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秸秆腐解过程中养分的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8
1
作者 李昌明 王晓玥 孙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06-1217,共12页
农田土壤中秸秆腐解伴随氮磷钾养分的释放是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也是秸秆还田替代化肥养分的基础。了解不同农区秸秆分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动态,揭示秸秆、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交互作用机制,是制定秸秆还田合理措施的理论基础。基于寒温... 农田土壤中秸秆腐解伴随氮磷钾养分的释放是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也是秸秆还田替代化肥养分的基础。了解不同农区秸秆分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动态,揭示秸秆、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交互作用机制,是制定秸秆还田合理措施的理论基础。基于寒温带-暖温带-中亚热带的黑土、潮土、红壤互置试验平台,研究了小麦、玉米秸秆在3年腐解过程中养分释放过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的大小顺序为K>P>N;秸秆中氮素和磷素在寒温带以及在红壤和潮土中表现为先富集再释放特征,在暖温带、中亚热带以及黑土中表现为直接释放特征;秸秆中钾素均表现为直接快速释放特征,在腐解0.5 a平均释放率达89.5%。气候和土壤条件主导了氮磷的释放,其相对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9.5%和15.2%。在腐解后期(2~3 a)气候、土壤和秸秆因素对养分释放的贡献率<30%,说明土壤生物因素可能起了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腐解过程 养分释放 气候条件 土壤类型
下载PDF
华北玉米秸秆覆盖对砂土、壤土水土保持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翼夫 王庆杰 +3 位作者 胡红 陈婉芝 王宪良 Rabi G Rasaily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8-145,154,共9页
通过野外径流场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玉米秸秆覆盖对砂土和壤土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探索不同土壤质地下水土保持的临界秸秆覆盖条件。处理分为2种土壤质地类型和5个水平的秸秆覆盖度:0、10%、20%、30%和40%。结果表明:壤土抗侵蚀能力优... 通过野外径流场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玉米秸秆覆盖对砂土和壤土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探索不同土壤质地下水土保持的临界秸秆覆盖条件。处理分为2种土壤质地类型和5个水平的秸秆覆盖度:0、10%、20%、30%和40%。结果表明:壤土抗侵蚀能力优于砂土,但透水性弱于砂土;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秸秆覆盖效益存在差异,相同的秸秆覆盖时,砂土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防治效果优于壤土;2种土壤质地条件秸秆覆盖度30%时可显著提高土壤入渗总量(25.7%~33.9%),减少产沙总量(22.2%~46.4%),对水土流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考虑到过大的秸秆覆盖度(大于80%)会造成播种机堵塞,在华北保护性耕作研究实践中,建议砂土和壤土质地下的农田地表保持1 600~3 000 kg/hm2(30%~60%)的玉米秸秆覆盖,以达到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和播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秸秆覆盖 土壤类型 保护性耕作 水土保持效应
下载PDF
不同生产条件下留茬高度对水稻秸秆可收集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顾克军 杨四军 +3 位作者 张斯梅 许博 陈涓 张恒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31-835,共5页
研究水稻不同留茬高度下秸秆资源可收集量与还田量是开展水稻秸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境内推广的主栽水稻品种进行调查研究,将秸秆从基部向上依次截成长度为5 cm、10 cm、5 cm、5 cm和剩余部分5段,对穗部单独脱粒... 研究水稻不同留茬高度下秸秆资源可收集量与还田量是开展水稻秸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境内推广的主栽水稻品种进行调查研究,将秸秆从基部向上依次截成长度为5 cm、10 cm、5 cm、5 cm和剩余部分5段,对穗部单独脱粒处理,分别进行烘干称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品种类型、种植方式和产量水平对水稻秸秆资源产生量及不同留茬高度下的秸秆可收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秸秆量多少表现为粳型稻>籼型稻,机插秧>人工栽插>直播>抛秧,高产水平>低产水平的特征;相同留茬高度下,水稻秸秆可收集量占秸秆总量的比例在不同产量水平之间和不同品种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在不同种植方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以抛秧稻的秸秆可收集比例最低。不同生产条件下,水稻秸秆可收集比例随留茬高度改变而改变,在低留茬条件下,其变化幅度较小,高留茬条件下,变化幅度相应增大。在留茬5 cm时,其变幅为0.815~0.868;在留茬15 cm时,变幅为0.668~0.732;在留茬20 cm时,变幅为0.600~0.669;在留茬25 cm时,变幅为0.533~0.618。水稻秸秆产生量分别受品种类型、种植方式及产量水平的影响,在留茬高度一致的条件下,水稻秸秆可收集比例受种植方式的影响最大,而产量水平与品种类型对其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资源 留茬高度 品种类型 种植方式 产量水平 可收集量
