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科技创新对碳生产率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48
1
作者 程钰 孙艺璇 +1 位作者 王鑫静 尹建中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0-40,共11页
科技创新对改善投入产出的要素规模、结构与配置,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边际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认同。研究以全球118个国家为分析样本,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面板数据模型等... 科技创新对改善投入产出的要素规模、结构与配置,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边际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认同。研究以全球118个国家为分析样本,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探索全球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碳生产率时空演变与空间集聚特征,并分析科技创新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①全球科技创新指数大致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32.15上升至2016年的37.59,基尼系数由0.143上升至0.175,区域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Moran’s I指数由0.228上升至0.270,科技创新集聚态势较为明显且有所增强。②全球碳生产率呈上升或者波动上升趋势,基尼系数介于0.278~0.301之间,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但区域差异依然较大,Moran’s I指数由0.047上升至0.077,碳生产率的集聚态势较弱但趋势有所增强。③从整体样本估计、分类型样本估计来看,科技创新对碳生产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思想理念渗透与普及、技术融合与工艺优化、产业和产品创新等路径促进投入产出结构优化,降低能源消耗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人均GDP、信息化指数对碳生产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化率与碳生产率呈显著负相关,FDI与碳生产率关系具有不确定性。④从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完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绿色科技创新制度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度。研究对提升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力、提高碳生产率和减缓气候变化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碳生产率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全球
下载PDF
科技产出影响因素分析与预测研究——基于多元回归和BP神经网络的途径 被引量:36
2
作者 胡泽文 武夷山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92-1004,共13页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网络调查等定性分析方法梳理出科技产出能力的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在数据可获得性的前提下,以1996-2008年为时间维,采集科技产出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然后对科技产出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二...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和网络调查等定性分析方法梳理出科技产出能力的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在数据可获得性的前提下,以1996-2008年为时间维,采集科技产出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然后对科技产出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二元相关分析,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所有相关因素中筛选出影响程度较高的因素,构建科技产出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预测模型。最后基于二元相关分析的结果,选择相关程度较高的因素,利用目前流行的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对科技产出能力进行预测研究,并与多元回归分析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BP神经网络 科技产出 PCT专利申请 SCI论文产出 影响因素分析 二元相关分析 预测
原文传递
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杜传忠 李钰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明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及路径主要包括:科技创新通过作用于生产力各构成要素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从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层面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突破... 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明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科技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及路径主要包括:科技创新通过作用于生产力各构成要素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从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层面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突破性技术创新在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制约因素。为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性合力;强化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创新人才支撑;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 数字经济 突破性技术创新
原文传递
中国如何走出科技创新困境?--基于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新视角 被引量:18
4
作者 谷军健 赵玉林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本文立足于中国科技创新投入高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的典型事实,从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视角,探讨如何破解科技创新困境的问题。首先分析了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的协同机理,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 本文立足于中国科技创新投入高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的典型事实,从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视角,探讨如何破解科技创新困境的问题。首先分析了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的协同机理,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并探讨了两者协同效应的行业差异。研究发现:单独自主研发创新、合作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均没有提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三者与人力资本的协同互动具有显著促进效应,这说明实现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发展,是破解中国科技创新困境、"研发—生产率悖论"以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存在行业差异,高技术行业中两者的协同效应不明显,这可能与高技术行业需要更高的人力资本与之协同有关。本文的发现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对中国走出科技创新困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政策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人力资本 协同发展 研发—生产率悖论
原文传递
科技创新与工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评价——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邹圆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9-91,共13页
