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杏叶提取物对抑郁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氧化应激及锥体神经元兴奋/抑制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朱传安 张贤华 +7 位作者 陈进东 夏玉平 黄志源 马增明 谢彬 谢彦颖 谢奕彬 李桂文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0-217,共8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所致抑郁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氧化应激及锥体神经元兴奋/抑制(excitatory/i...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所致抑郁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氧化应激及锥体神经元兴奋/抑制(excitatory/inhibitory,E/I)平衡的影响。方法:48只SPF级7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生理盐水组(CTRL+Veh组)、对照+GBE组(CTRL+GBE组)、模型+生理盐水组(CUMS+Veh组)、模型+GBE组(CUMS+GBE组),每组12只小鼠。CUMS+Veh组和CUMS+GBE组小鼠采用CUMS方法建立抑郁模型,造模期间CTRL+GBE组和CUMS+GBE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GBE(70 mg/kg,1次/d),CTRL+Veh组和CUMS+Veh组小鼠无应激、腹腔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造模结束后采用糖水偏爱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检测小鼠抑郁行为,采用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自主运动、探索能力、焦虑行为。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mPFC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全细胞记录检测神经元E/I平衡,包括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EPSC)与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IPSC)。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双因素(是否给予GBE,是否给予CUMS造模,用GBE×CUMS表示)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小鼠旷场中央区活动时间及运动总距离、糖水偏爱率比较,GBE×CUMS交互作用显著(F=24.90,4.82,3.91,均P<0.05)。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CUMS+Veh组小鼠旷场中央区活动时间[(47.15±3.58)s]及运动总距离[(19.33±0.86)m]、糖水偏爱率[(59.11±8.79)%]均低于CTRL+Veh组[(61.55±2.49)s、(23.24±1.21)m、(84.02±7.45)%](均P<0.01),CUMS+GBE组[(56.51±3.53)s、(20.75±1.31)m、(70.80±11.79)%]均高于CUMS+Veh组(均P<0.05)。各组小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悬尾不动时间比较,GBE×CUMS交互作用显著(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 氧化应激 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小鼠
原文传递
氯胺酮在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
2
作者 每晓鹏 王智明 +2 位作者 张惠 徐礼鲜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9-244,共6页
为探讨临床有效浓度的氯胺酮(ketamine,KTM)在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sia gelatinosa,SG)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应用红外可视神经组织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在电压钳模式下,观察了KTM对自发性抑制性和兴... 为探讨临床有效浓度的氯胺酮(ketamine,KTM)在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sia gelatinosa,SG)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应用红外可视神经组织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在电压钳模式下,观察了KTM对自发性抑制性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inhibitory an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IPSCs and sEPSCs)的频率和幅值的影响。结果显示:(1)钳制电压在0mV时,在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中加入10-5mol/LAP-V和10-6mol/LCNQX,可记录到sIPSCs。将此时记录到的频率和幅值都作为前对照组的基础值(100%)。给予10-4mol/LKTM后,与前对照组相比,sIPSCs频率为127.93%±25.17%(P<0.05),幅值为104.78%±11.35%(P>0.05,n=7);(2)钳制电压为-70mV时,在ACSF中加入3×10-7mol/L士的宁和10-6mol/L荷包牡丹碱后,可观察到sEPSCs。加入10-4mol/LKTM后,与前对照组相比,sEPSCs的频率和幅值分别为97.89%±4.06%和101.63%±7.66%(P>0.05,n=8)。以上结果提示:(1)KTM增加了sIPSCs的频率,而对幅值没有明显影响,即KTM引起突触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而对突触后神经元的作用不明显;(2)KTM对sEPSCs的频率和幅值均未见明显影响,说明KTM在SG内对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无显著影响。由此我们推测KTM在脊髓SG内主要通过增强抑制性信息传递发挥作用,KTM增强SG内突触前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可能与其在脊髓背角发挥麻醉和镇痛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脊髓背角Ⅱ层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 大鼠
