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险放大、集体行动和政策博弈——环境类群体事件暴力抗争的演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90
1
作者 汪伟全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7-136,159,共10页
近年来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暴力性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危害公共安全,还凸现社会治理危机。本文在社会与政府间关系的框架下,以环境类群体性事件的暴力抗争为切入点,立足于此类社会冲突的产生和演变来展开研究。在阐述环境风险型群... 近年来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暴力性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危害公共安全,还凸现社会治理危机。本文在社会与政府间关系的框架下,以环境类群体性事件的暴力抗争为切入点,立足于此类社会冲突的产生和演变来展开研究。在阐述环境风险型群体事件和污染型群体事件的暴力抗争内涵之基础上,指出群体风险放大是环境类群体事件暴力抗争的逻辑起点,而暴力抗争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不满情绪的形成、持续发酵、焦点事件和冲突与对抗等四个阶段。民众与政府之间通过政策博弈,最终使社会冲突得以解决。论文得出三点启示:塑造风险沟通的新型合作关系,有利于避免环境风险的过度放大;对于社会冲突的管制,必须从压制式管理向回应型治理模式转变;建构相互信任的风险文化,有助于破解环境类项目的发展困局。这些结论为化解矛盾、避免更大规模的社会冲突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放大 集体行动 政策博弈 群体事件
原文传递
中国金融体系放大了实体经济风险吗 被引量:38
2
作者 贾妍妍 方意 荆中博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1-128,共18页
金融体系平稳运行可以通过吸收风险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体系发生风险则会通过溢出而拖累经济发展。基于此,本文利用二级行业指数构建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风险溢出网络,从行业视角出发探讨金融体系在中国经济金融系统中的风险吸收... 金融体系平稳运行可以通过吸收风险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体系发生风险则会通过溢出而拖累经济发展。基于此,本文利用二级行业指数构建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风险溢出网络,从行业视角出发探讨金融体系在中国经济金融系统中的风险吸收和放大作用,研究结果如下。第一,整体来看,中国经济金融系统中的风险源头在于实体经济。金融体系在中国经济金融系统中具有风险吸收的作用,体现了金融体系的专业风险管理功能。金融体系风险吸收作用与实体经济风险实体经济风险是指实体经济内部各子行业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金融体系风险具有类似的概念。呈正相关关系,与金融体系风险呈负相关关系。此外,金融体系风险大于(小于)实体经济风险的程度越高,金融体系的风险放大(吸收)作用越强。第二,从金融子行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视角来看,银行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最密切、风险吸收能力最差。第三,从金融体系内部的关联来看,金融体系内部网络关联存在非对称性,多元金融业对银行业和保险业有更强的风险溢出效应,保险业对银行业有较强的风险溢出效应。这些结果本质上与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金融体系内部的关联以及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 风险吸收 风险放大
原文传递
疫苗事件中风险放大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及其交互作用 被引量:35
3
作者 刘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0-131,共12页
现代风险研究表明,主观感知的风险和客观存在的风险很不一致,风险常常被放大或者缩小,但造成这种差异的内在机理仍不清晰。本研究以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为例,在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下,利用社交网络的大数据再现了疫苗事件从持续发酵到舆情... 现代风险研究表明,主观感知的风险和客观存在的风险很不一致,风险常常被放大或者缩小,但造成这种差异的内在机理仍不清晰。本研究以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为例,在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下,利用社交网络的大数据再现了疫苗事件从持续发酵到舆情爆发的全过程,分析了风险放大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心理机制包括情感启发式、锚定效应和选择性关注,放大了个体风险感知,社会机制则是通过自媒体信息加工、情绪传染和社会争议等过程放大了社会整体对问题疫苗风险的感知。疫苗事件中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的交互作用为舆情演化提供了强大驱动力。分析表明,自媒体环境中公众和社会的风险感知极易出现偏差,且较难形成自我纠偏机制,规范自媒体信息加工行为、监测和引导公众情绪是危机中风险沟通的关键,而现实中快速有效地处置风险事件是阻断风险持续扩大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事件 风险放大 心理机制 社会机制 风险沟通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背景下全球价值链的风险及其放大:表征透视、机理建构与防控调适 被引量:15
4
作者 宋宪萍 曹宇驰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8-86,共9页
