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 被引量:7
1
作者 陈立君 郭强 +4 位作者 刘迎雪 李祥羽 赵远玲 单大朋 陈庆山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3-46,共4页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3个标记Satt56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65—SOYGPATR—Hrcs1—Satt396,其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7、6.5、14.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Max) 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 抗性基因 SSR标记
下载PDF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RAPD and SCAR marker linked to the frog-eye leaf spot resistance gene in soybean 被引量:4
2
作者 ZOU Jijun YANG Qingkai +3 位作者 CHEN Shouyi CHEN Qingshan LIU Yaguang DONG We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5期460-466,共7页
Two fragments SCS362o and SCS3580 of the co-dominant marker OPS0362o&580 that were linked to the resistance gene of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 have been completely sequenced. A significant insertion of 30 bp is th... Two fragments SCS362o and SCS3580 of the co-dominant marker OPS0362o&580 that were linked to the resistance gene of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 have been completely sequenced. A significant insertion of 30 bp i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polymorphism between the two fragments. The results of Southern hybridization indicate that SCS362o derives from a single- or low-copy sequence and can be used as an RFLP probe. A co-dominant SCAR marker SCSSeao&sao has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sequences. The segregation of SCS362o&58o is similar to that of RAPD marker OPS03620&580. Significant polymorphism has been shown between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genotypes when 62 soybean genotypes were surveyed for the SCAR marker. Therefore, the marker can be used in the resistance breeding of soybean frog-eye leaf spot by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COSPORA sojina Hara disease resistance molecular MARKERS co-dominance.
原文传递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race 7 of Cercospora sojina in soybeans and RAPD tagging of the resistance gene 被引量:4
3
作者 Zou, JJ Dong, W +2 位作者 Yang, QK Cao, YP Chen, S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5期452-456,共5页
Frog-eye leaf spot of soybean caused by Cercospora sojina Hara is a kind of worldwide disease. Resistance to race 7 of C. sojina was found to be due to a single dominant gene through analyzing resistant behavior of th... Frog-eye leaf spot of soybean caused by Cercospora sojina Hara is a kind of worldwide disease. Resistance to race 7 of C. sojina was found to be due to a single dominant gene through analyzing resistant behavior of the cross NEAU91212 (susceptible to race 7)× NEAU9674 (resistant to all races). 3 RAPD markers linked to the resistant gene Rcsc 7 were identified using the BSA method. 2 fragments of OPS03<sub>620</sub> and OPS03<sub>580</sub> amplified with primer OPS03 co-dominantly segregated in the F<sub>2</sub> individuals. The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OPS03<sub>620</sub> and the resistant gene is 8.7 cM. According to the co-dominant marker,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ng the homozygous and heterozygous resistant F<sub>2</sub> individuals were 100% and 97.6%,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COSPORA sojina Hara resistant gene molecular MARKERS co-dominance.
原文传递
Study on Cerospora sojina Hara Toxin Resistance and It's Inheritance in Soybean
4
作者 CAO Yue-ping, YANG Qing-kai and WEI Zhi-m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1101 , P.R.China Northeast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P.R.China Institute of Plant Phys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2 , P.R.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2年第7期770-775,共6页
Cerospora sojina Hara. toxin produced by mycelia of the pathogen can harm soybean plants. In this paper, 50 varieties and one resistant-susceptible combin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toxin resistance and it's inhe... Cerospora sojina Hara. toxin produced by mycelia of the pathogen can harm soybean plants. In this paper, 50 varieties and one resistant-susceptible combin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the toxin resistance and it's inheritance. Comparing the results from the field under different inoculation conditions, the average coincidence rate of the toxin test is 62.37%. The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the toxin of Race 7 of Cerospora sojina Hara was proved to be controlled by a pair of single dominant genes. The toxin appraisal method can be used for many purposes owing to it's conven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Cerospora sojina Hara TOXIN RESISTANCE INHERITANCE
