉全堵病变 被引量:12
5
作者 叶猛 施娅雪 +5 位作者 赵意平 黄晓钟 梁卫 张皓 周兆熊 张纪蔚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同期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subintimal arterial flossing with antegrade-retrograde intervention,SAFARI)治疗下肢动脉慢性全堵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方法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 目的探讨同期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subintimal arterial flossing with antegrade-retrograde intervention,SAFARI)治疗下肢动脉慢性全堵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方法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应用SAFARI技术对15例下肢动脉CTO病变患者进行了血管腔内治疗,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65~91岁,平均年龄74.9岁。按Rutherford下肢缺血分级标准:3级3例,4级6例,5级5例,6级1例。本组患者均为经传统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失败,进行了血管腔内动脉重建。结果全组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4/15。踝肱指数由术前0.39提高至术后1周的0.83。随访2-1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5.9个月。1例于术后1个月内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症状缓解率13/15,溃疡愈合率14/15。结论SAFARI技术治疗下肢动脉CTO腔内治疗,成功率及保肢率高,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血管成形术 内膜下技术
原文传递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10
6
作者 蒋米尔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37-839,共3页
关键词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原文传递
内膜下成形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 被引量:8
7
作者 楼文胜 顾建平 +6 位作者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苏浩波 宋进华 汪涛 徐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73-777,共5页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的临床价值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采用SIA治疗45例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和重症下肢缺血的长段股浅动脉闭塞患者,对中远期通畅率、保肢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中,SIA...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的临床价值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采用SIA治疗45例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和重症下肢缺血的长段股浅动脉闭塞患者,对中远期通畅率、保肢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中,SIA成功治疗43例,其中36例经股浅动脉顺行成功再通,技术成功率为80.0%,另7例经同侧腘动脉入路逆行开通,总技术成功率为95.6%。43例成功再通者6、12、24、3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85.7%、69.0%、57.3%和50.9%。跛行患者和重症下肢缺血患者间的初始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下流出道血管数量和闭塞病变的长度是影响初始通畅率主要因素(P<0.05)。结论 SIA是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之一,中期随访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膜下成形术 动脉硬化闭塞 外周血管疾病
下载PDF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8
8
作者 康涛 李晓强 +2 位作者 唐军建 钱爱民 孟庆友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2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0例TASCⅡC型、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IA开通长段闭塞管腔,同时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0例TASCⅡC型、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IA开通长段闭塞管腔,同时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以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保肢率和通畅率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SIA技术成功率为85%,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0%,保肢率为95%,一期通畅率为83.3%,ABI从术前0.42±0.07提升至术后0.86±0.14,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2~24个月,18例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3~6个月症状复发,行第二次介入治疗,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 SIA在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方法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较好,远期通畅率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腘动脉 腔内介入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重症下肢缺血
下载PDF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初期评估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广林 黄英 蒋米尔 《临床外科杂志》 2006年第5期278-280,共3页
目的初步评估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angioplasty,SIA)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5年3月期间施行SIA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将其与随机抽出的施行股动脉旁路转流术的11例患... 目的初步评估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angioplasty,SIA)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5年3月期间施行SIA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将其与随机抽出的施行股动脉旁路转流术的11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5例中11例(13条肢体)SIA操作成功,技术成功率为86.67%;术后踝肱指数(ankle-branchialindex,ABI)平均提高0.386,与术前ABI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11例股动脉旁路转流术后1周ABI与术前ABI的平均差值(0.466±0.046)与11例SIA操作成功的术后1周ABI与术前ABI的平均差值(0.386±0.027)进行团体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A术后6个月,治疗动脉的通畅率为81.82%。结论操作成功的SIA的近期治疗效果与旁路转流术的近期治疗效果相近。SIA用于治疗短段或长段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内膜下 支架 动脉硬化 闭塞性
下载PDF
