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散文漫评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锡庆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4,共4页
建国后"十七年散文"的总体评价实在不能太高,处于历史的"低谷"时期。新时期"老生代散文"代表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稳定而高雅的力量。新时期涌现出大批散文"名家",贾平凹、周涛、史铁生、余秋... 建国后"十七年散文"的总体评价实在不能太高,处于历史的"低谷"时期。新时期"老生代散文"代表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稳定而高雅的力量。新时期涌现出大批散文"名家",贾平凹、周涛、史铁生、余秋雨的散文各有特点,也有不足。新时期女性散文异军突起,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个最为突出,也最为重要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十七年 老生代 新时期 散文 评论
下载PDF
“十七年”现实主义小说发展轨迹及其时代局限
2
作者 薛晓芬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24-26,共3页
1949年到1966年间的文学,习称为“十七年”文学。重新全面审视“十七年”中文学发展,可看出数量众多的还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选取和反映生活,且以工农兵为主角的小说。“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小说领域中。沿... 1949年到1966年间的文学,习称为“十七年”文学。重新全面审视“十七年”中文学发展,可看出数量众多的还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选取和反映生活,且以工农兵为主角的小说。“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小说领域中。沿着“十七年”现实主义小说两条纵向发展轨迹,可知社会生活题材以及冷静客观地反映人性、人情、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几次明显的创作浪潮。但由于当时的历史限制,它们都可谓坎坷行进,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次断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现实主义小说 发展轨迹 局限性
下载PDF
从个人与历史的辩证关系再论“十七年文学”——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为中心
3
作者 余梦成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2023年第1期119-123,共5页
长期以来,学界对“十七年文学”现象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十七年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没有意义,没有再谈论的价值;有学者则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一场反抗西方的现代性文学实验”,有再批评的空间。长期思维受限,导致“十七年... 长期以来,学界对“十七年文学”现象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十七年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没有意义,没有再谈论的价值;有学者则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一场反抗西方的现代性文学实验”,有再批评的空间。长期思维受限,导致“十七年文学”的“文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分离,使得整个时期的文学近乎被学界否定。然而,或许正是因为意识形态的介入,个体对于民族国家想象的增强,才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获得更为丰富的“国族”叙事,进而从中获得“文学性”的表征。本文将从个体和历史的关系论出发,对“十七年文学”进行解读,力求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倾向,并给予新的体认与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个人与历史 《红旗谱》 《创业史》 《青春之歌》
下载PDF
明儒胡居仁首任白鹿洞书院主洞时间考述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劲松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67-170,共4页
明代著名理学家、书院教育家胡居仁曾两任白鹿洞书院洞主,对白鹿洞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白鹿洞书院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胡居仁首任白鹿洞书院洞主的时间各种论著意见不一,以成化三年和成化四年为多。从胡居仁的父亲于成化二年辞... 明代著名理学家、书院教育家胡居仁曾两任白鹿洞书院洞主,对白鹿洞书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白鹿洞书院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胡居仁首任白鹿洞书院洞主的时间各种论著意见不一,以成化三年和成化四年为多。从胡居仁的父亲于成化二年辞世,成化三年胡居仁尚在丁忧守制的史实来看,胡居仁首任白鹿洞书院洞主的时间应为成化四年,十三年后(成化十六年)他再次担任白鹿洞书院洞主一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洞书院 主洞 胡居仁 成化四年
下载PDF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成就不高”评价问题与反思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思广 廖海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05-111,共7页
