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6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学或“汉学主义” 被引量:46
1
作者 周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3,共9页
广义的汉学与其说是一门学问或知识体系 ,不如说是一种意识形态 ,包括虚构与想象 ,协调知识与权力。狭义的汉学学科的意识形态倾向被掩蔽在学科理论假设与建制中 ,隐秘而不易察觉。“中国研究”出现 ,汉学进入后学科阶段 ,从冷战意识形... 广义的汉学与其说是一门学问或知识体系 ,不如说是一种意识形态 ,包括虚构与想象 ,协调知识与权力。狭义的汉学学科的意识形态倾向被掩蔽在学科理论假设与建制中 ,隐秘而不易察觉。“中国研究”出现 ,汉学进入后学科阶段 ,从冷战意识形态到中国威胁论 ,汉学的汉学主义贯穿始终。汉学主义批判触发的知识合法性危机 ,威胁到汉学学科与中国目前的汉学译介研究 ,后者的“自我汉学化”可能在无意识中助成的“学术殖民” ,从一个侧面使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建设陷入虚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汉学主义 知识合法性
下载PDF
典籍翻译:三大阶段、三重境界——兼论汉语典籍、民族典籍与海外汉学的总体关系 被引量:38
2
作者 王宏印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27,共9页
本文认为,中华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围绕着典籍翻译和传播,形成了三大历史阶段,相应性地形成了三重文化境界,这就是以汉族汉语汉字和汉文化为基点的奠基时期,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为特点的扩张时期,以及以海外汉学为代... 本文认为,中华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围绕着典籍翻译和传播,形成了三大历史阶段,相应性地形成了三重文化境界,这就是以汉族汉语汉字和汉文化为基点的奠基时期,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为特点的扩张时期,以及以海外汉学为代表的晚近外传时期,相应地,便形成了以汉族圣贤文化为中心的古典时期的我族中心主义,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征的多元文化互补民汉交融时期的多族共和主义,以及晚近以来以海外汉学与国内国学交互传播为标志的世界主义境界。这三个阶段既是历史的自然形成的,也是逻辑的推论而出的,同时,也是学科的渐次推进的,由此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典籍及其传播的历史沿革大势、发展拓展图景,以及愿景展望的宏阔视野和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典籍 民族典籍 海外汉学 古典主义 共和主义 世界主义 异语写作 无本回译 多极传播
原文传递
误读的正面意义 被引量:31
3
作者 沃尔夫冈.顾彬 王祖哲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2,共8页
有些中国人和中国学者 ,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以为欧洲人和汉学家不可能理解中国 ,他们免不了用东方的思想方式歪曲和误解中国。可是 ,中国学者难道不曾误读欧洲吗 ?中国有理由要求欧洲人按照中国方式来解释中国吗 ?欧洲学者出于政治正确... 有些中国人和中国学者 ,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以为欧洲人和汉学家不可能理解中国 ,他们免不了用东方的思想方式歪曲和误解中国。可是 ,中国学者难道不曾误读欧洲吗 ?中国有理由要求欧洲人按照中国方式来解释中国吗 ?欧洲学者出于政治正确性的考虑 ,屈从于中国建议的解释中国的中国方式 ,果真有助于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吗 ?误读全然是消极的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文化交流 阐释学 东方主义 误读
下载PDF
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 被引量:27
4
作者 袁行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2-47,共6页
国学不是一潭止水,研究国学不是复古,国学应具有当代的形态。研究国学应采取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围绕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宏伟目标,实现其当代意义。
关键词 国学 当代形态 当代意义
原文传递
略论晚清汉学的兴衰与变化 被引量:13
5
作者 史革新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6-95,共10页
晚清时期,兴盛于乾嘉年间的清代儒学主流学派——汉学——尽管走上衰落的道路,但这种衰落并非直线性地下降,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曲折变化的过程。自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汉学依然是中国学坛人多势众、著述丰... 晚清时期,兴盛于乾嘉年间的清代儒学主流学派——汉学——尽管走上衰落的道路,但这种衰落并非直线性地下降,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曲折变化的过程。自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汉学依然是中国学坛人多势众、著述丰富、分布广泛的强势学派,居于学界“老大”的地位。晚清汉学家们秉承乾嘉宿儒治学传统,在经学、小学、音韵学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取得显著成就,甚至在某些方面直驾乾嘉而上。晚清汉学困处于与乾嘉汉学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实”、“通”、“变”的历史特征,并随着中国传统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实现着自身的新旧更替。晚清汉学既沿袭了传统儒学的许多消极因素,也包含着其中的积极成分,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产生了复杂而多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汉学 学术变化
下载PDF
《中国丛报》与中国历史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吴义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91,共13页