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长段下肢动脉闭塞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景明 张小明 +5 位作者 张学民 李伟 李清乐 蒋京军 沈晨阳 张永保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83-786,共4页
目的 分析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rterial flossing with antegrade-retrograde intervention,SAFARI)的技术要点,并评估该技术在长段下肢动脉闭塞人群中的应用. 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应用SAFARI技术对25例长段下肢... 目的 分析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rterial flossing with antegrade-retrograde intervention,SAFARI)的技术要点,并评估该技术在长段下肢动脉闭塞人群中的应用. 方法 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应用SAFARI技术对25例长段下肢动脉闭塞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其中男22例,女3例,年龄55- 85岁,平均(69±9)岁.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均<200 m,4例有静息痛,合并足趾坏疽3例.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症状及踝肱指数的变化.结果 本组共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随访(6±3)个月.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股浅动脉支架内再闭塞.所有患者术后缺血引起的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复查ABI值平均为0.90±0.15,与术前平均值0.40±0.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P<0.05).结论 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可以作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顺行导丝无法开通时的一种补救方法,可明显提高介入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成形术 内膜下成形术
原文传递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祥祥 陆信武 +1 位作者 叶开创 蒋米尔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486-1491,共6页
目的 评价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所有SIA治疗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3位作者独立完成相关文献的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研究终点包... 目的 评价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所有SIA治疗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3位作者独立完成相关文献的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研究终点包括技术成功率、一期通畅率、保肢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共检索352篇相关文献,14篇文献(2350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根据术中是否选择性使用重返真腔导管,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6.4%和87%(P〈0.01)。术后6、12个月保肢率分别为90.5%和81.5%。根据术前有无使用抗血小板药治疗,术后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1%和68.5%(P〈0.01)。并发症的平均发生率为8.25%,罕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SIA治疗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和保肢率,罕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选择性使用重返真腔设备和术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提高技术成功率和一期通畅率。但鉴于目前缺少大宗数据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及长期随访结果,还有待于更多高质量的研究结果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腔内再管化术 下肢动脉 慢性闭塞性疾病 荟萃分析
原文传递
内膜下成形技术治疗慢性下肢重度缺血糖尿病患者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英 朱悦琦 +6 位作者 赵俊功 王建波 谭华桥 程英升 李明华 王珏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6-201,共6页
目的评价内膜下成形技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内膜下成形术用于治疗37例伴有严重下肢缺血症状,足背动脉和(或)足底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不适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或外科血管旁路移植... 目的评价内膜下成形技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内膜下成形术用于治疗37例伴有严重下肢缺血症状,足背动脉和(或)足底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不适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或外科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57条患肢中,31条(54.4%)有组织缺损,51条(89.5%)肢体表现为静息痛。患者的临床症状,足背动脉或者足底动脉的搏动评分和踝-臂指数(ABI)在行内膜下成形技术前后进行比较。随访过程中评估伤口愈合、截肢和靶血管的再狭窄情况。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用于评价接受治疗患者的肢体挽救率、生存率和免截肢率。结果 57条患肢共66处踝下动脉病变中的55处(83.3%)成功行内膜下成形技术治疗。平均动脉搏动评分和ABI从术前的0.33±0.54和0.31±0.19分别改善为术后的2.04±1.05和0.80±0.14(P<0.01)。术后30 d内1例患者(2.7%)死亡,5例(13.5%)患者发生包括出血,血栓形成或者血管痉挛等轻微并发症。12个月随访时,Kaplan-Meier评分显示肢体挽救率为94.6%,免截肢率为89.2%,生存率为97.3%。结论足背动脉和(或)足底动脉的内膜下成形技术对于具有严重下肢缺血症状而不适合外科血管旁路移植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肢体挽救率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 严重下肢缺血 足背动脉 足底动脉 内膜下成形 糖尿病足
下载PDF
经足背-足底或足底-足背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悦琦 赵俊功 +6 位作者 李明华 谭华桥 王建波 刘芳 程英升 王珏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5-190,共6页
目的评价经足背-足底(transdorsal-to-plantar,TDP)或经足底-足背(transplantar-to-dorsal,TPD)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8例踝下闭塞性病变患者共8条患肢,行传统腔内成形技术失败后接受TDP... 目的评价经足背-足底(transdorsal-to-plantar,TDP)或经足底-足背(transplantar-to-dorsal,TPD)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8例踝下闭塞性病变患者共8条患肢,行传统腔内成形技术失败后接受TDP或者TPD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足背或者足底动脉搏动评分和踝-臂指数(ABI)术前术后均行比较。随访内容包括疼痛缓解,伤口愈合,肢体挽救及靶血管的再狭窄。结果经TDP或者TPD逆行腔内成形技术在8例患者中的5例(62.5%)获得成功。足部疼痛明显改善,动脉搏动评分和ABI指数从术前的0.60±0.55和0.32±0.20分别上升至术后的2.40±0.55和0.75±0.12(P<0.01)。12个月随访结束时,视觉疼痛评分从术前的7.40±1.14改善至2.20±1.48(P=0.002)。2例难愈性溃疡患者术后1例完全愈合,1例明显缩小。所有手术成功患者均未接受截肢。随访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1条靶血管再狭窄。结论经TDP和TPD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常规腔内成形术失败的糖尿病足部缺血患者是可行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肢体缺血 足缺血 球囊成形 内膜下成形 糖尿病