数字经济发展正改变着工业经济时代下的社会生产方式,商品形式、劳动形态以及财富分配都随之发生重大调整,全球价值链面临着内生性风险和外生性风险对链条持续性的双重夹击,风险的社会放大成为后疫情时代全球价值链数字化重构的重要表... 数字经济发展正改变着工业经济时代下的社会生产方式,商品形式、劳动形态以及财富分配都随之发生重大调整,全球价值链面临着内生性风险和外生性风险对链条持续性的双重夹击,风险的社会放大成为后疫情时代全球价值链数字化重构的重要表征。在资本逻辑的统摄下,资本对高利润量的追求与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之间的内在张力,使风险不断生成。全球价值链是资本积累方式演化的结果,在对时间的无限压缩、空间的不断扩张以及劳动过程的深刻变化中,风险不断放大。尤其在全球价值链的数字资本推进中,随着资本集中速率不断加快、“中心—外围”国际分工体系被强化为“中心—散点”结构、劳动力“弹性化”与“去边界化”不断增强,资本逻辑主导的风险自我发展运动过程和再生产结构不断彰显和放大。面对数字经济背景下全球价值链的风险放大,要从国家统摄、产业强基、企业赋能三个层面构建多主体风险防控体系以及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数字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全球价值链 风险放大 时空境域 劳动过程
原文传递
社交媒体的风险放大、风险沟通与风险治理 被引量:10
5
作者 马超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6-70,共5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已经进入乌尔里希·贝克所提到的"风险社会"。一方面,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新媒体为风险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盛行的环境下,信息发布的主体、信息数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已经进入乌尔里希·贝克所提到的"风险社会"。一方面,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新媒体为风险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盛行的环境下,信息发布的主体、信息数量、信息的敏感性和信息发布的时间都有可能放大风险。此外,社交媒体上关于风险事件的争鸣也会放大风险,而风险的化解则依赖于社交媒体的风险沟通和风险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风险放大 风险沟通 风险治理
下载PDF
后真相时代校园危机管理如何实现“抽薪止沸”? 被引量:9
6
作者 张桂蓉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7-84,106,共9页
校园安全事件是"高愤怒+高敏感"性事件,在后真相时代极易引发"群体极化现象",导致事件"由小到大,由大到炸"的恶性后果。本文认为,危机信息治理是校园危机管理的关键。据此,本文提出基于社会风险放大理论... 校园安全事件是"高愤怒+高敏感"性事件,在后真相时代极易引发"群体极化现象",导致事件"由小到大,由大到炸"的恶性后果。本文认为,危机信息治理是校园危机管理的关键。据此,本文提出基于社会风险放大理论,并与校园安全事件周期、校园危机管理周期、信息治理周期一一对应的校园危机信息治理模型,进而以一起食品安全事件为典型案例展开实证分析,提出后真相时代以危机信息治理为核心的校园危机管理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安全 后真相 校园危机管理 风险放大 危机信息治理
原文传递
学术期刊的新媒体传播风险及其规避对策 被引量:6
7
作者 邹霞 张小强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42-1047,共6页
【目的】探讨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风险的规避对策,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的效果。【方法】归纳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形成和放大的风险类型,分析其具体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结果】学术期刊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面... 【目的】探讨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风险的规避对策,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的效果。【方法】归纳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形成和放大的风险类型,分析其具体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结果】学术期刊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面临着意识形态风险、著作权风险、学术伦理风险与表达风险。这四类风险实际上是期刊在意识、规制、人员、流程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被新媒体传播放大的结果。【结论】学术期刊要想规避新媒体传播风险,不仅要强化风险意识、完善规制、自查过刊、从严把关,做好源头风险排查;还要善于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平台、资源和用户等优势,创新各类风险的监管方式,防范和应对风险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新媒体 风险放大 意识形态风险 著作权风险 学术伦理风险 表达风险
原文传递
网络舆情事件信息风险放大的心理抑制策略 被引量:7
8
作者 伍麟 杨宇琦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8-115,共8页
