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状窦憩室致搏动性耳鸣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吴松林 李茜 +2 位作者 龚元 龙卫东 肖章建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5年第7期337-340,共4页
目的探讨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对2010年3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并接受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评价乙状窦憩室回纳术对搏动性耳鸣的治疗效... 目的探讨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对2010年3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并接受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评价乙状窦憩室回纳术对搏动性耳鸣的治疗效果。结果 32例患者中女性29例,年龄30~62岁,男性3例,年龄32~47岁;左侧4例,右侧28例。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32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乙状窦憩室。术前综合检查排除患耳中耳炎及肿瘤,患耳无手术、外伤史,无高血压病、甲状腺疾病及糖尿病等基础病病史。全部患者均行乙状窦憩室回纳术,术后均无眩晕、恶心呕吐、脑脊液漏等并发症,1例患者因鼓室积血引起短期的低调耳鸣,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7例耳鸣明显减轻,24例患者耳鸣消失。随访6~36个月,32例患者搏动性耳鸣均完全消失,无反复。结论乙状窦憩室致搏动性耳鸣的手术治疗风险较小,疗效显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憩室 外科手术 乙状窦
下载PDF
乙状窦憩室引起搏动性耳鸣的CT血管造影诊断 被引量:14
2
作者 郭健 王振常 +2 位作者 鲜军鲂 王征宇 刘兆会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8-180,共3页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在诊断乙状窦憩室异常引起搏动性耳鸣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2例乙状窦壁异常所致搏动性耳鸣患者,回顾性分析CT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12例乙状窦壁异常引起搏动性耳鸣患者中右侧9例,左侧3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乙状窦前...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在诊断乙状窦憩室异常引起搏动性耳鸣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2例乙状窦壁异常所致搏动性耳鸣患者,回顾性分析CT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12例乙状窦壁异常引起搏动性耳鸣患者中右侧9例,左侧3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乙状窦前外壁或外壁骨质缺损,边缘光整的软组织团块突入乳突蜂房内,其中2例突出至皮下,突出的软组织与乙状窦相延续且密度相等。结论 CT血管造影检查对于乙状窦壁异常所致搏动性耳鸣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临床仍需结合耳鸣特点选择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憩室 乙状窦
下载PDF
搏动性耳鸣乙状窦骨壁缺损与病程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孙兴旺 崔豹 +5 位作者 徐卫峰 杜昱平 祝玉芬 康云辉 周永青 崔进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6期1032-1035,共4页
目的探讨乙状窦骨壁缺损(SSD)所致搏动性耳鸣(PT)颞骨影像学特点,以及SSD与病程关系。方法纳入乙状窦骨壁重建术治愈PT患者13例,回顾性分析患侧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TB-HRCT)影像学表现,明确相关临床病史。在多平面重建图像上观察SSD位... 目的探讨乙状窦骨壁缺损(SSD)所致搏动性耳鸣(PT)颞骨影像学特点,以及SSD与病程关系。方法纳入乙状窦骨壁重建术治愈PT患者13例,回顾性分析患侧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TB-HRCT)影像学表现,明确相关临床病史。在多平面重建图像上观察SSD位置并测量最大长度,是否伴有乙状窦憩室、颈静脉球高位及乳突导静脉畸形,并统计学分析SSD与病程关系。结果 13例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平均(34.31±11.56)岁,PT病程4个月~10年,平均(4.44±3.28)年,右侧11例,左侧2例,乙状窦憩室8例。患侧SSD长度平均为(5.32±2.28)mm,均位于横窦-乙状窦交界区前外侧壁。多因素分析SSD主要由病程决定(P=0.007<0.05)。SSD长度与PT病程具有明显相关性(r=0.825,P=0.001<0.05)。观察者间测量SSD长度一致性良好。结论本研究表明SSD可能具有进展性,相关PT病程越长,SSD长度可能越大。通过TB-HRCT可以充分显示SSD位置并准确、可重复测量其长度,对术前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动性耳鸣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乙状窦 骨壁缺损 憩室
下载PDF
乙状窦源性耳鸣颞骨气化程度的CT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兆会 王振常 +4 位作者 龚树生 鲜军舫 郝欣平 龙海珊 李轶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1-173,共3页
