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晚更新世年代地层和海水进退 被引量:50
1
作者 王张华 丘金波 +2 位作者 冉莉华 严学新 李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8,共8页
根据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 4个钻孔详细的测年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 ,对该区约 110kaBP来的地层进行了年代学划分 ,并且重建了晚更新世海侵海退过程。研究发现 ,形成于 12 0~ 110kaBP的蓝灰色硬土是本区晚更新世底界的标志 ,而晚更新世... 根据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 4个钻孔详细的测年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 ,对该区约 110kaBP来的地层进行了年代学划分 ,并且重建了晚更新世海侵海退过程。研究发现 ,形成于 12 0~ 110kaBP的蓝灰色硬土是本区晚更新世底界的标志 ,而晚更新世顶界的标志是形成于 17~ 10kaBP的暗绿色或棕黄色硬土。晚更新世早期 110~ 6 0kaBP间 ,本区主要发育河流相的含砾砂 ,但其中 10 0~ 80kaBP间发生一次较弱海侵 ,以溺谷相沉积为主。晚更新世中期 6 0~ 2 2kaBP ,沉积物经历粗 -细 -粗 3个阶段 ,分别是 6 0~ 4 0、4 0~ 34和 34~ 2 2kaBP。其中第 2阶段在西部地区出现硬土层 ,而中东部地区 6 0~ 2 2kaBP期间海侵层连续 ,且在 4 3~ 4 0和 34~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海侵 年代地层 测年 晚第四纪 年代学 海水 微体古生物 BP 发育
下载PDF
近40年来珠江口的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23
2
作者 时小军 陈特固 余克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7-134,共8页
利用大万山附近1°×1°经纬度网格的卫星高度计资料(1993—2006),计算出珠江口绝对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0·30±0·05cm/a,与由卫星高度计得出的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一致。珠江口各验潮站近40年的潮位变化... 利用大万山附近1°×1°经纬度网格的卫星高度计资料(1993—2006),计算出珠江口绝对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0·30±0·05cm/a,与由卫星高度计得出的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一致。珠江口各验潮站近40年的潮位变化趋势分析表明,珠江口海平面正加速上升,为全球气候变暖所致;珠江口海平面与全球温度变化和ENSO活动密切相关,一般在ENSO年海平面相对较低。以IPCC有关全球温度上升幅度的预报值和海平面与全球温度变化的关系为依据,预计到2030和2050年珠江口绝对海平面将分别上升6~14和9~21cm,若考虑地面沉降以及波动值,珠江口部分岸段相对海平面将可能分别上升30和5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卫星高度计 潮位资料 珠江口
下载PDF
黔北务正道地区及邻区石炭纪-二叠纪之交海平面变化对铝土矿的控制 被引量:23
3
作者 黄兴 张雄华 +3 位作者 杜远生 郄文昆 杨兵 段先锋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0-86,共7页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受全球成冰事件的影响,华南海平面变化频繁。其中,达拉期至小独山期海侵规模最大,导致碳酸盐岩普遍发育,为研究区铝土矿的沉积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而紫松期至隆林期,本区出现最大规模的海退,很多地区的碳酸盐岩沉积...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受全球成冰事件的影响,华南海平面变化频繁。其中,达拉期至小独山期海侵规模最大,导致碳酸盐岩普遍发育,为研究区铝土矿的沉积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而紫松期至隆林期,本区出现最大规模的海退,很多地区的碳酸盐岩沉积减薄,甚至暴露,遭受风化剥蚀,在黔北地区表现尤为明显,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有利于该区红土化和铝土矿化的进行。讨论了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华南地区海平面变化规律,简要分析了这段特殊时期贵州北部及其邻近地区古地理格局的变化,结合古气候资料,认为黔北铝土矿形成于华南地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海退规模最大的时期,即早二叠世紫松期至隆林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铝土矿 成矿时代 黔北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索伦地区中二叠世哲斯组古环境与海平面相对升降的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22
4
作者 明承栋 侯读杰 +4 位作者 赵省民 宋健 邓坚 吴赛赛 李经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84-1494,共11页
