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储能技术发展态势及政策环境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何可欣 马速良 +1 位作者 马壮 薛澳宇 《分布式能源》 2021年第6期45-52,共8页
储能作为平抑新能源发电、降低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电网造成冲击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双碳”政策的提出以及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调节新能源的手段。针对储能行业发展的态势,从储能技术的优势和价值展开论述,从技... 储能作为平抑新能源发电、降低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电网造成冲击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双碳”政策的提出以及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调节新能源的手段。针对储能行业发展的态势,从储能技术的优势和价值展开论述,从技术层面对电化学储能、物理机械储能和新型储能技术的特点和应用需求进行分析,梳理全国强配储能政策以及储能补贴政策,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储能发展的必要性并为不同类型的储能技术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配置 新能源消纳 储能类型 补贴政策 潜力评估
下载PDF
凝析气藏CO_(2)构造埋存量评估方法研究
2
作者 张铃丰 廖新维 +2 位作者 唐康 王晓晨 邹建栋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凝析气藏中复杂的气液相态变化为CO_(2)埋存潜力评估带来很大困难.为了进一步提高凝析气藏CO_(2)构造埋存量的计算准确性,基于物质的量守恒原理,考虑注入CO_(2)与凝析气体混合、反凝析变化、岩石和束缚水形变等因素,推导了凝析气藏生产... 凝析气藏中复杂的气液相态变化为CO_(2)埋存潜力评估带来很大困难.为了进一步提高凝析气藏CO_(2)构造埋存量的计算准确性,基于物质的量守恒原理,考虑注入CO_(2)与凝析气体混合、反凝析变化、岩石和束缚水形变等因素,推导了凝析气藏生产阶段及CO_(2)埋存阶段物质平衡通式,进一步建立了凝析气藏CO_(2)构造埋存量评估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的CO_(2)构造埋存量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度较好,误差在6.42%以内.忽略混合气体偏差因子变化会导致CO_(2)构造埋存量计算结果偏大,误差达到18.61%.忽略反凝析变化则会导致CO_(2)构造埋存量计算结果偏小,这一误差在低埋存压力区间内高达9.93%.该方法对凝析气藏中CO_(2)构造埋存量评估及CO_(2)埋存方案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CO_(2)构造埋存量 物质平衡 埋存潜力评估
广东雷州半岛火山岩二氧化碳矿化封存潜力评估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鹏春 江静练 +1 位作者 程锦辉 赵明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6-84,共9页
火山岩的矿物固碳作用为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_(2))提供了一种永久性的封存解决方案,是一种经济、安全的碳捕集封存(CCS)方式。中国火山岩分布广泛,但对火山岩固碳潜力的研究还很欠缺。文章选择广东省雷州半岛火山岩为研究区,利用Map... 火山岩的矿物固碳作用为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_(2))提供了一种永久性的封存解决方案,是一种经济、安全的碳捕集封存(CCS)方式。中国火山岩分布广泛,但对火山岩固碳潜力的研究还很欠缺。文章选择广东省雷州半岛火山岩为研究区,利用MapGis软件,建立雷州半岛火山岩厚度分布的矢量地理信息数据库,插值得到三维网格化数据体;基于火山岩矿化封存机制和CO_(2)矿化封存潜力评估方法,对雷州半岛火山岩CO_(2)理论矿化封存潜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雷州半岛火山岩总面积约3940 km^(2),总体积约257 km^(3),CO_(2)理论矿化封存量在19~459亿吨之间。其中以雷南火山岩区潜力最大,理论封存量为13~326亿吨;其次为雷北遂溪县以东、湛江市西部区域的火山岩区,理论封存量为2~56亿吨;东海岛区域火山岩,理论矿化封存量虽然不大(1.5~35亿吨),但因其与周边工业排放源较近,具有较好的源汇匹配条件,具备CCS潜力。研究结果不仅对于优选封存CO_(2)火山岩储集区带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为未来开展区域碳捕集与封存工程或产业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CO_(2)矿化 封存潜力 评估方法 雷州半岛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CCUS技术发展及广东离岸封存潜力评估 被引量:5
4
作者 罗海中 吴大卫 +3 位作者 范永春 李鹏春 曾少雁 林海周 《南方能源建设》 2023年第6期1-13,共13页
[目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之一。广东沿海是我国开展二氧化碳(CO_(2))离岸封存项目的潜力区域。了解碳中和背景下CCUS技术发展现状,分析广东近海CO_(2)封存潜力,有助于为未来我国开展大规模CCUS项目特别... [目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之一。广东沿海是我国开展二氧化碳(CO_(2))离岸封存项目的潜力区域。了解碳中和背景下CCUS技术发展现状,分析广东近海CO_(2)封存潜力,有助于为未来我国开展大规模CCUS项目特别是离岸封存工程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文章综述了CCUS各环节的技术路线和发展趋势,探讨了广东近海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的CO_(2)地质封存潜力,总结了我国CO_(2)离岸封存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近年来,我国CCUS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在运输、封存等环节的个别关键技术水平仍在研发示范阶段。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拥有巨大的CO_(2)地质封存潜力,并且与广东沿海大型CO_(2)排放源形成良好的源汇匹配关系,适宜开展CO_(2)离岸封存项目。然而,我国离岸封存还面临技术不成熟、成本高、环境影响不明确、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需要从技术研发、项目集群布局、政策法规支持等方面推进,推动CO_(2)离岸封存发展。[结论]未来我国应该加大对CCUS特别是离岸封存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碳中和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CCUS 离岸封存 CO_(2) 潜力评估
