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述略 被引量:16
1
作者 孙延忠 陈青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8年第3期68-72,共5页
近年来,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方法开始在文物保护中应用。并且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文物保护中应用的微生物技术可视为一种运用生物体来生成材料的科学与技术。构建"生物技术—文物保护"技术体系,运用微生物技... 近年来,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方法开始在文物保护中应用。并且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文物保护中应用的微生物技术可视为一种运用生物体来生成材料的科学与技术。构建"生物技术—文物保护"技术体系,运用微生物技术方法保护文物,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简要概括了国内外微生物技术在各类材质文物保护中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技术 文物保护技术 微生物 石质文物 古代丝织品 古代木质文物 壁画 应用研究
下载PDF
也论马王堆汉墓帛画——以阊阖(璧门)、天门、昆仑为中心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煜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1-99,共9页
马王堆帛画中心的双龙穿璧图像应该是阊阖(璧门)的表现,其上的平台为昆仑悬圃。根据西汉前期的楚地文献,阊阖并不像东汉时期那样等于天门,而是"始升天之门",也是昆仑之门,昆仑为最为重要的登天神山。整个帛画描绘的是西汉前... 马王堆帛画中心的双龙穿璧图像应该是阊阖(璧门)的表现,其上的平台为昆仑悬圃。根据西汉前期的楚地文献,阊阖并不像东汉时期那样等于天门,而是"始升天之门",也是昆仑之门,昆仑为最为重要的登天神山。整个帛画描绘的是西汉前期楚地文献中表现出的"阊阖-昆仑-天门-天帝"的升天信仰。升天成仙与昆仑为通天中心的观念在西汉前期已经形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汉墓 帛画 阊阖(璧门) 昆仑 升天
原文传递
“绘事后素”注解考辨
3
作者 王莉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9-86,共8页
“绘事后素”一词源自《论语》。古往今来,对“绘事后素”的解读,学者争议不断,其中以东汉郑玄的“后素”说和南宋朱熹的“先素”说最为典型。针对“绘事后素”注解之争,该文从对其解读影响较大的“绘事”、“素”、“后”及绘事工序入... “绘事后素”一词源自《论语》。古往今来,对“绘事后素”的解读,学者争议不断,其中以东汉郑玄的“后素”说和南宋朱熹的“先素”说最为典型。针对“绘事后素”注解之争,该文从对其解读影响较大的“绘事”、“素”、“后”及绘事工序入手进行深入辨析,探讨“绘事后素”注解之争的根源。通过辨析发现,当“绘事”意指服饰织物的一种局部装饰工艺时为“缋画”,当“绘事”意指独立的绘画艺术时为“绘画”;当“素”意指白采时,素色后施,当“素”意指粉地时,素色先施。最终得出结论,“绘事后素”注解之辩的实质不在于绘事本身“先素”“后素”的工序之争,而在于隐藏其后的孔子“礼”之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事后素 缋画 绘画 白采 粉地
下载PDF
论楚汉帛画的功能与主题 被引量:7
4
作者 杜林渊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6-101,共6页
帛画是楚汉时期楚文化流行地区及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地区丧葬礼仪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画幡,文献中未见有对其名称的明确记载,马王堆汉墓遣策中所称的"非衣"只是帛画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称谓。楚地帛画与中原地区的铭旌从图像形式上... 帛画是楚汉时期楚文化流行地区及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地区丧葬礼仪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画幡,文献中未见有对其名称的明确记载,马王堆汉墓遣策中所称的"非衣"只是帛画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称谓。楚地帛画与中原地区的铭旌从图像形式上来说是源于各自文化系统所固有的信仰意识,由于两地在不同时期死亡观念的不同,因此帛画在丧葬礼仪中所起的功能也不相同,帛画的主题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内容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帛画 功能 主题
原文传递
俄藏敦煌遗画Дх224、Дх15、Дх223弥勒经变研究
5
作者 龙忠 陈丽娟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2,共8页
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敦煌遗画Дх224、Дх15、Дх223弥勒经变,是敦煌石窟藏经洞发现的两件弥勒经变绢画中的其中一件,此经变画仅剩若干残片。通过将此件绢画同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画Stein painting 1... 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敦煌遗画Дх224、Дх15、Дх223弥勒经变,是敦煌石窟藏经洞发现的两件弥勒经变绢画中的其中一件,此经变画仅剩若干残片。通过将此件绢画同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画Stein painting 11弥勒经变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此件绢画不仅有弥勒下生经变,还有上生经变,结合经文内容,对其表现的内容、艺术风格和年代进行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弥勒经变 绢画
下载PDF
石黄颜料着色熟绢耐热老化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池贺海 彭志勤 +3 位作者 路婧中 刘珉琦 万军民 胡智文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7-34,共8页
