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耐冷性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孕穗期的耐冷性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曾亚文 申时全 +1 位作者 林兴华 徐福荣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11-416,共6页
以云南稻种资源昆明小白谷与大理早籼配制的杂种F2 、F3、F4 、F5和F6等为材料 ,分别在高原粳稻区、籼粳交错区和冬季籼稻区进行强耐冷性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孕穗期的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 :(1)昆明小白谷×大理早籼F3、F4 分离群体... 以云南稻种资源昆明小白谷与大理早籼配制的杂种F2 、F3、F4 、F5和F6等为材料 ,分别在高原粳稻区、籼粳交错区和冬季籼稻区进行强耐冷性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孕穗期的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 :(1)昆明小白谷×大理早籼F3、F4 分离群体在不同稻作区每穗实粒数、总粒数与结实率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尤其是昆明点高达 0 .5 86 ~ 0 .776 。 (2 )遗传研究表明 ,可能有 1~ 2对基因影响着籼粳杂种结实率 ,其中有 1对主效基因控制着耐冷基因的表达。利用该群体已选育出了稳定的耐冷性籼粳重组近交系。 (3)不同稻作区不同世代育性分布规律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即随着世代的增加耐冷主效基因有累加趋势 ;不同之处在于不同世代的耐冷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表达上有差异。 (4 )同世代昆明小白谷×大理早籼杂种后代结实率分布规律为籼粳交错区与冬季籼稻区相似但与与高原粳稻区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冷性 籼粳杂种 重组自交系 水稻 孕穗期
下载PDF
中国南方稻作区不同规模农户土地集约利用行为的差异比较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成武 楠楠 黄利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250-256,共7页
认识不同规模农户土地集约利用行为的差异规律,正确引导规模农户走可持续集约用地的道路,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4县(市)8乡(镇)16个村(组)480个农户家庭的调研数据,在划分规模农户类型的... 认识不同规模农户土地集约利用行为的差异规律,正确引导规模农户走可持续集约用地的道路,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4县(市)8乡(镇)16个村(组)480个农户家庭的调研数据,在划分规模农户类型的基础上,对小、中与大农户农地集约利用的目标、要素投入行为及其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农村"非农"与"非粮"农户增多,超过1/4的家庭不再从事粮食生产活动,现阶段小农户的数量还较多,但中、大农户已成为本区土地经营最重要的组织形式;2)不同规模农户土地集约经营的价值取向与集约偏好差异明显;3)大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与粮食商品率均比中、小农户高,大农户的发展处在土地规模经济阶段,但其农药与化肥等要素的投入出现过度集约问题,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大农户走土地资源可持续集约化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粮食 农村 大农户 土地利用集约度 农户行为 稻作区
下载PDF
水田土壤肥力现状及变化规律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58
3
作者 王伟妮 鲁剑巍 +2 位作者 鲁明星 戴志刚 李小坤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9-330,共12页
2005~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获取了大量数据,本文通过对湖北省2008年所获取的水田土壤养分数据进行抽样研究,系统分析鄂东、江汉平原、鄂东南、鄂东北、鄂中、鄂西北和鄂西南7个稻区的土壤肥力现状,并将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数据进... 2005~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获取了大量数据,本文通过对湖北省2008年所获取的水田土壤养分数据进行抽样研究,系统分析鄂东、江汉平原、鄂东南、鄂东北、鄂中、鄂西北和鄂西南7个稻区的土壤肥力现状,并将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数据进行比较,探讨水田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目前湖北省水稻土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pH平均值分别为26.1 g kg-1、124.2 mg kg-1、13.1 mg kg-1、89.1 mg kg-1和6.3,主要分布范围分别为10~40 g kg-1、>90 mg kg-1、5~40 mg kg-1、50~150mg kg-1和5.0~7.5。各养分元素在不同稻区的分布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全省来看,有机质含量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碱解氮具有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速效钾和pH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而有效磷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规律。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由于长期施用氮、磷肥和肥料用量不断增加以及秸秆还田面积和数量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水稻土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土壤的酸化;而钾肥用量的不足及高产水稻品种对钾素的大量吸收,也导致了土壤速效钾含量的下降。可见,在湖北省目前的稻区农业生产中,增加钾肥用量,合理调整氮、磷、钾肥的比例,并在进行秸秆还田的同时适当配施石灰,是实现水稻土肥力提高和防止土壤酸化的有效途径。本研究还说明,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资料对土壤养分数据进行系统研究,可以获得对区域性土壤肥力现状及变化的全面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 水稻土 肥力现状 肥力变化 不同稻区