下载PDF
Early Detection of <i>Cercospora</i>Species in Soybean Plants: Immunologic and Molecular Methods
5
作者 María Gabriela Latorre Rapela María Cristina Lurá Iván Marcipar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5年第18期2939-2948,共10页
Late-cycle diseases (LCD) cause a significant deterioration in quality and reduce yields in soybean crops. In Argentina, in particular, leaf blight and purple seed stain, caused by the agent Cercospora kikuchii, and f... Late-cycle diseases (LCD) cause a significant deterioration in quality and reduce yields in soybean crops. In Argentina, in particular, leaf blight and purple seed stain, caused by the agent Cercospora kikuchii, and frog eye spot, caused by C. sojina, are the prevailing sources of diseases. The early, rapid and accurate detection of these phytopathogens becomes essential, and would contribute to preserving both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health of humans and animals by preventing the wasteful or improper use of chemicals such as pesticides. In order to detect Cercospora species in soybean plants at an early stage, immunochemical and molecular techniques were developed in this work. Strains from the NITE 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 collection (Japan): Cercospora kikuchii NBRC 6711 and Cercospora sojina NBRC 6715 and regional isolates of C. kikuchii were used. To develop Dot-Blot and PCR techniques, experiments with plants undergoing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carried out: those experimentally inoculated with these fungi, those treated with sterile water and healthy plants as well. Both techniques allowed the detection, at early stages, of Cercospora species involved in two of the most frequent LCD in the country, when the cercosporin concentration produced by the fungus was higher than 3.93 ± 0.39 nmol·cyl-1 ±SD. The sensitivity between both techniques was very different. While Dot-Blot allowed the detection of the disease 4 days after inoculation, PCR detected it after 4 hours, even without visible symptoms of the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COSPORA kikuchii CERCOSPORA sojina DOT-BLOT PCR Late-Cycle Diseases
下载PDF
大豆叶片结构与灰斑病抗性的研究 Ⅱ.大豆叶片组织结构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被引量:30
6
作者 李海英 刘亚光 杨庆凯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8-60,66,共4页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 ,主要包括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密度、上下表皮细胞密度、蜡质含量及叶比重等 ,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排列整齐、紧密 ,而且层数相对较多 ,可以抵抗病菌...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叶片组织结构 ,主要包括栅栏组织层数、栅栏组织密度、上下表皮细胞密度、蜡质含量及叶比重等 ,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排列整齐、紧密 ,而且层数相对较多 ,可以抵抗病菌的侵入和扩展 ,成为抗病的一个结构屏障 ;抗病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 ,表明大豆叶片本身具有的蜡质层是抵抗和延迟病原菌侵入的另一个结构屏障。在叶比重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片结构 灰斑病 抗性 栅栏组织 蜡质含量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菌毒素生物活性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陈绍江 王金陵 +1 位作者 杨庆凯 章元寿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3-236,共4页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iumsojina(Hara)Liu&Guo]可以产生有毒代谢物。滤液透析及热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该毒素可以穿过半透膜,为较小分子化合物并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该菌培养物浸提液经浓缩,硅...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iumsojina(Hara)Liu&Guo]可以产生有毒代谢物。滤液透析及热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该毒素可以穿过半透膜,为较小分子化合物并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该菌培养物浸提液经浓缩,硅胶柱层析可得粗毒素。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毒素对大豆幼苗及叶片具有致萎作用。针刺叶片可产生类似真菌感染的病斑。浸渍处理后,可使叶组织失绿、萎蔫最后坏死,同时毒素对抗性不同的品种有鉴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毒素 纯化 生物活性
下载PDF
大豆叶片结构与灰斑病抗性的研究 Ⅰ.大豆叶片气孔密度、茸毛密度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海英 倪红涛 杨庆凯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2-53,56,共3页
采用火棉胶法和水合氯醛法研究了大豆叶片气孔密度、茸毛密度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叶片正面和背面的茸毛密度并没有什么差异 ;但抗病品种叶片正面及叶片背面的气孔密度明显少于感病品种 ,这是抗病品种... 采用火棉胶法和水合氯醛法研究了大豆叶片气孔密度、茸毛密度与灰斑病抗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叶片正面和背面的茸毛密度并没有什么差异 ;但抗病品种叶片正面及叶片背面的气孔密度明显少于感病品种 ,这是抗病品种抵抗菌丝侵入的第一结构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气孔密度 茸毛密度 叶片结构 抗性机制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文慧 陈庆山 +6 位作者 杨庆凯 李文滨 王文辉 刘春燕 陈立君 刘海燕 单继勋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9-173,共5页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 ,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 4 0 5 6 6为母本 ,以感 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 4 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杂交得到F2 代后连续自交 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后 ,利用BSA法对...