目的探讨颞骨气化程度及含气状态在乙状窦源性耳鸣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分析手术证实的29例乙状窦源性耳鸣和116例正常人颞骨CT图像。结果正常组男性右侧颞骨气化II度3例,III度19例,IV度36例;左侧气化II度5例,III度12例,IV度41例。女性右... 目的探讨颞骨气化程度及含气状态在乙状窦源性耳鸣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分析手术证实的29例乙状窦源性耳鸣和116例正常人颞骨CT图像。结果正常组男性右侧颞骨气化II度3例,III度19例,IV度36例;左侧气化II度5例,III度12例,IV度41例。女性右侧颞骨气化II度5例,III度10例,IV度43例;左侧气化II度6例,III度9例,IV度43例。耳鸣组患侧颞骨气化II度2例,III度12例,IV度15例;健侧气化II度2例,III度8例,IV度19例。统计学分析证实正常组左右侧间,耳鸣组患侧与健侧,正常组男性和女性之间及耳鸣组与正常组之间颞骨气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耳鸣组颞骨气房及鼓室内均含气。结论颞骨气化良好及含气是引起乙状窦源性耳鸣的重要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颞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乙状窦
下载PDF
成人CT血管成像静脉窦解剖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盛波 吕富荣 +4 位作者 李佳 李康 吕发金 李芊 肖智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8-622,共5页
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研究静脉窦影像解剖,为入颅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回顾重组105例64排螺旋CT头部CTA检查患者的静脉窦影像,测量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大小以及观察其与颅骨的关系。结果上矢状窦走行于冠状缝下方。上矢状窦后... 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研究静脉窦影像解剖,为入颅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回顾重组105例64排螺旋CT头部CTA检查患者的静脉窦影像,测量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大小以及观察其与颅骨的关系。结果上矢状窦走行于冠状缝下方。上矢状窦后段与人字点-枕骨隆突连线的对应关系以偏右型最多见,偏右型与右侧优势引流有关。窦汇中心左右偏移与SSS末端偏离一致。右侧TS、TSST、SS大于左侧。随着TSST、SS增大,静脉窦与颅骨或乳突表面、外耳道距离越小。结论头部CTA术前检查结合图像融合技术,可获得静脉窦解剖特征,以便指导开颅手术入路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矢状窦 横窦 乙状窦 静脉窦 解剖 CT
下载PDF
改良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 被引量:9
6
作者 贾桂军 吴震 +5 位作者 张俊廷 张力伟 贾旺 肖新如 万伟庆 王忠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07-909,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方法。方法对124例岩斜区肿瘤,通过颞枕小脑幕上下双骨瓣开颅、改良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方式,探讨传统乙状窦前入路和改良乙状窦前入路的优缺点。结果124例改良乙状窦前入路,手术中无静脉窦破...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方法。方法对124例岩斜区肿瘤,通过颞枕小脑幕上下双骨瓣开颅、改良乙状窦前入路手术方式,探讨传统乙状窦前入路和改良乙状窦前入路的优缺点。结果124例改良乙状窦前入路,手术中无静脉窦破裂出血的发生,术后无颅骨缺损、局部积液的发生。手术操作安全、简便、易于掌握。结论改良乙状窦前入路在传统入路基础上,通过对开颅骨瓣的改良,避免了手术中静脉窦损伤、手术后颅骨达到完全解剖复位,不仅使局部美观,还有效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外科手术 乙状窦 岩斜
原文传递
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常见的先天性中耳及邻近解剖异常 被引量:8
7
作者 王蔓菁 董运鹏 +1 位作者 卿洁 谢鼎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7-290,共4页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是双耳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获得听力的最有效的途径。CI的成功实施需要依靠术前准确的临床诊断及对耳内解剖结构的详尽的影像学评估。国内外学者根据CI手术入路要求,对围绕面神经隐窝...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是双耳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获得听力的最有效的途径。CI的成功实施需要依靠术前准确的临床诊断及对耳内解剖结构的详尽的影像学评估。国内外学者根据CI手术入路要求,对围绕面神经隐窝开放和耳蜗电极植入相关的结构如乳突气化及病变情况、颈静脉球高位及裸露、乙状窦前移或过大、面神经走行异常、听骨链及两窗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术前对CI术式选择及手术难易、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对减少CI及其他耳内手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增加手术成功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CI术中常见的中耳及其邻近解剖异常,如乳突气化异常、先天性听骨畸形、先天性两窗畸形、面神经管畸形及走行异常、乙状窦前移或过大、颈静脉球高位、颈静脉球憩室及颈静脉球裸露等先天性畸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植入术 乳突 颈静脉球 乙状窦 面神经 前庭窗 圆窗 听骨链
下载PDF
重型单侧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安全性分析
8
