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的仪式:颜值经济下女性个护小家电产品设计的文化透视
1
作者 蔡匀 何洁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0,共6页
本文从“仪式化现象”“仪式感原理”“仪式性理念”三个层面,在文化视域下解读当前女性个护小家电产品的商品消费与造物设计所呈现出的“美的仪式”。当代女性对颜值的高度崇拜,引发了以提升颜值为目的的个护小家电产品消费行为,并在... 本文从“仪式化现象”“仪式感原理”“仪式性理念”三个层面,在文化视域下解读当前女性个护小家电产品的商品消费与造物设计所呈现出的“美的仪式”。当代女性对颜值的高度崇拜,引发了以提升颜值为目的的个护小家电产品消费行为,并在消费社会仪式属性的操控下呈现出仪式化的特点。作为被象征符号建构的仪式之物,女性个护小家电产品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文化叙事来生成仪式感。从知觉到符号的仪式感感知作为抽象意识形态具象认知的主要途径,成为女性个护小家电产品的设计原理。女性个护小家电产品的设计围绕仪式话语、仪式形式以及仪式情境三个方面,形成了以创设仪式性符号为核心的设计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仪式感 个护小家电产品 产品设计 女性设计 仪式美学
下载PDF
礼:中国美学起源时期的核心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法 《美育学刊》 2014年第2期1-5,共5页
中国美学起源于"美"字。美是在上古仪式的整体活动中产生的,因此,美的整体性体现在"禮"字上。"禮"字由四部分构成,即后起的"示"和原有的"■■"、"豆"、"豈"。... 中国美学起源于"美"字。美是在上古仪式的整体活动中产生的,因此,美的整体性体现在"禮"字上。"禮"字由四部分构成,即后起的"示"和原有的"■■"、"豆"、"豈"。这四部分正好体现了上古之礼的四大结构:"示"与仪式地点相关,"■■"与玉相关,"豆"与盛食器皿相关,"豈"与仪式中的音乐有关。这四大体系产生了上古美学的八大重要观念:象、味、玉、文、中、和、观、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起源
下载PDF
群体记忆、审美仪式与治理性——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新馆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周海玲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252-264,共13页
作为战争记忆的物化遗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以迥异的方式展示战争的文化记忆,在传统急剧消解的今日反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参与到当下的文化生活中。在面临日益私人化、个人化情感危机、价值虚无和政治... 作为战争记忆的物化遗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以迥异的方式展示战争的文化记忆,在传统急剧消解的今日反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参与到当下的文化生活中。在面临日益私人化、个人化情感危机、价值虚无和政治冷漠的今日,这种集体性的文化体验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民众在参观纪念馆这种审美"仪式"过程中,群体记忆被唤醒,纪念馆的空间美学意义被解读,爱国主义和政治认同、身份认知、历史阐释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被创造,国民作为文化和审美意义上的主体被塑造,实现审美教育和政治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纪念馆 群体记忆 审美仪式 治理性 空间美学
原文传递
民族文化仪式中的美学问题研究——以道教斋醮科仪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刚祥云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132-138,共7页
“仪式”在民族文化生成谱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样它也是一道重要的美学命题。以道教斋醮科仪为例:其一,在形式上,具有“演剧”性质(即“人演神的剧”),满足了美学作为感性学的学科界定以及能从仪式中获得优美(或崇高)的情感体验;其... “仪式”在民族文化生成谱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样它也是一道重要的美学命题。以道教斋醮科仪为例:其一,在形式上,具有“演剧”性质(即“人演神的剧”),满足了美学作为感性学的学科界定以及能从仪式中获得优美(或崇高)的情感体验;其二,内容上,它融合诗文、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达至娱神消灾的伦理目的,拓展了美学研究内涵;其三,观念上,斋醮仪式进行过程中,所涉服饰法器、道场布景、符篆隐语,皆有象征寓意,合构诠释了“得道成仙”“济度重生”的哲学观念,于日常生活之外重构了一种独特人文时空和精神场域。将“仪式”作为“典礼艺术”而重新纳入美学研究范围,有助于拓展美学边界,激活传统资源,重建“仪式美学”新理论,形成美学研究的新增点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美学 斋醮科仪 典礼艺术
