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对华战略与对台政策间的逻辑关系辨析——以新一轮对华战略大辩论为分析视角 被引量:9
1
作者 叶晓迪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3-54,共12页
2015年前后,美国国内出现一股对华战略辩论的反思潮,被视为美国对华战略转向的潜在转折点。学界对"美国对台政策服从于其对华战略"这个观点存在一定的共识,然而,既有的研究并未能厘清美国对华战略与对台政策的逻辑关系。有鉴... 2015年前后,美国国内出现一股对华战略辩论的反思潮,被视为美国对华战略转向的潜在转折点。学界对"美国对台政策服从于其对华战略"这个观点存在一定的共识,然而,既有的研究并未能厘清美国对华战略与对台政策的逻辑关系。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以新一轮的对华战略辩论为切入视角,总结美国对华战略转向的原因及其现实效力,进而探讨战略转向与对台政策间的逻辑关系。基于奥巴马时期与特朗普时期的案例分析,本文认为,美国对台政策变化与其国内的对华战略大辩论的强硬、维持现状与和缓三种立场的偏好存在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华战略 对台政策 对华强硬 两岸关系
下载PDF
美国网络安全体制研究及拜登时代对华战略分析研判 被引量:8
2
作者 廖蓓蓓 邢松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26,共6页
[目的/意义]网络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世界各国权力角逐的新战场。对美国网络安全战略体制进行分析研判,希望为我国制定应对措施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过程]该文利用历史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从奥巴马和特朗普两届政府时期的网络安全体... [目的/意义]网络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世界各国权力角逐的新战场。对美国网络安全战略体制进行分析研判,希望为我国制定应对措施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过程]该文利用历史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从奥巴马和特朗普两届政府时期的网络安全体制入手,针对网络安全战略、作战体系、经费投入等方面展开分析,并对拜登时代的战略走向及对我国的影响进行预判。[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美国政府的网络安全战略值得我国借鉴,同时针对拜登时代新的风险和挑战我国应积极做好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安全 战略分析 奥巴马 特朗普 拜登时代 对华战略
下载PDF
印尼对中美竞争的认知与对华策略 被引量:3
3
作者 韦红 王翕哲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66-92,153,154,共29页
对中美两国竞争的认知和立场是影响印尼制定对华策略的重要变量。印尼认为中美贸易战在出口、投资等领域为本国提供了机遇,竭力在此两领域争取合作红利;中美两国地缘政治竞争恶化了地区环境,使印尼面临的外交压力和挑战有所增加,但印尼... 对中美两国竞争的认知和立场是影响印尼制定对华策略的重要变量。印尼认为中美贸易战在出口、投资等领域为本国提供了机遇,竭力在此两领域争取合作红利;中美两国地缘政治竞争恶化了地区环境,使印尼面临的外交压力和挑战有所增加,但印尼也因此而获得了一定的战略机遇。印尼在坚持不结盟和不选边站队的同时,力求积极管理大国竞争。在中美竞争的背景下印尼的对华策略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继续加强与中国合作,同时利用中美竞争,说服美国加大对印尼的经济支持,避免对中国过于依赖;政治安全上,有限引入美国势力,谨慎处理与中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努力在缓解国内对华焦虑与不破坏两国经济合作大局间取得平衡;在地区战略上,有意将中国纳入东盟主导的多边机制之中,对中美竞争进行管理和约束,强化本国构建地区秩序的引领能力。基于印尼的对华策略及打破美国拉拢印尼反华的企图,中国需进一步拓展与印尼的合作领域,建立多领域的利益共同体;关注印尼国内政治形势和舆论风向,准确判断其政策走向;积极参与东盟主导的地区多边机制,努力为其提供公共产品,以实际行动树立可信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中美竞争 对华策略 东盟
下载PDF
美国“全政府”对华战略对中美教育科技交流影响的深度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毛锡龙 徐辉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29,63,共16页
随着中美两国步入大国竞争时代,美国采取"全政府"对华战略,把限制中美教育科技交流,尤其是高科技交流,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手段。"全政府"主要是指决策和执行的"全政府",侧重政府部门之间的广泛协作... 随着中美两国步入大国竞争时代,美国采取"全政府"对华战略,把限制中美教育科技交流,尤其是高科技交流,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手段。"全政府"主要是指决策和执行的"全政府",侧重政府部门之间的广泛协作。在其指导下,特朗普政府的白宫、国务院、教育部等主要行政部门相互协作,推出了系列对华教育科技交流打压、设限的政策和行动,并体现出思想上的统一性、政策上的完整性、行动上协同性等鲜明特点。特朗普政府限制中美教育科技交流将弱化中美战略互信根基,削弱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科技创新力和公共外交软实力,并对中美及全球教育科技交流合作和中国高科技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为拜登政府的对华教育科技交流设置樊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政府” 对华战略 特朗普政府 教育科技交流
