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洞穴书法景观的分类统计与洞穴旅游发展——以广西桂林市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捷 柯立 俞锦标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8-103,88,共7页
书法景观是近期人文地理中出现的新的研究领域,以洞穴石刻为主体的洞穴书法景观的研究目前尚非常缺乏。本文通过对桂林市域1659个历史石刻的分类统计,首先梳理了洞穴石刻,同时结合洞穴石刻总数分析评价了旅游洞穴的吸引度。其次,划分了... 书法景观是近期人文地理中出现的新的研究领域,以洞穴石刻为主体的洞穴书法景观的研究目前尚非常缺乏。本文通过对桂林市域1659个历史石刻的分类统计,首先梳理了洞穴石刻,同时结合洞穴石刻总数分析评价了旅游洞穴的吸引度。其次,划分了石刻的形式类型和内容类型,进而归纳为6大类旅游相关类型—亦即景点建设、粗放旅游、深层体验、群体旅游、景点历史、民俗,并进行了洞穴石刻相应的分类统计,分析了不同朝代洞穴旅游的兴衰状况和结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 石刻 书法景观 旅游 书法地理
下载PDF
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出土石雕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孙周勇 邵晶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48,63,共10页
皇城台大台基出土石雕是近年来石峁遗址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数量丰富、造型精美、类型多样,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出土背景及年代、分类、使用功能与性质、传统渊源及影响等几个方面出发,对皇城台大台基出土石雕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石峁遗址 皇城台 大台基石雕
下载PDF
石刻文物防环境浸蚀复合保护材料专家系统 被引量:5
3
作者 刘信安 罗彦凤 +1 位作者 王镛先 曹渊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75-180,共6页
利用神经网络BP算法、变步长学习函数和多线程技术构造了聚丙烯酸酯一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胶粘层保护材料和聚丙烯酸-聚有机硅氧烷互穿聚合物表面涂层材料的摩岩石刻复合保护材料的合成最佳配比专家系统。结果表明,由本专家系统指导... 利用神经网络BP算法、变步长学习函数和多线程技术构造了聚丙烯酸酯一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胶粘层保护材料和聚丙烯酸-聚有机硅氧烷互穿聚合物表面涂层材料的摩岩石刻复合保护材料的合成最佳配比专家系统。结果表明,由本专家系统指导合成的两套复合保护材料(一套按最佳预报性能指标合成、另一套按最差预报性能指标合成)在透水气性、吸水率和拉伸强度这三个关键技术指标上,预报性能值基本上达到定量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环境浸蚀材料 摩岩石刻 专家系统 石刻 文物
原文传递
超声波速分析及首波幅度分析方法在石质文物裂隙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马宏林 甄刚 +2 位作者 闫敏 相建凯 王翀 《文博》 2015年第6期90-94,共5页
内部裂隙发育是威胁石质艺术珍品长远保存的最具破坏作用的病害类型,了解石刻的裂隙发育情况,尤其是其在石刻内部的发育情况,对研究制订石刻的保护措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波速分析及首波幅度分析在形状规则的石质文物裂隙位... 内部裂隙发育是威胁石质艺术珍品长远保存的最具破坏作用的病害类型,了解石刻的裂隙发育情况,尤其是其在石刻内部的发育情况,对研究制订石刻的保护措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波速分析及首波幅度分析在形状规则的石质文物裂隙位置的超声检测中具有方法简便,直观性强的优势。本次检测使用数字化非金属超声检测仪,采用网状布点的方式,通过波速分析及首波幅度分析,对乾陵述圣纪碑内部裂隙发育进行了超声检测,确定了其内部的裂隙位置,为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 裂隙 超声检测 波速 首波幅度
下载PDF
茂陵石刻表面污染物和可溶盐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纪娟 王永进 +3 位作者 马涛 王展 董少华 周伟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28,共7页
为了厘清造成茂陵石刻文物劣化的原因和机理,对石刻表面的污染物和析出可溶盐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找出石刻文物劣化和污染物、可溶盐之间的关系,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 为了厘清造成茂陵石刻文物劣化的原因和机理,对石刻表面的污染物和析出可溶盐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找出石刻文物劣化和污染物、可溶盐之间的关系,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FTIR)等仪器对采集的茂陵石刻文物表面污染物和可溶盐进行了表征,用离子色谱(IC)分析了可溶盐的离子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马踏匈奴”石刻雕像表面污染物的主要成分是CaSO4·2H2O,其形成原因是石材与空气污染物经长期化学反应形成的钙质结壳,或者是地下水中可溶盐的毛细运移造成的;“怪兽吃羊”石刻雕像表面析出的可溶盐有Na2SO4、NaNO3和CaSO4·2H2O,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中可溶盐从砖石基座迁移到石刻文物本体,随温湿度变化反复结晶溶解所造成。可溶盐会引起石质文物表面酥粉、片状剥落、内部结构破坏等侵蚀,是茂陵石刻文物的主要病害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陵 石刻 污染物 可溶盐
下载PDF