下载PDF
民俗文化视角下的鲁西南仪式美学研究——以曹县地区戏曲纸扎和丧葬民俗文化场景的互动为例
5
作者 谢良铨 刘国平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35-142,共8页
仪式,作为一道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乡土民俗文化中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戏曲纸扎和丧仪的互动现象为例,从曹县地区戏曲纸扎与丧葬仪式互动关系的生成、演化及其基本内涵展开,在剖析当地文化生态环境、纸扎艺术形态特色、宗族与丧葬文化... 仪式,作为一道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乡土民俗文化中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戏曲纸扎和丧仪的互动现象为例,从曹县地区戏曲纸扎与丧葬仪式互动关系的生成、演化及其基本内涵展开,在剖析当地文化生态环境、纸扎艺术形态特色、宗族与丧葬文化关联性的同时,利用美学、符号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特色丧葬活动背后的仪式美学价值,有利于将戏曲纸扎所参与的整个丧葬仪式整体纳入美学研究范畴,拓展美学研究边界。通过考辩该地丧葬仪式文化生成语境,对“仪式美学”理论范畴进行再次审视,能为民俗文化美学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式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 仪式美学 戏曲纸扎 丧葬活动
下载PDF
攻击性审美——足球对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消解
6
作者 路云亭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6-42,共7页
攻击性行为是人和诸多猎食类动物的共同本能,它也构建出人性的原点。作为一种狩猎遗产的戏仿性文化,足球很好地保留了这样的元素,也因此而具备了特别的审美格调。足球自身的粗粝性源于人类不断地回归到史前思维模块的能量,它揭示出人类... 攻击性行为是人和诸多猎食类动物的共同本能,它也构建出人性的原点。作为一种狩猎遗产的戏仿性文化,足球很好地保留了这样的元素,也因此而具备了特别的审美格调。足球自身的粗粝性源于人类不断地回归到史前思维模块的能量,它揭示出人类自身所具备的一种化繁为简、化零为整、化多样为唯一的特殊动机。足球中的攻击性不仅是足球技战术的原始生发点,还是一种维持特定社群之间竞争关系的身体与心理基石。足球的攻击性带有仪式感,而排除掉了极限攻击的元素。恰是这种强大而持久的仪式化的攻击性元素,为足球竞技注入了强大活力,也保证了足球在更长的时间内不至于退出竞技体育的浩大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球 戏仿狩猎 攻击仪式 竞技美学
下载PDF
宗教美学视野中的行炉研究
7
作者 李兴华 孙洁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5-110,共6页
行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香礼佛的法器,其可以用于行香礼佛、颐养性情、启迪智慧,它是一种礼的表现,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行炉得到普及,并逐渐成为行香礼佛的必备礼器,以此来表达行香者内心的崇拜和尊敬之... 行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香礼佛的法器,其可以用于行香礼佛、颐养性情、启迪智慧,它是一种礼的表现,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行炉得到普及,并逐渐成为行香礼佛的必备礼器,以此来表达行香者内心的崇拜和尊敬之意。另一方面,行炉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佛教对于行炉的器型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行炉是人与佛在精神层面沟通、交流的一个物质载体,佛教的宗教信仰渗入器物的创作之中。由此可以看出,行炉的演变不仅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对于行炉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宗教美学视野来研究行炉的功能、造型、釉色、审美变化,并追溯行炉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炉 宗教美学 佛教 行香礼佛
下载PDF
壮族歌圩:审美与仪式的复合体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英辰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3-16,21,共5页