原文传递
全面侵华时期昭和天皇的对华战略选择
5
作者 龚娜 《理论界》 2016年第3期76-82,共7页
昭和天皇的态度对日本对华战略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侵华初期的以战迫和主张到占领南京后的积极主战,再到侵华战争僵持期的"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以及日美开战后企图挽回战局的一系列战略选择上,昭和天皇发挥了... 昭和天皇的态度对日本对华战略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侵华初期的以战迫和主张到占领南京后的积极主战,再到侵华战争僵持期的"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以及日美开战后企图挽回战局的一系列战略选择上,昭和天皇发挥了重大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正是由于昭和天皇在御前会议上支持极为苛刻的对华和谈条件,以致遭到中国拒绝后,近卫内阁做出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决定,使战争陷入长期化。对此,昭和天皇难辞其咎,应该担负最大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和天皇 全面侵华 对华战略
原文传递
美国对华“成本强加战略”的提出、结构困境与应对策略(下)
6
作者 顾强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6-23,共8页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积极开展海洋维权行动,美国针对中国提出了“成本强加战略”。“成本强加战略”是长期和平时期的战略,其目的是使发起国获得艰难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所运用的手段包括军事和非军事手段。“成本强加战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积极开展海洋维权行动,美国针对中国提出了“成本强加战略”。“成本强加战略”是长期和平时期的战略,其目的是使发起国获得艰难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所运用的手段包括军事和非军事手段。“成本强加战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成本方面,发起者需要承受相应的成本;在一致性方面,需要维持内部、外部和时间的一致性;在结果方面,是否达到预计效果存在不确定性。从现有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美国对华政策仍处于“成本强加战略”框架当中,该战略的范围将大幅扩大,也将增加新的元素,并将更加注重盟友和伙伴,以共同立场使中国付出更高的代价。对此,中国需要提前布局并积极予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华战略 “成本强加战略” 比较优势 中美关系
下载PDF
美国对华“成本强加战略”的提出、结构困境与应对策略(上)
7
作者 顾强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27-34,共8页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积极开展海洋维权行动,美国针对中国提出了"成本强加战略"。"成本强加战略"是长期和平时期的战略,其目的是使发起国获得艰难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所运用的手段包括军事和非军事手段。"成本强加战...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积极开展海洋维权行动,美国针对中国提出了"成本强加战略"。"成本强加战略"是长期和平时期的战略,其目的是使发起国获得艰难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所运用的手段包括军事和非军事手段。"成本强加战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成本方面,发起者需要承受相应的成本;在一致性方面,需要维持内部、外部和时间的一致性;在结果方面,是否达到预计效果存在不确定性。从现有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美国对华政策仍处于"成本强加战略"框架当中,该战略的范围将大幅扩大,也将增加新的元素,并将更加注重盟友和伙伴,以共同立场使中国付出更高的代价。对此,中国需要提前布局并积极予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华战略 “成本强加战略” 比较优势 中美关系
下载PDF
结构现实主义视角下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8
作者 韩更新 李保东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22-24,共3页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中的“遏制理论”和“安全困境理论”是美国对华和对台政策的理论基础之一;台湾在美国对华遏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美国和中国之所以未曾走向激烈对抗有其重要原因;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对两岸关系的发展的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安全困境 遏制 对华战略 台湾问题
下载PDF
从奥巴马到特朗普:美国对华战略的演变及其独特性
9