下载PDF
稻麦轮作下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和稻田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郑继成 张刚 +3 位作者 王德建 王灿 曹志强 汪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1-440,共10页
为阐明稻麦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与稻田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影响,通过连续2年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典型土壤(壤土和黏土)在无秸秆还田、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3种处理下稻麦产量和稻季土壤溶液DOC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为阐明稻麦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与稻田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影响,通过连续2年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典型土壤(壤土和黏土)在无秸秆还田、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3种处理下稻麦产量和稻季土壤溶液DOC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两种土壤大多数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幅1.6%~11.9%,其中全量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大于半量秸秆还田(第1年不显著,第2年显著)。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因土壤类型而异,壤土中小麦产量显著增加7.2%~10.6%(第1年)或增产不显著(第2年),但全量秸秆还田和半量秸秆还田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黏土中小麦显著减产(5.0%~9.3%),其中第2年的全量秸秆还田减产效应显著大于半量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及土壤类型显著影响水稻前期(烤田之前)的土壤溶液DOC浓度,全量秸秆还田、半量秸秆还田分别比无秸秆还田处理平均增加141.7%、61.9%,壤土比黏土平均增加89.6%;间歇淹水之后,所有秸秆还田处理及土壤类型的DOC浓度均迅速降低。总体上,秸秆还田对两种土壤的水稻增产都有利,但对黏土小麦增产不利,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稻田前期的DOC浓度,间歇淹水可以迅速降低稻田DOC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稻麦轮作 产量 可溶性有机碳(DOC) 土壤类型 间歇淹水
下载PDF
Mechanism for suspension magnetization roasting of iron ore using straw-type biomass reductant 被引量:13
5
作者 Yue Cao Yongsheng Sun +2 位作者 Peng Gao Yuexin Han Yanjun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075-1083,共9页
As an alternative reductant for fossil fuel in the future,straw-type biomass contributes to emission reduction and green utilization in the suspension roasting process.In this study,the influences of the roasting time... As an alternative reductant for fossil fuel in the future,straw-type biomass contributes to emission reduction and green utilization in the suspension roasting process.In this study,the influences of the roasting time,roasting temperature and dose of straw-type biomass after suspension magnetization roasting(SMR) and separation were investigated.The optimal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to be a roasting time of 7.5 min with a straw-type biomass dose of 20 wt% and a roasting temperature of 800℃ in which an iron grade of 71.07% and recovery of 94.17% were obtained for the iron concentrate.The maximum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under optimal conditions was 35.05 A·m^(2)·g^(-1),and the gaseous regulation of the biomass revealed that cumulative reducing gas volume was 293.93 mL at the optimal roasting time of450 s.The transformation of hematite to magnetite was detect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During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the outer layer consisting of fissures and tiny holes continuously deepened toward the c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w-type biomass Suspension magnetization roasting Phase conversation Gases analyses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下载PDF
