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人信息权的内涵、逻辑与体系建构 被引量:9
1
作者 韩强 吴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34-44,共11页
围绕个人信息权的“权利”论证呈现出复杂面相,原因是对其法权结构的认知存在模糊性,需要进行个人信息权的内涵分析、逻辑梳理与体系建构。个人信息权源自宪法,具有主观权利和客观法的双重性质,表现为基本权利范畴的“个人信息受保护权... 围绕个人信息权的“权利”论证呈现出复杂面相,原因是对其法权结构的认知存在模糊性,需要进行个人信息权的内涵分析、逻辑梳理与体系建构。个人信息权源自宪法,具有主观权利和客观法的双重性质,表现为基本权利范畴的“个人信息受保护权”;延伸至私法领域,表现为个人信息权益。客观法中“权利”相关条款往往是作为工具而不是目的,应当区别于主观权利,并结合整体法秩序加以理解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章应当结合立法目的被解释为程序性权利条款,并限于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与处理关系中适用,实现多方利益平衡;其中“知情权、决定权”的客观法条款存在解释空间,经过侵权法的冶炼后可以发展出新型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权 主观权利 客观法 权利条款 处理活动 程序性权利 新型权利
下载PDF
如何从宪法文本中获取宪法规范?
2
作者 崇文瑞 《南大法学》 2024年第2期102-118,共17页
宪法论证是以证成宪法判断为目的进行的论证工作,宪法规范是作出宪法判断的规范前提,但宪法文本与宪法规范并不等同,研究如何从宪法文本中获取宪法规范对宪法解释具有重要意义。以规范设定的法律地位为标准,可将规范分为两组、八种规范... 宪法论证是以证成宪法判断为目的进行的论证工作,宪法规范是作出宪法判断的规范前提,但宪法文本与宪法规范并不等同,研究如何从宪法文本中获取宪法规范对宪法解释具有重要意义。以规范设定的法律地位为标准,可将规范分为两组、八种规范类型,该规范分类有助于解释者从宪法文本中获取宪法规范。基本权利条款以连锁规范的形式发挥规范作用,防御功能解释表现为“国家义务规范+国家无权规范”的规范结构,保护功能解释表现为“国家义务规范+国家义务规范”的规范结构。国家机关的地位条款应被解释为施加职权分工义务的规范。授权规范长期被公法学界忽视,其内容是,认定主体作出的特定行为将造成一定规范性变动。我国宪法中规定“权力”“职权”“权”的条款并不当然表达授予职权的意义;需要区分国家机构的许可职权与权能职权。文献对国家目标条款存在不同解读,解读的差异表现为,将相同的条款解释为不同主体、不同法律地位或不同行为的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文本 宪法规范 基本权利条款 国家机构条款 授权规范
下载PDF
宪法权利但书与宪法义务 被引量:6
3
作者 马岭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66,共8页
宪法权利但书是对宪法权利的限制,宪法义务是制宪者(人民)要求自己对国家的义务(服从法律)。权利但书与义务在主体、所禁止侵犯的对象以及与权利的关系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宪法权利但书与宪法义务都是原则性的,并具有某种程度的重合性。... 宪法权利但书是对宪法权利的限制,宪法义务是制宪者(人民)要求自己对国家的义务(服从法律)。权利但书与义务在主体、所禁止侵犯的对象以及与权利的关系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宪法权利但书与宪法义务都是原则性的,并具有某种程度的重合性。各宪法权利但书形成了整个宪法权利的关系网。作为义务对他人的义务往往伴随着权利及其权利但书;对国家的义务则伴随着国家权力及其权力但书;宪法权利但书中的重要元素——"公共利益"与国家权力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权利 宪法权利但书 宪法义务
原文传递
《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的产生及其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龚刃韧 《人权研究》 2020年第1期38-59,共22页
1941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对国会年度演讲中提出的“四大自由”原则,通过《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家宣言》,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主要战争目标之一。因此,战后成立的联合国以尊重人权为基本宗旨有其历史必然性。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1941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对国会年度演讲中提出的“四大自由”原则,通过《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家宣言》,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主要战争目标之一。因此,战后成立的联合国以尊重人权为基本宗旨有其历史必然性。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提出的种族平等建议,主要是为了寻求提高中国作为非白种人大国的国际地位。由于美、英、苏优先考虑大国在新国际组织中的特殊责任和投票程序等问题,1944年10月由大国拟定的《敦巴顿橡树园建议案》只有一项人权条款。在1945年4月至6月成立联合国组织的旧金山会议上,由于中小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代表以及美国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争取,以及纳粹德国大屠杀暴行的揭露,促使联合国宪章草案增加了七项人权条款。《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是战后形成的国际人权法的第一块奠基石,同时也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新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自由 联合国宪章 人权条款
