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离子电池氧化亚硅负极结构优化和界面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朱思颖 李辉阳 +3 位作者 胡忠利 张桥保 赵金保 张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3-60,共28页
氧化亚硅(SiO)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2043 mAh·g^(−1))以及合适的脱锂电位(<0.5 V),且原料储量丰富、制备成本较低、对环境友好,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极具潜力的候选材料。然而,SiO... 氧化亚硅(SiO)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2043 mAh·g^(−1))以及合适的脱锂电位(<0.5 V),且原料储量丰富、制备成本较低、对环境友好,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极具潜力的候选材料。然而,SiO在脱/嵌锂过程中存在着较严重的体积效应(~200%),易导致材料颗粒粉化、脱落,严重影响了SiO负极电极的界面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近年来,人们围绕SiO负极结构优化和界面改性开展了大量工作。本文先从SiO负极材料的结构特点出发,阐述了该材料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继而从SiO的结构优化、SiO/碳复合和SiO/金属复合等三方面,系统总结了迄今已有的SiO负极结构设计和界面调控策略,并分别对其方法特点、电化学性能以及二者间关联规律进行了比较和归纳,最后对SiO负极材料结构和界面改性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氧化亚硅负极 结构优化 界面改性 碳复合 金属复合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硅纳米粒子/碳复合材料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振杰 钟杜 +3 位作者 张洁 陈金伟 王刚 王瑞林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1-209,共9页
硅由于其超高的理论比容量有望取代石墨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是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300%)会导致材料粉化从集流体上脱落,同时不断形成固相电解质层,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而材料纳米化和碳复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 硅由于其超高的理论比容量有望取代石墨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是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300%)会导致材料粉化从集流体上脱落,同时不断形成固相电解质层,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而材料纳米化和碳复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硅在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机理,并综述了硅纳米粒子与碳材料复合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包覆型、核壳型以及嵌入型硅碳负极材料,并对核壳型与嵌入型做了重点探究,最后对硅纳米粒子/碳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展望其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碳硅复合材料 核壳结构 嵌入结构
原文传递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曹志颖 孙红亮 +1 位作者 杨亚洲 孙俊才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22-724,共3页
硅碳负极材料具有最高的储锂容量和较低的电压平台,有望成为替代商业化石墨或碳负极的材料。关于硅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是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原料都会对复合材料的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按碳... 硅碳负极材料具有最高的储锂容量和较低的电压平台,有望成为替代商业化石墨或碳负极的材料。关于硅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是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原料都会对复合材料的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按碳材料的分类综述了近几年关于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了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此外,还初步讨论了硅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硅碳复合材料 缓冲基体
下载PDF
碳在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材料中的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伟 齐小鹏 +3 位作者 方升 张健华 史碧梦 杨娟玉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4-466,共13页