秸秆还田种类对稻田N_(2)O排放及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谢婉玉 王永明 +4 位作者 纪红梅 黄茜 徐永记 纪洋 冯彦房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9-778,共10页
以太湖流域典型单季稻田的原状土柱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温室土柱试验,同步监测3种秸秆(水稻秸秆RS、小麦秸秆WS、玉米秸秆MS)施用下水稻各生长期N_(2)O排放、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因子,同时定量化分析多个N_(2)O排放相关菌群及功能基因的... 以太湖流域典型单季稻田的原状土柱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温室土柱试验,同步监测3种秸秆(水稻秸秆RS、小麦秸秆WS、玉米秸秆MS)施用下水稻各生长期N_(2)O排放、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因子,同时定量化分析多个N_(2)O排放相关菌群及功能基因的丰度,以阐明N_(2)O排放对不同种类秸秆施用引发的微生物响应机制,筛选控制单季稻田N_(2)O减排增效最佳的秸秆种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RS、WS和MS处理下水稻生长期N_(2)O排放量分别增加162.32%、107.11%和9.48%,其中RS处理显著高于MS处理。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氨氧化菌(AOA、AOB)和反硝化菌群落(nirS、nosZ)丰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拔节期RS处理显著增加AOA、AOB、nirS和nosZ拷贝数,MS和WS处理对上述功能基因丰度均无显著影响。各生育期土壤NH_(4)^(+)-N含量整体高于NO_(3)^(–)-N含量,二者均在水稻分蘖期达到峰值,而后随水稻生长不断降低,同一时期不同秸秆处理之间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结果表明,土壤AOB丰度和土壤NH_(4)^(+)-N含量是直接影响稻田土壤N_(2)O排放的主要因素。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后土壤理化因子、水稻产量和微生物丰度变化,玉米秸秆是减缓太湖流域单季稻田N_(2)O排放且提高产量的最优秸秆还田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种类 N_(2)O排放 土壤微生物 结构方程模型 稻田
下载PDF
考虑维护土壤功能的玉米秸秆能源开发潜力模拟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贞 David Fridley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36-243,共8页
为获得可持续性的生物质能,在收集玉米秸秆时,需要考虑维护土壤功能的秸秆需求量。为维护土壤功能,结合相关文献所测定不同类型土壤的玉米秸秆保留量的最大值、中位值和最小值,研究设计了土壤玉米秸秆高保留、适度保留和低保留3种情景... 为获得可持续性的生物质能,在收集玉米秸秆时,需要考虑维护土壤功能的秸秆需求量。为维护土壤功能,结合相关文献所测定不同类型土壤的玉米秸秆保留量的最大值、中位值和最小值,研究设计了土壤玉米秸秆高保留、适度保留和低保留3种情景。针对不同情景,首先依据不同省份的土壤类型(黏土、壤土和沙土)和玉米种植面积,计算出玉米田地秸秆最小保留量(包括最大值、最小值和中位值);在此基础上,考虑可获取性及饲料、燃料等用途,得到可用于生物质能的玉米秸秆开发潜力;考虑农村秸秆生活用能可替代性和玉米秸秆热值,计算出不同替代率下秸秆能源开发潜力。通过研究发现,当考虑土壤功能时,假定未来秸秆燃烧完全替代,在低保留情景下,2020、2030和2050年的玉米秸秆潜力分别为2.79、2.82、3.96亿t。在高保留情景下,对应年份的秸秆可利用潜力分别为0.56、0.58、1.69亿t。考虑土壤秸秆保留量时,玉米秸秆潜力偏低。虽然考虑土壤秸秆保留量,减少了短期内生物质能开发潜力,但有利于农业和生物质能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过多的秸秆留田,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会产生CH4等温室气体。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玉米秸秆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土壤 秸秆 土壤类型 玉米秸秆保留量 土壤功能
下载PDF
秸秆类型及配比变化对污泥厌氧消化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唐涛涛 李江 +3 位作者 杨爱江 杨钊 向福亮 袁华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7-678,共12页