现代社会的风险管理过程需要日臻成熟与理性,从而推进社会治理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网络媒体是专业系统同公众心理体验之间沟通和对话的中介,也经常成为传播风险信息的平台。网络舆情事件往往能够使个体层面上的风险感受汇聚为社会意义上... 现代社会的风险管理过程需要日臻成熟与理性,从而推进社会治理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网络媒体是专业系统同公众心理体验之间沟通和对话的中介,也经常成为传播风险信息的平台。网络舆情事件往往能够使个体层面上的风险感受汇聚为社会意义上的"风险"氛围,影响社会整体层面的风险认知和行为。风险放大的心理抑制策略应当立足从风险信号的衰减现象到风险行为的社会缩小整个过程,具体围绕信息的理性期待、深度的持续信息、信息的责任担当等核心方面展开,并探索理解目标受众的过度行为原因以及掌握目标受众的"淡化"行为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情事件 信息沟通 风险放大 心理抑制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是如何被放大的?——基于“速生鸡”事件的扎根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群祥 王成军 邹琳 《宏观质量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69-79,共11页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渗透为风险放大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互联网参与传播作用下,突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风险是如何被放大的?此问题已成为学界和实践关注的焦点。论文以“速生鸡”事件为例,通过对获取的43家媒体原始资料进行扎根编码分析...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渗透为风险放大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互联网参与传播作用下,突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风险是如何被放大的?此问题已成为学界和实践关注的焦点。论文以“速生鸡”事件为例,通过对获取的43家媒体原始资料进行扎根编码分析,识别出信息机制、心理机制与次级影响三个主范畴,在此基础上基于微观整合视角构建了风险放大概念模型,细化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的过程与机制,揭示了信号源、信息机制与心理机制及其循环反馈在风险放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论文从微观层面拓展并充实了SARF研究框架,补充了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风险放大研究的不足,为监管部门进行网络风险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生鸡”事件 农产品质量安全 风险放大 扎根理论
下载PDF
风险信号视野下媒体的放大效应及其规避——对“澎湃新闻”山东非法疫苗报道的信号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邹霞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8-113,共6页
[目的/意义]在信息易于量化而质变的新媒体环境中,媒体的信息量与信息内容成了风险放大的关键变量。分析媒体的信号释放及其放大效应,能为媒体规避风险放大提供新的视角。[方法/过程]采用信号分析法分析"澎湃新闻"山东非法疫... [目的/意义]在信息易于量化而质变的新媒体环境中,媒体的信息量与信息内容成了风险放大的关键变量。分析媒体的信号释放及其放大效应,能为媒体规避风险放大提供新的视角。[方法/过程]采用信号分析法分析"澎湃新闻"山东非法疫苗报道,基于"量"与"内容"两个维度,分别研究信号量和信号流、信号类型的风险放大效应。[结果/结论]风险信号视野下,媒体释放出的风险信号弥漫而形成了其关于某一风险的"信息气候",并通过"锚定""浸润"和"修正"公众的风险感知而调节着风险放大的程度。为规避新媒体环境中的风险放大效应,媒体应避免报道初期的"信息飓风",及时清除报道过程中的"信息旋涡"和"信息霾",并通过多元信号的审慎、均衡释放,营造出透明、温和与包容的"信息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媒体 媒体风险 风险信号 风险放大 信息气候 疫苗事件
下载PDF
信息通信技术普及中的民生风险感知转变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乐 李森林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6-285,368,共11页
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产生了复杂的社会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多个维度构建民生风险感知指标,采用多元回归、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探究了公众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与民生风险感知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信息通信... 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产生了复杂的社会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多个维度构建民生风险感知指标,采用多元回归、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探究了公众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与民生风险感知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对公众民生风险感知的转变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使用行为显著增强了个体的民生风险感知水平。第二,互联网对民生风险感知的强化效应在不同群体间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其强化效应在中高收入和中老年群体以及城镇地区更加明显。第三,在环境保护、医疗、教育和贫富差距等领域的民生风险感知转变过程中,互联网发挥的强化效应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通信技术 民生风险感知 互联网使用 风险放大
原文传递
城市更新风险的形成与治理——基于风险社会学视角
12