当下已在学界成为常识的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成就不高",是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当代文学史著作开始建构的观念。其成就不高,从创作层面上看,是由于工业题材小说与工业生产间的互动决定了其"生产劳动"为中心的创... 当下已在学界成为常识的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成就不高",是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当代文学史著作开始建构的观念。其成就不高,从创作层面上看,是由于工业题材小说与工业生产间的互动决定了其"生产劳动"为中心的创作模式,狭窄化了作家的创作空间;从接受维度看,是由于工业题材小说关于人性和经济的基本假设与构建当今社会秩序的主流经济文化相悖,造成了文本内真实性的破溃。放在世界文学中看待,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是一种与计划经济体制高度关联的存在,它呈现了一种迥异的经济想象,是特殊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学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工业题材小说 《百炼成钢》 《乘风破浪》
下载PDF
“历史”的多样化叙述——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对话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庆生 樊星 +3 位作者 刘为钦 谢维强 陈虹 严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50,共5页
中国当代文学走过了 5 0年的风雨历程 ,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也到了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今天 ,我们面临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现状是多元与多层的 ,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当代文学史如何选择“经典”文本 ?十七年文... 中国当代文学走过了 5 0年的风雨历程 ,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也到了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今天 ,我们面临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现状是多元与多层的 ,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当代文学史如何选择“经典”文本 ?十七年文学应该如何评价 ?当代文学史写作如何回到“文学”与“历史”本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 文学史写作 中国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 多样化
下载PDF
《解放日报》视域中的延安时期男女婚恋观的嬗变及其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俊虎 郝婷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02-109,共8页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将“文艺”专刊改为综合性副刊。《解放日报》改版前的作品更多地是呈现知识分子对于自由婚恋的憧憬与理想,探讨婚后女性面临家庭与事业难以兼顾的窘境以及个人私欲与革命信仰进行博弈而产生的离婚危机。改版后...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将“文艺”专刊改为综合性副刊。《解放日报》改版前的作品更多地是呈现知识分子对于自由婚恋的憧憬与理想,探讨婚后女性面临家庭与事业难以兼顾的窘境以及个人私欲与革命信仰进行博弈而产生的离婚危机。改版后,综合副刊上刊登的婚恋作品主人公大多是工农兵出身,呈现出政治进步可以成就美满婚姻、夫妻共同参加生产劳动可以促进家庭和谐、男女努力学习知识就可以收获爱的体验的新型婚恋观。文章通过考察改版前后不同时期《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涉及婚恋问题的文学作品,发现了延安时期男女婚恋观念的嬗变轨迹,认为《解放日报》对男女婚恋问题的反映与思考,对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日报》 延安时期 延安文艺 婚恋观 十七年文学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写作方式的“一体化”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郭剑敏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55-59,共5页
从文本生成的方式及过程上来看,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具有明显的"一体化"特征。在这一时期,作家从对创作素材的加工,到对作品的修改以及作家的写作活动本身,都被纳入到一种有着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性的系统之中,从... 从文本生成的方式及过程上来看,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具有明显的"一体化"特征。在这一时期,作家从对创作素材的加工,到对作品的修改以及作家的写作活动本身,都被纳入到一种有着明确的意识形态指向性的系统之中,从而使得作品的意义走向得到可靠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文学生产 一体化
下载PDF
“十七年”音乐创作与社会的互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宏斌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46-149,共4页
十七年音乐在新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属于"特例",既非建国前的"十里洋场",亦非文革时代的"高快硬响"。音乐创作对传统的"爱情"主题进行了重新阐释与定位,将其放置到革命或者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语境... 十七年音乐在新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属于"特例",既非建国前的"十里洋场",亦非文革时代的"高快硬响"。音乐创作对传统的"爱情"主题进行了重新阐释与定位,将其放置到革命或者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语境下来论述,使爱情叙事打上了鲜明的政治烙印。但创作者并非完全听从政治指令的艺术木偶,他是以一种更为隐性的方式将创作的触角伸向少数民族题材的音乐,以此寻求"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平衡。创作出了明显区别于其他时代的爱情歌曲,具有特别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音乐 爱情歌曲 政治语境 创作特点 社会互动
下载PDF
现代主义视角的社会主义--1949-1966年新中国美术的另类路径
10
作者 刘斯博 《当代美术家》 2022年第6期22-28,共7页