为探讨秸秆类型及配比变化对污泥厌氧消化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污泥-秸秆联合厌氧消化体系中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的添加对体系中pH和挥发性脂肪酸(V FAs)的影响较大,尤其是乙酸... 为探讨秸秆类型及配比变化对污泥厌氧消化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污泥-秸秆联合厌氧消化体系中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的添加对体系中pH和挥发性脂肪酸(V FAs)的影响较大,尤其是乙酸。而小麦和水稻秸秆的添加对碱度的影响较大,但当配比增加时体系中的VFAs和乙酸浓度也会增加,特别是1∶1.5(挥发性固体质量比)。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秸秆类型及配比的变化能显著提高厌氧体系中水解菌和酸化菌的相对丰度(p<0.001),如深古菌门Bathyarchaeota、未识别的_c_深古菌门(norank_p_Bathyarchaeot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阴沟单胞菌门(Cloacimonetes)、同力菌门(Synergistetes)、未分类的_p_阴沟单胞菌门(unclassified_p_Cloacimonetes)、未识别的_c_拟杆菌门_vadinHA17(norank_c_Bacteroidetes_vadinHA17)、(Chris tensenellaceae_R-7_group)、未识别的_f_紫单胞菌科(norank_f_Porphyromonadaceae)、未分类的_f_瘤胃菌科(unclassified_f_Ruminococc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丙酸杆菌属(Prolixibacter)、长绳菌属(Longilinea)、纤绳菌属(Leptolinea)等菌群;但对体系中乙酸型产甲烷菌(Methanosaeta)和氢型产甲烷菌(甲烷螺菌属Methanospirillum、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和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同时也发现秸秆的添加对甲基型产甲烷菌(Methanomassiliicoccus)的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01),从而影响厌氧体系的产甲烷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类型 配比 微生物群落 联合厌氧消化 污泥
下载PDF
应用DGGE分析秸秆日粮对奶牛瘤胃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金迪 王加启 +6 位作者 卜登攀 赵圣国 胡小丽 赵静雯 卢玉飞 王丹丹 孙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25-1035,共11页
【目的】通过与苜蓿日粮比较,揭示秸秆日粮模式下瘤胃固液相细菌群落的独特结构。【方法】选择12头健康且体重相似的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分别饲喂以玉米秸秆(CS)和苜蓿、羊草、青贮玉米三者混合物(MF)为粗饲料组成的日粮... 【目的】通过与苜蓿日粮比较,揭示秸秆日粮模式下瘤胃固液相细菌群落的独特结构。【方法】选择12头健康且体重相似的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分别饲喂以玉米秸秆(CS)和苜蓿、羊草、青贮玉米三者混合物(MF)为粗饲料组成的日粮,正饲期第13周连续3 d分12个时间点采集瘤胃固、液相内容物样品。提取微生物DNA后,利用PCR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分析细菌群落结构,并进行聚类分析及差异条带的测序分析。【结果】与MF组相比,CS组奶牛瘤胃固、液相细菌DGGE图谱条带的数目和光密度均有一定差异,两处理组都各有一些稍显优势的条带,CS组优势条带要少于MF组。与MF组相比,CS组液相细菌的香浓多样性指数无差异(P>0.05),固相细菌香浓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0.01);通过对差异条带进行测序,发现与MF组相比,CS组中瘤胃细菌Prevotella sp.、Acetivibrio ethanolgignens和Clostridium sp.减少,并且大量来源于Bacteroidetes、Firmicutes、Tenericutes和Proteobacteria等菌门的未培养细菌有所变化。【结论】秸秆日粮条件下奶牛瘤胃存在独特的细菌群落结构,细菌多样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粗饲料类型 瘤胃 细菌群落 DGGE
下载PDF
稻田脲酶抑制剂的应用效果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卢婉芳 陈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35-138,共4页
施用脲酶抑制剂可以抑制土壤中脲酶活性,延缓尿素水解速率,从而达到调控氮素,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目的。为了提高脲酶抑制剂的应用效果和完善配套施用技术,我们于1988~1990年对几种抑制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施用效果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 施用脲酶抑制剂可以抑制土壤中脲酶活性,延缓尿素水解速率,从而达到调控氮素,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目的。为了提高脲酶抑制剂的应用效果和完善配套施用技术,我们于1988~1990年对几种抑制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施用效果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和田间应用效果的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效率 温度 脲酶抑制剂 应用
下载PDF
机械防沙体系风沙危害状况及其空间分异——以阿拉尔—和田沙漠公路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世杰 徐新文 +7 位作者 康向光 张恒 田野 刘建宇 毛文莲 唐金峰 曾辉 曾程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7-1023,共7页
