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和被动句——汉语被动句的认知语义基础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牛保义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35-45,共11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汉语被动句的认知语义基础 ,主要探讨了“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变化对汉语被动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 ,在汉语被动句的打造过程中 ,“被”字的语义状态化表现为“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由...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汉语被动句的认知语义基础 ,主要探讨了“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变化对汉语被动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 ,在汉语被动句的打造过程中 ,“被”字的语义状态化表现为“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由离散性和时间性衰减为非离散性和非时间性 ;“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衰减是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结构“N2 +被 (N1)V”语法化为“S +被 (O)P”语法结构的认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数量特征 被动句 汉语 认知语义基础 语法特征 语义状态化
下载PDF
评高兴刚的中间结构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韩景泉 何建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20,30,共7页
高兴刚(2000)提出,中间动词的逻辑主语是PRO以及中间结构的派生涉及wh 移位。应该说,高文的分析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理论问题。事实上,中间动词来源于对应的及物动词,其间经历了一个状态化的词汇派生过程,即动词在状态化构词规则的作用下... 高兴刚(2000)提出,中间动词的逻辑主语是PRO以及中间结构的派生涉及wh 移位。应该说,高文的分析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理论问题。事实上,中间动词来源于对应的及物动词,其间经历了一个状态化的词汇派生过程,即动词在状态化构词规则的作用下改变了原有的概念结构,从而生成中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结构 论元 论旨角色 状态化
下载PDF
“似的”结构 被引量:7
3
作者 朱俊阳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6-353,共8页
本文从"的"字结构的对立面来研究"似的"结构,认为"似的"结构有自述和转述之分,"似的"结构是把一个认知域中的成员放入另一个认知域中重新认识,语法功能上表现出状态化,使事物呈现出无界化。&qu... 本文从"的"字结构的对立面来研究"似的"结构,认为"似的"结构有自述和转述之分,"似的"结构是把一个认知域中的成员放入另一个认知域中重新认识,语法功能上表现出状态化,使事物呈现出无界化。"似的"结构语义上具有不确定性,该结构的状态、比较、推断三种语义不可分化。最后从句式语法的角度探讨了"似的"句,认为"似的"句首先是一个状态句,其次才是一个等同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的” 自述 转述 状态化 不确定性 句式
原文传递
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 被引量:5
4
作者 田艳艳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115-117,124,共4页
存现动词是非宾格动词,存现句中的及物动词和非作格动词是衍生的非宾格动词。在文献回顾中,发现Pai Haihua的施事删除规则只能很好的解释存现句中的及物动词,而不能解释此结构中的非作格动词。现重点分析存现句中的非作格动词,认为它们... 存现动词是非宾格动词,存现句中的及物动词和非作格动词是衍生的非宾格动词。在文献回顾中,发现Pai Haihua的施事删除规则只能很好的解释存现句中的及物动词,而不能解释此结构中的非作格动词。现重点分析存现句中的非作格动词,认为它们是在词汇语义表达界面上,经过施事客体化衍生成的非宾格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生非宾格动词 状态化 施事降级 施事客体化
下载PDF
短语对举的状态化功能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峰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3,共10页
汉语中不同结构类型的短语在对举后都表现出表达功能上的变化。名词性短语对举后具有一定的陈述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知觉体验性"特征,常用来陈述事物的某种状态。动词短语通过动作行为主体、客体、方式的一般化或者动作自身... 汉语中不同结构类型的短语在对举后都表现出表达功能上的变化。名词性短语对举后具有一定的陈述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知觉体验性"特征,常用来陈述事物的某种状态。动词短语通过动作行为主体、客体、方式的一般化或者动作自身的概念化完成从"动作"向"状态"的转化。形容词短语对举表现"对照""比较"这样一种认知活动,具有时间性特征,因此充当谓语成分的光杆性质形容词表达的实质是对事物某种"状态"的认知。总之,汉语中的短语对举呈现出"状态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举 短语 状态化 表达功能
下载PDF