下载PDF
未列举基本权利论纲 被引量:1
5
作者 卜洁文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142-145,共4页
文章通过分析宪法中的未列举基本权利的非真正未列举基本权利、半真正未列举基本权利、真正未列举基本权利,认为前者可通过现有宪法条文的解释而予以保护,而后两者之保护必须动用概括性基本权利条款。该种条款许多国家宪法均有所规定。... 文章通过分析宪法中的未列举基本权利的非真正未列举基本权利、半真正未列举基本权利、真正未列举基本权利,认为前者可通过现有宪法条文的解释而予以保护,而后两者之保护必须动用概括性基本权利条款。该种条款许多国家宪法均有所规定。未列举基本权利的认定与推导需要有一定的标准以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括性基本权利条款 基本权利 未列举基本权利
下载PDF
新兴权利保护的基本权利路径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建文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8,共13页
适用宪法的基本权利的规定保护新兴权利的问题,在国外是新兴权利保护中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方法。在我国,新兴权利保护实践有三种确认新兴权利为基本权利的方式:通过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解释确认新兴权利的基本权利身份和位阶;通过司法解... 适用宪法的基本权利的规定保护新兴权利的问题,在国外是新兴权利保护中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方法。在我国,新兴权利保护实践有三种确认新兴权利为基本权利的方式:通过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解释确认新兴权利的基本权利身份和位阶;通过司法解释创制规范的方式将特定的利益纳入宪法上已经明确规定的基本权利从而赋予其基本权利的资格;司法机关在具体个案中创造性地扩大解释现有的宪法基本权利规范,在既有宪法规范文本含义内创造出涵括新兴权利的新面向新空间。如何通过对宪法基本权利条款的解释性操作或者其他方法实现宪法基本权利规范与新兴权利的衔接与涵摄,是一个动态发展且永无终结的进程,基于不同的宪法架构和宪法适用传统(包括禁忌),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之间的互动需要找到妥当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权利 基本权利 宪法基本权利规范 人权条款 人的尊严条款
原文传递
法律中“人”的形象变迁与“人权条款”之功能 被引量:15
7
作者 郭春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27,共7页
"人"是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最根本的目的与依归。受哲学与经济学的影响,西方法律中"人"的形象发生了由近代法律中"强而智"的"理性人"到现代法律中"弱而愚"的"有限理性人"... "人"是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最根本的目的与依归。受哲学与经济学的影响,西方法律中"人"的形象发生了由近代法律中"强而智"的"理性人"到现代法律中"弱而愚"的"有限理性人"的变迁。在这个变迁过程中,既有传承也有超越,传承的是对人性尊严的肯定,超越的是对自治、自利与利益最大化的理解与认知。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人"的形象兼具"理性人"与"有限理性人"的特点,这是移植西方法律制度文化与继受中国自身传统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的"人权条款"为解决由于中国法律中"人"的形象"跨越式发展"而带来的问题提供了规范依据,《宪法》的解释者与适用者可以借助解释技术对该条款进行开放性解读,以维护法律的稳定与权威、保障人性尊严,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形象 理性人 有限理性人 “人权条款”
原文传递
论基本权利作为民主权利——基于中国宪法变迁的考察
8
作者 钱坤 《北方法学》 2024年第3期54-68,共15页
中国宪法中的基本权利与人民民主原则具有紧密关联,存在着以民主权利诠释基本权利的理论传统。在通过人民民主实现国家建构的宪法秩序下,基本权利并非先于国家的与之对抗的自由,而是将个人整合进国家,进而建构具有实质同一性的政治共同... 中国宪法中的基本权利与人民民主原则具有紧密关联,存在着以民主权利诠释基本权利的理论传统。在通过人民民主实现国家建构的宪法秩序下,基本权利并非先于国家的与之对抗的自由,而是将个人整合进国家,进而建构具有实质同一性的政治共同体的民主权利。伴随1982年宪法修改,特别是2004年人权条款写入宪法,宪法中基本权利与民主的关联经历了理论观念、社会基础与规范体系三个层次的深刻变迁,其核心是人民民主由实质同一性模式变迁为相对同一性模式,这为诠释基本权利的民主权利观提供了新的基础。在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下,宪法中的基本权利与人民民主相互构成,发挥着维系政治共同体,通过政治过程形成民主意志,以及矫正代议民主不足等三项民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条款 全过程人民民主 基本权利 民主权利 宪法变迁
