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氯乙烯和镉对草鱼的单一与联合毒性效应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桂燕 周启星 +2 位作者 胡筱敏 华涛 李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20-1124,共5页
以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四氯乙烯和重金属镉对草鱼的单一与联合毒性,同时采用Marking相加指数法对二者的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单一毒性试验表明:四氯乙烯对草鱼24、48、72和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9.12、41.68、36.37和34.30 mg... 以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四氯乙烯和重金属镉对草鱼的单一与联合毒性,同时采用Marking相加指数法对二者的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单一毒性试验表明:四氯乙烯对草鱼24、48、72和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9.12、41.68、36.37和34.30 mg.L-1;镉对草鱼24、48、72和96h的LC50分别为45.58、34.81、28.63和24.05mg.L-1;二者对草鱼均有毒性,而且为高毒,镉的毒性大于四氯乙烯.联合毒性试验表明:二者毒性比为1∶1,暴露时间为24、48、72和96 h时四氯乙烯和镉的LC50分别为24.63、12.54、9.88和7.08 mg.L-1以及17.11、8.71、6.87和4.92 mg.L-1,相加指数AI(add itive index)分别为0.14、0.81、0.95和1.43,联合作用结果为协同效应,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协同作用增强;二者浓度比为1∶1,暴露时间为24、48、72和96 h时四氯乙烯和镉的LC50分别为17.00、11.18、10.61和9.19 mg.L-1,AI分别为0.39、0.70、0.51和0.54,联合作用为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氯乙烯 草鱼 单一毒性 联合毒性 半数致死浓度(LC50) 协同作用
下载PDF
Cu^(2+)、Cd^(2+)和Cr^(6+)对孔雀鱼的单一与联合毒性效应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岩 孔强 付荣恕 《供水技术》 2009年第6期10-12,20,共4页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Cu、Cd和Cr等重金属对孔雀鱼的单一与联合毒性效应。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暴露时间为24,48,72和96h时,Cu2+对孔雀鱼的LC50分别为5.70,4.02,2.95和2.36mg/L,Cd2+对孔雀鱼的LC50分别为23.24,20.15,18.07和17.71m...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Cu、Cd和Cr等重金属对孔雀鱼的单一与联合毒性效应。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暴露时间为24,48,72和96h时,Cu2+对孔雀鱼的LC50分别为5.70,4.02,2.95和2.36mg/L,Cd2+对孔雀鱼的LC50分别为23.24,20.15,18.07和17.71mg/L,Cr6+对孔雀鱼的LC50分别为88.56,65.21,47.81和43.40mg/L。3种重金属离子对孔雀鱼均为高毒性,毒性大小为Cu2+>Cd2+>Cr6+。联合毒性试验表明:当浓度比为1:1或1:1:1,Cu2+与Cd2+、Cu2+与Cr6+、Cd2+与Cr6+以及Cu2+、Cd2+与Cr6+共存时的联合毒性均为毒性增强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鱼 单一毒性 联合毒性
下载PDF
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发光菌毒性作用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汪皓琦 董玉瑛 +2 位作者 汪灵伟 高玮岐 邹学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3-459,共7页
分析了4种常见的喹诺酮类抗生素(QNs)对发光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的单一毒性和等毒性比例下的联合毒性作用,基于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评价混合体系联合毒性的作用类型。加替沙星、洛美沙星、... 分析了4种常见的喹诺酮类抗生素(QNs)对发光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的单一毒性和等毒性比例下的联合毒性作用,基于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评价混合体系联合毒性的作用类型。加替沙星、洛美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4种喹诺酮类医药品对发光菌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084×10^(-3)、0.137×10^(-3)、0.129×10^(-3)和0.151×10^(-3)mol·L-1。不同的评价方法对4种QNs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多元混合体系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结合分子结构特征和不同取代基相互作用,初步分析了联合毒性机理,进一步的毒性作用机制还需通过对生物生理生化反应等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多种QNs混合体系呈现拮抗作用为主,揭示了此类医药品在环境中的联合使用可能导致药效降低以及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类抗生素 发光菌 单一毒性 联合毒性 毒性分析
下载PDF
重金属Zn、Cu和Hg对基因重组发光菌的综合毒性及其联合效应 被引量:8
4
作者 周上洋 赵建亮 +1 位作者 黄国勇 应光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37,共5页
