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7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 被引量:130
1
作者 李令军 王英 +2 位作者 李金香 辛连忠 金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30,共8页
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大气污染数据及气象部门公布的气象资料,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空气污染指数大于200的大气重污染做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大气重污染可分为静稳积累型、沙尘型、复合型以及特殊型4个类型,2000~2010年各类型... 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大气污染数据及气象部门公布的气象资料,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空气污染指数大于200的大气重污染做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大气重污染可分为静稳积累型、沙尘型、复合型以及特殊型4个类型,2000~2010年各类型发生次数分别为69、53、23、6次.从季节分布看,北京大气重污染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冬季,其中春季以沙尘型为主,而秋冬季大部分为静稳积累型.从年际变化看,21世纪初期沙尘天气活跃,造成了北京大气重污染的高峰期,2003~2005年大气重污染有所回落,2006年受沙尘天气明显增多及大规模奥运建设的共同影响,北京大气重污染再次出现明显峰值;2007年北京沙尘天气明显减少,但静稳积累型重污染相对突出;2008年奥运减排措施效果显著,全市静稳积累型重污染降至历史最低,其后则呈缓慢上升趋势.大气重污染既呈现区域共性,也受局地环境影响.定陵站大气重污染全部为沙尘型;近年来随着首钢的减产、搬迁,石景山区古城站大气重污染明显减少;而受周边大规模城市建设影响,奥体站大气重污染表现相对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大气重污染 静稳积累 沙尘
下载PDF
石粉与粉煤灰对C60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4
2
作者 李北星 周明凯 +1 位作者 田建平 胡晓曼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81-387,共7页
针对国家标准GB/T 14684—2001《建筑用砂》关于配制C60以上混凝土所用机制砂石粉含量限值3%(质量分数,下同)的规定,研究了不同石粉含量(3.5%,7.0%,10.5%,14.0%)与不同粉煤灰掺量(0,11.3%,17.0%)对C60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抗压强... 针对国家标准GB/T 14684—2001《建筑用砂》关于配制C60以上混凝土所用机制砂石粉含量限值3%(质量分数,下同)的规定,研究了不同石粉含量(3.5%,7.0%,10.5%,14.0%)与不同粉煤灰掺量(0,11.3%,17.0%)对C60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干缩率、氯离子扩散系数和抗冻性的影响,以及石粉作掺和料对C60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据此,提出了在采用机制砂配制C60高性能混凝土时,机制砂中石粉的含量可以放宽到10.5%,机制砂混凝土中粉煤灰的掺用可以不考虑机制砂石粉含量的高低,且机制砂中的一部分石粉可作为掺和料使用,其替代量大致为水泥用量的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砂 石粉 粉煤灰 高性能混凝土 性能
下载PDF
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7
3
作者 范德科 马强 +3 位作者 周宗辉 单立福 孔凡胜 王忠浩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13-917,共5页
机制砂中含有粒径小于0.075 mm的石粉是机制砂与天然砂显著的区别之一。为了研究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对比测试了不同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及抗压强度的影响,通过电通量法、快冻法测试了不同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氯离子渗... 机制砂中含有粒径小于0.075 mm的石粉是机制砂与天然砂显著的区别之一。为了研究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对比测试了不同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及抗压强度的影响,通过电通量法、快冻法测试了不同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抗冻融性能的影响,并对比测试了天然砂和机制砂混凝土的收缩,结果表明机制砂中含有适量的石粉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提高混凝土强度,而且石粉的加入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从而改善混凝土的氯离子渗透性和抗冻融性能。机制砂混凝土14 d龄期前的收缩比天然砂大,后期的收缩与天然砂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砂 石粉 混凝土 收缩
下载PDF
近50年北京的沙尘天气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56
4
作者 陈广庭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02-407,共6页
20 0 0年春天北京出现多次沙尘天气 ,多为扬沙和浮尘。从北京 5 0a的沙尘天气观测资料分析 :① 71%为扬沙 ,浮尘和沙尘暴分别占 2 0 %和 9%,沙尘为就地起沙 ,而沙尘暴和浮尘则来自内蒙古高原中部农牧交错地区 ;②风沙天气是呈波动式减少... 20 0 0年春天北京出现多次沙尘天气 ,多为扬沙和浮尘。从北京 5 0a的沙尘天气观测资料分析 :① 71%为扬沙 ,浮尘和沙尘暴分别占 2 0 %和 9%,沙尘为就地起沙 ,而沙尘暴和浮尘则来自内蒙古高原中部农牧交错地区 ;②风沙天气是呈波动式减少的 ,其中可以分出 4个 11~ 14a的周期性变化 ,2 0 0 0年 ,进入新的一轮变化周期 ,这一轮的风沙天气仍以扬沙为主 ,沙尘暴强度很弱。从过去的变化规律看 ,至少在未来的 4~ 5a之内 ,不会发生类似去年沙尘天气猛增的现象。继续绿化首都的环境 ,减少就地起沙 ;在沙尘暴和浮尘源区划定旱作农业北界 ,科学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解决北京风沙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风沙 沙尘暴 治理对策 2000年 浮尘