下载PDF
经足底动脉弓成形术与常规腔内或内膜下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踝下病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正阳 朱悦琦 +2 位作者 谭华桥 赵俊功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25-629,共5页
目的评价经足底动脉弓成形术与常规腔内或内膜下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对比研究。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选择10例糖尿病踝下病变患者,其中5例(研究组)行经足底动脉弓成形术治疗,5例(对照组)行内膜下或常规腔... 目的评价经足底动脉弓成形术与常规腔内或内膜下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对比研究。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选择10例糖尿病踝下病变患者,其中5例(研究组)行经足底动脉弓成形术治疗,5例(对照组)行内膜下或常规腔内成形术治疗,两组手术前后足背或足底动脉搏动评分和踝-肱指数(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资料,并随访疼痛缓解、伤口愈合、肢体挽救及靶血管再狭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均无截肢发生,保肢均成功,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研究组2条靶血管闭塞,患者无临床症状出现;对照组2条靶血管狭窄,2例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结论经足底动脉弓成形技术治疗糖尿病踝下闭塞性病变效果优于常规腔内或内膜下成形术,但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足底动脉弓 腔内成形 内膜下成形
下载PDF
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技术及体会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中华 陈学东 +3 位作者 田磊 王世华 姜福亭 王育红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0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联合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介入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5例伴有严重缺血症状的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采用顺行途径穿刺,经左肱动脉穿刺3例,经对侧股动脉穿刺12例。... 目的探讨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联合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介入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5例伴有严重缺血症状的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采用顺行途径穿刺,经左肱动脉穿刺3例,经对侧股动脉穿刺12例。通过SIA对闭塞段动脉进行再通,应用球囊扩张成形并植入支架(裸支架18枚,覆膜支架4枚)。结果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100%,支架植入后髂动脉闭塞段管腔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患肢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1±0.12增至术后7天的0.81±0.13(t=8.76,P<0.0001)。近中期随访2例发生再狭窄,经PTA解除,术后12个月支架一期通畅率为85.71%(12/14)。结论 SIA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动脉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支架
下载PDF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大林 陈允惠 +2 位作者 张鲲 颜京强 齐浩山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3年第3期28-30,34,共4页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采用内膜下成形术治疗43例长段髂动脉、股浅动脉闭塞患者,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初始通畅率、后期随访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 43...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采用内膜下成形术治疗43例长段髂动脉、股浅动脉闭塞患者,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初始通畅率、后期随访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 43例SIA成功41例,技术成功率95.3%,术后6、12、24、3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7.6%、84.2%、68.8%和53.8%。41例中无截肢患者,保肢率100%。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2例动脉穿孔,未发生严重后果;1例术中血栓形成;术后2例穿刺部位血肿,1例假性动脉瘤形成,经局部压迫后消失。结论 SIA是治疗长段髂动脉、股浅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中期随访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动脉硬化闭塞 介入疗法
下载PDF
Hybrid Common Femoral Artery Surgical Revascularization Associated to Endovascular Femoropopliteal Recanalization in High-Risk (ASA 3 - 4) Patients: A Seven-Year Period Institutional Experience
17
作者 Vlad-Adrian Alexandrescu Jean-Luc Jacquemin +2 位作者 Pierre-Arnaud Wuidar Khalid Azdad François Triffaux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6年第2期31-43,共13页
Objective: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ceived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benefit of hybrid interventions with surgical common femoral artery (CFA) reconstruction coupled to superficial femoral/popliteal endovascular recanal... Objective: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ceived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benefit of hybrid interventions with surgical common femoral artery (CFA) reconstruction coupled to superficial femoral/popliteal end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for severe infrainguinal multilevel occlusive disease in high-risk ASA Class 3 - 4 patients. Material and Methods: From August 2008 until May 2015, a series of 143 hybrid infrainguinal interventions in 124 ASA Class 3 - 4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in our department for Rutherford category 2 - 6 ischemic presentations. Patient demographics, specific risk factors,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tency results were retrospectively examined during a mean 36.8 