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救治模式与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58
1
作者 蒋世荣 黄发贵 +3 位作者 王瑜 王杰 黄彪 李建国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8年第9期833-836,共4页
目的观察传统专科救治模式与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对比研究。方法以2014年1月-2017年6月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急诊重症医学部成立前后为分界点,对236名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目的观察传统专科救治模式与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对比研究。方法以2014年1月-2017年6月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急诊重症医学部成立前后为分界点,对236名严重多发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研究组102例,对照组134例。观察两组院内急诊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率、休克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休克发生率,MODS发生率均低于传统专科救治模式组(P〈0.01),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组院内急诊时间大于传统专科救治模式组(P〈0.0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无差别(P〉0.05)。结论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将急救资源前移,早期实施损伤控制,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高效、快速的救治方式,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急救 传统救治 严重多发伤 救治效果
下载PDF
无缝隙护理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48
2
作者 崔萍 郑喜灿 +2 位作者 汪铭洁 常丽华 曹亚明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60-63,70,共5页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急诊抢救中的作用。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急诊科接诊的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180例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2016年1-12月)和观察组(2017年1-12...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急诊抢救中的作用。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急诊科接诊的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180例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2016年1-12月)和观察组(2017年1-12月),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而观察组患者采用无缝隙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接诊时间、急诊检查时间、术前抢救时间、抢救效果、护理不良事件及投诉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接诊时间、急诊检查时间、术前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投诉率分别为6.67%、2.22%,与对照组的17.78%和1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急诊抢救中作用显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隙护理 严重多发性创伤 急诊抢救
下载PDF
以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救治 被引量:36
3
作者 刘超 王振杰 +1 位作者 姜海 房漫军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5期688-690,共3页
目的总结以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经验,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3年8月急诊外科救治的49例以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中抢救成功48例,成功率为97.95%,死亡1例,病死率为2.05%,死... 目的总结以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经验,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3年8月急诊外科救治的49例以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中抢救成功48例,成功率为97.95%,死亡1例,病死率为2.05%,死亡主要原因为严重失血性休克。结论快速接诊、伤情评估及诊断,能使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得到确切的治疗;合理利用辅助检查并结合临床,能避免漏诊、误诊;深静脉置管及限制性液体复苏能改善抗休克治疗质量;急诊手术坚持损伤控制理念,术后积极复苏、抗炎等对症治疗,加强以肠内营养为首选的早期营养支持能提高以腹部创伤为主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创伤 多发伤 急救
原文传递
基于损伤控制策略的严重多发伤救治模型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唐伦先 刘中民 +7 位作者 孙贵新 李增春 孙宏 包晓玮 王春梅 季晟超 邵钦 白建文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62-965,共4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策略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探索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下,采用以ICU为主导的损伤控制策略等对严重多发伤进行整体化治疗。结果 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医学部共对789例严重...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策略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探索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下,采用以ICU为主导的损伤控制策略等对严重多发伤进行整体化治疗。结果 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医学部共对789例严重多发伤实施损伤控制策略救治,死亡69例,抢救成功率为91.25%。结论在一体化的创伤急救模式下,采取基于损伤控制策略的严重多发伤救治,突出ICU医生的主导作用,明显提高了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 严重多发伤 急诊一体化 重症监护
原文传递