《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1832-1851年发行于广州等地的综合性英文月刊。这份刊物不仅报道时政新闻,而且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学术论文,在西方学术界重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具有显著地位。它所发表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 《中国丛报》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1832-1851年发行于广州等地的综合性英文月刊。这份刊物不仅报道时政新闻,而且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学术论文,在西方学术界重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具有显著地位。它所发表的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文章对中国传统史学著作和19世纪中期以前天主教传教士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念提出质疑,发表了众多评论中国史学著作和西方学术界的中国历史研究著作的文章,主张重写中国史,就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该刊还将一些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作了翻译或评介。这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丛报》 中国研究 中国历史研究 传教士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在中国做“海外中国研究” 中国研究的立场与进路 被引量:20
7
作者 吕德文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101,共22页
从海外中国研究到中国研究的转变过程,实际上也即意味着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向作为研究主体的中国的转变过程。如何面对作为"西学"的海外中国研究在"中国研究"中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研究的立场与进路,应该... 从海外中国研究到中国研究的转变过程,实际上也即意味着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向作为研究主体的中国的转变过程。如何面对作为"西学"的海外中国研究在"中国研究"中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研究的立场与进路,应该成为国内中国研究的题中之意。中国研究的立场是中国主位的,实现这一立场,其具体进路在于中国研究是问题取向、经验取向,最终应该是以认识及理解中国为取向的,因而,在这种研究进路下,中国研究的学术的主体性只能在认识和理解中国的过程中作为"副产品"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研究 本土化 学术传统 汉学主义
下载PDF
超越本土主义:早期中国研究的方法与伦理 被引量:19
8
作者 柯马丁 米奥兰 邝彦陶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2-121,共10页
随着新的考古发现以及新方法、新技术与新的国际合作的开展,对早期中国文明的全方位研究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而充满机遇的时代。尽管两千多年的中国学术传统铸就了对中国文明基本面向的理解,但今日之研究仍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丰富或质... 随着新的考古发现以及新方法、新技术与新的国际合作的开展,对早期中国文明的全方位研究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而充满机遇的时代。尽管两千多年的中国学术传统铸就了对中国文明基本面向的理解,但今日之研究仍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丰富或质疑构成这些理解的要素。本文对当前早期中国研究中的本土主义与原教旨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提出质疑,指出研究早期中国必须借助国际化与比较性的研究进路,而非限于单语主义和单一文化的中国中心观,后者蕴涵的本土主义立场不仅是一种保守的防备姿态,最终更会造成其本身的自我边缘与自我挫败。最后,透过对复杂文化身份与文化经历的思考,本文表明,传统主义的中国学术固然值得同情之理解,但是,为使民族主义和本土主义的中国研究获得保护与优先权,在"本土国学"和"海外汉学"之间所人为置入的两极对立,乃是一种前现代与反批判的思维,这不会是使得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式,也不会是任何一种文明研究可以为继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主义 国学 汉学 比较古典学 中国古代 方法论
原文传递
《论语》英译与西方汉学的当代发展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琰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32,共9页
受当代西方汉学研究趋势的影响,当代《论语》英译主要出现在90年代之后,其翻译方法和特点也与之前的译本有一定的区别,大致可归为两种诠释定向:面向理论和现实的定向与面向文本和历史的定向。当代《论语》英译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多元... 受当代西方汉学研究趋势的影响,当代《论语》英译主要出现在90年代之后,其翻译方法和特点也与之前的译本有一定的区别,大致可归为两种诠释定向:面向理论和现实的定向与面向文本和历史的定向。当代《论语》英译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多元化的形态不仅丰富了汉学本身,还促成了汉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增加了汉学研究对于西方的现代意义,促进了西方汉学与中国学界的对话和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英译 西方汉学 诠释定向
原文传递
论国学对于中医发展的重要性 被引量:17
10
作者 赵军 李婧 师建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第18期73-75,共3页
国学,本国故有的学术文化。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医在国学基础上产生并进一步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极具特色。不能忽视在中医药发展中国学重要作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是知行、体用的合一,二者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化世界观与... 国学,本国故有的学术文化。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医在国学基础上产生并进一步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极具特色。不能忽视在中医药发展中国学重要作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是知行、体用的合一,二者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化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产物,是同源、相互印证的。好中医虽需传承经验,但最关键是以文化为载体,熏陶、修养于古典哲学文化思想。本文就国学对中医发展重要性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传统思想文化 中医药文化