months of follow-up. In a majority of 94 limbs (65%), the endovascular stage of interventions focused on long (>15 cm) femoropopliteal occlusions in parallel to regular CFA surgical revascularization. Two or three runoff tibial trunks were evinced in 84% cases, while one or none permeable vessel was found in 23 (16%) limbs. Results: Inasmuch surgical approach was successful in all cases, the endovascular stage was technically profitable in 134 (93%) cases. The ABI posto-peratively improved (>1.5) in 73% of cases, while clinical presentation gained at least one Rutherford category in 89% limbs. The mean hospital stay was 6.1 days (3 - 12 days) whereas the 30-day mortality rate in this homogeneous “high-risk” group of patients was 3.2%. Global risk factors alike age (>70 years/p = 0.0005), smoking ((p = 0.0170) and female gender (p = 0.0111), together with CTOs length (>15 cm/(p = 0.0470), severe calcifications (p = 0.0001), poor tibial runoff (p = 0.0001), TASC “C” and “D” lesions (p = 0.360 and (p = 0.0394), the stent number ((n = 3) and length (>6 cm) ((p = 0.0039 and (p = 0.0003) and the initial ABI scoring ((p = 0.0051) showed statistical negative influence on primary patency. Conclusion: Hybrid infrainguinal revascularization may afford useful results in selected ASA “high risk” patients, owning low invasiveness, reproduci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 ENDARTERECTOMY Endovascular Procedures High-Risk Patients subintimal angioplasty Lower Limb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路国勇 田鹏 褚永新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本院2013年8月至2017年11月应用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后行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AFARI)或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的25例患者资料。患者均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本院2013年8月至2017年11月应用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后行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AFARI)或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的25例患者资料。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逆行穿刺腘动脉,然后介入引导下行SAFARI或SIA,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症状及踝肱指数(ABI)的变化。结果 25例患者穿刺均获得成功,其中18例行SAFARI,7例行SIA,无严重并发症发生,7例患者腘动脉穿刺鞘未使用。ABI由术前平均0.37±0.19提高至术后1周的0.78±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为60~175分钟,平均(126±15)分钟,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时间为3~11分钟,平均(6±2)分钟。术中造影剂用量为40~125 ml,平均(75±15)ml。结论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后行SAFARI或SIA是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的一种新思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造影剂用量、降低射线接触量;但带来的收益与腘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带来的风险之间的利弊权衡,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动脉闭塞性疾病 内膜下成行术 股浅动脉 腘动脉
下载PDF
SI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茂松 叶开创 陆信武 《中华全科医学》 2011年第3期384-385,共2页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Infrapopliteal Arterial Atherosclerotic Occlusion,IPAS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4月-2010年4月31例患者,31条患肢经SIA治疗的IPASO患...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Infrapopliteal Arterial Atherosclerotic Occlusion,IPAS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4月-2010年4月31例患者,31条患肢经SIA治疗的IPASO患者的一般资料、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80.6%,并发症发生率为6.45%,2例患者发生动脉穿孔,球囊扩张后消失,1例患者发生动脉远端血栓形成,经导管溶栓和球囊扩张后消失。平均踝肱指数由术前0.48±0.30提高至术后0.86±0.12(P<0.05)。平均随访(17.85±11.33)个月,15例间歇性跛行患者跛行距离增加,8例静息痛者疼痛消失,5例足趾溃疡者换药1个月后溃疡愈合,3例足趾坏死者行截趾术后,创面一期愈合。结论 SIA是治疗IPASO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动脉硬化闭塞症 膝下动脉
原文传递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冯志刚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5年第Z1期140-142,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取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针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后期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 60例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成功55例,手术中技...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取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针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后期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 60例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成功55例,手术中技术成功率91.7%,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8.33%,术后6、12、24个月的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6.6%、85.2%、67.8%,且无截肢现象,保肢率为100%。2例术中动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经局部压迫后消失。结论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可以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下肢 动脉硬化闭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