1949-1966年即十七年时期的社会主义美术也不全然都是受“苏派”影响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一批艺术家仍然坚持有别于主流的现代主义风格,并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等多重视角来构建新中国的图景。他们中有20世纪前期就留洋的颜... 1949-1966年即十七年时期的社会主义美术也不全然都是受“苏派”影响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一批艺术家仍然坚持有别于主流的现代主义风格,并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等多重视角来构建新中国的图景。他们中有20世纪前期就留洋的颜文樑、周碧初、胡善馀、刘海粟、关良、谭华牧、符罗飞、林风眠、倪贻德,也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留学东德的梁运清和“罗训班”的学员夏培耀、金一德,以及来华的外国艺术家博巴、麦绥莱勒。尽管处境边缘,但他们仍然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宏大叙事与个人语言之间努力探索一种平衡,以“社会主义现代主义”的差异化表达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美术提供了另类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中国美术 “十七年” 主题性创作
下载PDF
变异与误读:论马雅可夫斯基对“十七年”诗人的影响——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娟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43-48,63,共7页
马雅可夫斯基在新中国"十七年"形成影响事实的同时也受到"十七年"现实语境及传统文化的过滤,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的"十七年"诗人在热情宣扬马雅可夫斯基的同时,其接受行为已然发生了变异。由于深受苏... 马雅可夫斯基在新中国"十七年"形成影响事实的同时也受到"十七年"现实语境及传统文化的过滤,以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的"十七年"诗人在热情宣扬马雅可夫斯基的同时,其接受行为已然发生了变异。由于深受苏联对马雅可夫斯基带有选择性介绍的影响,我国文艺界忽略了其未来主义思想中的分裂性、虚无性及俄罗斯民族文化中一些固有的悲剧性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误读。马雅可夫斯基对"十七年"诗人的影响并非"直接而深远",而是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复杂性和浅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雅可夫斯基 “十七年”诗人 变异 误读与误认 未来主义
下载PDF
刘大年与建国后十七年史学断想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0-43,共4页
刘大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领军人物之一,其学术上的是非功过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起伏进退息息相关。建国后十七年史学的基本形态是革命史学、政治化史学,其症结在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处置失当。刘大年曾是革命史学的... 刘大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领军人物之一,其学术上的是非功过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起伏进退息息相关。建国后十七年史学的基本形态是革命史学、政治化史学,其症结在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处置失当。刘大年曾是革命史学的建构者和捍卫者之一。在革命时代终结之后,对刘大年等代表的革命史学更需要一种"了解之同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大年 十七年史学 革命史学
下载PDF
模型人物与可以复制的艺术——分析十七年文学消失的原因
13
作者 樊婷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77-79,共3页
"十七年文学"一直是文学史上颇具争议的一段时期的文学,社会学家以政治角度和阶级立场分析,文学评论家从文学的本质出发,对其进行批评。两个部分中第一部分主要从叙述学中有关人物的理论,以十七年文学的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 "十七年文学"一直是文学史上颇具争议的一段时期的文学,社会学家以政治角度和阶级立场分析,文学评论家从文学的本质出发,对其进行批评。两个部分中第一部分主要从叙述学中有关人物的理论,以十七年文学的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分五个方面结合具体文本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二部分从文学接受中读者"期待视野"的相关理论进行理想文学形式的阐述,并与十七年文学的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并最终归纳出十七年文学消失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 限制 单一化 可预测性 十七年文学
下载PDF
被压抑的“市民伦理”——浅谈“十七年文学”中的城市书写
14
作者 江涛 胡硕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22-125,共4页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当代的城市文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而在90年代之前是没有城市文学的,(1)而"十七年文学"中的城市书写只是以城市为题材的政治想象,并不具备城市文学的特性。然而笔者认为,在"十七年文学"中的城...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当代的城市文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而在90年代之前是没有城市文学的,(1)而"十七年文学"中的城市书写只是以城市为题材的政治想象,并不具备城市文学的特性。然而笔者认为,在"十七年文学"中的城市书写里隐藏着一种被刻意压抑的"市民伦理",而它却代表着不同于主流的、民间的微弱声音,是不能忽视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城市书写 市民伦理 政治伦理
下载PDF
主体规训与媒介选择:十七年时期电影与农民关系辩证
15
作者 王敏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7-9,共3页
