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学与清中期骈文选本之关系
1
作者 裔一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6,共10页
骈文之体源于礼法,后世因着意于骈文形式之美,其与礼学之关系逐渐隐晦。至清代,出于稽古右文之需,礼制建设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此情势下,翰林院庶吉士学习骈文,科举考试也将骈体作为基本功夫。此期骈文选家多曾任职翰苑,出于礼职身... 骈文之体源于礼法,后世因着意于骈文形式之美,其与礼学之关系逐渐隐晦。至清代,出于稽古右文之需,礼制建设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此情势下,翰林院庶吉士学习骈文,科举考试也将骈体作为基本功夫。此期骈文选家多曾任职翰苑,出于礼职身份而编纂选本。因此,所选文体多与礼制相关,且骈文理论亦含蕴“和”的礼学内涵。正是在清中期重礼的文化氛围中,骈文与礼学再次结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期 骈文 选本 礼学
下载PDF
王阳明对“克己复礼”的心学化诠释——兼论与朱熹诠释的区别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彭晖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13-118,共6页
王阳明的礼学思想具有明显的“以心释礼”特征。在阳明看来,“克己”不仅仅是克除私己,而是要把握由“真己”出发的“为己”;“复礼”也非回复天理准则,而是复万物同体之良知本体。王阳明对“克己复礼”的心学化诠释与朱子学的理学化诠... 王阳明的礼学思想具有明显的“以心释礼”特征。在阳明看来,“克己”不仅仅是克除私己,而是要把握由“真己”出发的“为己”;“复礼”也非回复天理准则,而是复万物同体之良知本体。王阳明对“克己复礼”的心学化诠释与朱子学的理学化诠释有明显区别,奠定了阳明后学诠释“克己复礼”的基调,同时也拓展了对儒家礼学思想的诠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以心释礼 克己复礼 礼学
下载PDF
试析康有为“黄金时期”的礼学思想 被引量:1
3
作者 田海林 杨君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3年第5期78-83,共6页
康有为“黄金时期”的礼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丰富完善的过程 ,它始于康氏皈依今文经学 ,以康著《春秋董氏学》将《礼运》“大同说”与《春秋》“公羊三世说”糅合为其成熟的标志。康氏黄金时期的礼学 ,对“礼”的社会本质进行了近代化学理... 康有为“黄金时期”的礼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丰富完善的过程 ,它始于康氏皈依今文经学 ,以康著《春秋董氏学》将《礼运》“大同说”与《春秋》“公羊三世说”糅合为其成熟的标志。康氏黄金时期的礼学 ,对“礼”的社会本质进行了近代化学理阐释 ,纯粹了晚清今文经学“家法” ,并着力发掘了《礼记》中具有思辨性的专篇 ,在晚清今文礼学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阶段性贡献 ;同时 ,康氏礼学继承了“以经术缘饰政治”的今文经学传统 ,“托古改制” ,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礼学 今文经 托古改制
下载PDF
宋代礼学转向的先声:“濮议”与程颐《论濮王典礼疏》 被引量:2
4
作者 罗超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35-142,共8页
宋英宗治平年间的"濮议",是围绕濮王称号问题进行的一场礼制之争。以欧阳修、司马光为代表的论争双方,因受两种不同传统礼学思想的影响,故在对"情""礼"的认识及丧服制度的两个核心--"尊尊"与&q... 宋英宗治平年间的"濮议",是围绕濮王称号问题进行的一场礼制之争。以欧阳修、司马光为代表的论争双方,因受两种不同传统礼学思想的影响,故在对"情""礼"的认识及丧服制度的两个核心--"尊尊"与"亲亲"的理解上产生分歧,由此引发了持久的论争。而在此期间,程颐于《论濮王典礼疏》中则以"理"释"礼",提出了兼容"情""礼"的第三种观点,这对融"礼"入"理",由"礼"到"理"的历史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视为宋代礼学转向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议 礼学 理学 天理人心
下载PDF
论清代的《大戴礼记》研习——兼谈传统经典与科举
5
作者 孙显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111-115,127,共6页
