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经“开、阖、枢”解读 被引量:62
1
作者 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89-795,共7页
六经"开、阖、枢"理论由《素问·阴阳离合论篇》首次提出,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源于四时阴阳气数离合的变化,因三阴三阳的气数不等,各有出入,而反映出"开、阖、枢"的具体表现形式,四... 六经"开、阖、枢"理论由《素问·阴阳离合论篇》首次提出,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源于四时阴阳气数离合的变化,因三阴三阳的气数不等,各有出入,而反映出"开、阖、枢"的具体表现形式,四时阴阳变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开、阖、枢"的功能形式来完成的。及与人体之阴阳"开、阖、枢",则是对六经气化功能状态的高度概括,阴阳"离"则有开、有阖、有枢,阴阳"合"则为一阴一阳。阴阳的"离"与"合"既分工又合作,分则三,合则为一。"开、阖、枢"是以六经的标本中气为物质基础,以气机的升降出入为功能状态。太阳为老阳、巨阳,守正御邪,气机为开,因此而敷布营卫,通畅津液;阳明为"两阳合明",多气多血,气机为阖,而善蓄能纳阳,腐熟水谷;少阳为初生之阳,生机盎然,气机为枢,主枢转阴阳,沟通表里,贯通上下,畅达脾胃;太阴为老阴,老成持重,居阴之表,气机为开,而主运化精微,化生营气,吐故纳新;厥阴为"两阴交尽",阴气盛极,气机为阖,故主阖禁阴气,藏血舍魂,蕴以生阳;少阴为初生之阴,心肾朋居,水火并蓄,气机为枢,而能既济水火,交通心肾。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对六经病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伤寒论 六经 “开、阖、枢” 经典理论
原文传递
经筋定义及特性之启发 被引量:45
2
作者 刘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88-891,共4页
近年来,经筋理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尽管学术界对经筋的认识已渐趋于统一,但实际上经筋的实质仍未明确。在这种情况下,经筋的现代研究在本质上并无益于推动经筋理论的发展。通过解析经筋的字义,充分讨论了经筋与... 近年来,经筋理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尽管学术界对经筋的认识已渐趋于统一,但实际上经筋的实质仍未明确。在这种情况下,经筋的现代研究在本质上并无益于推动经筋理论的发展。通过解析经筋的字义,充分讨论了经筋与经和筋在概念上的区别和联系,指出这三者之间的模糊认识是导致现代研究对经筋定位认识模糊的基本原因。通过对《灵枢·经筋》条文的概括总结,提出经筋是中国古代医家在目视解剖条件下发现的一类重要的人体结构,其整体形态与脉道类似,而在局部性状上表现为条束状的筋样质地和外观。综合对经筋定义和特征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理解经筋的概念,并能够正确看待当前学术界对经筋的误读误解的原因。只有明白经筋的形态和功能为何,才能在现代医学人体结构上准确地定位,并切实地按照中医固有的思维优势去发展传统理论和指导现代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 六经 灵枢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顾植山“三阴三阳开阖枢”与“六经病欲解时”辨识失眠不同时间节律经验 被引量:16
3
作者 樊蕾 周雪 刘馨雁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年第1期46-49,共4页
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安全性好、效果确切、无药物依赖的优势。既往失眠辨治过程中主要采用藏象学说结合八纲辨证进行,依据辨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失眠病机复杂,很多症状出现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使用传统辨... 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安全性好、效果确切、无药物依赖的优势。既往失眠辨治过程中主要采用藏象学说结合八纲辨证进行,依据辨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失眠病机复杂,很多症状出现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使用传统辨证方法不能解释,对于辨证的价值未进行挖掘。因此本文根据龙砂学派顾植山教授对《黄帝内经》“阴阳开阖枢”气化运动理论与《伤寒论》六经欲解时的论述,探讨失眠的时间节律病机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欲解时 三阴三阳 开阖枢 失眠
下载PDF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被引量:14
4
