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声漫步法的森林公园声景喜好度评价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洪昕晨 王欣 +3 位作者 段芮 张皓 池梦薇 兰思仁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4-588,共5页
为探究森林公园中声景的客观物理量和人主观感受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声景生态学和心理物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声漫步法和语义差异法对森林公园中的地球物理声、生物声和人工声进行主观喜好度评价,同时测量客观的物理指标,通过对主客... 为探究森林公园中声景的客观物理量和人主观感受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声景生态学和心理物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声漫步法和语义差异法对森林公园中的地球物理声、生物声和人工声进行主观喜好度评价,同时测量客观的物理指标,通过对主客观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了森林公园声景喜好度评价模型,并结合三者各自对应的评价模型构建了森林公园声景喜好度评价模型。在森林公园规划中,可应用该模型将森林公园中的声级数据近似模拟为声景感受得分,以仿真来访者的主观感受,为森林公园建设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以期为声景观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漫步法 森林公园 声景生态学 景观评价 森林公园声景喜好度评价模型
下载PDF
北京城市公园春季人工声景构成及其变化 被引量:8
2
作者 白梓彤 王成 +2 位作者 赵伊琳 郝泽周 孙振凯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9-104,共6页
声景是生态学的一个新兴领域,通过声学手段反映生态系统质量、研究生物活动规律。选择北京五环内的10个城市公园,采集公园内春季的声音数据,并基于城市公园声景声谱图,结合功率谱密度的计算,研究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的构成及其昼夜变化... 声景是生态学的一个新兴领域,通过声学手段反映生态系统质量、研究生物活动规律。选择北京五环内的10个城市公园,采集公园内春季的声音数据,并基于城市公园声景声谱图,结合功率谱密度的计算,研究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的构成及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主要分布于低频0.2~2.5k Hz;2)春季北京公园内的人工声主要有38种,包括6种交通声、5种话语声、8种机械电子声和19种活动声,话语声出现最久;离散型人工声有13种,连续型有25种,以连续型人工声为主;3)城市公园中的人工声以话语声和活动声为主,在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及专类公园中话语声出现最久;在郊野公园中,交通声出现最久;4)不同公园的人工声昼夜变化规律一致,昼间的人工声构成显著多于夜间。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城市公园的声景产生较大影响,人工声在城市公园的整个声景中占有主要地位,人工声来源较为广泛,且以活动声和交通声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人工声 声景生态学 城市公园 声景指数
下载PDF
基于多传感器的声景大数据在线采集与分析系统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林婴伦 李春明 +2 位作者 王静怡 翁辰 焦亚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74-1484,共11页
声景包含重要的生态信息,具有实时性强、信息密度高的特点,有重要研究价值。现有的声景研究中,音频及相关环境参数采集和分析仍需要大量的人工作业,耗时耗力。基于多传感集成、边缘计算和深度学习技术,建立了一套声景大数据在线采集与... 声景包含重要的生态信息,具有实时性强、信息密度高的特点,有重要研究价值。现有的声景研究中,音频及相关环境参数采集和分析仍需要大量的人工作业,耗时耗力。基于多传感集成、边缘计算和深度学习技术,建立了一套声景大数据在线采集与分析系统,包括边缘计算节点和中心计算服务器。并通过3个实验站点,进行了近1年的技术验证,实现了声景大数据的自动化在线采集、传输和分析。该系统能适应户外恶劣的自然环境,能根据任务需求持续不断地进行声景大数据在线采集和分析,稳定性好。声学指数可以反映声景变化,但因指数侧重点不同,不同的声学指数之间变化特征差异较大,需要组合使用。通过声纹特征图能直观地识别出不同发声源,对物种的快速识别、声源的分类等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系统借助VGGish网络提取的高维声景特征图能很好地识别不同站点和不同时间的声景变化,在不同站点和昼夜上具有较高的区分精度,有快速和直观地反映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特征、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潜力。丰富声纹特征库、优化声景特征分析神经网络、建设声景长期监测共享网络,有助于扩展系统在物种识别、生物多样性快速分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方面的应用。研究为声景大数据的在线采集和分析提供了详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景 声景生态 大数据 在线监测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城市绿地动物声景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岑渝华 王鹏 +5 位作者 陈庆春 张承云 余上 胡珂 刘阳 肖荣波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53,共15页
