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确定性边界: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内生困境 被引量:3
1
作者 贺刚 吴文成 《俄罗斯学刊》 2023年第1期120-136,共17页
随着生物技术和治理措施的发展,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相关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呈现出全球生物威胁日益增多的趋势,进而形成了经验性困境。传统意义上的治理进程将生物安全视为边界确定的、相互独立的各个小领域,并对其“分而治... 随着生物技术和治理措施的发展,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的相关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呈现出全球生物威胁日益增多的趋势,进而形成了经验性困境。传统意义上的治理进程将生物安全视为边界确定的、相互独立的各个小领域,并对其“分而治之”。实际上,生物安全本身属于一种纠缠性安全,其各安全主体和所属边界、治理手段、治理知识框架都具有模糊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充斥着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困境。随着全球治理的深入,当前生物安全的含义已经从单纯强调通过强行的控制力塑造生物安全的边界,寻求生物安全的确定性,发展到将“生物安全”视为在不断变化的制度和公共价值观内的一种多层面和偶发反应。从“不确定性边界”的概念出发,系统研究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经验性困境背后的结构性困境,能够更合理地回应当前全球生物安全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全 安全困境 非传统安全
下载PDF
冷战后的人道主义干预:安全研究的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莫盛凯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6-121,共16页
安全是国际政治的首要关切。随着安全情势的变迁,人道主义干预在以往三个世纪的国际事务中有着从进入到过时并在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中一度消失的经历。冷战后全球安全形势的变化推动了人道主义干预这一该时期国际关系领域最重要的理论... 安全是国际政治的首要关切。随着安全情势的变迁,人道主义干预在以往三个世纪的国际事务中有着从进入到过时并在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中一度消失的经历。冷战后全球安全形势的变化推动了人道主义干预这一该时期国际关系领域最重要的理论思潮与实践的兴起,安全与人权的联结对于理解人道主义干预的复兴至关重要。各种干预理论的提出与同期安全理论的拓展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把握安全概念及其理论研究的演化是理解人道主义干预从理论到现实之全面复兴的中心环节。然而,对安全的人本化改造在复兴了人道主义干预的同时也形成了传统的国家间安全困境外国家安全与人的安全之间新的安全两难。就人道主义干预本身的价值两难而言,这一新的安全困境的形成在于国际维度下的哪些陌生人值得拯救和国内维度下能够容忍本国士兵以何种程度的生命代价去拯救不存在共同体义务的陌生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主义干预 安全研究 “安全困境”
原文传递
中东安全问题及其治理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林聪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25,共22页
廓清中东安全的概念,明确中东安全的主体是推动中东安全有效治理的基本前提。在全球安全体系中,中东地区是最为突出的"短板"。中东安全问题盘根错节、尖锐复杂,有其深刻的内外根源。它本质上是外部干预和中东国家不发达状态... 廓清中东安全的概念,明确中东安全的主体是推动中东安全有效治理的基本前提。在全球安全体系中,中东地区是最为突出的"短板"。中东安全问题盘根错节、尖锐复杂,有其深刻的内外根源。它本质上是外部干预和中东国家不发达状态的反映。在中东的秩序重塑和国家转型进程中,安全问题犹如"灰犀牛"般愈演愈烈、效应叠加,形成了多重安全困境。西方的新干涉主义、域内国家针锋相对的安全观和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加剧中东的安全困境。中东安全问题不仅危及地区国家,还波及周边和世界各国,安全威胁迫在眉睫。但是,中东安全主体复杂,安全治理困难重重,短期内很难形成合力、取得实效;同时,既有安全机制具有片面性和排他性,无法破解安全难题。因此,解决中东安全问题的关键在于将安全掌握在域内国家手中,提升自主安全能力和水平,通过包容和可持续发展,在源头上实现安全治理。中东安全治理应摈弃传统安全思维,设定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从国内、地区和全球三个层面进行综合治理和整体治理,以新安全观为核心理念,以自主安全建设为依托,摆脱"安全靠大国,发展靠能源"的双重依赖,推进多层次安全合作;以普遍安全、共享安全和共管风险为目标,推动中东安全新秩序的建立,实现中东地区的整体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困境 安全治理 自主安全 安全秩序
原文传递
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冲突升级 被引量:29
4
作者 熊易寒 唐世平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3-103,158-159,共21页