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曼 曹阳 +2 位作者 张灿 辜丽梅 赵灵燕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676-67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方法抢救的严重多发伤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采取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抢救的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对2组抢救所...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方法抢救的严重多发伤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采取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抢救的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对2组抢救所用的时间、从采血到用血时间及抢救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为(56.77±2.3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13.89±3.12)min(P<0.01);急诊从采血到用血时间对照组为(85.3±5.5)min,明显长于观察组的(42.2±3.1)min(P<0.0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6%,与对照组的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流程能够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对于成功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 严重多发伤 护理流程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秦燕明 王鹏 +1 位作者 徐旋旋 李政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9-304,共6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险因素及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中心2017年12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15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程1周内是否发生ARDS将患者分为发生ARD...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险因素及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中心2017年12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15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程1周内是否发生ARDS将患者分为发生ARDS组和未发生ARDS组。收集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初期救治措施(24 h内)、伤后1周内病理生理、应激代谢和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严重多发伤患者发生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ARDS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115例患者中发生ARDS 45例,未发生ARDS 70例。与未发生ARDS组比较,发生ARDS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岁:57.45±15.37比45.68±12.70),合并中-重度胸外伤、创伤性脑损伤(TBI)、休克、大量输血患者的比例更高(71.11%比31.43%、44.44%比28.57%、80.00%比67.14%、46.67%比27.14%);发生ARDS组降钙素原〔PCT(μg/L):29.73±6.08比12.45±2.12〕、血栓调节蛋白〔TM(ng/L):83.43±16.34比37.66±14.64〕、血糖(mmol/L:17.2±5.0比10.3±2.4)、三酰甘油〔TG(mmol/L):3.77±0.57比2.22±0.63〕、白细胞介素-6〔IL-6(ng/L):38.97±10.79比25.98±5.4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g/L):48.78±13.99比35.30±13.03〕、腹内压〔mmHg(1 mmHg=0.133 kPa):25.21±3.59比11.98±4.91〕、血肌酐〔SCr(μmol/L):180.45±42.35比132.17±49.36〕和血尿素氮〔BUN(mmol/L):13.83±4.97比8.80±4.32〕均较未发生ARDS组明显升高,晶体液输注量≥3 000 mL的患者比例(26.67%比34.29%)、血小板计数〔PLT(×10^(9)/L):72.67±7.96比127.99±17.65〕、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kU/L):87.15±27.81比161.15±17.94〕、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kU/L):92.65±32.67比125.58±38.96〕水平均较未发生ARDS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危险因素 早期识别
原文传递
损伤控制复苏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孔金水 刘子永 黄波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23期205-207,共3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损伤控制性复苏观察组和传统正压液体复苏对照组,各30例。监测及比较两...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损伤控制性复苏观察组和传统正压液体复苏对照组,各30例。监测及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h内输注液体量、浓缩红细胞量及血浆量,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DIC发病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24h内输注的晶体液量、胶体液量及浓缩红细胞悬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血浆量明显增多,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及DIC发病率、死亡率明显缩短或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损伤控制性复苏治疗严重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可纠正代谢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快速恢复体温,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失血性休克 损伤控制复苏
下载PDF
车祸导致的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临床急救对策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许晓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26期62-63,共2页
目的分析针对性的临床急救方式对因车祸导致的严重多发性创伤的疗效。方法应用随机列表法抽取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医院急诊科抢救的因车祸致严重的多发性创伤患者300例,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1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急... 目的分析针对性的临床急救方式对因车祸导致的严重多发性创伤的疗效。方法应用随机列表法抽取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医院急诊科抢救的因车祸致严重的多发性创伤患者300例,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1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急救方案,而试验组实施针对性的急救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各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各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5.74±1.10)、(10.26±1.97)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80±2.09)、(17.15±2.3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的急救方案对于因车祸造成的严重性多发性创伤疗效显著,可显著缩短患者的各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各类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对性急救方式 车祸 严重性多发性创伤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与程序化护理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晓霞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16期107-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急救以及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9月~2011年6月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3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常规根据医嘱进行随机化护理)... 