广元千佛崖大云洞石刻佛像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姜宝莲 《文博》 2015年第4期28-35,共8页
广元千佛崖是位于四川北部的一处重要的石窟寺,其中的大云洞石刻造像,是武则天时期宗教崇拜与政治目的相结合的产物。石刻造像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本文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对大云洞石刻造像的形制、时代、艺术特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 千佛崖 石刻造像 年代分期 文化特征
下载PDF
石峁皇城台石雕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小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6-93,共8页
本文对石峁遗址发现的石雕进行了讨论,辨析了石峁石雕上的几例虎纹;讨论了石雕上的虎食人图案及其与商周时期同类纹饰的内涵。认为石峁石雕上纹样的幅面巨大,是具有公众性的一类纹饰,与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小型私人化的玉雕内涵不同,... 本文对石峁遗址发现的石雕进行了讨论,辨析了石峁石雕上的几例虎纹;讨论了石雕上的虎食人图案及其与商周时期同类纹饰的内涵。认为石峁石雕上纹样的幅面巨大,是具有公众性的一类纹饰,与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小型私人化的玉雕内涵不同,同时认为石雕上纹样与青铜器上所见的兽面纹有直接的发展关系,是铜器兽面纹的直接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 石雕 虎纹 兽面纹
下载PDF
久别重逢的石雕——云冈石窟窟前出土的几件石雕找到了位置 被引量:2
8
作者 员小中 王雁翔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45,共6页
2013年夏秋之际,在云冈石窟五华洞窟檐复建工地,我们发现了500多块石窟塌落的造像残件。其中有的石块可以在1954年水野清一、长广敏雄著的《云冈石窟》第14卷中找到旧照,有的石雕残块与1992年昙曜五窟窟前出土石雕能拼接在一起。事实证... 2013年夏秋之际,在云冈石窟五华洞窟檐复建工地,我们发现了500多块石窟塌落的造像残件。其中有的石块可以在1954年水野清一、长广敏雄著的《云冈石窟》第14卷中找到旧照,有的石雕残块与1992年昙曜五窟窟前出土石雕能拼接在一起。事实证明,这些石雕残块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在昙曜五窟前发掘过的,但又不知何因被填埋在远离昙曜五窟的第12窟正前方的南北向探沟内。经我们调查核对,还找到了一些石块在石窟中原来的位置。这些石雕对我们了解云冈石窟造像,进行雕像恢复以及开展学术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 昙曜五窟 石雕造像
下载PDF
汉画像所见农业生产技术之进步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同海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4-47,共4页
It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echniques in the West and East Han Dynasty.The Stone Sculptures have provided the first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agriculture techniques.The author will d... It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echniques in the West and East Han Dynasty.The Stone Sculptures have provided the first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agriculture techniques.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se materials in the arti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技术 汉画像石 文化艺术 社会经济 封建社会 组成部分 绘画艺术 社会生活
下载PDF
浅析东汉武梁祠画像石中所反映的精神世界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元媛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11年第3期34-36,共3页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实力强大,厚葬之风盛行,因此出现大量画像石祠堂,这些石祠用立体的建筑及绘画形式重现出汉代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其中,以山东的"武梁祠"颇具代表性,这座可完全复原的2世纪祠堂,在与同时期石祠具有相通共性...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实力强大,厚葬之风盛行,因此出现大量画像石祠堂,这些石祠用立体的建筑及绘画形式重现出汉代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其中,以山东的"武梁祠"颇具代表性,这座可完全复原的2世纪祠堂,在与同时期石祠具有相通共性的同时,还有其独特之处,由此构建了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梁祠 东汉 画像石 思想 精神
下载PDF
论历代庐山石刻的文史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迎建 《鄱阳湖学刊》 2010年第6期89-95,共7页
庐山成为文化名山,始于中古,历代佛、道、儒三家文化在庐山相互影响而传承不绝。庐山以其独特的奇峰飞瀑、儒佛道文化,加以所处大江大湖之旁的便利交通,吸引了无数官员、文人学者、骚人墨客前来游览、隐居、讲学,高僧名道来此参禅修道... 庐山成为文化名山,始于中古,历代佛、道、儒三家文化在庐山相互影响而传承不绝。庐山以其独特的奇峰飞瀑、儒佛道文化,加以所处大江大湖之旁的便利交通,吸引了无数官员、文人学者、骚人墨客前来游览、隐居、讲学,高僧名道来此参禅修道。他们观照奇山胜水,寻觅先哲遗踪,情动于中,或题识或纪事,或吟诗或撰联,摩崖镌碑。石刻与名山胜水相得益彰,有着珍贵的文史价值:一是史志价值,记述当时人活动的踪迹,可补史志之不足;二是辑佚价值,可辑补文献图书之不足;三是校勘价值,可以校勘文本某些字句之讹。还有,石刻不少作者署款,提供了创作的准确时间,为研究名人生平提供了可信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 石刻 文史价值
