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丁平 杨月伟 +2 位作者 李智 姜仕仁 诸葛阳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5期564-568,共5页
1995年 3至 6月 ,采用无线电遥测和样方等技术 ,对浙江省开化县水坞山区白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白颈长尾雉在针叶林内分散夜宿 ,多选择在陡坡、高乔木层盖度较大和地面较空旷地带作为其夜宿地 .夜宿树一般为夜... 1995年 3至 6月 ,采用无线电遥测和样方等技术 ,对浙江省开化县水坞山区白颈长尾雉的夜宿地选择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白颈长尾雉在针叶林内分散夜宿 ,多选择在陡坡、高乔木层盖度较大和地面较空旷地带作为其夜宿地 .夜宿树一般为夜宿地内胸径较大、相对高大和树冠盖度较高的树木 .影响白颈长尾雉夜宿地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是隐蔽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宿地 选择因素 白颈长尾维 鸟类栖息地 隐蔽条件 特征向量
下载PDF
冬季白马鸡群体夜栖地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贾非 王楠 郑光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3-158,共6页
20 0 3年 1~ 4月 ,对分布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著杰寺周围的白马鸡 (Crossoptiloncrossoptilon)群体的夜栖地特征进行了分析。随机跟踪黄昏时发现的白马鸡群体直至其上树夜栖来确定夜栖地的位置。通过系统取样的样线法调查整... 20 0 3年 1~ 4月 ,对分布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著杰寺周围的白马鸡 (Crossoptiloncrossoptilon)群体的夜栖地特征进行了分析。随机跟踪黄昏时发现的白马鸡群体直至其上树夜栖来确定夜栖地的位置。通过系统取样的样线法调查整个研究区域环境变量的特征。共获得 1 72个 2 0 0m×2 0 0m的栅格 ,栅格中有夜栖地出现的定义为活动栅格 (37个 ) ,赋值为 1 ;反之为非活动栅格 (1 35个 ) ,赋值为 0。通过逻辑斯蒂回归建立白马鸡群体夜栖地选择的预测模型。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Ln[P/(1 -P) ]=- 3 938+0 0 83×坡度 +0 0 37×乔木盖度 +0 1 1 6×乔木高度 - 0 0 0 3×草本盖度 (P为白马鸡群体夜栖地的出现概率 )。模型表明坡度、乔木盖度、乔木高度和草本盖度显著影响白马鸡群体的夜栖地选择。白马鸡群体的夜栖地选择与坡度、乔木盖度和乔木高度正相关 ,与草本盖度负相关。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鸡 群体 夜栖地 逻辑斯蒂回归 模型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春季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28-234,共7页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栖息地54个觅食地和28个休息地样方及54个对照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结果】在地形和距离因素方面,褐马鸡多偏向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较近以及隐蔽级较小的地方觅食;中午休息地多选择在半阴半阳坡、坡度较小、距离林间小路较远以及隐蔽级较大的地方。在地植被因素方面,觅食地内乔木和灌木种类要少,乔木最大高度和最大胸径较大,乔木与灌丛密度、草本高度较低以及食物丰富度较大;休息地内乔木层盖度较大,灌丛密度和高度以及草本高度较小。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觅食地选择,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29%,可以较好地将觅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对休息地选择,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2.68%,可以较好地将休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结论】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是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是休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黄龙山 褐马鸡 觅食地 休息地 逐步判别分析
下载PDF
鸟类夜栖地选择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原宝东 蒋爱伍 +1 位作者 李晓东 鲁长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145-2151,共7页
夜栖地可以为鸟类提供安全、舒适、温暖的夜间栖息场所。昼行性鸟类夜间视觉能力较差,对夜栖环境中潜在的威胁感知程度较低,导致其夜栖时常常处于被动和危险的环境中。鸟类通过选择适宜的夜栖地,进而达到充分利用夜栖地空间资源的目的... 夜栖地可以为鸟类提供安全、舒适、温暖的夜间栖息场所。昼行性鸟类夜间视觉能力较差,对夜栖环境中潜在的威胁感知程度较低,导致其夜栖时常常处于被动和危险的环境中。鸟类通过选择适宜的夜栖地,进而达到充分利用夜栖地空间资源的目的。本文从鸟类夜栖地选择的行为适应性以及保温性、食物因子和安全性(隐蔽性)等3个影响因素,对国内外鸟类夜栖地选择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夜栖地 夜栖地选择
原文传递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夜栖行为与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10
5
作者 贝永建 陈伟才 +1 位作者 李汉华 吴龙敦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43,共5页
