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亚湾海域锥状斯氏藻赤潮及其与孢囊的关系 被引量:36
1
作者 肖咏之 齐雨藻 +1 位作者 王朝晖 吕颂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0-54,共5页
用沉积物捕捉器取样,研究了大亚湾海域2000年6~9月孢囊(Cyst)种群动态,同时 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群动态。研究期间(8~9月)该海域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锥状斯氏藻赤潮。 赤潮前一个月,锥状斯氏藻孢囊的平均日形成率为2... 用沉积物捕捉器取样,研究了大亚湾海域2000年6~9月孢囊(Cyst)种群动态,同时 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群动态。研究期间(8~9月)该海域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锥状斯氏藻赤潮。 赤潮前一个月,锥状斯氏藻孢囊的平均日形成率为2.05× 105cysts/(m2·d),丰度为50.22%, 该时期以有性生殖产生的静止期孢囊为主;在赤潮盛期的8,9月初,孢囊的平均日形成率达到 2.01 ×106cysts/(m2·d),丰度为96.97%,此时期的孢囊多为营养细胞所形成的暂时性孢囊; 赤潮结束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恶化,暂时性孢囊的形成达到高峰,平均日形成率为1.24×l07 cysts/( m2·d),丰度为99.53%。结果表明大亚湾丰富的孢囊是潜在的种源(Seed bed),2000年 的夏季、秋李持续高温(>25℃),台风减少及风力减弱等有利锥状斯氏藻的环境条件诱发孢 囊萌发,开始了该种类的赤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囊 锥状斯氏藻 底泥捕捉器 大亚湾 海洋 赤潮
下载PDF
南海中部浮游有孔虫通量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荣华 翦知 +1 位作者 郑玉龙 陈建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3-77,共5页
南海中部 1 993~ 1 995年连续两年的浅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试验 ,揭示浮游有孔虫总通量以及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ruber,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Globigerinitaglutinata等种的通量和相对百分数在东... 南海中部 1 993~ 1 995年连续两年的浅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试验 ,揭示浮游有孔虫总通量以及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ruber,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Globigerinitaglutinata等种的通量和相对百分数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 ,而Globigerinabulloides,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Globorotaliamenardii等种则仅在冬季东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 .此外 ,还发现浮游有孔虫属种的通量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通量 季节变化 沉积捕获器 古海洋学 南海
下载PDF
广东大亚湾甲藻孢囊及其与锥状斯氏藻赤潮的关系 被引量:21
3
作者 肖咏之 王朝晖 +2 位作者 陈菊芳 吕颂辉 齐雨藻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2-377,共6页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月 ,在大亚湾澳头海域用沉积物捕捉器 (Sedimenttrap)及TFO重力采泥器对甲藻孢囊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监测 ,并同时研究了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 ,晚秋孢囊形成率最高 (3 4 8× 10 5cysts/m2 ·d...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月 ,在大亚湾澳头海域用沉积物捕捉器 (Sedimenttrap)及TFO重力采泥器对甲藻孢囊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监测 ,并同时研究了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 ,晚秋孢囊形成率最高 (3 4 8× 10 5cysts/m2 ·d) ,冬季形成率较低 ,年平均为 1 2 8× 10 5cysts/m2 ·d。锥状斯氏藻 (Scrippsiellatrochoidea)是大亚湾沉积物孢囊中的绝对优势种 ,除个别季节外 ,其形成率一般占孢囊总形成率的 5 0 %以上。 2 0 0 0年 8月至 9月 ,该海域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锥状斯氏藻赤潮 ,最高细胞密度达 4 0 6× 10 4cells/mL。赤潮中后期 ,锥状斯氏藻孢囊包括暂时性孢囊和休眠孢囊大量形成 ,孢囊的形成减少了水体中营养细胞数量 ,是赤潮消退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囊 锥状斯氏藻 沉积物捕捉器 大亚湾 南海 藻类 水体营养化
下载PDF
Estimations of primary production and export produ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sediment trap experiments 被引量:18
4
作者 Jianfang Chen Lianfu Zheng +3 位作者 M. G. Wiesner Ronghua Chen Yulong Zheng H. K. W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8年第7期583-586,共4页