下载PDF
艾比湖流域沙尘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突变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杨青 何清 +1 位作者 李红军 雷加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3-508,共6页
通过艾比湖流域5个气象站建站~2001年的观测资料,对艾比湖流域沙尘气候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气温升高,降水增多,但分布不均,沙尘暴、扬沙和大风日数稳定减少,但浮尘日数显著上升,风速分布... 通过艾比湖流域5个气象站建站~2001年的观测资料,对艾比湖流域沙尘气候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气温升高,降水增多,但分布不均,沙尘暴、扬沙和大风日数稳定减少,但浮尘日数显著上升,风速分布发生了变化,大风日数的迅速减少还引起蒸发能力的减弱。艾比湖干枯的湖底盐漠面积与该流域沙尘总日数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艾比湖水域的伸缩而引发的荒漠化环境变化是造成该流域沙尘天气的主要因素。对艾比湖流域沙尘气候的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大风、沙尘暴、扬沙日数的减少和浮尘日数的上升是一种突变现象,这种突变与整个西北气候的变化和艾比湖流域沙漠化条件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比湖流域 沙尘 气候变化 气候突变
下载PDF
新疆沙尘天气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41
6
作者 马禹 王旭 +1 位作者 黄镇 陈春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8-185,共8页
利用1961-2003年新疆90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新疆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沙尘因子模型,探讨了气温、气温日较差、气压、平均风速、降水量对沙尘天气的影响程度.新疆沙尘天气的高发区在塔克拉玛干... 利用1961-2003年新疆90个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新疆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并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沙尘因子模型,探讨了气温、气温日较差、气压、平均风速、降水量对沙尘天气的影响程度.新疆沙尘天气的高发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南缘,年沙尘日数南疆是北疆的7倍.沙尘天气的高发时段在3~9月,43年内呈明显递减趋势.北疆、南疆沙尘天气的历史演变有着较好的10~15年和8~10年的振荡周期.北疆沙尘天气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平均风速和气温日较差、降水量,春季明显受气温和平均风速的影响,夏季主要受平均风速和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南疆平均风速和降水量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春季气温日较差的影响也比较显著.另外,南疆春季沙尘天气对日照时数有着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变化趋势 周期分析 影响因子
下载PDF
沙尘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4
7
作者 陈丽 银燕 +1 位作者 杨军 牛生杰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0-600,共11页
采用二维分档云模式,对比背景大气气溶胶分布,讨论了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条件下矿物气溶胶对云微物理结构、光学特性以及降水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增加大气中大核和巨核的浓度,促进云中水汽的活化,使降水提前出现,暖云和... 采用二维分档云模式,对比背景大气气溶胶分布,讨论了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条件下矿物气溶胶对云微物理结构、光学特性以及降水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增加大气中大核和巨核的浓度,促进云中水汽的活化,使降水提前出现,暖云和冷云降水量均大幅增加,但可忽略巨核增加对云光学厚度和反照率的作用;当矿物沙尘粒子同时作为有效的云凝结核和冰核参与云的发展时,冰核浓度增加使水成物有效半径减小,抑制了暖云和冷云降水,云内存留的大量冰晶增强云的光学厚度和反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云凝结核 冰核 云的光学特性 降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阿拉善高原干涸湖床沉积物与华北地区沙尘暴 被引量:31
8
作者 岳乐平 杨利荣 +5 位作者 李智佩 王珉 张维吉 聂浩刚 张睿 武力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1-317,共7页
文章通过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古居延泽干涸湖床沉积物、周缘活动沙丘、沙质草原地表土壤及古代弃荒土地的粒度组成分析 ,论述干涸湖床沉积物对沙尘天气的影响。古居延泽湖床沉积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干涸湖床的地表湖相沉积物粒径小于 10 μ... 文章通过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古居延泽干涸湖床沉积物、周缘活动沙丘、沙质草原地表土壤及古代弃荒土地的粒度组成分析 ,论述干涸湖床沉积物对沙尘天气的影响。古居延泽湖床沉积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干涸湖床的地表湖相沉积物粒径小于 10 μm的颗粒占 6 4 %以上 ,可以在一般风暴条件下在大气中搬运几千公里 ,这意味着西北地区干涸湖床产生的粉尘在风暴作用下可以横扫整个东亚北部地区。中国西北地区冬、春季多西北风造成沙尘暴或扬沙天气 ,西部沙漠、沙地或沙质草场遭遇强风时沙尘被席卷进气流 ,但其中粗砂粒扬起的高度、搬运的距离有限 ,当风力稍稍减弱 ,粗颗粒砂粒沉降 ,而粉尘继续悬浮运移。当强风途径下一个沙区时新的沙尘加入 ,沙尘暴呈“接力方式”继续向东南部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沙尘暴 干涸湖床 居延泽 阿拉善高原