动物群落是构成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声景作为野生动物重要的生态信息,掌握其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指导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核心合集2005–2022年收录的67篇研究... 动物群落是构成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声景作为野生动物重要的生态信息,掌握其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指导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核心合集2005–2022年收录的67篇研究文献为对象,综合梳理与分析了城市绿地动物声景的时空模式及其驱动因素。城市绿地动物声景在空间上表现出环境空间梯度和植被空间结构的差异,动物声音多样性随海拔、纬度、城市化程度的降低以及植被类型和高度的增加呈现升高趋势。时间尺度呈现出昼夜、季节和年度变化差异,表现为鸟类在黎明和黄昏合唱、昆虫和两栖动物在夜间鸣叫以及季节性和年度性发声规律等。影响城市动物声景模式的因素主要包括植被、环境、人为干扰和动物自身驱动等。动物声景作为当前声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面临大时空尺度演变规律研究不足、动物声景分析有限等挑战,建议未来着重开展多时空尺度变化规律研究、创新动物声景分析方法、定量解析影响因素及其响应机制、建立全球动物声景数据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景生态学 城市绿地 动物声景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声学手段辅助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现状及应用建议 被引量:3
5
作者 许晓青 蒲宝婧 +1 位作者 余楚萌 安德军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3年第4期34-44,共11页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声学监测是一种通过记录自然环境中物种声音类型和声音变化以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新型方法,其在自然保护地生物多...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声学监测是一种通过记录自然环境中物种声音类型和声音变化以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新型方法,其在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梳理了声学监测在自然保护地保护工作中的优劣势、应用,以及监测实施要点。声学监测实现了被动式的采集,可以获得连续、完整和相对低成本的数据,提高了更大物种规模监测的可能性。它有助于促进物种名录清单建立、监测类群数量评估和动态观察等工作,同时可利用动物声音判断其生理状态和栖息地质量。但目前仍然存在标准化和资源共享的声学数据库缺乏、长期监测方案仍较少、设备差异产生的数据不一致、以指数为主的生物多样性评估存在保真度和准确度争议等问题,未来仍然需要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提升声学对生物多样性预测的能力。基于此,提出了对我国自然保护地开展声学监测的若干建议,从而推动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监测 声景生态学 声学指数 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生境的声景观与声学活动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安琪 刘昱坤 +5 位作者 于新文 张旭 陈艳 罗丽 高家军 杨蔡芸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4-814,共11页
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保护海南长臂猿及其生存环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声音、鸟类声音等丰富的声景资源。探究海南长臂猿生境内的声景构成及声学活动,旨在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唯一保护海南长臂猿及其生存环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声音、鸟类声音等丰富的声景资源。探究海南长臂猿生境内的声景构成及声学活动,旨在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利用被动声学监测技术采集该保护区的声音数据,通过分析不同频率范围内的声景功率分布,描述了保护区声景观的特征与日变化;基于广泛使用的4个声学指数ACI(acoustic complex index)、ADI(acoustic diversity index)、BI(bioacoustic index)、NDSI(normalized difference soundscape index)来评估海南长臂猿声音,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以4个声学指数为预测变量,有无海南长臂猿声音为响应变量,对声音数据进行分类。结果表明:(1)不同频率范围内的声景功率反映了研究区不同的声学群落信息,具有显著的时间变化特征,表明了鸟类、海南长臂猿等动物的黎明和黄昏合唱活动,其中,1~2 kHz符合海南长臂猿的黎明合唱,2~5 kHz符合鸟类等动物的生活规律;(2)有海南长臂猿与无长臂猿鸣叫时声学指数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其中,NDSI的变化差异最大;(3)4个声学指数对于海南长臂猿声音数据的分类结果较好,交叉验证后的AUC值为0.9764。本研究基于声景观有效地获取了试验区动物的活动特征,并证明了利用声学指数评估海南长臂猿鸣叫的可行性,为海南霸王岭地区及海南长臂猿的声学监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景生态学 声学指数 海南长臂猿 被动声学监测 随机森林
原文传递
川西林盘不同生境的声景观与环境探讨
7
作者 田诗琦 邓力嘉 +3 位作者 陈泽萱 王周琪 游宇恒 张萍 《电声技术》 2024年第6期37-40,共4页