目的探讨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急救以及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9月~2011年6月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3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常规根据医嘱进行随机化护理),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68例患者入院、出院诊断符合率、抢救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死亡率及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8例患者在抢救时间、气管插管所占时间、进行抗休克治疗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也低于对照组,两组上述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8例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及呼吸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而血压、心率及呼吸各项生命体征出现升高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上述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化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MODS的发生率,缩短抢救时间,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急救 程序化护理
下载PDF
5G应用于严重多发伤救治的探索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军 谢云 +1 位作者 汪方 王瑞兰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42-1244,共3页
创伤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致死因素,而严重创伤急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随着医疗行业融入更多的人工智慧,借助5G时代建立智慧医院信息平台,使患者可享受到及时、便利、安全及优质的诊疗服务,解决医护工作效率不高、以及医院内部管理机制滞... 创伤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致死因素,而严重创伤急救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随着医疗行业融入更多的人工智慧,借助5G时代建立智慧医院信息平台,使患者可享受到及时、便利、安全及优质的诊疗服务,解决医护工作效率不高、以及医院内部管理机制滞后问题。目前我国严重创伤急救体系与5G联合应用鲜见报道。本研究就5G应用于区域性严重创伤救治体系介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5G急救应用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救治 智慧医院 移动办公 智慧管理 5G
原文传递
损害控制下的断指再植术 被引量:12
11
作者 邢进峰 丁伟航 +7 位作者 陈欢欢 孙西涛 沈金明 童良春 李飞 徐海孺 蒋云甫 黄杰烽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在严重多发伤伴手指离断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多发伤患者2例,严重度评分(ISS)≥25分,病例1:左顶部硬膜下血肿,左顶骨骨折,气颅,左顶部头皮缺损,左示、中指指深浅屈肌腱断裂,左前臂背伸肌群断裂,左手拇...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在严重多发伤伴手指离断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多发伤患者2例,严重度评分(ISS)≥25分,病例1:左顶部硬膜下血肿,左顶骨骨折,气颅,左顶部头皮缺损,左示、中指指深浅屈肌腱断裂,左前臂背伸肌群断裂,左手拇指、环指、前臂多处皮肤挫裂伤;右尺骨上段开放性骨折,右前臂背伸肌群断裂,右尺神经损伤伴右拇指离断伤。病例2:左侧肺挫伤伴血气胸,左侧多发肋骨骨折,颈,椎体骨折,右手毁损伤,头皮挫裂。2例患者在损伤早期均采用损害控制理念,多科协作进行抢救,离断指体无菌纱布包扎后放入无菌手套内置于2℃~4℃冰箱保存。病例1于伤后63h试行原位再植;病例2于伤后103h试行中指移位至拇指、环指移位至示指再植。结果病例1再植指完全存活,半年后复查右拇指伸屈良好,痛觉、触觉迟钝。病例2移位再植指存活,近端部分皮肤坏死,经坏死皮肤切除、换药、植皮,最终创面愈合,但伸屈功能欠佳。结论损害控制可有效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早期抢救成功率,提高生存率,延期再植和移位再植可有效降低严重多发伤伴手指离断伤患者的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植术 指损伤 严重多发伤 损害控制
原文传递
血栓弹力图在重型多发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1
12
作者 支少敏 谢建刚 +2 位作者 王玉同 张松涛 尹文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917-919,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我科近期重型多发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早期凝血指标变化,为创伤性凝血病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采取患者伤后6h及12h静脉血标,通过血栓弹力图及传统凝血检查,比较2种检查在2个时间段的差异及创伤性凝血病监测阳性率。结果... 目的:通过研究我科近期重型多发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早期凝血指标变化,为创伤性凝血病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采取患者伤后6h及12h静脉血标,通过血栓弹力图及传统凝血检查,比较2种检查在2个时间段的差异及创伤性凝血病监测阳性率。结果:在早期(6h)创伤性凝血病检测中血栓弹力图检查阳性率高于传统凝血检查。结论:血栓弹力图检查能提高重型多发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多发伤 创伤性凝血病 血栓弹力图
原文传递
严重多发性损伤135例救治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谢增余 张国超 +1 位作者 戴志超 黄进 《实用全科医学》 2007年第8期690-691,共2页
目的探讨多发伤的主要特点及早期创伤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6年6月救治的135例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并对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135例严重创伤患者中复苏成功率为74.81%(101例),病死率... 目的探讨多发伤的主要特点及早期创伤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6年6月救治的135例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并对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135例严重创伤患者中复苏成功率为74.81%(101例),病死率为25.19%(34例)。结论早期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对伤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及时控制出血,正确抗休克处理,及时准确手术,减少内脏并发症,是救治严重创伤、重度休克成功的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休克 复苏 手术
下载PDF
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预测重症多发伤感染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胡晓蕾 尧银光 +2 位作者 武蓉珍 刘素霞 赵志钢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456-2458,2493,共4页