作者 李腾飞 田奇 +10 位作者 史帅龙 杨杰 王晔 陈振 冉云彩 文宝红 郭栋 水少锋 韩新巍 李晓 马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总结重型单侧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特征并评估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2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7例以颅内高压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重型... 目的:总结重型单侧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特征并评估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2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7例以颅内高压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重型单侧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依据患者手术前后闭塞静脉窦内血流复通、压力降低程度及神经症状改善情况评价近期疗效,统计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依据术后临床随访及6~1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价手术安全性和远期疗效。结果:(1)术前头颅MRI和(或)CT显示患者脑组织不同程度的肿胀,以患侧为著,同时闭塞的横窦、乙状窦内可见混杂信号/密度影,部分患者可同时合并静脉性脑梗死或梗死后脑出血表现;MRV、CTV和DSA显示患侧横窦、乙状窦显影较差或完全闭塞而对侧显影正常,闭塞的静脉窦机械开通后其内可见明显的血栓充盈缺损影。(2)术后所有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内血流均得到复通,闭塞段压力梯度差由术前的(16.6±3.3) mmHg降至术后的(2.8±0.8) mmHg。出院前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30例、1分5例、2分1例和3分1例],2例患者遗留单侧肢体活动障碍(肌力分别为Ⅲ级和Ⅳ级)。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9.6±3.0)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无新发神经系统相关症状(mRS评分0分30例、1分6例、2分1例)。34例患者获得MRV或DSA随访,28例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完全再通,6例患者部分再通,均未见明显狭窄或闭塞复发。结论:重型单侧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可致局部颅内静脉内血液瘀滞,进而引起"静脉窦区域性压力增高",表现为单侧脑组织肿胀甚至静脉性脑梗死或梗死后脑出血等影像学改变。早期诊断并积极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显著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横窦 乙状窦 血管内介入治疗 影像学特征
原文传递
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 被引量:5
9
作者 种衍军 段德义 +1 位作者 邵启节 程启龙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1999年第3期10-12,共3页
目的 :介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体会和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乙状窦后入路 ,用涤纶片行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结果 :2 83例面肌痉挛手术病人 ,有效率为 98 2 3%。2 2 9例进行了 6个月~ 9 5年随访 ,2例无效 ,3例复发 ,其余... 目的 :介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体会和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乙状窦后入路 ,用涤纶片行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结果 :2 83例面肌痉挛手术病人 ,有效率为 98 2 3%。2 2 9例进行了 6个月~ 9 5年随访 ,2例无效 ,3例复发 ,其余病例均治愈。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 ,是一种解除病因的治疗方法 ,治愈率高 ,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面肌痉挛 手术入路 乙状窦 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乙状窦后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金平 鞠学红 +2 位作者 王岱君 王晓文 高学军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3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 为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2 0个成人颅骨标本乙状窦后入路手术骨窗的确定、开窗范围的大小进行观测。 15个成人尸头乙状窦后入路开窗显露桥小脑三角区域的结构 ,测量骨窗至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 目的 为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2 0个成人颅骨标本乙状窦后入路手术骨窗的确定、开窗范围的大小进行观测。 15个成人尸头乙状窦后入路开窗显露桥小脑三角区域的结构 ,测量骨窗至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和小脑下前动脉袢的距离。结果 顶切迹至乳突尖连线中点向后 2 6 38± 3 95mm作为骨窗的中点 ,以该点为圆心 ,画出半径为 2 0mm的圆 ,该圆形区域与乙状窦不重叠。骨窗至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神经、舌咽神经穿硬脑膜和小脑下前动脉袢处的距离分别为 5 6 6 3± 4 5 5mm、4 7 2 3± 3 6 9mm、4 5 91± 3 99mm、4 3 73± 4 0 1mm、4 5 95± 3 77mm。结论 顶切迹至乳突尖连线中点向后2 6 38± 3 95mm处为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开放骨窗的中点 ,骨窗的大小控制在半径为 2 0mm的圆形区内较为理想 ,手术中应注意保护桥小脑三角区域的有关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 骨窗 桥小脑三角 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静脉性搏动性耳鸣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鹏飞 吕晗 +5 位作者 丁贺宇 李静 张征宇 赵彤 杨正汉 王振常(审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8-652,共5页
