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解、认同与传承:学校仪式的文化育人路径 被引量:13
1
作者 缪学超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5-100,共6页
学校仪式是学校教育“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但已有研究鲜见对学校仪式文化育人路径的探讨。建构由文化理解到文化认同,再到文化传承的学校仪式育人路径,有利于发挥仪式文化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从而使学校仪式发挥长久的育人功... 学校仪式是学校教育“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但已有研究鲜见对学校仪式文化育人路径的探讨。建构由文化理解到文化认同,再到文化传承的学校仪式育人路径,有利于发挥仪式文化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从而使学校仪式发挥长久的育人功能。具体而言,通过展示并阐释学校仪式的典型象征符号、讲述学校仪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增进学生对仪式文化内涵的理解;通过激活文化记忆、增进文化体验、感悟文化力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仪式文化的认同;通过充分发挥学校仪式的文化传承功能、审慎选择学校仪式的文化传承内容、重视基于身体体验的文化传承过程、设计与生活相融合的文化传承形式,促进学生对仪式文化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仪式 文化育人 文化理解 文化认同 文化传承
下载PDF
近五十年清代公羊礼学研究综述
2
作者 黎雅真 《肇庆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0-83,共4页
刘逢禄是清代公羊学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亦属常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后凌曙和陈立继承以汉学治经方法诠释公羊学,进而将公羊家的经世理想与礼仪制度相结合。凌曙将公羊义例引入礼制,开启常州学派以公羊学入礼学之先声,陈立承袭凌曙... 刘逢禄是清代公羊学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亦属常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后凌曙和陈立继承以汉学治经方法诠释公羊学,进而将公羊家的经世理想与礼仪制度相结合。凌曙将公羊义例引入礼制,开启常州学派以公羊学入礼学之先声,陈立承袭凌曙公羊礼学,由汉学治经的典范下另辟蹊径,依据公羊学说建构礼学体系,会通礼制使公羊礼学的思想日益成熟,并影响晚清学者王闿运、廖平、苏舆等公羊礼学家之发展。本文将探讨近五十年来,关于清代公羊礼学之研究发展现况,内容包含专著、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达到客观的探讨清代公羊礼学之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羊学 礼制 常州学派
下载PDF
礼文化在体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杨涛 《成才之路》 2022年第27期85-88,共4页
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校武术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武术习惯和武术道德,还能提高学生对武术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文章论述武术礼文化的内涵,分析体... 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校武术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武术习惯和武术道德,还能提高学生对武术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文章论述武术礼文化的内涵,分析体校武术教学中礼文化教育的缺失及原因,对礼文化在体校武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便在体校武术教学中更好地渗透礼文化,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文化 体校 武术教学 体育教学 传统文化 教学效果
下载PDF
论唐末仗内教坊的实质及其他 被引量:12
4
作者 康瑞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4-60,共7页
文献记载中的唐末仗内教坊,即太常寺原有鼓吹署之教习机构。其职掌包括仪仗卤簿音乐和散乐。它的表演者为禁军乐人,首领受宦官节制。其所处位置前后有所变更:元和十四年(819)前在宣平坊,元和十四年几处教坊合署时,一并迁至延政坊。唐代... 文献记载中的唐末仗内教坊,即太常寺原有鼓吹署之教习机构。其职掌包括仪仗卤簿音乐和散乐。它的表演者为禁军乐人,首领受宦官节制。其所处位置前后有所变更:元和十四年(819)前在宣平坊,元和十四年几处教坊合署时,一并迁至延政坊。唐代仗内教坊的特殊地位,对宋代钧容直和东西班等禁军音乐机构的设立,施加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仗内教坊 鼓吹署 卤簿乐 教坊 宣平坊
下载PDF
庙学体制的构建、推行与唐宋地方的释奠礼仪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美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5-164,共10页
地方释奠礼仪的遵行与庙学体制直接联系在一起。唐宋时期,在释奠仪制日趋规范、完备的同时,随着庙学体制的构建和全面推行,释奠礼仪逐渐遵行于州县地方,其所代表的儒学道统、官方礼仪教化观念也开始广泛传播于基层社会民众中间。但是,... 地方释奠礼仪的遵行与庙学体制直接联系在一起。唐宋时期,在释奠仪制日趋规范、完备的同时,随着庙学体制的构建和全面推行,释奠礼仪逐渐遵行于州县地方,其所代表的儒学道统、官方礼仪教化观念也开始广泛传播于基层社会民众中间。但是,这一过程却并非没有波折、变态,其中存在着唐末学废庙存而释奠不断、北宋初徒事庙释奠而无学、及北宋中期即庙建学遵行释奠等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庙学 释奠 官学 教化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学校仪式的分析与建构 被引量:5