近年来,族群冲突已成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热门领域。以往的研究已经注意到石油资源对于族群冲突的影响,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因果机制缺乏认识。基于一个关于族群冲突的广义理论,作者认为石油的族群地理分... 近年来,族群冲突已成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热门领域。以往的研究已经注意到石油资源对于族群冲突的影响,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因果机制缺乏认识。基于一个关于族群冲突的广义理论,作者认为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才是决定石油是否导致或加剧族群冲突的核心变量,并通过三个因果机制导致族群冲突的升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少数族群聚居区的核心领地发现石油时,这一少数族群将会倾向于反抗由多数族群主导的中央政府,从而导致族群冲突的强度升级。苏丹、伊拉克、尼日利亚和加蓬等案例可以检验上述假说。这一关于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冲突升级关系的理论指向一个更加广泛的关于自然资源的族群地理分布和族群冲突的理论。而关于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冲突的升级的特定理论和经验支持也佐证了族群冲突的广义理论的强大整合能力和解释力。该研究在以下三方面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多族群的石油国家如何缓和族群冲突、中国的资源型企业如何规避政治风险、中国的海外投资如何兼顾经济利益与国家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安全 族群地理 族群冲突 安全困境 螺旋模型
原文传递
“安全困境”与印度对华战略逻辑 被引量:25
5
作者 朱翠萍 科林·弗林特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6-46,158,159,共23页
虽然客观的物质要素是造成安全困境的根源,但主观的心理要素对安全困境具有弱化与强化的双重功能,是导致国际关系中安全困境能否超越“自然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物质性要素,特别是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所构成的威胁,与非物质要素,特别是意... 虽然客观的物质要素是造成安全困境的根源,但主观的心理要素对安全困境具有弱化与强化的双重功能,是导致国际关系中安全困境能否超越“自然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物质性要素,特别是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所构成的威胁,与非物质要素,特别是意图不确定和认知不对等所塑造的观念共同作用,导致了安全困境的产生,进而影响了不确定性下行为体应对国际环境变化与追求国家利益的对外战略选择.当前,中印共同崛起带来的双方对彼此战略意图的不确定性、认知不对等以及印度单方面敌意身份的建构所形成的安全困境,塑造着印度对华战略逻辑以及对华政策中的“有限合作”与“摇摆”特征.为此,中印关系包括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应适度考虑印度的安全诉求,努力推进贸易与投资合作为主体的双边与区域合作.当区域经济合作的需求达到一定程度,陆地的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从而使次区域合作中的安全困境得以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困境 战略逻辑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中印关系
原文传递
“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困境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蔡志锋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年第8期16-17,21,共3页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云计算”环境获得了广泛性的运用,随之而来还有具体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是研究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安全所出现的相关安全隐患,通过对云计算相关内容进行基本程度方面的了解掌握,并充分明确计算机安...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云计算”环境获得了广泛性的运用,随之而来还有具体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是研究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安全所出现的相关安全隐患,通过对云计算相关内容进行基本程度方面的了解掌握,并充分明确计算机安全在云计算环境中的重要性,同时分析该环境中主要主要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保障该环境下客户端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时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计算 计算机网络 安全困境
下载PDF
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多维透视 被引量:9
7
作者 黄凤志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40-46,共7页
