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个体“移动——接触”的空间交互网络理论构建与疫情风险评估 被引量:3
1
作者 杜方叶 王姣娥 靳海涛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006-2018,共13页
个体在空间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使疫情传播具有复杂性和空间不确定性。但现有学术研究较少在理论上综合考虑个体的空间移动及移动过程中近距离接触分析疫情的空间扩散。本文综合考虑个体移动及移动过程中接触... 个体在空间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使疫情传播具有复杂性和空间不确定性。但现有学术研究较少在理论上综合考虑个体的空间移动及移动过程中近距离接触分析疫情的空间扩散。本文综合考虑个体移动及移动过程中接触,提出基于个体“移动—接触”的空间交互网络的理论构建框架。鉴于公交刷卡数据能够有效地反映个体的移动路径及车厢内接触的群体,以北京市公交系统为例开展实证研究,构建基于个体“移动—接触”的空间交互网络,采用加权度中心性和K-shell分解方法识别疫情高风险区域,提出管控措施,并通过模拟管控措施前后网络社团结构变化来评价管控措施实施效果。结果发现疫情高风险区域集中分布在城际交通枢纽、商务中心、居住区周边区域。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对基于各类交通系统的疫情风险评估具有普适性,研究结果可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及时启动有效的疫情防控应急响应政策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交互网络 空气传播疾病 个体接触 疫情防控 社团结构 公共交通
原文传递
Al_2O_3/YSZ-Al_2O_3涂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与基于复合电阻类比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鲲 胡琪 +4 位作者 赵君文 韩靖 戴光泽 郑学斌 何业东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8-174,共7页
采用复合溶胶-凝胶改性技术制备空间网络Al2O3/YSZ-Al2O3复合涂层,该涂层由具有空间网络结构的Al2O3包覆颗粒状YSZ和Al2O3组成。为了深入分析涂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计算复合材料电阻值的类比模型,计算在本研究中所定义... 采用复合溶胶-凝胶改性技术制备空间网络Al2O3/YSZ-Al2O3复合涂层,该涂层由具有空间网络结构的Al2O3包覆颗粒状YSZ和Al2O3组成。为了深入分析涂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计算复合材料电阻值的类比模型,计算在本研究中所定义的材料扩散阻值,以实现对该涂层中氧扩散行为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基于涂层简化模型的该分析方法能够合理解释复合涂层在高温循环氧化过程所观测到的实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O3/YSZ-Al2O3复合涂层 空间网络结构 抗氧化 扩散阻力
原文传递
基于三角结构的空间信息网络节点重要度评估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朦 裴忠民 罗章凯 《兵工自动化》 2022年第11期27-31,共5页
针对复杂网络中节点重要度的度量问题,提出一种社团介数与三角形结构结合的节点重要度评估模型。同时考虑节点度、节点的位置信息和网络的社团结构,在多个空间信息网络模型上进行实验,验证了提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指标... 针对复杂网络中节点重要度的度量问题,提出一种社团介数与三角形结构结合的节点重要度评估模型。同时考虑节点度、节点的位置信息和网络的社团结构,在多个空间信息网络模型上进行实验,验证了提出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指标,该模型在空间信息网络上能更加精确地度量节点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信息网络 节点重要度 三角结构 H指标
下载PDF
中国旅游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程慧 徐琼 赵梦亚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5期169-178,共10页
科学把握旅游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不仅是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以2008-2017年中国31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采用Super-SBM模型对31省市的旅游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再基于社会网络... 科学把握旅游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不仅是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以2008-2017年中国31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采用Super-SBM模型对31省市的旅游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再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引进修正的旅游生态效率空间网络模型,进一步对中国旅游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论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旅游生态效率整体网络结构关联强度不高,但呈上升趋势;整体网络关联性也不断增强,结构趋于稳健。(2)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在网络结构中处于中心位置,起着关键的"桥梁"作用;而东北及西北省份在网络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3)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及空间邻接关系等因素对中国旅游生态效率空间关联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空间邻接关系与对外开放程度对其影响最大。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旅游生态效率提高和各区域联动协作的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效率 空间关联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演化——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凯 王梦晗 +2 位作者 甘畅 朱芳书 张立生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6-91,共6页
以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为时间截面,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以武陵山片区42个国家级贫困县为标靶,研究其旅游经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并运用E-I派系指数探讨行政隶属关系对区... 以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为时间截面,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以武陵山片区42个国家级贫困县为标靶,研究其旅游经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并运用E-I派系指数探讨行政隶属关系对区域旅游经济网络的影响。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不断增强,但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恩施市、黔江区、武隆区和新化县等县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居于高值区;武陵山片区各县市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区间差值敛缩态势显著,旅游经济联系日趋便利化,旅游经济联系网络趋于均衡;E-I派系结构表明受行政隶属关系影响,其核心区覆盖范围不断拓展,行政隶属关系对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负向影响趋于弱化,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重庆市4个子群(派系)间的旅游经济开放程度稳步提升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空间网络结构 E-I派系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武陵山片区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识别 被引量:4
6
作者 钱昭英 刘书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8,共12页
基于黄河流域84个地级行政区数据,通过三阶段SBM-DEA模型测度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效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黄河流域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利用QAP模型探究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农业绿色低... 基于黄河流域84个地级行政区数据,通过三阶段SBM-DEA模型测度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效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黄河流域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利用QAP模型探究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且呈现出复杂的空间网络特征,但是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性有待加强。2)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等省份的部分地区在网络中的中心度较高,属于空间关联网络的“领头人”和“中间人”。3)黄河流域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净溢出、净受益、双向溢出和经纪人4个板块,板块内部和板块间均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且板块间的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传递特征。4)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农村居民收入、财政支持水平、农业技术水平的差异和空间邻接关系对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效率 空间关联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差异化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耕地利用碳减排潜力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周敏 吕宏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4-225,共12页
