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护性耕作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54
1
作者 唐晓红 邵景安 +3 位作者 高明 魏朝富 谢德体 潘根兴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27-1032,共6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耕层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显著影响耕层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油菜免耕、厢作免耕、绿肥免耕、垄作翻耕和厢作翻耕0~10 cm土壤大团聚体分别比...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耕层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显著影响耕层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油菜免耕、厢作免耕、绿肥免耕、垄作翻耕和厢作翻耕0~10 cm土壤大团聚体分别比对照(12%)增加23%、69%、9%、36%和28%,而10~20 cm土壤大团聚体比对照低9%~38%.冬水免耕、油菜免耕和绿肥免耕0~10 cm土壤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3%、31%和32%,而10~20 cm土壤各处理有机碳含量低于对照28%~54%,其土壤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碳浓度差异低于0~10 cm土壤.各处理0~10 cm土壤总有机碳储量比对照增加8%~28%,而10~20 cm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低于对照4%~22%.传统耕作转变为保护性耕作13年后0~10和10~20 cm土壤有机碳固定率分别为53和25 g·m-2·a^-1,传统耕作有机碳固定率分别为26和33 g·m-2·a^-1.保护性耕作有利于紫色水稻土表层大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轮作 秸秆覆盖 团聚体组成 碳储量 稻田
下载PDF
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利弊分析及收储运对策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钱玉婷 张应鹏 +3 位作者 杜静 孔祥平 常志州 叶小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54-160,共7页
为推动区域农作物秸秆全量化利用,以稻麦轮作区的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对秸秆还田与离田综合利用进行了利弊分析,围绕秸秆捆型、收储运模式及作业成本角度分析了对秸秆收储运的影响,并针对目前秸秆收储运体系存在问题,从政府引导、设备自... 为推动区域农作物秸秆全量化利用,以稻麦轮作区的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对秸秆还田与离田综合利用进行了利弊分析,围绕秸秆捆型、收储运模式及作业成本角度分析了对秸秆收储运的影响,并针对目前秸秆收储运体系存在问题,从政府引导、设备自给率、资金扶持方向和研发投入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结果表明,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发现,秸秆离田方式不仅有利于下茬作物耕种和减少生态环境影响,同时可为种田主体节约成本,增加收入,也为秸秆收储主体通过销售秸秆商品获得经济利润;通过分析打捆秸秆类型对收储运环节的影响,得出大圆捆秸秆是江苏省秸秆收储运作业的优选捆型。同时,针对目前主要的第三方秸秆收储运模式,通过深入分析该模式下不同收储运主体之间的运行机制、秸秆收储运各环节作业成本和利润空间,指出在政策引导及政府行政推动下,秸秆离田收储运是容易实现的,并且收储运成本相对比较稳定且透明,而制约秸秆离田综合利用的瓶颈在于末端秸秆利用形式及终端产品附加值高低。最后,通过剖析现有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效果质量和收储运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综合利用 收储运 江苏省 对策
下载PDF
稻草覆盖对毛竹笋用林增产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0
3
作者 陈建华 曹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60,共4页
采用稻草覆盖毛竹林地的方法,对桃江县林科所的毛竹林试验地进行稻草蓄水和保温试验以达到毛竹竹笋产量的增加,结果表明:在毛竹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试验期内,稻草覆盖处理土壤的20~30 cm剖面的含水量较相应对照平均提高2.056 g;稻草覆... 采用稻草覆盖毛竹林地的方法,对桃江县林科所的毛竹林试验地进行稻草蓄水和保温试验以达到毛竹竹笋产量的增加,结果表明:在毛竹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试验期内,稻草覆盖处理土壤的20~30 cm剖面的含水量较相应对照平均提高2.056 g;稻草覆盖的地表温度日变化趋势缓和,日最高最低温度差为7.9℃,而对照高达10℃;相同地径大小的竹笋,稻草覆盖处理的笋体质量较对照提高1.575%~69.348%,同时,毛竹总笋质量和笋体质量较对照平均增产34.974%、27.090%。可见,稻草覆盖是改善毛竹笋用林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学 毛竹笋用林 稻草覆盖 土壤蓄水 增产效益
下载PDF
对北方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的思考 被引量:24
4
作者 闫景凤 刘立强 宋炜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8期219-220,共2页