去及物化结构的句法—语义界面研究
6
作者 高秀雪 《海外华文教育》 2020年第2期65-72,共8页
基于施力者和反施力者的事件理论模型,本文认为去及物化符合力相互作用的规律,去及物化结构的施事在施力过程中背景化,语义上降格,句法上隐形,受事论元受到凸显而前景化,在句法上实现为主语。概念语义因素影响去及物化结构的句法形式表... 基于施力者和反施力者的事件理论模型,本文认为去及物化符合力相互作用的规律,去及物化结构的施事在施力过程中背景化,语义上降格,句法上隐形,受事论元受到凸显而前景化,在句法上实现为主语。概念语义因素影响去及物化结构的句法形式表征,该句法—语义界面条件不仅包括施力—动态事件结构限制,还包括去及物化中事件状态化和主观化的语义条件。汉语去及物化实现较英语去及物化更具有灵活性和多产性,其语言类型学差异的原因在于汉语动词性双音节构造和体貌凸显有助于减少事件的动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及物化结构 句法-语义界面 状态化 主观化
下载PDF
描摹结构“X样”的功能表达与叠合动因 被引量:3
7
作者 胡承佼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75-82,94,共9页
比况助词"样1"功能上表现为状态化,以陈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摹状助词"样2"功能上表现为状态指别,以指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X样1"呈现自述/转述和测断/比拟的特点,"X样2"呈现... 比况助词"样1"功能上表现为状态化,以陈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摹状助词"样2"功能上表现为状态指别,以指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X样1"呈现自述/转述和测断/比拟的特点,"X样2"呈现自指/转指和实呈/比拟的特点。引起"X样"表达叠合的动因有:高层功能的一致性、语义积淀的关联性以及凸显视角的转换性。最后,提出了将比况助词与摹状助词合并为描摹助词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 状态化 状态指别 描摹 表达叠合
下载PDF
“挂”类动词阶段性特征初探 被引量:10
8
作者 帅志嵩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4-92,共9页
"挂"类动词具有"动作·状态"的复合语义特征。本文通过考察"挂"类动词在真实语料《王朔自选集》中的表现,根据它们所出现的环境,即施事性强弱的不同,刻画这类动词的阶段性特征。调查显示,"挂&qu... "挂"类动词具有"动作·状态"的复合语义特征。本文通过考察"挂"类动词在真实语料《王朔自选集》中的表现,根据它们所出现的环境,即施事性强弱的不同,刻画这类动词的阶段性特征。调查显示,"挂"类动词存在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在所调查的49个"挂"类动词中,11个动词与"挂"的表现比较一致;而且典型的"挂"类动词表现出强烈的动性倾向。"挂"类动词概念意义的阶段性特征表现为动态、界性、静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挂” 施事性 动态 静态 界性
原文传递
静态与动态——传统和认知语法视角下的英汉语言表达状态对比 被引量:7
9
作者 邵惟韺 邵志洪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8-105,共8页
本研究提出语言的"表达状态"这个概念,并从传统语法和认知语法角度对比研究英汉语言表达状态,旨在揭示英语静态表现法与汉语动态表现法的机制与动因。研究包括传统语法视角下的英汉语言表达状态对比研究和认知语法视角下的英... 本研究提出语言的"表达状态"这个概念,并从传统语法和认知语法角度对比研究英汉语言表达状态,旨在揭示英语静态表现法与汉语动态表现法的机制与动因。研究包括传统语法视角下的英汉语言表达状态对比研究和认知语法视角下的英汉语言表达状态对比研究,后者包括英汉语法隐喻使用对比以及英汉认知框架途径表达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达状态 静态 动态 机制 动因
下载PDF
汉语动词分类的认知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松松 沈菲菲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21-128,共8页
国内外动词研究皆始于动词分类。动词分类与情状类型既相互关联又彼此区别。结合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汉语界对汉语动词的传统分类研究,汉语动词分类应遵循原型-扩展模型,以认知视角下的有界(动态)vs.无界(静态)为分类标准。而且... 国内外动词研究皆始于动词分类。动词分类与情状类型既相互关联又彼此区别。结合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汉语界对汉语动词的传统分类研究,汉语动词分类应遵循原型-扩展模型,以认知视角下的有界(动态)vs.无界(静态)为分类标准。而且,这种认知分类来源于人类共同的或者类似的日常生活体验,具有涉身体验性,"起始性"是汉语动词的普遍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分类 情状类型 动态 静态 原型-扩展 起始性
原文传递
论英语语句情状动静态的相对性及其转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贺学勤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77-83,共7页
情状是言语者所说语句的时间特征类型,判断情状的依据在于语句所表达的时间特征和语句主体的主观意识性,其基本核心在于语句的谓语动词。英语的情状可分为四类:状态、行为、完结与成就,其中状态情状以同质性和主体的无主观意志区别于其... 情状是言语者所说语句的时间特征类型,判断情状的依据在于语句所表达的时间特征和语句主体的主观意识性,其基本核心在于语句的谓语动词。英语的情状可分为四类:状态、行为、完结与成就,其中状态情状以同质性和主体的无主观意志区别于其它三类具有或不具有主观意志性的异质类动态情状。一定的语句成分和语法手段可以使情状性质受到限制甚至改变,静态情状可以动态化而不改变其类型,动态情状则完全可以转变为静态情状,体现了语言表达中的情状相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状 动态性 静态性 相对性 转化