川西林盘是成都市人居环境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声景观资源。为探究川西林盘声景和植被条件之间的关系,为声景监测与评估川西林盘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川西林盘乡村生态修复与振兴,对成都典型川西林盘聚落明月村进行了声... 川西林盘是成都市人居环境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声景观资源。为探究川西林盘声景和植被条件之间的关系,为声景监测与评估川西林盘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川西林盘乡村生态修复与振兴,对成都典型川西林盘聚落明月村进行了声景观组分和植被丰富度的调查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生境型下的声景和收集的植被丰富度得分,初步探究了声景与植被丰富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声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植被条件甚至表明场地内在的生物多样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林盘 声景生态 生境型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竹林空间的声景协调度评价模型 被引量:5
8
作者 洪昕晨 潘明慧 +3 位作者 袁轶男 王亚蕾 吴沙沙 兰思仁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34-238,242,共6页
为探究竹林空间中声景的物理量和人主观协调感受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从声景生态学与心理物理学的角度,通过语义差异法对竹林空间中不同声景元素的协调度进行主观评价,同时测量评价位置的客观物理指标,通过对主客观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了... 为探究竹林空间中声景的物理量和人主观协调感受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从声景生态学与心理物理学的角度,通过语义差异法对竹林空间中不同声景元素的协调度进行主观评价,同时测量评价位置的客观物理指标,通过对主客观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了竹林声景协调度评价模型(Coordinating Evaluation of Bamboo Garden Soundscape,CEBGS)。研究结果表明:(1)地球物理声在较安静时能使评价者产生较协调或一般的协调感受,但声压级增大后会产生一定的失调感;(2)生物声能使评价者产生较稳定的协调感受,并且在声压级增大后也不会产生显著的失调感受;(3)人工声能使评价者产生较失调的心理感受;(4)各声元素的主客观数据拟合趋势符合心理物理学法则,其中地球物理声和生物声相对倾向于费希纳法则,而人工声倾向于斯蒂文斯法则。得到了适用于竹林空间的声景协调度评价模型,为科学合理的竹林空间环境建设和提升提供了有效方法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声学 竹林 声景生态学 心理物理学
下载PDF
城市公园声景恢复性评价体系构建——以福州金鸡山公园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费馨慧 吴元晶 +3 位作者 陈健翎 林心影 赖鹏程 黄启堂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6-743,共8页
从声景生态学及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城市公园声景为研究对象,通过群体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恢复性环境相关属性,参考视觉景观恢复性评价体系构建模式,文章确立远离性、吸引及兼容性、丰富性作为声景恢复性评价的相关指标... 从声景生态学及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城市公园声景为研究对象,通过群体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恢复性环境相关属性,参考视觉景观恢复性评价体系构建模式,文章确立远离性、吸引及兼容性、丰富性作为声景恢复性评价的相关指标,建立集合判断矩阵对各指标赋权并建立等级制度,最终得出声景恢复性评价量化模型。通过该模型对金鸡山公园的声景进行实地研究,提出了针对声景恢复性的景观提升建议。结果显示,三类声景对恢复性效果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生物声(0.4747)、地球物理声(0.3627)、人工声(0.1626)。对三类声景恢复性效果影响程度最高的因素均是其对应的吸引与兼容性。据集合后权重得出三类声景及其各类属性对城市公园声景恢复性效果影响程度高低的排序,以期能够通过声景恢复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实地研究经验,为今后景观空间中的声景营造提供参考意见和数据支撑,让更多研究者关注到声景恢复性的相关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恢复性 声景生态学
下载PDF
被动声学监测技术在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0
作者 覃远玉 赵龙辉 汪继超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4期264-271,共8页
我国正着手打造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迫切需要开展大尺度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从而为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新兴的被动声学监测(PAM)技术,是开展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良好手段,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PAM技术的... 