分析了3种常见重金属(Zn^(2+)、Cu^(2+)、Hg^(2+))对基因重组发光菌(E.coli HB101 pUCD607)的单一毒性和不同质量浓度比条件下的联合毒性作用,并采用毒性单位法(Toxic Unit)、Marking相加指数法(Additional Index)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ixt... 分析了3种常见重金属(Zn^(2+)、Cu^(2+)、Hg^(2+))对基因重组发光菌(E.coli HB101 pUCD607)的单一毒性和不同质量浓度比条件下的联合毒性作用,并采用毒性单位法(Toxic Unit)、Marking相加指数法(Additional Index)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ixture Toxicity Index)来评价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类型.Zn^(2+)、Cu^(2+)和Hg^(2+)3种重金属离子对发光细菌的15 min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4.24、5.99、2.27 mg/L.多元重金属离子混合体系主要呈现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3种重金属离子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上述重金属联合毒性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重金属复合污染控制和生物毒性测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发光菌 单-毒性 联合毒性
下载PDF
复幼颗粒剂对大鼠的单次给药毒性及幼龄动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研究
5
作者 张萌 魏曼莉 +7 位作者 赵文文 柳静 郭春彦 白国良 张欢 王景雁 梅冬 王晓玲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9-294,共6页
目的 评价复幼颗粒对SD大鼠的非临床安全性。方法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20只SD大鼠(6~7周龄),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去离子水)和复幼颗粒组(18 g·kg^(-1)),按每次30 mL·kg^(-1)灌胃给药,24 h给药2次(上、下午),给药后观察14 d;检... 目的 评价复幼颗粒对SD大鼠的非临床安全性。方法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20只SD大鼠(6~7周龄),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去离子水)和复幼颗粒组(18 g·kg^(-1)),按每次30 mL·kg^(-1)灌胃给药,24 h给药2次(上、下午),给药后观察14 d;检查项目包括临床观察、体质量、大体解剖等。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将192只幼龄SD大鼠(出生后4 d)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去离子水),低、中、高剂量复幼颗粒组(1.2,2.5,5 g·kg^(-1)),按每次10 mL·kg^(-1)灌胃给药,每天2次,连续给药13周,恢复期4周;检查项目包括一般生理指标、眼科检查、发育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激素指标、生殖功能指标、组织病理学观察等。结果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SD大鼠灌胃给予复幼颗粒按18 g·kg^(-1)(生药:82 g·kg^(-1)),无明显急性毒性。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幼龄SD大鼠灌胃给予2.5 g·kg^(-1)(生药:11.33 g·kg^(-1))复幼颗粒连续给药13周,未见明显毒性反应。恢复期高剂量组雌鼠孕酮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复幼颗粒对受试动物在临床拟用剂量范围内未见明显的单次给药毒性和重复给药毒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幼颗粒 医院制剂 单次给药毒性 重复给药毒性 幼龄动物
原文传递
厌氧消化中间产物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余燚 郑平 +2 位作者 汪彩华 陈婷婷 黄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51-1654,共4页
有关厌氧消化中间产物的毒性研究,特别是有关多种中间产物的联合毒性研究,迄今鲜见文献报道。采用发光细菌法测定了4种典型厌氧消化中间产物乙醇、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急性毒性(15min-IC50)。结果表明,乙醇、乙酸、丙酸和丁酸对发光杆菌... 有关厌氧消化中间产物的毒性研究,特别是有关多种中间产物的联合毒性研究,迄今鲜见文献报道。采用发光细菌法测定了4种典型厌氧消化中间产物乙醇、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急性毒性(15min-IC50)。结果表明,乙醇、乙酸、丙酸和丁酸对发光杆菌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7.1、3.96、2.49和6.00g·L-1,其毒性大小顺序为:丙酸>乙酸>丁酸>乙醇。非解离态VFA是其主要抑制形态,非解离态乙酸、丙酸和丁酸的IC50值分别为23.4、19和37mg·L-1,相当于汞IC50值的234倍、190倍和370倍。4种厌氧消化中间产物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作用方式皆为相加作用。研究结果为厌氧消化技术的调控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细菌 单一毒性 联合毒性
下载PDF
Interactive Effect of Copper and Its Mineral Collectors on Soil Microbial Activity—A Microcalorimetric Analysis 被引量:1
7
作者 Prudence Bararunyeretse Howard O. Beckford Hongbing Ji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9年第3期47-64,共18页
Discharge of metals and their mineral flotation collectors into the soil environment causes severe ecological and health impacts, which is still not fully understood. This is of great concern,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Discharge of metals and their mineral flotation collectors into the soil environment causes severe ecological and health impacts, which is still not fully understood. This is of great concern,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s to their effect on the soil microorganisms whose functions determine not only the soil quality and function but also influence the air and water quality.