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文明建设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创新与应用实践 被引量:99
1
作者 樊杰 周侃 陈东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党的十八大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与发展机遇。经济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国土空间格局成因与演变规律,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了前瞻性的科学基础和科... 党的十八大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与发展机遇。经济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国土空间格局成因与演变规律,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了前瞻性的科学基础和科技支撑。文章结合近年来中科院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团队围绕国土开发的学术创新与应用实践,重点讨论了基于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和生产—分配—消费立体系统的区域发展均衡模型,阐释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自然对人文作用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基于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方法尝试开展的综合地理区划,以及纳入面状形态完善点—轴系统理论和利用三种功能空间比例关系表达空间结构。研究与实践表明,从应用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在解决科学问题中推动学科建设及提升支撑应用需求的能力,是比较合理的学科发展方式。未来,按照十八大在国土空间格局中提出的"均衡、开发强度、空间结构、功能区、格局"等主题词,持续发展经济地理学,发挥经济地理学对国家战略决策的科技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实现学科建设的新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经济地理学 创新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物流业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85
2
作者 刘华军 郭立祥 +1 位作者 乔列成 石印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74,共18页
研究目标:评价中国省域物流业效率,并揭示物流业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研究方法: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EBM模型,实证测度中国省域物流业效率,并采用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和Markov链等方法揭示其时空格局及... 研究目标:评价中国省域物流业效率,并揭示物流业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研究方法: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EBM模型,实证测度中国省域物流业效率,并采用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和Markov链等方法揭示其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中国物流业效率总体偏低,东部地区物流业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物流业效率的地区差距呈波动上升趋势,地区间差距是最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为59.02%;物流业效率的分布重心倾向于由内陆向沿海地区转移,且分布形态呈现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核密度估计与Markov链分析表明,不考虑空间条件时,物流业效率有较强的持续性,各省份物流业效率不易发生状态转移,考虑空间条件时,中等水平的相邻省份间存在趋同性,而高、低水平省份不易与相邻省份发生空间关联作用。研究创新:首次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物流业效率,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揭示其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研究价值:有助于统筹推进物流业提质增效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业效率 时空格局 动态演进 现代流通体系 新发展格局
原文传递
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与空间发展模式 被引量:71
3
作者 虞虎 陈田 +2 位作者 陆林 王开泳 朱冬芳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9-180,共12页
以旅游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结合重力模型与社会网络,构建江淮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经济网络模型,应用Ucinet 6软件分析城市旅游地功能特征,探讨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 以旅游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群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结合重力模型与社会网络,构建江淮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经济网络模型,应用Ucinet 6软件分析城市旅游地功能特征,探讨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系呈南紧北疏的空间不平衡态势,城市旅游地之间网络密度、联结边数、联系紧密度正在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介能力和核心作用有降低趋势,多数城市呈路径依赖的循环累计,网络空间均衡性增强,据此将11个城市旅游地划分为5种类型。结合区域交通布局、旅游资源分布、城市经济实力等要素,对11城市进行旅游地层次划分,提出了"三条一级旅游轴线、两条二级旅游轴线、一条潜在旅游轴线"的空间结构及与周边重要旅游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旅游地 旅游经济网络 空间发展模式 江淮城市群
原文传递
2001—2010年中国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均衡特征分析 被引量:64
4
作者 蒋子龙 樊杰 陈东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3,82,共6页
采用增量分析、不均衡指数等统计分析方法,从地市级尺度对2001—2010年我国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与均衡过程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①我国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变化过程存在较强的规律性,主要呈沿海、沿江等主要空间发展轴及中西部核心节... 采用增量分析、不均衡指数等统计分析方法,从地市级尺度对2001—2010年我国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与均衡过程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①我国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变化过程存在较强的规律性,主要呈沿海、沿江等主要空间发展轴及中西部核心节点城市集聚分布态势;②该时期东部地区人口集聚态势明显,中、西部及东北部地区人口比重多数呈减少趋势,而中西部地区GDP比重在这一时期有所上升,恰恰与其人口比重增减趋势相反,从而导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人口和经济要素集聚的势能差缩小,使得我国区域人口和经济总体上向空间相均衡方向演进;③我国"东强西弱"的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东西区域差距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集聚 经济集聚 空间均衡 区域发展格局 中国
原文传递
人文—经济地理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学科价值与学术创新 被引量:56
5
作者 樊杰 周侃 +1 位作者 孙威 陈东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地球表层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在支撑国家科学决策、促进国土有序开发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地球表层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在支撑国家科学决策、促进国土有序开发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人文—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地理学重视机理和过程研究而可能导致学科微观分化和人文化倾向的偏差,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对综合学科支撑体系建设的要求,阐释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综合价值,并对因素与机制、界面及过程、功能与结构、尺度及转换等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了再认识。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基于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和生产—分配—消费立体系统的空间均衡模型,阐述了面向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讨了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技术,以及将面状的功能地域纳入空间结构理论框架的学术创新要点。最后,结合近年来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区域发展基础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主要进展,针对学科相互替代所带来的挑战,提出坚持思想性和学术性并举、计算机方法与实验方法兼备、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交叉研究创新与经典路径依赖相融的学科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地理学 生态文明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创新 中国