作者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 2012年第4期397-399,共3页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六经脉",不见后面的"病"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六经"并不等于...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六经脉",不见后面的"病"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六经"并不等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不能强加"六经"于《伤寒论》。应该使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或简称"六病辨证",才符合《伤寒论》的原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 “六病”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薛雪湿热三焦辨证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变规律的探讨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宇皓 俞操 +5 位作者 姚心怡 韩楚轩 王俊祺 谭增迪 王娟 沈祥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599-604,共6页
[目的]研究外感湿热病的传变体系与治则治法,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称新冠肺炎)的防治提供思路。[方法]研究薛雪《湿热条辨》的内容,总结湿热病的传变规律,结合湿热疫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指南,以及临床上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提出其可能的... [目的]研究外感湿热病的传变体系与治则治法,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称新冠肺炎)的防治提供思路。[方法]研究薛雪《湿热条辨》的内容,总结湿热病的传变规律,结合湿热疫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指南,以及临床上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提出其可能的传变途径、分期证型和治则治法。[结果]新冠肺炎具有湿热病的性质,而湿热病的传变以三焦为主线,可以三焦为主体进行分期分治。邪始在上焦,则有犯太阴阳明之分,犯太阴之经则当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犯阳明之经则当辛温宣透、渗湿泄热。进而在中焦,则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之别,湿重于热则法当芳香开郁、苦温燥湿,热重于湿则主以甘寒清热、苦温燥湿。邪踞下焦,则又可见湿阻下焦、热邪下陷等证型,湿阻下焦则当清热淡渗利水,热邪下陷则当清热开窍、活血散瘀。又可以六经、卫气营血变证为支线,产生多种坏病。[结论]新冠肺炎的传变具有湿热病特点,故研究分析湿热三焦传变可以为诊疗新冠肺炎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条辨 新冠肺炎 湿热病 传变规律 三焦辨证 六经 卫气营血
下载PDF
当归芍药散方证内涵探微 被引量:14
6
作者 崔巍 赵德喜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2285-2288,共4页
当归芍药散证归属少阳病,核心病机为血虚血瘀,水湿停滞。当归芍药散中三水药与三血药共奏养血祛瘀利水之功。临床症见头晕、心悸、腹痛、小便不利等疾病,只要符合当归芍药散证中芍药证、当归证、川芎证、茯苓证、泽泻证、白术证,皆可以... 当归芍药散证归属少阳病,核心病机为血虚血瘀,水湿停滞。当归芍药散中三水药与三血药共奏养血祛瘀利水之功。临床症见头晕、心悸、腹痛、小便不利等疾病,只要符合当归芍药散证中芍药证、当归证、川芎证、茯苓证、泽泻证、白术证,皆可以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芍药散 六经 方证 少阳病
下载PDF
从三阴三阳之象看《伤寒论》之六经 被引量:12
7
作者 彭慧婷 陈梓越 +1 位作者 李奕诗 徐丹苹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249-3252,共4页
《伤寒论》中"六经"一说,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亦没有确定的说法。而经过自身研究与思考,文章认为自然界既然存在三阴三阳的状态,天人相应,人体阳气运动亦当如此,所以《伤寒论》之"三阴三阳"应指人体取象于天地阴阳变... 《伤寒论》中"六经"一说,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亦没有确定的说法。而经过自身研究与思考,文章认为自然界既然存在三阴三阳的状态,天人相应,人体阳气运动亦当如此,所以《伤寒论》之"三阴三阳"应指人体取象于天地阴阳变化的6种状态,即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和厥阴之象,分别对应阳气升发、阳气浮盛、阳气积聚、阳气入阴、地下阳盛和阳气破土6种阳气的运动状态,而这6种状态则为六经病病理和欲解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 三阴三阳
原文传递
《伤寒论》六经理论浅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玉国 王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367-370,共4页