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microcalorimetrically, the single chemical toxic effect with the combined effect of copper (Cu) and two of its main flotation collectors, potassium amyl xanthate (PAX) and sodium isoamyl xanthate (SIAX),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ll chemicals, individually and as a binary mixture of copper and each of its flotation collectors,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and the highest and lowest microbial activity inhibition being associated with SIAX and Cu, respectively (e.g. IC 50 of 447.5, 158.3 and 83.9 μg·g?1 soil for copper, PAX and SIAX, respectively). For all cases, the microbial activity was more affected by the mixture than by the individual mixture components. Increasing the xanthates dose (from 25 to 100 μg·g?1 soil) in the mixture with a copper dose of 200 μg·g?1 soil led to the increase of the microbial activity inhibition rate, from 23.08 % to 53.85% in case of PAX and from 26.92% to 57.69% in case of SIAX). Similarly, the toxicity level of the mixture of equitoxic components dose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d mixture doses. Since the observed activity level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surviving microbes, capable of adapting to both chemical and their mixture, a genetically based analysis should be conducted to allow identifying and characterizing the potentially resistant strains that can be useful for the remediation of the pollution by copper and xanthates and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pper mining and flotation, and for all soil, water, and air quality and function inte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PER MINERAL Collectors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single toxicity MIXTURE toxicity MICROCALORIMETRY
下载PDF
3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海洋发光菌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朱松梅 方政 董玉瑛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0年第5期112-116,共5页
以海洋发光菌为受试生物,研究了红霉素、罗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3种抗生素的单一和联合毒性作用。基于常见的3种联合作用评价方法,对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3种抗生素对发光菌单独作用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 以海洋发光菌为受试生物,研究了红霉素、罗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3种抗生素的单一和联合毒性作用。基于常见的3种联合作用评价方法,对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3种抗生素对发光菌单独作用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7259×10^-3,1.2078×10^-3和0.633×10^-3mol/L;二元联合体系对发光菌的毒性强弱为: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3种抗生素联合体系作用类型的不同与每种抗生素不同取代基对微生物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有关。在选择的联合研究体系中,以毒性单位法获得参数的数值较大,灵敏度较高。研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可为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发光菌 单一毒性 联合毒性 作用机制
下载PDF
铬、镉、铅胁迫对小青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婉娴 应宇航 +2 位作者 张秀秀 张啸 杨华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5期494-498,共5页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呈日益严峻趋势,不仅影响着蔬菜的质量和产量,而且对人类健康有一定影响,尤其是重金属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进入植物体内,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威胁.本文研究了3种常见且在环境中含量比较高的重金属铬、镉、铅对小青菜...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呈日益严峻趋势,不仅影响着蔬菜的质量和产量,而且对人类健康有一定影响,尤其是重金属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进入植物体内,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威胁.本文研究了3种常见且在环境中含量比较高的重金属铬、镉、铅对小青菜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总叶绿素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调查了不同浓度梯度的铬、镉、铅3种重金属对小青菜单一毒性效应和联合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单一毒性实验中,铅、镉和铬3种重金属离子对小青菜的生理毒性效应排序为Cr>Cd>Pb.联合毒性表明,3种重金属之间的联合毒性作用均表现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理生化指标 单一毒性 联合毒性