原文传递
世界空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49
6
作者 沈露莹 《世界地理研究》 2008年第3期19-25,共7页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竞争不断加剧,快速反应的物流形式——航空物流在国际货运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由航空物流派生出来的航空商务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航空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热点。本文在界定空港经济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产...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竞争不断加剧,快速反应的物流形式——航空物流在国际货运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由航空物流派生出来的航空商务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航空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热点。本文在界定空港经济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对空港经济的适应性,总结了全球四种空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并在宏观层面上提出了空港经济的圈层结构,在微观层面上剖析了两种不同的空港经济布局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港经济 产业发展模式 空间发展模式
下载PDF
中国淘宝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7
7
作者 刁贝娣 陈昆仑 +1 位作者 丁镭 曾克峰 《热带地理》 2017年第1期56-65,共10页
根据阿里研究所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淘宝村的相关数据,运用最邻近点距离和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回转半径法等方法分析淘宝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淘宝村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特征,呈集聚分布,且主要... 根据阿里研究所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淘宝村的相关数据,运用最邻近点距离和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回转半径法等方法分析淘宝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淘宝村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特征,呈集聚分布,且主要集聚于东部沿海城市,占据总数的98%;同时,淘宝村分布与大中型城市分布变化具有一致性。2)淘宝村的分布主要受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产业集聚以及上网普及率的影响,淘宝村更多地分布在资源禀赋较好、交通便利、产业集聚区和上网普及率更高的地区。3)淘宝村共有2种发展模式,即城市依托模式和乡村内生模式。未来淘宝村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主要围绕大中型城市及有一定产业集聚基础的专业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淘宝村 空间格局 发展模式 中国
下载PDF
土地的区域间配置与新发展格局——基于量化空间均衡的研究 被引量:45
8
作者 赵扶扬 陈斌开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4-113,共20页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2003年以来,中国城镇建设用地供应逐步向中西部省份倾斜,东部地区土地供应则逐步受到压缩。这一土地配置趋势明显地缩小了区域差距,但潜在地带来了资源错配,并抬...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2003年以来,中国城镇建设用地供应逐步向中西部省份倾斜,东部地区土地供应则逐步受到压缩。这一土地配置趋势明显地缩小了区域差距,但潜在地带来了资源错配,并抬高了东部地区的房价。本文基于量化空间模型,将地区数据匹配至一般均衡框架,较好地刻画了中国区域间房价分化的特征事实,并对中国土地的区域间配置进行量化评估。首先,本文考察了最优土地配置策略。最大化GDP的方式倾向于对东部发达省份配置更多的土地,这一策略可以同时抑制东部地区城市房价上涨,但不可避免地扩大了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最小化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的方式难以显著提高GDP。其次,本文发现,现实中的土地配置方式在"效率"和"公平"上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平衡点,既实现了GDP和总福利的显著提升,又明显缩小了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最后,针对土地配置中存在的"效率"和"公平"两难问题,本文结合"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市场生产、分配、流通环节"的政策内涵展开了政策模拟,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优化方面提出了"土地配置与户籍制度改革相结合"的政策建议,在产品和服务的流通方面提出了"畅通国内贸易"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空间配置 区域协调发展 量化空间模型 新发展格局
原文传递
全域体育旅游:内涵特征、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 被引量:40
9
作者 姜付高 曹莉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23,33,共13页
全域体育旅游是体育旅游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明确其概念、内涵特征、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是构建全域体育旅游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及引领全域体育旅游发展的风向标。认为:全域体育旅游是特定区域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一体化的结果,具有空间... 全域体育旅游是体育旅游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明确其概念、内涵特征、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是构建全域体育旅游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及引领全域体育旅游发展的风向标。认为:全域体育旅游是特定区域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一体化的结果,具有空间全景化、季节全时化、共享全民化、融合全业化、管理综合化、体育功能旅游化等特征,在空间结构上呈现“点—线—面—域”的结构演变过程;从产业共生角度看,可将全域体育旅游分为主导型、从属型、对称型、附生型等4种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体育旅游 内涵特征 空间结构 发展模式 产业融合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开发与保护空间格局构建及其分析路径 被引量:36
10
作者 陈雯 孙伟 +2 位作者 吴加伟 陈诚 闫东升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88-1397,共10页