The results of time series sediment trap experi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how that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flux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monsoons. The increase of productivity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 The results of time series sediment trap experi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how that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flux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monsoons. The increase of productivity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s mainly due to northeast monsoon while in the central South China Sea the influence of southwest monsoon becomes more prominent. The annual primary production and export production calculated based on POC fluxes are 53 0-63 4 and 10 32-12 93 gC·m -2·a -1, respectively. The enhancement of POC flux during monsoon period suggest that higher palaeoproductivity or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rate in glacial ag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ight be the result of strengthening of the monso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POC flux sediment trap primary PRODUCTION EXPORT PRODUCTION
全文增补中
新安江水库悬浮颗粒物时空分布、沉降通量及其营养盐效应 被引量:21
5
作者 史鹏程 朱广伟 +9 位作者 杨文斌 许海 朱梦圆 刘明亮 虞左明 吴志旭 郑文婷 王裕成 笪文怡 胡林娜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37-2148,共12页
为分析降雨入流影响下水库悬浮颗粒物的时空分布及沉降特征,在华东地区最大水库新安江水库(千岛湖)的河流区、过渡区和湖泊区(分别对应街口、小金山和大坝这3个水质断面)布设水体沉降物自动捕获器和水质高频自动监测浮标,结合定期水样... 为分析降雨入流影响下水库悬浮颗粒物的时空分布及沉降特征,在华东地区最大水库新安江水库(千岛湖)的河流区、过渡区和湖泊区(分别对应街口、小金山和大坝这3个水质断面)布设水体沉降物自动捕获器和水质高频自动监测浮标,结合定期水样采集分析,开展了为期1 a的水体颗粒物沉降通量及其营养盐效应观测研究.结果发现,水库水体浊度、悬浮颗粒物浓度(SS)、颗粒物沉降通量与降雨量、入库流量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浊度与SS的相关性最好(R2=0.86);在降雨较多的春夏季,SS空间差异明显(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而秋冬空间差异不大;颗粒物沉降通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空间上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分别为27.82、 4.34和0.26 g·(m^2·d)^-1],时间上春夏季>秋冬季;结合全湖60个点位四季悬浮物浓度调查估算,全库颗粒物沉降通量为2.57×10^6 t·a^-1,其中春夏季沉降通量高于秋冬季;街口、小金山和大坝捕获沉降物中颗粒态氮含量(PN)分别为6 812、 15 886和21 986 mg·kg^-1,磷含量(PP)分别为2 545、 3 269和3 077 mg·kg^-1,自上游向下递增.统计分析表明,中雨以上降雨过程与河流区浊度增量呈指数相关(R2=0.81),持续强降雨则对浊度有累加效应,但对过渡区影响不大;SS浓度自河流入库区至下游大坝随距离增加呈较好的指数下降特征(R2=0.84),降雨较多的春夏季更为明显.结果还表明,新安江水库年均库容淤损率为0.07%,与全国其它大型水库相比较低,但是坝前沉降物营养盐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内源释放风险;管理上应加强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降低降雨冲刷对水质的影响;同时关注坝前高营养沉积物的内源释放对水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沉降物捕获器 高频监测浮标 沉降通量 新安江水库
原文传递
二滩水库拦沙作用及其对金沙江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6
作者 冯秀富 杨青远 +1 位作者 张欧阳 王协康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7-42,共6页
金沙江流域的水沙变化对三峡入库水沙条件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二滩上游水沙变化过程的统计分析,利用回归分析方法估算了二滩水库的拦沙量。结果表明:1998~2004年,二滩水库年均拦沙量约5000~6500×104t左右,水库年均淤积率大于0.66%... 金沙江流域的水沙变化对三峡入库水沙条件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二滩上游水沙变化过程的统计分析,利用回归分析方法估算了二滩水库的拦沙量。结果表明:1998~2004年,二滩水库年均拦沙量约5000~6500×104t左右,水库年均淤积率大于0.66%。2001~2004年,上游来沙量减小,二滩水库拦沙量也相应减小,年均拦沙量4000~5000×104t,上游所来泥沙约有95%淤积在库区。2001~2004年二滩比1991~2000年新增拦沙量0.238×108t,占屏山站减沙量的21.25%。二滩上游梯级电站及金沙江干流梯级电站建成后,按照二滩的运用方式,可拦截流域90%左右的来沙,从目前的水沙条件看,可能使三峡水库的进库悬移质泥沙减小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泥沙 淤积量 悬移质泥沙 二滩水库
下载PDF
南海中部沉积物捕集器中浮游有孔虫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成鑫荣 陈荣华 +2 位作者 翦知■ 黄宝琦 王吉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3-78,共6页
通过对南海中部沉积物捕集器中浮游有孔虫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它们与海洋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G.ruber的δ18O值和δ13C值都比G.sacculifer的轻;两者的δ18O差值(Δδ18O)平均为0.520‰,δ13C差值(Δδ13C)平均为0... 通过对南海中部沉积物捕集器中浮游有孔虫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它们与海洋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G.ruber的δ18O值和δ13C值都比G.sacculifer的轻;两者的δ18O差值(Δδ18O)平均为0.520‰,δ13C差值(Δδ13C)平均为0.544‰,证明G.ruber的生活水深(约30m)比G.sacculifer的(约50m)浅。G.ruber与G.sacculifer之间的Δδ18O呈现夏季大、冬季小的特点,可能与海水的垂向温度梯度在夏季较大有关。G.ruber幼体的δ13C比成年个体的轻,幼体的δ18O比成年个体的重,揭示了该种在繁殖期前,随着个体发育,生活的水层深度逐渐变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浮游有孔虫 沉积物捕集器 南海 氧同位素 夏季
下载PDF