下载PDF
人字型水旱两用旋埋刀辊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5
4
作者 祝英豪 张居敏 +3 位作者 曾荣 张文良 杨全军 夏俊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57,273,共10页
为适应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多熟制稻作区的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降低现有组合刀辊的作业功耗和轴向负载,开展了螺旋横刀排列方式及结构参数的相关研究。根据对刀辊轴向受力的理论分析,提出平衡刀辊轴向力的初步方案,采用离散元软件模拟不... 为适应长江中下游水旱轮作多熟制稻作区的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降低现有组合刀辊的作业功耗和轴向负载,开展了螺旋横刀排列方式及结构参数的相关研究。根据对刀辊轴向受力的理论分析,提出平衡刀辊轴向力的初步方案,采用离散元软件模拟不同排列形式的螺旋横刀对土壤的切削过程,仿真结果表明,人字型排列方式的轴向受载稳定性与切削阻力优于锯齿型和交错型。基于人字型排列原则,重新规划旋耕刀的布局并设计配套刀盘,形成一种人字型水旱两用旋埋刀辊。为了进一步降低刀辊功耗,建立螺旋横刀切削土壤的数学模型,分析安装角与刀宽对切削阻力及秸秆埋覆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优化。为验证刀辊优化后的区域适用性及减阻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人字型水旱两用旋埋刀辊适用于大多数水稻田的秸秆埋覆与土壤耕作,其中耕深均值为18. 10 cm、耕深稳定性系数均值为92. 75%、耕后单幅平整度均值为2. 00 cm、秸秆埋覆率均值为92. 60%,均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在不降低秸秆埋覆率的前提下,人字型刀辊较交错型刀辊降低功耗0. 34%~17. 01%; 50°安装角的螺旋横刀的刀辊较35°安装角螺旋横刀的刀辊降低功耗6. 81%~16. 46%,达到了优化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熟制稻作区 秸秆还田 人字型刀辊 螺旋横刀
下载PDF
施钾对湖南主要双季稻区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廖育林 郑圣先 +3 位作者 黄建余 聂军 谢坚 向艳文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54-759,共6页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在丘陵双季稻区和洞庭湖双季稻区分别施以0,112.5,150.0,187.5 kg/hm^2的K_2O)对水稻单产和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洞庭湖双季稻区稻田中缓效钾和全钾含量均较高,土壤供钾能力强,土壤中钾基本上能够满...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在丘陵双季稻区和洞庭湖双季稻区分别施以0,112.5,150.0,187.5 kg/hm^2的K_2O)对水稻单产和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洞庭湖双季稻区稻田中缓效钾和全钾含量均较高,土壤供钾能力强,土壤中钾基本上能够满足水稻对钾素营养的需要,能够获得较高的单产,施钾效果不显著.在2类双季稻区土壤上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明显大于施用钾肥的.由差值法测得,丘陵双季稻区和洞庭湖双季稻区早稻NPK_1,NPK_2,NPK_3处理的平均钾素利用率分别为28.8%,43.0%,晚稻NPK_1,NPK_2(1-1),NPK_3处理的分别为44.4%,26.5%.在每季水稻施钾量(施K_2O)为112.5,150.0,187.5 kg/hm^2的条件下,钾素平衡处于亏缺状态,但钾素的亏缺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洞庭湖双季稻区的NPK_3处理出现了钾素盈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肥 双季稻区 湖南 钾肥效应 钾素平衡
下载PDF
稻作区田间水利用系数的测定方法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俞双恩 顾京 +3 位作者 郭杰 李彧玮 仲跃 钱建中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共4页
主要分析了稻田田间水利用系数的内涵,介绍了目前稻田田间水利用系数的测定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测定稻作区田间水利用系数的对比实测法。对比实测法依据田面渗漏是稻田的有效耗水,而格田与沟道之间以及田埂的侧渗则是无效的渗... 主要分析了稻田田间水利用系数的内涵,介绍了目前稻田田间水利用系数的测定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测定稻作区田间水利用系数的对比实测法。对比实测法依据田面渗漏是稻田的有效耗水,而格田与沟道之间以及田埂的侧渗则是无效的渗漏。测定时,将一个格田四周田埂内侧由塑料薄膜封闭,防止侧渗,另一格田四周田埂保持原状,通过统计灌入二个格田的单位面积灌水量计算田间水利用系数。该方法避免了中间测定造成的累积误差,理论依据充分,实际操作简单,适用于稻作区田间水利用系数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区 田间水利用系数 测定方法