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力政治的困境,同时也是国家行为体间安全认知的困境。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成因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霸权造成的安全困境,二是东北亚地缘政治结构导致的大国关系困境,三是区域安全机制缺失带来的东北... 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力政治的困境,同时也是国家行为体间安全认知的困境。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成因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霸权造成的安全困境,二是东北亚地缘政治结构导致的大国关系困境,三是区域安全机制缺失带来的东北亚地区安全秩序困境,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动,建构了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困境,使得东北亚地区至今仍没有形成地区安全的集体认同。各国利益的矛盾掩藏着军备竞赛和地区冲突的危险,安全困境的幽灵困扰着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国家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霸权 地缘政治 安全机制 东北亚 安全困境
下载PDF
从安全困境、发展安全到总体国家安全观——当代国家安全理念的变迁与超越 被引量:13
8
作者 戴长征 毛闰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9-44,231,232,共18页
当代国家安全理念随着安全威胁的变化而变迁。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学认为“安全”就是“国家”的同义反复,由此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事实上,主权原则作为国际法赋予的权利,并不能确保国家的内外安全。国际层面,为了克服大国竞争的安全困境... 当代国家安全理念随着安全威胁的变化而变迁。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学认为“安全”就是“国家”的同义反复,由此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事实上,主权原则作为国际法赋予的权利,并不能确保国家的内外安全。国际层面,为了克服大国竞争的安全困境,美国主导并形成了维护霸权秩序的国际安全理论;国内层面,发展中国家增强政治安全的努力反而加深了“不安全困境”。冷战的结束与全球化的演进加剧了国际贫富分化与国内社会对立,发展与安全相互交织,催生了“合作安全”“人的安全”等发展安全理念。然而,新的安全风险仍在跨国肆虐,各国的安全理念亟待完善。中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弥补了发展中国家安全理念的不足,实现了对西方国家安全理论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理念 安全困境 发展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
原文传递
对抗还是让步?——大国崛起进程中的鹰鸽策略取舍逻辑 被引量:13
9
作者 杨原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34,159,共32页
面对霸权国的战略打压,崛起国总是需要在对抗和让步这两类应对策略中做出选择。根据威慑和螺旋两种模型,这两类策略各有优势和劣势且彼此互补,这造成了"对抗—让步"策略的取舍两难。文章在甄别威慑和螺旋模型理论前提的基础... 面对霸权国的战略打压,崛起国总是需要在对抗和让步这两类应对策略中做出选择。根据威慑和螺旋两种模型,这两类策略各有优势和劣势且彼此互补,这造成了"对抗—让步"策略的取舍两难。文章在甄别威慑和螺旋模型理论前提的基础上指出,崛起国和霸权国在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实际动机通常不符合螺旋模型的假定,这是导致现有许多实证研究不支持该模型预期的潜在原因。以地位动机为主要驱动力的崛起国与霸权国的战略互动近似于"消耗战"博弈所刻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崛起国在对抗—让步策略光谱中的偏好由可支配的物质实力对比、决心对比以及实力变化趋势三个因素共同塑造。如果霸权国的遏制没有逆转崛起国对自身未来物质实力发展前景的原有乐观预期,则崛起国倾向于选择让步和合作性政策;如果霸权国的遏制逆转了上述预期,或者霸权国挑战了崛起国捍卫自身重大利益的决心,则崛起国倾向于选择强硬和对抗性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困境 崛起战略 权力转移 战略竞争 中美关系
原文传递
“萨德入韩”与东北亚的“安全困境”:基于新现实主义的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相万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5,125,共13页
当前东北亚地区扑朔迷离的形势可视为朝鲜核试验、萨德入韩以及美国的"亚洲回归"政策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美国的"亚洲回归"以及转而实施"亚太再平衡"政策其旨在应对中国的崛起,对中国进行"战略封... 当前东北亚地区扑朔迷离的形势可视为朝鲜核试验、萨德入韩以及美国的"亚洲回归"政策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美国的"亚洲回归"以及转而实施"亚太再平衡"政策其旨在应对中国的崛起,对中国进行"战略封锁"。在此背景下,朝鲜核试验(第四、五次)、朝鲜频繁的导弹试射、韩国部署萨德系统等破坏了东北亚既存的和平共处和战略均衡局面,大有使韩美日和朝中俄回归到"冷战式对立"之势,东北亚可能再现"新冷战"格局,地区"安全困境"也将日趋严峻。本文认为,美国积极推进"萨德入韩"的根本动因在于:一方面向日益紧密的中韩关系打入楔子,另一方面要实现对中俄的战略遏制。韩国同意部署萨德本身,一方面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明显的战略误判。"萨德入韩"使得半岛局势急转直下的同时,也使得半岛成为东北亚各国回归传统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中国之所以对韩国同意部署萨德的行为产生怀疑并敏感的反应,原因在于萨德系统不能有效应对朝鲜的攻击,而是为了弥补美国应对中国的导弹防御系统(MD)的缺口。从这种意义上说,部署萨德的负面影响将日益凸显:一是它并不能减少朝鲜的安全威胁,反而有可能刺激朝鲜而使得韩国更加不安全;二是中韩关系将因此严重受损,两国政治、经济、人文交流与合作必将受到冲击;三是东北亚地区将可能再次回归到两极对立状态,朝鲜半岛的安全困境将日益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德入韩 安全困境 半岛无核化 半岛和平体制