根据研究区哲斯组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结合泥岩微量元素和饱和烃有机地球化学等地球化学参数,综合研究索伦地区哲斯组的沉积环境,进而解释海平面的相对升降,为研究区哲斯组油气地质条件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哲斯组沉... 根据研究区哲斯组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结合泥岩微量元素和饱和烃有机地球化学等地球化学参数,综合研究索伦地区哲斯组的沉积环境,进而解释海平面的相对升降,为研究区哲斯组油气地质条件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哲斯组沉积环境的水体为半咸水,古盐度范围为18.55‰-28.72‰,古气候以温湿为主。B(硼元素)和微量元素比值Sr/Ba、B/Ga等可以反映的古盐度与古水深的变化,两者受海平面升降变化影响;利用定量计算的古盐度和反映古盐度的Sr/Ba值、B/Ga值和Rb/K值等编制了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显示研究区哲斯组剖面发生了2次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海侵发生在哲斯组底部和中部。据沉积相分析,结合地球化学指标V/(V+Ni)值、稀土元素Ce异常值饱和烃气相色谱,表明研究区哲斯组主要为缺氧、还原的浅海陆棚沉积环境,该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和烃源岩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部 哲斯组 泥岩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中国陆架海MIS5(74~128 ka)以来地层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中波 张江勇 +9 位作者 梅西 陈晓辉 赵利 张勇 张志珣 李学杰 李日辉 陆凯 孙荣涛 杨守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70-1394,共25页
基于中国海陆架28个晚第四纪钻孔实测数据和典型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的综合地层分析,对比区内已有46个钻孔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开展晚第四纪地层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重建。研究表明,MIS5以来中国海陆架沉积记录了3次明显的海侵过程,发育了3个... 基于中国海陆架28个晚第四纪钻孔实测数据和典型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的综合地层分析,对比区内已有46个钻孔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开展晚第四纪地层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重建。研究表明,MIS5以来中国海陆架沉积记录了3次明显的海侵过程,发育了3个相对完整的海相地层。其中,渤海和东海MIS3和MIS1相对较薄,而黄海海相地层较厚。渤海和黄海末次冰期的地层保存较少,东海外陆架末次冰期地层发育完整,较完整地记录10万年以来的沉积记录。南海晚更新世内陆架以滨岸和陆相沉积为主,外陆架为滨岸和浅海沉积;全新世发育浅海沉积。总体上,中国海陆架晚第四纪以来沉积环境演变依次是MIS5(74~128 ka)的浅海-滨海海相沉积,MIS4(60~74 ka)陆相潟湖-河流-滨海河口相沉积,MIS3(24~60 ka)浅海相-滨海潮坪沉积,MIS2(12~24 ka)/LGM时期陆相-河流相沉积,MIS1(现在~12 ka)/全新世海侵潮流砂和浅海泥质沉积。此外,新构造运动和区域沉降作用对地层的发育和保存具有一定的影响。上述认识为深入研究中国晚第四纪沉积与全球气候变化对比提供直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 MIS5 陆架 全球气候变化 海平面变化 沉积地层 沉积环境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我国海岸带面临的挑战与综合治理 被引量:7
6
作者 何起祥 《海洋地质动态》 2002年第4期1-5,共5页
中国海岸带背靠中国大陆 ,面向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 ,具有东西地形差异、南北气候分带的宏观背景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质平衡相对比较脆弱。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和大型工程的建设、全球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和严峻的环境形势 ,是我国... 中国海岸带背靠中国大陆 ,面向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 ,具有东西地形差异、南北气候分带的宏观背景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质平衡相对比较脆弱。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和大型工程的建设、全球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和严峻的环境形势 ,是我国海岸带无法回避的三大挑战。以地学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治理 ,旨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是确保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系统工程 ,是多学科结合的高科技技术集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海平面变化 海洋环境 地质灾害 综合治理 中国
下载PDF
中扬子台地下奥陶统含礁层系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肖传桃 朱忠德 李相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74-280,共7页