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 ,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 4 0 5 6 6为母本 ,以感 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 4 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杂交得到F2 代后连续自交 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后 ,利用BSA法对 5 0 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 ,其中 3个标记Satt5 6 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 ,并且在F2 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这 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 6 5 -SOYGPATR-Hrcs1-Satt396 ,它们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 12 .7cM、6 .5cM、14 .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抗性基因 SSR标记 品系 杂交组合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0
10
作者 顾鑫 丁俊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03-306,共4页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在黑龙江省大豆产区危害十分严重,为了从根本上防治灰斑病,笔者从抗病育种的角度上综述了大豆灰斑病研究现状,对大豆灰斑病的分布、危害、生理小种的研究、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等进行了论述。提出灰...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在黑龙江省大豆产区危害十分严重,为了从根本上防治灰斑病,笔者从抗病育种的角度上综述了大豆灰斑病研究现状,对大豆灰斑病的分布、危害、生理小种的研究、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等进行了论述。提出灰斑病生理小种的鉴定与灰斑病的防治应与分子基因标记和分子育种相挂钩,并为以后的大豆抗灰斑病资源鉴定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大豆抗灰斑病菌多个生理小种资源的筛选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丽娟 杨庆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8-41,共4页
本文用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菌的方法对108份供试材料,在生理小种水平上进行了抗性鉴定。根据供试材料对灰斑病菌各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从中筛选出抗8个以上生理小种的材料46份,占供试材料42.5%。其中,抗10个生理小种材... 本文用人工接种大豆灰斑病菌的方法对108份供试材料,在生理小种水平上进行了抗性鉴定。根据供试材料对灰斑病菌各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从中筛选出抗8个以上生理小种的材料46份,占供试材料42.5%。其中,抗10个生理小种材料13份,占供试材料1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生理小种 抗源
下载PDF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丽娟 杨庆凯 张彩英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2-176,共5页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 1~ 1 0号生理小种后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变化的规律 ,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 1~ 1 0号生理小种后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变化的规律 ,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 ,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所增高 ,并且抗感品种接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因生理小种的不同而不同。可见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是大豆一种普遍性的抗病反应 ,而且抗感品种之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差异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菌 过氧化物酶 抗病性 灰斑病 酶活性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及其对寄主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曹越平 李海英 +3 位作者 刘学敏 陈绍江 张丽娟 杨庆凯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曾给我国的大豆生产造成重大的损失。本文主要从应用的角度论述了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的生物学特性、侵染循环、潜育期以及病害的预测,同时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大豆灰斑...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曾给我国的大豆生产造成重大的损失。本文主要从应用的角度论述了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的生物学特性、侵染循环、潜育期以及病害的预测,同时从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的分化、抗性的遗传及代谢毒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及抗病育种研究提供资料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菌 寄主 生物学特性 侵染循环 潜育期 病害 预测预报 病害防治 抗病育种
下载PDF
感染大豆灰斑病菌后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叶绿素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亚光 李丽清 +1 位作者 马景生 杨庆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9-53,共5页
本文采用了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 ,在 3~ 4叶期接种 ,并于接种后 1~ 1 0天内连续取样 ,然后测定其接种后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 :无论是抗病品种 ,还是感病品种 ,在病菌侵入的初期 ,叶绿素 a、b的含量都有所下降 ;在病菌侵染... 本文采用了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 ,在 3~ 4叶期接种 ,并于接种后 1~ 1 0天内连续取样 ,然后测定其接种后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 :无论是抗病品种 ,还是感病品种 ,在病菌侵入的初期 ,叶绿素 a、b的含量都有所下降 ;在病菌侵染后 7~ 1 0天时 ,感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 a、b含量比未接种对照低 ,而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 a、b含量均明显高于未接种对照 ;另外 ,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对叶绿素 a、b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同 ,7号生理小种对叶绿体的破坏能力最强 ,其次为 6号生理小种 ,而 4号生理小种则最弱 ,其中 1号 ,2号生理小种居中。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 a/b的比值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初步认为叶绿素 a/b的比值可作为大豆品种对灰斑病抗性鉴定的一种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叶绿素 品种 抗病性 大豆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RAPD标记 被引量:11
15
作者 董伟 杨庆凯 +2 位作者 沈义国 邹继军 陈受宜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1999年第10期48-51,共4页