介绍了北方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分析了玉米秸秆燃料、秸秆肥料、秸秆饲料、秸秆基料和秸秆原料等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方向与存在的问题。综合北方地区气候、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情况等因素,建议政府在加大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宣传力度的基... 介绍了北方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分析了玉米秸秆燃料、秸秆肥料、秸秆饲料、秸秆基料和秸秆原料等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方向与存在的问题。综合北方地区气候、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情况等因素,建议政府在加大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宣传力度的基础上,在资金补贴、企业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重视玉米秸秆收贮运服务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资源 综合利用 贮运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胡宁 娄翼来 梁雷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3-226,共4页
以辽宁彰武县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对比研究了传统犁耕和6年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氮储量,为广泛评价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碳、氮截获功能和合理选择农业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 以辽宁彰武县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对比研究了传统犁耕和6年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氮储量,为广泛评价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碳、氮截获功能和合理选择农业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与犁耕相比,免耕覆盖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5cm和5~15cm土层的有机碳、氮储量,对15cm以下土层没有影响,从而增加了0~100cm土体总的有机碳、氮储量,证明了免耕覆盖的土壤碳、氮截获功能,年均截获率分别为1.37Mg·hm-2和0.84Mg·hm-2。有机碳、氮在犁耕土壤0~30cm剖面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免耕覆盖后则发生明显的分层,产生表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免耕 秸秆覆盖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氮 储量
下载PDF
国内外秸秆收储运现状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徐亚云 侯书林 +2 位作者 赵立欣 孟海波 田宜水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0-64,71,共6页
秸秆收储运作为能源化及资源化利用的基础,越来越受到世界广泛地关注。为此,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秸秆收储运模式、技术设备发展现状及相关成本模型,认为在体系、配套设备方面尚需深入研究,湿式存储影响因素还不明确,建议结合成本分析完善... 秸秆收储运作为能源化及资源化利用的基础,越来越受到世界广泛地关注。为此,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秸秆收储运模式、技术设备发展现状及相关成本模型,认为在体系、配套设备方面尚需深入研究,湿式存储影响因素还不明确,建议结合成本分析完善目前收储运管理模式;研发集收获、打捆为一体的集成设备;深入探索存储机理,以期对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模式的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收集 储存 运输 设备 成本
下载PDF
不同农作物秸秆收储运模式成本和能耗比较 被引量:19
7
作者 徐亚云 田宜水 +3 位作者 赵立欣 姚宗路 侯书林 孟海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59-267,共9页
为降低农作物秸秆收储运过程中成本和能耗损失,选择合适的收储运组合模式,促进秸秆规模化利用,该文建立了基于设备—人工—费用的秸秆收储运数学模型,并以华北平原为例,分析不同秸秆收储运模式(分为集中型、分散型;人工收集、机... 为降低农作物秸秆收储运过程中成本和能耗损失,选择合适的收储运组合模式,促进秸秆规模化利用,该文建立了基于设备—人工—费用的秸秆收储运数学模型,并以华北平原为例,分析不同秸秆收储运模式(分为集中型、分散型;人工收集、机械收集等)和不同秸秆收集量对成本、能耗的影响以及人工、设备的实际需求。结果表明,秸秆收储运成本一般在120~260元/t之间,秸秆收储运能耗在(1.2~5.5)x10^5 kJ/t之间;田间机械收集比人工捡拾成本低,但所需设备投资较高,能耗明显升高;人工收集则需要大量的人工。收集方式相同时,集中型收储运模式成本和能耗都比分散型低;人工收集时秸秆收集量小于25万t或机械收集时收集量小于50万t,建议选择集中型收储运模式,否则选择分散型收储运模式。该文建立的收储运数学模型,为选择合适的秸秆收储运组合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对促进秸秆能源利用,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储存 运输 收集 模型 成本 能耗
下载PDF
草菇4℃贮藏期间的品质及生理生化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赵妍 查磊 +4 位作者 陈明杰 严舒瀚 张劲松 马丹丹 严培兰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7179-7186,共8页