为了对阿拉尔—和田沙漠公路(阿和公路)机械防沙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维护,对阿和公路沿线机械防沙体系布设和风沙危害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评价了沿线防沙体系危害状况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防沙体系中不... 为了对阿拉尔—和田沙漠公路(阿和公路)机械防沙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维护,对阿和公路沿线机械防沙体系布设和风沙危害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评价了沿线防沙体系危害状况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防沙体系中不同防沙措施风沙危害程度差异较大。其中,草方格风沙危害较轻,受灾较重和严重的路段总长100 km,占全线的24.8%;而阻沙栅栏危害较重,危害严重的路段总长199 km,占全线的49.3%,主要集中在沙漠公路的中段和偏南段。2公路防沙体系东西两侧风沙危害程度差异较大。在K227-K311路段,东侧危害程度明显大于西侧;而在红白山南北80 km范围内,西侧危害程度明显大于东侧。3在Ⅰ-Ⅴ地貌类型区,防沙体系危害程度值依次是0.67、0.75、0.79、0.80和0.70,Ⅰ区的风沙危害程度较轻,Ⅱ、Ⅴ区的危害程度中等,Ⅲ、Ⅳ区的危害程度较重。防沙体系受灾较轻的路段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端,受灾严重的区段主要集中在公路中段和偏南段(K382-K5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沙体系 风沙危害 草方格 阻沙栅栏 地貌类型 阿拉尔—和田沙漠公路
原文传递
玉米秸秆的回收与再处理机械主要类型与合理化选择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凤春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2年第2期84-86,共3页
在国家环保政策的支持下,社会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能力明显提升。在农业生产方面,每年耕地中除产出大量粮食外,还同时产出可观的秸秆资源,秸秆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新增任务。玉米秸秆资源具有很高的再利用价值,作... 在国家环保政策的支持下,社会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能力明显提升。在农业生产方面,每年耕地中除产出大量粮食外,还同时产出可观的秸秆资源,秸秆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新增任务。玉米秸秆资源具有很高的再利用价值,作为我国农业生产中产量最高的秸秆资源,近年来各个地区都显著加强了针对玉米秸秆的回收再利用工作,也使玉米秸秆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效果。从玉米秸秆回收利用现状出发,分析玉米秸秆回收与深加工主要类型与特点,并对生产形式的合理化选择进行了分析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回收 再处理 机械 类型 合理化
下载PDF
栽培措施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稻田尾水氮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丁周宇 张娜 +9 位作者 舒小伟 杨英 王树深 伏桐 赵士茹 王子涵 周娟 姚友礼 季美娣 董桂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04-2015,共12页
为探讨在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和肥料品种对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土壤养分含量及稻田尾水氮磷含量的影响,以南粳9108和金武软玉为供试材料,设计秸秆还田与肥料品种、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与肥料品种3个互作试验。结... 为探讨在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和肥料品种对水稻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土壤养分含量及稻田尾水氮磷含量的影响,以南粳9108和金武软玉为供试材料,设计秸秆还田与肥料品种、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与肥料品种3个互作试验。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水稻产量平均高5.57%,成穗率平均高6.11%,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分别高3.30%、2.16%、0.70%、5.46%和4.96%,土壤中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分蘖期较低,分蘖期后较高,全生育期尾水中总氮、总磷含量分别平均提高4.83%、39.28%。与浅旋处理相比,深耕处理的水稻产量平均高9.75%,成穗率平均低0.62%,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分别高3.27%、6.33%、9.76%和1.52%,氮素收获指数低1.42%,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分别低0.27%和2.83%,全生育期尾水中总氮、总磷含量分别平均降低4.23%、12.71%。与速效肥处理相比,缓释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平均低12.01%,成穗率平均低2.95%,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低13.89%、4.48%%、12.05%,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高1.92%和3.85%,土壤全氮含量高1.50%,土壤速效氮含量低2.83%,全生育期尾水中总氮、总磷含量分别平均降低6.31%、1.12%。还田深耕速效肥处理产量最高,氮肥利用率略低,尾水氮、磷含量较高;还田深耕缓释肥处理的产量略低,尾水氮磷含量最低,氮肥利用率最高。研究表明,采用秸秆还田+深耕+速效肥的方式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采用秸秆不还田+深耕+缓释肥的方式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稻田对环境中氮、磷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肥料品种 氮素吸收利用 稻田尾水氮磷含量