作者 范磊 李丙坤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67-72,共6页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中美关系就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波动。作为没有任何执政经历的首位美国总统,其执政方式无疑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更多地把其商人属性纳入其中。特朗普自就任以来,其对华政策兼有继承和调整两个方面,试图通过更加强硬的手...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中美关系就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波动。作为没有任何执政经历的首位美国总统,其执政方式无疑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更多地把其商人属性纳入其中。特朗普自就任以来,其对华政策兼有继承和调整两个方面,试图通过更加强硬的手段来维持美国地位,其对奥巴马政府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地缘方面具体包括台湾、南海、太平洋。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调整突出表现为“美国优先”战略背后的利己主义。就特朗普及奥巴马二者的对华战略做了比较分析,研究了特朗普对奥巴马对华战略的继承及转变,分析了特朗普执政方式的特别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朗普 奥巴马 对华战略 独特性
下载PDF
中美贸易争端的演进过程、动因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1
10
作者 包善良 《国际关系研究》 2018年第4期56-76,共21页
中美贸易争端是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关系向负面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从时间轴上看,中美两国争端在经历酝酿期、试探期、反复期和升级期4个阶段的发展,最终由互征关税措施的落地而导致贸易战正式打响。综合分析来看,"美国优先"战... 中美贸易争端是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关系向负面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从时间轴上看,中美两国争端在经历酝酿期、试探期、反复期和升级期4个阶段的发展,最终由互征关税措施的落地而导致贸易战正式打响。综合分析来看,"美国优先"战略的实施、对华产业规则与产业升级的不满和担忧、美国对华战略趋于消极以及国内选举因素的考量是导致中美贸易争端持续恶化的主要动因。短期来看争端解决的难度较大,而美国对华制裁手段多样化、集中打压中国高科技领域发展将成为中美贸易争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贸易争端 美国对华战略 中美关系 美国优先
原文传递
美国对华战略的“全政府”方式:概念、逻辑与现实 被引量:20
11
作者 刁大明 马嘉帅 《当代美国评论》 CSSCI 2021年第2期21-41,121,共22页
自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开启了以“全政府”方式推进竞争性对华战略的态势。作为一种确保战略实施的原则与方法,“全政府”方式的关键在于政府各要素参与的“全”与“协调”。从历史上看,美国在冷战与反恐战争期间都在对外战略中采... 自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开启了以“全政府”方式推进竞争性对华战略的态势。作为一种确保战略实施的原则与方法,“全政府”方式的关键在于政府各要素参与的“全”与“协调”。从历史上看,美国在冷战与反恐战争期间都在对外战略中采取过类似“全政府”方式,但两者在战略定位、政策协调与社会动员等方面存在不同。特朗普政府为“全政府”方式设定的目标是防范中国的所谓“安全威胁”,在相应的政策实施中有一定的难度,其内部也未形成必要的协调状态,但支撑“全政府”方式的“全社会”状态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呈现出加剧的态势。拜登政府执政后,基本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的竞争性对华战略及其“全政府”方式,但在战略定位与政策协调上面临较大的挑战。美国民众对华负面态度加剧的“全社会”状态,也对拜登政府的“全政府”方式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塑造与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美国竞争性对华战略 “全政府” “全社会”
下载PDF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离岸制衡战略——从小布什政府到特朗普政府 被引量:13
12
作者 逄锐之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8-41,共14页
离岸制衡战略是美国基于其相对孤立的地缘政治优势、雄厚的国家实力和全球同盟体系所制定的,旨在维持和延长其全球霸权优势、削弱潜在地区霸权国家影响,同时避免与其发生直接冲突的国家安全大战略。从小布什政府开始,美国在亚太地区开... 离岸制衡战略是美国基于其相对孤立的地缘政治优势、雄厚的国家实力和全球同盟体系所制定的,旨在维持和延长其全球霸权优势、削弱潜在地区霸权国家影响,同时避免与其发生直接冲突的国家安全大战略。从小布什政府开始,美国在亚太地区开始奉行以对华制衡为中心的战略,其要义是在防止与中国产生直接对抗的同时,在该地区扶植与中国邻近的国家,以达到削弱中国在该地区影响、防止中国成为该地区主导国家、维持美国在该地区主导地位的目的。奥巴马政府推行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和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印太"政策战略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小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亦体现了离岸制衡战略的思路。美国的亚太战略今后将长期遵循这一战略的基本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岸制衡战略 美国对华政策 亚太地区 霸权地位 亚太再平衡 印太