下载PDF
机制砂中石粉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2
9
作者 王稷良 牛开民 +2 位作者 刘英 李北星 周明凯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CAS CSCD 2008年第S1期302-307,322,共7页
机制砂中含有石粉是机制砂与天然砂之间最显著的区别之一,而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影响也是机制砂混凝土研究的重点。文章详细的介绍了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以及耐久性能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探讨了石... 机制砂中含有石粉是机制砂与天然砂之间最显著的区别之一,而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影响也是机制砂混凝土研究的重点。文章详细的介绍了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以及耐久性能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探讨了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砂 石粉 混凝土 性能
原文传递
沙尘天气期间大气PM2.5和PM10中部分元素浓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0
10
作者 木拉提 王佳佳 +2 位作者 丽娜 童建勇 潘小川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55-758,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沙尘天气期间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其部分元素浓度的变化特征。方法于2008年4月26日—6月11日,对北京和内蒙古阿拉善盟两地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期间大气颗粒物进行采样,以重量法计算PM2.5和PM10的日均质量浓... 目的探讨沙尘天气期间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其部分元素浓度的变化特征。方法于2008年4月26日—6月11日,对北京和内蒙古阿拉善盟两地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期间大气颗粒物进行采样,以重量法计算PM2.5和PM10的日均质量浓度,并用原子吸收光谱法、X荧光分析法对其部分元素浓度进行测定。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采用富集因子分析颗粒物中金属组分的分布特征。结果沙尘天气发生时阿拉善盟大气PM2.5和PM10质量浓度出现相应的峰值,其远高于非沙尘天气PM2.5和PM10的平均值(P<0.05);北京大气PM10质量浓度在沙尘天气高于非沙尘天气(P<0.05),而PM2.5的质量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北京和阿拉善盟在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相似。阿拉善盟大气PM10中常量元素(K、Ca、Na、Mg)和污染元素(Pb、Cr、Cd、As)的浓度在沙尘天气升高(P<0.05),PM2.5中各元素浓度在沙尘天气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沙尘天气比较,沙尘天气北京大气PM10中Cd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7种元素浓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北京大气PM2.5中Pb、As、Cd、K、Na元素浓度在沙尘天气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2.5中Cr、Ca、Mg元素浓度在沙尘天气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富集因子分析法显示,两个采样点富集因子大于1小于10的元素有Na、Mg、Cr,富集因子大于10的元素有Ca、Pb、As。结论沙尘天气时大气PM2.5和PM10的浓度显著升高;同时,其中的元素浓度在沙尘天气时也有上升的趋势。研究发现,污染元素Pb、As容易在粒径较小的PM2.5中聚集,并且主要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可能与沙尘天气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沙尘 颗粒物 化学元素 富集因子
原文传递
北京春季强沙尘过程前后的激光雷达观测 被引量:29
11
作者 樊璠 陈义珍 +4 位作者 陆建刚 赵妤希 高健 柴发合 董云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55-1161,共7页
利用激光雷达、PM2.5和地面气象要素等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2012年3月30—31日的强沙尘过程前后的天气形势和PM2.5的污染特征,反演了雷达探测期间得到的消光系数,探讨了沙尘过程中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沙尘... 利用激光雷达、PM2.5和地面气象要素等综合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2012年3月30—31日的强沙尘过程前后的天气形势和PM2.5的污染特征,反演了雷达探测期间得到的消光系数,探讨了沙尘过程中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沙尘过境时,地面风速最大达到6 ms,沙尘沉降时ρ(PM2.5)增至289μgm3,相对湿度和能见度明显降低,大气低层逆温和近地面风速等气象条件对沙尘影响地面的时间和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沙尘层雷达反演的气溶胶消光系数最大为0.96 km-1,偏振比最大为0.4,近地面消光系数变化与地面ρ(PM2.5)变化规律吻合较好,其探测可以精确反映不同天气形势下气溶胶的垂直结构和时空变化信息;高空输送至北京的沙尘以粗颗粒物为主,细粒子主要来源于本地及周边地区细粒子源;西北方向的内蒙及外蒙地区沙尘输送是导致此次北京强沙尘过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激光雷达 气溶胶 消光系数 PM2 5
