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社会摇”到“科目三”——媒介考古中的舞蹈及其社会流变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彬彬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5,共9页
新媒体时代盛行的短视频催生了相应的新型舞蹈文化,其中颇为盛行的是以“科目三”为代表的“社会摇”。对“社会摇”进行媒介考古可以发现,其最早的流行可以定位到“美拍”短视频平台,彼时“社会摇”之“社会”的价值重心在于“全民社... 新媒体时代盛行的短视频催生了相应的新型舞蹈文化,其中颇为盛行的是以“科目三”为代表的“社会摇”。对“社会摇”进行媒介考古可以发现,其最早的流行可以定位到“美拍”短视频平台,彼时“社会摇”之“社会”的价值重心在于“全民社会摇”的“全民”参与。“快手”时期的“社会摇”则凸显了外国舞蹈文化在与我国东北地区跨文化交流后的耦合形态与社会历史变迁。以“科目三”为代表的新式“社会摇”在“抖音”平台的持续性流行,重塑了短视频时代的流行舞蹈文化形式与新兴生产方式,展现了数字时代人们的社交与情感状况,同时也使社会中“消失的他者”变为“可见的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科目三” “社会摇” 流行舞蹈文化 他者
原文传递
广场舞与“社会摇”的审美表达与空间政治
2
作者 李宁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6,共8页
广场舞与“社会摇”是国内21世纪10年代崛起的两种颇具代表性且广受瞩目的社会舞蹈样式。从审美风格来看,二者都是典型的艺术生活化现象,其表演特征可归纳为“噪音下的集体摇摆”。不同在于,广场舞体现出大众趣味,“社会摇”则追求“土... 广场舞与“社会摇”是国内21世纪10年代崛起的两种颇具代表性且广受瞩目的社会舞蹈样式。从审美风格来看,二者都是典型的艺术生活化现象,其表演特征可归纳为“噪音下的集体摇摆”。不同在于,广场舞体现出大众趣味,“社会摇”则追求“土味”刻奇。广场舞与“社会摇”的空间实践是一种后阶级时代的身份政治,表演者们试图通过审美共同体的建构寻求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以摆脱社会边缘地位所带来的身份焦虑。不过,这种空间实践最终建构的是一种被凝视的他者景观,一种现实中的异托邦。广场舞与“社会摇”存在价值冲突之处,前者展现乐观生活姿态与女性自觉意识,而后者宣扬虚无享乐思想与男性中心主义。两种亚文化因此走上了迥异的命途:广场舞被主导文化与主流文化顺利收编,“社会摇”则被规训与惩罚,后者在沉寂多年后以“科目三”等衍生形式尝试摆脱土味刻奇的标签,趋近大众审美趣味与主流价值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舞蹈 广场舞 社会摇 审美表达 空间政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