该文基于2000-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等方法测度中国省域耕地利用碳减排潜力指数,借助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耕地利用碳减排潜力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推动区域耕地利用协同减排提供参考。结... 该文基于2000-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等方法测度中国省域耕地利用碳减排潜力指数,借助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耕地利用碳减排潜力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推动区域耕地利用协同减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耕地利用碳减排潜力整体呈相对平稳的波动上升态势,省域耕地利用减排潜力地理空间分布极不均衡;(2)省域耕地利用碳减排潜力呈现复杂的网络结构特征,网络关联度低且网络结构稳健,呈现由粮食主产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主导的多核协同格局;(3)块模型分析发现板块内和板块间的耕地利用碳减排潜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效应;(4)空间邻接、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农民生活水平差异、环境规制差异、交通水平差异、信息水平差异和政府重视程度差异对耕地利用碳减排潜力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碳减排潜力 空间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FDI流动与碳排放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网络——以“一带一路”国家为例
8
作者 尤荻 黄永 +1 位作者 余昊臻 杨成业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5期47-62,共16页
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和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2010-2016年间FDI流动网络和碳排放转移网络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两网耦合协调空间关联网络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良好的通达性,整体网络的稳定性... 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和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2010-2016年间FDI流动网络和碳排放转移网络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两网耦合协调空间关联网络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良好的通达性,整体网络的稳定性较高;2)卡塔尔、阿联酋等国家处在网络的中心地位;3)根据空间关联网络的聚类板块特征,将沿线国家划分为4个板块,其中,板块Ⅰ为净溢出板块、板块Ⅱ和板块Ⅳ净受益板块,板块Ⅲ为双向溢出板块。对此,各国应以实现低碳发展为出发点引入外国投资,充分把握好沿线国家两网耦合协调空间关联网络中板块的特征,根据各板块属性因地制宜施策,实现精准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I流动 碳排放转移 社会网络分析 耦合协调 空间关联网络结构
下载PDF
中国交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5
9
作者 邵海琴 王兆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41,共10页
准确把握交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交通运输业乃至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利用基于理想决策单元参照的交叉效率模型对中国省域交通碳排放效率进行科学测度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中国省域交... 准确把握交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交通运输业乃至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利用基于理想决策单元参照的交叉效率模型对中国省域交通碳排放效率进行科学测度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中国省域交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研究期间中国省域交通碳排放效率已形成较为复杂的、多线程的网络关联关系,但其网络关联结构仍较疏松,且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等级梯度特征。②中国交通碳排放效率关联关系在空间上形成了以区域为边界的“条块分割”,派系结构较为明显。其中,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联系较为紧密,与西部和东北地区联系一般;中部地区则主要表现出与东部和西部地区较强的连接状态,与东北地区的联系相对较少;而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的联系较弱。③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天津等发达省份在交通碳排放效率关联网络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对交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性的影响显著;而黑龙江、吉林、新疆、青海等东北和西北偏远省份在网络中则处于绝对边缘位置,对交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性的影响较弱。④省区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交通运输强度差异和交通运输结构差异对中国省域交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节能技术水平差异则对其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交通能源结构差异和环境规制差异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其响应机制和响应效果仍有待完善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碳排放效率 空间网络结构 影响因素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基于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的再考察 被引量:50
10
作者 刘华军 何礼伟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7-107,共11页
文章基于经济增长空间传导的非线性趋势,利用最新发展起来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技术,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关系进行了识别,并在社会网络分析框架下揭示了其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严重低估了中... 文章基于经济增长空间传导的非线性趋势,利用最新发展起来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技术,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关系进行了识别,并在社会网络分析框架下揭示了其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严重低估了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性,而采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不仅可以揭示出更多的空间关联关系,而且能够识别出更多可能的空间溢出渠道,这为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协同效应提供了更多的实证支持。(2)中国省际经济增长从整体上呈现出更紧密的、更稳定的网络结构形态,在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最大可能性网络(ML-Network)中没有任何一个省份能够"孤立"于整体网络。"不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必须从全局的、整体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探寻并创造出更多的空间溢出渠道,发挥经济增长不同板块的不同功能,实现区域经济空间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 经济增长 空间网络结构 最大可能性网络
原文传递
中国省域旅游效率空间网络结构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9
11
作者 王兆峰 刘庆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7-406,共10页