下载PDF
大型草浆碱炉的炉型选择与比较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兆勇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32,共6页
总结了10年来国内中型草浆碱回收炉的设计与运行经验,对大型草浆碱回收炉的设计参数及炉型的选择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大型草浆碱炉 炉型选择 设计参数 造纸设备 碱回收炉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potential potassium leaching associated with organic and inorganic potassium sources in different arable soils in China 被引量:4
15
作者 Dianjun LU Yanhong DONG +2 位作者 Xiaoqin CHEN Huoyan WANG Jianmin ZHOU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330-338,共9页
Potassium (K) leaching is detrimental to the maintenance of sustainable arable soil K fertility,especially in low-K fixation soils.It is not known whether the application of inorganic fertilizers with lower K mobility... Potassium (K) leaching is detrimental to the maintenance of sustainable arable soil K fertility,especially in low-K fixation soils.It is not known whether the application of inorganic fertilizers with lower K mobility or crop straw can reduce potential K leaching in low-K fixation arable soils.The potential K leaching of 14 representative arable soils with different K fixation capacities in China was evaluated with or without the addition of K under two rainfall intensities (90 and 225 mm),and then potential K leaching was assessed in relation to five K sources (KCl,K_(2)SO_(4),KH_(2)PO_(4),maize (Zea mays L.) straw,and rice (Oryza sativa L.) straw).Without K addition,K leaching mainly occurred in sandy soils at 90 mm of rainfall and in soils with greater organic matter at225 mm of rainfall.With K addition,the leaching percentage of exogenous K ranged from 0.6%to 11.6%at 90 mm of rainfall and 1.2%to 21.2%at 225 mm of rainfall.The greatest K leaching occurred in soils with fewer K-bearing minerals and lower pH at both rainfall intensities.In most cases,KH_(2)PO_(4),which has lower K mobility,markedly reduced K leaching in both high-and low-K leaching soils at the two rainfall intensities.Maize and rice straw reduced K leaching only in soils with high K leaching,regardless of rainfall amount,whereas more K was leached in soils with lower K leaching at high rainfall intensity.In conclusion,KH_(2)PO_(4) and straw should be preferred for reducing K leaching in low-K fixation arable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 straw K-bearing mineral K fixation K source soil type
原文传递
1JH-140型秸秆粉碎还田机的设计
16
作者 刘春波 齐兴源 +2 位作者 闵航 林蜀云 焦龙军 《新疆农机化》 2024年第4期23-25,61,共4页
针对贵州喀斯特山区长期掠夺式生产方式,导致水土流失、石漠化日益严重的问题,提出在贵州地区开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深松耕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研究,设计了一种小型秸秆还田机,文中介绍了整机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关键部件及参数的确定等... 针对贵州喀斯特山区长期掠夺式生产方式,导致水土流失、石漠化日益严重的问题,提出在贵州地区开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深松耕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研究,设计了一种小型秸秆还田机,文中介绍了整机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关键部件及参数的确定等。该小型秸秆还田机重量轻,田间转移方便,作业效果良好,振动小,对丘陵山地适应性好,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粉碎还田 牵引式 机架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中国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唐志伟 翁颖 +6 位作者 朱夏童 蔡洪梅 代雯慈 王捧娜 郑宝强 李金才 陈翔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52-1562,共11页
