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时代的自然环境审美 被引量:1
1
作者 肖双荣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19,158,共5页
在现代技术的影响下,艺术世界发生了审美疲劳,生活世界发生了技术焦虑。于是,怀旧主义再度流行,人们把审美目光投向曾经意味着原始与落后的自然环境。不过,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改变了自然环境曾经馈赠人类的美感,其... 在现代技术的影响下,艺术世界发生了审美疲劳,生活世界发生了技术焦虑。于是,怀旧主义再度流行,人们把审美目光投向曾经意味着原始与落后的自然环境。不过,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改变了自然环境曾经馈赠人类的美感,其崇高感日渐消褪,而优美感日渐溢出。人类的情感也因而发生了变化,我们日渐失去对于乡愁和离愁的体验。然而,我们无需为其哀挽,因为这正是人类发展的证明。技术是值得信赖的,它能找到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引领人类走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审美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疲劳 技术焦虑 技术自然 崇高感 优美感 技术信赖
原文传递
崇高范畴辨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韩文革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32-36,共5页
我们在西方崇高理论的语境和观点的观照下 ,来考察中国文化中的崇高现象及相关论述就会发现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大”与西方美学范畴里的崇高是相通的、一致的 ,按照西方美学家对崇高的分类 ,中国的“大”主要属于数量的崇高或象征... 我们在西方崇高理论的语境和观点的观照下 ,来考察中国文化中的崇高现象及相关论述就会发现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大”与西方美学范畴里的崇高是相通的、一致的 ,按照西方美学家对崇高的分类 ,中国的“大”主要属于数量的崇高或象征型的崇高 ,即一种静态的、观照的崇高。而在中国早期的神话中却充满了抗争的、力量的或实践的崇高。另外 ,中国的阳刚美及其壮美感同西方的崇高美及其崇高感在审美心理上也有重合及相通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 美学范畴 “大” 崇高感 阳刚美 壮美感 道德精神 实践精神 美学史 康德 中国
下载PDF
康德美学的经验主义视野——读《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章辉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15-19,共5页
《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是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前奏,是康德运用经验主义方法对美感和崇高感的初步考察。《观察》中对主体性的强调、对美感和崇高感的分类、以及伦理学美学思想都为后来的《判断力批判》所继承和发挥,而《判断力批判... 《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是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前奏,是康德运用经验主义方法对美感和崇高感的初步考察。《观察》中对主体性的强调、对美感和崇高感的分类、以及伦理学美学思想都为后来的《判断力批判》所继承和发挥,而《判断力批判》则在先验哲学的层面上对《观察》中的经验主义方法实现了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感 崇高感 伦理学美学 两性美学
下载PDF
崇高的心理学释义及其美学价值
4
作者 李妍妍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4期19-21,共3页
美学范畴既用来概括审美对象的不同美学特征,也用来表现人们的不同审美感受。美学史上对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论述多集中于对其本质特征的探析,而对其作为审美感受、情绪体验时的心理特征的认识不够充分。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崇高的... 美学范畴既用来概括审美对象的不同美学特征,也用来表现人们的不同审美感受。美学史上对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论述多集中于对其本质特征的探析,而对其作为审美感受、情绪体验时的心理特征的认识不够充分。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崇高的话,纯粹精神的崇高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高峰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 美学价值 美学范畴 审美感受 情绪体验 崇高 主体性
下载PDF
从“苍天”到“人民”——论反腐题材电视剧崇高感的审美渐变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斌 李轩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5期100-106,共7页
反腐题材电视剧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历史,其生产创作也经历了诸多起伏转折。因反腐剧与社会政治语境的密切关联,使得其内含的主旋律文化的崇高审美在这一语境的变迁中呈现出不同的景观。以点面结合的方式,选取关键时间节点且具代表性的... 反腐题材电视剧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历史,其生产创作也经历了诸多起伏转折。因反腐剧与社会政治语境的密切关联,使得其内含的主旋律文化的崇高审美在这一语境的变迁中呈现出不同的景观。以点面结合的方式,选取关键时间节点且具代表性的三部反腐剧《苍天在上》《绝对权力》《人民的名义》为审美客体,可以探析到反腐剧崇高感的审美渐变历程。反腐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体现出来的崇高感呈现较为明显的变化:早期对"清官"形象的塑造体现的是人物形象的感性崇高,中期对"权力-腐败"关系的描绘体现的是主题意义的理性崇高,而当前对人民主体的描写体现的是叙述主体的人性崇高。从这一特殊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社会历史语境与大众审美需求,可透视出反腐剧历史衍变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腐剧 崇高感 大众审美 《苍天在上》 《绝对权力》 《人民的名义》
下载PDF
论《巴黎圣母院》的崇高感
6
作者 王慧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46-52,共7页
《巴黎圣母院》是18世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它是一部色彩浓烈的浪漫主义作品,它以巨大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作品注重于表达主观心灵,强调表现作者的激情和理想。文章将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运用崇高理论,通... 《巴黎圣母院》是18世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它是一部色彩浓烈的浪漫主义作品,它以巨大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作品注重于表达主观心灵,强调表现作者的激情和理想。文章将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运用崇高理论,通过卡西莫多这一人物形象来分析引起崇高感的因素,即在情感、理智上的内心精神的自我超越和对现实环境中的阻力的超越则显示出一种主体与客体间力量的对立、冲突和斗争。人不断地实现对客体、对自我的超越,使人逐步在超越的斗争中战胜对象,不断完善,体现出人的崇高和伟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圣母院》 卡西莫多 崇高感 真善美 主客体
下载PDF
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元骧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9-125,共7页
审美教育的内容不等于艺术教育,它包括从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体验在内。凡是立足于感性对象和个人趣味,又能实现对个人欲望的超越,使人达到感性与理性、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而进入生存的自由境界的内容,都属于审... 审美教育的内容不等于艺术教育,它包括从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体验在内。凡是立足于感性对象和个人趣味,又能实现对个人欲望的超越,使人达到感性与理性、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而进入生存的自由境界的内容,都属于审美教育所要培养的情感。它是由美(优美)感和崇高感两方面所构成的。所以,要造就健全的人格,除了美的教育外,还需要崇高的教育。只有同时兼顾这两者,我们对美育的理解才是完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美感 崇高感 健全人格
原文传递
美与善的统一与不统一
8
作者 余福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73-77,共5页
回到中国古代美学立场较易说清问题。我们民族从生命的角度把握美,认定美感是生命力的对接。最初"美与善同意"。后来两者都发展出新意义。在某些层次上可以不统一,但在深层意义上依旧统一。统一的根据是:形式只有能和人的生命活动... 回到中国古代美学立场较易说清问题。我们民族从生命的角度把握美,认定美感是生命力的对接。最初"美与善同意"。后来两者都发展出新意义。在某些层次上可以不统一,但在深层意义上依旧统一。统一的根据是:形式只有能和人的生命活动相应时才是美的,而美的形式可以调校和提升生命,故也是善的。中国古代生命哲学更重族类生命,由此谈善,然而思想家各善其所善,且生命不断展开,因而会出现美与善不统一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与美 深层意义 生命活动 提升生命 族类生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