下载PDF
中国水泥行业通过CCUS技术的减排潜力评估 被引量:3
5
作者 魏宁 刘胜男 +1 位作者 魏凤 李小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621-6629,共9页
中国水泥行业面临巨大的碳达峰与碳中和压力.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能够实现化石资源低碳利用的碳减排技术.在中国水泥企业数据基础上,采用全流程CCUS系统模型(ITEAM-CCUS)评估CCUS的碳减排潜力对水泥企业碳中和非常重要.模... 中国水泥行业面临巨大的碳达峰与碳中和压力.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能够实现化石资源低碳利用的碳减排技术.在中国水泥企业数据基础上,采用全流程CCUS系统模型(ITEAM-CCUS)评估CCUS的碳减排潜力对水泥企业碳中和非常重要.模型从源汇匹配距离、捕集率、CCUS技术和技术水平这4个方面设置了10种情景,完成了水泥行业的企业筛选、场地筛选、CCUS技术经济评估和源汇匹配,初步回答了水泥企业结合CCUS的封存场地、减排规模、成本范围和优先项目分布等关键问题.在250 km匹配距离、85%净捕集率、CO_(2)-EWR技术和当前技术水平情景,44%的水泥企业可以利用CO_(2)强化地下水开采(CO_(2)-EWR)技术开展碳减排,累计年碳减排量为6.25亿t,平准化成本为290~1838元·t^(-1);具有全流程CO_(2)-EWR早期示范优势的地区为新疆、内蒙古、宁夏、河南和河北等.水泥企业开展全流程CCUS项目技术可行,可以实现大规模CO_(2)减排,低成本项目具有早期示范机会.研究结果可为水泥行业低碳发展和CCUS商业化部署提供定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行业 全流程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 源汇匹配 减排潜力 技术经济分析
原文传递
考虑电池长时间尺度退化成本的配电网分布式储能与光伏逆变器协同优化
6
作者 方朝雄 陈浩 +2 位作者 吴桂联 路华振 张璐 《供用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8,38,共8页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的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当光伏消纳能力不足时,配电网中会出现设备过载、电压越限等问题。基于分布式储能(distributed energy storage,DES)具有调压平滑、迅速的优点,提出考虑电池长时间尺...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的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当光伏消纳能力不足时,配电网中会出现设备过载、电压越限等问题。基于分布式储能(distributed energy storage,DES)具有调压平滑、迅速的优点,提出考虑电池长时间尺度退化成本的分布式储能与光伏逆变器协同优化方法。首先,考虑经济性优先和分阶段控制,提出分布式储能与光伏逆变器协同控制策略;然后,建立了考虑电池退化成本的分布式储能双层配置模型,上层模型以储能投资成本和退化成本最低为目标优化储能位置和容量,下层模型以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对分布式储能与光伏逆变器进行协同调度;最后,不同算例场景下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电压质量和减少设备过载,同时降低配电网的规划与运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分布式储能 光伏逆变器 协同潜力评估 优化配置 分阶段优化调度
下载PDF
Potential assessment of CO_(2)geological storage based on injection scenario simulation:A case study in eastern Junggar Basin 被引量:3
7
作者 Xin Ma Dong-guang Wen +6 位作者 Guo-dong Yang Xu-feng Li Yu-jie Diao Hai-hai Dong Wei Cao Shu-guo Yin Yan-mei Zhang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1年第4期279-291,共13页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ans to deal with global warming,and saline aquifer storag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promising storage method.Junggar Basin,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X...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ans to deal with global warming,and saline aquifer storage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promising storage method.Junggar Basin,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Xinjiang and with a large distribution area of saline aquifer,is an effective carbon storage site.Based on well logging data and 2D seismic data,a 3D heterogeneous geological model of the Cretaceous Donggou Formation reservoir near D7 well was constructed,and dynamic simulations under two scenarios of single-well injection and multi-well injection were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storage potential and CO2 storage mechanism of deep saline aquifer with re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in 100 km^(2)of the saline aquifer of Donggou Formation in the vicinity of D7 well,the theoretical static CO_(2)storage is 71.967×106 tons(P50)①,and the maximum dynamic CO_(2)storage is 145.295×106 tons(Case2).The heterogeneity of saline aquifer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_(2)in the reservoir.The multi-well injection scenario is conducive to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reservoir space and safer for storage.