目的探讨连续监测单核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human leukocyte antigen-DR,HLA-DR)表达率变化在重症多发伤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为重症多发伤患者的感染预防治疗寻找参考指标。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医院ICU收治的54例重... 目的探讨连续监测单核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human leukocyte antigen-DR,HLA-DR)表达率变化在重症多发伤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为重症多发伤患者的感染预防治疗寻找参考指标。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医院ICU收治的54例重症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入院时以及第2、4、6、8、10、15天外周血CD14阳性单核细胞表面HLA-DR表达率;根据患者28d内感染情况分为多部位感染组15例、非多部位感染组39例,分析HLA-DR表达率变化规律与多部位感染的关系。结果 54例重症多发伤患者中有15例发生多部位感染,感染率达27.8%;ROC曲线分析显示,第4、6、8天的HLA-DR表达率及其与入院时的HLA-DR表达率的差值预测重症多发伤患者多部位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913、0.953、0.768、0.875、0.934;HLA-DR8≤58%预测多部位感染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9.7%;HLA-DR6≤49%预测多部位感染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89.7%;△HLA-DR6-0≤-27%预测多部位感染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82.0%;△HLA-DR8-0≤-7%预测多部位感染的敏感性为97.4%、特异性为76.9%;各参数的阳性预测值低,阴性预测值高。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HLA-DR表达率的连续监测在预测重症多发伤患者多部位感染,判断预后和预防治疗感染中具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多发伤 多部位感染 单核细胞 人类白细胞抗原-DR
原文传递
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对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慧秋 刘丽 +2 位作者 刘玲 沙梦龙 鲁海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8-424,共7页
目的比较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因子水平变化及其对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2018年8月—2021年4月收治的135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为疾病组,另于同时间段招募12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比较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因子水平变化及其对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2018年8月—2021年4月收治的135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为疾病组,另于同时间段招募12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γ干扰素(IFN-γ);Th2细胞因子:IL-4、IL-10。疾病组在入院48 h后检测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按照有无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分析感染及病原体分布情况,及其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分析疾病组不同部位创伤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绘制ROC曲线,采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入院48 h后外周血各项Th1/Th2细胞因子及联合预测疾病组医院感染的价值。结果疾病组IL-2、IFN-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IL-4和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疾病组不同部位创伤患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4.1%,不同感染类型患者革兰阴性菌占比均较高;感染组IL-2、IFN-γ水平均低于未感染组(P<0.05),IL-4和IL-10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不同创伤部位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创伤部位医院感染患者IL-2、INF-γ水平均低于未感染患者(P<0.05),IL-4和IL-10水平均高于未感染患者(P<0.05);IL-2、IFN-γ、IL-4、IL-10联合预测疾病组医院感染的特异度高于各个指标单独预测(P<0.01),AUC高于单独预测(P<0.05),灵敏度与单独预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IL-2、IFN-γ水平下降,IL-4、IL-10水平升高,Th1向Th2漂移,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上述趋势更明显,此类患者常见革兰阴性菌感染,且各细胞因子水平联合对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辅助性T淋巴细胞 白细胞介素 Γ干扰素 医院感染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救治及转入ICU时机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庭勇 田春泉 +1 位作者 余协青 王双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救治及转入ICU时机。方法将该院急诊收治的8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处理组(一期手术后转入ICU)和改良处理组(转入ICU后再一期手术),每组各40例,对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不同受伤部位及损伤程度与...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救治及转入ICU时机。方法将该院急诊收治的8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处理组(一期手术后转入ICU)和改良处理组(转入ICU后再一期手术),每组各40例,对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不同受伤部位及损伤程度与病死率相关性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传统处理组相比,改良处理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PTT恢复时间、住院天数、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0.05),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转入ICU后再进行一期手术的改良救治模式具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ICU 一期手术 疗效
下载PDF
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的程序化急救处理 被引量:10
17