下载PDF
民勤大气边界层特征与沙尘天气的气候学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李岩瑛 张强 +1 位作者 薛新玲 王荣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57-764,共8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北干旱区大气混合层(ML)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沙尘气候形成的影响,利用民勤2006—2008年3—6月逐日08时和20时探空资料、降水和日最高气温,计算和分析了最大混合层厚度、逆温层特征和垂直风场及其对沙尘气候形成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北干旱区大气混合层(ML)厚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地沙尘气候形成的影响,利用民勤2006—2008年3—6月逐日08时和20时探空资料、降水和日最高气温,计算和分析了最大混合层厚度、逆温层特征和垂直风场及其对沙尘气候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民勤沙尘天气的大气边界层有显著的昼夜变化,白天厚、逆温强而多;沙尘天气的最大混合层厚度在2 600 m左右,介于无降水与有降水天气之间;扬沙主要由锋面中的冷空气引起,而沙尘暴主要由低层风场的剧烈扰动和500 m以上高层冷锋入侵引起。沙尘暴发生前近地面风场有明显的扰动,沙尘暴发生时在500 hPa以下有显著的冷空气活动,白天较强。能见度小于100 m的强沙尘暴夜间风速大,冷空气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最大混合层厚度 逆温层 垂直风场 民勤
原文传递
京津冀及周边区域PM2.5叠加沙尘重污染过程特征及预报效果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朱媛媛 高愈霄 +7 位作者 柴文轩 王帅 李亮 王威 王光 刘冰 王晓彦 李健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74-586,共13页
选取京津冀及周边区域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4日一次大范围、长时间且PM2.5叠加两次沙尘传输的复合型重度污染过程开展特征研究,分析了首要污染物PM2.5和PM10浓度的发展演变,以及污染气象影响因素;结合激光雷达地基和车载走航监测结果,以... 选取京津冀及周边区域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4日一次大范围、长时间且PM2.5叠加两次沙尘传输的复合型重度污染过程开展特征研究,分析了首要污染物PM2.5和PM10浓度的发展演变,以及污染气象影响因素;结合激光雷达地基和车载走航监测结果,以及HYSPLIT后向轨迹结果,讨论了区域污染传输的情况;并对重污染期间NAQPMS、CMAQ和CAMx这3个空气质量模式的预报效果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PM2.5叠加两次沙尘传输导致区域中南部多数城市达到重至严重污染水平,张家口、北京、石家庄、邯郸和郑州PM10小时峰值分别为1589、864、794、738和766μg·m^-3,PM2.5小时峰值浓度分别为239、319、387、321和380μg·m^-3.地面弱气压场、高湿、逆温等静稳条件和沙尘是重要的污染气象和天气因素.激光雷达地基和车载走航监测数据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间区域西南和东南方向发生了PM2.5传输;区域两次沙尘过程主要受西北路径传输影响.此外,NAQPMS、CMAQ和CAMx这3个模式均可较好地预测到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的重污染过程,但对个别城市预报略有偏差.该次重污染过程中模式对PM2.5的预报效果要好于PM10,这与气象模式预报、大气化学反应机制、污染源清单的不确定性,以及重污染应急措施导致的污染源排放的改变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NAQPMS模式 PM2.5 污染气象 沙尘 后向轨迹 激光雷达 预报评估
原文传递
中国的沙暴、尘暴及其防治 被引量:20
14
作者 申元村 杨勤业 +1 位作者 景可 许炯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0年第3期11-14,共4页
沙尘暴在进入 90年代以来有进一步加剧趋势 ,其原因在于此期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暖化态势明显 ,人类超负荷开发资源加剧 ,从而导致沙尘暴的频繁发生 ,但总体上仍属于正常的灾害现象。我国沙暴只能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区 ,尘暴则可波及半湿... 沙尘暴在进入 90年代以来有进一步加剧趋势 ,其原因在于此期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暖化态势明显 ,人类超负荷开发资源加剧 ,从而导致沙尘暴的频繁发生 ,但总体上仍属于正常的灾害现象。我国沙暴只能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区 ,尘暴则可波及半湿润与湿润区 ,由此而论 ,北京的沙尘暴属于尘暴范畴 ,北京不会形成沙漠区。防治沙尘暴必须采取水、土、植被综合防治措施 ,基本对策是 :1 .搞好流域为单元的水土资源合理利用规划 ,进行水土保持综合防治 ;2 .增加地表植被复盖 ,搞好防护林体系建设 ;3 .减轻土地利用强度 ,恢复提高土地抗蚀能力 ;4.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依法建设生态环境。建议国家设立水土保持为主要职能的生态环境建设委员会 ,统一协调布署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暴 尘暴 干旱 半干旱地区 防治措施
下载PDF
沙尘引起的毫米波衰减 被引量:20
15
作者 董庆生 赵振维 丛洪军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6年第2期29-32,共4页
沙尘粒子的吸收和散射效应能引起毫米波信号的衰减。本文根据在腾格里沙漠完成的毫米波传播实验的部分结果,较为祥细地讨论了扬沙天气中沙尘的有关物理特性及其在93GHZ频段上的沙尘衰减。
关键词 沙尘 毫米波衰减 毫米波传播