运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将中扬子台地早奥陶世含礁地层划分为4个II型层序,并阐述了各层序的体系域特征和形成的沉积动力学机制以及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生物迁移、生物礁及环境的控制作用。认为在含礁层序形成过程中,存在着4个海... 运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将中扬子台地早奥陶世含礁地层划分为4个II型层序,并阐述了各层序的体系域特征和形成的沉积动力学机制以及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生物迁移、生物礁及环境的控制作用。认为在含礁层序形成过程中,存在着4个海平面变化旋回,第一旋回为两河口期早至中期,第二旋回为两河口期晚期至道保湾期早期,第三旋回为道保湾期早至晚期,第四旋回为大湾期早至中期,其中两河口期存在着3个次一级的旋回,第一旋回发生于分乡组二段(鲕粒段);第二旋回发生于分乡组三段(互层段);第三旋回发生于分乡组四段(夹层段);识别出3个平衡型碳酸盐体系和一个滞后型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分乡组与红花园组生物礁均形成于高海平面时期。由于海平面变化过程中存在多个次一级的旋回,致使本区生物礁具有厚度和规模小、数量多和分布广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奥陶纪 海平面变化 体系域 生物礁 中扬子地区
下载PDF
龙门山地区泥盆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以四川北川桂溪剖面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留勤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8-66,共9页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基本上拼接联合为统一的华南板块,由于古特提斯洋北支向东扩张,泥盆纪时龙门山地区形成华南板块西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在这个比较稳定的构造背景下,以桂溪剖面为代表的稳定类型泥盆系大致...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基本上拼接联合为统一的华南板块,由于古特提斯洋北支向东扩张,泥盆纪时龙门山地区形成华南板块西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在这个比较稳定的构造背景下,以桂溪剖面为代表的稳定类型泥盆系大致可以划分为18个三级沉积层序(DS1-DS18),进一步可以归并为2个二级构造层序,对应于两次海侵高潮。层序地层划分表明龙门山地区在泥盆纪经历了一个从海侵作用初期的海侵碎屑岩沉积(DS1-DS9)到高水位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合沉积(DS10-DS12),再到海退期清水碳酸盐岩沉积(DS13-DS18)的有规律的沉积演变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层序地层序列。这种沉积演变规律及海平面变化与隔陆相望的滇黔桂地区的泥盆系具有相似性。但龙门山地区的泥盆系比滇黔桂地区发育齐全,厚度更大,所以后者的泥盆系只能划分出13个三级层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地区 泥盆纪 桂溪剖面 层序地层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浙江石浦下白垩统灰岩微相分析与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学寅 胡文瑄 +4 位作者 胡广 姚素平 曹剑 王小林 谢小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4-626,共13页
通过对浙江象山石浦灰岩剖面系统的岩相学研究,总结出4种基本灰岩微相类型,即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鲕粒灰岩或鲕粒泥晶灰岩、叠层石泥灰岩、薄层—条带状泥灰岩,其形成于潮坪、鲕粒滩和浅海等三种沉积环境。结合整个剖面岩性变化规律... 通过对浙江象山石浦灰岩剖面系统的岩相学研究,总结出4种基本灰岩微相类型,即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鲕粒灰岩或鲕粒泥晶灰岩、叠层石泥灰岩、薄层—条带状泥灰岩,其形成于潮坪、鲕粒滩和浅海等三种沉积环境。结合整个剖面岩性变化规律,划分出4个沉积旋回,反映了3次主要海侵过程。并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技术,首次获得了该剖面下部凝灰岩夹层中锆石U-Pb年龄为114±2 Ma,确定了该剖面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这一成果对于深化我国东南沿海早白垩世构造—沉积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浦灰岩 微相 LA-ICP-MS锆石U-PB年龄 海平面变化 早白垩世 中国东南部
下载PDF
湖北宜昌地区下奥陶统生物礁古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肖传桃 崔江利 +3 位作者 朱忠德 李相明 龚文平 胡明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0-529,共10页