随着低比容量硅碳复合材料(<500 mAh/g)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商业化应用,硅基负极材料也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了产业化发展。近年来的研究工作中,许多方法被用来解决硅在循环过程中体积变化(>300%)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材料结构方面,从... 随着低比容量硅碳复合材料(<500 mAh/g)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商业化应用,硅基负极材料也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了产业化发展。近年来的研究工作中,许多方法被用来解决硅在循环过程中体积变化(>300%)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材料结构方面,从最初的硅材料纳米化、硅与其他材料复合等技术手段转变到了硅碳复合材料二次颗粒的结构设计、表面包覆层设计等方法;在应用性能方面,除了早期文献报道的材料比容量、循环性能等参数外,还增加了材料比表面积、振实密度、首次及循环库仑效率等更符合电池实际应用要求的性能参数研究,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硅基负极材料的商业化应用进程。本文首先综述了近年来硅碳复合材料组成、结构设计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分析了由石墨、软碳、硬碳、碳纤维和石墨烯等碳源合成的硅碳复合材料的结构特点,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对比,总结了碳在硅碳复合材料结构及其性能上发挥的作用。最后,对硅碳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结构设计要求和碳材料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碳复合材料 镶嵌结构 硬碳 软碳
原文传递
中空三维结构的硅碳负极的构筑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郝胐 王俊明 +4 位作者 董春伟 尉琳琳 董阳 梁文斌 苏志江 《储能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5-332,共8页
硅碳材料作为高能量密度的锂电负极材料备受瞩目,但由于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效应,导致了其循环性能差,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本工作利用薄层石墨柔性结构的特点,与纳米硅进行复合制备了中空结构的硅碳复合物,并通过对薄层石... 硅碳材料作为高能量密度的锂电负极材料备受瞩目,但由于硅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效应,导致了其循环性能差,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本工作利用薄层石墨柔性结构的特点,与纳米硅进行复合制备了中空结构的硅碳复合物,并通过对薄层石墨和纳米硅分别用含有羧基的羧甲基纤维素(CMC)和含有氨基的正硅酸乙酯(TEOS)进行表面修饰。相比于传统的机械混合工艺制备的硅碳负极材料存在纳米硅与碳材料复合不均一的问题,本工作修饰后的纳米硅与薄层石墨之间通过静电自组装作用,可形成更为均一的纳米硅与薄层石墨的复合物(S/MG)。通过造粒技术,构筑了由纳米硅/薄层石墨片层组成的中空结构的硅碳复合物颗粒,而颗粒外部由碳层进行包覆。通过SEM切片、EDS以及高分辨TEM等表征手段,可以看到颗粒内部由纳米硅与薄层石墨层结构构筑了微米尺寸的中空结构,该结构内部不但形成了导电的三维网络结构,而且为纳米硅的体积膨胀提供了充足的缓冲空间,从而大幅提升了硅碳负极材料循环稳定性。相比于传统石墨取代薄层石墨与纳米硅制备的硅碳复合物,薄层石墨制备的硅碳负极的比容量达到958 mAh/g,扣电在0.5 C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可维持在88%左右。本文作者也从实用角度评价了S/MG全电循环性能,与三元NCM811正极材料组装成的软包全电池,在1 C倍率充放电下,循环1000周后电池容量保持率可达86%,可为高能量密度锂电技术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硅 薄层石墨 硅碳复合材料 中空结构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樊星 郑永平 沈万慈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04-108,共5页
负极理论容量最大的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过度膨胀粉化导致容量衰减快,成为其作为商用负极材料的最大障碍。碳材料不仅具有一定的电化学活性,结构也较稳定,可以作为硅电极的"缓冲基体";具有高容量和优良循环性能的硅-碳复合... 负极理论容量最大的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过度膨胀粉化导致容量衰减快,成为其作为商用负极材料的最大障碍。碳材料不仅具有一定的电化学活性,结构也较稳定,可以作为硅电极的"缓冲基体";具有高容量和优良循环性能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按照碳材料的分类,评述了Si/C复合电极材料,并初步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硅-碳复合材料 缓冲基体
下载PDF
硅基负极材料及硅氧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杨顺 胡小冬 姜希猛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80-82,共3页