以草菇V23子实体为供试材料,将其在4℃冰箱中进行贮藏,并测定在0、6 h、12 h、24 h、30 h、36 h、48 h和60 h各个时间点的形态指标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结果表明:草菇的感官品质在贮藏前24 h内就显著降低,而失重率、相对电导率、丙二... 以草菇V23子实体为供试材料,将其在4℃冰箱中进行贮藏,并测定在0、6 h、12 h、24 h、30 h、36 h、48 h和60 h各个时间点的形态指标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结果表明:草菇的感官品质在贮藏前24 h内就显著降低,而失重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中性蛋白酶活性等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可溶性糖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相近,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揭示草菇保鲜及低温自溶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菇 低温贮藏 形态指标 生理指标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对汉中盆地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储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吴玉红 郝兴顺 +6 位作者 田霄鸿 陈艳龙 张春辉 陈浩 李厚华 秦宇航 黄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5-331,共7页
为探索稻麦或稻油轮作制下,小麦、油菜秸秆还田对汉中盆地稻田土壤碳库组分的变化,设置小麦秸秆不还田(WSN)、小麦秸秆常规还田(WS)、小麦秸秆促腐还田(WSM)、油菜秸秆不还田(RSN)、油菜秸秆常规还田(RS)、油菜秸秆促腐还田(RSM),共6个... 为探索稻麦或稻油轮作制下,小麦、油菜秸秆还田对汉中盆地稻田土壤碳库组分的变化,设置小麦秸秆不还田(WSN)、小麦秸秆常规还田(WS)、小麦秸秆促腐还田(WSM)、油菜秸秆不还田(RSN)、油菜秸秆常规还田(RS)、油菜秸秆促腐还田(RSM),共6个处理,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类型及还田方式对稻田0—5,5—10,10—15,15—20,20—25cm 5个土壤层次中的土壤容重、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活性有机碳效率(ACL)、碳储量(SCS)、碳库管理指数(CPMI)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降低0—15cm土层容重,对15—25cm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与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明显增加了各层次土壤有机碳库指标含量,但TOC和LOC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两者在0—15cm土层含量较高,具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与不还田相比,小麦及油菜秸秆还田后可明显增加稻田0—25cm土层中的土壤碳储量(SCS),增幅可达21.9%~23.5%和1.7%~6.7%。不同土层中的LOC、ACL、CPIM对秸秆类型的响应不同,具体表现为小麦秸秆还田(WS、WSM)对0—15cm土层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油菜秸秆还田(RS、RSM)对15—25cm土层中的有显著促进作用。产量方面,秸秆促腐还田模式下(WSM、RSM)水稻产量最高,常规还田模式(WSN、RSN)次之,而不还田时产量最低。相关分析显示0—10cm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效率与水稻产量显著相关。秸秆还田是提高汉中盆地稻田土壤有机碳和产量较为有效的农田管理措施。两种轮作模式下,小麦秸秆全量旋耕还田更有利于固持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增加水稻产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盆地 稻麦或稻油轮作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碳储量 固碳效率
下载PDF
添加饲用复合菌剂黄贮玉米秸秆品质的综合评定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杨世帆 田鑫淼 +5 位作者 张梦瑶 徐养滨 郭萌萌 张科 杨雨鑫 陈玉林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2-86,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密封条件下,添加复合菌剂黄贮玉米秸秆后各项营养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并评价复合菌剂添加改善玉米秸秆黄贮品质的效果。采用晾晒发黄的玉米秸秆为原料,在前期预试验的基础上共分3组,2个试验组(G)中乳酸菌、酵母菌、黑曲霉... 试验旨在研究密封条件下,添加复合菌剂黄贮玉米秸秆后各项营养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并评价复合菌剂添加改善玉米秸秆黄贮品质的效果。采用晾晒发黄的玉米秸秆为原料,在前期预试验的基础上共分3组,2个试验组(G)中乳酸菌、酵母菌、黑曲霉菌和芽孢杆菌的添加比例为3%、3%、3%、3%和3%、3%、3%、2%,对照组(CK)添加相同比例的水分。在发酵的第0、3、7、14、28、42、60 d进行采样评定,分析发酵后饲料的感官指标及营养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pH值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CP)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8),中性洗涤纤维(NDF)与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降低,差异不显著(P>0.05)。乳酸(LA)含量显著升高(P<0.05)。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饲用复合菌剂能够有效的提高黄贮玉米秸秆的感官品质,能够有效地提高CP含量,降低NDF含量,提高饲料中的活菌数和LA含量,从而快速降低饲料pH值,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结合数据分析发现,乳酸菌、酵母菌、黑曲霉菌和芽孢杆菌的添加比例为3%、3%、3%、2%时黄贮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黄贮 复合菌剂 营养品质 芽孢杆菌