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theoretical static calculation and the dynamic simulation,the effective coefficient of CO_(2)storage in deep saline aquifer in the eastern part of Xinjiang is recommended to be 4.9%.This study can be applied to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CO_(2)sequestration in the deep saline aquifer in Xinji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geological storage Deep saline aquifer potential assessment Injection scenarios Numerical simulation Junggar Basin
下载PDF
Mapping potential areas for groundwater storage in the High Guir Basin(Morocco):Contribu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被引量:1
8
作者 Abderrahime Nouayti Driss Khattach +1 位作者 Mohamed Hilali Nordine Nouayti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年第4期309-322,共14页
Identification of water potential areas in arid regions is a crucial element for the enhancement of their water resources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fact, water resources system-planning can be used to make va... Identification of water potential areas in arid regions is a crucial element for the enhancement of their water resources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fact, water resources system-planning can be used to make various decisions and implement manage- ment of water resources polic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dentify groundwater sto- rage areas in the high Guir Basin by implemen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Remote Sensing methods. The required data for this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into five critical factors: Topography (slope), lithology, rainfall, rock fracture and drainage. These critical factors have been converted by the GIS into thematic maps. For each cri- tical parameter, a coefficient with weight was attributed according to its importance. The map of potential groundwater storage areas is obtained by adding the products (coeffi- cient × weight) of the five paramet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50% to 64%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High Guir Basin is potentially rich in groundwater, where most of fracture systems are intensely developed. The obtained results are validated with specific yield of the aqui- fer in the study area. It is noted that there i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xcel- lent groundwater potential zones with high flows of water points and it diminishes with low specific yield with poor potential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Guir Basin Groundwater storage Remote Sensing potential assessmen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下载PDF
云南省矿井抽水蓄能电站潜力评估与建设关键技术 被引量:23
9
作者 卢开放 侯正猛 +3 位作者 孙伟 张盛友 方琰藜 高通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6-144,共9页