为了解决能源危机,储能技术需要不断发展。电池应用市场不断扩大,对能量和功率密度要求越来越高,选用高比容量负极材料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策略。硅具有3579 mAh/g的容量,有望取代石墨电极,但受到大体积膨胀和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的... 为了解决能源危机,储能技术需要不断发展。电池应用市场不断扩大,对能量和功率密度要求越来越高,选用高比容量负极材料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策略。硅具有3579 mAh/g的容量,有望取代石墨电极,但受到大体积膨胀和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的限制。氧化亚硅负极具有2600 mAh/g的高理论比容量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是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硅基负极材料和硅氧负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效应和固有电导率较差,限制了实际应用。目前,硅基负极的改性化方法主要包括纳米晶化、硅-碳复合材料、优化电解液和添加剂等方法。本文将对硅基负极材料及硅氧负极材料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基负极材料 硅-碳复合材料 体积膨胀 硅氧负极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硅基材料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梁晓杜 丁玉峰 《船电技术》 2024年第12期87-91,96,共6页
硅基材料因其较高的理论比容量有望取代石墨负极。然而,其大规模应用仍受到限制。本文介绍了硅基材料的不足,包括体积膨胀大、固体电解质界面不稳定及导电性低。并以此为基础,综述了目前硅基材料的改性策略,包括硅材料的纳米化及构筑硅... 硅基材料因其较高的理论比容量有望取代石墨负极。然而,其大规模应用仍受到限制。本文介绍了硅基材料的不足,包括体积膨胀大、固体电解质界面不稳定及导电性低。并以此为基础,综述了目前硅基材料的改性策略,包括硅材料的纳米化及构筑硅碳复合材料,最后展望了硅基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指出了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对硅基负极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负极 纳米材料 硅碳复合材料
下载PDF
多孔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改善
9
作者 蒋世用 钟宽 +1 位作者 詹世英 姚骏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92-1697,共6页
硅基负极材料存在体积膨胀、表面稳定性差和导电性低的问题。通过硅形貌调控、立体导电网络构筑、多孔结构构造和碳包覆的方法,制备了多孔硅碳复合材料。基于硅不同晶面离解能的不同,球磨获得硅纳米片。将含硅纳米片、碳纳米管(CNT)和... 硅基负极材料存在体积膨胀、表面稳定性差和导电性低的问题。通过硅形貌调控、立体导电网络构筑、多孔结构构造和碳包覆的方法,制备了多孔硅碳复合材料。基于硅不同晶面离解能的不同,球磨获得硅纳米片。将含硅纳米片、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的浆料,喷雾干燥,获得硅纳米片和CNT自组装形成多孔结构。对多孔结构进行液相碳包覆,使多孔结构内的纳米硅和整个多孔结构表面形成碳包覆层,获得多孔硅碳复合材料。扣电测试显示,该材料可逆比容量为1000.8 mAh/g,首次循环效率高达93.9%,全电测试显示优异的1 C特性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这主要得益于立体导电网络的构建、多孔结构的构造和双重碳包覆的形成,提高了硅基材料的导电性,缓解了体积膨胀,提高了表面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碳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 多孔结构 碳包覆
下载PDF
优化碳质涂层以消除高性能硅阳极的电化学界面极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齐志燕 戴丽琴 +7 位作者 王哲帆 谢莉婧 陈景鹏 成家瑶 宋歌 李晓明 孙国华 陈成猛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5-258,共14页
有序碳和无序碳都普遍被用作硅(Si)的复合材料。但是具有不同结晶度和孔结构的碳对硅基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工作在严格控制碳含量和表面官能团的基础上,选择沥青(Pitch)和酚醛树脂(PR)作为有序碳和无序碳的前驱体,制备... 有序碳和无序碳都普遍被用作硅(Si)的复合材料。但是具有不同结晶度和孔结构的碳对硅基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工作在严格控制碳含量和表面官能团的基础上,选择沥青(Pitch)和酚醛树脂(PR)作为有序碳和无序碳的前驱体,制备了硅碳复合材料(Si@C)并系统地研究了其电化学行为。有序的晶体结构有利于复合物中的电子传输,中孔和大孔有利于锂离子的扩散。具有有序结构和小孔容的碳质涂层为Si的膨胀提供了很好的缓冲,电极在50次循环后仍保持结构完整性。然而,无序和多孔的结构降低了结构的稳定性并产生了很大的极化,这使得循环过程中体积不断膨胀,导致电化学性能较差。Si@C-Pitch在5 A g^(−1)下的容量是Si@C-PR的8倍,在0.5 A g^(−1)下1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是Si@C-PR的1.9倍。该研究可为Si@C负极中炭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碳复合物 晶体结构 孔结构 失效机制 极化
下载PDF
嵌入式包覆型硅碳负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文龙 郑泽坤 +3 位作者 张莹 孟必成 李林波 方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8-477,共10页