《伤寒论》作为一部临床经典,一直是医家准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以六经分病、以六经分篇、以六经定法,其理论完备、思路清晰、组方巧妙,在临床中能够提纲挈领,以简驭繁,至今仍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理解和掌握六经理论,明确各经的... 《伤寒论》作为一部临床经典,一直是医家准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以六经分病、以六经分篇、以六经定法,其理论完备、思路清晰、组方巧妙,在临床中能够提纲挈领,以简驭繁,至今仍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理解和掌握六经理论,明确各经的属性、所主部位、关联脏腑和生理特性,对于《伤寒论》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疾病的认识、理解、分析、诊断和治疗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张仲景 六经
下载PDF
从干支角度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被引量:10
9
作者 曹姝 李赛美 《现代中医临床》 2020年第3期62-67,共6页
天干地支,源自中国古人对天象的观测,不仅标示了万物生长化收藏和自然界变化发展的特点规律,还对医者认识、预测和防治疾病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者,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 天干地支,源自中国古人对天象的观测,不仅标示了万物生长化收藏和自然界变化发展的特点规律,还对医者认识、预测和防治疾病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者,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然六气并非一维概念,尚须从时间和空间、乾和坤双重维度理解。六经病"欲解时"并非简单的"旺时而解",其所形成的地支三会关系,使其不仅处于时间上的"旺时",亦是空间上的"旺处";且根据其阴阳五行及"开阖枢"特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式以"解"其病,乃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干地支 六气 六经 欲解时
原文传递
经方治疗荨麻疹探讨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家驹 张广中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97-1000,共4页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疾患。经方是中医学的经典学科,临床采用六经辨证体系。荨麻疹多有身痒症状,通过文献分析及临证体会,身痒多见于表证范畴,因此临床治疗荨麻疹当从表论治,但荨麻疹同时可见于里证、半表半里证,或表里合病。因此,...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疾患。经方是中医学的经典学科,临床采用六经辨证体系。荨麻疹多有身痒症状,通过文献分析及临证体会,身痒多见于表证范畴,因此临床治疗荨麻疹当从表论治,但荨麻疹同时可见于里证、半表半里证,或表里合病。因此,经方辨治荨麻疹,重在临床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证相应,方可取得良好疗效。总之,经方治疗荨麻疹,重在先辨六经继辨方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荨麻疹 六经 方证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概念辨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文平 叶桦 +1 位作者 周宜 冯全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768-5773,共6页
三阴三阳是中医学理论中用于描述宇宙自然和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的理论思维模型。通过对《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内涵与外延的梳理,发现三阴三阳概念大体上可以分为"天地阴阳"和"人中阴阳"两大类。"天... 三阴三阳是中医学理论中用于描述宇宙自然和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的理论思维模型。通过对《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内涵与外延的梳理,发现三阴三阳概念大体上可以分为"天地阴阳"和"人中阴阳"两大类。"天地阴阳"主要用来分析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揭示与时间相关的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人中阴阳"主要用于分析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天地阴阳"和"人中阴阳"的适用范畴和构建方法有本质区别,但两个范畴所规定的阴阳配属关系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三阳 概念 六经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浅析《黄帝内经》对《伤寒论》六经分证及治法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顺达 何新慧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373-3375,共3页