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完整,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当下,为应对全球经贸格局重组、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转型以及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新形势,国家提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 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完整,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当下,为应对全球经贸格局重组、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转型以及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新形势,国家提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中国经济新支撑带,这就要求长江经济带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均衡化开发与保护格局。本文基于"点—轴"、分区式与多中心网络式等空间组织结构,明确空间格局的推演逻辑与思路。进而,在区域差异性分析与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上,认为长江经济带需重点构建以"一轴两翼,三区六廊"为主体的开发格局、以"六大片区"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以"五大屏障"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不同区域差异化发展导向、路径与制度建议,以及今后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需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开发与保护格局 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Important progress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studies on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s 被引量:34
11
作者 FANG Chuangl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8期1003-1024,共22页
Urban agglomerations are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China's new 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reaching relatively advanced stages of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30 years. In the early 2000 s, urban agglomer... Urban agglomerations are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China's new 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reaching relatively advanced stages of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30 years. In the early 2000 s, urban agglomerations became new geographical units for participating in global competi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hina has spent the past decade promoting them as the main spaces for pushing forward its new form of urbanization. The convening of the first Central Work Conference on Urbanization and the National New-type Urbanization Plan(2014–2020) further defined the statu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s the main players in promoting China's new type of national urbanization. Nevertheless, urban agglomerations remain a weak link in Chinese academia and are in urgent need of study. Only 19 articles on the theme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were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between 1934 and 2013, accounting for only 0.55% of all articles written during that period. Not only are there very few, they have also all been published with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with the first having been published only 10 years ago. The studies are also concentrated among only a few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 is aimed at national requirements but is rather divergent. Even so, some studies on urban agglomerations have played a leading role 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dictating the overall form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nationwide. Specifically, a proposed spatial pattern for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med the basic framework for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ina's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guided the government to make urban agglomerations the main urban pattern when promoting th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proposed standards and technologies for identifying the spatial dimens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fining the scope of national urban agglomerations; a series of studies in the area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spurred more in-depth and 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agglomeration research progress existing problem spatial pattern development direction China
原文传递
世界主要国家国土空间开发模式及启示 被引量:28
12
作者 刘慧 高晓路 刘盛和 《世界地理研究》 2008年第2期38-46,37,共10页
在简要回顾国外国土规划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日本、美国、法国、荷兰、墨西哥等五个国家国土开发规划实践的分析总结,凝练出不同国家的国土空间开发模式,即点-轴-面开发、多极核圈域开发、多极核网络开发、面状区域开发等,探讨了国... 在简要回顾国外国土规划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日本、美国、法国、荷兰、墨西哥等五个国家国土开发规划实践的分析总结,凝练出不同国家的国土空间开发模式,即点-轴-面开发、多极核圈域开发、多极核网络开发、面状区域开发等,探讨了国外国土空间开发的一些共同点及其对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规划 空间开发模式 启示
下载PDF
中国城市演进中的区域差异及其对策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迅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28-32,共5页
从全国的层面出发 ,分析城市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并提出减弱由于区域差异引起矛盾的可能对策措施。探讨了不同地区城市应采用不同空间发展模式以符合发展规律。
关键词 城市 区域差异 空间发展模式 城市发展 中国
下载PDF
国土空间结构演变解析与主体功能区格局优化思路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亚飞 郭锐 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55-866,共12页
主体功能区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解析其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和趋势是国土空间开发与主体功能区格局优化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探索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演变的科学与政策内涵,以城市化地区、农业发展地区和生态安全地区三者... 主体功能区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解析其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和趋势是国土空间开发与主体功能区格局优化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探索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演变的科学与政策内涵,以城市化地区、农业发展地区和生态安全地区三者人口或经济的比例关系为基本参数,测度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前后5年的主体功能区核心-边缘结构、点-轴结构的演变特征,揭示核心区域、边缘区域、距离轴线的国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结合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要求,从区域差距、资源环境效应、对外联系等方面分析国土空间结构演变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人口、经济进一步向城市化地区、城市群区域、主要开发轴线集聚,人口集聚过程快于经济集聚过程,人口与经济呈现相互均衡的趋势,且与全国自然承载力及考虑地理区位和系统整体性的地域功能适宜性的格局趋于吻合;不同功能区之间、区域板块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沿轴线区域与远离轴线区域的区域差距呈现出不断缩小的态势,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国家"两横三纵"轴线无法适应我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及"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战略需求。据此提出:推动人口进一步向城市群及主要轴线核心区域集聚,实现人口与经济相均衡;进一步减少北方地区边缘区域的人口压力,从而促进人口规模与自然承载力相均衡;增加珠江-西江发展轴带,完善"三横三纵"的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向外延伸沿长江通道、陆桥通道与包昆通道等主要轴线从而适应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空间结构 地域功能 演变过程 高质量发展 格局优化