下载PDF
砂姜黑土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固碳效应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玮 乔玉强 +3 位作者 陈欢 杜世州 赵竹 曹承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6-761,共6页
以安徽蒙城砂姜黑土4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氮肥水平条件下砂姜黑土耕层土壤容重、有机质组分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容重的相关性以及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固碳效应... 以安徽蒙城砂姜黑土4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氮肥水平条件下砂姜黑土耕层土壤容重、有机质组分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容重的相关性以及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固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S)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不同施氮水平间,秸秆移除的土壤容重在1.24~1.31 g·cm-3之间,而秸秆还田在1.14~1.20 g·cm-3范围内,后者较前者下降2.50%~9.20%(p〈0.05),其中以秸秆还田配施N5(S+N 720kg·hm-2)处理的降幅最高。S较秸秆移除(R)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TOM)和活性有机质(LOM)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2.38%~10.61%(p〈0.05)和9.10%~44.74%(p〈0.05),其中分别以配施N2(N 450 kg·hm-2)、N3(N 540 kg·hm-2)水平的幅度最高。相同施氮条件下,碳库管理指数(CPMI)S较R高出2.42%~87.68%(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较秸秆还田不施氮肥显著提高了CPMI,提高幅度分别为41.71%、38.17%、74.62%、48.84%和48.86%(p〈0.05),并以配施N3处理的为最高,较N1(N 360 kg·hm-2)、N2、N4(N 630 kg·hm-2)和N5高出23.22%、26.38%、17.33%和17.31%(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CPMI较R+N0依次高出2.42%、45.14%、41.51%、78.85%、52.44%和52.46%(p〈0.01);秸秆移除各氮肥水平间的CPMI无显著差异。根据等质量土壤计算方法,等质量土壤为2615 Mg·hm-2(0~20 cm),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增加了耕层等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范围为6.58%~14.83%;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较不施氮肥显著高出10.29%~16.35%(p〈0.05),较R+N0高出25.99%~32.91%(p〈0.01),均以配施N4水平的增幅最高;S+N0较R+N0提高14.23%(p〈0.05)。相关分析表明,SOM和LOM含量均随土壤容重的减小而增加,相关系数为0.5540和0.7575,分别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和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秸秆还田 氮肥水平 有机质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 碳储量
下载PDF
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玉米秸秆应用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孙文 许丽 《饲料博览》 2010年第7期1-4,共4页
试验旨在研究以采摘籽实后的玉米秸秆为原料,选用植物乳杆菌、啤酒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3种微生物作为复合微生物菌剂,运用感官评定和实验室化学分析的方法确定菌剂的成分和合理的添加量。试验结果表明,与商品发酵组相比自然条件下常温发... 试验旨在研究以采摘籽实后的玉米秸秆为原料,选用植物乳杆菌、啤酒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3种微生物作为复合微生物菌剂,运用感官评定和实验室化学分析的方法确定菌剂的成分和合理的添加量。试验结果表明,与商品发酵组相比自然条件下常温发酵30d后,干物质、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微贮后饲料的色泽和原料相似,气味芳香、结构完整、无霉变、感官评定优良。饲料适口性良好,与羊草组相比动物采食速度明显提高(P<0.05)。达到了试验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微生物菌剂 玉米秸秆 微贮
下载PDF