清代是《大戴礼记》研究的高峰期。自戴震、卢文弨等相继校订后,有关它的专书研究和专篇研究佳构迭出。清代学者对《大戴礼记》的经典价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挖掘,并有了新的认识,普遍认为不仅材料可补载籍之阙,可证传统经典笺疏,而且... 清代是《大戴礼记》研究的高峰期。自戴震、卢文弨等相继校订后,有关它的专书研究和专篇研究佳构迭出。清代学者对《大戴礼记》的经典价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挖掘,并有了新的认识,普遍认为不仅材料可补载籍之阙,可证传统经典笺疏,而且与早期儒家理念、与"三礼"相表里,尤其《曾子》十篇与《孝经》完全一致,地位远在《大学》《中庸》之上。因此,《大戴礼记》作为儒学经典的地位不容置疑,历代以来将其视为正经附录的做法颇失公允。也正是因此,宋代以来有关《大戴礼记》"列为十四经"的说法,有无史实根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十四经"之一,受到重视和表彰。借助科举这根指挥棒,《大戴礼记》逐渐受到士子的关注,有关它的基础性知识也逐渐得到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史 清代学术 《大戴礼记》 礼学 科举 “十四经”
下载PDF
郭嵩焘礼学思想研探
6
作者 潘斌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38-144,共7页
礼学是郭嵩焘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其礼学思想对于认识郭嵩焘的思想至为重要。郭嵩焘对汉宋礼学或批评,或肯定,不一而足,而他对待《礼记》注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的态度,折射出的是其时代学术思想的取向。在郭嵩焘的观念... 礼学是郭嵩焘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其礼学思想对于认识郭嵩焘的思想至为重要。郭嵩焘对汉宋礼学或批评,或肯定,不一而足,而他对待《礼记》注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的态度,折射出的是其时代学术思想的取向。在郭嵩焘的观念中,礼意在逻辑上优先于礼仪。在此观念之下,他主张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礼仪,而礼意却始终如一。其认为“俗”与“道”是相违异的。尽管如此,由于风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与礼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制礼之时不得不考虑风俗。在英国伦敦期间,郭嵩焘在与英国人的交往中集中体现了“礼从宜,使从俗”的外交理念。在郭嵩焘出使的日记中,其在记述西洋礼仪时,经常与中国的传统礼乐文化相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嵩焘 礼学 汉宋之学 风俗 外交
下载PDF
刘台拱《论语骈枝》礼制诠解研究
7
作者 秦跃宇 张永俊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90-93,108,共5页
乾嘉时期扬州学派代表学者刘台拱的《论语骈枝》,乃是针对《论语》前人旧注而作,能够大量运用“三礼”经文以证己说而无稍穿凿。其解说礼制与昭显经义,主要体现在《为政》《八佾》《雍也》《阳货》篇关于“弟子”与“先生”“、告朔”... 乾嘉时期扬州学派代表学者刘台拱的《论语骈枝》,乃是针对《论语》前人旧注而作,能够大量运用“三礼”经文以证己说而无稍穿凿。其解说礼制与昭显经义,主要体现在《为政》《八佾》《雍也》《阳货》篇关于“弟子”与“先生”“、告朔”与“饩羊”“、犁牛之子”以及孔子“往拜”等问题,凡所发明,旁引曲证,与经文上下吻合,直接揭示《论语》古义与孔子本义,进而融入自己的新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台拱 《论语骈枝》 礼学
下载PDF
从“丽则”看礼学对扬雄赋体观念的影响
8
作者 张钰筱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4-19,共6页
两汉礼学继承了秦朝发展成果,经汉初发轫,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礼治紧紧维系着王权政治,实现“经天地、正人伦”的作用。扬雄赋论“丽”的美学追求体现了汉代礼学的矛盾。礼治内在的政治教化要求礼制完备繁盛,推动了辞赋内容和篇幅向... 两汉礼学继承了秦朝发展成果,经汉初发轫,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礼治紧紧维系着王权政治,实现“经天地、正人伦”的作用。扬雄赋论“丽”的美学追求体现了汉代礼学的矛盾。礼治内在的政治教化要求礼制完备繁盛,推动了辞赋内容和篇幅向富丽宏瞻发展,所以推崇“丽”;但是另一方面,礼的本质又要求“克己守礼”,处理好“礼”与“情”的关系,以礼节情,辞赋也要回归“中正”,所以情感的表达要遵守“则”、反对“淫”。扬雄提出的“丽则”的审美要求较好地解决了礼学的矛盾,但汉大赋在实际创作上呈现出对这一审美范式的背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学 赋体 扬雄 丽则
下载PDF
清代礼学研究的特点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永青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27,共5页