推动科技创新与工业高质量协调发展是构建新时代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基于2015—2019年重庆市38个区县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评价指数和测算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重庆市各区县科技创新与工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 推动科技创新与工业高质量协调发展是构建新时代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基于2015—2019年重庆市38个区县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评价指数和测算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重庆市各区县科技创新与工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县耦合协调度状况在时序维度上未表现出明显改善势头,在空间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大致呈现以主城区为核心向外扩散的阶梯型下降特征;从“一区两群”空间分布上看,“一区”的协调度明显高于“两群”,已经达到初、中级协调发展。“两群”协调度基本相同,正处于濒临失调向勉强协调发展过渡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凸显。基于此提出增强重庆市区域协调度和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区域科技赋能工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被引量:1
6
作者 龚六堂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4年第1期67-82,共16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高收入国家水平的距离进一步缩小,显示我国将会较快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需要完整、准确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经济高质量增长。经济的高质量增长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高收入国家水平的距离进一步缩小,显示我国将会较快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需要完整、准确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持经济高质量增长。经济的高质量增长需要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本文比较分析了世界各国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后的经济增长特征,指出此时影响不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最重要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实际途径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长陷阱 研发结构 科技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7
作者 黄寰 陈泳向 张秋凤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7,共8页
创新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新中国成立75年来,科技创新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体制改革,再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强国战略实施,直至当前高质量发展多个阶段,在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提升... 创新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新中国成立75年来,科技创新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体制改革,再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强国战略实施,直至当前高质量发展多个阶段,在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提升的同时,国家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科技创新的强大作用。未来,我国要构建更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高效科技管理体系,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进行科技创新系统性布局,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和人才驱动两大战略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 新质生产力
下载PDF
数字劳动如何成为劳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数字劳动概念的辨析
8
作者 池忠军 张晓晶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3,共13页
数字劳动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创新概念,和受众商品、免费劳动、非物质劳动、玩劳动等易混同的概念群一起进入国内视界,传入后其迅速吸引了国内学者关注,数字商品、数字必要劳动、数字剩余劳动、数字剩余价值等新概念也接连出现,数... 数字劳动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创新概念,和受众商品、免费劳动、非物质劳动、玩劳动等易混同的概念群一起进入国内视界,传入后其迅速吸引了国内学者关注,数字商品、数字必要劳动、数字剩余劳动、数字剩余价值等新概念也接连出现,数字劳动相关研究成为学界热点。然而,面对资本与数字技术耦合下的信息化资本主义,我们不能简单地在来自西方的数字劳动理论后面“接着说”,而是要在理论喧嚣之后回头进行“冷思考”,横向剖析数字劳动、非物质劳动概念的发展史与内涵,纵向深入传播政治经济学和自治社会主义各自的理论目的与论证理路,这样才能达到对数字劳动概念“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彻底理解。深入概念史演进可以发现,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意大利自治社会主义面对资本进入人们生产领域之外的情感、休闲和娱乐生活,共同选择了“回到马克思”,即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范畴构建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最终结果是因误解或曲解马克思的核心概念而偏离唯物史观。总的来说,在传播政治经济学和自治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核心概念出场的背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根本退场。真正的“回到马克思”,需要从“生产力总和”决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上来审视数字劳动难题,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与知识劳动是揭示数字劳动属性、内涵与本质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非物质劳动 福克斯 科学技术生产力 知识劳动 劳动异化
下载PDF
科技创新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
9
作者 周杨理理 刘庆龄 曾立 《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4期28-33,共6页
中国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基本支撑。在探究共同富裕本质内涵基础上对科技创新呈现的多元价值目标和多样物质形态做出综合阐释,并以此为理论根基探讨两者相互作用的基本逻辑,从中间环节和共同属性等角度诠释其联系性,从党的领... 中国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基本支撑。在探究共同富裕本质内涵基础上对科技创新呈现的多元价值目标和多样物质形态做出综合阐释,并以此为理论根基探讨两者相互作用的基本逻辑,从中间环节和共同属性等角度诠释其联系性,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等角度诠释其条件性,再从所起作用的战略性、关键性、全面性、不可替代性等角度出发,论证科技创新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独特作用。最后对科技创新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践策略体系进行综合描绘,提出在战略层面推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世界科技中心建设、在制度层面优化体制机制并完善分配制度、在具体层面通过综合实施多项措施解决问题矛盾,进而在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协调效率和公平,稳步推进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科技创新 生产力 效率与公平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10