下载PDF
不同气候稻作区径流及面源污染排放模拟分析
7
作者 刘方平 陈曼雨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7-100,共4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开展稻田排水其水文水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面源污染及水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为流域水分管理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依据。以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芳溪湖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构建的灌区水量...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开展稻田排水其水文水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减少气候变化对农业面源污染及水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为流域水分管理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依据。以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芳溪湖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构建的灌区水量转化及农业面源污染分布式模拟模型(SWAT模型),对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加等气候因子变化下的芳溪湖流域径流及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进行模拟,分析气候变化对芳溪湖入湖径流及氮磷排放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芳溪湖流域径流量减少,稻田氮磷排放减少,但流域出口氮磷排放有增加趋势;降水量增加,芳溪湖流域出口径流量及氮磷排放负荷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到2050年,芳溪湖流域稻田排水量将增加8.01%,总氮排放将增加8.56%,总磷排放将增加7.30%;流域出口径流量将增加8.14%,总氮排放将增加10.08%,总磷排放将增加9.98%,因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区 气候变化 径流 面源污染 模拟
下载PDF
安徽安庆混作稻区稻纵卷叶螟第三、四代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齐国君 秦冉冉 +5 位作者 肖满开 郑兆阳 江潮 程遐年 张孝羲 翟保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3-518,共6页
对2007年安徽安庆单双混作稻区第3、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的系统研究表明,第3、4代稻纵卷叶螟在安庆混作稻区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单季早中稻在7月下旬至8月初,双季晚稻在8月下旬末至9月上旬。结合雌蛾卵巢解剖和灯诱数据,进行世代性质分... 对2007年安徽安庆单双混作稻区第3、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的系统研究表明,第3、4代稻纵卷叶螟在安庆混作稻区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单季早中稻在7月下旬至8月初,双季晚稻在8月下旬末至9月上旬。结合雌蛾卵巢解剖和灯诱数据,进行世代性质分析。结果表明,早中稻田第3代以本地繁殖世代为主,有部分迁入;第4代为本地虫源,大部分迁出,少部分滞留为害。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稻田的第4代稻纵卷叶螟雌蛾卵巢解剖数据,发现安庆稻区单季早中稻稻纵卷叶螟第4代以迁出型为主,双季晚稻田为居留型,早中稻田稻纵卷叶螟除远距离迁飞外,也可直接转移扩散到附近晚稻田中滞留为害。滞留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近年来暖秋(9月份)频率增大;二是安庆单双混作稻区的栽培制度和水稻品种的变革,使得单季稻比例上升,水稻在生长季节中不间断地种植,为稻纵卷叶螟的栖居、繁殖和秋季滞留为害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混作稻区 卵巢发育 种群特征 全球变暖
下载PDF
中国主要稻作区水稻生产气候资源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25
9
作者 姜晓剑 汤亮 +3 位作者 刘小军 黄芬 曹卫星 朱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38-245,I0004,I0005,共10页
中国地域广大,水稻生产气候资源分布的时空差异给中国水稻生产带来了较高的不确定性。基于中国主要稻作区333个气象台站1961~1970年(1960s)和1996~2005年(2000s)2个10a历史时期的逐日气象资料,使用ANUSPLIN软件包生成栅格化的逐日气... 中国地域广大,水稻生产气候资源分布的时空差异给中国水稻生产带来了较高的不确定性。基于中国主要稻作区333个气象台站1961~1970年(1960s)和1996~2005年(2000s)2个10a历史时期的逐日气象资料,使用ANUSPLIN软件包生成栅格化的逐日气象要素表面值;然后基于栅格逐年计算并比较了2个历史时期水稻生育期内主要气候资源(总日照时数、总有效积温、平均气温日较差、总降水量、总降水天数和平均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同1960s相比,2000s中国主要稻作区水稻生育期内的平均总日照时数减少了11.93%,东北、西南地区减少的幅度小于中部和南方;平均总有效积温增加了9.40%,东北和西南地区增加的幅度大于中部和南方,但是在中部和南方存在总有效积温减少的地区;平均气温日较差减少了4.86%,东北和西南地区减少的幅度大于中部和南方,但在中部和南方地区亦存在部分增加的区域;总降水量增加了1.59%,平均降水强度增加了3.22%,平均降水强度的变化率在空间分布上与总降水量基本一致,东北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降水量和平均降水强度呈降低的趋势,而中部和南方大部分地区呈增加的趋势;平均总降水天数减少了1.60%,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降低幅度要小于南方沿海地区。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中国主要稻作区的水稻增产潜力及增产途径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气候资源 空间分布 时间分布 中国稻作区