原文传递
安全全球化的经济逻辑:以全球安全困境为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冯维江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0-74,157,158,共27页
当今世界,全球化出现了由经济全球化转向安全全球化的趋势,并存在进一步向“全球安全困境”坍缩的迹象。一些国家的政策开始由倾向于通过经济全球化带动增长,转向更多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并宁可为此牺牲经济效率,表现出更不相信开放、更不... 当今世界,全球化出现了由经济全球化转向安全全球化的趋势,并存在进一步向“全球安全困境”坍缩的迹象。一些国家的政策开始由倾向于通过经济全球化带动增长,转向更多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并宁可为此牺牲经济效率,表现出更不相信开放、更不相信市场、战略竞争加码、供应链及支付网络安全化、军事投入及部署增加等特征。拯救全球化的根本之道在于通过突破性创新驱动的技术进步,将趋于疲弱的世界经济扭转至相对高速的增长轨道,让各国由“存量博弈”回归“增量博弈”。边疆或边缘地区具有打破常规、爆发出制度及科技等方面突破性创新的有利条件,但也存在特有的脆弱性。对一国而言,除应针对边疆地区出台大兴创新之风的鼓励政策外,还应当加强对其所承受的硬权力及软权力影响情况的监测和研判,在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同时,须臾不可放松在软权力上的引致性投资,增强边疆地区的向心力,为其富有活力的突破性创新潜力的发挥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全球化 安全困境 同规博弈 异规博弈
下载PDF
冷战后韩国的东北亚安全战略构想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华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6年第4期72-76,共5页
自朝鲜战争结束以来,韩国安全政治中一直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困境问题。韩国认为,周边强国之间的均衡关系是韩国生存与繁荣的保障。从现实情况看,韩国的力量难以同周边大国中的任何一个进行抗衡,归根结底,只有在大国间的力量取得平衡并相... 自朝鲜战争结束以来,韩国安全政治中一直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困境问题。韩国认为,周边强国之间的均衡关系是韩国生存与繁荣的保障。从现实情况看,韩国的力量难以同周边大国中的任何一个进行抗衡,归根结底,只有在大国间的力量取得平衡并相互制约的前提下,韩国的活动范围才能得以扩大。所以,推动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维持当前的地区力量均衡,防止因为周边大国实力的强弱变化导致的地区秩序瓦解,对于韩国意义重大。冷战后,韩国所提出的东北亚多边安全战略构想无疑将对维持该地区长期和平发挥关键性作用,韩国也能从中获得可观的和平红利。但由于其内在缺陷,这一构想并不能一劳永逸地化解韩国长期所面临的安全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困境 韩国 东北亚安全 安全战略
下载PDF
从俄乌冲突看全球安全治理困境及出路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林聪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31,155,156,共12页
俄乌冲突是当下全球安全治理困境的典型案例,表明全球安全治理正从合作转向对抗。俄乌冲突加剧了全球多重安全危机,加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严重冲击了全球安全体系,形成了新的安全困境。霸权和强权政治是全球安全、发展和治理的最大... 俄乌冲突是当下全球安全治理困境的典型案例,表明全球安全治理正从合作转向对抗。俄乌冲突加剧了全球多重安全危机,加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严重冲击了全球安全体系,形成了新的安全困境。霸权和强权政治是全球安全、发展和治理的最大威胁。美国偏执于大国竞争,执念于霸权思维,追求绝对安全,奉行新干涉主义、单边主义、胁迫外交和排他性联盟,导致严重的全球安全危机和安全困境。俄乌冲突凸显了全球安全治理的紧迫性。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为引领,坚持新安全观,弘扬和合共生的传统理念,以尊重各国合法安全利益为前提,重建信任,加强团结,实现相互安全、普遍安全,重塑包容、合作、共享的安全机制,是推动构建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理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乌冲突 安全威胁 安全困境 胁迫外交 和合共生 安全治理
原文传递
