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GLA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近期及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幸冰峰 洪敏 +3 位作者 周歆 张凯娜 刁胜朋 吴洪鸿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62-765,共4页
目的:观察PGLA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SHS)近、远期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Ⅰ期SH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疗法,每日1次。治疗组采用PGLA穴位埋线配合康复训练疗法,埋线治疗... 目的:观察PGLA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SHS)近、远期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Ⅰ期SH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疗法,每日1次。治疗组采用PGLA穴位埋线配合康复训练疗法,埋线治疗每5 d进行1次。两组均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22/30)、56.67%(17/30),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28/30)、86.67%(26/3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VAS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Fugl-Meyer评分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GLA穴位埋线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后Ⅰ期SHS近、远期疗效方面优于普通针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LA穴位埋线 脑卒中 期肩手综合征
原文传递
悬艾结合淋巴引流技术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豪 李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悬艾结合手法淋巴引流(MLD)技术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神经内科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悬艾组、手法淋巴引流组、悬艾+手法淋巴引流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基本的康复治疗,悬艾组在基... 目的探讨应用悬艾结合手法淋巴引流(MLD)技术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神经内科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悬艾组、手法淋巴引流组、悬艾+手法淋巴引流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基本的康复治疗,悬艾组在基本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悬艾治疗,手法淋巴引流组在基本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淋巴引流。悬艾+手法淋巴引流组在基本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悬艾+手法淋巴引流治疗。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肿胀程度、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总被动关节活动度(TPM)、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以及临床效果。结果悬艾组与悬艾+手法淋巴引流组的VAS评分分别为(4.90±1.12)、(3.54±1.78)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的(6.21±0.78)分和手法淋巴引流组的(5.92±1.0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艾+手法淋巴引流组与手法淋巴引流组的肿胀程度分别为(5.31±1.54)、(7.21±1.87)ml,均低于悬艾组的(11.09±2.08)ml和常规治疗组的(12.56±1.2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艾+手法淋巴引流组的FMA评分(23.76±4.67)分和TPM(227.17±10.18)°高于悬艾组的(13.57±4.12)分、(198.87±11.34)°,常规治疗组的(14.11±3.24)分、(192.34±14.23)°和手法淋巴引流组的(15.23±2.78)分、(197.42±17.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四组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悬艾+手法淋巴引流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常规治疗组的50.00%、悬艾组的56.67%、手法淋巴引流组的6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悬艾的温热效应结合手法淋巴引流的消肿作用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进行结合治疗,能够对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起到非常显著的疗效,此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艾 淋巴引流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下载PDF
针药结合治疗脑梗死后Ⅰ期肩手综合征
3
作者 陈颖 甄玉婷 +4 位作者 杨海波 徐朝辉 高爱民 任红 李轩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8期877-880,共4页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Ⅰ期肩手综合征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医联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Ⅰ期肩手综合征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医联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生活能力评分、超声检查三项参数、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肢体活动程度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U、VAS、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流速度、静脉内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压积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方法联合针药结合疗法治疗脑梗死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期肩手综合征 疼痛程度 生活能力 血液流变学 肩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负压机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效果
4
作者 游桂娟 刘中华 +1 位作者 游国清 陈伟雄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7期184-187,共4页
目的观察负压机械刺激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改善状况。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住院,病程1~3个月,且临床症状符合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 目的观察负压机械刺激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改善状况。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住院,病程1~3个月,且临床症状符合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进行常规的临床药物治疗以及康复锻炼,治疗组增加负压机械刺激治疗。比较治疗2周及4周后患手的肿胀值、VAS评分、上肢FMA评分、MBI评分。结果治疗2周及4周后,治疗组的VAS评分、患手的肿胀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组的FMA评分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机械刺激能更进一步减轻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水肿及疼痛,对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改善日常生活质量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 机械刺激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水肿 淋巴回流
下载PDF
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 被引量:13
5
作者 谷文英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19期31-33,共3页
目的:探究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1例)和B组(41例)。B组患者行康复训练治疗,A组患... 目的:探究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1例)和B组(41例)。B组患者行康复训练治疗,A组患者行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干预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结果:A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为(7.08±4.7)分,高于B组[(7.03±4.61)分,P> 0.05];治疗1个月后VAS评分为(2.05±1.07)分,显著低于B组[(4.02±2.17)分,P <0.05]。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7.80%)显著高于B组患者的(63.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77,P <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可取得较佳的临床疗效,患者的疼痛和肿胀程度得到了缓解,生活自理能力给予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灸 康复训练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疗效
下载PDF
火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晓旭 高杨阳 +2 位作者 赵玉茜 冯博 郗海涛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11期84-88,共5页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90例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火针...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90例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火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分别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手综合征评分(SHSS)、上肢功能Fugl-Meyer评估量表(FMAS)评分、患肢血管超声参数(患肢最大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和血管厚度),并评定疗效。结果: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组退出2例,最终两组各43例完成研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2%(40/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42%(32/4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侧上肢VAS评分、SHSS及患肢血管内径、血管厚度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患侧上肢VAS评分、SHSS及患肢血管内径、血管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S评分、患肢最大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MAS评分、患肢最大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脑卒中后SHSⅠ期有较好疗效,可有效改善患侧关节肿胀疼痛程度、血液循环状态和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中药离子导入 火针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