下载PDF
双季稻区油菜移栽与直播性状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帅海洪 丁秋凡 +1 位作者 陈卫江 范连益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1期28-30,共3页
以6个甘蓝型油菜杂交品种(组合)为供试材料,分别对双季稻区油菜移栽和直播两种栽培方式下的生产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组合)移栽平均产量均高于直播30%以上。在主要经济性状上,总体趋势表现为移栽方式下单位面积总角果... 以6个甘蓝型油菜杂交品种(组合)为供试材料,分别对双季稻区油菜移栽和直播两种栽培方式下的生产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组合)移栽平均产量均高于直播30%以上。在主要经济性状上,总体趋势表现为移栽方式下单位面积总角果数显著高于直播、平均每角粒数略多于直播,千粒重差异不明显。播种期及栽培方式对成熟期影响不大,主要取决于各品种(组合)不同的遗传特性。同时对各参试品种(组合)的耕作适应性进行了比较,提出了适于直播栽培的油菜品种特性与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甘蓝型油菜 移栽 直播
下载PDF
南方稻区遥感水稻长势监测与估产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延颐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1991年第3期1-6,共6页
经过“七五”攻关研究,基本上找出我国南方稻区遥感水稻估产的方法、途径和问题,如用TM资料调查水稻面积、用综合方法进行水稻估产,并获得稻田光谱与水稻长势及产量结构的关系及模式等,为“八五”大区域水稻遥感估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遥感 水稻 长势 监测系统
下载PDF
信阳234的籽粒灌浆特性及蛋白质、淀粉积累动态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周国勤 张应香 +2 位作者 李宇峰 李明慧 李刚 《山东农业科学》 2008年第1期51-54,共4页
在稻茬麦区的气候条件下,本试验对小麦品种信阳234的灌浆特性、蛋白质和淀粉积累动态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如何进一步挖掘该品种的产量潜力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主攻方向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 稻茬麦区 信阳234 灌浆特性 蛋白质 淀粉 积累动态
下载PDF
运用AMMI模型分析水稻区域试验 (I).参试组合的产量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元奇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54-59,共6页
运用 AMMI模型对 1 996年全国籼型杂交稻区域试验中稻两系组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组合稳定性评价很重要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达极显著水平 ,互作效应 (平方和 )几乎为基因型效应 (平方和 )的 2倍 ,AMMI模型的前三个主成分共解释了 8... 运用 AMMI模型对 1 996年全国籼型杂交稻区域试验中稻两系组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组合稳定性评价很重要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达极显著水平 ,互作效应 (平方和 )几乎为基因型效应 (平方和 )的 2倍 ,AMMI模型的前三个主成分共解释了 80 .4 1 %的交互作用信息 ,为线性回归模型的 3 .1倍。安湘 S/ 871 3、两优 T63表现出较高产且稳产 ,培矮 64 S/山青 1 1、培矮 64 S/ 2 4 1 0、培矮 63 S/ R3 1 8表现较稳产而不高产 ,两优 79、培矮 64 S/ JR1 0 68既不高产也不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区域试验 稳定性 AMMI模型 产量
下载PDF
季风进退和转换对中国褐飞虱迁飞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包云轩 黄金颖 +1 位作者 谢晓金 陆明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864-4877,共14页
利用近30年NCEP/NCAR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及中国褐飞虱逐候灯诱数据,分析季风指数与褐飞虱迁入量的时空关系,以探明季风进退和转换对我国褐飞虱迁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常年3月中、下旬是我国偏北季风转换为西南季风的时期,西南季风开... 利用近30年NCEP/NCAR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及中国褐飞虱逐候灯诱数据,分析季风指数与褐飞虱迁入量的时空关系,以探明季风进退和转换对我国褐飞虱迁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常年3月中、下旬是我国偏北季风转换为西南季风的时期,西南季风开始后的4月上旬是褐飞虱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时期,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主降区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随后迁向其北的其他稻区。(2)6月中旬—8月中旬是偏南季风指数达最大值的时期,也是各稻区褐飞虱北迁峰次最多、迁入量最集中的时期。(3)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偏南季风向偏北季风的转换时期,也是褐飞虱北迁的终见期、南迁的始见期,第1次大规模南迁发生在这一时期内,主降区为江淮稻区和江岭稻区。(4)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偏北季风的快速增强期、偏南季风的快速衰退期,也是褐飞虱南迁的高峰期。(5)10月下旬开始偏南季风撤出我国大陆,而偏北季风控制我国大陆,由北到南各稻区依次开始出现褐飞虱迁入的终见期。(6)褐飞虱异常发生年份中西南季风北上的早迟决定了褐飞虱在我国迁入始见期的早晚,而偏北季风南下的早迟则决定了我国褐飞虱迁入终见期的早晚。(7)迁入始见期滞后于西南季风的变化,迁入终见期滞后于偏北季风的变化,它们滞后的时间都为1—3候(即5—1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迁入 始终见期 季风指数 稻区