影像检查对静脉性搏动性耳鸣(VPT)的评估至关重要。CT血管成像可用于筛查VPT病因,4D Flow MRI能够评估其血流动力学,基于影像信息的计算流体力学已用于VPT致鸣因素的研究,功能MRI能够发现VPT病人的相关脑改变。综述多种影像技术在VPT病... 影像检查对静脉性搏动性耳鸣(VPT)的评估至关重要。CT血管成像可用于筛查VPT病因,4D Flow MRI能够评估其血流动力学,基于影像信息的计算流体力学已用于VPT致鸣因素的研究,功能MRI能够发现VPT病人的相关脑改变。综述多种影像技术在VPT病因检出及治疗、致鸣因素、继发性脑改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动性耳鸣 横窦 乙状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乙状窦异常搏动性耳鸣50例临床病例分析
12
作者 李莉 韩月臣 +5 位作者 孙鹏程 胡娜 毛彦妍 侯志强 王海波 樊兆民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2-796,共5页
目的分析乙状窦异常搏动性耳鸣的疾病特点、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山东省耳鼻喉医院2014年2月至2020年7月经乙状窦手术治疗的50例单侧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女49例,男1例;年龄17~67岁,中位年龄44岁;右侧耳... 目的分析乙状窦异常搏动性耳鸣的疾病特点、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山东省耳鼻喉医院2014年2月至2020年7月经乙状窦手术治疗的50例单侧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女49例,男1例;年龄17~67岁,中位年龄44岁;右侧耳鸣45例,左侧耳鸣5例。术前耳鸣程度Ⅱ级4例,Ⅲ级11例,Ⅳ级22例,Ⅴ级13例。记录其耳鸣的特点、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方法、术中所见及术后耳鸣变化。术后随访6~12个月。采用SPSS 26.0软件对手术前后耳鸣分级的差异进行符号秩和检验。结果50例耳鸣患者术后痊愈37例,术后无效(耳鸣无变化)8例,术后显效(耳鸣分级下降2级或以上)3例,术后有效(耳鸣分级下降1级)2例。经符号秩和检验,手术前后耳鸣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0,P<0.05)。颞骨CT发现36例乙状窦憩室(其中17例合并乙状窦壁缺失)、12例乙状窦壁缺损、2例与乙状窦邻近的颞骨局部缺失。行乙状窦憩室封闭35例,乙状窦壁重建4例,乙状窦缩窄5例,单纯行乙状窦前乳突气房开放4例,行乙状窦前乳突气房开放联合乙状窦缩窄1例,行乙状窦前乳突气房开放联合乙状窦憩室封闭1例。结论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多见于女性,常见原因可能为乙状窦憩室、乙状窦周骨质缺损等乙状窦壁异常,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可以采用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搏动性 乙状窦 耳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Surgical treatment of pulsatile tinnitus related to the sigmoid sinus
13
作者 Yuxuan Xing Song Gao +4 位作者 Yuchen Zhou Shenghua Song Ling Lu Jie Chen Yanhong Dai 《Journal of Otology》 CSCD 2023年第1期21-25,共5页
Objective: Tinnitus-a common clinical symptom-can be categorized into pulsatile tinnitus(PT) and non-PT. Among these, PT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sigmoid sinus symptoms, such as sigmoid sinus wall defect or divertic... Objective: Tinnitus-a common clinical symptom-can be categorized into pulsatile tinnitus(PT) and non-PT. Among these, PT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sigmoid sinus symptoms, such as sigmoid sinus wall defect or diverticulum, for which various surgical treatments are available. We have discuss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urgery for sigmoid sinus-associated PT via the transmastoid approach in this study.Methods: 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for sigmoid sinusassociated PT via the transmastoid approach at Nanjing Drum Towe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2020. Of these, 2 patients had sigmoid sinus wall defect and 2 had sigmoid sinus diverticulum. Postoperative tinnitus grading and surgical efficacy were determined.Results: After surgery, PT dissolved in 3 patients, while tinnitu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1 patient.