下载PDF
贝沙罗汀拮抗Aβ_(25-35)诱导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文博 寇亚芬 +2 位作者 张引国 赵景霞 张玲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285-289,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β淀粉样蛋白Aβ_(25-35)损伤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的靶点及贝沙罗汀的可能拮抗效应。方法:以出生7~14 d Wistar大鼠海马脑片为研究对象,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自发兴奋性突触... 目的:初步探讨β淀粉样蛋白Aβ_(25-35)损伤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的靶点及贝沙罗汀的可能拮抗效应。方法:以出生7~14 d Wistar大鼠海马脑片为研究对象,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 EPSCs)和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分析不同组神经元s EPSCs和mEPSCs幅度及频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Aβ_(25-35)(1μmol/L)处理后,海马神经元sEPSCs与mEPSCs平均幅度和平均频率都显著降低(均P<0.05)。向Aβ_(25-35)处理过的海马脑片中加入贝沙罗汀(5μmol/L)后,sEPSCs与mEPSCs平均幅度和平均频率较Aβ_(25-35)组都显著提高(均P<0.05)。贝沙罗汀处理组sEPSCs与mEPSCs平均频率和平均幅度与对照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Aβ_(25-35)可作用于CA1区,导致海马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突触功能损伤,贝沙罗汀通过作用于突触前和突触后位点拮抗Aβ_(25-35)的损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贝沙罗汀 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神经肽Y对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董长征 董秀芳 +2 位作者 赵文清 张素芳 李文玲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6-878,共3页
目的观察神经肽Y(NPY)对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活动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原代培养,无镁细胞外液处理3h,建立稳定的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模型,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不同浓度NPY对海马神经元自发兴奋性... 目的观察神经肽Y(NPY)对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活动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原代培养,无镁细胞外液处理3h,建立稳定的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模型,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不同浓度NPY对海马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的影响。结果 (1)体外培养12d的海马神经元轮廓清晰,折光性良好,彼此间广泛突触联系形成,适于神经元电生理试验。(2)癫痫组神经元sEPSCs发放频率(28.826±1.254HZ)高于对照组(1.296±0.241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μmol NPY组sEPSCs的频率为0.895±0.146HZ;1μmol NPY组频率为0.461±0.394HZ,与癫痫组(28.826±1.254HZ)相比,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μmol NPY组的频率降低的程度小于1μmol NPY组神经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PSCs幅度各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NPY能够抑制癫痫神经元sEPSCs的频率,而不影响幅度,这为NPY基因治疗癫痫提供了电生理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Y 癫痫 神经元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发育中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
5
作者 白天宇 段红梅 +6 位作者 张博雅 郝鹏 郝飞 高钰丹 赵文 杨朝阳 李晓光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5-490,共6页
目的:研究小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方法:选取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鼠共计36只,随机分为1、2、3周龄组(1-,2-,3-Week)、1、2、3月龄组(1-,2-,3-Month)(n=6)。应用全细胞膜片钳及生物胞素细胞内标记技... 目的:研究小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方法:选取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鼠共计36只,随机分为1、2、3周龄组(1-,2-,3-Week)、1、2、3月龄组(1-,2-,3-Month)(n=6)。应用全细胞膜片钳及生物胞素细胞内标记技术区分锥体神经元与中间神经元,同时记录各组小鼠脑片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动作电位(AP)及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结果:与中间神经元相比,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AP放电特征表现为规则放电(RS),放电频率较为缓慢。