秸秆还田能改变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SMBC)含量,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SMBC含量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理解秸秆还田下土壤养分周转与碳循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1-... 秸秆还田能改变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SMBC)含量,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SMBC含量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理解秸秆还田下土壤养分周转与碳循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1-2022年公开发表的68篇文献,建立了839组包含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下SMBC含量的数据库,按照气候类型、种植方式、耕作方式、秸秆种类、施氮量、秸秆还田量进行分组,采用Meta分析对秸秆还田条件下SMBC含量变化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1)秸秆还田显著提升SMBC含量(51.4%,置信区间为0.373-0.654),且对不同土层SMBC含量的提升效果不同,浅层和深层SMBC含量分别提升47.9%和42.7%。(2)秸秆还田下温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SMBC含量分别增加71.0%和35.8%,但在温带大陆气候区对SMBC含量影响表现出显著负效应,降低幅度为35.6%。(3)不同耕作方式下旋耕(99.2%)对SMBC含量的增幅影响最为明显,约为常规耕作和免耕下的2.4倍和4倍。(4)旱地秸秆还田SMBC含量的增幅明显高于稻田。玉米秸秆对SMBC含量的响应度最高,增幅达到99.5%,水稻秸秆次之,增幅为30.8%;小麦秸秆最低,降低幅度为5.8%。(5)施氮量对SMBC含量增幅在−34.5%-183.9%之间,0-100 kg·hm^(−2)和101-225 kg·hm^(−2)施氮量下秸秆还田可显著提升SMBC含量,而在226-325 kg·hm^(−2)和326-425 kg·hm^(−2)施氮量下秸秆还田对SMBC含量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负效应;(6)对于秸秆还田量而言,当秸秆还田量<4500 kg·hm^(−2)时增幅52.60%,4500-9000 kg·hm^(−2)时增幅47.7%,>9000 kg·hm^(−2)时增幅44.2%,但SMBC含量的增幅表现出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由此可见,不同的气候类型、种植方式、耕作方式、秸秆种类、施氮量、秸秆还田量等条件下,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SMBC含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气候类型 耕作方式 施氮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META分析
下载PDF
复合式秸秆粉碎机的设计与研究
18
作者 闫圣林 邱凤云 +3 位作者 杜文佳 王迟梅 郭昊让 王天赐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2期30-32,共3页
秸秆粉碎是秸秆利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粉碎质量会影响后期的燃料化。为更好地利用秸秆资源,提高粉碎效率及质量,解决秸秆粉碎机传统粉碎装置出现的粉碎效率低、粉碎物料适用性差、使用寿命低等问题,设计一款复合式秸秆粉碎机。文... 秸秆粉碎是秸秆利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粉碎质量会影响后期的燃料化。为更好地利用秸秆资源,提高粉碎效率及质量,解决秸秆粉碎机传统粉碎装置出现的粉碎效率低、粉碎物料适用性差、使用寿命低等问题,设计一款复合式秸秆粉碎机。文章介绍了机器的整体结构设计方案和关键装置的结构,并对喂料辊进行结构优化,以适应用户对秸秆粉碎的需求。设计的复合式秸秆粉碎机能够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粉碎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了秸秆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粉碎机 复合式 燃料化
下载PDF
玉米秸秆制备Ⅰ、Ⅰ/Ⅱ、Ⅱ晶型纳米纤维素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文瑜 史康杰 +1 位作者 李大纲 王海莹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13-119,共7页
目的为了制备纤维素Ⅱ晶型的高长径比纳米纤维素,并与纤维素Ⅰ、Ⅰ/Ⅱ晶型的纳米纤维素进行性能的对比。方法文中以玉米秸秆纤维为原料,通过化学处理和机械研磨法制得纤维素Ⅰ、Ⅰ/Ⅱ、Ⅱ晶型的纳米纤维素,分别记为CNF–Ⅰ、CNF–Ⅰ/Ⅱ... 目的为了制备纤维素Ⅱ晶型的高长径比纳米纤维素,并与纤维素Ⅰ、Ⅰ/Ⅱ晶型的纳米纤维素进行性能的对比。方法文中以玉米秸秆纤维为原料,通过化学处理和机械研磨法制得纤维素Ⅰ、Ⅰ/Ⅱ、Ⅱ晶型的纳米纤维素,分别记为CNF–Ⅰ、CNF–Ⅰ/Ⅱ、CNF–Ⅱ。结果透射电镜观察表明,CNF–Ⅰ、CNF–Ⅰ/Ⅱ和CNF–Ⅱ的直径分布范围为5~50 nm、5~60 nm和5~80 n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表明,3种CNF薄膜都具有良好的透光率。力学测试表明,CNF–Ⅰ膜的拉伸强度(184.7 MPa)较高,而CNF–Ⅱ膜则韧性较好,具有更高的断裂伸长率(12.5%)。结论在CNF–Ⅱ的制备中,脱木素技术对晶型转化(纤维素Ⅰ晶型转化为纤维素Ⅱ晶型)和后续机械纳米化影响较大;通过化学处理结合机械研磨法可制得高长径比的CNF–Ⅱ,一次研磨法产率高达80%,工艺简便,操作难度和制取成本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纳米纤维素 纤维素Ⅰ 纤维素Ⅱ 晶型