2003年4月~2005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和样方调查,对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夜栖地进行了研究。共观察记录到10个夜栖地,黑颈长尾雉夜间主要在树上栖息,偶尔在地上栖息,在针叶林为独栖(1只/树),... 2003年4月~2005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和样方调查,对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夜栖地进行了研究。共观察记录到10个夜栖地,黑颈长尾雉夜间主要在树上栖息,偶尔在地上栖息,在针叶林为独栖(1只/树),在阔叶林独栖或者2~3只/树。黑颈长尾雉夜栖地选择受到栖树的高度、大小,灌木、乔木、草本层的盖度,水源距离及栖枝高度等因素的影响。黑颈长尾雉夜栖地的栖树具有一定的高度(雌:4.96±1.39m,雄:5.52±1.95m)和胸围大小(雌:21.4±8.29cm,雄:23.50±8.39cm);乔木层(78.00%±8.23%)和灌木层(44.50%±29.67%)盖度较大,草本层盖度较低的环境作为夜栖地;与水源具有一定的距离(348.50±308.30)m;夜栖地的坡度(44.80°±14.73°)和栖枝的高度(2.40±0.74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夜栖行为 夜栖地 再引进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贵州草海越冬黑颈鹤飞出飞回夜栖地行为节律初步观察 被引量:10
6
作者 孙喜娇 张明明 +2 位作者 Hannah Larson 胡灿实 粟海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0-190,共11页
野生动物行为节律常常是其对环境变化的一种行为适应。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越冬期会利用固定夜栖地,形成每天早晨飞出觅食,傍晚飞回夜栖的固定行为模式。为探索这一固定行为模式在越冬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瞬时扫描法... 野生动物行为节律常常是其对环境变化的一种行为适应。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越冬期会利用固定夜栖地,形成每天早晨飞出觅食,傍晚飞回夜栖的固定行为模式。为探索这一固定行为模式在越冬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瞬时扫描法对草海湿地全部7个固定夜栖地的黑颈鹤飞出和飞回夜栖地准确时间及飞出之前和飞回之后在夜栖地的行为节律进行了观察。并且保证越冬前期(11月9日至12月31日)、中期(1月1日至2月21)和后期(2月22日至3月31日)3个阶段的调查时间分别不低于15 d。结果表明,越冬不同时期黑颈鹤飞出夜栖地时间差异极显著(F=23.38,P<0.01),飞回夜栖地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3.51,P<0.05)。整个越冬期,黑颈鹤飞出夜栖地时间在中期延后,而到后期则更为提前,越冬前期、中期和后期飞出夜栖地的平均时间分别为7:34时、7:40时和7:13时;而飞回夜栖地时间逐渐延后,平均时间由前期的17:12时,至中期的17:40时和后期的18:15时。黑颈鹤飞出夜栖地之前的行为在越冬前期、中期和后期差异极显著(F=1 768.25,df=12,P<0.01),飞回夜栖地之后的行为在前期、中期和后期差异亦极显著(F=793.98,df=12,P<0.01)。越冬前期、中期和后期,黑颈鹤飞出夜栖地之前的行为与飞回夜栖地之后的行为均差异极显著(前期F=2 723.16,df=6,P<0.01;中期F=1 979.48,df=6,P<0.01;后期F=5 098.18,df=6,P<0.01)。黑颈鹤在飞出夜栖地前的80 min内,其行为以保养(34.32%)和休息(32.38%)为主;而飞回夜栖地后的90 min内,以觅食(43.04%)和休息(23.68%)为主。飞出时刻与日出时刻呈显著强相关(r=0.832,n=48,P<0.01),飞回时刻与日落时刻呈弱相关(r=0.353,n=47,P<0.01)。日出时间与黑颈鹤飞出夜栖地的时间的差值(Y1)受飞离时的空气湿度(W)影响,二者成反比,Y1=0.469﹣0.625W,P<0.05。黑颈鹤飞回夜栖地时刻与日落时刻的差值(Y2)受当天平均温度(T)的影响较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越冬期 夜栖地 行为节律 草海
原文传递
海南原鸡繁殖期夜栖地的选择 被引量:8
7
作者 袁玲 张春兰 +4 位作者 张海 符运南 张才有 林贤梅 胡慧建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2-657,共6页
原鸡Gallus gallus在繁殖期的日常活动趋向于以夜栖地为中心,因此夜栖地的研究对原鸡的繁殖和保育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2~5月在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采用野外观察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原鸡的夜栖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5个夜... 原鸡Gallus gallus在繁殖期的日常活动趋向于以夜栖地为中心,因此夜栖地的研究对原鸡的繁殖和保育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2~5月在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采用野外观察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原鸡的夜栖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5个夜栖地。结果表明:1)原鸡在繁殖期多结成2~6只(3.3±1.5,n=13)的繁殖群,在同一棵树或邻近几棵树上集群夜栖;2)落叶季雨林和灌丛草地是原鸡繁殖期夜栖的主要植被类型;3)原鸡多以小刺竹Bambusa bambos作为夜栖树,占53.3%,其次是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占20.0%;4)原鸡倾向于选择灌木生长茂密、地面草本稀疏的生境作为夜栖地,并栖息在胸径均值为8.4cm±3.5cm的乔木或灌木的枝条上,栖枝均高为4.4m±0.8m;5)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原鸡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为:栖树高、栖枝高度、栖树胸径、栖枝层盖度、草本层盖度、栖枝下方盖度和栖枝上方盖度。据此分析认为:繁殖期原鸡警惕性高,夜栖地多选择易于隐蔽和转移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鸡 繁殖期 夜栖地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蓝马鸡繁殖期的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8