作者 周冰之 张水英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8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提高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救治成功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患者1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9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取ABCDE制医生、护士抢救配合分工程序图程序化操作救治;对照组未采取ABCDE... 目的探讨提高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救治成功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伤患者1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9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取ABCDE制医生、护士抢救配合分工程序图程序化操作救治;对照组未采取ABCDE制医生、护士抢救配合分工程序图程序化操作救治。观察两组观察抢救成功率、诊断正确率、漏误诊率、并发症率。结果治疗组79例,抢救成功率89.57%,诊断正确率95.23%,漏误诊率19.00%,并发症率31.65%,治疗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分别=10.52、11.43、12.72、11.32,P均<0.05)。结论严重多发伤救治时制定了ABCDE制医生、护士抢救配合分工程序图进行程序化操作,可以使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有序分工、紧密协作、迅速作出诊断、及时进行救治,可提高严重多发伤抢救成功率,减少了漏误诊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事故 严重多发伤 急救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瓜氨酸水平与肠功能损伤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庞韦 田锐 +1 位作者 朱冠华 王瑞兰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4期311-316,共6页
目的探究血清瓜氨酸水平在评估多发伤患者急性肠功能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自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0例多发伤患者。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分为轻度创伤组(ISS<16分... 目的探究血清瓜氨酸水平在评估多发伤患者急性肠功能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自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0例多发伤患者。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分为轻度创伤组(ISS<16分,21例)、重度创伤组(ISS≥16分,19例)。再根据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将患者分为4个亚组,即AGI 0组12例、AGIⅠ组9例、AGIⅡ组14例、AGIⅢ组5例。同时设对照组(健康志愿者,10例),分别于创伤后第1、3、6天采集外周血,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血清瓜氨酸水平,应用肠道屏障功能生化指标分析系统测量血二胺氧化酶,D-乳酸,细菌内毒素水平。结果重度创伤组、轻度创伤组第1、3、6天血清血清瓜氨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5),且第1天重度创伤组低于轻度创伤组(P <0.05),第3天轻度创伤组血清瓜氨酸水平较第1天进一步下降,而伤后第6天轻度创伤组、重度创伤组血清瓜氨酸水平仍都低于对照组。不同AGI亚组血清瓜氨酸水平随着分级越高,其水平下降越显著(P <0.05)。第3天AGI 0、AGIⅡ亚组血清瓜氨酸水平较第1天均进一步下降(P <0.05)。血清瓜氨酸水平与ICU住院时间、ISS评分、AGI分级、血浆二胺氧化酶、D-乳酸毒素水平呈负相关。血清瓜氨酸水平与有创呼吸机时间、细菌内毒素水平未见明显相关性。血清瓜氨酸≤19.56μmol/L可能是预测严重创伤后AGI较好的界值。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清瓜氨酸水平对评估创伤后早期肠功能损伤可能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瓜氨酸 急性胃肠损伤 肠屏障功能指标
原文传递
严重多发伤患者Th17细胞的变化特点及其与继发脓毒症的关系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丽娜 吴铁军 +1 位作者 张保军 亢翠翠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02-505,共4页
[摘要]目的动态观察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与多发伤患者继发脓毒症之间的关系。方法符合诊断的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第5天有无继发感染将其分为脓毒症组(14例)及非脓毒症组(26例)。创... [摘要]目的动态观察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与多发伤患者继发脓毒症之间的关系。方法符合诊断的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第5天有无继发感染将其分为脓毒症组(14例)及非脓毒症组(26例)。创伤后的第1、3、5天无菌抗凝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Th17比率(Th17/CD4);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血浆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6的表达水平。第5天采用双抗免疫荧光法定量分析40例患者血浆中降钙素原(PCT)浓度,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CD4/CD8,同时监测血白细胞(WBC)水平。选取同期我院查体中心的健康查体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第1、3、5天均有Th17比率及IL-17、IL-6水平的显著升高(均P〈0.01),且最高峰均为第3天。第1天的Th17表达水平和ISS评分、APACHE11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1)。第3天Th17比率、IL-17及IL-6水平两两呈正相关(均P〈0.01)。第1天,脓毒症组的Th17表达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5天,脓毒症组的Th17比率、PCT和WBC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CD4/CD8显著低于非脓毒症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相比,Th17%、CD4/CD8和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wB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Th17细胞可能通过分泌炎性介质途径,参与多发伤后的炎症反应,并且可以反映炎症反应状态及疾病严重程度。高水平的Th17表达可能参与免疫紊乱的发生,使多发伤患者感染风险增加,和PCT相似,可有助于判断脓毒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TH17细胞 CD4/CD8 降钙素原(PCT)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信业 尚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36期55-57,共3页
目的探究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6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不同急救模式将其为参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参照组开展传统创... 目的探究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6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不同急救模式将其为参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参照组开展传统创伤急救模式,研究组开展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入院至接受会诊时间、接诊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急救后24 h,研究组的hs-CRP、TNF-α、IL-6、IL-8、Hcy、S100β蛋白水平及AIS-IS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GCS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应用于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可提升急救效果,有效改善其炎性因子水平,降低神经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 严重多发伤 失血性休克 炎性因子 神经损伤程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