下载PDF
北京郊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起沙起尘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升堂 赵延治 +1 位作者 邹学勇 程宏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1-605,共5页
沙尘天气分沙尘暴、扬沙、浮尘三种,北京扬沙天气的沙尘源以就地起沙为主。为有效地进行北京地区的防沙治沙,在2003和2004年连续两年的春季里,对北京郊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起沙起尘的实地观测,同时对各土地类型进行了土壤采样,分... 沙尘天气分沙尘暴、扬沙、浮尘三种,北京扬沙天气的沙尘源以就地起沙为主。为有效地进行北京地区的防沙治沙,在2003和2004年连续两年的春季里,对北京郊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起沙起尘的实地观测,同时对各土地类型进行了土壤采样,分析了土壤的粒度特征。得到的初步结论为:京郊地区裸露地表的起沙风速为6 m/s左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起沙起尘特性有很大不同,在同等风速条件下,可起沙性从大到小分别为翻耕地、留茬地、经济林地、荒地、防护林地和草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起沙特性不同表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北京防沙治沙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郊区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风蚀 沙尘
下载PDF
风廓线雷达在北京地区一次强沙尘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7
作者 刘超 张碧辉 +2 位作者 花丛 张恒德 吴东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63-1669,共7页
基于北京地区逐小时风廓线雷达数据、大气成分观测数据以及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7年5月3~7日一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蒙古气旋影响,全国多地出现空气质量严重污染,其中北京PM10浓度达到严重污染级别时间超过30h.通过对... 基于北京地区逐小时风廓线雷达数据、大气成分观测数据以及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7年5月3~7日一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蒙古气旋影响,全国多地出现空气质量严重污染,其中北京PM10浓度达到严重污染级别时间超过30h.通过对边界层内水平风场、垂直速度以及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等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沙尘爆发前,边界层内出现平均风速达到14.8m/s的西北急流核,该急流核的建立有利于将高层沙尘粒子向近地面传输,而沙尘爆发阶段边界层通风量较前期增加31.6%,中低层的通风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使近地面PM_(10)浓度出现爆发性增长.此外,整个沙尘天气过程中,以弱下沉运动为主,垂直速度在1m/s以下,而沙尘天气爆发前,边界层内出现强烈垂直下沉运动,达到5.3m/s.同时,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出现1.0×10^(-16)的高值中心.二者均先于地面污染物浓度的变化,预报时间提前量为8~9h,可为今后沙尘预报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风廓线 边界层通风量 垂直速度
下载PDF
Summer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in the hinterland of Taklimakan Desert, China 被引量:18
18
作者 WANG Minzhong WEI Wenshou +3 位作者 HE Qing YANG Yuhui FAN Lei ZHANG Jiantao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6期846-860,共15页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of desert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nd its land surface proces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imulations of regional weather and climate. To investigate the atmosp...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of desert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nd its land surface proces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imulations of regional weather and climate. To investigate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and its forming mechanism of Taklimakan Desert, an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regional weather and climate simulations, we carried out a GPS radiosonde observation experiment in the hinterland of Taklimakan Desert from 25 June to 3 July, 2015. Utilizing the densely observed sounding data, we analyzed the vertical structures of daytim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and nighttime stable boundary layer in summer over this region, and also discussed the impacts of