我国正着手打造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迫切需要开展大尺度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从而为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新兴的被动声学监测(PAM)技术,是开展大尺度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良好手段,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PAM技术的概念、发展和优势进行了概述,并从声景的动态变化监测、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人为活动对生物影响以及声景的生态服务和生态保护5个方面,介绍了PAM技术在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从构建大尺度声景监测网络、助力濒危物种保护、改进声学存储分析技术以及声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4个方面,探讨了国家公园声学调查和监测的发展趋势。讨论了PAM技术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综上所述,PAM技术未来会成为开展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并在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 被动声学监测 生态保护 声景生态
下载PDF
基于声景生态学的竹林声景喜好度评价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洪昕晨 袁轶男 +3 位作者 潘明慧 王亚蕾 吴沙沙 兰思仁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71,共6页
从声景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究竹林声景的物理量和人主观喜好感受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语义差异法对竹林空间中不同声景元素的喜好度进行主观评价,同时测量评价位置的客观物理指标,最后拟合主客观数据建立了竹林声景喜好度评价模型(P... 从声景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究竹林声景的物理量和人主观喜好感受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语义差异法对竹林空间中不同声景元素的喜好度进行主观评价,同时测量评价位置的客观物理指标,最后拟合主客观数据建立了竹林声景喜好度评价模型(Preference Evaluation of Bamboo Forest Soundscape,PEBFS)。研究结果表明:1)地球物理声能使评价者产生较稳定的喜好倾向,并随着等效A声级增大而增强喜好感;2)生物声在较安静时可以使评价者产生较好的喜好度感受,但在等效A声级增大时易受其他声元素影响而降低喜好感受;3)人工声能使评价者产生一定的厌恶感,并随着等效A声级的增加而增强厌恶感;4)各声元素的主客观数据拟合趋势符合心理物理学定律,其中地球物理声和生物声相对倾向于费希纳定律,而人工声倾向于斯蒂文斯定律。最终得到竹林声景喜好度评价模型,可在实际应用中模拟出游客的心理感受状态,为景区声景规划和环境提升提供了有效方法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声学 竹林 景观资源 声景生态学 评价
原文传递
城市公园声景喜好度量化评价研究——以福州金鸡山公园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费馨慧 郑涵青 +1 位作者 赖鹏程 黄启堂 《福建建筑》 2020年第12期24-29,共6页
从声景生态学及心理物理学角度,探究了人们对城市公园中声景的喜好度这一主观心理量与声景出现频率的客观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福州市金鸡山公园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访谈、问卷调查及声景评价实验等方法,总结分析了金鸡山的声景资... 从声景生态学及心理物理学角度,探究了人们对城市公园中声景的喜好度这一主观心理量与声景出现频率的客观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福州市金鸡山公园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访谈、问卷调查及声景评价实验等方法,总结分析了金鸡山的声景资源现状、声景喜好度评价进行;曲线估算了研究区域内3类声景的主客观数据,综合得到城市公园声景喜好度量化评价模型。该模型可将声景出现频率的客观疏浚转化为声景喜好度的主观值,近似模拟得出人们在城市公园声景环境中的心理感受,从而用于指导城市公园声景环境的规划营造及有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景生态学 心理物理学 城市公园 喜好度 评价模型
下载PDF
山水小城石泉的声景生态调查
13
作者 孟子厚 杨业云 《演艺科技》 2015年第1期31-34,共4页
通过对石泉声景生态的问卷调查及其结果分析,总结出石泉主体剧院的声学设计和室内装修需要遵循的原则,为其声学艺术风格的把握提供基础。
关键词 声景生态 问卷调查 统计分析 剧场建设 声学设计
下载PDF
因地成音——环太湖区域民间吹打乐种的声音生态共生圈研究
14
作者 杨阳 《中国音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57,共13页
本文以环太湖区域民间吹打乐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图谱音像记录、形态分析、本体分析与阐释等方法,在前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论与方法的拓展。面对区域内吹打乐种在传统与当下、定格与转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立足... 本文以环太湖区域民间吹打乐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图谱音像记录、形态分析、本体分析与阐释等方法,在前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论与方法的拓展。面对区域内吹打乐种在传统与当下、定格与转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学科立场,援引声音生态共生圈这一音乐学术命题,为区域内吹打乐种如音色、套式、结构原则等本体要素的程式内因予以新的阐释,使吹打乐的本体认知从“规范式”的形态分析视野中继续深化,以呈示其与中国传统礼俗音声更深层、紧密的内质勾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打乐 乐种 环太湖区域 音乐地理 声音生态共生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