原文传递
论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制度、历史与实践逻辑——以人权条款入宪为切入点
9
作者 范进学 《人权》 2024年第3期24-46,共23页
人权条款入宪是对宪法精神的关切与表达,为中国人权发展奠定了根本法的制度规范,为人权的法律保障提供了最高位阶效力的原则与价值规范,也为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宪制基础。人权条款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 人权条款入宪是对宪法精神的关切与表达,为中国人权发展奠定了根本法的制度规范,为人权的法律保障提供了最高位阶效力的原则与价值规范,也为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宪制基础。人权条款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权发展历史实践的总结与肯定,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权发展事业的新起点,它标志着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实施国家脱贫攻坚战解决绝对贫困问题、通过法治保障人权,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条款入宪 基本权利规范 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原文传递
“人权条款”实施20年:成效、意义与课题
10
作者 韩大元 《人权》 2024年第3期13-23,共11页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第四次修正案,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33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概念“入宪”是新中国人权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人...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第四次修正案,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33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概念“入宪”是新中国人权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人权条款”实施不仅宣示党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观,同时推动了人权事业的发展,塑造人权文化,并赋予法治以丰富的人文精神。20年来,围绕“人权条款”的宣传、研究与实践,使国人认识到,人权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名词”,更是人类分享的共同价值。在百年变局中,人权发展虽面临着各种挑战,但“人权条款”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已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内在动力。重温“人权条款”意义与价值,有助于我们认真总结“人权条款”实施20年的经验,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宽容态度,为全球人权治理贡献中国的智慧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宪法 人权条款
原文传递
人权保护宪法条款的涉外法治意涵
11
作者 翟晗 《人权》 2024年第3期47-62,共16页
人权条款入宪是人权宪法化的核心规范表现,并在实证法意义上指向国际法与宪法的关系问题。人权条款入宪本身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发展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在早期就已经为现代世界贡献了宝贵的权利保障观念与实践。已经宪法化的人权保护条... 人权条款入宪是人权宪法化的核心规范表现,并在实证法意义上指向国际法与宪法的关系问题。人权条款入宪本身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发展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在早期就已经为现代世界贡献了宝贵的权利保障观念与实践。已经宪法化的人权保护条款并不会导致国际法必然优越于一国的宪法秩序,而是通过宪法秩序将国际法与国内法相衔接。国际法规则需要通过宪法以及宪法中的人权条款转换为国内法,方才具有效力。与之相应,国内法秩序借助宪法及其人权条款与国际法秩序实现接轨。宪法秩序中的基本权利体系背后体现的是整个法律体系的价值基础。涉外法治建设为我国司法实践带来了进一步推动人权保护的新契机。未来应当继续将蕴含于社会主义之内的人权价值融入我国的宪法实践,不断提升国内人权保障水平,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人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条款 涉外法治 社会主义宪法 人权宪法化
原文传递
我国宪法上“人权条款”的规范效力
12
作者 韩大元 肖峻峰 《北方法学》 2024年第3期6-24,共19页