南海北部时间系列沉降颗粒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建芳 徐鲁强 +2 位作者 郑连福 How-KinWong TimJennerjahn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7-56,共10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用大孔径沉积物捕获器采集的时间系列沉降颗粒样品中总有机碳、总氮、氨基酸与单糖组分以及叶绿素等有机组分的分析,揭示了南海颗粒物质中有机组分的主要特征。表明沉降颗粒物质中有机质主要来自近期生长的海洋浮游生物... 通过对南海北部用大孔径沉积物捕获器采集的时间系列沉降颗粒样品中总有机碳、总氮、氨基酸与单糖组分以及叶绿素等有机组分的分析,揭示了南海颗粒物质中有机组分的主要特征。表明沉降颗粒物质中有机质主要来自近期生长的海洋浮游生物,并进一步推断季风对南海北部沉降颗粒物质通量及有机组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球化学 沉降颗粒 沉积物 南海 海洋沉积
下载PDF
滇池福保湾植被重建对底泥再悬浮及营养盐释放的控制 被引量:12
9
作者 胡小贞 刘倩 李英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88-1292,共5页
为估算滇池福保湾植被重建工程对底泥再悬浮及营养盐的控制效果,对重建示范区内及区外进行了悬浮物沉降现场研究,并利用颗粒物捕获器收集底泥悬浮颗粒,分析重建区内、重建区外、不同生活型植物重建区的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比较了不同水... 为估算滇池福保湾植被重建工程对底泥再悬浮及营养盐的控制效果,对重建示范区内及区外进行了悬浮物沉降现场研究,并利用颗粒物捕获器收集底泥悬浮颗粒,分析重建区内、重建区外、不同生活型植物重建区的悬浮颗粒物沉降通量,比较了不同水生植物修复区的颗粒物再悬浮通量,估算了植被重建区底泥再悬浮的通量及营养盐N、P释放量.结果表明:水生植被重建区外悬浮物净沉降量明显高于重建区内,对工程实施效果进行估算,97d内工程区内底泥的再悬浮量、N的释放量、P的释放量分别是区外相同面积的15.71%、13.30%和12.44%,底泥污染控制与植被重建后对沉积物再悬浮抑制作用较为明显,沉水植物对底泥再悬浮的抑制效果相对挺水植物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通量 底泥再悬浮 颗粒物捕获器 滇池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s in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flux and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ir shells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8
10
作者 Sui Wan ZhiMin Jian +2 位作者 XinRong Cheng PeiJun Qiao RuJian W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8期1176-1187,共12页
Results from sediment trap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from May 2004 to March 2006 revealed significant monsoon-induce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flux and shell geochemistry of planktonic forami... Results from sediment trap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from May 2004 to March 2006 revealed significant monsoon-induce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flux and shell geochemistry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The total and species-specific fluxes showed bimodal pattern, such as those of Globigerinoides ruber,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 Globigerinita glutinata, and Globigerina bulloides. Their high values occurred in the prevailing periods of the northeast and southwest monsoons, and the low ones appeared between the monsoons. 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had high flux rates mainly during northeast monsoon, with exceptional appearance in August 2004. These fluxes changed largely in accord with those of total particle matter and organic carbon, following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and wind force.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biogenic particle fluxes are controlled essentially by primary productiv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ast Asian monsoon in the southern SCS. Shell stable oxygen isotope and Mg/Ca data correspond with seasonal variatio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hell δ18O values are affected primarily by sea water temperature, and the δ18O changes of different-depth dwelling species indicate upper sea water temperature gradient. Besides, the low carbon isotope values occurred in the periods of East Asian monsoon in general, whereas the high ones between the monsoons. The pattern is in contrary to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chang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variation of the carbon isotope could probably reflect the change of sea surface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trap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oxygen and carbon isotope MG/CA ratio seasonal change East Asian MONSOON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现生放射虫的水深分布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兰兰 陈木宏 +2 位作者 胡维芬 张强 向荣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107,共7页