绢画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瑰宝,研究绢画老化过程中颜料产生的影响对绢画的研究与保护有重要意义。石黄颜料在绢画中的应用历史悠久、使用广泛。利用胶矾水制备熟绢,并用明胶溶液调制石黄颜料,之后用所制石黄颜料在熟绢表面着色,最后置于12... 绢画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瑰宝,研究绢画老化过程中颜料产生的影响对绢画的研究与保护有重要意义。石黄颜料在绢画中的应用历史悠久、使用广泛。利用胶矾水制备熟绢,并用明胶溶液调制石黄颜料,之后用所制石黄颜料在熟绢表面着色,最后置于120℃条件下热老化处理。采用万能试验机、分光测色计、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进行分析表征。结果发现,在同等老化条件下,石黄颜料的存在能一定程度上保护绢丝,延缓熟绢的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绢 绢画 石黄颜料 老化 丝织品
下载PDF
唐代西域女装研究及对当代女装设计的思考——以新疆出土文物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徐红 闫文君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64,共7页
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唐代西域女子服饰,以新疆出土的唐代彩绘俑、绢画、壁画上绘制的服饰为线索,探讨当时西域的服饰文化特色。通过对唐代女装造型款式、色彩、图案纹样的分析,发现由于当时西域特殊的地理气候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 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唐代西域女子服饰,以新疆出土的唐代彩绘俑、绢画、壁画上绘制的服饰为线索,探讨当时西域的服饰文化特色。通过对唐代女装造型款式、色彩、图案纹样的分析,发现由于当时西域特殊的地理气候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女性多戴帽,汉服与胡服兼容并收的服装风格,且女扮男装甚是盛行。襦裙装款式修身,高腰、阔领、多褶裥,回鹘装翻领、腰间系带。女子服装色彩艳丽,尤爱红色和对比色,图案多为花、草、虫、鱼等自然事物图。依据这些特征,提出了对现代女装设计与开发的一些思考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俑 绢画 女子服饰 西域 服装设计 唐代 新疆
下载PDF
丝画制作工艺 被引量:4
8
作者 陆小平 郑小坚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7-18,共2页
熟蚕在二维结构中吐丝 ,编织成平板丝代替宣纸 ,创作书画 ;或事先在模板上加贴已剪好的字画 ,让熟蚕在模板上吐丝编织 ,均可制成工艺丝画。文中介绍了丝画的制作工艺 ,其中包括材料置备。
关键词 丝画 制作 熟蚕 平板丝 模板 蚕丝艺术品 吐丝编织
下载PDF
肌理在丝绸手绘中的艺术表现 被引量:4
9
作者 伍海环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7-40,共4页
以丝绸手绘肌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肌理本体特性的研究和丝绸手绘技法的总结,将丝绸手绘的肌理艺术表现方法分为直接手绘、防染手绘、印绘结合、助剂染绘多种绘法综合运用等。结合相关的实例,对肌理应用于丝绸手绘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探索... 以丝绸手绘肌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肌理本体特性的研究和丝绸手绘技法的总结,将丝绸手绘的肌理艺术表现方法分为直接手绘、防染手绘、印绘结合、助剂染绘多种绘法综合运用等。结合相关的实例,对肌理应用于丝绸手绘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探索,拓宽了丝绸手绘的设计空间。对丝绸手绘肌理的研究与探讨,不仅可以增加丝绸手绘的艺术魅力,给丝绸产品的创新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 手绘 肌理 技法
下载PDF
《明人仿李龙眠绢本人物卷》修复工艺探索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海宽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1年第1期79-83,共5页
《明人仿李龙眠绢本人物卷》是国内一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由于原件破损较重,画心残裂绢质酥脆并且遭到虫蛀,该画因卷舒失宜,保存不善,致使画面全面受损。修复难点包括清洗、揭褙、拼对与复原、全色等各个方面。通过逐一揭... 《明人仿李龙眠绢本人物卷》是国内一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由于原件破损较重,画心残裂绢质酥脆并且遭到虫蛀,该画因卷舒失宜,保存不善,致使画面全面受损。修复难点包括清洗、揭褙、拼对与复原、全色等各个方面。通过逐一揭出原破洞重新补配,对折条断裂遂一加固,精细全色,原磨损模糊失神的画意已清晰可见,也充分体现了现代科学原理和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绢本 物画 修复
下载PDF
丝绸手绘工艺的发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思佳 《纺织报告》 2018年第5期61-64,共4页
丝绸手绘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种装饰工艺,在材质和制作工艺上同绢本绘画有很多相似之处。历代发现的考古实物中,手绘丝绸织物虽然数量不多,但几千年来绵绵不绝并在外销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丝绸 手绘 发展
下载PDF
试析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中的龙形象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广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0年第1期40-50,共11页
本文通过对古文献、画像的资料进行梳理,发现汉朝时期龙的形象存在明显空间位置属性,可分为地面或地下之龙、空中之龙和天界之龙。各空间段的龙之间可能存在功能互通,但在特定的环境中却具有特定的寓意。地下或地面之龙多为人间护佑神龙... 本文通过对古文献、画像的资料进行梳理,发现汉朝时期龙的形象存在明显空间位置属性,可分为地面或地下之龙、空中之龙和天界之龙。各空间段的龙之间可能存在功能互通,但在特定的环境中却具有特定的寓意。地下或地面之龙多为人间护佑神龙,空中之龙通常为升天神骑,天界之龙兼有神骑或星象的寓意。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中的龙形象亦如此,下半部分的赤龙为地面或地下的护佑神龙,青白龙为空中的升天神骑;上半部左侧青白龙为天界神骑,右侧青白龙为苍龙星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一号汉墓 帛画 龙形象 空间位置 寓意