宪法上“人权条款”作为原则与规范,一方面可以作为强化基本权利保障的解释基准,发挥着约束公权力的功能,另一方面为普遍人权观念进入宪法规范体系提供衔接点。“人权条款”的规范效力是自身规范属性的集中体现,其中包含着应然效力与社... 宪法上“人权条款”作为原则与规范,一方面可以作为强化基本权利保障的解释基准,发挥着约束公权力的功能,另一方面为普遍人权观念进入宪法规范体系提供衔接点。“人权条款”的规范效力是自身规范属性的集中体现,其中包含着应然效力与社会实效。对“人权条款”而言,需借助规范文本之外的素材论证其效力根基,基础规范理论的运用使这种从实然转向应然的跨越成为可能。“人权条款”实施二十年来,不仅推进了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同时塑造了人权文化,使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公权力运行的基本准则,凝聚了基于人权保障的宪法共识。就规范效力的保障机制而言,国家人权保障体系的强化和宪法监督机制的完善,有助于完善“人权条款”规范效力的实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条款 宪法原则 基础规范 宪法共识 备案审查
原文传递
比例原则的中国宪法规范依据 被引量:4
13
作者 饶龙飞 陈建晖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37-45,51,共10页
比例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然而学界对其在我国宪法中的规范依据的解释却众说纷纭。我国《宪法》第5条第1款即"法治国家条款"反映的是形式法治国理念,其并不能成为推导比例原则的宪法规范依据。蕴含了机会平等和实质平等... 比例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然而学界对其在我国宪法中的规范依据的解释却众说纷纭。我国《宪法》第5条第1款即"法治国家条款"反映的是形式法治国理念,其并不能成为推导比例原则的宪法规范依据。蕴含了机会平等和实质平等双重内涵的《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的"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是在"法律适用上的平等"意义上抑或在"立法上的平等"意义上,与《宪法》第5条第5款即"反对特权条款"等我国宪法平等权规范一同构成推导比例原则的重要宪法依据。而《宪法》第51条与《宪法》第33条第3款即"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相结合亦是证立比例原则的宪法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例原则 中国宪法 平等权(原则)条款 人权条款
下载PDF
涉网络商业诋毁行为“竞争对手”要件的体系化解读——兼论侵害法人名誉权条款和商业诋毁条款的适用边界
14
作者 谢甄珂 李迎新 《电子知识产权》 2023年第10期88-100,共13页
涉网络不当言论应由法人名誉权条款还是商业诋毁条款规制,实践中存在分歧,应通过准确界定商业诋毁行为中的“竞争对手”要件,以厘清侵犯名誉权与不正当竞争的边界。本文分析了四则典型司法案例,总结出实践中存在的狭义竞争对手说、广义... 涉网络不当言论应由法人名誉权条款还是商业诋毁条款规制,实践中存在分歧,应通过准确界定商业诋毁行为中的“竞争对手”要件,以厘清侵犯名誉权与不正当竞争的边界。本文分析了四则典型司法案例,总结出实践中存在的狭义竞争对手说、广义竞争关系说和竞争对手适中说三种“竞争对手”要件的认定观点。笔者从文义解释、目的解释、保护客体、与侵害商誉罪条款相协调等因素分析,认为应当采纳竞争对手适中说的观点,最终得出结论:诋毁商誉行为与侵害法人名誉权行为的边界在于被诉言论是否损害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意义上的“竞争对手”的商誉。进言之,只有损害的是具有竞争对手关系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被诉言论方可纳入商业诋毁行为予以规制;反之,如损害的不是具有竞争对手关系主体的商誉,被诉言论仅能通过侵害法人名誉权予以禁止。同时,竞争对手商誉的损害不限于同业竞争者的商誉损害,但也不能因互联网因素的加入而泛化为网络经营者均具有竞争对手关系,而应结合从主观意图、竞争利益争夺和损害后果三个维度判断是否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商誉。进言之,商业诋毁的行为人在主观上要有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意图,且在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损害的同时,其自身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交易机会或竞争优势,并由此获得商业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不正当竞争法 商业诋毁条款 法人名誉权条款
下载PDF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经济性权利条款的法解释学分析
15
作者 李文君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5-57,共13页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了“明确主权,权益共享”的模式,其中关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周围海域经济性权益的争议主要围绕第二、第三条展开。从当今海洋法发展趋势看,约文使用了颇具争议的术语“领水”,引发了挪威...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了“明确主权,权益共享”的模式,其中关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周围海域经济性权益的争议主要围绕第二、第三条展开。从当今海洋法发展趋势看,约文使用了颇具争议的术语“领水”,引发了挪威与其他缔约国之间关于权利适用范围冲突。基于条约解释方法的一般性问题包括法律解释修辞范式转向、抽象位阶可行性以及对《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2条“补充资料”证明力的探究,将相应的条约解释方法应用于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的解释仍然无法解决时际问题,并且时际法原则、嗣后惯例的证据资料以及当时主义解释方法在这一问题上几乎都无较强的说服力。而引入演化解释方法,遵循术语学和目的论的基本路径,以客观目的论证与后果论证的检验程序来严格论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相关条款的含义,有助于避免解释结果的恣意,同时相应的解释结果对于维护北极区域的和平稳定也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 经济性权利条款 演化解释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时际法