放射虫是现代海洋浮游动物中的重要类群,可生活在海水表层至几千米深的水体中,其残体是研究深海沉积不可或缺的重要微体古生物化石。目前研究证实,活体放射虫具有明显的垂直深度分带现象,且生活的水深具有区域性差异;多个海域的研究发现... 放射虫是现代海洋浮游动物中的重要类群,可生活在海水表层至几千米深的水体中,其残体是研究深海沉积不可或缺的重要微体古生物化石。目前研究证实,活体放射虫具有明显的垂直深度分带现象,且生活的水深具有区域性差异;多个海域的研究发现,生活在不同水深的特征属种组合与水团关系密切,可以利用这些属种组合来指示不同的水团,还可以进行晚第四纪水团分布重建及其结构变化分析。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对现生放射虫生活水深分布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活体放射虫水深分布带在现代海洋和古海洋研究中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放射虫 水深分布 水团指示 浮游拖网 沉积物捕获器
下载PDF
3D CFD validation of invert trap efficiency for sewer solid management using VOF model 被引量:5
12
作者 Mohammad Mohsin Deo Raj Kaushal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06-114,共9页
Earlier investigators have numerically carried out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invert trap fitted in an open channel using the stochastic discrete phase model(DPM) by assuming the open channel flow to be closed condui... Earlier investigators have numerically carried out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invert trap fitted in an open channel using the stochastic discrete phase model(DPM) by assuming the open channel flow to be closed conduit flow under pressure and assuming zero shear stress at the top wall.This is known as the fixed lid model.By assuming the top wall to be a shear free wall,they have been able to show that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looks similar to that of an open channel flow with zero velocity at the bottom and maximum velocity at the top,representing the free water surface,but no information has been provided for the pressure at the free water surface.Because of this assumption,the validation of the model in predicting the trap efficiency has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poorly.In addition,the free water surface subject to zero gauge pressure cannot be modeled using the fixed lid model because there is no provision of extra space in the form of air space for the fluctuating part of the water surface profile.It can.however,be modeled using the volume of fluid(VOF) model because the VOF model is the appropriate model for open channel or free surface flow.Therefore,in the present study,three-dimensional(3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modeling with the VOF model,which considers open channel flow with a free water surface,along with the stochastic DPM.was used to model the trap efficiency of an invert trap fitted in an open rectangular channel.The governing mathematical flow equations of the VOF model were solved using the ANSYS Fluent 14.0 software,reproducing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exact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3D CFD predictions using the VOF model closely fit the experimental data for glass bead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sediment deposition trap efficiency Invert trap Volume of FLUID (VOF) model
下载PDF
伊通盆地岔路河地区早第三纪层序地层模式与隐蔽圈闭预测 被引量:8
13
作者 侯德艳 魏魁生 +1 位作者 李本才 赵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12,共4页
根据地质、钻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将下第三系划分为1个巨层序、6个超层序、12个三级层序。在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结合盆地内沉积层序充填特征及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规律,归纳出不同类型的沉积层序和体系域模式,包括在盆地稳... 根据地质、钻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将下第三系划分为1个巨层序、6个超层序、12个三级层序。在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结合盆地内沉积层序充填特征及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规律,归纳出不同类型的沉积层序和体系域模式,包括在盆地稳定拉张期梁家地区发育三阶坡折型、万昌地区发育调制盆地型、波太地区发育深水盆地型沉积层序模式。低水位期发育的各类扇体,包括低水位扇、低水位楔、辫状水道以及下切河谷充填砂,都可能构成有效储层,并能形成隐蔽圈闭或复合圈闭。由此预测出12个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模式 调节沉积 深水坡折 断裂坡折 隐蔽圈闭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深海沉降颗粒物通量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海生 扈传昱 +4 位作者 潘建明 陈志强 陈波 刘小涯 卢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8-362,共5页