综合运用Super-DEA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2011—2016年中国省域旅游效率空间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①2011—2016年中国省域旅游效率均值为0.739,总体呈现轻微下降态势,空间上大致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 综合运用Super-DEA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2011—2016年中国省域旅游效率空间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①2011—2016年中国省域旅游效率均值为0.739,总体呈现轻微下降态势,空间上大致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分布特征。②研究期内,中国省域旅游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多线程、稠密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空间网络结构尚不稳定;旅游效率网络密度有所下降,但仍呈现较为森严的网络等级结构。③广东、江苏和山东等省份在空间网络结构中掌控的优先权最大,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而海南省“偏居一隅”处在旅游生产要素传输的末端区位,与其他省份互联互通的能力孱弱;整体空间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趋向于组团式发展。④旅游投资水平、各省会间距离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共同驱动着中国省域旅游效率空间网络结构的演进与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 旅游效率 空间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中国能源环境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7
12
作者 黄杰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9-772,共14页
提升能源环境效率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以1995—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非径向、非角度、双导向的窗口DEA模型测度出30个省份的能源环境效率,并利用VAR格兰杰因果... 提升能源环境效率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以1995—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非径向、非角度、双导向的窗口DEA模型测度出30个省份的能源环境效率,并利用VAR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识别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揭示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复杂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板块分析显示:东部省份主要位于"净溢出板块",是中国能源环境效率提升的"发动机",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而西部省份主要位于"净受益板块",在网络中处于边缘地位;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的地区差异与能源环境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呈显著相关关系,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及相近的技术水平有利于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能源环境效率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为中国节能提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也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能源环境效率跨区域协同提升机制的构建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环境效率 窗口DEA模型 格兰杰因果检验 空间网络结构 影响因素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旅游线路的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38
13
作者 刘宏盈 韦丽柳 张娟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1-136,共6页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发展,泛北部湾区域旅游业合作也日益加快。社会网络分析以其独特的理念,弥补了传统旅游研究的个体主义视角,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基于旅游线路视角对泛北部湾区域的旅游流网络...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发展,泛北部湾区域旅游业合作也日益加快。社会网络分析以其独特的理念,弥补了传统旅游研究的个体主义视角,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基于旅游线路视角对泛北部湾区域的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深入探究泛北部湾区域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就推进泛北部湾区域旅游业合作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 泛北部湾 旅游空间结构
下载PDF
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3年省际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 被引量:37
14
作者 刘华军 张耀 孙亚男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69,共11页
全面认识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中国新时期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3年中国省际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全面认识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中国新时期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3年中国省际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关联呈现网络结构形态,省域之间存在普遍的溢出效应,不存在孤立发展的地区。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具有较明显的"等级"属性,其中,东部省份处于主导地位,中部省份扮演"桥梁"与"中介"角色,西部省份在网络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的区域协同与区域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呈显著相关,而民生状况的协同改善对空间网络结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 格兰杰因果检验 空间网络结构
原文传递
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水资源效率空间关联网络构建及演化因素 被引量:30
15
作者 秦腾 佟金萍 章恒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4-94,共11页
面对边界日益扩张和地区关系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科学识别水资源效率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导关系并揭示其空间联动结构,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本文基于2001—2017年中国30个省级样本区域的相关数据,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 面对边界日益扩张和地区关系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科学识别水资源效率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导关系并揭示其空间联动结构,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本文基于2001—2017年中国30个省级样本区域的相关数据,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出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水资源效率,然后在向量自回归模型框架下对省际水资源效率的动态交互影响效应和空间关联关系进行有效识别,最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了中国省际水资源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省际水资源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复杂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效率水平不仅与其自身相关,而且受到其他地区以及它们构成的空间关联网络的影响;②重庆、上海和广东等省份具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重要的中介和桥梁作用;③上海、广东和重庆等7省份属于净溢出板块,北京、江苏和湖北等7省份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河北、安徽和江西等11省份属于经纪人板块,内蒙古、广西和甘肃等5省份属于净受益板块;④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信息化水平是水资源效率空间关联网络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间经济、信息交流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都有利于中国省际水资源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与演化。因此,在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时,应加快构建水资源效率跨区域协同提升机制,并将其融入区域发展战略之中,以实现区域水资源效率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期望产出 水资源效率 格兰杰因果检验 空间网络结构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20