针对云南省矿井地下空间利用率低、蓄电储能需求日益增长的问题,综合考虑岩石力学、矿山规划、环境、经济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对云南省利用废弃矿井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开发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同时,以常规抽水蓄能电站为基础,结合云南省... 针对云南省矿井地下空间利用率低、蓄电储能需求日益增长的问题,综合考虑岩石力学、矿山规划、环境、经济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对云南省利用废弃矿井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开发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同时,以常规抽水蓄能电站为基础,结合云南省地质条件、矿产资源分布、矿山地下空间分布特点等,对矿井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时站址的选择、地下空间的稳定、地下空间防渗等关键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开发条件优越,现阶段能够较好地满足云南省电力需求;云南省众多矿山的累积采空区已超过1.5×10^(9)m^(3),其中可利用采空区高达1.2×10^(8)m^(3),为建造井下抽水蓄能电站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云南省矿井抽水蓄能电站年总发电量可达3.29×10^(10)kW·h,根据改造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实例计算可知,改造建设的电站每日抽水5 h,其年发电量将达到1.76×10^(8)kW·h。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废弃矿井改造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产生较好的动静态效益。同时,将“智慧矿山”与废弃矿井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相结合,实现智能一体化抽水蓄能,在未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电站 潜力评估 关键技术 采空区 动静态效益
下载PDF
四川盆地理论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潜力评估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刁玉杰 朱国维 +2 位作者 金晓琳 张超 李旭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88-1095,共8页
结合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机理,在国际权威潜力评估公式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地质背景的次盆地尺度CO_2封存潜力评估方法及关键参数取值。同时,以四川盆地为例,依次开展了枯竭油田地质封存与CO_2强化石油开采、枯竭气田与CO_... 结合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机理,在国际权威潜力评估公式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地质背景的次盆地尺度CO_2封存潜力评估方法及关键参数取值。同时,以四川盆地为例,依次开展了枯竭油田地质封存与CO_2强化石油开采、枯竭气田与CO_2强化采气、不可采煤层地质封存与CO_2驱替煤层气,以及咸水层地质封存技术的CO_2地质封存潜力。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利用深部咸水层与枯竭天然气田CO_2地质封存潜力最大,期望值分别达154.20×10~8t和53.73×10~8t。其中,枯竭天然气田因成藏条件好、勘探程度高、基础建设完善,为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利用枯竭气田CO_2地质封存技术实现低碳减排提供了早期示范机会。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潜力评估方法,对进一步开展全国次盆地尺度理论封存潜力评估与工程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地质利用 CO2地质封存 次盆地尺度 潜力评估 关键参数
下载PDF
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文冬光 郭建强 +7 位作者 张森琦 许天福 贾小丰 李旭峰 范基姣 张徽 刁玉杰 胡秋韵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16-1723,共8页
2010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与示范工程"项目。依据我国沉积盆地的地质条件,基本建立了中国CO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体系,初步评估了417个(面积大于200 km2)陆域及浅海沉积盆地的... 2010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与示范工程"项目。依据我国沉积盆地的地质条件,基本建立了中国CO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体系,初步评估了417个(面积大于200 km2)陆域及浅海沉积盆地的CO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参与并合作实施了中国首个、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煤基全流程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示范工程,突破了钻探、灌注、采样、监测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难题;在储存过程中的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仿真模拟、环境影响与安全风险评价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储存 潜力与适宜性评价 示范工程 基础理论研究
下载PDF
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分级及评价思路 被引量:8
12
作者 刁玉杰 刘廷 +3 位作者 魏宁 马鑫 金晓琳 付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3-951,共9页