文章从六经、治则治法两个方面探讨了《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关系,两者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伤寒论》六经分证体系受始于《黄帝内经》六经理论,二者六经传变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以手足十二经为基础。在治则治法方面,张仲景继承并... 文章从六经、治则治法两个方面探讨了《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关系,两者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伤寒论》六经分证体系受始于《黄帝内经》六经理论,二者六经传变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以手足十二经为基础。在治则治法方面,张仲景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中的学术思想,方药具备,文章从扶正祛邪、顾护阳气、保存津液、重视胃气、因势利导等方面讨论了《伤寒论》中治则治法对《黄帝内经》的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黄帝内经 六经 治则治法
原文传递
六经便秘证治辨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启鸿 张凯玲 蔡华珠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1期2236-2239,2247,共5页
便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伤寒论》中涉及便秘治疗有70余条,尽显医圣张仲景治秘的高超技法。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变皆可致秘,然病因病机不同,治疗亦有不同,作者就《伤寒论》中有关便秘的证治按六经进行分类浅... 便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伤寒论》中涉及便秘治疗有70余条,尽显医圣张仲景治秘的高超技法。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变皆可致秘,然病因病机不同,治疗亦有不同,作者就《伤寒论》中有关便秘的证治按六经进行分类浅析,通过分辨明析六经便秘证候,对合理使用经方,提高临床施治便秘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便秘 六经
下载PDF
李惠林运用经方治疗痤疮经验 被引量:7
14
作者 曾霖 李惠林 +3 位作者 赵恒侠 刘德亮 楚淑芳 张学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62-64,共3页
李惠林教授采用辨阴阳、辨六经、辨病机相结合的方法,将痤疮具体分为邪郁肌表证、湿热蕴结证、肺胃热盛证、寒热错杂证、阴血不足证、肾阳亏虚证、心肾不交证等七大证型,并分别采用麻黄汤合小柴胡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杏仁甘草石... 李惠林教授采用辨阴阳、辨六经、辨病机相结合的方法,将痤疮具体分为邪郁肌表证、湿热蕴结证、肺胃热盛证、寒热错杂证、阴血不足证、肾阳亏虚证、心肾不交证等七大证型,并分别采用麻黄汤合小柴胡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酸枣仁汤合芍药甘草汤、金匮肾气丸、黄连阿胶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均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阴阳 经方 六经 李惠林
下载PDF
《杂病源流犀烛》遣方用药特色 被引量:6
15
作者 蔺焕萍 《河南中医》 2017年第10期1708-1709,共2页
沈金鳌的用药特点,体现在根据个人体质用药,特别指出了老人、小儿、孕妇等用药注意事项,同样,根据小儿和妊娠妇人,用药也很灵活。药物有各自的气味特点、阴阳属性,因而各具不同的治疗作用。药物的五味结合五脏的补泻,使得疗效显著,而沈... 沈金鳌的用药特点,体现在根据个人体质用药,特别指出了老人、小儿、孕妇等用药注意事项,同样,根据小儿和妊娠妇人,用药也很灵活。药物有各自的气味特点、阴阳属性,因而各具不同的治疗作用。药物的五味结合五脏的补泻,使得疗效显著,而沈金鳌正是发挥了此方法,在著作中体现了五脏用药的方法。沈金鳌用药,处处不忘引经药的运用,在治疗疾病时,首先了解和考虑不同时期的气候特点,因时制宜,不违背自然规律,还根据疾病的发作时间辨证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金鳌 《杂病源流犀烛》 个体差异 五脏 三焦 六经 岁气 发作时间
下载PDF
从真气流行论郑钦安“六经仍是一经”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辰昊 刘毅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385-6388,共4页