作者 耿巧歌 《中国农机装备》 2024年第8期109-112,共4页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是生产力水平的跃迁。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依靠创新驱动。新时代以来,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人才培养、驱动生产方式变革,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探讨人工智能赋能...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是生产力水平的跃迁。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依靠创新驱动。新时代以来,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人才培养、驱动生产方式变革,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双重逻辑,并提出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势赋能;增强人才培养供需契合度,提供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数字技术平台建设,加大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力度等,以此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升级的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 内在逻辑 实践路径
下载PDF
论科技地理学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海军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2年第4期69-71,共3页
以马克思“科技生产力”学说为基础,分析现代科技的历史作用,初步建立科技地理学的理论;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客观需要,给出科技地理学学科轮廓。
关键词 科技生产力 科技地理学 布局 区划
下载PDF
知识产权强市:从“潜能”到“显能”
12
作者 程文银 潘霞 胡鞍钢 《城市观察》 2023年第5期33-41,159,共10页
中国知识产权走过了从“制度”到“战略”的重要跨越,正经历从“大国”到“强国”的巨大飞跃。作为落实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中国进一步提出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历经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中国已形成巨大的知识产权潜能。但这一巨... 中国知识产权走过了从“制度”到“战略”的重要跨越,正经历从“大国”到“强国”的巨大飞跃。作为落实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中国进一步提出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历经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中国已形成巨大的知识产权潜能。但这一巨大“潜能”尚未较好地转化为强势“显能”,科技与产业“两张皮”是阻碍潜能转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全创新链即“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技术产品—产业化—社会化”的概念出发,系统剖析知识产权强市的路径与对策,包括加强全创新链建设;“因城施策”,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科技生产力,尤其是科技部门与知识产权局之间的政策协调;将科技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真正实现知识产权强市与知识产权强国的双向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强市 全创新链 科技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
下载PDF
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的高等农林院校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玲 姜会明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年第8期274-278,共5页
为了解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科技资源配置现状,搜集2011~2014年高等农林院校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方法,分析高等农林院校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各年度高等农林院校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技术... 为了解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科技资源配置现状,搜集2011~2014年高等农林院校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方法,分析高等农林院校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各年度高等农林院校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指数平均值为1.022。高等农林院校中的"985"和"211"高校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纯技术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别是1.255和1.347。从地区来看,华东、华南、西南和西北这四个区域的高等农林院校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规模效率提高,四年间平均增幅为7.3%、22.6%、33.9%和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农林院校 科技资源 配置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指数
下载PDF
科技人才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14
作者 王福世 《中国人事科学》 2023年第4期49-60,共12页
科技人才与创新发展关系密切。聚焦科技人才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对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全球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测算2009—2020年科技人才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组成指标的影响发现,总样... 科技人才与创新发展关系密切。聚焦科技人才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对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全球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测算2009—2020年科技人才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组成指标的影响发现,总样本中科技人才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而背后原因主要是科技人才对资源配置效率(AE)的正向影响要大于对技术进步(TC)和规模效率(SE)的负向影响,最终呈现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且科技人才对技术效率影响不显著。地区的异质性研究中,东部地区科技人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要低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因此,继续加大对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注重区域科技人才数量配置间的平衡和营造鼓励科技人才创新的文化环境,对促进科技人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人才 全要素生产率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科技创新促进湖北工业高质量发展效率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邹蔚 彭锐 《科技与经济》 2020年第1期31-35,共5页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科技创新对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2011-2017年全国各地区全社会和科技创新两个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科技创新对我国及湖北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采用DEA-Malmq...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科技创新对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2011-2017年全国各地区全社会和科技创新两个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科技创新对我国及湖北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分析湖北工业各行业科技创新效率及其变化;认为湖北应提升工业科技创新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 科技创新效率
下载PDF
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影响因素的动态响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玲玲 苏萌 田相辉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6-114,共9页