下载PDF
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历史演进 被引量:14
11
作者 阎纯德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8-127,共10页
汉学是以中国文化为原料,经过异质文化的智慧加工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既是外国化了的中国文化,又是中国化了的外国文化。在汉学发展史上,传统汉学(Sinology)和现代汉学(Chinesestudies)是两种汉学形态:传统汉学从18世纪起以法国为中心,... 汉学是以中国文化为原料,经过异质文化的智慧加工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既是外国化了的中国文化,又是中国化了的外国文化。在汉学发展史上,传统汉学(Sinology)和现代汉学(Chinesestudies)是两种汉学形态:传统汉学从18世纪起以法国为中心,崇尚于中国古代文献和文化经典研究,侧重于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语言等人文学科的探讨;而现代汉学则兴显于美国,以现实为中心,以实用为原则,侧重于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军事、教育等一切领域,重视正在演进、发展着的信息资源。以上这两种汉学形态既在演进中不断丰富发展着自己,又在日趋融合中创造着能够融通两种模式的汉学形态,这就是21世纪汉学发展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汉学 现代汉学 汉学形态历史
下载PDF
中国作为“方法”——论弗朗索瓦·于连的对话主义汉学研究路径 被引量:15
12
作者 吴攸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87,共11页
法国当代理论家弗朗索瓦·于连将中国视为反思欧洲的'方法',通过'迂回'的策略和'外部解构'的方式,充分运用中国这一'哲学工具',经由中国去质疑植根于欧洲理性逻辑当中的思维定式,将中国的重要性上... 法国当代理论家弗朗索瓦·于连将中国视为反思欧洲的'方法',通过'迂回'的策略和'外部解构'的方式,充分运用中国这一'哲学工具',经由中国去质疑植根于欧洲理性逻辑当中的思维定式,将中国的重要性上升到'只有中国思想可以推翻西方思想的任何普世性重大规律'。从作为'对象'的中国,发展到作为'方法'的中国,这一西方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暗含着去帝国化、去欧洲中心主义与去一元化等多重含义,实则呼唤建构一种对话主义的文化立场。这消解了自近代以来以'仿欧洲'作为先进、而以'非欧洲'作为落后的西方话语模式对中国的渗透和影响,指出中国问题可以去影响甚至批判世界,无疑是真正意义上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于连独特的研究路径为中国带来诸多启发:一方面,摆脱欧美价值观对中国问题的评判,建构多元共生的跨文化比较范式;另一方面,推动中国问题成为世界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的动力,进而推动'研究中国,就是研究世界'的态势逐渐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作为“方法” 弗朗索瓦·于连 东学西渐 对话主义 汉学
下载PDF
试论汉学建构形象之功能——以19世纪法国文学中的“文化中国”形象为例 被引量:13
13
作者 孟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4-101,共8页
与18世纪法国的"中国热"和20世纪中国对法国文学的大规模引进相比,19世纪上半叶,中法文化关系实际上处于一个相对沉寂的阶段。而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起,中法关系更是发生了逆向转化:伴随着侵略者步伐陆续来华的法国人对中国的态... 与18世纪法国的"中国热"和20世纪中国对法国文学的大规模引进相比,19世纪上半叶,中法文化关系实际上处于一个相对沉寂的阶段。而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起,中法关系更是发生了逆向转化:伴随着侵略者步伐陆续来华的法国人对中国的态度从仰视一变而为俯瞰,法国报刊中随之充斥着对中国的负面报道。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就在这样恶劣的外部环境下,我们依然可以在法国著名作家笔下找到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中国"形象。如此悖论般的文学现象缘何产生?本文拟通过对雨果、戈蒂耶等著名作家作品的个案分析,厘清它们与生发于18世纪、形成于19世纪的法国汉学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进一步探讨汉学建构形象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法文化关系 形象 汉学
原文传递
哈佛燕京学社75年的汉学贡献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凤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9-69,共11页
哈佛燕京学社及哈佛燕京图书馆、东亚系,大力开展中美双方互派学者的研究计划,培养出大批中外名人,著名华裔教授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哈佛燕京文物收藏之丰富,哈佛燕京图书馆多元之馆藏、特藏及三任馆长与同仁对汉学研究贡献之大,在中国... 哈佛燕京学社及哈佛燕京图书馆、东亚系,大力开展中美双方互派学者的研究计划,培养出大批中外名人,著名华裔教授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哈佛燕京文物收藏之丰富,哈佛燕京图书馆多元之馆藏、特藏及三任馆长与同仁对汉学研究贡献之大,在中国百年现代化的框架中,均有卓越的独特地位。哈佛燕京学社丰富了哈佛和世界的历史文化体系,建树恢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哈佛大学 燕京大学 哈佛燕京学社 哈佛燕京图书馆
下载PDF
视角、主题与方法:海外汉学期刊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松 吴冰霞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11,共11页
海外汉学期刊是承载汉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传播媒介。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汉学期刊的研究初具规模,方兴未艾,具有强劲势头。考察已有的学术成果,可以从视角、主题与方法三个方面对汉学期刊研究进行总结。汉学期刊研究需要找准自身的研究... 海外汉学期刊是承载汉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传播媒介。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汉学期刊的研究初具规模,方兴未艾,具有强劲势头。考察已有的学术成果,可以从视角、主题与方法三个方面对汉学期刊研究进行总结。汉学期刊研究需要找准自身的研究重心和问题域所在,或是穷尽探究一部期刊的特征,或是突破期刊藩篱,广泛网罗关于某一问题的文献资料,才能使其发挥作为汉学领域文献资料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汉学期刊 视角 主题 方法