8
作者 吴逸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8624-8626,共3页
[目的]研究蓝马鸡繁殖期的夜栖地特征以及影响夜栖地选择的因素。[方法]在蓝马鸡的繁殖季节,在甘肃省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选择32个蓝马鸡夜栖地样方和45个对照样方,调查并测量各个样方中的地形、植被、距离等15个参数。数据进行卡方检... [目的]研究蓝马鸡繁殖期的夜栖地特征以及影响夜栖地选择的因素。[方法]在蓝马鸡的繁殖季节,在甘肃省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选择32个蓝马鸡夜栖地样方和45个对照样方,调查并测量各个样方中的地形、植被、距离等15个参数。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以及差异显著性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影响蓝马鸡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经卡方检验,坡向和坡位对蓝马鸡夜栖地的选择影响很大;夜栖地样区的乔木胸径、高度和盖度显著高于对照样区,灌木盖度、灌木高度、草本盖度和草本高度显著低于对照样区;主成分分析表明灌木盖度、灌木高度、距小路距离、苔藓盖度和草本高度是影响蓝马鸡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结论]蓝马鸡偏向选择阳坡和高坡位,以及具有较大灌木高度和盖度的针叶林为夜栖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马鸡 夜栖地 主成分分析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河南董寨保护区再引入朱鹮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9
作者 蔡德靖 黄华 +4 位作者 黄治学 朱家贵 王科 祝文平 刘进法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9-414,共6页
2021年9—11月,对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引入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调查,共发现游荡期夜宿地17个,分布在河南罗山县12个、浉河区1个、光山县砖桥镇1个和湖北大悟县1个,11月朱鹮利用夜宿地15个。对这些夜... 2021年9—11月,对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引入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调查,共发现游荡期夜宿地17个,分布在河南罗山县12个、浉河区1个、光山县砖桥镇1个和湖北大悟县1个,11月朱鹮利用夜宿地15个。对这些夜宿地同步开展野外朱鹮种群数量调查,共统计到268只,其中84.33%的朱鹮种群分布在罗山县。最大夜宿集群数量为46只,集群超过15只的10个夜宿地停歇的朱鹮数量占总数的80.22%。结果表明,罗山县是再引入朱鹮的主要分布地,部分种群已出现向周边其他地区活动迁移和跳跃式向外扩散的现象。野外朱鹮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数量占20.52%,截至秋冬季,朱鹮幼鸟存活率为77.78%。建议加强管理保护区以外的朱鹮栖息地,尤其是再引入朱鹮的新扩散、新迁移地。同时,应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优化朱鹮联合保护措施,对研究朱鹮习性特征,促进再引入朱鹮种群的扩大和复壮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再引入种群 同步调查 夜宿地 种群扩散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08-212,共5页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特征。【方法】2006-11-2007-01,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北寺山林区,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共记录34个夜栖地和96个对照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特征。【方法】2006-11-2007-01,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北寺山林区,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共记录34个夜栖地和96个对照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理性、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与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与林缘距离、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等参数。【结果】褐马鸡冬季夜栖地多偏向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中坡位、山脊和山坡、海拔高度低、坡度大、接近林缘、人为干扰距离较近、乔木层盖度和密度较大、栖树胸径较大和草本层盖度较大的地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3.542%,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理因子、位置与植被因子、夜栖树因子和地点转换因子。【结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为地理因子(海拔、坡度、坡位和坡向)、位置与植被因子(乔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乔木密度、与林缘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夜栖树因子(栖树胸径和栖枝高度)和地点转换因子(地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黄龙山 褐马鸡 夜栖地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夜宿地选择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钊 杨爱芳 +8 位作者 谢宗平 谢以昌 谢全刚 王进 张仁功 黄庆文 文云燕 周伟 蒋志刚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4-599,共6页