以高抗品种东农9674 为父本, 以高感品种东农87-104 为母本, 杂交得到F2 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 分别从抗、感材料中取15 株的叶片提取DNA组成抗、感池, 用820 个10m er随机引物... 以高抗品种东农9674 为父本, 以高感品种东农87-104 为母本, 杂交得到F2 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 分别从抗、感材料中取15 株的叶片提取DNA组成抗、感池, 用820 个10m er随机引物进行RAPD多态性分析, 其中3个引物在抗、感池间出现稳定的多态性标记OPK03840, OPM171700, OPO10950, 并在F2 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标记协同分离的趋势, 这三个标记与抗性基因Rf1 的连锁顺序为OPK03840-Rf1-OPM171700-OPO10950, 连锁距离分别为10.4cM-Rf1-13.8cM-26.1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抗性基因 RAPD 分子标记 育种 生理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及遗传关系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丁俊杰 顾鑫 +7 位作者 杨晓贺 赵海红 申宏波 姜翠兰 仕相林 刘春燕 胡国华 陈庆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4377-4387,共11页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生理小种类型,分析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各生理小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2006—2011年,对黑龙江省进行大豆灰斑病样本的采集和病菌的分离。利用11对SSR引物对黑龙江省的24个灰...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生理小种类型,分析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各生理小种间的亲缘关系。【方法】2006—2011年,对黑龙江省进行大豆灰斑病样本的采集和病菌的分离。利用11对SSR引物对黑龙江省的24个灰斑病菌菌株进行EST-SSR基因型分析。【结果】共分离获得大豆灰斑病菌2 674株,鉴定出1—15号共15个生理小种。SSR结果共检测出等位变异46个,平均每个位点为4.2个,相似系数范围为0.091—0.956,平均相似性系数达到0.589。聚类分析结果与大豆灰斑病菌小种类型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结论】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大豆灰斑病菌的亲缘关系与生理小种类型密切相关,与采集年份、采集地点相关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生理小种 基因型
下载PDF
大豆种质资源对灰斑病抗性鉴定评价 被引量:13
17
作者 马淑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0-824,共5页
近年来,随着大豆品种和气候的变化,灰斑病在黑龙江大豆产区广泛发生,并呈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筛选出可在生产或育种中利用的抗病材料,本试验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对1073份大豆材料进行抗灰斑病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高抗材料33份、抗病材料... 近年来,随着大豆品种和气候的变化,灰斑病在黑龙江大豆产区广泛发生,并呈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筛选出可在生产或育种中利用的抗病材料,本试验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对1073份大豆材料进行抗灰斑病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高抗材料33份、抗病材料291份、中抗材料332份、感病材料381份、高感材料36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3.1%、27.1%、30.9%、35.5%、3.4%。对1、6、7号出现频率较高的优势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是高抗和抗病材料分别为161份、68份、95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15%、6.3%、8.9%。在现行大豆种质资源中,具有比较丰富的抗病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种质资源 抗性评价
下载PDF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丽娟 杜金哲 杨庆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1-95,共5页
分析了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多酚氧化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的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比对照增加;而感病品种接种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比对照下降。... 分析了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多酚氧化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的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比对照增加;而感病品种接种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比对照下降。这表明多酚氧化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活性的大小与大豆抗病性成正相关,可以作为大豆品种抗性鉴定的一个重要生理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菌 多酚氧化酶
下载PDF
大豆抗灰斑病主基因的发现与遗传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曹越平 杨庆凯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71,共5页
利用高抗品种东农 96 74与感病品种杂交 ,在田间多个生理小种共存条件下研究大豆灰斑病抗性的遗传规律 ,发现杂交后代的抗性表现具有明显的质量性状遗传特征 ,F1 代表现完全显性 ,F2 代的抗感分离比例在个别组合接近 3∶1。采用数量性... 利用高抗品种东农 96 74与感病品种杂交 ,在田间多个生理小种共存条件下研究大豆灰斑病抗性的遗传规律 ,发现杂交后代的抗性表现具有明显的质量性状遗传特征 ,F1 代表现完全显性 ,F2 代的抗感分离比例在个别组合接近 3∶1。采用数量性状的主要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性的遗传进行模型的判别与遗传参数的估计 ,发现抗性遗传存在明显的主基因效应 ,分别符合一个主基因 +多基因加显性模型及两个主基因独立遗传模型。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以及主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普遍存在 ,对抗病性的遗传起很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抗性 主基因 遗传效应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结果 被引量:12
20
作者 马淑梅 丁俊杰 郑天琪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5-297,共3页
试验是从 1987- 2 0 0 0年 14年间对黑龙江省各大豆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系在进入区试或生试阶段统一进行抗灰斑病鉴定。对供试的 6 38份大豆品系鉴定结果表明 ,高抗品系 5 5份 ,抗病品系 80份 ,中抗品系 2 10份 ,感病和高感品系 30 3份... 试验是从 1987- 2 0 0 0年 14年间对黑龙江省各大豆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系在进入区试或生试阶段统一进行抗灰斑病鉴定。对供试的 6 38份大豆品系鉴定结果表明 ,高抗品系 5 5份 ,抗病品系 80份 ,中抗品系 2 10份 ,感病和高感品系 30 3份。对鉴定结果进一步分析看出 ,1994年以前的大豆新品系抗病性明显好于 1994年以后的 ,1994年以前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的百分率分别为 2 2 .7%、11.2 %、2 9%、37% ;1994年以后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材料分别为 0 .2 %、11.5 %、38.7%、4 9.6 % ,其中高抗材料所占比例明显下降 ,中抗和感病材料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大豆 品系 灰斑病 抗性鉴定 抗病育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