针对硅负极在电池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问题,本文选用荷花花粉作为碳源,采用去离子水、硫酸溶液清洗去除花粉表面可溶性杂质,然后经过高温碳化处理制备出具有多孔结构的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并将该材料与商用纳米硅粉进行复合,制备出嵌入... 针对硅负极在电池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问题,本文选用荷花花粉作为碳源,采用去离子水、硫酸溶液清洗去除花粉表面可溶性杂质,然后经过高温碳化处理制备出具有多孔结构的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并将该材料与商用纳米硅粉进行复合,制备出嵌入式包覆硅碳复合材料;通过调整碳含量研究不同硅碳比对硅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硅碳质量比为4∶6时,PNC@Si-2电极材料表现出最佳的充放电特性,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为69.22%,电极材料的极化现象得到明显抑制,在大电流下的倍率性能同样得到提高。为了增大多孔碳的孔隙率,用ZnCl 2对PNC进行活化处理,活化后样品PAC@Si-4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循环100圈后其容量保持率仍保持在53.35%。这些性能的提高主要归结于生物质碳材料与硅复合能够提高硅的电导率,并且生物质碳材料的多孔结构能够为硅颗粒的嵌入提供空间,有效抑制硅颗粒在合金/去合金化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效应,从而提高了电极材料界面稳定性,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多孔 活化 体积膨胀 硅碳复合材料
下载PDF
石墨载体对硅/炭复合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刘文平 秦海青 +4 位作者 雷晓旭 林峰 张振军 王立惠 赵军伟 《炭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30,共4页
研究了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2种载体对所制备的硅/炭复合负极材料电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载体严重影响硅/炭复合材料的首次效率、容量、循环寿命和大电流充放电性能,采用人造石墨载体制备的硅/炭复合负极材料性能明显优于天然石墨... 研究了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2种载体对所制备的硅/炭复合负极材料电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载体严重影响硅/炭复合材料的首次效率、容量、循环寿命和大电流充放电性能,采用人造石墨载体制备的硅/炭复合负极材料性能明显优于天然石墨。充放电曲线表明,第一个循环由于材料未活化,存在极化,放电电压平台较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在活性物质表面形成SEI膜,阻碍锂离子的脱嵌,充放电曲线电压平台差扩大;随着充放电电流密度的加大,极化就越严重,充放电曲线电压平台差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硅/炭复合材料 纳米硅粉 电化学性能
原文传递
SiC改性C/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烧蚀性能 被引量:17
13
作者 魏连锋 李克智 +2 位作者 吴恒 李贺军 王永杰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1-255,共5页
采用超声波震荡法将SiC微粉添加到二维针刺碳毡预制体中,利用热梯度化学气相浸渗工艺沉积热解碳制备了SiC改性碳纤维增强碳基(carbonfiber reinforced carbon,C/C)复合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与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和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利... 采用超声波震荡法将SiC微粉添加到二维针刺碳毡预制体中,利用热梯度化学气相浸渗工艺沉积热解碳制备了SiC改性碳纤维增强碳基(carbonfiber reinforced carbon,C/C)复合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与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和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利用氧–乙炔烧蚀实验测试材料的抗烧蚀性能。结果表明:SiC微粉弥散分布在C/C复合材料基体中,经氧–乙炔烧蚀30 s后,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4.0×10–3 mm/s和3.19×10–3 g/s,分别相当于C/C复合材料的47.1%和70.6%,表明SiC的加入显著提高了C/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其优良的抗烧蚀性主要是因为SiC颗粒相的加入在烧蚀过程中具有抑制氧化和弥补缺陷的作用,降低了C/C复合材料的热化学烧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微粉改性 碳/碳复合材料 制备 超声浸渗 烧蚀
原文传递
W-SiC-C/C复合材料制备及等离子烧蚀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富强 陈建 +2 位作者 张智 谢栋 崔红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9-258,305,共11页