6
作者 郭瑞迎 刘丹 《当代教师教育》 2019年第2期73-78,共6页
在微观的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学校仪式是一种关于个体身体空间、关注焦点、生命情感体验的互动结构。但在学校教育的现实境遇中,教育者不断为仪式活动增值、赋义,实施过程中身体的离散消解了仪式互动的基础,固化的制度程式模糊了相互关... 在微观的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学校仪式是一种关于个体身体空间、关注焦点、生命情感体验的互动结构。但在学校教育的现实境遇中,教育者不断为仪式活动增值、赋义,实施过程中身体的离散消解了仪式互动的基础,固化的制度程式模糊了相互关注焦点,严格的科层结构抑制生命体验,学校仪式沦为一种形式表演。构建自主、自然、自发的学校互动仪式,需转变仪式实施理念,凸显学校仪式的育人价值;打破仪式空间阻隔,保障学校仪式的身体聚集;放活仪式制度程式,传达相互关注的焦点;优化仪式科层结构,分享共同情绪和情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 学校仪式 情感能量
原文传递
情境、情感、符号:互动仪式链理论对家校共育的启示 被引量:6
7
作者 崔亚萌 董雯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 2020年第16期232-235,共4页
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要义是参与者通过情境中的互动仪式来激发彼此的情感,形成群体共享的符号,产生群体团结和道德感。从情境、情感和符号三个维度来审视,发现家校共育面临着情境空洞虚化、情感失衡枯竭以及符号异化的困境。对此,家校... 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要义是参与者通过情境中的互动仪式来激发彼此的情感,形成群体共享的符号,产生群体团结和道德感。从情境、情感和符号三个维度来审视,发现家校共育面临着情境空洞虚化、情感失衡枯竭以及符号异化的困境。对此,家校共育要创设真实丰富的情境,激发平等充沛的情感,重塑协同育人的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 家校共育 情感能量
原文传递
中小学教育礼射活动的开展现状及建议 被引量:4
8
作者 范宿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74-78,共5页
随着中国传统射箭文化的兴起,礼射文化的独特意义,使得礼射课程逐步受到全国中小学的青睐.为了礼射文化在我国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归纳综合法等研究方法,从中小学开展礼射活动的意义、组织管理、师... 随着中国传统射箭文化的兴起,礼射文化的独特意义,使得礼射课程逐步受到全国中小学的青睐.为了礼射文化在我国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归纳综合法等研究方法,从中小学开展礼射活动的意义、组织管理、师资建设、课程设置、经费保障、场地情况、活动开展等方面,对中小学礼射课程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礼射课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要从增加经费支持、明确管理机制、丰富文化内涵、加强师资培训、编制专业教材等方面,支持中小学礼射课程建设,使学校教育成为传承礼射文化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射文化 中小学教育 礼射课程 传统礼仪 传承
下载PDF
论“释奠礼”与唐代学校教育 被引量:4
9
作者 盖金伟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13-119,共7页
一般认为,唐代是古代官学教育最为发达的时期。但从"释奠礼"的实行考察,所见似与传统观点略有相左,即唐代地方官学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很发达,州县学几同虚设,真正在盛世教育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可能是广大的私学。
关键词 释奠 唐代 学校教育
下载PDF
非遗视阈下的桂东南客家大幡醮仪——兼论民间信仰之性质及其与儒释道之结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道超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2-18,共7页
桂东南客家聚居区至今传承的大幡醮仪,发端于汉末,形成于南北朝,完善于唐,盛行于明清,古老而神秘。从"非遗"视角观察,大幡醮仪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显著的社会价值。其中尤其珍贵者,乃仪式之传承者... 桂东南客家聚居区至今传承的大幡醮仪,发端于汉末,形成于南北朝,完善于唐,盛行于明清,古老而神秘。从"非遗"视角观察,大幡醮仪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显著的社会价值。其中尤其珍贵者,乃仪式之传承者闾山教道公,蕴含着中国传统宗教儒、释、道、巫四教合一的深刻内涵,堪称研究传统宗教之活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幡醮仪 闾山教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 道公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道教正一派在敦煌地区的流传——以敦煌莫高窟所见斋醮榜文为中心
11
作者 段鹏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4,共8页