壮族民歌充斥着壮族人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壮族民歌曲目繁多,许多经典之作更是口耳相传历经百年而不缀。这一方面是壮族人喜歌爱唱的民族特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与壮族歌圩这一特定的传统习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壮族歌圩是一... 壮族民歌充斥着壮族人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壮族民歌曲目繁多,许多经典之作更是口耳相传历经百年而不缀。这一方面是壮族人喜歌爱唱的民族特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与壮族歌圩这一特定的传统习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壮族歌圩是一个审美与仪式的复合体,作为审美活动的壮族歌圩让人们在欣赏那清透美妙的歌声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作为仪式活动的壮族歌圩让人们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圣化与神秘感。壮族歌圩具有审美与仪式的双重属性,审美与仪式在此活动中相互结合在一起,互为特性,因此深入研究壮族歌圩的审美仪式化与仪式审美化对于正确解读壮族歌圩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歌圩 审美仪式化 仪式审美化
下载PDF
先秦“乐”文化之审美意蕴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欣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70,共11页
中国美学"乐"审美观念作为"礼乐"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源于先秦时代的生活实践,并逐渐演化成为与"礼"相并行的"乐"文化。先秦时代"乐"的传播过程由"物"—"声"... 中国美学"乐"审美观念作为"礼乐"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源于先秦时代的生活实践,并逐渐演化成为与"礼"相并行的"乐"文化。先秦时代"乐"的传播过程由"物"—"声"—"音"—"乐"—新"乐"组成,融合了新"音"、新"乐"的创造内容。"诗"—"歌"—"舞"是"乐"的基本内容,是"德"的体现,"德"是"乐"的精神内核;胸中之"志"、内在之"德"则通过乐器传达出来,"乐"是由内而外的生发,"乐"是"德"的外部形式。"乐"—"情"—"同","乐"—"同"—"亲",形成了"乐"与"礼"相对应的观念体系,"乐"从而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学理意义的基础性审美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饮食文化 “乐” “礼乐” 审美
原文传递
血亲情理:中国礼乐美学的文化基因
10
作者 王彦章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9年第2期413-426,633-634,共16页
自周公"制礼作乐"以来,儒家血亲情理观念主导了传统社会的演变。它一方面将无血缘关系的君臣之间的等级秩序楔入父子血缘亲情之中,另一方面又把父子之间的血缘亲情比兴到无血缘情感的君臣关系之中,从而凭借血缘亲情的凝聚力... 自周公"制礼作乐"以来,儒家血亲情理观念主导了传统社会的演变。它一方面将无血缘关系的君臣之间的等级秩序楔入父子血缘亲情之中,另一方面又把父子之间的血缘亲情比兴到无血缘情感的君臣关系之中,从而凭借血缘亲情的凝聚力维系着国家的等级制度,使其成为一种超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血亲情理通过从心理层面的情欲结构到制度层面礼乐仪式的转化,形塑了国人的礼仪制度,建构了礼乐美学,因而是礼乐美学的逻辑起点和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亲情理 等级制度 逻辑起点 文化基因 情理结构 礼乐美学
原文传递
透析《人人都爱雷蒙德》中美国中产群体文化身份的操演性
11
作者 何静静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80-86,共7页
以美国情景喜剧《人人都爱雷蒙德》剧情及台词作为研究文本,深层剖析美国中产阶层群体文化身份与其群体文化习性及文化心理的操演互动过程。在该剧如婚礼、葬礼、节日等有关中产阶层生命重要节点意义的仪式操演中,雷蒙德及家庭成员的言... 以美国情景喜剧《人人都爱雷蒙德》剧情及台词作为研究文本,深层剖析美国中产阶层群体文化身份与其群体文化习性及文化心理的操演互动过程。在该剧如婚礼、葬礼、节日等有关中产阶层生命重要节点意义的仪式操演中,雷蒙德及家庭成员的言语行为范式呈现流程化及诙谐幽默等特征;其消费行为透射出新老中产阶级群体相互冲突的消费观念;其日常文化审美活动亦显现出中产阶级群体内部的精英审美与大众审美共存的审美观念。剧中人物的一系列言语行为、消费行为、审美活动均呈现出仪式化、重复性、秩序化及符号化特征,传承和强化了中产群体有关家庭观念的集体意识,折射出美国中产阶级群体内部多元化的消费观及文化审美习性。此外,剧中人物为宠物安排的戏谑型葬礼仪式以隐喻、委婉语、拟人、戏仿等修辞言语范式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局限,彰显了美国中产阶级敬畏生命、爱护动物的群体生态主义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文化习性 仪式操演 言语行为 消费观 日常审美