sand-dust and precipitation events on the desert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In summer,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in the hinterland of Taklimakan Desert developed profoundly and its maximum height could achieve 4,000 m; the stable boundary layer at nighttime was about 400-800-m thick and the residual mixing layer above it could achieve a thickness over 3,000 m. Sand-dust weather would damage the structures of nighttime stable boundary layer and daytim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and the dust particle swarm can weak the solar radiation absorbed by the ground surface and further restrain the strong development of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in the daytime. Severe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process can change the heat from the ground surface to the atmosphere in a very short time, and similarly can damage the structure of desert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remarkably. Moreover, the height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was very low when raining. Our study verified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with supernormal thickness exists over Taklimakan Desert in summer, which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scientific bases for the regional numerical models to better represent the desert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effects of sand-dust and precipitation GPS radiosonde observation the hinterland of Taklimakan Desert
下载PDF
大连地区一次沙尘过程的激光雷达观测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黄艇 宋煜 +1 位作者 胡文东 郭本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83-988,共6页
利用激光雷达、PM10观测、地面及探空等综合观测资料,针对大连地区2006年4月7—8日的沙尘过程,基于Fernald积分法反演了沙尘过程气溶胶消光系数,分析了沙尘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沙尘气溶胶的垂直结构,并对沙尘严重影响地面的原因进行了... 利用激光雷达、PM10观测、地面及探空等综合观测资料,针对大连地区2006年4月7—8日的沙尘过程,基于Fernald积分法反演了沙尘过程气溶胶消光系数,分析了沙尘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沙尘气溶胶的垂直结构,并对沙尘严重影响地面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激光雷达探测可以精确反映沙尘气溶胶的垂直结构和时空变化信息,并且能弥补人工气象观测的不足;此次沙尘影响高度较低,主体过境时沙尘层中心高度小于0.5km。沙尘层内消光系数最大达到0.96km-1;激光雷达反演得到的180m高度处的气溶胶消光系数与地面PM10浓度吻合较好;沙尘影响地面时,地面PM10浓度增大,相对湿度明显降低。大气低层逆温和近地面风速等气象条件对沙尘影响地面的时间和程度有很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激光雷达 气溶胶 消光系数 PM10
原文传递
风沙活动强度的常用判断指标及其应用评述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晋昌 苏志珠 胡光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88-795,共8页
风沙活动是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被吹蚀、搬运和再沉积的过程,其强度主要决定于风力和下垫面状况两个因素。对风沙活动强度的判断在防沙和治沙研究中长期应用,近年来也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经常涉及到的指标之一,尤其是对气候变化和干旱化... 风沙活动是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被吹蚀、搬运和再沉积的过程,其强度主要决定于风力和下垫面状况两个因素。对风沙活动强度的判断在防沙和治沙研究中长期应用,近年来也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经常涉及到的指标之一,尤其是对气候变化和干旱化、沙漠化等研究。列举了国内外常见的18种风沙活动强度的判断指标,对各自的原理、应用方法和适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并认为沙漠化面积和湖泊沉积记录可能并不适合作为判断指标,并且各指标之间缺乏可比性,重新建立一种可适用于不同时空尺度的判断指标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这将对反映风沙活动的演变历史、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指示中国黄土高原的形成环境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活动强度 风力 沙源 沙尘暴 沉积记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