利用1998~200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第15和16航次)在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所获得的沉积物捕获器样品的资料,对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颗粒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并重点开展了该海域颗粒物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特征的研究。研... 利用1998~200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第15和16航次)在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所获得的沉积物捕获器样品的资料,对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颗粒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并重点开展了该海域颗粒物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最高通量出现在南极夏季的1月份,最低通量出现在4~7月份;通量的变化范围为13.00~334.59mgd-1m-2。捕获器中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为生源物质(生物硅、有机质和碳酸钙),占总通量的50.62%~92.06%,而生源组分中又以生物硅为主要成分,其值介于9.30~136.33mgd-1m-2之间,占总通量的40.74%~74.21%。有机质和碳酸钙的通量远小于生物硅,分别平均占总通量的9.06%±4.26%和4.42%±2.14%。颗粒物中各组分通量的变化趋势与总通量明显相似,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主要归因于研究海域海冰的形成与消退。在垂向变化上,1月份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高于2000m深度,这表明该海域颗粒物的转化主要发生在上层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普里兹湾 沉降颗粒物 季节性变化 通量 沉积物捕获器 深海
下载PDF
北戴河海滩泥沙捕获实验及其初步结果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印萍 金永德 +3 位作者 吕京福 胡泽建 王景川 丁明祥 《海岸工程》 2003年第2期67-77,共11页
介绍了利用泥沙捕获器观测破波带泥沙垂直分布结构的现场实验方法和基本程序 ,以及利用实验结果计算泥沙通量的方法。研究表明 ,近岸带泥沙运移通量及其在垂向上的分布受破波带相对位置和海滩地形变化的影响。在破波点附近 ,波浪的搅动... 介绍了利用泥沙捕获器观测破波带泥沙垂直分布结构的现场实验方法和基本程序 ,以及利用实验结果计算泥沙通量的方法。研究表明 ,近岸带泥沙运移通量及其在垂向上的分布受破波带相对位置和海滩地形变化的影响。在破波点附近 ,波浪的搅动和流场作用强 ,泥沙运移通量增大 ,泥沙在波浪的作用下可以大量进入垂直水体以悬移和跃移的方式运移。在本实验中 ,破波点附近的泥沙在距海底 1 0 0 cm的垂直水体中运移 ,通量垂向向上逐渐减小。远离破波点 ,泥沙运移通量和进入垂直水体的高度明显下降。在地形变化复杂的有坝海滩 ,沙坝顶部的泥沙运移通量最大 ,泥沙进入垂直水体运移的机率增加 ,而在沙坝间的沟槽内 ,波浪和海流作用减弱 ,泥沙通量和垂向进入水体运移的比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戴河海滩 泥沙捕获器 破波带 泥沙捕获实验 泥沙运移通量 垂直分布结构
下载PDF
2009—2010年南海北部浮游有孔虫通量和稳定同位素季节变化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响应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小华 陈荣华 +3 位作者 赵庆英 陈建芳 冉莉华 Wiesner M G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15,共13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2009—2010年获得的浅层、中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样品分析,发现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主要属种Globigerinoidesruber,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的通量... 通过对南海北部2009—2010年获得的浅层、中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样品分析,发现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主要属种Globigerinoidesruber,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的通量和百分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特别在冬季风期间高值明显,在季风间歇期出现低值,展示出"双峰型"通量模式。浮游有孔虫通量与颗粒总通量、有机碳通量、总碳通量、总氮通量、碳酸钙通量和蛋白石通量变化一致,随叶绿素a浓度和风速大小变化而改变,表明南海北部生源颗粒通量主要受季风影响的表层生产力所控制。浮游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与表层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相吻合。壳体δ18 O主要受海水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深度属种的δ18 O变化反映了上层海水温度梯度。此外,壳体碳同位素值总体上在东亚季风强盛期低、季风间期高,与表层海水中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风速的变化趋势相反,说明浮游有孔虫δ13 C值反映了水体营养和表层生产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捕获器 浮游有孔虫 氧碳同位素 东亚季风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季节性变化及其对季风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7
17