下载PDF
水体常见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玮岐 董玉瑛 +1 位作者 汪皓琦 邹学军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6期3074-3077,共4页
以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为受试生物,研究3种水体常见的喹诺酮类抗生素(QNs)对其的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作用,并基于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和混合毒性指数法等联合作用评价方法,对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类型进行分... 以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为受试生物,研究3种水体常见的喹诺酮类抗生素(QNs)对其的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作用,并基于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和混合毒性指数法等联合作用评价方法,对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评价方法对3种QNs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联合毒性作用类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根据发光菌发光原理和QNs分子结构不同,可对联合毒性作用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多种QNs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呈现出以拮抗效应为主,揭示了此类医药品在环境中联合使用时可导致药效的降低或引发微生物耐药性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一毒性 联合毒性 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喹诺酮类抗生素 评价
下载PDF
乐果、杀虫双对蚯蚓的单一及其复合毒性试验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仕仙 张庆 薛涛 《现代农业科学》 2009年第11期13-15,共3页
通过土壤法研究了农药单一及其复合对蚯蚓的毒性影响,包括蚯蚓的中毒症状及其致死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显示:①乐果和杀虫双对蚯蚓具有不同的中毒症状。当2种农药复合,蚯蚓首先表现出的症状为对蚯蚓作用较快的那种农药的症状,即表现出乐... 通过土壤法研究了农药单一及其复合对蚯蚓的毒性影响,包括蚯蚓的中毒症状及其致死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显示:①乐果和杀虫双对蚯蚓具有不同的中毒症状。当2种农药复合,蚯蚓首先表现出的症状为对蚯蚓作用较快的那种农药的症状,即表现出乐果的中毒症状。②不同农药对蚯蚓具有不同的中毒症状和剂量-反应关系,对蚯蚓致死毒性大小为:乐果>杀虫双。③乐果与杀虫双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复合后对蚯蚓的毒性存在协同作用。④乐果和杀虫双对蚯蚓的毒性均属于低毒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果 杀虫双 蚯蚓 单一毒性 复合毒性
下载PDF
基于枯草芽孢杆菌的CellSense生物传感器的重金属联合毒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红宁 董晓静 +1 位作者 王学江 夏四清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1-77,共7页
采用聚碳酸酯膜直接固定法制备了基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CellSense生物传感器,分别测定了Cd2+、Cu2+、Zn2+和Cr(Ⅵ)对Bacillus Subtilis的单一毒性,以及等毒性配比和等浓度配比下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并用相加指数法... 采用聚碳酸酯膜直接固定法制备了基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CellSense生物传感器,分别测定了Cd2+、Cu2+、Zn2+和Cr(Ⅵ)对Bacillus Subtilis的单一毒性,以及等毒性配比和等浓度配比下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并用相加指数法对其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对数生长后期和稳定期的Bacillus Subtilis的CellSense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毒性分析性能;2种联合毒性评价方法下4种重金属离子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作用结果一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枯草芽孢杆菌 重金属 单一毒性 联合毒性
下载PDF
中药抗菌剂对费氏弧菌的单一及联合毒性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怡婷 孙昊宇 +1 位作者 林志芬 印春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9-248,共10页
抗生素滥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寻找传统抗生素的可能替代品迫在眉睫。从中药中提取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简称中药抗菌剂)因具有资源丰富、抗菌谱广和不良反应低等特点,有望成为未来替代抗生素的关键。因此,有必要... 抗生素滥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寻找传统抗生素的可能替代品迫在眉睫。从中药中提取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简称中药抗菌剂)因具有资源丰富、抗菌谱广和不良反应低等特点,有望成为未来替代抗生素的关键。因此,有必要探究中药抗菌剂的毒性效应,这可以对未来中药抗菌剂使用后的生态风险提供指导。本文以费氏弧菌作为模式生物,分别测定了大黄素(emodin,EMO)、大黄酸(rhein,RH)、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AE)和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4种中药抗菌剂对费氏弧菌的单一和多元联合毒性,同时进行了抑菌作用机理的初步讨论。结果表明,4种中药抗菌剂对费氏弧菌的生物荧光均能产生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毒性排序是EMO>RH>AE>DHA。而当EMO、RH、AE和DHA混合暴露时,混合物在高浓度区间的联合毒性作用模式均为拮抗,推测是受试中药抗菌剂之间互相竞争性地对NADH脱氢酶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导致对发光反应的抑制作用较单一暴露时减弱。本研究对未来中药抗菌剂单一及联合毒性效应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望为今后中药抗菌剂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抗菌剂 费氏弧菌 单一毒性 联合毒性 生物荧光 拮抗效应