下载PDF
播期对双季稻区油菜熟期、产量及抗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邹晓芬 张建模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67-68,共2页
通过免耕直播不同播期试验,研究了播期对双季稻区油菜熟期、产量及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江西宜春,晚稻收获后抢时播种的油菜熟期较早,产量最高,抗冻性最强。播期对油菜的产量及抗冻、抗病性影响较大,对抗倒性、成熟期影响较小。在该... 通过免耕直播不同播期试验,研究了播期对双季稻区油菜熟期、产量及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江西宜春,晚稻收获后抢时播种的油菜熟期较早,产量最高,抗冻性最强。播期对油菜的产量及抗冻、抗病性影响较大,对抗倒性、成熟期影响较小。在该试验中,双季稻区油菜的最佳播期为10月20日左右,推迟播种则减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油菜 播期 熟期 产量 抗性
下载PDF
四川杂交水稻新选育组合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曾宪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S1期31-35,共5页
本文分析四川1988—1995年参加省区试的杂交水稻新组合状况及发展趋势。1.“八·五”期间四川杂交水稻选育的新组合多,增产幅度大;2.不育系选育应以高配合力和易于制种、繁种为主攻方向;3.恢复系选育应具多样化,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 本文分析四川1988—1995年参加省区试的杂交水稻新组合状况及发展趋势。1.“八·五”期间四川杂交水稻选育的新组合多,增产幅度大;2.不育系选育应以高配合力和易于制种、繁种为主攻方向;3.恢复系选育应具多样化,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恢复系群。在组合选配时,应根据不同不育系的特点确立选配方案,筛选最佳组合;4.四川杂交水稻高产育种方向是:控制生育期在15O天内,保持株高105~115cm,提高每穗实粒数,增加日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区试组合 不育系 恢复系 育种方向
下载PDF
光敏核不育水稻在寒冷稻作区的育性转换特性及开花习性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长明 曹静明 傅秀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光敏核不育水稻(PGMR)的发现与深入研究给杂交粳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途径,但易受气候条件影响的特点又制约了其应用的范围。因此,为了采用相应的育种手段在寒冷稻作区利用这种资源,尚需进一步弄清其在本生态区的表现特点。本文的目的是... 光敏核不育水稻(PGMR)的发现与深入研究给杂交粳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途径,但易受气候条件影响的特点又制约了其应用的范围。因此,为了采用相应的育种手段在寒冷稻作区利用这种资源,尚需进一步弄清其在本生态区的表现特点。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观察31116S等代表性的粳型PGMR的育性转换特性和开花习性,为有效地将其应用于寒地杂交粳稻的选育提供参考资料。1 材料与方法1989年自辽宁、武汉等地引入31116S、N5047S、6085S、6283S等4份有代表性的粳型PGMR,并经海南自交繁殖,1990年在吉林省农科院水稻试验田(43°31′N)分期播种(表1)。并以31116S为试材,每隔3~4d播种一批(图1),4叶1心时移栽大田,株行距13.3cm×30cm,3行区,每行20株。以31116S、N5047S、6085S、6283S为材料,设置13.0、13.5、14.0、14.5、15.0h 5种不同光照时间处理。具体做法是每处理用塑料槽种30株,株行距10cm×20cm,同一光长处理的不同材料种植于同一槽内,用3层黑布遮光严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育性 开花 寒冷稻区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汉中稻区晚熟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建军 贾哲 +2 位作者 涂强 张党省 张效瑕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0-65,共6页