为探索绿孔雀的夜宿地选择模式及其成因,笔者于2007年3~4月和10~11月,在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的分布区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绿孔雀的夜宿地生境,测定了19个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比较结果表明,夜宿地利用样方的坡度、乔... 为探索绿孔雀的夜宿地选择模式及其成因,笔者于2007年3~4月和10~11月,在云南元江上游石羊江河谷绿孔雀的分布区内,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绿孔雀的夜宿地生境,测定了19个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比较结果表明,夜宿地利用样方的坡度、乔木盖度、乔木胸径、落果密度、藤本密度与对照样方存在显著差异;夜宿地的海拔高度显著高于觅食地。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绿孔雀夜宿地和对照样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化。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绿孔雀选择坡度大、落果多、乔木的盖度和胸径大的地区作为夜宿地。隐蔽条件和食物等关键性生态因子的配置和可获得性决定了绿孔雀的夜宿地选择行为,而人为干扰压缩了其可利用的适宜生境,降低了生境的利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孔雀 夜宿地 栖息地选择 云南
下载PDF
杂色山雀产卵期回巢行为及节律研究
12
作者 张静 万冬梅 蒋一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1-156,共6页
鸟类的繁殖行为和活动对整个种群的发展至关重要,是鸟类行为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人们在研究鸟类繁殖行为时大多关注育雏期,往往忽略了产卵期。鸟类产卵是高耗能的过程,研究鸟类产卵期回巢行为及节律,有助于更全面了解鸟类的繁殖策略。本... 鸟类的繁殖行为和活动对整个种群的发展至关重要,是鸟类行为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人们在研究鸟类繁殖行为时大多关注育雏期,往往忽略了产卵期。鸟类产卵是高耗能的过程,研究鸟类产卵期回巢行为及节律,有助于更全面了解鸟类的繁殖策略。本文以杂色山雀(Sittiparus varius)为研究对象,在2019年3—7月对进入产卵期的繁殖巢箱进行监测,记录杂色山雀日回巢频率、停留时长以及衔巢材等情况。结果显示:(1)杂色山雀产卵时间为4:00—5:30,产卵期间有雌鸟夜宿巢箱现象,并观测到鸟类间“情饲”行为。(2)产卵期大多数是只有雌性回巢,雄性极少回巢,双亲回巢次数差异极显著(P=0.000,n=11)。(3)产卵期间雌性对其自身巢花费较多时间及能量投入,雌鸟在上午回巢较频繁,以补巢行为为主,雄性回巢既不补巢也不进入巢箱。(4)雌雄总回巢次数与产首枚卵日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1,n=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巢节律 补巢 夜宿 情饲
下载PDF
白冠长尾雉冬季夜栖行为与夜栖地利用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孙全辉 张正旺 +1 位作者 朱家贵 高振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8-112,共5页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是其冬季夜栖的2种主要植被类型.由于冬季落叶乔木的盖度显著降低,所以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的使用受到限制,夜栖树种类也主要限于常绿针叶树种.调查显示,冬季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一般靠近水源、远离林缘,位于山体中上部坡度较大的地方,夜栖树通常高大并且盖度良好.对夜栖地变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冬季影响白冠长尾雉夜栖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海拔、栖位下方盖度、灌木密度、坡度、栖枝高度、夜栖区乔木的密度和胸径、栖位上方盖度、坡向以及距水源的距离等.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有季节、天气和性别因素.为保护白冠长尾雉的夜栖地,保护区应重视人工针叶林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冠长尾雉 夜栖行为 夜栖地利用 无线电遥测 影响因子 植被类型 灌木密度
下载PDF
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被引量:24
14
作者 王超 刘冬平 +7 位作者 庆保平 丁海华 崔迎亚 叶元兴 路晋 闫鲁 柯立 丁长青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6-671,共6页