下载PDF
Design and experiment of an upper-side-discharge straw-returning and bundle self-unloading integrated corn residual film recycling machine
20
作者 Xiaolong Liu Wuyun Zhao +5 位作者 Hua Zhang Guanping Wang Wei Sun Fei Dai Hui Li Shanglong X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2023年第5期61-70,共10页
Due to the arid climate,flat terrain,certain irrigation sources and high popularization of mechanical harvest in Hexi Irrigation Area of Gansu Province,the widely adopted half film-flat-mulching for corn cultivation f... Due to the arid climate,flat terrain,certain irrigation sources and high popularization of mechanical harvest in Hexi Irrigation Area of Gansu Province,the widely adopted half film-flat-mulching for corn cultivation faces serious adverse situations,such as high soil compactness,strong film-soil adhesion,significant straw stubble and thick covering accumulation on film.Therefore,a new kind of segmented combination upper-side-discharge straw-returning and bundle self-unloading integrated corn residual film recycling machine was proposed.The scheme was characterized by small volume,low resistance,low complexity and film-impurities twice separation.It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odule subsection combination.It was composed of film surface straw cleaning device and the followed residual film recycling machine,in terms of function,any usage requirements of separate and joint operations can be satisfied.The film surface straw cleaning devic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removal of vertical corn straw and ground covering beyond the film.Although its stubble cutter roller obtuse-angle Lshaped blades paired single-helix arrangement is simple,it runs smoothly and the straw crushing effect is good enough.The layout that upper-side-discharge straw-returning cross-range screw conveyor auger is back and beyond the stubble cutter roller,eliminates the common connecting transportation mechanism between crushing and straw-returning section,so that,the system structure can be optimized and the efficienc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The integrated residual film recycling machine is composed of triangular pyramid arc two-stage wing(TPATSW)type film lifting shovel,rod-tooth-belt type film-impurities separation device and semi-enclosed shaftless bundle film collector.Among them,TPATSW type film lifting shovel has good corn root whisker cutting effect,low soil contact resistance and small soil congestion area,but its ability to lift film is strong,more importantly,the special segmented configuration of shovel handle and the b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N segmented combination film surface straw cleaning straw-returning TPATSW type film lifting shovel filmimpurities twice separation semi-enclosed shaftless bundle film collector self-unload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