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of 12-18 months, none of the 4 patients showed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or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and tinnitus symptoms disappeared in 3patients without recurrence, although 1 patient occasionally developed tinnitus. Postoperative thin-slice CTA of the temporal bone indicated that the sigmoid sinus bone wall defect or diverticulum was completely repaired with a thick soft tissue coverage.Conclusion: Surgical repair of sigmoid sinus-associated PT via the transmastoid approach deserves clinical promotion as it exhibited better efficiency while being relatively less invas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satile tinnitus sigmoid sinus wall defect sigmoid sinus diverticulum Efficacy of surgery Transmastoid approach
下载PDF
乙状窦双憩室致搏动性耳鸣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14
作者 朱慧慧 王小林 韩跃峰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10期667-671,共5页
目的报道1例罕见的乙状窦双憩室致搏动性耳鸣病例的治疗和效果,并结合文献复习乙状窦双憩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乙状窦双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乙状窦憩室”... 目的报道1例罕见的乙状窦双憩室致搏动性耳鸣病例的治疗和效果,并结合文献复习乙状窦双憩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乙状窦双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乙状窦憩室”“搏动性耳鸣”“sigmoid sinus diverticulum”“pulsatile tinnitus”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中检索2002年以后有关乙状窦双憩室的相关文献。共纳入英文报道5篇(6例)。结果本例患者为49岁女性,表现为右耳搏动性耳鸣,指压试验和转头试验阳性;颞骨高分辨CT(HRCT)示右侧乙状窦双憩室且憩室前壁骨壁菲薄,经三维重建后见右侧乙状窦双憩室位于横窦向乙状窦的转折处,行右侧乙状窦憩室回纳+乙状窦骨壁重建术,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搏动性耳鸣完全消失,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合文献报道的6例,共计7例乙状窦双憩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3(34,49)岁。7例患者均因搏动性耳鸣就诊,指压试验和转头试验阳性,影像学诊断结果示乙状窦双憩室和/或周围骨壁缺损、横窦狭窄、异常板障静脉环。7例患者均行乙状窦骨壁重建术,其中3例另行乙状窦憩室回纳术、1例另行异常板障静脉环阻断术、1例另行扩大枕斜窦术。术后5例耳鸣完全缓解,随访均无复发;1例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结论乙状窦双憩室主要临床表现为搏动性耳鸣,指压试验和转头试验阳性,颞骨HRCT或CT血管成像与三维重建可用于该病的诊断,目前的治疗方法均为手术治疗,乙状窦憩室回纳和乙状窦骨壁重建术是实用且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憩室 搏动性耳鸣 乙状窦 乙状窦双憩室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Localization of Anterosuperior Point of Transverse-sigmoid Sinus Junction Using a Reference Coordinate System on Lateral Skull Surface 被引量:2
15
作者 Rui-Chun Li Ji-Feng Liu +4 位作者 Kuo Li Lei Qi Si-Yao Yan Mao-De Wang Wan-Fu Xi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5期1845-1849,共5页
Background: During craniotomies using the transpetrosal-presigmoid approach, exposure of the sigmoid sinus remains an essential but hazardous step. In such procedures, accurate localization of the anterosuperior poin... Background: During craniotomies using the transpetrosal-presigmoid approach, exposure of the sigmoid sinus remains an essential but hazardous step. In such procedures, accurate localization of the anterosuperior point of the transverse-sigmoid sinus junction (ASTS) is very important lbr reducing surgical morbidity. This study aimed to create an accurate and practical method for identifying the ASTS. Methods: On the lateral surfaces of 40 adult skulls ( 19 male skulls and 21 female skulls), a rectangular coordinate system was defined to measure the x and y coordinates of two points: the ASTS and the squamosal-parietomastoid suture junction (SP). With the coordinate