作者 冉莉华 郑玉龙 +3 位作者 陈建芳 陈荣华 郑连福 WIESNER Martin-G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9-145,共7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和中部两套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中的颗粒物样品进行硅藻分析,揭示了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区域差异和各自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响应。研究表明在南海北部和中部海域,硅藻通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海洋初... 通过对南海北部和中部两套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中的颗粒物样品进行硅藻分析,揭示了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区域差异和各自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响应。研究表明在南海北部和中部海域,硅藻通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海洋初级生产力水平,其中南海北部硅藻通量明显低于中部,这可能与北部颗粒物样品采集期间发生的El Ni o事件有关;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其中东亚冬季风对南海北部海域硅藻的生长有着显著影响,而南海中部则受夏季西南季风的影响更为强烈;南海北部深层硅藻通量高于浅层,这表明南海北部可能存在较强的深层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硅藻 季风 沉积物捕获器
下载PDF
现代浮游有孔虫生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芳 向荣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6-375,共10页
古海洋环境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表层古海洋环境信息主要载体的浮游有孔虫分布范围广泛,在海洋沉积物中大量保存,在该研究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重建古环境的基础。对现代浮游有孔虫的生态特征进行研究,是正... 古海洋环境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表层古海洋环境信息主要载体的浮游有孔虫分布范围广泛,在海洋沉积物中大量保存,在该研究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重建古环境的基础。对现代浮游有孔虫的生态特征进行研究,是正确理解浮游有孔虫群落及其壳体地球化学指标所蕴涵古海洋环境信息的前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浮游有孔虫生态研究的一些主要方法及其进展,重点阐述了不同海域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一些主要浮游有孔虫属种的区域分布、深度分布、季节性变化及其壳体同位素组成等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南海现代浮游有孔虫生态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浮游有孔虫 季节性变化 氧碳同位素 浮游拖网 沉积物捕获器
原文传递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挥发性有机物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晨宇 连进军 +2 位作者 谭培功 冯丽娟 李先国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06年第6期40-42,共3页
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P&T-GC-MS)法测定了海洋沉积物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含量,优化了吹扫条件。54种VOCs在4-40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浓度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67%。14.2%,VOCs的样品加标回收率多在87... 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P&T-GC-MS)法测定了海洋沉积物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含量,优化了吹扫条件。54种VOCs在4-40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浓度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67%。14.2%,VOCs的样品加标回收率多在87.0%-127%之间,栓出限为0.07-1、87μg/kg(干重)之间。该方法亦可应用于土壤中VOCs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海洋沉积物 吹扫捕集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中部沉降颗粒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调控机制研究
20
作者 余锦萍 张静静 +4 位作者 李宏亮 卢阳阳 何兴举 武则州 陈建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332,共9页
基于2020年1—12月在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获取的沉积物捕获器时间序列样品,分析了沉降颗粒物与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卫星遥感、数值模式及再分析数据探究上层物理过程对生物泵输出通量... 基于2020年1—12月在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获取的沉积物捕获器时间序列样品,分析了沉降颗粒物与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卫星遥感、数值模式及再分析数据探究上层物理过程对生物泵输出通量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2020年赤道印度洋中部海域的沉降颗粒物总通量与颗粒有机碳通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57~35.75 mg/(m^(2)·d)[(18.94±10.18)mg/(m^(2)·d)]和0.27~2.97 mg/(m^(2)·d)[(1.09±0.66)mg/(m^(2)·d)],两者均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上,1—3月、6月和9—11月呈现出3个显著的高通量事件。通过分析发现混合层深度变化与营养盐跃层波动的耦合作用可能是调控中深层通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西南季风流(Southwest Monsoon Current,SMC)与赤道Wyrtki急流生消也可能通过改变温跃层或营养盐跃层深度对沉降颗粒物通量强度和季节变化起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沉降颗粒物 沉积物捕获器 混合层 温跃层 赤道印度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