作者 刘泓显 唐燕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46,共11页
城市更新作为存量发展时代的核心行动面临着复杂多元的风险障碍,亟需探索多主体、系统化的风险治理体系。本文从风险社会学和城乡规划学的交叉视角出发,基于现有理论与实践构建起城市更新风险形成与风险治理的分析框架,在理解风险来源... 城市更新作为存量发展时代的核心行动面临着复杂多元的风险障碍,亟需探索多主体、系统化的风险治理体系。本文从风险社会学和城乡规划学的交叉视角出发,基于现有理论与实践构建起城市更新风险形成与风险治理的分析框架,在理解风险来源、演化与放大过程的基础上,推进包含风险评估、决策和监管的风险行动并提供多模式策略工具箱。研究以恩宁路改造为案例,应用理论框架分析其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风险产生与治理情形,并提出对未来风险知识生产与风险文化培育发展趋势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风险治理 风险放大 风险沟通 恩宁路改造
下载PDF
公共卫生事件中谣言的风险议题建构、风险放大及其治理——基于对新冠疫情早期网络谣言的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葛明驷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4-58,118,共16页
谣言作为一种风险表征,是公共事件中社会群体阐释和价值认知的结果,探寻其叙事特征和规律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内容特征、风险议题建构以及风险放大机制等维度对新冠疫情早期1526条网络谣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疫情谣言内... 谣言作为一种风险表征,是公共事件中社会群体阐释和价值认知的结果,探寻其叙事特征和规律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内容特征、风险议题建构以及风险放大机制等维度对新冠疫情早期1526条网络谣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疫情谣言内容具有多模态、模糊性和警示性等特征;议题选择的接近性和实用性、叙事策略的本地化以及叙事框架的多样化(恐吓、曲解和锚定),是其建构风险议题的基本策略;召唤式文本的高情感唤起度、恐慌叙事的支配性表征以及传播中负反馈的缺失是其风险放大的内在机制。对其治理要依循媒介化治理原则,组织政府、媒体、平台以及公众等多元主体进行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谣言 风险议题建构 风险放大 治理
原文传递
虚假平衡与风险的社会放大:来自弗格森事件的启示 被引量:4
14
作者 全燕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6-154,共9页
以客观中立为目标的平衡报道中,虚假平衡是削弱平衡价值的主因,并与媒体的风险放大有必然联系。在对重大风险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对平衡原则的把握关系到沟通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努力是否合法有效。研究将虚假平衡从传统的科学传播领域转入... 以客观中立为目标的平衡报道中,虚假平衡是削弱平衡价值的主因,并与媒体的风险放大有必然联系。在对重大风险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对平衡原则的把握关系到沟通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努力是否合法有效。研究将虚假平衡从传统的科学传播领域转入风险传播领域,以《时代》周刊的弗格森报道为切入点进行观察。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详细剖析《时代》相关报道,发现在涉及各种争议和冲突的平衡报道中存在虚假平衡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种族问题扩大化。研究认为新闻中的平衡法则应致力于对平衡所需证据的权衡,避免以平衡取代对信息信度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报道 虚假平衡 风险放大 弗格森事件
下载PDF
重大疫情中主流新媒体风险传播表征与风险放大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明德 乔婷 《新媒体与社会》 2020年第2期103-120,共18页
重大疫情报道中,新媒体平台成为主流媒体风险放大的新场域。主流新媒体在整合风险意见、监督风险决策、助力社会治理等方面积极作为;但风险议题偏离、风险定义缺位、风险信息相左、舆论引导偏差、风险预警失语、风险阐释不足等问题也值... 重大疫情报道中,新媒体平台成为主流媒体风险放大的新场域。主流新媒体在整合风险意见、监督风险决策、助力社会治理等方面积极作为;但风险议题偏离、风险定义缺位、风险信息相左、舆论引导偏差、风险预警失语、风险阐释不足等问题也值得关注。相悖的媒体风险角色、高度的风险关注、扩散的风险涟漪、紧张的风险认知、激烈的主体博弈等构成了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的风险放大机制。对此总结风险应对经验:加强沟通对话,发掘网络效能;完善纠错机制,保持报道平衡;建立评估制度,健全传播政策;加强追究惩戒,提升失范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疫情 主流新媒体 风险传播 风险放大
下载PDF
网民结构与网络舆论的成因、议题与实质探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焦德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0-145,共6页
通过现实人口与网民结构进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对比,考察了网络舆论生成的因素。文章认为,网络舆论的议题集中在政治化、公益化、底层化、道德化等几个方面,同时具有明显的愤怒、戏谑、怨恨、悲情等情绪指向。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网络舆... 通过现实人口与网民结构进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对比,考察了网络舆论生成的因素。文章认为,网络舆论的议题集中在政治化、公益化、底层化、道德化等几个方面,同时具有明显的愤怒、戏谑、怨恨、悲情等情绪指向。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社会风险,是当前话语格局重建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民结构 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议题 网络情绪 风险放大