下载PDF
语言中两大基本语义语法范畴:“动态”与“静态”——从“了”谈起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书秋 肖任飞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2-126,共5页
"动态"与"静态"是所有人类语言中都具有的两大语义语法范畴,它是外部世界运动与静止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人类语言中投射的结果;动态范畴是绝对的,静态范畴是相对的,静态范畴是动态范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两者之间既... "动态"与"静态"是所有人类语言中都具有的两大语义语法范畴,它是外部世界运动与静止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人类语言中投射的结果;动态范畴是绝对的,静态范畴是相对的,静态范畴是动态范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两者之间既相互对立又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动态范畴不等同于体范畴,应对"动态范畴"作广义理解;现代汉语中的"了"是一个典型的动态标记;从"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汉语中一些非连续性语义成分间的相互限制选择关系作出通俗、简明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 静态 范畴 感知 -d→d
下载PDF
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关于“风雪”、“酒”、“火”的描写
13
作者 蒋福星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46-51,共6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见高中语文第四册)的“风雪”描写向来为人称道,其中关于“酒”的细节描写,却为人所忽视;至于“火”的描写,论者虽不少,但也只是在分析情节时一笔带过.笔者认为,“酒”、“火”同“风雪”一样,都是施耐庵苦心经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见高中语文第四册)的“风雪”描写向来为人称道,其中关于“酒”的细节描写,却为人所忽视;至于“火”的描写,论者虽不少,但也只是在分析情节时一笔带过.笔者认为,“酒”、“火”同“风雪”一样,都是施耐庵苦心经营且独具匠心的象征物.本文试略作分析,以祈向同行请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the INTENSIVE complementationthe CURRENT and resulting contributethe stative dynamicthe postmodification
下载PDF
英语动词静态和动态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欢 卢毅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1-24,共4页
英语的构句以动词为核心,研究动词的语法意义对英语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本文就英语动词易混淆的静态和动态涵义,即表达状态和动作含义的动词的基本语法特征加以比较,以期对它们的“词汇意义”和“进行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 动词 静态 动态
下载PDF
谈英语形容词的静态和动态问题
15
作者 凌如珊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55-57,65,共4页
英语中静态和动态的语义范畴 ,除动词外 ,也表现在形容词中。英语形容词就其词汇意义而言 ,可分为静态形容词和动态形容词 。
关键词 英语 形容词 静态 动态 用法 语义
下载PDF
静态与动态在翻译中的转换——《曾达的囚徒》英译汉浅析
16
作者 陆彦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2-55,共4页
在英语中,本属于由动词表达的动作等概念常常会用名词、介词与名词构成的短语、弱式动词和虚化动词、形容词、副词来表达,从而使英语呈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与英语相比,汉语在叙述中多用动词。由于在汉语中,动词或动词词组可以担当各种... 在英语中,本属于由动词表达的动作等概念常常会用名词、介词与名词构成的短语、弱式动词和虚化动词、形容词、副词来表达,从而使英语呈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与英语相比,汉语在叙述中多用动词。由于在汉语中,动词或动词词组可以担当各种成分,动词的灵活应用可以使汉语的动态性跃然纸上。既然汉语的叙述倾向于多用动词,那么在英译汉的过程中遇到原本应该由英语动词表达的动作等概念时,汉语将如何转换。文章将通过对Anthony Hope所著的《曾达的囚徒》英译汉版本的分析探讨在英译汉的过程中的动静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 动态 翻译
下载PDF
Tense,Aspect,Mood and Aktionsart in Mesqan:A South Ethio-Semitic language spoken in Ethiopia
17
作者 Ousman Shafi 《宏观语言学》 2018年第2期1-15,共15页