下载PDF
礼乐文化与中国电影美学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镇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25,共9页
"礼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和思想资源。中国电影美学虽借鉴了大量外来文化的因素,但其本体精神是在"礼乐"文化浸润下苏醒和生长出来的。本文以礼乐文化为依托,参考中国电影美学的研究成果,从中国社会变迁与电影... "礼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和思想资源。中国电影美学虽借鉴了大量外来文化的因素,但其本体精神是在"礼乐"文化浸润下苏醒和生长出来的。本文以礼乐文化为依托,参考中国电影美学的研究成果,从中国社会变迁与电影发展历史、电影本体及语言、电影美学倾向等方面论述礼乐文化在中国电影研究中的核心价值。礼乐文化作为东方古老文明的核心思想,在面对电影这种现代媒介时,形成了独特的适应、利用和改造模式,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复制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中国电影美学 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电影本体
原文传递
论隋唐明堂建筑形制论争中的礼乐美学观念
13
作者 李忠超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9-48,共10页
圆丘祭天、宗庙祭祖分别象征了继承天命的天道秩序和世俗王权的人间秩序。明堂既是祭天之所,又是布政之宫,其建制、礼仪素无定制,历代皇帝、儒生亦皆因时制礼,遂致争议不断。隋唐之初,明堂礼尚且能遵循古制,至武后擅权之时新创圣礼则实... 圆丘祭天、宗庙祭祖分别象征了继承天命的天道秩序和世俗王权的人间秩序。明堂既是祭天之所,又是布政之宫,其建制、礼仪素无定制,历代皇帝、儒生亦皆因时制礼,遂致争议不断。隋唐之初,明堂礼尚且能遵循古制,至武后擅权之时新创圣礼则实现了天地合祭。从牛弘、宇文恺、魏徵、颜师古等人明堂方案上看,隋唐明堂建筑形制、明堂礼典施行的论争本质是权力之争。从礼仪空间上看,隋唐明堂祭天礼秉承天上秩序象征“天子”统治的合法性,宣读时令、举行朝贺又象征了人间秩序“皇帝”权力的正统性。武则天明堂沿袭魏徵、颜师古“义以随时”“自我而作”“圣情创造”的礼乐美学思想在形制、礼典上有所创新。武氏明堂的完成把儒家礼乐美学对明堂的想像付诸实践,终结了隋唐儒生明堂建制的论争。这一过程表明专制社会国家礼乐体系服务于皇权,国家礼制建筑、仪式空间体系的最终完成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识。这也是隋唐礼制建筑与礼仪空间所表达的主要美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 礼制建筑 礼仪空间 礼乐美学 明堂
下载PDF
朱子礼学诠释学美学体系论
14
作者 邹其昌 《美育学刊》 2019年第1期80-89,共10页
从"全美学"的视角展开探讨,可以完整地把握包括朱子礼学诠释学美学在内的中国礼学美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价值和基本意蕴。因此,总体考察朱子礼学诠释学美学体系结构,对其进行分疏与内在结构阐释,进而对其内含的生... 从"全美学"的视角展开探讨,可以完整地把握包括朱子礼学诠释学美学在内的中国礼学美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价值和基本意蕴。因此,总体考察朱子礼学诠释学美学体系结构,对其进行分疏与内在结构阐释,进而对其内含的生活意蕴深入考察,可以较为充分地展示朱子礼学诠释学美学的时代气息和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礼学诠释学美学 全美学 礼缘人情 时为大
下载PDF
重识刁雍《兴礼乐表》的美学史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席格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78-82,共5页
刁雍的《兴礼乐表》,是北朝为数不多的审美政治文献。而由于启蒙史观"进步"观念的影响,不仅在中国美学理论史的研究书写中,而且包括中国音乐美学史、文论史、文学史在内,对强调传承儒家礼乐思想、维护礼乐政治传统的《兴礼乐... 刁雍的《兴礼乐表》,是北朝为数不多的审美政治文献。而由于启蒙史观"进步"观念的影响,不仅在中国美学理论史的研究书写中,而且包括中国音乐美学史、文论史、文学史在内,对强调传承儒家礼乐思想、维护礼乐政治传统的《兴礼乐表》,或是完全忽视或是评价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兴礼乐表》本身不具有美学史价值,其价值只是需要在新视角下才能呈现而已。如果向北朝历史还原,那么在民族与文化大冲突大融合的背景下,便可见出《兴礼乐表》强调加强礼乐建设,既有助推动北魏审美政治的建构,又因内在强调复古而有助维系华夏文明在北朝时空中的连续性、稳定性,并蕴含着南北审美合流的内在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刁雍 《兴礼乐表》 北朝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