2012年9~10月,我们对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其游荡期夜宿地23个,其中20个有朱鹮夜宿,分布在洋县(16个)、宁陕县(3个)和城固县(1个)。对这些夜宿地进行同步调查,共统计到野生朱鹮1 090... 2012年9~10月,我们对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其游荡期夜宿地23个,其中20个有朱鹮夜宿,分布在洋县(16个)、宁陕县(3个)和城固县(1个)。对这些夜宿地进行同步调查,共统计到野生朱鹮1 090只,其中97.2%分布在洋县境内。最大的夜宿集群数量为184只,集群数量超过40只的夜宿地共11个,累计停歇的朱鹮占总数的91.7%,表明野生朱鹮在游荡期有趋于集结较大群体夜宿的习性。朱鹮野生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占19.0%,据此估算,截至秋季朱鹮幼鸟的存活率约为67.2%。加强对保护区以外,尤其是野生朱鹮新扩散地区的保护管理,将促进野生朱鹮种群的扩散,进一步增加这一濒危物种抵御风险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野生种群 同步调查 夜宿地 扩散
原文传递
云南纳帕海越冬黑颈鹤夜栖地特征 被引量:21
15
作者 贺鹏 孔德军 +3 位作者 刘强 余红忠 赵建林 杨晓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0-156,共7页
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调查。采用三角定位标图结合标志物校正法确定夜栖地方位,并进行实地校正。共记录夜栖地63个,均位于有水的斑块状沼泽中... 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纳帕海省级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调查。采用三角定位标图结合标志物校正法确定夜栖地方位,并进行实地校正。共记录夜栖地63个,均位于有水的斑块状沼泽中,基底大多有泥层,大部分(81.0%)有植被覆盖。夜栖地与人类活动区域和沼泽岸边有一定距离。与随机对照样地相比,夜栖地基底泥层较厚(Z=2.365,P=0.018),明水面比例较大(Z=3.086,P=0.002),离道路、村庄和农田较远(Z/t=2.852~2.334,P=0.008~0.020),水深在两者间有极显著差异(χ2=16.730,P=0.001)。夜栖地利用前后对比发现沼泽斑块的面积有显著差异(t=2.977,P=0.021)。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黑颈鹤夜栖地利用的因素依次为人类干扰、沼泽斑块大小和浅水环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夜栖地特征 纳帕海
下载PDF
贵州草海保护区钳嘴鹳种群动态 被引量:6
16
作者 雷宇 韦国顺 +4 位作者 刘强 刘文 李振吉 王汝斌 田昆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3-209,共7页
新分布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掌握其种群动态对于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为我国新分布种,目前已扩散至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自治区),但对其种群数量及变化规律尚缺乏了解。2... 新分布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掌握其种群动态对于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为我国新分布种,目前已扩散至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自治区),但对其种群数量及变化规律尚缺乏了解。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夜栖地直接计数法对贵州省草海自然保护区钳嘴鹳的种群数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钳嘴鹳主要在夏季出现,冬季数量较少,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P<0.001)。2)钳嘴鹳种群数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13年的度夏期(5~10月份)平均数量为200.6只(SD=94.6,n=24),最高数量为427只;2014年的度夏期平均数量增长到356.0只(SD=180.3,n=25),最高数量为602只。3)钳嘴鹳为树上夜栖物种,调查中共发现5处夜栖地,其中位于保护区东南部的簸箕湾是主要夜栖地,在2013、2014年的统计中,该地钳嘴鹳分别占总数量的56.46%和63.53%。由于钳嘴鹳的游荡性较强,建议在其主要分布区开展同步监测,从而整体掌握其种群变化和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钳嘴鹳 种群数量 夜栖地 草海保护区
原文传递
红喉雉鹑繁殖季的夜栖行为与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路 赵联军 +5 位作者 张塔星 白俊 罗春平 曹亚珍 郑勇 冉江洪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0-59,共10页
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是中国特有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其繁殖季的夜栖地选择,能丰富该物种的基础资料,理解其生存策略,为该物种的保护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和2022年的3~7月,采用跟踪观察和系统搜索法... 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是中国特有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其繁殖季的夜栖地选择,能丰富该物种的基础资料,理解其生存策略,为该物种的保护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和2022年的3~7月,采用跟踪观察和系统搜索法,对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期红喉雉鹑的夜栖行为和夜栖地选择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夜栖地样方34个。采用卡方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红喉雉鹑主要夜栖于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等针叶树,常见1只单独夜栖或2只共同夜栖,未见有集群夜栖;夜栖树通常位于上坡位,距离林缘和最近乔木较近,具有较大的胸径和郁闭度,栖枝距离地面高度6.6 m左右,栖枝长度约1.66 m;夜栖地具有较大的坡度和落叶盖度,而灌木盖度较小。安全因素(夜栖树胸径、坡度)和食物因素(落叶盖度)是红喉雉鹑选择夜栖地的最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喉雉鹑 繁殖季 夜栖地选择 雉科鸟类 濒危物种