原文传递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and its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 prefectural-level analysis 被引量:15
15
作者 QI Yuanjing YANG Yu JIN Fengju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3年第2期297-314,共18页
As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regional strategy and policy, prefecture-level regions have played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However, little research has grasped the essence o... As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regional strategy and policy, prefecture-level regions have played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However, little research has grasped the essenc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and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rocess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this may lead to biased policies and their ineffective implementations. Based on Chene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this paper identifie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at both national and prefectural levels. Both the Global Moran I index and the Getis-Ord Gi* index a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1990 to 2010. Major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 (1)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generally in the state of agglomeration. It entered the Primary Production Stage in 1990, and the Middle Industrialized Stage in 2010, with a 'balanced-unbalanced-gradually rebalanced' pattern in the process. (2)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experienced a spatial shift from the coastal areas to the the inland areas. Most advanced cities in mid-western China can be roughly categorized into regional hub cities and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3) Hot spots in China's economy moved northward and westwar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ities and prefectures became weaker in Eastern China, while cities and prefectur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were still at the stage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with limited effect on the surrounding cities. (4) While the overall growth rate of China's economy has gradually slowed down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growth rate of cities and prefectur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was much faster than those in coastal areas. (5) Areas rich in resources, such as Xinjiang and Inner Mongolia, have become the new hot spo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For these regions, however, more attention needs to be paid to their unbalanced industrial structures and the lagging social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spatial patter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refectural-level regions
原文传递
空间相关视阈下浙江省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夏四友 文琦 +2 位作者 许昕 刘笑杰 宋永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223-5232,共10页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征,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2017年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的指标数据,对绿色发展指数及6个分维度指数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探讨空间相关视域下浙江省县域生态...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征,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2017年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的指标数据,对绿色发展指数及6个分维度指数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探讨空间相关视域下浙江省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浙江省各市域绿色发展指数及分维度指数的差异明显,杭州市的绿色发展指数最高,而嘉兴市的绿色发展指数处于最低水平。(2)浙江省绿色发展指数存在空间自相关特征,但Global Moran′s I并不高。在分维度指数中,除资源利用外,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和绿色生活都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3)发达县域间存在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投入到环境污染治理和防止、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中,形成绿色发展的扩散互溢区。而欠发达县域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不持续发展方式对提高绿色发展指数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呈现极化效应和低速增长态势。(4)研究认为可利用空间相关性发挥县域间生态文明建设的带动作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构建跨区域绿色发展的协作机制,落实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试点和示范的带动作用,产生正外部性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相关性 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发展 空间格局 浙江省
下载PDF
黄河流域空间发展格局演进特征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覃成林 樊双涛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4-110,共7页