原文传递
美国智库在网络安全政策决策机制中的作用及特点 被引量:12
13
作者 鲁传颖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2-49,64,共8页
智库在美国政治决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负责生产知识、讨论公共政策、交流信息并提供解决方案。在参与美国网络安全政策决策的进程中,美国智库逐步分化为安全导向、自由导向、国际战略导向和专业技术导向四类,它们在政治倾向、关注... 智库在美国政治决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负责生产知识、讨论公共政策、交流信息并提供解决方案。在参与美国网络安全政策决策的进程中,美国智库逐步分化为安全导向、自由导向、国际战略导向和专业技术导向四类,它们在政治倾向、关注议题、政策立场上各有侧重。结合网络安全决策跨领域、跨议题、跨部门的特点,美国智库通过建立平台、议程设置和人才交流等方式,或间接、或直接地把自身的研究成果、思想理念嵌入到美国网络安全决策之中,并对相关政策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美国智库注重对中国网络战略的研究,并与中国相关智库开展了一系列二轨对话、联合研究,在中美网络安全外交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智库 网络安全决策机制 对华网络安全研究与合作
原文传递
话语转向、安全叙事与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 被引量:7
14
作者 山秀蕾 刘昌明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1-44,共14页
美国对中国的威胁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竞争性和对抗性的对华战略是当今学界关注的重点议题,但对其进行原因探究时,叙事的作用时常被忽视。实际上,威胁通常经由叙事得以构建,美国如何通过安全叙事识别、塑造并应对威胁是研究其对华战... 美国对中国的威胁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竞争性和对抗性的对华战略是当今学界关注的重点议题,但对其进行原因探究时,叙事的作用时常被忽视。实际上,威胁通常经由叙事得以构建,美国如何通过安全叙事识别、塑造并应对威胁是研究其对华战略的起点。鉴于国际关系学科的话语与叙事转向,以及该学科在科学主义和权力导向支配下叙事被忽视的客观现实,有必要解构并揭示叙事的基本假设、隐喻和矛盾。综合分析安全叙事对国家对外战略的作用机制可以发现,安全叙事主要通过塑造叙事角色、设定叙事情节、重构叙事话语以及重设叙事边界为国家的对外战略弥合国内政治的分歧、提供道德上的优越性、塑造背景性知识及扩展政策空间。以此为逻辑,拜登政府的对华竞争叙事也是经由以上四种机制作用于对华战略。这种塑造“自我”与“他者”对立的模式始终处于美式战略思维的核心,美国的身份认同也始终伴随着“恒定正义”的自我与“邪恶他者”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登政府 安全叙事 对华战略 话语转向
下载PDF
美国战略界关于对华战略的争论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钊龙 韩召颖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49,127,共17页
自特朗普政府将中国正式确定为美国首要战略竞争对手以来,美国战略界就美国对华战略展开了新一轮争论。其中,对华威胁认知、对华冷战思维及对中俄的大国战略是此次论争的焦点。分析表明,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构成美国唯一战略竞争对手的... 自特朗普政府将中国正式确定为美国首要战略竞争对手以来,美国战略界就美国对华战略展开了新一轮争论。其中,对华威胁认知、对华冷战思维及对中俄的大国战略是此次论争的焦点。分析表明,美国战略界关于中国构成美国唯一战略竞争对手的认知虽基本趋于一致,但在美国有无夸大中国威胁,尤其是在对华全面遏制、意识形态对抗与中俄战略取向问题上仍存在一定分歧。国际环境重大变迁、中美实力格局复杂形态以及美国战略目标内在矛盾等多重因素共同决定了美国战略界的此轮争论不会很快结束,美国对华战略目前也并未“尘埃落定”,中美关系仍处于由双方实际战略互动渐进塑造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美国对华战略 美国战略界 战略争论 战略竞争
原文传递
日本对华安全战略转型:以威慑力构建为目标 被引量:3
16
作者 陆伟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CSSCI 2023年第5期58-82,I0003,I0004,共27页
近年来日本安全战略的转型持续深化。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日本综合性地采取军事推回、经济迟滞、制度规锁和意识形态诋毁等多样化的战略工具,表现出鲜明的诉诸威慑的行为特征,构建对华威慑力作为日本安全战略转型的主要取向逐渐清晰化... 近年来日本安全战略的转型持续深化。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日本综合性地采取军事推回、经济迟滞、制度规锁和意识形态诋毁等多样化的战略工具,表现出鲜明的诉诸威慑的行为特征,构建对华威慑力作为日本安全战略转型的主要取向逐渐清晰化。日本安全战略目标的威慑转向,受战略、实力、政治三方面因素的驱使,历经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实践,特别是受到中美战略博弈和亚太变局的催化,又为威慑力构建逻辑所驱动,其必要性、可能性、有效性的认可在后安倍时代得到进一步强化,将成为较长时期内在日本占据主导地位的安全战略偏好。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弄清日本安全战略转型的底层逻辑、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把握其对华战略竞争的形式和性质以及对亚太安全格局和秩序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也能为丰富威慑理论提供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安全战略 对华安全战略 战略转型 威慑力 对华威慑 后安倍时代 日本政策精英