宜昌地区下奥陶统主要为一套台地相碳酸盐沉积,间夹页岩,其中的特征沉积为发育有较多的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有海绵类、瓶筐石类、有柄棘皮类、苔藓虫及蓝细菌和Pulchrilamina等。在下奥陶统含礁层系中识别出四种生物相:(1)壳类生物相:... 宜昌地区下奥陶统主要为一套台地相碳酸盐沉积,间夹页岩,其中的特征沉积为发育有较多的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有海绵类、瓶筐石类、有柄棘皮类、苔藓虫及蓝细菌和Pulchrilamina等。在下奥陶统含礁层系中识别出四种生物相:(1)壳类生物相:发育有Tritoechia-Pelmatozans群落和Tritoechia-Pomatotrema群落;(2)礁生物相:包括Batostoma群落、Calathium-Archaeoscyphia群落、Pelmatozoans-Batostoma群落、Archeoscyphia群落和Gzlathium-Cyanobacteria群落;(3)静水生物相:发育有Acanthograptus-Dendrogptus群落和Yichangoporu群落;(4)异地生物相:产有异地埋藏群,即Nanorchis-Psilocephlina埋藏群。含礁层系存在四个海平面变化旋回,生物礁的发育明显受海平面的升降速率与容纳空间增长速率的控制。生物礁多形成于高海平面时期。由于本区的海平面在上升过程中存在多个次一级旋回,致使生物礁具有数量多、分布广以及厚度薄和规模小等特点。造礁群落存在着演替和取代两种形式,前者有利于生物礁的发育,后者则表现为礁体的衰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奥陶统 生物礁 古生态学 湖北 碳酸盐
下载PDF
C、O同位素在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梅 王龙樟 +1 位作者 张雄 陈志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7-225,共9页
通过对川东北鸡唱地区碳酸盐岩的C、O同位素分析,结合岩石薄片镜下研究和阴极发光分析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飞仙关组三级海平面变化趋势和白云岩化作用机理。为了便于分析,将样品分为泥晶灰岩和白云岩两组。泥晶灰岩的C、O同位素分析... 通过对川东北鸡唱地区碳酸盐岩的C、O同位素分析,结合岩石薄片镜下研究和阴极发光分析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飞仙关组三级海平面变化趋势和白云岩化作用机理。为了便于分析,将样品分为泥晶灰岩和白云岩两组。泥晶灰岩的C、O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δ13C全为正值,明显分为两段,先快速上升、然后低辐振荡下降,指示海平面在飞一段初期快速上升、达到最大海泛面后,呈振荡、缓慢下降的趋势;δ13C演化曲线整体呈上升趋势,与三叠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背景相吻合;δ18O对海平面升降的指示意义不明显,可能是由于后期成岩作用对原始δ18O的改造所致。白云岩C、O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δ13C(0.91‰~2.09‰)、δ18O(-3.45‰~-9.29‰)的正交投点落在第二象限,结合薄片镜下研究和阴极发光分析,认为研究区白云岩成因为埋藏白云岩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碳酸盐岩 碳、氧同位素 海平面变化 埋藏白云岩化
下载PDF
湖南慈利江垭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序的沉积微相类型、沉积环境和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9
12
作者 郑全锋 丁奕 曹长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637-3648,共12页
本文对湖南慈利江垭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序(大隆组顶部9.4m和大冶组底部7.5m)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微相分析,划分出八种微相类型,并结合露头和光面上的沉积特征,对每种微相的成因和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界线附... 本文对湖南慈利江垭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序(大隆组顶部9.4m和大冶组底部7.5m)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微相分析,划分出八种微相类型,并结合露头和光面上的沉积特征,对每种微相的成因和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界线附近的沉积环境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大隆组顶部层序沉积于相对海平面持续上升阶段,随着相对海平面的上升,沉积环境逐渐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在大隆组最顶部,相对海平面有一快速的大幅度下降,沉积环境由深水盆地突然转变为浅水台地。之后自大冶组底部向上,相对海平面又逐渐上升,沉积盆地依次经历了滞流盆地、半循环盆地和循环盆地的转换;在距离大冶组底部约7m处,相对海平面开始下降,气候变得极为干燥,沉积盆地转变为蒸发盆地。值得指出的是,大隆组-大冶组界线处的快速海退面正好对应于二叠纪末生物灭绝面,从而表明大海退很可能是造成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垭剖面 湖南慈利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沉积微相 沉积环境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贵州扁平紫松晚期—罗甸期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董琳 刘家润 +1 位作者 杨湘宁 朱李鸣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4-62,共9页
根据贵州紫云扁平剖面沉积记录 ,分析了该区在二叠纪早期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扁平地区在早二叠世紫松晚期 -罗甸期存在 6次连续的三级旋回海平面升降过程 ,其中 ,海平面上升速率最快的是第 3次旋回 ;水体深度最大的是第 4... 根据贵州紫云扁平剖面沉积记录 ,分析了该区在二叠纪早期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扁平地区在早二叠世紫松晚期 -罗甸期存在 6次连续的三级旋回海平面升降过程 ,其中 ,海平面上升速率最快的是第 3次旋回 ;水体深度最大的是第 4次旋回 ;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第 5次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二叠纪 紫松期 罗甸期 贵州 TING类动物群