原文传递
现代性溯源——徐悲鸿对中国画的另一种反思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鹏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5-99,共5页
20世纪上半叶,徐悲鸿先后发表文章讨论中国艺术的复兴问题与文化建设。他聚焦于在丝绸之路沿线进行临摹创作的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与实践,探讨绘画艺术丰富的文化信息与鲜活形式;同时梳理师法造化的艺术广度,从艺术语言、艺术成就到审美... 20世纪上半叶,徐悲鸿先后发表文章讨论中国艺术的复兴问题与文化建设。他聚焦于在丝绸之路沿线进行临摹创作的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与实践,探讨绘画艺术丰富的文化信息与鲜活形式;同时梳理师法造化的艺术广度,从艺术语言、艺术成就到审美意涵,从宏观演变的勾勒到诸多细节的敏锐发现与辨析,广泛考察艺术家的声气相通和互为影响,以期真正汇聚中国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行为,形成方向、途径、力度、人才培养与后继传承,进而展现了新的价值观和人文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丝绸之路 徐悲鸿 中国画
原文传递
宏佛塔出土绢画题材内容再探 被引量:3
14
作者 邵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62,共11页
本文对西夏古塔宏佛塔天宫出土的数件绢画的题材内容重新进行了探讨,辨认了两件炽盛光十一曜图中诸曜的身份,确认了护法力士为月孛图,对玄武大帝、千手观音、大日如来等形象有新认识,并对千佛、护法神的图像性质与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 本文对西夏古塔宏佛塔天宫出土的数件绢画的题材内容重新进行了探讨,辨认了两件炽盛光十一曜图中诸曜的身份,确认了护法力士为月孛图,对玄武大帝、千手观音、大日如来等形象有新认识,并对千佛、护法神的图像性质与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宏佛塔绢画的题材和样式为它处所少见,是研究五代宋元时期宗教美术发展变化不可多得的材料,具有特别的艺术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宏佛塔 绢画 美术史
下载PDF
丝绸与中国文学艺术的关系撷零 被引量:3
15
作者 任克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2-44,共3页
丝绸与中国文学艺术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 ,尽管这些关系多数表现为间接的形式。丝绸与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关系 。
关键词 丝绸 蚕桑 绘画 音乐 中国 文学艺术 相关关系 发展史
下载PDF
辽代丝绸彩绘的技法与艺术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丰 袁宣萍 《文博》 2009年第6期348-353,共6页
彩绘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织物装饰工艺,文献上有记载并有历代出土实物的佐证。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数量最多、技术最完善、图案最丰富的彩绘丝绸属于辽代。从辽代耶律羽之墓出土彩绘丝织品的鉴定和分析来看,辽代丝绸手绘色彩中最常见... 彩绘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织物装饰工艺,文献上有记载并有历代出土实物的佐证。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的数量最多、技术最完善、图案最丰富的彩绘丝绸属于辽代。从辽代耶律羽之墓出土彩绘丝织品的鉴定和分析来看,辽代丝绸手绘色彩中最常见的为金、银、红、黑和白色等,均为矿物颜料,用毛笔在绢地或绫地上以勾勒着色和线描的手法进行彩绘,特别是在提花纹样的轮廓上作线描是辽代丝绸彩绘的特色。图案风格较丰富,体现了辽代艺术的时代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 手绘 工艺 艺术 辽代
下载PDF
The Discussion of Tibet's Paintings in Dunhuang During A.D. 786-907 And the Mural Painting on the North Side ofthe No.14 Cave of the Mogao Caves
17
作者 ZHANG Ya-sha LI N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4期614-627,共14页
During A.D. 776 to 848, Dunhuang was occupied and ruled by Tubo political power, a special painting style, spread via the Tibetan silk road, appeared at same time, and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art style of India and Ne... During A.D. 776 to 848, Dunhuang was occupied and ruled by Tubo political power, a special painting style, spread via the Tibetan silk road, appeared at same time, and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art style of India and Nepal;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Tibetan painting style during this period have no relative unified model actually, especially the mural and the silk painting preserved in Library Cave, the painting style of which