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士胜 霍家佳 +1 位作者 洪登华 陶学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9期260-261,264,共3页
在梳理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现状和技术模式的基础上,剖析了秸秆收储运体系在专业队伍、机械设备、收储运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政策保障、机械设备研发投入及标准化建设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为完善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出谋... 在梳理我国农作物秸秆收储运现状和技术模式的基础上,剖析了秸秆收储运体系在专业队伍、机械设备、收储运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政策保障、机械设备研发投入及标准化建设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为完善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出谋划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收储运 对策和建议
下载PDF
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保温蓄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武国峰 徐跃定 +2 位作者 常志州 孙恩惠 黄红英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402-2409,共8页
为研究以农作物秸秆为墙体材料的日光温室(以下称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性能,以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以空心砖墙体日光温室为对照,监测了两种墙体材料温室中空气、墙体、土壤和温室各界面温度变化,分析了两种墙体材料... 为研究以农作物秸秆为墙体材料的日光温室(以下称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性能,以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以空心砖墙体日光温室为对照,监测了两种墙体材料温室中空气、墙体、土壤和温室各界面温度变化,分析了两种墙体材料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性能。结果表明:秸秆块墙体在晴天和阴天时均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空心砖墙体晴天夜间时散失的热量是秸秆块墙体的1.5倍,阴天夜间时散失的热量是秸秆块墙体的1.3倍;秸秆块和空心砖墙体日光温室阴天时室内最低气温分别为5.4℃和5.8℃,晴天时室内最低气温为6.0℃和7.4℃;秸秆块墙体温室中40 cm以上土壤平均温度(14.00±2.61)℃高于空心砖墙体温室(13.55±1.73)℃。温室结构中各界面表面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秸秆块墙体温室中10 cm以上土壤层和空气的蓄热量比空心砖墙体温室中的大,秸秆块墙体的蓄热量比空心砖墙体的蓄热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秸秆块 空心砖 温度 保温 蓄热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收加储运模式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丁翔文 张树阁 李吉 《中国农机化》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19,共6页
对生物质发电的原材料——小麦、玉米秸秆的收加储运两种模式中的四个环节(收集、加工、储藏、运输)进行了实地实验研究。针对两种不同的收加储运技术路线、运行管理模式、机具配置方案、价格体系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研究提出了解决秸... 对生物质发电的原材料——小麦、玉米秸秆的收加储运两种模式中的四个环节(收集、加工、储藏、运输)进行了实地实验研究。针对两种不同的收加储运技术路线、运行管理模式、机具配置方案、价格体系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研究提出了解决秸秆收加储运的技术路线、机具配置方案、运行管理模式和合理的秸秆价格体系。结果表明,利用秸秆生物质发电关键难点在于秸秆收、加、储、运环节以及相适应的配套作业机具,以价格作为经济杠杆解决好收、加、储、运、用五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作业机具是保证秸秆原料供应,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能力根本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收加储运 模式研究 价格体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组分和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戎博 李国栋 +3 位作者 潘梦雨 郑险峰 王朝辉 何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4035-4048,共14页