为优化水稻产量和品质,确定汉中稻区晚熟稻最佳施N量、降低施肥对生态环境影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施氮肥和参照汉台区农民习惯施N量为对照,研究不同施N量对汉中稻区晚熟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量对汉中稻区晚熟... 为优化水稻产量和品质,确定汉中稻区晚熟稻最佳施N量、降低施肥对生态环境影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施氮肥和参照汉台区农民习惯施N量为对照,研究不同施N量对汉中稻区晚熟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量对汉中稻区晚熟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有一定影响;不同品种的每穗粒数在一定施N量范围内随施N量的递增而增加,但超过一定值后呈下降趋势;结实率及千粒质量在施N量递增到254.10kg/hm2范围内随施N量递增而增加,但超过254.10kg/hm2呈下降趋势;产量在施N量递增到277.20kg/hm2范围内随施N量递增而增加,超过277.20kg/hm2产量呈下降趋势;施N量对稻米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碱消值除协优527的直链淀粉含量在施N量超过277.20kg/hm2呈下降趋势外,其余指标均随施N量增加而增大;其胶稠度、垩白米率随施N量增加而减小;其糙米率在施N量递增到277.20kg/hm2范围内随施N量增加而增大,超过277.20kg/hm2则呈下降趋势;精米率及整精米率在施N量递增到254.10kg/hm2范围内随施N量增加而增大,超过254.10kg/hm2则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稻区 施氮量 晚熟稻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135份粳稻种质资源在河南省沿黄稻区的品质性状表现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胡珍珍 陈喜娜 +6 位作者 袁泽科 杜彦修 张静 李俊周 彭廷 孙红正 赵全志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15,共10页
对135份粳稻种质资源(黄淮稻区种质资源105份、黄淮稻区以外地方品种30份)在河南省沿黄稻区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RVA(快速黏度分析)参数等进行分析,以期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为河南省沿黄稻区水稻品质改良育... 对135份粳稻种质资源(黄淮稻区种质资源105份、黄淮稻区以外地方品种30份)在河南省沿黄稻区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RVA(快速黏度分析)参数等进行分析,以期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为河南省沿黄稻区水稻品质改良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参试粳稻种质资源在各个品质性状上均表现出丰富的变异。加工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表现为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率,外观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表现为垩白度>垩白粒率>籽粒长宽比。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参数,它们的变异系数表现为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含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35份粳稻种质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品质较好的大多为黄淮稻区现代育种材料,而品质较差的多为粳稻地方品种。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加工品质各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垩白粒率、垩白度、籽粒长度及长宽比与糙米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整精米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与垩白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碱消值、胶稠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热浆黏度、冷浆黏度、回复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崩解值、胶稠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碱消值与最高黏度、崩解值、消碱值、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成糊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种质资源 稻米品质 加工品质 外观品质 蒸煮食味品质 河南省沿黄稻区
下载PDF
南方稻区农户适应气候变化保护性耕作行为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朱红根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22-26,共5页
为探讨南方稻区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保护性耕作行为,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结合农户调研数据,运用Heckman Probit两步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行为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户适应气候变化保护性耕作行为受诸多因素... 为探讨南方稻区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保护性耕作行为,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结合农户调研数据,运用Heckman Probit两步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行为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户适应气候变化保护性耕作行为受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不仅包括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而且还包括社会资本、信息可获性及地量位置等因素,为政府制定推进适应气候变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稻区 气候变化 保护性耕作 影响因素 HECKMAN PROBIT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