原文传递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春季夜栖地选择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56,共5页
2006年4~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22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一个10 m×10 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貌特征、夜栖树高度和胸径、乔... 2006年4~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22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一个10 m×10 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貌特征、夜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的数量、灌木层盖度、草本盖度、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林缘距离、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等参数;通过9条样带测定54个随机样方,除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外,指标相同。结果表明,褐马鸡春季夜栖地多偏向以坡度较大、山坡和山脊、接近水源、远离林边、人为干扰距离较远、乔木盖度和密度较大、栖树胸径较大、灌木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较小为主要特征的地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2.746%,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春季夜栖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春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形和林下植被因子、气象因子、稳定性因子和水因子。影响褐马鸡夜栖地选择的关键因素是安全、舒适和栖息地转换的方便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夜栖地 主成分分析 黄龙山
下载PDF
西藏湘河水利枢纽工程对黑颈鹤夜宿地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旭航 杨乐 +4 位作者 缪宁 许高金 施家月 郭坚 王建威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45,共5页
在对黑颈鹤的夜宿地特性调查和河道水文情势模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水位、沙洲宽等一系列生境特性指标,研究了西藏湘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造成的湘河水文情势变化对黑颈鹤夜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若湘河水利枢纽工程按照近自然的流量过程下... 在对黑颈鹤的夜宿地特性调查和河道水文情势模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水位、沙洲宽等一系列生境特性指标,研究了西藏湘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造成的湘河水文情势变化对黑颈鹤夜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若湘河水利枢纽工程按照近自然的流量过程下泄,湘河河口黑颈鹤理想夜宿地的生态适宜性将不会出现显著变化,对黑颈鹤的夜宿影响不大;若下泄流量进一步减小,则可能出现夜宿地生境大幅减少的情况。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应尽可能保障枯水时段生态流量下泄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 生态流量 生态适宜性 模拟分析 湘河水利枢纽 黑颈鹤夜宿地 西藏
下载PDF
应用资源选择函数对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82-1085,共4页
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的北寺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34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各做一个10m×10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夜栖树高度和... 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腹地的北寺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34个夜宿地,以夜宿树为中心各做一个10m×10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夜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数量、灌木层盖度、草本盖度、离最近水源距离、离林间道路的距离、离最近林缘的距离、离最近居民点距离等参数;对照样方采用随机抽样法,在研究区域内设置同样数目的对照样方,测定同样指标。结果表明,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11.537+2.245×坡度+3.452×乔木盖度+2.001×乔木数量-2.903×与最近居民点的距离。根据拟合出的资源选择函数,褐马鸡冬季对夜栖地的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模型的正确预测率可达到93.8%。模型表明,冬季褐马鸡夜栖地的选择概率与坡度、乔木盖度和栖树数量呈正相关,与距居民点距离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夜栖地 资源选择函数 黄龙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