区域经济一体化如何突破安全困境--以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为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郎平 《国际安全研究》 2014年第6期65-81,152-153,共17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再度兴起,地区冲突和动荡的安全局势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了消极影响。作为摆脱安全困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抑制成员国间冲突升级、发挥和平效应时会受到不同条件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再度兴起,地区冲突和动荡的安全局势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了消极影响。作为摆脱安全困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抑制成员国间冲突升级、发挥和平效应时会受到不同条件的制约。作者从现实主义的逻辑出发,以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为例,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内成员间冲突形势之间的互动,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未能产生和平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通过机会成本机制提高成员国的收益预期,高层互动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在信息沟通和冲突管理方面的作用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平效应的发挥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只有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水平,扩大和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和范围,增加多议题之间的联系,强化高层互动机制和制度的独立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的和平效应,尽快走出安全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 安全困境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贸易和平论
下载PDF
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国家安全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毅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17,共6页
本世纪头15-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拥有可以利用的重要战略机遇,同时也要面对严峻的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的战略思维,进行巧妙战略谋划,就一定能够摆脱历史上崛起大国“挑战-失败”的怪圈,寻找出顺利摆脱“安... 本世纪头15-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拥有可以利用的重要战略机遇,同时也要面对严峻的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的战略思维,进行巧妙战略谋划,就一定能够摆脱历史上崛起大国“挑战-失败”的怪圈,寻找出顺利摆脱“安全困境”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机遇期 国家安全 安全困境 安全战略
原文传递
共生安全:国际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的新理念 被引量:9
16
作者 程铭 刘雪莲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1-83,128,共14页
传统公共产品理论通常认为在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中,特别是在安全领域的供给中,霸权国和全球性国际组织承担着主要的供给责任,其研究也主要是以"霸权稳定论"为逻辑基础,认为霸权国在国际体系的构建与维护中会提供必需的公共产... 传统公共产品理论通常认为在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中,特别是在安全领域的供给中,霸权国和全球性国际组织承担着主要的供给责任,其研究也主要是以"霸权稳定论"为逻辑基础,认为霸权国在国际体系的构建与维护中会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美国作为霸权国和全球性国际组织的主导者,可以为国际安全及地区安全保驾护航。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种霸权供给思维体现的是一种"寄生"逻辑,结果是美国在国际及地区层面上提供的安全公共产品更类似于一种"俱乐部产品"或是一种私人产品的正外部效应,这种依霸权而生的主体性行为非但维护不了霸权式供给模式的有效性,还极易受到美国国家利益和战略调整的影响而出现供给缺失,或干扰其他供给模式有效性作用的发挥。当前这种霸权思维已经不能满足世界多极化实践活动的思维需求,在多极化快速发展的当下,急需处理好"主体性与共生性矛盾统一的问题"。而"共生"思维则既看到了关系间的互斥性也看到了其互利性,"共生安全"可以突破传统安全困境的束缚,以共生发展的逻辑思维来改善安全关系、变革安全秩序、优化安全结构。共生安全意味着安全的目标由"生存"走向"发展",由"和平"走向"公平""正义"。在安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需要在规范和实践上改革和创新供给产品和供给体系,在建制、改制、创制上与时俱进,填补供给缺位问题,最终实现全球安全治理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安全 安全公共产品 霸权稳定论 安全困境 供给逻辑