had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each other, and the reason behind this is very hard to explain. Until the late Tang Dynasty (A.D. 848-907), sheer Pala style of eastern India appeared in Dunhuang, however, whether those East India painting style still belong to Tubo remain for further discussion. The art style of East India appeared in Dunhuang during from the late Tang Dynasty to the early period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probably propagated from the ways other than Tubo, and this art style was deemed as the on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ibet's art in this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ainting system silk painting the mural painting on the west of the 25th cave of the YulinCaves the mural painting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No.14 cave of the Mogao Caves
下载PDF
百余年丝绸之路上的艺术文献研究——以丝绸之路(中国西北段)绘画艺术为主线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孟芳 郑红翔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1-190,F0003,共11页
历史上西域是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的活跃区域,东西文明于此交汇,以绘画艺术为主线的艺术交流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丝绸之路中国西北段上的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为研究丝绸之路艺术交流融合提供了确凿证据。丝绸之路中国西北段上的... 历史上西域是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的活跃区域,东西文明于此交汇,以绘画艺术为主线的艺术交流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丝绸之路中国西北段上的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为研究丝绸之路艺术交流融合提供了确凿证据。丝绸之路中国西北段上的绘画艺术历史研究共有三个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研究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艺术研究展开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外研究呈现增多趋势阶段。丝绸之路中国西北段绘画艺术研究经历了初期的西方和印度文化影响观,中期的外来文化融合和自成体系观,现在的多文化融入和东方文化影响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绘画艺术 东方文化影响
原文传递
《眼药酸》绢画中的人物服饰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谭融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40-44,共5页
《眼药酸》绢画是现存不多的宋代杂剧人物图之一,另一幅是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打花鼓》绢画,保留至今的宋代杂剧绢画仅此二幅,是宋代杂剧发展状况的有力图证。本文利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眼药酸》绢画的制像目的进行分析,并通... 《眼药酸》绢画是现存不多的宋代杂剧人物图之一,另一幅是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打花鼓》绢画,保留至今的宋代杂剧绢画仅此二幅,是宋代杂剧发展状况的有力图证。本文利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眼药酸》绢画的制像目的进行分析,并通过图中演员的首服与服装,推测其所扮演的具体人物身份,探讨宋人如何利用服饰语言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服饰 眼药酸 杂剧 绢画
下载PDF
楚国古代美术绘画装饰性纹样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宸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7年第5期108-110,共3页
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绘画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于什么是艺术这个概念,曾经看到过一个说法:"当远古时期的人们,拿起一个石头砸向另外一个石头的时候,艺术便由此诞生了"。绘画... 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绘画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最早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于什么是艺术这个概念,曾经看到过一个说法:"当远古时期的人们,拿起一个石头砸向另外一个石头的时候,艺术便由此诞生了"。绘画也是如此,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绘画艺术就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绘画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在远古时期的岩画到后期的楚国,从楚国出土的帛画等来看,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 楚国 帛画 装饰 纹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