基于2006—2017年11个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SBM超效率模型测算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MGTFP),在此基础上建立PVAR模型检验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MGTFP影响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1)2007—2017年MGTFP均值大于1,年平均... 基于2006—2017年11个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SBM超效率模型测算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MGTFP),在此基础上建立PVAR模型检验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MGTFP影响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1)2007—2017年MGTFP均值大于1,年平均增长率为2.97%。(2)从PVAR的估计结果看,短期内MGTFP具有自身动态传导和累积效应,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MGTFP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海洋科技创新对MGTFP提升的影响却是负向的。从长期看,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MGTFP的影响是逐渐增大的,海洋科技创新对MGTFP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有正向的影响。因此,要继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并协调好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关系;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转变为现实海洋生产力,促进MGTFP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产业结构 绿色生产率 海洋经济
原文传递
国际论文生产与国家生产力——一个关于中国科学研究悖论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被引量:2
17
作者 尚虎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60,共21页
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来源于社会生产力的持续提升。马克思、恩格斯洞察了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中的作用,邓小平进一步厘清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客观规律。为了以科学技术研究推动我国生产力进步,改革开... 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来源于社会生产力的持续提升。马克思、恩格斯洞察了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中的作用,邓小平进一步厘清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客观规律。为了以科学技术研究推动我国生产力进步,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推行了一系列以公共财政资金支持科学技术研究的改革。在每年20%左右的财政增长率的支持下,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我国国际论文生产能力长久居于世界第2位,但以国家竞争力、二次工业化水平衡量的生产力水平却远落后于此。这肇源于政府科技主管部门采用的便利行政式绩效评估,使具有第三方评价性质的国际论文成为科研评价的最主要指标;压力体制下,基层科研单位层层加码、物质激励与惩罚并举的评估与激励,进一步强化了扩大国际论文产出而轻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其他方面;科研从业者分化为合同工与老板,两者之间劳动关系异化为具有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这种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随着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资料扩散到其他生产行业并反作用于更广生产领域的生产力,从而抑制了我国生产力达到应有的高度。未来可以通过明确生产力责任、推进科学技术开发银行制度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研究 受托责任 自利行政 绩效评估 生产力 劳动关系异化
下载PDF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旨在为宇宙提供真正的写真 被引量:2
18
作者 滕吉文 张洪双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7-836,共20页
世界上由奴隶社会的工具制造革命进入到农业革命,由农业革命进入到工业革命,又由工业革命进入到知识革命,再由知识革命走向文明发展的征程上,其发展与进步取决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力结构的不断革新,而究其实质则为科学技术的快速... 世界上由奴隶社会的工具制造革命进入到农业革命,由农业革命进入到工业革命,又由工业革命进入到知识革命,再由知识革命走向文明发展的征程上,其发展与进步取决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力结构的不断革新,而究其实质则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不断创造的结果.这是由于科学和技术在推动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前进,是第一生产力.在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漫长的发展长河中,劳动和创造是人类活动的本质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当今已进入21世纪,正处在科技快速发展与进步的新时代,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更加迅猛,并孕育这新一轮的重大突破———第三次科学革命,即第六次科技革命.这将必会为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带来新的跨越式的发展和历史机遇,当然也必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为此在这世界科技大潮中,国人必须披荆斩棘,刻苦奋进,勇于攀登已达抢占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的制高点.因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旨在为宇宙提供真正的写真,并造福于人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革命 科学中心的转移 第一生产力 劳动与创造 制高点
下载PDF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秀玲 李柱思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90-92,共3页
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基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源动力。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20世纪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世纪现象——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的经济功能在战后发达国家已得到充分证实,可以预言教育的大发展、大变革必将铸就21世... 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基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源动力。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20世纪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世纪现象——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的经济功能在战后发达国家已得到充分证实,可以预言教育的大发展、大变革必将铸就21世纪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教育变革 教育技术 教育现代化 信息技术 生产力 教育大众化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寰 张秋凤 +1 位作者 刘欣灵 伍卓敏 《今日科苑》 2021年第12期38-54,共17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当前形成国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成渝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利用成渝地区16个城市2005-20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当前形成国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成渝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利用成渝地区16个城市2005-2018年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的方法实证检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成渝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基于DEA-Malmquist的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通过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测算构建模型,并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率影响的效果,提出通过平台共建、政策共通、市场共融以及人才共用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 产业集聚 全要素生产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