下载PDF
Cu^(2+)、Zn^(2+)、Al^(3+)对泥鳅的单一和联合毒性研究
14
作者 卢少勇 赵不凋 +3 位作者 刘洁 朱旭 陈方鑫 吴鑫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0-34,共5页
本文研究了Cu^(2+)、Zn^(2+)、Al^(3+)3种离子对泥鳅的单一和联合毒性。结果表明:Zn^(2+)和Al^(3+)对泥鳅24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3.24和1.50mg/L;Cu^(2+)、Zn^(2+)和Al^(3+)对泥鳅48h的LC_(50)分别为1.05、3.02和1.43mg/L,对泥... 本文研究了Cu^(2+)、Zn^(2+)、Al^(3+)3种离子对泥鳅的单一和联合毒性。结果表明:Zn^(2+)和Al^(3+)对泥鳅24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3.24和1.50mg/L;Cu^(2+)、Zn^(2+)和Al^(3+)对泥鳅48h的LC_(50)分别为1.05、3.02和1.43mg/L,对泥鳅72h的LC_(50)则为0.67、3.02和1.39mg/L,对泥鳅96h的LC_(50)分别为0.56、2.87和1.35mg/L;而Cu^(2+)、Zn^(2+)、Al^(3+)3种离子对泥鳅96h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056、0.029和0.014mg/L。采用Marking相加指数评价法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Cu^(2+)-Zn^(2+)-Al^(3+)混合溶液对泥鳅表现出拮抗作用(48和72h)和协同作用(96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 ZN^2+ AL^3+ 泥鳅 单一毒性 联合毒性
原文传递
基于微藻运动性的海洋污染物生态毒性效应研究
15
作者 韩双 汪林 +3 位作者 袁英兰 王云华 魏俊峰 郑国侠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4-41,共8页
海洋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研究是认识和评价海洋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发展快速、有效的测试方法和指标对于防治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海洋微藻运动性作为生理指标研究了典型海洋污染物的生态毒性效应。在... 海洋污染生态毒性效应研究是认识和评价海洋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发展快速、有效的测试方法和指标对于防治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海洋微藻运动性作为生理指标研究了典型海洋污染物的生态毒性效应。在本实验所测试的浓度范围内,铜(0~4.41 μmol/L)和苯酚(0~9.03 mmol/L)分别在 2 h 内对亚心型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的能动性,包括运动方式、运动能力和游泳速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且都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经 Logistic 模型拟合分析求得铜和苯酚对亚心型扁藻的 2 h-EC50分别为 2.21 μmol/L^2.65 μmol/L 和 4.47 mmol/L^5.71 mmol/L。在联合毒性实验中,铜和苯酚混合后,对亚心型扁藻的 2h-EC50>1TU,其联合毒性效应方式表现为拮抗作用。上述结果与传统毒性试验(包括微藻 72 h 生长抑制试验, 24 h^48 h 大型蚤静止试验和 96 h 鱼类死亡试验)结果均是可比的,但相对所需测试时间较短,表明微藻运动性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测试指标可以对海洋污染物生态毒性(包括单一和联合毒性)进行快速、有效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 海洋微藻 单一毒性 联合毒性 海洋污染
下载PDF
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对中华新米虾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学峰 周启星 罗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0-537,共8页
以中华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 sinensis)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态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TEX污染物对中华新米虾的单一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效应.在单一毒性试验中,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对中华新米虾的96h LC50分别为13.8,10.4,11.3mg/L... 以中华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 sinensis)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态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TEX污染物对中华新米虾的单一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效应.在单一毒性试验中,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对中华新米虾的96h LC50分别为13.8,10.4,11.3mg/L,毒性大小顺序为乙苯>二甲苯>甲苯.基于等毒性溶液法(ETS)分析了TEX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结果表明,甲苯-乙苯、乙苯-二甲苯与甲苯-二甲苯按不同毒性单位比(4:1,3:2,2:3,1:4)组成的二元混合物对中华新米虾的联合毒性作用均表现为相加作用.基于毒性单位法(TU)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研究了甲苯-乙苯-二甲苯按浓度比1:1:1和毒性单位比1:1:1所组成的三元混合物对中华新米虾的联合毒性,96h LC50分别为11.6,10.7mg/L,毒性大小与3种苯系物单独作用相当.当暴露时间为48h时,联合毒性表现为部分相加作用,而暴露时间为96h时,联合毒性作用为协同作用,即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甲苯-乙苯-二甲苯组成的三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从部分相加作用转变为协同作用,但是协同作用均不明显,非常接近于相加作用.因此,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对中华新米虾的联合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 乙苯 二甲苯 单一毒性 联合毒性 中华新米虾