清代以来,移风易俗成为儒者的新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礼学逐渐兴起,并迅速以狂飚之势披靡天下,挑战程朱理学。清代礼学的研究以考证为基础,以经世为目标,体现出考经求礼、循器明礼、以情释礼、因事研礼的特点。礼学家们藉考证以明礼... 清代以来,移风易俗成为儒者的新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礼学逐渐兴起,并迅速以狂飚之势披靡天下,挑战程朱理学。清代礼学的研究以考证为基础,以经世为目标,体现出考经求礼、循器明礼、以情释礼、因事研礼的特点。礼学家们藉考证以明礼意、达人情、经世用,使礼学在清代达到了一个鼎盛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学 考证 礼意 礼器 经世
下载PDF
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吗?——“桐城派与汉宋学之争”札记之一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成权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3-20,共8页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苞 桐城派 “汉学” 汉宋学之争 “实学” 礼学 “理寓于礼”
下载PDF
郑王与曹马:再论王肃之学的兴起
11
作者 程苏东 《哲学门》 CSSCI 2016年第2期109-136,共28页
从曹魏后期至东晋,郑玄、王肃之学的竞争构成这一时期经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二者在礼制、经解等方面存在重要差异。而探讨王肃之学何以在郑学一统河洛的背景中兴起,特别是辨析其与曹氏、司马氏政权之争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郑、王学的核... 从曹魏后期至东晋,郑玄、王肃之学的竞争构成这一时期经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二者在礼制、经解等方面存在重要差异。而探讨王肃之学何以在郑学一统河洛的背景中兴起,特别是辨析其与曹氏、司马氏政权之争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郑、王学的核心差异,以及中古经学史与政治史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王肃虽然与司马氏存在姻亲关系,但王肃之学的兴起本身,却主要基于其学术中的实践性特征。郑、王学人虽然不同程度地介入了曹氏与司马氏的权柄之争,但并无证据显示,郑王学术之争是曹氏、司马氏权柄之争的体现。清人以来形成的相关看法大多基于对王肃伪造诸经、助司马氏篡位这些行为的刻板印象,并不能反映王学初兴的实际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王肃 礼学 经学
原文传递
秦蕙田与《五礼通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存阳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25-30,共6页
有清一代,礼学研究集前代之大成。随着清初以来礼学渐兴之势的呈现,以及清廷对礼学的扶植和倡导,至乾隆朝时,礼学越来越受到朝野上下的重视。儒臣们上行下效,颇有致力礼学,继起响应者。其中,秦蕙田所著《五礼通考》,发凡起例,宏纲巨目,... 有清一代,礼学研究集前代之大成。随着清初以来礼学渐兴之势的呈现,以及清廷对礼学的扶植和倡导,至乾隆朝时,礼学越来越受到朝野上下的重视。儒臣们上行下效,颇有致力礼学,继起响应者。其中,秦蕙田所著《五礼通考》,发凡起例,宏纲巨目,裒然成帙,最称荟萃五礼。其于礼学之探研纂辑,用力既勤,且成就斐然。对其加以梳理,将有裨于析清代礼学演进之大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蕙田 五礼通考 礼学 乾隆朝
下载PDF
五礼综儒典 双书续前贤——《五礼通考》编撰与点校整理简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吉莉 张焕君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1年第3期161-165,172,共6页
《五礼通考》由秦蕙田召集蔡德晋、吴鼎、吴鼐等编纂,后经卢文弨、姚鼐等审校而成,是清代礼学的会通之作。点校本在庚子年(2020)相继问世,一部纳入北京大学《儒藏》,以通行本为底本;一部由中华书局出版,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二者底... 《五礼通考》由秦蕙田召集蔡德晋、吴鼎、吴鼐等编纂,后经卢文弨、姚鼐等审校而成,是清代礼学的会通之作。点校本在庚子年(2020)相继问世,一部纳入北京大学《儒藏》,以通行本为底本;一部由中华书局出版,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二者底本不同,点校各具特色,推动儒学、经学发展之余,如此大部头的点校工作也不免引发对古籍整理现状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礼通考》 秦蕙田 古籍整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