此前学术界关注不够的敦煌莫高窟清代、民国时期斋醮榜文,既是道士在莫高窟为民众建醮的文本遗存,也是研究敦煌地区道教史乃至近代中国道教史的新资料。榜文中“正乙弟子”“安西直隶州敦煌县”等系列文字,以及清代、民国时期莫高窟游... 此前学术界关注不够的敦煌莫高窟清代、民国时期斋醮榜文,既是道士在莫高窟为民众建醮的文本遗存,也是研究敦煌地区道教史乃至近代中国道教史的新资料。榜文中“正乙弟子”“安西直隶州敦煌县”等系列文字,以及清代、民国时期莫高窟游人题记中“正乙弟子”等文字均可证明,当时敦煌地区道教正一派一直在流传并有斋醮仪式等活动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道教 斋醮榜文 正一派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学校体育促进德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琪 李根 高嵘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97,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研究学校体育促进德育的价值及实践路径。互动仪式链是基于情境开展社会互动、将短暂情绪转化为情感能量、基于情感能量筑牢群体符号的过程,在该理论视角下,学校体育促进德育的价值表...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研究学校体育促进德育的价值及实践路径。互动仪式链是基于情境开展社会互动、将短暂情绪转化为情感能量、基于情感能量筑牢群体符号的过程,在该理论视角下,学校体育促进德育的价值表现为:基于教学情境实现身体与情境交互,通过构建仪式实现情感能量积聚,通过积聚情感能量筑牢群体符号。实践路径:根据体育课程改革要求,积极创设德育情境开展身体互动;构建课内外互动仪式,为德育工作开展积蓄情感能量;发挥已有体育价值符号的作用,开发传统体育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育 互动仪式链 学校体育 德育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海云 郑文佳 《现代教育论丛》 2023年第6期60-67,共8页
良好的家校共育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家庭和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家校共育必须以家校互动为基础,而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家校互动提供了全新视角。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透视家校共育的微观实践过程,发现当前家校共育的主体“脱域”,... 良好的家校共育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家庭和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家校共育必须以家校互动为基础,而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家校互动提供了全新视角。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透视家校共育的微观实践过程,发现当前家校共育的主体“脱域”,身体在场不足;家校共育关注焦点模糊,共育符号缺失;家校共育群体凝聚力不足,情感连带受阻。基于此,学校应创新共育方式,增强双方“临场”感;在“以生为本”的价值引领下创设共育符号,生成关注焦点;在凝聚团体精神的基础上促进情感共享,激发共育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共育 互动仪式链理论 家校互动
下载PDF
近代中国音乐的创造性转化--礼乐文明视野下的学堂乐歌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玲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40,190,共13页
清末民初,学堂乐歌随着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而传播,与中国社会封建体制向近代民主主义体制的转折相连,它作为一种新型音乐文化产物出现,在新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学堂中广泛传播。学堂乐歌作为近代音乐文化转型的代表,其诞生与发展是被... 清末民初,学堂乐歌随着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而传播,与中国社会封建体制向近代民主主义体制的转折相连,它作为一种新型音乐文化产物出现,在新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学堂中广泛传播。学堂乐歌作为近代音乐文化转型的代表,其诞生与发展是被儒家思想传承和影响的,学堂乐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在乐歌的歌曲内容、表达形式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实现了传统音乐的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文明 学堂乐歌 音乐文化 创造性转化
原文传递
在学术与思想之间:周作人对文化人类学的接受 被引量:2
15
作者 苏永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54,共7页
在周作人的知识结构中,文化人类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留学日本期间,周作人接触到希腊神话,又因希腊神话对文化人类学产生兴趣。作为启蒙知识分子,周作人对文化人类学的接受不仅有着学术上的诉求,而且有着更深的思想因由。就前者而言,... 在周作人的知识结构中,文化人类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留学日本期间,周作人接触到希腊神话,又因希腊神话对文化人类学产生兴趣。作为启蒙知识分子,周作人对文化人类学的接受不仅有着学术上的诉求,而且有着更深的思想因由。就前者而言,文化人类学为周作人解读童话故事、探究文学起源提供了理论资源;就后者而言,文化人类学既是周作人解剖中国社会痼疾的工具,也是解决儿童问题的主要依凭。对于周作人与文化人类学关系的梳理,可以反映出文化人类学知识在中国传播之初,如何与"五四"前后的学术、思想相勾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文化人类学 仪式学派 思想启蒙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民族精神培育与学校武术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涛 张艳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8-113,142,共7页