下载PDF
《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解读 被引量:30
17
作者 黄芳华 王庆利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6-389,399,共5页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一部分。《药物单次给药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于2014年5月发布,本文结合该指导原则的起草背景和专家讨论意见,对该指导原则内容进行详细解读,阐述药物单次毒性试验的基本技术要求。
关键词 单次给药毒性研究 急性毒性 指导原则
原文传递
石榴皮多酚有效部位单次给药毒性及对无水乙醇致大鼠胃溃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8
18
作者 史李娜 王雪飞 +2 位作者 马桂芝 康金森 高晓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9-715,共7页
目的:研究石榴皮多酚有效部位对小鼠单次给药毒性,评价其安全性,为新药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观察石榴皮多酚有效部位对无水乙醇致大鼠胃溃疡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灌胃给予... 目的:研究石榴皮多酚有效部位对小鼠单次给药毒性,评价其安全性,为新药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观察石榴皮多酚有效部位对无水乙醇致大鼠胃溃疡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石榴皮多酚有效部位,连续观察14 d,每日记录各组小鼠一般情况、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采用Bliss 法计算半数致死量。选择健康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三九胃泰颗粒组(1850 mg·kg-1)、枸橼酸铋钾组(33 mg·kg-1)和石榴皮多酚有效部位低、中、高剂量组(430、852、1704 mg · kg-1),连续灌胃10 d;d 10,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每只1.5 mL)致大鼠胃溃疡;计算各组胃溃疡指数、溃疡抑制率、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胃黏膜组织中PGE2、NO、SOD、MDA含量。结果石榴皮多酚有效部位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8520.9 mg·kg-1,其95%的可信限范围为(7291.2~9914.4)mg·kg-1;病理学显示,给药剂量为16000 mg·kg-1的小鼠脏器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实验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石榴皮多酚有效部位对胃黏膜损伤有明显修复作用,且明显升高胃溃疡大鼠胃黏膜NO含量、提高胃溃疡大鼠胃黏膜 SOD 活性及降低 MDA 含量、增加PGE2含量。结论石榴皮多酚有效部位给药剂量为5063 mg·kg-1未出现死亡,随着石榴皮多酚有效部位给药剂量的增加,给药剂量为16000 mg·kg-1可造成小鼠的心、肝、肺、肾脏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导致死亡。石榴皮多酚有效部位的LD50为8520.9 mg·kg-1,其95%的可信限范围为(7291.2~9914.4)mg·kg-1。石榴皮多酚有效部位对无水乙醇致大鼠胃溃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促进胃溃疡上皮细胞合成、提高再生黏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皮多酚有效部位 单次给药毒性 半数致死量 胃溃疡 PGE2 NO SOD MDA
下载PDF
除草剂阿特拉津与丁草胺对麦穗鱼的联合毒性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孟顺龙 陈家长 冷春梅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4-256,260,共4页
以除草剂阿特拉津和丁草胺为供试毒物,研究了它们对麦穗鱼的单一及联合毒性。结果表明,阿特拉津与丁草胺对麦穗鱼的96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1.64、0.33m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4.164、0.033mg/L。因此,阿特拉津对鱼类是一种低毒除草... 以除草剂阿特拉津和丁草胺为供试毒物,研究了它们对麦穗鱼的单一及联合毒性。结果表明,阿特拉津与丁草胺对麦穗鱼的96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1.64、0.33m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4.164、0.033mg/L。因此,阿特拉津对鱼类是一种低毒除草剂,丁草胺则对鱼类具有较高的毒性。在阿特拉津与丁草胺的联合毒性试验中,24、48、96h的相加指数分别为0.056、0.053、0.084,表明阿特拉津与丁草胺对麦穗鱼的联合毒性存在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拉津 丁草胺 麦穗鱼 联合毒性
下载PDF
急性毒性试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庆利 王海学 马磊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2024-2026,2027,共4页
ICH及其指导原则M3中对急性毒性试验的科学意义、在药物研发进程中的时间安排、注册要求等进行了大量讨论。近几年,随着制药企业间药物非临床研究资料的共享,以及动物试验3R原则的不断推进,急性毒性试验在药物研发及注册中的作用正发生... ICH及其指导原则M3中对急性毒性试验的科学意义、在药物研发进程中的时间安排、注册要求等进行了大量讨论。近几年,随着制药企业间药物非临床研究资料的共享,以及动物试验3R原则的不断推进,急性毒性试验在药物研发及注册中的作用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文中结合我国新药研发和指导原则的实际情况,对该试验的研究进展及科学背景进行讨论,为我国的研究和管理要求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毒性试验 单次给药毒性试验 半数致死量(LD50)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