原文传递
安全困境与后冷战时代的中美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刚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55-59,共5页
安全困境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通过分析安全困境发生的原因 ,提出安全困境的两种模式 :一般性安全困境和结构性对抗安全困境 ,在此基础上对冷战后中美关系中存在的安全困境的性质和特征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安全困境 结构对抗性安全困境 中美关系
下载PDF
全球海洋安全治理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被引量:8
18
作者 关孔文 闫瑾 《国际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5-133,161,共20页
海洋安全治理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随着海洋风险的日趋复杂化,海洋安全不仅包括以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作为主体的要素,也因海洋环境保护和“蓝色经济”发展等议题的引入而使得安全要素范畴不断扩大,专业化趋势日益加... 海洋安全治理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随着海洋风险的日趋复杂化,海洋安全不仅包括以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作为主体的要素,也因海洋环境保护和“蓝色经济”发展等议题的引入而使得安全要素范畴不断扩大,专业化趋势日益加强,且不同安全议题的互动愈加频繁。现行国际治理秩序存在明显局限性,包括国际制度约束松散、权力政治逻辑显著、传统安全要素与非传统安全要素交织、国家应对能力建设不足、生态环境系统失衡等,难以应对层出不穷的海洋安全议题。中国以多元行为主体界定海洋安全治理,以多层次治理模式建构海洋安全治理框架,以恰当手段联动完善海洋安全治理路径,并以短、中、长期目标结合方式,确定海洋安全治理的基本原则。中国正加强应对海洋安全风险的能力建设,从理念、政治、经济、生态环境等维度优化海洋安全治理,推动全球海洋安全治理秩序的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安全 海洋安全治理 海洋安全困境 全球治理
下载PDF
信任: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的关键因素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淑云 刘振江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2007年第1期80-85,共6页
东北亚安全合作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引起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为东北亚地区各国所认同和接受的安全机制和安全模式。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信任——出发,认为东北... 东北亚安全合作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引起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为东北亚地区各国所认同和接受的安全机制和安全模式。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信任——出发,认为东北亚地区存在着信任缺失与安全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信任建立的各种因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任 东北亚 信任缺失 安全困境
原文传递
东北亚国家安全体系:从双边困境到多边合作的安全路径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东宁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8-63,共6页
作为经典国际安全理论的安全困境理论无法充分说明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区域国家安全状态。无论从体系引导型安全困境亦或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都难以找到东北亚各国安全战略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东北亚各国间的安全互动已经形成了一个超越... 作为经典国际安全理论的安全困境理论无法充分说明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区域国家安全状态。无论从体系引导型安全困境亦或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都难以找到东北亚各国安全战略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东北亚各国间的安全互动已经形成了一个超越安全困境并以美国为核心的地区国家安全体系。通过对东北亚国家安全体系结构和流动性安全要素的考察可以发现,各国安全战略的不同与其在国家安全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和对流动性安全要素的控制能力密切相关。这有助于进一步探寻东北亚国家间安全关系从双边困境到多边合作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安全困境 朝核问题 国家安全体系 安全战略 多边安全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