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当代散文漫评 |
刘锡庆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3
|
|
2
|
“十七年”现实主义小说发展轨迹及其时代局限 |
薛晓芬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3
|
从个人与历史的辩证关系再论“十七年文学”——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为中心 |
余梦成
|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
2023 |
0 |
|
4
|
明儒胡居仁首任白鹿洞书院主洞时间考述 |
张劲松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13 |
3
|
|
5
|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成就不高”评价问题与反思 |
陈思广
廖海杰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7 |
3
|
|
6
|
“历史”的多样化叙述——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对话 |
王庆生
樊星
刘为钦
谢维强
陈虹
严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
|
|
7
|
《解放日报》视域中的延安时期男女婚恋观的嬗变及其影响 |
王俊虎
郝婷
|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2
|
|
8
|
“十七年”文学写作方式的“一体化”特征 |
郭剑敏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9
|
“十七年”音乐创作与社会的互动研究 |
郭宏斌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10
|
现代主义视角的社会主义--1949-1966年新中国美术的另类路径 |
刘斯博
|
《当代美术家》
|
2022 |
0 |
|
11
|
变异与误读:论马雅可夫斯基对“十七年”诗人的影响——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例 |
杜娟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1
|
|
12
|
刘大年与建国后十七年史学断想 |
陈峰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3
|
模型人物与可以复制的艺术——分析十七年文学消失的原因 |
樊婷
|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14
|
被压抑的“市民伦理”——浅谈“十七年文学”中的城市书写 |
江涛
胡硕
|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5
|
主体规训与媒介选择:十七年时期电影与农民关系辩证 |
王敏
|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7 |
0 |
|
16
|
陌生的爱情话语——浅析“十七年”小说的爱情书写模式 |
岑优波
李杭春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3
|
|
17
|
“民族形象社会主义中国画”的建构——“十七年”中国画的发展与演进 |
蔡青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06 |
1
|
|
18
|
环节缺失与逻辑断裂:对“十七年”时期古代戏曲作家作品“政治认证”程序的省察 |
黄静枫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9
|
“十七年”满族作家文学梳理 |
关纪新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20
|
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从一种视角对十七年文学演变的考察 |
熊忠武
|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
200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