小鼠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膜特性在出生后发育期间表现为:与1周龄组小鼠相比,2周龄组的静息膜电位(RMP)表现为显著超极化(P<0.01),2周后再无明显改变;1月龄组的膜输入阻抗(R in)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1),在1月龄后无明显变化;膜电容(Cm)无明显变化。AP在发育早期的变化表现为:与1周龄组小鼠相比,3周龄组AP阈电位绝对值和幅值显著增加(P<0.01),2周龄组AP半波宽显著降低(P<0.05),在此之后无显著变化。sEPSCs随发育过程的变化表现为:1月龄小鼠sEPSCs的频率和幅值相较于1周龄组均显著增加(P<0.01),在1月后趋于稳定,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小鼠出生后发育过程中,运动皮层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存在时间特异性,电生理特性的成熟程度可以作为检测神经元是否成熟的功能学指标,同时电生理特性可以作为皮质中间神经元与锥体神经元区分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运动皮层 发育 全细胞膜片钳 被动膜特性 动作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吗啡短期戒断时大鼠伏核TRPV1受体对兴奋性突触后电流调节功能的变化
6
作者 张海涛 贾栋 +4 位作者 马劼 王兴勤 袁卫新 衡立君 高国栋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4-27,38,共5页
目的:研究吗啡短期戒断后,TRPV1受体功能变化对大鼠伏核中等大小有棘神经元接受的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吗啡组,每天分别接受10 mg·kg-1的盐酸吗啡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5 d。在自然... 目的:研究吗啡短期戒断后,TRPV1受体功能变化对大鼠伏核中等大小有棘神经元接受的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吗啡组,每天分别接受10 mg·kg-1的盐酸吗啡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5 d。在自然戒断的d3制作伏核脑片,采用红外可视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检测对照组和吗啡组大鼠的TRPV1受体功能变化对伏核中等大小有棘神经元接受的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及幅度的影响。结果:(1)脑片灌流足量TRPV1受体激动剂capsaicin(CAP)后,对照组和吗啡组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分别为基线水平的138.9±s 5.3(%)和176.3±s 8.8(%),两组差异显著(P<0.05);幅度分别为基线水平的的101.9±s 2.2(%)和103.9±s 2.3(%),无显著差异(P>0.05)。(2)吗啡组脑片依次灌流TRPV1受体拮抗剂capsazepine(CPZ)及激动剂CAP后,记录到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分别为基线水平的99.1±s 1.8(%)和101.2±s 0.9(%),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鼠反复吗啡暴露短期戒断时伏核TRPV1受体功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伏核 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TRPV1受体
下载PDF
脊髓趋化因子受体2介导大鼠骨癌痛维持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丽娅 高坡 周晔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61-1267,共7页
目的·研究脊髓趋化因子受体2(chemokine C-C motif receptor 2,CCR2)介导大鼠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维持的机制。方法·选取54只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BCP组、假手术组、BCP+INCB3344(CCR2特异性阻断剂)组和BCP+溶... 目的·研究脊髓趋化因子受体2(chemokine C-C motif receptor 2,CCR2)介导大鼠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维持的机制。方法·选取54只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BCP组、假手术组、BCP+INCB3344(CCR2特异性阻断剂)组和BCP+溶剂对照组。向BCP组大鼠胫骨骨髓腔内注入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假手术组则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BCP+INCB3344组是在BCP模型建立第14日后,向大鼠鞘内注射INCB3344;BCP+溶剂对照组则注射等量的溶剂。通过检测BCP组大鼠和假手术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值来判断鉴定BCP模型是否成功。采用蛋白质印迹检测假手术组和BCP组大鼠脊髓后角CCR2表达情况。通过机械痛行为的测试,观察鞘内给予INCB3344对BCP模型大鼠机械痛阈的影响。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观察BCP组、BCP+INCB3344组和BCP+溶剂对照组大鼠脊髓胶状质层(substantia gelatinosa,SG)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EPSCs)、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acid,AMPA)电流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电流间的差异。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14 d时BCP组大鼠的机械痛阈下降且术侧脊髓后角CCR2的表达增加(P=0.000,P=0.009),而鞘内注射INCB33444 h时可显著升高BCP大鼠的机械痛阈(P=0.002)。BCP组大鼠SG神经元sEPSCs的频率和幅度、AMPA电流和NMDA电流幅度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00),而鞘内给予INCB3344可显著抑制BCP大鼠的上述指标(均P<0.05);此外,胞外给予INCB3344也可显著抑制BCP大鼠SG神经元sEPSCs的频率(P=0.001)和幅度(P=0.020)。结论·脊髓后角的CCR2可通过增强AMPA和NMDA受体功能来介导BCP大鼠脊髓后角兴奋性突触传递效能的增强,该作用可能是BCP维持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受体2 骨癌痛 脊髓 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胶状质层