目的提高C/C复合材料在超高温下的抗烧蚀性能。方法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SiC过渡层,然后以惰性气体保护等离子喷涂工艺在带有SiC过渡层的C/C材料表面制备W涂层,研究所制备的W-SiC-C/C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与结构特征... 目的提高C/C复合材料在超高温下的抗烧蚀性能。方法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SiC过渡层,然后以惰性气体保护等离子喷涂工艺在带有SiC过渡层的C/C材料表面制备W涂层,研究所制备的W-SiC-C/C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与结构特征。以200 kW超大功率等离子焰流,考核W-SiC-C/C材料的抗烧蚀性能,并与无涂层防护的C/C材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W涂层主要为层状的柱状晶结构。W涂层与SiC过渡层、过渡层与基体界面呈镶嵌结构,结合良好。SiC过渡层阻止了W、C元素相互迁移与反应。在驻点压力为4.5 MPa、温度约5000 K、热流密度为36 MW/m^(2)的烧蚀条件下,当烧蚀时间小于10 s时,涂层对C/C材料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W涂层发生氧化烧蚀,基体未发现烧蚀,平均线烧蚀率为0.0523 mm/s;当烧蚀时间超过15 s后,涂层防护作用基本失效,基体C/C材料发生烧蚀现象。结论以W涂层、SiC过渡层为防护的C/C复合材料,能够适用于短时间超高温的烧蚀环境,如固体火箭发动机等。W涂层的熔融吸热、氧化耗氧以及SiC过渡层的氧化熔融缓解涂层热应力和氧扩散阻碍的联合作用,提高了C/C材料的抗烧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涂层 SiC过渡层 C/C复合材料 等离子喷涂 烧蚀性能 等离子体
下载PDF
微米级硅/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储锂性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庆瑞 左朋建 +1 位作者 木天胜 尹鸽平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23-227,共5页
使用球磨/热解复合工艺制备锂离子电池用微米级硅/石墨/碳复合材料。因独特的结构,合成的硅/石墨/碳(20/50/30)复合材料在0.01~1.50 V充放电,电流为100 mA/g时表现出较高的首次库仑效率82.7%和882.6 mAh/g的首次可逆比容量,循环100次的... 使用球磨/热解复合工艺制备锂离子电池用微米级硅/石墨/碳复合材料。因独特的结构,合成的硅/石墨/碳(20/50/30)复合材料在0.01~1.50 V充放电,电流为100 mA/g时表现出较高的首次库仑效率82.7%和882.6 mAh/g的首次可逆比容量,循环1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85.6%。将硅/石墨/碳材料和商业化石墨混合,可获得循环性能更好的硅/碳复合材料,其中硅/石墨/碳(20/50/30)复合材料与石墨的质量比为3∶7时,得到的混合材料在0.01~1.50 V充放电,电流为50 mA/g时,具有501.7 mAh/g的首次可逆比容量和81.0%的首次库仑效率,循环1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彬石墨/碳复合材料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储锂性能
下载PDF
硅/天然石墨/沥青炭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明齐 向卫民 +1 位作者 任兆刚 王静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6-452,共7页
以纳米硅(Si)、天然石墨(NG)和高软化点沥青为前驱体,通过球磨和裂解制备了具有壳核结构的硅/天然石墨/沥青炭(Si-NG/PC)复合材料。考察了球磨时间、球磨速率和物料比等因素对制备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阳极电化学性能的... 以纳米硅(Si)、天然石墨(NG)和高软化点沥青为前驱体,通过球磨和裂解制备了具有壳核结构的硅/天然石墨/沥青炭(Si-NG/PC)复合材料。考察了球磨时间、球磨速率和物料比等因素对制备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球磨速率为300 r/min,最适宜的球磨时间为21 h。所制Si-NG/PC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随PC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其比容量却随PC含量的增加迅速降低,PC的最佳质量分数为30%。同时,Si-NG/PC复合材料的比容量随Si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为获得好的循环性能,纳米Si质量分数应低于35%。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Si-NG/PC复合材料在50个循环中表现出高的比容量和优异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天然石墨/沥青炭复合材料 优化合成 阳极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前驱体热解制备多孔SiOC复合材料及性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潘建梅 严学华 +1 位作者 程晓农 张成华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40-1747,共8页
用木粉浸渍聚合物前驱体有机硅树脂,然后在Ar气氛中高温裂解合成多孔SiOC复合材料。采用热重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Raman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氮吸附法等对样品的物相组成、形貌及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四探针法检测样品... 用木粉浸渍聚合物前驱体有机硅树脂,然后在Ar气氛中高温裂解合成多孔SiOC复合材料。采用热重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Raman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氮吸附法等对样品的物相组成、形貌及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四探针法检测样品的电学性能。结果表明:SiOC复合材料由SiOC相、α-石英、方石英、β-SiC和类石墨碳组成。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样品的Si—O吸收峰强度逐渐减弱,Si—C吸收峰强度逐渐增强,样品的石墨化程度先减小后增大,比表面积逐渐增大。当烧结温度达1 400℃时,样品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187.5 m^2/g)及较低的体积电阻率(0.013Ω·cm),且在Ar气氛中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氧碳复合材料 聚合物前驱体 热解 性能