以互动仪式链为研究范式,以情感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武术本身所涵盖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构建起民族精神培育与学校武术教育的动力融合机制,并指明情感建立能有效传递武术彰显的中华民族精神特质,身体在场能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由认同到实践... 以互动仪式链为研究范式,以情感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武术本身所涵盖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构建起民族精神培育与学校武术教育的动力融合机制,并指明情感建立能有效传递武术彰显的中华民族精神特质,身体在场能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由认同到实践的转化,情感输出能构筑情感归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建情感共鸣、共享场域互动和共筑集体意识的互动仪式链策略指引下,能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助力。提出建立民族精神培育与学校武术教育融合的传播策略,将学校看作是互动仪式发生的重要场域,把武术教育当作产生情感互动的关键纽带,不仅是民族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形成的枢纽,更是促成民族精神培育和传播实践的重要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教育 民族精神 互动仪式链 情感 学校
下载PDF
新时代学校政治仪式立德树人的实践逻辑——以广州大学学生学年礼为例
17
作者 王翠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05-108,共4页
学校政治仪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操演可转化形而上的抽象价值观为形而下鲜活的情感体认,生成价值导向、政治动员、情感交流、文化传承、社会凝聚等功能,与立德树人构成逻辑共生的关系。本论文以广州大学学生学年礼... 学校政治仪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操演可转化形而上的抽象价值观为形而下鲜活的情感体认,生成价值导向、政治动员、情感交流、文化传承、社会凝聚等功能,与立德树人构成逻辑共生的关系。本论文以广州大学学生学年礼作为学校政治仪式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创新个案,剖析其逻辑起点及立德树人的逻辑进路,以期为探索新时代学校政治仪式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政治仪式 学年礼 立德树人 实践逻辑
下载PDF
论作为仪式的学校音乐
18
作者 潘朝阳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30-235,共6页
作为仪式的学校音乐,是指在学校仪式活动中以音乐形式出现的内容。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作为仪式的学校音乐表现出缺乏规划理念、缺乏审美情趣以及缺乏德育实效等现象,使得作为仪式的学校音乐之现状不容乐观。有鉴于此,作为仪... 作为仪式的学校音乐,是指在学校仪式活动中以音乐形式出现的内容。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作为仪式的学校音乐表现出缺乏规划理念、缺乏审美情趣以及缺乏德育实效等现象,使得作为仪式的学校音乐之现状不容乐观。有鉴于此,作为仪式的学校音乐应当注重德育实效,规范仪式音乐,强调以美育人,把作为仪式的学校音乐之功能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音乐 学校音乐 教育
下载PDF
学校德育视角下仪式感的价值意蕴及培育路径
19
作者 徐小琳 李巧 刘月 《林区教学》 2023年第3期100-103,共4页
仪式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情感体验方式,《学记》阐述了仪式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目标、内容、功能层面系统分析仪式感与学校德育的逻辑关系,以及仪式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的价值意蕴。基于此,提出学校德... 仪式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情感体验方式,《学记》阐述了仪式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目标、内容、功能层面系统分析仪式感与学校德育的逻辑关系,以及仪式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的价值意蕴。基于此,提出学校德育视角下仪式感的培育路径,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仪式认知;创设德育情境,助力情感升华;优化仪式设计,坚定意志信念;践行实践活动,增强行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感 学校德育 知情意行
下载PDF
近两千年浙东学派礼学研究史概观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继红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8-27,共10页
浙东学派,源远流长,其内涵丰富且深刻。浙东礼学,是浙东学派重要组成部分,极具梳理和研究价值。近两千年来,浙东礼学名家辈出,成果如林,至万斯大、黄以周、孙诒让终成庄严气象,与皖派礼学、吴派礼学鼎足而三,在清代共同构筑中国礼学大... 浙东学派,源远流长,其内涵丰富且深刻。浙东礼学,是浙东学派重要组成部分,极具梳理和研究价值。近两千年来,浙东礼学名家辈出,成果如林,至万斯大、黄以周、孙诒让终成庄严气象,与皖派礼学、吴派礼学鼎足而三,在清代共同构筑中国礼学大厦的神奇景观。浙东学派之经史兼治性格,与该学派历来重视礼学研究有莫大关系。晚清以降,由于黄以周对浙东礼学的传播与推衍,遂使浙东礼学保持学脉不坠,其谱系在当代仍有迹可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东学派 浙东礼学 概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