16
作者 邵海琴 王兆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83-994,共12页
准确把握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人居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引入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探究其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 准确把握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人居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引入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探究其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强度日趋紧密,已形成较稳定的人居环境关联网络,但其网络密度仅为0.377,网络关系较为疏松,同时网络等级度为0.589,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武汉、长沙、南昌等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省会城市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对人居环境空间关联性的影响显著;而孝感、上饶、吉安、抚州等偏远地区在网络中则处于绝对边缘位置,对人居环境空间关联性的影响微弱。(3)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居环境关联网络主要以板块间的传导与溢出效应为主,板块内的溢出效应相对较少。其中,武汉、南昌、宜昌等5城市属于“净受益板块”,在网络中起“引领”作用;孝感、黄石、黄冈等7城市属于“双向溢出板块”;鹰潭、萍乡、新余等6城市属于“经纪人板块”,在网络中发挥着“桥梁”作用;九江、咸宁、岳阳等10城市则属于“净溢出板块”。(4)城市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产业结构差异和城镇化水平差异对人居环境的空间关联强度产生显著负向作用,城市人口总数和人均财政支出的差异对其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度差异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其响应机制和响应效果仍有待完善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空间网络结构 驱动因素 社会网络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
原文传递
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大孔隙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家明 徐则民 裴银鸽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9-449,共11页
在气候温湿的滑坡灾害易发区,根系通道、动物通道、干裂缝、管道及团聚体间的结构性孔隙等大孔隙普遍存在于斜坡非饱和带中。采用微观观察、化学分析和现场试验方法并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分析大孔隙界定、大孔隙类型和主控因素、大... 在气候温湿的滑坡灾害易发区,根系通道、动物通道、干裂缝、管道及团聚体间的结构性孔隙等大孔隙普遍存在于斜坡非饱和带中。采用微观观察、化学分析和现场试验方法并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分析大孔隙界定、大孔隙类型和主控因素、大孔隙三维空间结构及大孔隙时效稳定。不同测量方法的差异和大孔隙密度时空变异性是目前大孔隙定义缺乏统一性的原因。大孔隙尺寸不能作为唯一标准界定大孔隙,必须考虑其三维几何形态。多因素控制大孔隙的成因和类型,其中根系通道、裂缝和结构性孔隙对优先流有显著贡献。需从三维几何学和拓扑学方面进一步研究大孔隙三维结构。枯枝落叶层是大孔隙抵御环境因素扰动的重要屏障,但大孔隙域与周围基质域水量交换对大孔隙时效稳定是不利的。深入研究以上问题对植被发育斜坡优先流模型的改进和发展是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非饱和带 大孔隙 植被 定义 三维网络结构 时效稳定
下载PDF
中国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涛 武金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0-587,共8页
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30省份(不含西藏、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发现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呈梯度递减特征。在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基础上,构建空间关联模型并研究其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各省份的文化产... 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30省份(不含西藏、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效率,发现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呈梯度递减特征。在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基础上,构建空间关联模型并研究其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各省份的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作用已经打破了地理位置限制,但整体网络密度仍较低;(2)河南和山东在空间网络中起到中枢作用;(3)人力资本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地理位置差异对文化产业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人力资本差异为正向影响,其余因素为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效率 文化产业 空间网络结构 超效率SBM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力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凯 余芳芳 +1 位作者 胡奕 甘畅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34-1043,共10页
基于2000—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自下而上”法和Super-SBM模型测度30个省(区、市)的旅游业碳减排潜力,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力的空间关联... 基于2000—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自下而上”法和Super-SBM模型测度30个省(区、市)的旅游业碳减排潜力,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其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力的空间关联日趋紧密,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数呈增长态势,网络效率和网络等级度呈下降态势;(2)东部区域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对降低旅游业碳减排潜力所需要素的掌控与支配能力较强;西部区域在网络中居于边缘位置,难以影响和控制其他省(区、市);(3)北京、天津、江苏和上海属于“净受益”板块,广东、浙江和福建属于“经纪人”板块,吉林、内蒙古等23省(区、市)属于“净溢出”板块;(4)空间邻接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产业结构差异、技术创新水平差异和旅游业人数规模差异共同驱动着中国旅游业碳减排潜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碳减排潜力 空间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经济协调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刘梅 赵曦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0-111,共12页
合理有序的网络空间结构是实现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识别了三大城市群的网络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三大城市群的网... 合理有序的网络空间结构是实现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城市面板数据,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识别了三大城市群的网络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三大城市群的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经济协调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后,城市群空间网络水平的提升对其经济协调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普遍存在,但间接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明显差异。其中,网络化水平越高的城市群,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越明显,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越高。因此,强化城市间网络联系,形成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的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网络空间结构 经济协调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