原文传递
Semisolid forging electronic packaging shell with silicon carbon-reinforced copper composites 被引量:2
18
作者 Kai-Kun Wang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91-195,共5页
To fabricate electronic packaging shell of coppermatrix composite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her mal conductivity and low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semisolid forming technology, and powder metallurgy was combi... To fabricate electronic packaging shell of coppermatrix composite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her mal conductivity and low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semisolid forming technology, and powder metallurgy was combined. Conventional mechanical mixing of Cu and SiC could have insufficient wettability, and a new method of semisolid processing was introduced for billets preparation. The SiC/Cu composites were first prepared by PM, and then, semisolid reheating was performed for the successive semisolid forging. Composite billets with SiC 35 % vol ume fraction were compacted and sintered pressurelessly,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mposites pre pared by PM had high density, and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SiC particles and Cualloy was good. Semisolid reheating was the crucial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micro structure and thixotropic property of the billet. An opti mised reheating strategy was proposed: temperature 1,025 ℃and holding time 5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solid forming silicon carbon reinforcedcopper composites Electronic packaging shell MICROSTRUCTURE
下载PDF
碳/碳复合材料表面沉积SiC的形态和成分 被引量:1
19
作者 乔生儒 骆蓉 杨峥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1399-1402,共4页
在PAN碳布和沥青基体碳的C/C复合材料表面涂复了SiC。用CH4和N,为载气的SiCl4作原料,用H2为稀释气,在两种气体混合比和三种温度下化学气相沉积SiC涂层。分析表明,涂层的主要元素有C,Si、Cl和微量Ca... 在PAN碳布和沥青基体碳的C/C复合材料表面涂复了SiC。用CH4和N,为载气的SiCl4作原料,用H2为稀释气,在两种气体混合比和三种温度下化学气相沉积SiC涂层。分析表明,涂层的主要元素有C,Si、Cl和微量Ca。电镜观察表明,涂层中C原子含量为62%时呈菜花状或云团状,而当C/Si比接近于1时,表面呈菠萝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涂层 碳-碳复合材料 成分 形态学
下载PDF
不同抛光参数对碳化硅-碳纤维复合材料抛光表面粗糙度影响分析
20
作者 雷文 陈志刚 +1 位作者 付谋楚 朱科军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为了研究在磁流变胶抛光中,抛光参数对碳化硅-碳纤维复合材料表面加工质量的影响规律,采用磁流变胶抛光方法,对材料表面进行抛光。研究磁极分布方式、加工间隙和磁极转速对材料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磁极分布方式... 为了研究在磁流变胶抛光中,抛光参数对碳化硅-碳纤维复合材料表面加工质量的影响规律,采用磁流变胶抛光方法,对材料表面进行抛光。研究磁极分布方式、加工间隙和磁极转速对材料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磁极分布方式影响待加工表面的磁场分布强度,进而影响表面加工质量。随着加工间隙增大,表面粗糙度下降量先增大后减小,在加工间隙为2 mm处得到最优表面质量。随着磁极转速增大,表面粗糙度下降量先增大后减小,在磁极转速达到800 r/min时得到最优表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碳纤维复合材料 磁流变胶 抛光参数 表面粗糙度下降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