清代名医郑钦安为扶阳学派开山之祖。郑钦安重视一元真气流行,认为真气流行为六经气化之基础,亦为贯穿六经生理病理的主线,创造性地提出"六经仍是一经"。细考郑钦安相关论述,真气实为真阳真阴和谐合一之气,人体六经为一元真气... 清代名医郑钦安为扶阳学派开山之祖。郑钦安重视一元真气流行,认为真气流行为六经气化之基础,亦为贯穿六经生理病理的主线,创造性地提出"六经仍是一经"。细考郑钦安相关论述,真气实为真阳真阴和谐合一之气,人体六经为一元真气在6个不同层次所处的状态,与自然界之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相通应。在治病立法上,无论病在何经,始终强调以恢复真气的正常运行为根本。郑钦安的观点对理解六经气化理论,理解扶阳学派学术思想以及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钦安 扶阳学派 真气 六经 六气 伤寒论
原文传递
对《伤寒论》与《针灸学》教学中“六经”实质讲授的思考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军 雎世聪 郁保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第23期147-150,共4页
文章对比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各版《伤寒论》教材对"六经"实质的阐释,从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的角度探讨《伤寒论》与《针灸学》中"六经"实质的区别,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伤寒论 针灸学 六经 六经病 六经辨证 教学方法
下载PDF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程鲁娟 李凯 王瑾 《基层中医药》 2022年第4期1-6,共6页
欲通伤寒,先晓六经。六经辨证作为主要的辨证方法贯穿于整部《伤寒论》,也是该书最突出的成就之一。但自古至今,对于六经与六经辨证,医家的认识各有不同,解读方式也不胜枚举。该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六经辨证形成的背景和理论基... 欲通伤寒,先晓六经。六经辨证作为主要的辨证方法贯穿于整部《伤寒论》,也是该书最突出的成就之一。但自古至今,对于六经与六经辨证,医家的认识各有不同,解读方式也不胜枚举。该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六经辨证形成的背景和理论基础,以及六经理论的发展和后世医家对六经辨证的解读发挥,分析了诸多医家对六经和六经辨证的不同见解;第二部分讨论了6种与六经密切相关的学说,通过这6种学说对《伤寒论》的不同认识,从不同方面解读六经辨证,内容包括经络学说对六经辨证产生的影响、气化学说理论及其对六经理论的解读、六经地面说对六经病病位的认识、脏腑与六经病产生传变之间的关系、六经分别与八纲和与卫气营血联合辨证的逻辑关系及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 六经辨证 发展历史 六经学说
下载PDF
从少阴辨证论治阿尔茨海默病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莉莉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914-916,共3页
阿尔茨海默病(AD),在祖国医学中主要表现为痴、呆、愚。目前临床上,以脏腑津液辨证论治为主,常责之于气、血、痰、瘀、火等邪毒在体内阻滞,上犯清窍,导致气血亏虚、阴阳失调,髓海不足等原因。而仲景伤寒的六经辨证运用并不广泛,从伤寒... 阿尔茨海默病(AD),在祖国医学中主要表现为痴、呆、愚。目前临床上,以脏腑津液辨证论治为主,常责之于气、血、痰、瘀、火等邪毒在体内阻滞,上犯清窍,导致气血亏虚、阴阳失调,髓海不足等原因。而仲景伤寒的六经辨证运用并不广泛,从伤寒少阴病的辨证思维来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治,先从《伤寒论》少阴病条文出发,分析少阴的生理功能,再从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细剖心肾二脏与痴呆的关系,说明痴呆均可归之于少阴病寒化证、热化证和兼变证,从而另辟蹊径从少阴论治阿尔茨海默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少阴 心肾 六经
下载PDF
六经气津互化论 被引量:6
20
作者 梁华龙 郑明常 《河南中医》 2006年第1期10-13,共4页
气与津皆生于水谷,气生于水,水化于气,津即为水。由于气津互化的密切关系,故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另一方,即所谓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气生于水,亦能病水。因此,太阳经气可概括为两大功能,即卫外和气化,是由气津互化而体现的;阳明气... 气与津皆生于水谷,气生于水,水化于气,津即为水。由于气津互化的密切关系,故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另一方,即所谓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气生于水,亦能病水。因此,太阳经气可概括为两大功能,即卫外和气化,是由气津互化而体现的;阳明气津之间,表现为相互制约;少阳经的气津互化,关系到少阳气机的条达舒畅及三焦水道的通调运使;太阴脾气的健旺,可使津液化生有源;少阴心肾精血充沛,滋养有时,才可使心肾之气化生有源;而厥阴之气的条达顺畅,又可维持津液代谢的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津互化 六经 太阳经 阳明经 少阳经 太阴经 少阴经 厥阴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