下载PDF
地方政府重大风险治理中风险放大的行为产生逻辑——基于疫情防控“风险空间放大”的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光涵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6-75,共10页
地方政府在重大风险治理中产生了风险放大的治理行为。对风险空间评估的放大是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层层加码”的现实表征。基于4个省级疫情风险防控政策中对外在风险空间的界定可以发现,风险空间界定表现出一定的地方自由裁量:地方... 地方政府在重大风险治理中产生了风险放大的治理行为。对风险空间评估的放大是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层层加码”的现实表征。基于4个省级疫情风险防控政策中对外在风险空间的界定可以发现,风险空间界定表现出一定的地方自由裁量:地方政府对外在风险空间的界定与行政区划基本重叠,地方政府的疫情风险治理存在着“风险空间放大”的层层加码行为。地方政府基于重大风险淡化行政边界的跨域属性,在科层逻辑下形成对重大风险治理属地管理的权责,加之纵向干预政策的功能错配、不充分嵌入下的技术依赖及社会风险放大的舆情倒逼,进而生成“风险空间放大”的风险放大治理行为。因此,要优化地方政府风险治理行为,避免地方政府风险放大带来地方层面的发展与安全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放大 地方政府 风险治理 层层加码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中媒体对风险信息的传播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百灵 《喀什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60-64,共5页
本文运用风险社会理论,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之初媒介对风险信息的传播,发现传媒在帮助人们及时、正确地认知风险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的传播存在风险信息的削弱与放大两种情况,基于此种框架,讨论了媒介面... 本文运用风险社会理论,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之初媒介对风险信息的传播,发现传媒在帮助人们及时、正确地认知风险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的传播存在风险信息的削弱与放大两种情况,基于此种框架,讨论了媒介面对风险信息究竟应如何进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风险传播 风险的放大 风险的削弱
下载PDF
新媒体情境下重特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何以被放大
19
作者 凌双 刘颖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3年第8期61-72,共12页
在新媒体时代,由重特大安全事故引发的舆情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本文以近年来发生的10起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和多案例研究方法来探究新媒体对重特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放大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新媒体平台在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由重特大安全事故引发的舆情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本文以近年来发生的10起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和多案例研究方法来探究新媒体对重特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放大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新媒体平台在影响重特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放大过程中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新媒体情境下,议题设置机制、信息变异机制、情绪激发机制以及社会动员机制是影响重特大安全事故舆情风险放大的四种关键机制。此外,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对事故舆情风险放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政府在应对不同新媒体平台上安全事故舆情风险事件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安全事故 舆情风险 影响机制 风险放大
原文传递
网络群体极化事件风险放大的心理分析与治理策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彩虹 卿再花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99-109,共11页
运用心理学领域中著名的“刺激-机体-反应”模型,解释网络群体极化事件风险放大心理机制,提出网络群体极化事件风险放大的三大心理效应,并以此构建研究模型与风险放大行为分析框架,进而根据假设得出研究结论。研究表明:情感启发式、选... 运用心理学领域中著名的“刺激-机体-反应”模型,解释网络群体极化事件风险放大心理机制,提出网络群体极化事件风险放大的三大心理效应,并以此构建研究模型与风险放大行为分析框架,进而根据假设得出研究结论。研究表明:情感启发式、选择性接触以及锚定效应放大了个体感知信息风险,同时复杂社会网络环境显著影响个体风险感知,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极化 风险放大 心理分析 治理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