system,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S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STS and SP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For ASTS-x,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different sides (P =0.020); the ASTS-x in male skul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the right side (P =0.017);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ides in female skull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or interaction of gender and side for ASTS-x, and for ASTS-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ide, gender, or interaction of gender and side. For both sides combined, the mean ASTS-x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mean SP-x (P = 0.003) and the mean ASTS-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mean SP-y (P = 0.011 ). Conclusions: This reference coordinate system may be an accurate and practical method for identifying the ASTS during presigmoid craniotomy. The SP might be difficult to find during presigmoid craniotomy and, therefore, it is not always a reliable landmark for defining the A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NIOTOMY sigmoid sinus Transpetrosal-presigmoid Approach Transverse sinus
原文传递
乙状窦沟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吉林 任国良 张晓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7-468,共2页
目的 :探讨乙状窦沟的发育差异 ,为临床上乙状窦前、后入路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和资料。方法 :采用 1 40侧颅骨 ,用分规和游标卡尺测量乙状窦沟的宽度 ,深度及乙状窦沟的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部分颅骨以外耳门为中心作水平锯切 ,直... 目的 :探讨乙状窦沟的发育差异 ,为临床上乙状窦前、后入路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和资料。方法 :采用 1 40侧颅骨 ,用分规和游标卡尺测量乙状窦沟的宽度 ,深度及乙状窦沟的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部分颅骨以外耳门为中心作水平锯切 ,直接测量乙状窦沟的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 ,同时进行Law氏位X线摄片对照。结果 :乙状窦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在 1 0mm以上者 1 0 8例 (77% ) ,距离在 8~ 9mm者 2 1侧 (1 5 % ) ,距离在 6~ 7mm者 7侧 (5 % ) ,距离在 5mm以下者 4侧 (3 % )。以 1 0mm为正常值 ,右侧的乙状窦前移多于左侧 (1 8∶1 4) ,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乙状窦前移在国人中的发生率为 2 3 % ,进行乙状窦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 乙状窦沟 解剖学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及CT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艳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10期88-90,共3页
目的 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及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接收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n=20)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对20例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CT检查,对其临床检出... 目的 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及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接收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n=20)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对20例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CT检查,对其临床检出情况及检出结果 评估.结果 检出情况:上矢状窦受累9例,乙状窦受累6例,横窦受累3例,直窦受累2例;其中CT检查见"带征"患者4例;磁共振成像检查:20例均显示静脉窦病变,9例显示脑实质病变.结论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及CT诊断的临床价值均较显著,CT可作为临床初筛方法 ,可结合核磁共振进行临床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CT 脑静脉窦血栓 乙状窦 静脉窦病变 空三角征 血管灌注量
下载PDF
迷路后径路内镜下行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杭军 廖建春 +2 位作者 丁学华 秦时强 王志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5-447,共3页