【目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固碳研究结果存在争议,为此展开本研究,旨在揭示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农田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以及固碳机理,为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固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依托11年的长期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秸秆... 【目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固碳研究结果存在争议,为此展开本研究,旨在揭示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农田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以及固碳机理,为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固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依托11年的长期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秸秆处理方式(还田与不还田),副处理为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不施氮(N0)、施氮168 kg·hm^(-2)(N168)、336 kg·hm^(-2)(N336,过量施氮)。【结果】施用氮肥较不施氮肥小麦增产14.4%—19.5%,秸秆还田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碳累积投入量70.8%(P<0.05),但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不显著。与不施氮相比,施用氮肥分别显著提高土壤碳累积投入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7.7%—8.5%(P<0.05)和4.7%—8.1%(P<0.05)。施用氮肥显著提高土壤固碳速率32.7%—56.1%(P<0.05),过量施氮(N336)显著提高土壤固碳效率51.8%(P<0.05);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固碳效率30.9%(P<0.05)。施氮和秸秆还田均能提升土壤碳库容量,N0和N168处理已经达到碳饱和状态。秸秆还田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含量分别提高4.6%、11.2%、4.5%。与不施氮(N0)相比,施氮(N168)和过量施氮(N336)的DOC分别提高14.1%、29.5%;MBC分别平均降低14.0%、28.0%;EO分别提高8.2%和11.5%。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DOC/SOC、微生物熵的提高。施用氮肥有利于DOC/SOC的提升,但降低了微生物熵。秸秆还田与施用氮肥均对土壤EO/SOC没有影响。秸秆还田和施氮均有利于大团聚体(>0.25 mm)的提升,秸秆还田显著提升了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5.2%。秸秆不还田下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随着氮水平增加表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还田下则表现为随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分别提升团聚体MWD和GMD 8.8%和7.5%,施用氮肥相较不施氮对MWD和GMD分别提升14.1%—22.7%和16.8%—23.4%。秸秆还田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耕层 碳储量 活性碳组分 团聚体
下载PDF
储存方式对生物质燃料玉米秸秆储存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田宜水 徐亚云 +3 位作者 侯书林 赵立欣 姚宗路 孟海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23-229,共7页
为了解不同储存方式对农作物秸秆理化特性变化规律的影响,该文针对整株、打捆、粉碎3种预处理方式、且分别储存在露天、覆盖、密封条件下的秸秆进行为期5个月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粉碎秸秆的全水分、灰分较高,分别比整株与打捆秸秆... 为了解不同储存方式对农作物秸秆理化特性变化规律的影响,该文针对整株、打捆、粉碎3种预处理方式、且分别储存在露天、覆盖、密封条件下的秸秆进行为期5个月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粉碎秸秆的全水分、灰分较高,分别比整株与打捆秸秆高出约3.46%、3.83%与5.95%、4.62%;但挥发分较整株、打捆秸秆分别低5.81%、4.47%;密封储存全水分、灰分较露天、覆盖储存高,挥发分较露天、覆盖储存低。秸秆储存期间,温度平均值变化不明显,极差仅在3.24~3.71℃之间,温度最高值可达50℃左右,故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发热量与全水分呈负相关变化,与整株和打捆秸秆相比,粉碎秸秆发热量下降约1000 kJ/kg左右。秸秆长期储存时,应优先选择整株或打捆秸秆,露天和覆盖储存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储存 物理特性 化学特性 变化规律
下载PDF
等氮量条件下不同秸秆与化学氮肥配施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金华 王银海 +1 位作者 赵兴敏 王鸿斌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0-171,共12页
【目的】为正确评价秸秆替代部分化学氮肥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达到肥料减施增效的目的,【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在总施氮量240 kg hm^(−2)下,设置不施秸秆与化肥,单施化肥和25%、50%、75%、100%秸秆还... 【目的】为正确评价秸秆替代部分化学氮肥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达到肥料减施增效的目的,【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在总施氮量240 kg hm^(−2)下,设置不施秸秆与化肥,单施化肥和25%、50%、75%、100%秸秆还田配施减量化学氮肥6个处理,经过5轮施肥处理,种植5年春玉米后,采集表层土壤,测定各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含量,分析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各粒级团聚体的碳、氮储量。