下载PDF
材料转移协议中延展性权利条款的竞争法分析及规制
16
作者 万志前 张成 《科技与法律》 CSSCI 2020年第6期48-57,共10页
生物材料转移协议(MTA)作为生物材料转移的主要路径,是影响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生物材料的工具属性,延展性权利条款成为MTA中常见的限制性条款,基于契约自由原则,该条款存在一定合理性,但也可能产生限制竞争的效果,仍需接受竞... 生物材料转移协议(MTA)作为生物材料转移的主要路径,是影响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生物材料的工具属性,延展性权利条款成为MTA中常见的限制性条款,基于契约自由原则,该条款存在一定合理性,但也可能产生限制竞争的效果,仍需接受竞争法的检视。通过考察各国立法样态、执法和司法实践,MTA中的延展性许可费条款一般不违反竞争法,除非该条款强制要求材料接受方对未使用材料的研发产品支付许可费。回授条款应首先检视其排他性,独占性回授条款具有违法性,非独占性回授条款需依对价、互惠等因素作进一步分析。为促进生物材料转移,我国应参照国际和他国先例,完善延展性权利条款,制定MTA标准模板,以供生物材料交易双方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转移协议 延展性权利条款 延展性许可费 回馈授权 竞争法
下载PDF
美国宪法制订过程中关于军事问题的辩论
17
作者 杨永康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52-156,共5页
宪法的崇高性与军事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决定了从宪法的视角研究军事法学的必要性。本文在分析美国宪法军事条款产生的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制宪者关于战争和安全的认识、关于保障安全和自由的制度设立的辩论、制衡军事权力保障国家的... 宪法的崇高性与军事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决定了从宪法的视角研究军事法学的必要性。本文在分析美国宪法军事条款产生的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制宪者关于战争和安全的认识、关于保障安全和自由的制度设立的辩论、制衡军事权力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公民的自由制度设计,并研究了反联邦党人关于宪法军事规定的责难及《权利法案》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美国宪法制订过程中关于军事问题的辩论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影响,以期探讨支撑美国军事强势地位的法律制度根源并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寻求国家长远性发展的一种理论性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宪会议 权利法案 军事条款 三权分立 制衡
原文传递
选举权观念的更新——从选举法“四分之一条款”的废除说起
18
作者 张卓明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15,共10页
2010年选举法修改,废除"四分之一条款",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象征着选举权观念从阶级论过渡到了权利论。选举权的阶级论,否定存在着抽象的、超阶级的选举权,其作为一种批判理论是深刻的,但也容易陷入工具主... 2010年选举法修改,废除"四分之一条款",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象征着选举权观念从阶级论过渡到了权利论。选举权的阶级论,否定存在着抽象的、超阶级的选举权,其作为一种批判理论是深刻的,但也容易陷入工具主义的泥淖,将选举权局限在工具的意义上。选举权的权利论,强调权利主体的个体性、普遍性和平等性,其与政治正义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们社会的理想目标,选举权观念也有必要从阶级论过渡到权利论,承认选举权的道德权利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举权 选举法 阶级论 权利论 四分之一条款
下载PDF
间接废除死刑——引渡方面的立法和实践
19
作者 高秀东 《刑法论丛》 CSSCI 2009年第2期360-376,共17页
在引渡方面,间接废除死刑的有效途径主要是根据死刑不引渡原则和通过适用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条款迫使请求国不能适用死刑,从而起到限制甚至废除死刑的功效。国际社会的引渡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 引渡 死刑 死刑不引渡 人权保护条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