下载PDF
龙门石窟石质雕刻品的保护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建平 《雕塑》 2008年第6期38-40,共3页
龙门石窟属于露天不可移动的大型石窟寺遗址,石质雕刻品数量众多,规模宏大。本文从石质雕刻品存在的病害入手,介绍龙门石窟石质雕刻品的保护修复工作,认为保护修复的前期研究、保护修复的实施、保护修复的档案记录三个环节是保护修复的... 龙门石窟属于露天不可移动的大型石窟寺遗址,石质雕刻品数量众多,规模宏大。本文从石质雕刻品存在的病害入手,介绍龙门石窟石质雕刻品的保护修复工作,认为保护修复的前期研究、保护修复的实施、保护修复的档案记录三个环节是保护修复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讨论了遵循这些环节的必要性,这也是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作的思考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石质雕刻品 保护 程序
原文传递
四川南朝石刻“罐生莲台”图像研究
13
作者 董华锋 闫月欣 《考古学集刊》 2021年第1期188-214,共27页
在四川南朝晚期石刻造像上常见一种"罐生莲台"图像。这种图像是由罐形器和器内伸出的莲台两部分组成。通过比对相关材料可知,不应将"罐生莲台"图像视为普通的瓶花图像,二者之间存在诸多显著的差异。"罐生莲台&... 在四川南朝晚期石刻造像上常见一种"罐生莲台"图像。这种图像是由罐形器和器内伸出的莲台两部分组成。通过比对相关材料可知,不应将"罐生莲台"图像视为普通的瓶花图像,二者之间存在诸多显著的差异。"罐生莲台"图像应源自印度,自萧梁时传入四川后,迅速成为该区域造像体系中的新图样,一直延续至唐代。包括"罐生莲台"图像在内的诸多印度因素是推动四川南朝石刻造像创新发展并最终定型的重要动力。从来源上讲,由建康入益州是这些印度因素最重要的传播路线。不过,建康与益州两地南朝造像上的印度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两地佛教艺术不同的发展轨迹及其对外来文化因素的不同吸纳方式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石刻 罐生莲台 佛教考古 南朝
原文传递
论西汉置西河平周县地望
14
作者 徐海兵 《榆林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32-36,共5页
西河郡是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上郡北部置,行政区划汉在今黄河晋陕峡谷两岸,领三十六县,其中平周县属西河郡。唐宋以来传统的说法一直认为汉平周故城位于今山西介休县西,随着一些带铭文画像石的出土对于平周县的地望,许多学者提出... 西河郡是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上郡北部置,行政区划汉在今黄河晋陕峡谷两岸,领三十六县,其中平周县属西河郡。唐宋以来传统的说法一直认为汉平周故城位于今山西介休县西,随着一些带铭文画像石的出土对于平周县的地望,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但也遗留一些问题,通过前人观点的分析、总结,并结合近年来出土的考古新资料,论证西河郡平周县地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河郡 平周 画像石
下载PDF
五代李茂贞夫妇墓墓葬形制和神道石刻略论
15
作者 崔世平 包建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8-114,共7页
李茂贞夫妇墓是五代时期节度使级别的高等级墓葬。墓葬模仿唐代帝陵使用石室以彰显其身份。其夫人墓的八角形后室和砖雕装饰明显受到河北地区影响,是当时河北集团统治中原王朝历史背景的体现。墓葬神道石刻有重复现象,可能是夫妇二人两... 李茂贞夫妇墓是五代时期节度使级别的高等级墓葬。墓葬模仿唐代帝陵使用石室以彰显其身份。其夫人墓的八角形后室和砖雕装饰明显受到河北地区影响,是当时河北集团统治中原王朝历史背景的体现。墓葬神道石刻有重复现象,可能是夫妇二人两次入葬两次设置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 李茂贞夫妇墓 墓葬形制 石刻
下载PDF
无人机遥感在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三维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16
作者 于丙辰 陈刚 +2 位作者 段淼然 曹飞飞 张笑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3-46,61,共5页
针对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三维重建技术存在的困难,本文基于无人机遥感等平台,利用基于图片的三维重建技术,设计了一种低成本、简便高效、较高精度的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的表面精细几何纹理获取与三维重建的技术流程,对建模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 针对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三维重建技术存在的困难,本文基于无人机遥感等平台,利用基于图片的三维重建技术,设计了一种低成本、简便高效、较高精度的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的表面精细几何纹理获取与三维重建的技术流程,对建模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精度和实用性进行了评价。其结果较好地满足了文物测量的精度要求;为文物保护与展示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全方位、近距离面向公众做三维展示;结果带有精确的地理位置信息,可作为三维GIS平台新的数据采集方法和数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陵墓石刻 无人机遥感 不可移动文物 三维重建 地理信息采集