下载PDF
黔西南地区早—中三叠世沉积岩相与LadinianCarnian期大海侵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荣西 魏家庸 +2 位作者 肖家飞 王兴理 D.J.Lehrmann 《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6,共6页
 扬子地块主体在中三叠世晚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退(即著名的拉丁期大海退),但是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西南地区在同期却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与之对应的沉积岩相也由以杨柳井组为代表的浅水碳酸盐岩沉积变为以竹竿坡组为代表的...  扬子地块主体在中三叠世晚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退(即著名的拉丁期大海退),但是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西南地区在同期却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与之对应的沉积岩相也由以杨柳井组为代表的浅水碳酸盐岩沉积变为以竹竿坡组为代表的一套富含大量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的深水瘤状暗色灰泥岩和代表最大海泛面的瓦窑组黑色页岩和深海灰岩沉积。之后,扬子台地被一套深水陆源硅质碎屑浊积岩和一套巨厚的陆相含煤碎屑沉积岩覆盖,从此结束了其自晚元古代以来长达630Ma的碳酸盐岩台地生长演化历史。对比分析表明,黔西南地区这次大规模海侵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同步,相当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的一级旋回UpperAbsaroka旋回(megacycle)的第三个二级超级旋回中的第一个三级旋回,具有全球对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南地区 海侵 海平面变化 三叠纪 扬子地块
下载PDF
巽他陆架——淹没的亚马逊河盆地? 被引量:8
15
作者 汪品先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19-1125,共7页
古气候研究中一个关键性的争论问题,是陆地植被及其碳库在冰期旋回里的作用。今天亚马逊河盆地发育着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也是陆地上重大的碳库,而在冰期时东南亚的巽他陆架出露成陆,形成又一个巨大的热带雨林,引起全球碳循环的重大变... 古气候研究中一个关键性的争论问题,是陆地植被及其碳库在冰期旋回里的作用。今天亚马逊河盆地发育着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也是陆地上重大的碳库,而在冰期时东南亚的巽他陆架出露成陆,形成又一个巨大的热带雨林,引起全球碳循环的重大变化。为此,需要在巽他陆架进行大洋钻探,揭示近几百万年来该热带地区的海面升降、河系发育、植被与碳库演变,以及生物地理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 碳循环 海面变化 冰期旋回 避难所假说
原文传递
强制海退沉积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沙旭光 刘健 +1 位作者 程新民 周良勇 《海洋地质动态》 2006年第11期13-17,共5页
较为全面地回顾了强制海退概念的提出及对传统层序地层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结合国内外对强制海退沉积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沉积层序体系域四分法的可行性和强制海退体系域的主要沉积特征。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强制海退 体系域 海平面变化 第四纪
下载PDF
南盘江盆地二叠系高频沉积旋回的测井响应及海平面变化趋势 被引量:8
17
作者 龚大兴 伊海生 +1 位作者 吴驰华 唐云凤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7-293,共7页
利用Fischer图解旋回分析技术识别碳酸盐岩沉积层序、反演长周期海平面变化趋势仍然以露头剖面为对象,人工识别其中的高频沉积旋回.在地下深部,由于旋回识别技术手段的欠缺还未见应用.本文以自然伽玛测井曲线为研究对象,将旋回分析技术... 利用Fischer图解旋回分析技术识别碳酸盐岩沉积层序、反演长周期海平面变化趋势仍然以露头剖面为对象,人工识别其中的高频沉积旋回.在地下深部,由于旋回识别技术手段的欠缺还未见应用.本文以自然伽玛测井曲线为研究对象,将旋回分析技术首次引入深部地层,利用一阶差分法,在南盘江盆地二叠系测井曲线中共识别出431个高频沉积旋回,旋回厚度变化于0.25 m~4.25 m之间,旋回平均厚度为1.5 m;根据费希尔图解,认为早二叠世南盘江盆地至少经历了6次三级海平面升降变化,最大海泛期出现在栖霞组顶部茅口组底部沉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伽玛测井 高频沉积旋回 Fischer图解 海平面变化 二叠纪 南盘江盆地
下载PDF
下扬子南京地区早寒武世幕府山组海平面相对升降的地球化学和碳、氧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7
18
作者 许中杰 孔锦涛 +3 位作者 程日辉 李双林 孔媛 于振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8-169,共12页