下载PDF
大鼠中央杏仁核神经元对引发晕动病的旋转运动刺激的电生理学反应特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冯斑 冯宇鹏 +3 位作者 张浩强 张富兴 李金莲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研究引起晕动病发生的双轴旋转运动刺激前庭感受器后,中央杏仁核神经元电学反应的变化,探讨中央杏仁核在晕动病(M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0只幼年SD大鼠分成两组:对照组和旋转刺激组。旋转刺激组动物经2 h双轴旋转运动刺激(大、小... 目的:研究引起晕动病发生的双轴旋转运动刺激前庭感受器后,中央杏仁核神经元电学反应的变化,探讨中央杏仁核在晕动病(M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0只幼年SD大鼠分成两组:对照组和旋转刺激组。旋转刺激组动物经2 h双轴旋转运动刺激(大、小转盘分别以168°/s和432°/s的角速度旋转)。取脑、切片(300μm),应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中央杏仁核神经元膜的主动反应特性以及自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 PSCs)变化,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旋转运动刺激后,中央杏仁核神经元电学特性,如膜电位水平(对照组为(-62.80±2.69)mV,旋转组为(-61.37±1.50)mV)以及动作电位(AP)形态未发生显著变化。AP的幅值、半幅时程、最大上升/下降斜率、刺激阈电位和基强度等在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别;旋转刺激后,sE PSCs频率从正常组的(0.88±0.42)Hz增加到旋转组的(1.69±0.30)Hz(P<0.05)而幅值(正常组(20.07±3.01)pA;旋转组(21.03±1.44)pA)未发生变化。结论:引发晕动病的运动刺激可引起中央杏仁核神经元兴奋性突触活动增加,突触前谷氨酸释放增加;中央杏仁核参与晕动病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杏仁核 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晕动病 膜片钳 大鼠
下载PDF
探究白藜芦醇对小鼠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卢萍 罗艺 +4 位作者 宋雷 熊莎 黄伟 孙灏 王奇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2-546,共5页
目的探究白藜芦醇对小鼠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取1月龄雄性小鼠制备小鼠急性大脑前额叶皮层切片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白藜芦醇组实验过程中对照组不做处理,白藜芦醇组灌流液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1的白藜芦醇溶液。... 目的探究白藜芦醇对小鼠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取1月龄雄性小鼠制备小鼠急性大脑前额叶皮层切片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白藜芦醇组实验过程中对照组不做处理,白藜芦醇组灌流液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1的白藜芦醇溶液。采用电生理全细胞记录模式分别记录两组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动作电位(AP)以及Cl^-电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组兴奋性电流幅度(Amplititude)与频率(Frequency)均降低,梯度电流刺激诱发的AP数目减少,Cl^-电流的幅度与频率也明显降低。结论白藜芦醇具有抑制小鼠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神经元兴奋性电流的作用优于抑制Cl^-电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神经元兴奋性 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动作电位 Cl^-电流
原文传递
低强度工频磁场对脑片海马区sEPSC发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金海 杜正高 +3 位作者 郑羽 孔莹 洪辉 邱倩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57,共6页
为研究磁场对脑片海马区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 EPSC)的生物刺激作用,利用实际测量、数学建模和Comsol软件对典型磁刺激装置进行建模与仿真,确定磁场暴露区的磁场强度和分布特性,并采用膜片钳实验对磁场刺激条件下大鼠离体脑片海马区s ... 为研究磁场对脑片海马区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 EPSC)的生物刺激作用,利用实际测量、数学建模和Comsol软件对典型磁刺激装置进行建模与仿真,确定磁场暴露区的磁场强度和分布特性,并采用膜片钳实验对磁场刺激条件下大鼠离体脑片海马区s EPS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磁场强度从刺激器舌面处到脑片区衰减125倍左右,且磁场进入溶液后分布更加均匀;磁场强度越高,s EPSC的幅值和频率越低,当磁场强度达到2 m T时,神经元s EPSC的幅值、频率、半波长、上升时间和衰减时间显著下降,说明随磁场磁剂量增加,磁场抑制s EPSC的发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频磁暴露 磁场强度 分布特性 脑片海马区 sEPSC 发放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