下载PDF
武术教育价值的重审与再释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明建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43-45,共3页
通过运用体育人类学研究方法,剖析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学校武术被片面的定位于单一的体育课程,在价值选择中过分追求其体育属性,从而忽视了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而指出学校武术过度体育化是致使学校武术教育价值... 通过运用体育人类学研究方法,剖析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学校武术被片面的定位于单一的体育课程,在价值选择中过分追求其体育属性,从而忽视了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而指出学校武术过度体育化是致使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缺失的根本原因和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武术 国学教育
下载PDF
海外汉学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关系分析与策略思考 被引量:13
17
作者 袁丽梅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22,共5页
在中国文化积极“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介绍出去,本土译者责无旁贷,然而,海外汉学、汉学家在其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本文从译介对象的确定、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作的接受与传播等方面简要梳理汉学发展与... 在中国文化积极“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介绍出去,本土译者责无旁贷,然而,海外汉学、汉学家在其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本文从译介对象的确定、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作的接受与传播等方面简要梳理汉学发展与中国文学外译活动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认为汉学应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推动力量,并建议从尊重汉学家差异性解读、鼓励本土学术研究、建立学术自信与发挥华裔汉学家融通作用等方面最大限度借力汉学发展以推动中国文学向外译介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中国文学 翻译
原文传递
理雅各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可培 刘红新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22,共5页
十九世纪中后期,苏格兰新教传教士/学者理雅各皓首穷经,将中国典籍"四书"、"五经"翻译为英文,其汉学研究也开拓了国际汉学研究的新方向,在国际汉学界被誉为"汉学三大巨擘"之一,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 十九世纪中后期,苏格兰新教传教士/学者理雅各皓首穷经,将中国典籍"四书"、"五经"翻译为英文,其汉学研究也开拓了国际汉学研究的新方向,在国际汉学界被誉为"汉学三大巨擘"之一,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国内对理雅各的研究还有许多空白点有待于深入探讨。本文对国内外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了梳理,旨在引起学术界对理雅各研究的重视,更好地认识自己,促进民族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雅各 研究 汉学
下载PDF
莫言在日本的译介 被引量:12
19
作者 朱芬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0-132,共13页
莫言在日本的译介已走过近30年的历史,然而国内对莫言在日本的译介问题关注甚少,莫言日本译介方面的研究存在较大空间和价值。本文首先回顾日本译介莫言的历程,将其归纳为四个阶段,并逐一分析各阶段译介莫言的主要力量和特点,探讨莫言... 莫言在日本的译介已走过近30年的历史,然而国内对莫言在日本的译介问题关注甚少,莫言日本译介方面的研究存在较大空间和价值。本文首先回顾日本译介莫言的历程,将其归纳为四个阶段,并逐一分析各阶段译介莫言的主要力量和特点,探讨莫言在日本受关注的原因,指出莫言日本译介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日译 译介学 日本中国学
原文传递
后现代中医药学科学性的研讨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永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97-802,共6页
在后现代社会,有必要研讨如何于变化的环境中认知中医药学的科学性。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互动,分析了中医药学所具有的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及其独特的象思维理念。认为中医学理论不是唯唯物的而是以唯象为主体的,... 在后现代社会,有必要研讨如何于变化的环境中认知中医药学的科学性。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互动,分析了中医药学所具有的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及其独特的象思维理念。认为中医学理论不是唯唯物的而是以唯象为主体的,是非线性不确定的,强调人类本体学实体本体与关系本体整合,注重能量与信息的时空转换,谋求在复杂系统科学领域里开展中医中药科学问题与方法学的研究。提出在后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医学价值观将引导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整合,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整合,系统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的整合,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整合,最终朝向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汇通,中医西医和合共进,实现统一的新医药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象思维 中医药学 学科方向 变革创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