【研究目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技术被认为是中国化石能源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兜底技术。随着不同地质尺度的封存潜力评价研究日趋广泛和深入,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封存潜力分级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研究... 【研究目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技术被认为是中国化石能源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兜底技术。随着不同地质尺度的封存潜力评价研究日趋广泛和深入,迫切需要建立统一的封存潜力分级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研究方法】本文参考固体矿产、油气矿产等地质勘查等经验,以及国内外咸水层封存潜力级别及评价方法,划分了中国咸水层封存工作阶段及封存潜力级别,并提出了潜力评价思路、计算公式及重要系数取值参考。【研究结果】一是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可设定为普查、详查、勘探和注入四个工作阶段,封存潜力可划分为地质潜力、技术容量、技术经济容量和工程封存量四大类,其中普查阶段对应预测级别(D级),详查阶段对应控制级别(C级),勘探阶段对应探明级别(B级),注入阶段对应工程级别(A级)。二是咸水层封存潜力评价可总体按照储层筛选、潜力定级、潜力计算三个步骤依次开展,有效储层应综合储集条件、盖层封闭性、封存体稳定性条件及深部资源开发影响等因素予以筛选圈定。三是不同级别的封存潜力计算根据应用场景合理选择容积法或机理法公式,以及地质系数、驱替系数、成本系数等关键参数取值,探明阶段需要结合不同的注入方案开展封存潜力数值模拟预测评价。【研究结论】中国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应形成精度由低到高的多尺度多级别动态机制,本文提出的潜力评价级别及方法建议,能够科学地对比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潜力评价数据,也能够为咸水层封存工程审批和深部地下空间管理提供参考,但未来更符合工程实际的潜力计算公式及关键参数赋值,仍需要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不断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层 CO_(2)地质封存 潜力评价 计算公式 系数取值 碳达峰碳中和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蓓 翟世奎 许淑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26,共8页
根据2003年6月和2007年4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Cr、Pb、Zn和Cd等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实测资料,采用3种评价方法(基于沉积物质量标准的评价、生物效应浓度阈值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及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 根据2003年6月和2007年4月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Cr、Pb、Zn和Cd等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实测资料,采用3种评价方法(基于沉积物质量标准的评价、生物效应浓度阈值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及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Cu在第二类沉积物中的比例上升,偶尔对生物产生的负面效应有增加趋势,Cr则恰好相反,Pb、Zn和Cd在不同沉积物标准中所占比例基本不变,对生物的负面效应较低。从总的污染程度来看,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为低级。典型污染要素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r>Cu>Zn>Pb>Cd;各污染物对生态风险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d>Cu>Cr>Pb>Zn,前两种元素是研究区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在三峡工程一期蓄水早期(2003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总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单个污染物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较蓄水前有所增加,2007年的风险水平与1988—1992年基本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 表层沉积物 污染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下载PDF
黑龙江林甸地区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储存条件与潜力评估 被引量:6
14
作者 马永法 周学军 +8 位作者 董俊领 詹涛 王旭 刘玲 刘玉 刘艳 何兰 李昌 史珍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9-189,共11页
CO_(2)地质储存是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经地热勘探与综合研究,黑龙江林甸地区埋藏深度940~2062 m的中生代白垩系泉头组三四段、青山口组和姚家组砂岩层状地层中蕴含丰富的咸水,溶解性总固体可达2000~9000 mg/L,孔隙发... CO_(2)地质储存是减少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经地热勘探与综合研究,黑龙江林甸地区埋藏深度940~2062 m的中生代白垩系泉头组三四段、青山口组和姚家组砂岩层状地层中蕴含丰富的咸水,溶解性总固体可达2000~9000 mg/L,孔隙发育较好,水流速缓慢,其上盖层以白垩系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的层状泥质岩为主,厚度为800~1300 m,未被主要断裂带穿透,封闭良好,决定了其可以作为储存CO_(2)的良好地质储体。同时,大庆市紧邻林甸地区,化工企业众多,碳源集中且充足,规模大,距离短,为研究区的CO_(2)地质储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林甸地区油气资源匮乏,缺少石油井,本次工作首次利用地热勘探井,根据CO_(2)地质储存技术机理,采用国际权威潜力评估公式,开展了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储存的潜力评估。结果表明,其深部咸水层CO_(2)理论储存量为478.91×10^(8)t,有效储存量为11.49×10^(8)t,储存潜力较大,未来可作为大庆、齐齐哈尔等邻近城市减碳的地质储存场所。此项工作的开展,为林甸地区下一步实施CO_(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目标靶区筛选和场地选址及示范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层 CO_(2)地质储存 地质条件 潜力评估