下载PDF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渊源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杨晓春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4-82,共9页
南京、江宁、句容、丹阳一带的南朝帝陵、王侯墓的神道石刻至今还保存着30多处,但大多只存一二件。而具有当时规模的有丹阳三城巷梁文帝萧顺建陵存石兽2件、石柱2件、石碑座2座,南京尧化门外甘家巷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存石兽2件、石碑座... 南京、江宁、句容、丹阳一带的南朝帝陵、王侯墓的神道石刻至今还保存着30多处,但大多只存一二件。而具有当时规模的有丹阳三城巷梁文帝萧顺建陵存石兽2件、石柱2件、石碑座2座,南京尧化门外甘家巷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存石兽2件、石碑座2座、石柱础1件、石柱1件、石碑2座,南京张库村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存石兽2件、石柱2件、石碑1件、石碑座1座。虽有例外,仍可推知石刻规制为石兽、石柱、石碑各2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陵墓 神道石刻 石兽 石柱 渊源
原文传递
南朝陵墓石刻三维数字化保护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葛怀东 邓抒扬 《城市勘测》 2014年第6期14-16,27,共4页
南朝陵墓石刻为南朝帝王、贵族陵墓神道石刻。由于千余年来不断遭受自然及人为破坏,南朝陵墓石刻已处于濒危境地。而三维数字化技术能够使石刻文物本体及其所处遗址环境的方位信息得以永存。文章介绍了南朝陵墓石刻的艺术价值与保存状况... 南朝陵墓石刻为南朝帝王、贵族陵墓神道石刻。由于千余年来不断遭受自然及人为破坏,南朝陵墓石刻已处于濒危境地。而三维数字化技术能够使石刻文物本体及其所处遗址环境的方位信息得以永存。文章介绍了南朝陵墓石刻的艺术价值与保存状况,并针对南朝陵墓石刻体态庞大、形态复杂、不可移动以及多数暴露在荒郊野外等特点,引入自适应三维重建系统与三维全景空间测量技术,构建南朝陵墓石刻数字化保护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陵墓石刻 数字化保护 三维重建 文物保护
下载PDF
大足石刻的气象环境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卉丽 蒋思维 席周宽 《华夏考古》 CSSCI 2004年第1期55-59,共5页
本文从大足石刻区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等方面 ,总结出石刻区温差小、降水量充沛、蒸发量小 ,气候温暖湿润的特点 。
关键词 大足石刻 气象环境 温度 相对湿度 降水量 风化 摩崖造像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石雕论--石兽、石人与石佛 被引量:7
20
作者 石松日奈子 杨效俊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9-91,共13页
In China,during the Han dynasty,large-scale,three-dimensional stone sculpture appeared.Stone animals and stone human figures were erected in front of tombs and on their approach routes.Chinese art,which had long loath... In China,during the Han dynasty,large-scale,three-dimensional stone sculpture appeared.Stone animals and stone human figures were erected in front of tombs and on their approach routes.Chinese art,which had long loathed realistic representation of human body,began to turn towards the human body.However,these stone human figures were cloaked in thick garments,and their expression was nothing more than generalized surface treatments.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5th century,Chinese stone sculpture met an unprecedented foreign influence in its encounter with Buddhist art,and there was a rapid development of human figural sculpture viaBuddhist sculptures.In the Tang dynasty,a Chinese style of Buddhist sculpture,fitted with both bodily expression and decorative qualities,matured.On the other hand,the erection of stone sculptures and steles spread in the general classes and in regional areas,given the undercurrent of China’s native preference for,and reverence of,jade.Chinese stone sculpture developed amidst a repetition of being greatly swayed by the "foreign" and held back by the ’traditional.’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tone sculpture,it was always foreign cultures that brought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birth of new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雕 石兽 石人 石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