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的映照,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电影是当时许多社会问题的集中纠结点之一。这一特殊时段中电影与农民的关系呈现出其多义性与丰富性。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与农民的关系层面,希望深入到该时期电影与... 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的映照,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电影是当时许多社会问题的集中纠结点之一。这一特殊时段中电影与农民的关系呈现出其多义性与丰富性。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十七年时期中国电影与农民的关系层面,希望深入到该时期电影与农民的微观关系层以探讨其历史结盟的必然性,从而对那时电影与农民的关系形成较为全面与公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电影 十七年时期
下载PDF
陌生的爱情话语——浅析“十七年”小说的爱情书写模式 被引量:3
16
作者 岑优波 李杭春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7-21,共5页
"十七年"文学中爱情书写空间狭小,但有关爱情的文字依然存在。论文聚焦"十七年"爱情小说书写的两大主要模式:战争爱情与劳动爱情。前者圣洁而悲壮,后者功利而理性;同时分析两大模式下爱情书写在心理纵深度、艺术表... "十七年"文学中爱情书写空间狭小,但有关爱情的文字依然存在。论文聚焦"十七年"爱情小说书写的两大主要模式:战争爱情与劳动爱情。前者圣洁而悲壮,后者功利而理性;同时分析两大模式下爱情书写在心理纵深度、艺术表现力、时代烙痕、女性成长主题等几个方面相异或相同的书写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小说 爱情 战争 劳动
下载PDF
“民族形象社会主义中国画”的建构——“十七年”中国画的发展与演进 被引量:1
17
作者 蔡青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6年第4期15-19,共5页
本文着重分析建国以来1949-1965年前中国画的发展与演进的情况,认为建国初中国画家们进行年画创作以及年画创作的繁荣说明了“十七年”间艺术必须与政治相结合,并且为政治服务,而五十年代中后期的北京中国画院的成立和反右运动则表现了... 本文着重分析建国以来1949-1965年前中国画的发展与演进的情况,认为建国初中国画家们进行年画创作以及年画创作的繁荣说明了“十七年”间艺术必须与政治相结合,并且为政治服务,而五十年代中后期的北京中国画院的成立和反右运动则表现了党对民族保守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修正,并确立了中国画在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方向。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中国画形成了一定的带有“十七年”特征的图式语言和风格,各个画种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的指导下,“民族形象社会主义中国画”得到了建构。因此,可以看出,只要政治与艺术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协调发展,仍然会产生优秀的作品,而一旦这种平衡得到破坏,艺术就会沦为政治的工具,文革美术就是这种结果的真实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中国画民族形象
下载PDF
环节缺失与逻辑断裂:对“十七年”时期古代戏曲作家作品“政治认证”程序的省察
18
作者 黄静枫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8-161,共14页
"十七年"时期,戏曲史学人集体尝试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评法,考察古代戏曲作家、作品的政治意蕴,对它们进行"政治认证",完成价值评估。这一"以今逆古"学术实践的具体操作主要有三种:联系... "十七年"时期,戏曲史学人集体尝试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评法,考察古代戏曲作家、作品的政治意蕴,对它们进行"政治认证",完成价值评估。这一"以今逆古"学术实践的具体操作主要有三种:联系作家阶级属性阐发作品政治意图;揭示作品所寄托的作家政治动机;基于"反映论"肯定作品的客观"暴露"意义。遗憾的是,很多讨论缺少必备的论证环节、逻辑断裂,为历史研究抹上了浓厚的世俗色彩。唯政治标准指导下的上述操作虽然不甚可取,但尝试本身也为戏曲史学带来了"新意"。它使得动机、立场和思想的考察出现在研究中。相比民国,作家基本信息的钩沉广泛转变为主体内在的探索,而作品声律辨析和风格鉴赏则基本被政治意蕴发掘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戏曲史学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评法 政治认证 逻辑断裂
原文传递
“十七年”满族作家文学梳理
19
作者 关纪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221-227,共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伊始"十七年"间的满族文学,清晰地带有历史的制约痕迹。业已显示出创作实力的满族知名作家们,囿于当时独尚一尊的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刚性原则,只能走在题材选择十分逼仄的道路上。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伊始"十七年"间的满族文学,清晰地带有历史的制约痕迹。业已显示出创作实力的满族知名作家们,囿于当时独尚一尊的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刚性原则,只能走在题材选择十分逼仄的道路上。百部并腔绝唱寡,只有老舍,利用有限时机,以个性书写向文艺界清规戒律发起衅战,完成了话剧《茶馆》与小说《正红旗下》的开篇,成了满族文学在该过程绝无仅有的独特"族性"书写。回忆起"十七年"的满族文学,人们不能不说,真正做到了在民族文学本质意义上丰沛书写的作家,实在太少了。假若没有老舍的话,满族文学在该过程中特有的"族性"书写,几乎要交白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满族 作家文学 教训
下载PDF
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从一种视角对十七年文学演变的考察
20
作者 熊忠武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8,共4页
本文从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之关系这一特定视角,对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演变轨迹作了历史性的考察,并提出了这一演变的内在历史原因和表现特征。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 艺术风格 文学演变 思想倾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