【结果】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秸秆与减量化肥配施能促进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各粒级团聚体的碳、氮含量及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但对土壤总氮含量无显著影响。与25%低秸秆还田量相比,75%及以上秸秆还田量可以增加大团聚体(>2 mm,LM)含量1.28%~2.36%、粗颗粒有机质(>0.25 mm,cPOM)含量3.63%~4.76%,降低自由态微团聚体(0.053~0.25 mm,m)含量2.29%~3.08%、闭蓄态粉黏粒(<0.053 mm,Msc)含量3.95%~5.40%,提高MWD 6.57%~9.28%。秸秆还田量与各粒级团聚体的碳、氮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s+c除外),但受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的影响,最终只有大团聚体(>2 mm,LM)、闭蓄态微团聚体(0.053~0.25 mm,mM)、粗颗粒有机质(>0.25 mm,cPOM)的碳、氮储量,大团聚体(0.25~2 mm,SM)的碳储量与秸秆还田量呈显著正相关,而闭蓄态粉黏粒(<0.053 mm,Msc)的碳、氮储量与秸秆还田量呈显著负相关。另外,75%及以下还田量不会显著提高SM、cPOM和mM粒级的C∶N。【结论】东北黑土春玉米种植区可以实现75%的秸秆还田(10800 kg hm^(−2))与186 kg hm^(−2)的化学氮肥配施,与等量单施化肥相比(240 kg N hm^(−2)),减少氮肥用量22.5%。并且与等氮下的单施化肥和25%秸秆还田配施减量化肥相比,能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单位重量表层原状土中大团聚体的有机碳、全氮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化肥减施 团聚体稳定性 碳储量 氮储量
原文传递
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坡地水力性质及水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林丽蓉 陈家宙 +3 位作者 王峰 曾涛 魏强 宋州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9-166,共8页
为探明红壤旱坡地应用稻草覆盖的雨季和旱季保水作用,在湖北省咸宁市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发育的红壤8°坡地上开展田间试验,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稻草覆盖对红壤的持水性、水分有效性、供水性、导水性、含水量及储水量的影响。结果表... 为探明红壤旱坡地应用稻草覆盖的雨季和旱季保水作用,在湖北省咸宁市第四纪红色黏土母质发育的红壤8°坡地上开展田间试验,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稻草覆盖对红壤的持水性、水分有效性、供水性、导水性、含水量及储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持水性和水分有效性,覆盖当年土壤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和有效水容量分别比对照提高6.0%、7.3%和4.4%;稻草覆盖显著减缓了雨季红壤表层饱和导水率的下降幅度,尤其是大雨期间保护地表饱和导水性的作用更明显,102.8 mm的降雨结束之后,稻草覆盖的土壤平均饱和导水率是对照的2.7倍;稻草覆盖对土壤的供水性及非饱和导水性的影响表现为低吸力段增强,高吸力段减弱;土壤储水量在集中降雨阶段的上升幅度和在降雨间歇期的下降幅度都表现为稻草覆盖<对照。总体上,土壤储水量均表现为稻草覆盖>对照;稻草覆盖增加雨季土壤储水量主要通过增加入渗,而增加旱季土壤储水量主要通过减少蒸散发;稻草覆盖增加雨季土壤储水量的作用有限,且保水作用雨季<旱季。因此,稻草覆盖在红壤旱坡地上的雨季和旱季的保水途径、特点及作用大小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覆盖 红壤旱坡地 水力性质 保水性 储水量 季节性
下载PDF
玉米秸秆、甘蔗稍与木薯渣混贮饲料育肥肉牛效果试验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俊 姜源明 +4 位作者 李显 刘伟 赵武 兰宗宝 俸祥仁 《广西农学报》 2016年第4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玉米秸秆、甘蔗稍与木薯渣混贮饲料对育肥肉牛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在肉牛产业化生产中应用推广这一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膘情和毛色一致的30头本地黄牛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以微贮... 【目的】探讨玉米秸秆、甘蔗稍与木薯渣混贮饲料对育肥肉牛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在肉牛产业化生产中应用推广这一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膘情和毛色一致的30头本地黄牛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以微贮甜玉米秸秆(CK组)和玉米秸秆、甘蔗稍与木薯渣混贮饲料为试验组(Ⅰ组)进行进行为期120d育肥试验。【结果】玉米秸秆、甘蔗稍与木薯渣混贮饲料育肥肉牛,平均日增重达826.50g,比单独饲喂微贮玉米秸秆平均日增重提高1.67%;试验组的头均日增重成本比对照组减少5.69%,头日净增益比对照组高2.23元。【结论】在肉牛育肥阶段应用米秸秆、甘蔗稍与木薯渣混贮饲料,能提高肉牛采食量、屠宰率、净肉率和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降低饲养成本、扩大饲料来源、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甘蔗稍 木薯渣 混贮饲料 育肥肉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