下载PDF
接触与遏制并重:美国涉港金融制裁考察
17
作者 贾力楠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102,158,共17页
美国涉外金融制裁可分为“因事而制”与“因国而制”两大类。前者的特点是制裁的具体事项源于他国而非涉事主体本国的问题,且美国国会、白宫及财政部没有颁行和实施针对涉事主体所在国家的专项制裁法令及项目。后者的特点是涉事主体因... 美国涉外金融制裁可分为“因事而制”与“因国而制”两大类。前者的特点是制裁的具体事项源于他国而非涉事主体本国的问题,且美国国会、白宫及财政部没有颁行和实施针对涉事主体所在国家的专项制裁法令及项目。后者的特点是涉事主体因其“国内问题”遭受制裁,此类制裁不仅立足于国会的专项立法及总统令,而且依托于针对涉事主体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特定项目,有关国家或地区作为整体意义上的涉事主体,成为实施制裁的主要参考变量。本文经过系统考察后认为,美国系列涉港立法及专项金融制裁项目的开启并非“修例风波”促动的偶发事件,而是美国强化对华遏制战略需求使然。新法案及新项目的出台推动了“因事而制”的既有涉港制裁趋向于“因国而制”的转变,打压的重点随之由非政府领域转向政府核心部门。“因事而制”主导、“因国而制”跟进,将是美国未来涉港金融制裁的主要演化趋势,其背后的主驱动力是美国接触与遏制并重的涉港战略布局,这是美国对华战略不可分割的部分。鉴于人权标准、内涵及外延固有的不确定性,关涉中国香港的“人权问题”仍将是处于“软对抗”状态的中美两国未来战略博弈的重要竞技场。但是,面对针对中国管辖下的自然人、法人实体和公权力部门的不合理制裁,中国政府不会容忍任何形式的外来干涉,将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港问题 金融制裁 美国对华战略 接触与遏制并重
下载PDF
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再认识、再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楚树龙 陶莎莎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18,58,共6页
近一年来,美国在东海、南海等事关中国领土主权的亚太地区安全问题上掀起与中国的对立对抗。这是美国在冷战后20多年内与中国的数次对立对抗之一。中美关系现在和未来可能不是全面的敌对对抗关系,但美国的全球战略、亚太地区战略和对华... 近一年来,美国在东海、南海等事关中国领土主权的亚太地区安全问题上掀起与中国的对立对抗。这是美国在冷战后20多年内与中国的数次对立对抗之一。中美关系现在和未来可能不是全面的敌对对抗关系,但美国的全球战略、亚太地区战略和对华战略决定了其与中国的局部对立对抗会时常发生、不可避免。因此,中国必须在坚持发展与美国"新型大国关系"、避免全面对立对抗的同时,做好与美局部对立对抗的准备并进行有效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美国全球战略 亚太战略 对华战略 中国对美战略
原文传递
战略文化视角下日本对华海洋战略的构想与实践 被引量:2
19
作者 巩浩宇 周帝言 《边界与海洋研究》 2022年第5期47-63,共17页
日本的海洋战略文化是一种“敏感不安”“渴望扩张”“注重身份”的谋强性文化。随着中日海洋力量对比出现结构性变化,应对“中国海上威胁”在日本海洋战略中的排序迅速上升。为此,日本在能力、场域和合作三个层面设置外向性战略布局。... 日本的海洋战略文化是一种“敏感不安”“渴望扩张”“注重身份”的谋强性文化。随着中日海洋力量对比出现结构性变化,应对“中国海上威胁”在日本海洋战略中的排序迅速上升。为此,日本在能力、场域和合作三个层面设置外向性战略布局。在战略手段的运用上,注重对秩序的主导、突出身份与叙事、争夺话语权,形成综合海洋安全保障战略与印太战略互嵌的战略框架。日本战略运作中的焦虑感、扩张性与综合性深刻体现出海洋战略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战略文化 对华海洋战略 美日同盟
下载PDF
印度政府与1949年之噶厦驱逐国民政府驻藏官员事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皓 《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7-152,157,共26页
1949年7月8日噶厦中分裂分子制造的"驱逐汉族人民及国民党驻藏人员的事件",是印度政府策划的反共事件。印度政府首先称事件为"共产党的暴动",接着称为噶厦的"反共暴动"。事件的发生时间与其对华战略密切... 1949年7月8日噶厦中分裂分子制造的"驱逐汉族人民及国民党驻藏人员的事件",是印度政府策划的反共事件。印度政府首先称事件为"共产党的暴动",接着称为噶厦的"反共暴动"。事件的发生时间与其对华战略密切相关。事件发生后,印度政府宣布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的是"宗主权"而非主权。它派遣驻锡金政治专员大雅尔入藏维持既得侵略权益,同时进一步挺进喜马拉雅山南麓各国,制造"保护国链条"。总之,印度政府当时企图制造西藏"独立"和"缓冲区",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治藏主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逐国民政府驻藏官员事件印度对华战略西藏“缓 冲区” “宗主权” “保护国链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