本文对南京地区早寒武世幕府山组沉积环境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对古盐度、古水深及古环境的记录,分析幕府山组时期发生的海平面相对升降。结果表明:下扬子南京地区下寒武统幕府山组Mg2+/Ca2+值... 本文对南京地区早寒武世幕府山组沉积环境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对古盐度、古水深及古环境的记录,分析幕府山组时期发生的海平面相对升降。结果表明:下扬子南京地区下寒武统幕府山组Mg2+/Ca2+值与古水深呈负相关,Sr/Ba值、1000Sr/Ca值和V/Ni值与古盐度、古水深呈正相关,Sr/Ba值、1000Sr/Ca值和V/Ni值反映的古盐度、古水深曲线可以指示海平面相对升降。幕府山组样品碳、氧同位素保留了原始海洋的同位素组成:δ13CPDB值分布于0.8‰~3.5‰之间,均值为2.55‰;δ18OPDB值分布于-6.9‰^-2.2‰之间,均值为-4.18‰。幕府山组样品的δ13CPDB值大小可以反映海平面的相对升降,两者呈正相关。根据Sr/Ba值、1000Sr/Ca值、V/Ni值、δ13CPDB值和沉积环境演化,绘制了幕府山组海平面相对升降曲线。幕府山组经历了一次海侵—海退旋回,海平面相对升降曲线反映了幕府山组海平面波动频繁,由3次海平面相对上升和3次海平面相对下降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南京地区 下寒武统 幕府山组 地球化学 碳、氧同位素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藏北安多东巧地区晚侏罗世生物礁古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肖传桃 夷晓伟 +1 位作者 李梦 李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52-760,共9页
安多东巧地区上侏罗统沙木罗组主要为一套潮坪相碎屑及台地相碳酸盐沉积,其中的特征沉积是发育有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为层孔虫,其次为珊瑚,其中,层孔虫又可以分为筒状、块状和枝状3种宏观形态。在对造礁生物的个体生态学分析基础上,根... 安多东巧地区上侏罗统沙木罗组主要为一套潮坪相碎屑及台地相碳酸盐沉积,其中的特征沉积是发育有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为层孔虫,其次为珊瑚,其中,层孔虫又可以分为筒状、块状和枝状3种宏观形态。在对造礁生物的个体生态学分析基础上,根据其组合特征,将生物礁划分为3个造礁群落,分别是Milleporidium—Cladocoropsis群落、Cladocoropsis—Milleporidium—Milleporella群落和Milleporidium—Actinatraea群落,其中,后两者进一步可以划分为两个亚群落。生物礁主要形成于海平面上升时期,其发育明显受海平面的升降速率与容纳空间增长速率的控制。造礁群落存在取代一种形式,这主要是由于在高海平面时期相对海平面的变化不稳定所造成,由于海平面变化过程中存在多个次一级的旋回,故导致生物礁在纵向上发育的不连续和厚度不大等特征。研究认为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中段洋壳俯冲时间应为中侏罗世末期或晚侏罗世沙木罗组沉积期之前,晚侏罗世沙木罗组生物礁的存在说明,研究区可能属于斑公-怒江洋壳俯冲后的残留弧后盆地中浅海大陆架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古生态学 海平面变化 晚侏罗世 藏北地区
下载PDF
渤海西部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特征及沉积响应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晓辉 李日辉 +1 位作者 蓝先洪 徐晓达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84-2696,共13页
渤海是一个仅通过渤海海峡与北黄海相接的半封闭陆架浅海,晚第四纪以来的地层演化过程复杂,目前尚不清楚,且海相地层的形成时代存在争议.为了研究渤海西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地层层序,对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与典型钻孔沉积地层的进... 渤海是一个仅通过渤海海峡与北黄海相接的半封闭陆架浅海,晚第四纪以来的地层演化过程复杂,目前尚不清楚,且海相地层的形成时代存在争议.为了研究渤海西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地层层序,对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与典型钻孔沉积地层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自下而上划定的7个声学地层单元(U5、U4-2、U4-1、U3、U2、U1-2、U1-1)与钻孔岩心划分的沉积地层单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与MIS4期、MIS2期低海面时期的沉积间断密切相关的两个层序界面R5、R3,将渤海西部晚第四纪(MIS5期)以来的地层层序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层序(SQ3、SQ2、SQ1):SQ3识别出下部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位体系域、上部海退体系域,分别对应MIS5期海平面相对较高时期的滨-浅海相交替沉积(U5)、MIS4期早期滨海相沉积(U4-2);SQ2自下而上由低水位体系域[MIS4期中晚期与黄河、滦河相关的河湖相沉积(U4-1)]与海侵体系域[MIS3期早中期滨海相沉积(U3)]组成;SQ1自下而上包括低水位体系域[末次冰盛期与滦河相关的河湖相沉积(U2)]、海侵体系域[全新世早中期滨海相沉积(U1-2)]高水位体系域[全新世高海面以来的浅海相沉积(U1-1)].研究区的地层发育受控于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应、渤海海峡地形及活动构造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西部 晚第四纪 海平面变化 地层层序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