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空间发展格局。运用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思想,研究了黄河流域空间发展格局的演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济南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增长极,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增长极和以西... 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空间发展格局。运用多极网络空间组织思想,研究了黄河流域空间发展格局的演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济南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增长极,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增长极和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增长极;在流域内,陇海—兰新发展轴、京沪发展轴和京广发展轴基本形成,京津—包昆发展轴处于发育之中;空间经济网络的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总体上,呈现出多极网络空间发展趋势。因此,建议构建"三极引领,五点支撑,轴带衔接,网络互联"的黄河流域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为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空间组织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空间发展格局 多极网络空间组织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史育龙 潘昭宇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7-134,共8页
重庆、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两个城市历史渊源深厚,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互动显著,是改革开放以来内陆地区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新时代优... 重庆、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两个城市历史渊源深厚,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互动显著,是改革开放以来内陆地区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新时代优化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在深入分析成渝地区空间结构和联系特征的基础上,按照尊重客观规律、落实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统筹把握历史和未来的总体要求,以“双城驱动、两翼突破、轴带拓展、极点支撑”的思路优化空间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全域共兴的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空间格局 新发展格局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County Level in China 被引量:9
19
作者 YANG Zhen ZHANG Xiaolei +2 位作者 LEI Jun DUAN Zuliang LI Jiang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4期553-567,共15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RCUED) is an important concern nationwide. As important actors in regional strategy and policy, county-level regions have played an increasingly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RCUED) is an important concern nationwide. As important actors in regional strategy and policy, county-level regions have played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However,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RCUED lacks the fine depiction of the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Using 2000 and 2010 census data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we uncovered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ducted a 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for the RCUED with improved methods using the quadrant map approach. In addition, we investigated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effect of the RCUED using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In general, a high degree of matching exists between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county level at the significance level of 0.01.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2000 and 2010 were 0.608 and 0.603, respectively. 2) A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 exists in the RCUED at the county level. Based 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2276 county units in China in the two years, we found that county units can be categorized as under-urbanized, basic coordination and over-urbanized in various areas. No situation was observed where urbanization seriously lagged behi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so the levels of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ppear to be basically coordinated,and the coordination state may be gradually optimized over time. 3) Over time, the spatial dependency of the RCUED has weakened and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has increased. Northeast China has always been an area characterized by over-urbanization. The number of county units classified as under-urbanized has begun to decline in eastern coastal urban agglomeration areas, while counties rich in resources have transformed from having point-shaped over-urba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COUNTY China
下载PDF
行政边界区域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株潭结合部为例 被引量:9
20
作者 唐常春 樊杰 +1 位作者 陈东 胡望舒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8-103,共6页
以长株潭结合部暮云镇为例,主要采用2004与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动态变化与多维综合视角,对行政边界区域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的特征、机制及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理论模式。研究表明:①暮云镇土地利用结构由农村型向城镇型... 以长株潭结合部暮云镇为例,主要采用2004与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动态变化与多维综合视角,对行政边界区域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的特征、机制及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理论模式。研究表明:①暮云镇土地利用结构由农村型向城镇型快速转变,城镇用地比重年均约增加2个百分点,其中居住、教育科研、交通和工业等用地增加显著;②受主体功能定位、过境通道建设、周边城市辐射差异和规划管理制度变迁等因素影响,暮云镇空间格局与扩张模式快速演变,芙蓉大道沿线新增城镇用地占全镇82.78%,北、中、南区域开发强度分别上升20.95%、7.96%和1.58%,城镇用地平均图斑面积增长2.04倍。③研究区土地利用与空间发展存在诸多阶段性和结构性问题,应加强综合路网建设、公共设施用地供给、建设用地优化布局与集约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边界 土地利用 空间发展 模式 长株潭结合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