目的 :为临床上保留迷路在内镜下行桥脑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保留迷路内镜手术 ,测量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岩上窦下缘至外半规管在岩部后骨板延长线之间距离 ,对可操作范围进... 目的 :为临床上保留迷路在内镜下行桥脑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保留迷路内镜手术 ,测量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岩上窦下缘至外半规管在岩部后骨板延长线之间距离 ,对可操作范围进行评估 ,对内镜的导入角度进行研究。并就如何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面神经、乙状窦、岩上窦等结构提出看法。结果 :岩上窦下缘至内淋巴囊上缘距离为(9 .5 3± 2 .64 )mm ,乙状窦内侧至总骨脚距离为 (13 .89± 2 .3 4)mm ,至内淋巴管距离为 (10 .62± 2 .0 9)mm ;由该三条线构成的上底为 13 .89mm ,下底为 10 .62mm ,高为 9.5 3mm的梯形为内镜操作范围。乙状窦距颞骨表面距离 (以乙状窦上膝为标准 )为 (5 .2 7± 1.60 )mm ,乙状窦宽度为 (11.97± 2 .10 )mm ,上下膝长度为 (2 4.78± 4.2 1)mm ,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距离为 (13 .5 9± 3 .0 3 )mm ,岩骨后骨板至后半规管后缘、总骨脚后缘距离分别为 (4 .0 7± 1.2 6)mm和 (5 .5 8± 1.49)mm ,内镜的导入角度应力争与岩部上嵴平行 ,这样的角度最便于观察和操作 ,且不易损伤内部重要结构。我们测得的岩部上嵴与矢状线之间角度为 (63 .87± 9.3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路 内镜 脑桥小脑三角区 半规管 乙状窦 手术 解剖
下载PDF
乙状窦憩室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严羽 康厚墉 +3 位作者 钱怡 钟时勋 胡国华 曾继红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6年第7期406-408,共3页
目的:分析8例乙状窦憩室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耳鸣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常规行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声阻抗测听、耳声发射检查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颞骨薄层CT/HRCT平扫,8例患者被诊断为乙状窦憩室。其中6例患... 目的:分析8例乙状窦憩室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耳鸣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常规行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声阻抗测听、耳声发射检查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颞骨薄层CT/HRCT平扫,8例患者被诊断为乙状窦憩室。其中6例患者选择行乙状窦憩室还纳填塞术,2例拒绝手术而选择保守治疗。结果6例患者经手术证实诊断正确,术中乙状窦沟壁重建后搏动性耳鸣症状消失,随访2~16个月,无复发。2例保守治疗患者症状较前无明显好转。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听力检查、颞骨CT/HRCT、头颅CTA/CTV可诊断乙状窦憩室。乙状窦憩室还纳填塞术是较好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憩室 外科手术 乙状窦
下载PDF
不同颅内压状态下乙状窦源性耳鸣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20
作者 陈澜月 马晓博 +2 位作者 周梦迪 曲晓霞 刘兆会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3年第12期772-775,共4页
目的 探讨高颅内压和正常颅内压状态下乙状窦源性耳鸣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入选乙状窦源性耳鸣患者66例(乙状窦沟骨板缺损55例,乙状窦憩室11例)。基于颅脑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用横窦狭窄指数(index ... 目的 探讨高颅内压和正常颅内压状态下乙状窦源性耳鸣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入选乙状窦源性耳鸣患者66例(乙状窦沟骨板缺损55例,乙状窦憩室11例)。基于颅脑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用横窦狭窄指数(index of transverse sinus stenosis,ITSS)将患者分为高颅内压组41例,正常颅内压组25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指标、耳鸣特征及血生化检查的差异。结果 高颅内压组和正常颅内压组体重指数(BMI)分别是24.98 kg/m^(2)(22.87 kg/m^(2),28.46 kg/m^(2))和24.01 kg/m^(2)(20.34 kg/m^(2),25.03 kg/m^(2)),耳鸣障碍评估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评分分别是45.59±23.47和33.84±20.13。高颅内压组的BMI和THI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颅内压组(P分别是0.047和0.042)。两组间年龄、性别、左右利手、耳鸣侧别、平均动脉压、耳鸣持续时间、耳鸣频率、耳鸣响度及血生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颅内压和正常颅内压的乙状窦源性耳鸣患者临床特征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高颅内压的耳鸣患者BMI和THI评分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颅内压 人体质量指数 搏动性耳鸣 乙状窦 耳鸣障碍评估量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