下载PDF
基于GIS的海上油田CO_2-EOR-S数据库建设方法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鹏春 周蒂 +2 位作者 梁希 易林姿 胡罡 《地理空间信息》 2018年第11期50-54,59,125,共7页
海上油田的CO_2-EOR-S潜力评价过程涉及多源、多尺度、多类型的大数据管理与分析问题,基于GIS提出了一种针对海上油田CO_2-EOR-S潜力和适宜性评价的地质空间数据库搭建方法。首先按照资源潜力评价需求,以通过区域石油地质调查与勘探开... 海上油田的CO_2-EOR-S潜力评价过程涉及多源、多尺度、多类型的大数据管理与分析问题,基于GIS提出了一种针对海上油田CO_2-EOR-S潜力和适宜性评价的地质空间数据库搭建方法。首先按照资源潜力评价需求,以通过区域石油地质调查与勘探开发、石油工业测试分析等方式获取的原始数据为源数据;再对源数据进一步细化、归类和共享,并进行关联性编码和分析;最后采用地质数据库数据模型存储数据,同时整合资源潜力评价方法和结果,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评价,从而实现数据的共享、管理、可视化以及分析评价应用,为CO_2-EOR-S技术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群 CO2-EOR CO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 地质空间数据库 GIS
下载PDF
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编图技术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杨 王文科 +5 位作者 贾小丰 张晓娟 李巨芬 金晓琳 石维栋 李永国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4-151,共8页
将全国CO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工作划分为5个阶段,依次为区域级预测潜力(E级)评价、盆地级推定潜力(D级)评价、目标区级控制潜力(C级)评价、场地级基础储存量(B级)评价和灌注级工程储存量(A级)评价阶段.第一阶段编制的成果图件主... 将全国CO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工作划分为5个阶段,依次为区域级预测潜力(E级)评价、盆地级推定潜力(D级)评价、目标区级控制潜力(C级)评价、场地级基础储存量(B级)评价和灌注级工程储存量(A级)评价阶段.第一阶段编制的成果图件主要为全国1∶500万CO2地质储存成果图系;第二、三阶段主要编制沉积盆地CO2地质储存成果图集;第四、五阶段主要编制CO2地质储存示范工程成果图册.提出中国CO2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和编图是一项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完成的工程,评价及编图方法有待通过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和编图的实践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地质储存 潜力 适宜性 评价 编图
下载PDF
我国页岩储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研究
17
作者 桂礼祥 孙平昌 +1 位作者 白悦悦 党洪量 《中国煤炭地质》 2024年第8期26-30,16,共6页
全球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变暖严重,碳封存逐渐引起重视。CO_(2)地质封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碳方式,其中页岩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碳封存地质体。中国拥有多个大型的页岩油气盆地和普遍发育的页岩储层,具有巨大的CO_(2)地质封存潜力,同时... 全球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变暖严重,碳封存逐渐引起重视。CO_(2)地质封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碳方式,其中页岩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碳封存地质体。中国拥有多个大型的页岩油气盆地和普遍发育的页岩储层,具有巨大的CO_(2)地质封存潜力,同时可以提高油气采收率。基于前人关于页岩CO_(2)地质封存的研究,梳理和确定了页岩储层中CO_(2)以吸附封存为主,进一步总结了页岩储层碳封存受温度和压力、有机质含量、孔隙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基于我国主要页岩油气区储层条件,进行了初步的碳封存潜力评价,结果表明页岩中的CO_(2)封存总量约为463 Gt,相当于中国40多年的碳排放量,页岩储层CO_(2)地质封存潜力巨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封存机理 影响因素 潜力评估
下载PDF
典型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静 李娜 林炜洁 《中国防汛抗旱》 2023年第11期24-27,60,共5页
在剖析洪水资源利用潜力概念和总结国内外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方式的基础上,考虑蓄滞洪区不同重现期启用工况下的淹没洪水和区内降雨产汇流形成洪水两方面因素,研究提出了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前提下的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估方法... 在剖析洪水资源利用潜力概念和总结国内外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方式的基础上,考虑蓄滞洪区不同重现期启用工况下的淹没洪水和区内降雨产汇流形成洪水两方面因素,研究提出了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前提下的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估方法。以海河流域永年洼蓄滞洪区为典型案例,利用洪水风险分析、情景分析和水文序列统计等方法,定量评估了其年均期望的可利用洪水资源量。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于我国其他蓄滞洪区的洪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估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年洼蓄滞洪区 洪水资源利用 潜力评估 期望洪水资源量 生态湿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