Mesqan is a South Ethio-Semitic tongue which is mainly worn in day-to-day message by a people of 179,737 communities in the Gurage Zone,Ethiopia,whose linguistic skin was not well expressed.The inner aspire of this pa... Mesqan is a South Ethio-Semitic tongue which is mainly worn in day-to-day message by a people of 179,737 communities in the Gurage Zone,Ethiopia,whose linguistic skin was not well expressed.The inner aspire of this paper is to offer a complete account of tense,aspect,mood and aktionsart structures of the Mesqan tongue.The paper is expressive in character,as the lessons are mostly worried with telling what is really being in the tongue,and mostly rely on main linguistic facts.The linguistic facts,i.e.the elicited grammatical facts regarding tense,aspect,mood and aktionsart,were composed from local speakers of the tongue during 12 months of fieldwork mannered among 2011 and 2012 in four Mesqan villages and in Butajira,the managerial hub of the Mesqan Woreda.The perfective aspect in the tongue emphasizes the endpoint of the oral state with dynamic verbs,but the imperfective aspect relates with the lexical semantics of the verb,which can be practical when their purposes with stative and dynamic verbs are evaluated.Concerning tense,the past and the non-past tense in the tongue are distinguished by assisting verbs and a verb in the imperfective aspect is able to happen with states in the past and in the non-past,i.e.present or future.Future time can also be uttered by an anticipated act throughout the grouping of the future.In addition,an action happening in the past and still around in the tongue is marked by a zero morpheme in the present perfect.Concerning mood,the language has agent-oriented moods that are articulated by verb inflection,and speaker-oriented moods that are articulated by a periphrastic structure.Regarding aktionsart that denotes a specific phase in a verbal condition,like period,regularity,etc.Mesqan has two aktionsarten which are noticeable by periphrastic structures,that is the progressive and the prosp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ktionsart ASPECT dynamic imperfective MOOD periphrastic perfective stative TENSE
下载PDF
静态与动态在翻译中的转换——《在亚当之前》英译汉浅析
18
作者 黄璐 《海外英语》 2013年第5X期155-156,共2页
在英语中,本属于由动词表达的动作等概念常常会用名词、介词与名词构成的短语.弱式动词和虚化动词、形容词、副词来表达,从而使英语呈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与英语相比,汉语在叙述中多用动词.由于在汉语中,动词或动词词组可以担当各种成... 在英语中,本属于由动词表达的动作等概念常常会用名词、介词与名词构成的短语.弱式动词和虚化动词、形容词、副词来表达,从而使英语呈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与英语相比,汉语在叙述中多用动词.由于在汉语中,动词或动词词组可以担当各种成分,动词的灵活应用可以使汉语的动态性跃然纸上。该文分析了廖美珍教授的译作《在亚当之前》是如何将原文中的名词视情况转化为汉语中的动词,实现两种语言间动静态的转换,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 动词 静态 动态
下载PDF
从《苔丝》原著与中译本的对比看英汉表达间的差异
19
作者 付臣静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50-54,共5页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文章试图从静态与动态、替换与省略的角度去对比分析《德伯家的苔丝》原著与两个中文译本之间的差别,以探讨英汉之间在表述方面的差异,以期对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对比语言学 静态 动态 替代 省略
下载PDF
静态英语中的动态及翻译
20
作者 王鸣妹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77-78,82,共3页
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但也不乏生动形象的动态表达。文章首先分析了产生英语静态和汉语动态的原因,继而通过实例剖析了静态英语中的动态表现,并针对英语的这种语言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静态 动态 翻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